一、南岭地区前震旦纪基底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彭渤洋,王志,孙中瑞[1](2020)在《诸广岩体南缘长江矿田铀矿成矿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长江矿田位于诸广岩体南缘,矿田内铀矿化类型主要为硅化带型和交点型。通过分析长江矿田内主要的赋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矿期的石英、方解石以及黄铁矿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认为长江矿田内赋矿花岗岩主要由南岭地区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形成,部分熔融的物质由变质泥质岩逐渐转变为变质杂砂岩;南岭地区基底变质岩及其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岩具有较高的U含量以及与萤石拥有相似的εNd(t)值,而基性岩脉中不仅铀含量偏低,且εNd(t)值(平均为1. 4)明显不同,所以长江矿田内成矿物质来源于南岭地区基底变质岩及其部分熔融形成岩花岗岩;成矿热液是由地幔流体在上升侵位过程中,与大气降水混合形成的。
吴德海[2](2020)在《粤北棉花坑铀矿床热液蚀变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粤北长江铀矿区是华南五大铀矿田(相山、桃山、诸广、下庄、苗儿山)中诸广铀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中东段诸广山岩体的东南部,是华南花岗岩型铀矿最为重要的产地之一。目前区内已探明储量的铀矿床有6个(书楼丘、棉花坑、油洞、长坑、长排、水石)以及若干个铀矿点,其中棉花坑铀矿床是矿区开采深度最深、华南规模最大、最典型的花岗岩型铀矿床。本文以长江铀矿区棉花坑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利用偏光显微镜(PLM)、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电子探针(EPMA)、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矿床的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了岩相学、精细矿物学、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质量平衡计算方法、酸碱热液蚀变理论等探讨了矿床典型矿化蚀变剖面组分特征及迁移规律,对绿泥石的成因矿物学、“红化”蚀变的机理、萤石的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热液蚀变与铀成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1)棉花坑铀矿床围岩蚀变发育,蚀变带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特征,对该矿床-150m中段典型的横向矿化蚀变剖面进行了研究,该蚀变剖面在横向上可分为新鲜花岗岩带(Ⅴ带)、远矿碱交代蚀变带(Ⅳ带)、近矿绿泥石化蚀变带(Ⅲ带)、矿旁水云母化蚀变带(Ⅱ带)和矿化中心赤铁矿化蚀变带(Ⅰ带)。主要蚀变类型及生成顺序为成矿前碱性长石化→成矿期绿泥石化-伊利石化/水云母化-赤铁矿化→成矿期后碳酸盐化;其中绿泥石化、水云母化和赤铁矿化蚀变能促进成矿元素的聚集,水云母化和赤铁矿化的叠加对铀成矿更为有利。(2)棉花坑铀矿床横向矿化蚀变剖面从侧缘碱交代带→矿化中心带,Si O2的带入率(0.27%→0.21%→0.50%→0.70%)整体上与U的带入率(4.73%→8.07%→39.26%→98.29%)呈正比,K+、Na+相互排斥呈现“钾钠不相容”现象,Mg O、Mn O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迁移特征,是对流平衡迁移方式的表现。Th、Pb、Cs、Mo、As元素在矿化中心带的带入率最大,Ba、Sr、Co、V元素在矿化中心带迁出率最小,这对铀成矿(铀矿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3)对棉花坑铀矿床中的绿泥石进行了成因矿物学研究。从形貌特征和成因特征等方面对棉花坑铀矿床中的绿泥石进行了分类,它们分别为Chl1-长石蚀变型、Chl2-黑云母蚀变型、Chl3-脉型、Chl4-粘土矿物转变型以及Chl5-与铀矿物密切共生型绿泥石;其中,Chl1、Chl2代表铀成矿前期的绿泥石,Chl3、Chl4代表铀成矿期早阶段的绿泥石,Chl5代表主成矿阶段的绿泥石。根据电子探针测试的绿泥石成分,采用了国际上较新且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案对棉花坑铀矿床中的绿泥石进行了结构分类和命名,认为矿床中各成因类型绿泥石均为I型-三面体铁绿泥石(鲕绿泥石)。探讨了各类型(各期次)绿泥石的形成环境,认为从铀成矿前期→铀成矿期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各成因类型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平均值251.6℃→236.7℃→213.5℃)、氧逸度([lg(fO2/10-5Pa)]平均值-42.0→-42.5→-43.8)、硫逸度([lg(fS2/10-5Pa)]平均值0.6→-0.9→-4.2)呈现持续下降的演化规律,指示了矿床热液流体向低温、低氧逸度、低硫逸度的还原环境演化,暗示了铀成矿环境为中低温、相对酸性的还原环境。从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和成矿元素的源-运-储过程等方面分析和归纳了绿泥石化对棉花坑铀矿床的成矿作用贡献,即绿泥石化通过改变铀的赋存状态、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铀载体的物理化学平衡等方式共同为铀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矿源、运矿、储矿条件。通过对绿泥石成因矿物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绿泥石是反演铀成矿环境重要、有效且可靠的标型矿物。(4)对棉花坑铀矿床“红化”蚀变进行了精细矿物学研究。本文认为在未进行物相分析的情况下,把“红化”蚀变简单的等同于或归因于赤铁矿化是不严谨的,属于狭义的“红化”。铁的(氢)氧化物或者Fe3+是最主要的致色矿物或致色阳离子,是岩石变红的重要因素;矿物中存在的大量孔隙(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为“红化”蚀变中致色矿物的聚集提供了场所,是“红化”蚀变的必要条件;绢云母和粘土矿物(伊利石/水云母)本身有可能作为岩石“红化”的致色矿物,同时它们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致色矿物(铁的氢/氧化物和铬、锰氧化物)起到了的载体作用和吸附作用,为其他致色矿物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特别是元素周期表中第Ⅳ周期的过渡族元素Cr、Mn、Ti、Co等)以及它们的阳离子(Cr3+等)与Fe3+、Al3+的类质同象替换造成了“红化”蚀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热液铀矿床中的“红化”现象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在矿物中的孔隙、铁的(氢)氧化物、绢云母和粘土矿物以及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及其阳离子等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的结果。(5)对棉花坑铀矿床中的萤石进行了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棉花坑铀矿床产有三类萤石,它们分别为形成于铀成矿期主成矿阶断的紫黑色萤石、形成于铀成矿期成矿晚阶段的紫色萤石以及形成于铀成矿期后的浅绿色萤石,这三类萤石均属于热液成因。紫黑色萤石和紫色萤石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暗示了两者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而浅绿色萤石的物质来源可能与紫黑色萤石、紫色萤石的物质来源不同。从铀成矿期至铀成矿期后,萤石弱的负Ce异常、明显的负Eu异常和U的含量以及这些参数的变化特征都指示了成矿环境由还原向氧化转化,成矿流体性质由还原向氧化演化。在研究棉花坑铀矿床萤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基础上,结合长江铀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类比邻近相似铀矿区成矿流体的研究成果,认为棉花坑铀矿床成矿流体源自富含U、Ba等元素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或与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水-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小,成矿流体存在多源(地幔流体和大气降水)的可能性,相对于前寒武纪基底岩石而言,为一经历了深部循环的外来流体。(6)根据棉花坑铀矿床各蚀变带元素的含量、比值及迁移特征,结合长江矿区的基础地质特征、铀的基本性质以及前人在同位素(C-H-O-S-Sr-Sm-Nd)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棉花坑铀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长江岩体,成矿流体在成分上富含挥发分和矿化剂(CO2、F、H2O等)、碱金属元素(K、Cs、Rb)和重稀土元素,性质上具相对高的氧逸度,其来源是地幔流体与经历了深循环大气降水的混合成因流体。挥发分和矿化剂(CO2、F、H2O等)的带入是矿床重要的矿质迁移机制,CO2的逸出伴随着氧化向还原过渡的环境是矿床重要的矿质沉淀机制。
陈旭[3](2020)在《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诸广山复式岩体位于华南铀成矿省的桃山-诸广铀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之一。三九地区位于诸广中段,处于鹿井、城口铀矿田之间,该地区近十年来的找矿工作取得不少突破,其铀资源量已提升至矿田级别。前人已在三九矿田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丰硕工作成果。然而,相比诸广岩体南部,三九矿田的富铀老地层、产铀花岗岩体、铀矿物和主要共伴生矿物、常见矿化指示标志、矿床形成时代、成矿流体性质等重要矿床学内容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湘东南诸广中段三九铀矿田部分铀矿床(点)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及研究基础上,对区内铀矿床(点)铀矿化特征进行了总结。采用SEM、EMPA、LA-ICP-MS、Helix SFT等多种高精度观察和/或分析技术,开展了多种岩矿的主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学、原位微区定年、流体包裹体显微观测等研究。对铀源地层和花岗岩体、主要铀矿物和共伴生矿物、成矿年龄、成矿流体等内容开展了研究和探讨,涉及岩石矿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成矿期次、成矿流体性质和演化,并尝试完善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模式,探讨了研究区铀资源勘查的发展方向。本文取得的主要新认识如下:(1)三九铀矿田区域上具有优越的构造-岩浆-热液活动等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具有良好的铀多金属矿成矿和找矿潜力。区内热液铀矿床在横向上主要定位于NE向、(近)SN向、NW向等次级断裂等构造,纵向控矿标高大致定位于-330~1 160m,区内成矿深度和剥蚀深度相对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铀矿体常以脉状、网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主要为硅质脉型、蚀变碎裂岩型、构造角砾岩型三类,矿石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地表及浅部广泛发育多种次生铀矿物。岩体与地层接触带、岩体与岩体接触面、岩体内部导控矿构造等各种地质体界面,热液蚀变叠加区、物化探异常叠合区等是重要成矿和找矿部位;(2)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的矿源主要为富铀的震旦-寒武系地层和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区内成矿流体为多期次壳幔流体混合成因,经历了长期的深部热循环、壳源流体再混合,整体具有低盐度、低幔源组分特征。成矿流体主要在180~220℃的温度区间、0.86~0.94g/cm3的密度区间、16~20MPa的压力区间等条件下成矿。至成矿期后期,成矿流体的幔源组分逐渐降低,转化为壳源流体占主导地位的混合流体。成矿流体还原性整体较为稳定,有利于矿质的长期迁移、卸载、富集和矿体的稳定保存;(3)三江口岩体等主要产铀花岗岩体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与华南众多产铀岩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物化特征,如矿物学特征、岩浆结晶温度、氧逸度等。华南花岗质岩体的产铀性与其侵位深度、剥蚀深度、成矿温度无关,而主要决定于岩体成岩特征;(4)区内与铀矿化关系密切或能有效指示铀矿化的常见矿物包括:高REE含量的暗红色或杂色微晶质石英、较高Fe含量的蠕绿泥石、较高REE含量且较亏S的胶状黄铁矿、高Fe3+/Fe2+比值且较富LREE的赤铁矿、胶状他形和/或细粒自形黄铁矿与他形赤铁矿的矿物组合、LREE含量偏低的紫黑色萤石等;(5)区内主要矿石矿物为鲕粒状、不规则细脉状产出的沥青铀矿。EMPA与LA-ICP-MS原位微区定年显示,区内矿床可能始于~140Ma形成,并存在15~25Ma、35~45Ma、55~65Ma、95~105Ma等4个主要成矿期次,其中55~65Ma、95~10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华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成矿高峰期,35~45Ma、15~25Ma的成矿期对应了后期的改造成矿;(6)岩石矿物的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过程复杂。以三九铀矿田为例,本文认为华南花岗岩型铀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成矿改造特征。
吴德海,潘家永,夏菲,牟平,刘文泉,黄广文,赖静,钟福军[4](2019)在《赣南221铀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与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指示》文中提出为了解决南岭中段黄沙矿区221铀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和成矿环境问题。以该矿床与矿石矿物(沥青铀矿、次生铀矿物等)和其他脉石矿物(微晶石英、方解石等)密切共生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和室内岩相学观察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矿床矿石和蚀变辉绿岩中的黄铁矿稀土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各样品中黄铁矿稀土元素总体表现为相似的配分模式,即LREE明显较HREE富集(LaN/YbN:20.3~59.12)、明显的负铕异常(δEu:0.32~0.78)和基本无铈异常(δCe:0.98~1.09)的特征;微量元素中Co含量为131.5×10-6~647×10-6,Ni含量为96.9×10-6~268×10-6,Co/Ni比值为0.6~5.6,As含量为23.7×10-6~41.8×10-6,相对于大陆地壳的平均值明显富集;硫同位素组成具有相对狭窄的变化范围,δ34SCDT为1.6‰~3.2‰,极差为1.6‰。综合221铀矿床黄铁矿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特征,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认为221铀矿床的成矿流体以地幔流体为主,伴有大气降水和盆地热卤水的参与;在铀成矿作用过程中,幔源流体的上升有利于加热和驱动富氧化性的大气降水深循环,黄铁矿和基性岩脉在铀成矿作用过程中提供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还原剂。
肖冠雄[5](2019)在《粤北棉花坑矿床9号矿带蚀变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物源示踪》文中提出棉花坑铀矿床位于粤北地区诸广南部岩体内,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闽冀粤后加里东隆起与湘桂粤北海西一印支坳陷结合部位。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采集了相关研究性样品,开展了岩矿石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及C-O同位素分析等研究手段,旨在阐明9号带成矿地质特征,分析9号矿带蚀变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铀物质来源进行分析与讨论。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方面的认识:(1)棉花坑矿床9号含矿带的形成受构造蚀变带控制,9号含矿带内矿体主要呈脉状、扁豆状或透镜状产于构造蚀变带中。矿石类型主要为红色硅化碎裂蚀变岩型(又称红化型)、紫色萤石型及碳酸岩型;9号蚀变带蚀变类型除硅化、碳酸盐化、萤石化、黄铁矿化外,蚀变粘土矿物种类均主要为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绿泥石等。蚀变带Fe含量与O、Al、Si、K等元素含量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形成明显的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判断此处Fe元素更可能是以氧化态的离子态存在,且可能取代了长石矿物中的Al、Si等离子位。(2)9号蚀变带元素表现出规律性变化:Nb-Ta、Zr-Hf元素的一致性,暗示成矿流体与花岗岩具有内在成因联系或相似的源区特点。Rb与Sr的“跷跷板”效应,认为是成矿流体作用过程含K矿物交代原岩花岗岩中的斜长石(伊利石化),导致Ca2+被K+替代,K含量升高所致,蚀变岩中HREE存在升高的现象,推断为成矿流体作用过程中,蚀变花岗岩中HREE存在一定程度的迁入(3)结合蚀变带中U、Th相关性特征及元素示踪,得出成矿作用中的铀不是来自花岗岩的蚀变活化,而是来自流体本身,与流体来源是一致的。微量元素示踪成矿流体具有幔源物质参与的特点,通过方解石C-O同位素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获得的成矿期方解石δ13CPDB值域范围基本一致,一致体现出幔源碳属性,诸广地区铀成矿流体来自深部,与幔源物质相关的推测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吴德海,潘家永,夏菲,黄广文,钟福军,赖静,祁家明,刘院龙[6](2019)在《赣南上窖铀矿床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区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上窖铀矿床是南岭多金属成矿带黄沙铀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萤石是该矿床最主要的脉石矿物之一,其形成与铀矿化密切相关。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和室内岩相学观察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该矿床中萤石的稀土元素(含部分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主成矿期紫黑色萤石的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于59.47×10-6~68.97×10-6之间,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总体为轻稀土富集"右倾"型;成矿晚期浅绿色萤石的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于41.87×10-6~43.12×10-6之间,配分模式整体呈现"M型"四分组效应;两者均具有弱正铈异常(δCe=1.12~1.23)和较强的负铕异常(δEu=0.63~0.65)特征。明显区别于赣南-粤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的稀土元素配分特征,而与矿区围岩、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类似。此外,相对于矿区围岩、中国东部地壳和赣南-粤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紫黑色萤石中U含量明显富集,Th、Ba含量亏损。综合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及上述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上窖铀矿床成矿流体源自前寒武纪基底岩石或与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水-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小,成矿流体以地幔流体为主,伴有部分经历了深部循环的大气水,相对于前寒武纪基底岩石而言,为一经历了深部循环的外来还原性流体。
周航兵,潘家永,钟福军,祁家明,韩善楚[7](2018)在《粤北长江铀矿田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粤北长江铀矿田钻孔揭露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学研究,旨在探讨其岩石成因类型、成岩构造背景及其与铀成矿关系。LA-ICP-MS锆石U-Pb定年给出了123.9 Ma±1.3 Ma(MSWD=1.3),表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具高硅[w(SiO2):75.68%77.79%]、富碱[w(Na2O+K2O):7.53%8.83%]、钾大于钠特征,属弱过铝质(A/NCK为1.041.08)、高钾钙碱性系列,DI为93.4296.39。稀土元素呈平缓型配分曲线,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LREE/HREE平均为1.46),Eu负异常明显(δEu平均值为0.05)。相对富集Rb,U,Th,Ta和Nd,相对亏损Ba,Sr,Zr和Eu,表明其为壳源成因。综合分析,认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源于以泥质岩为主的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于后碰撞的板内伸展拉张构造背景之下。其高含量铀的活化、迁出,可以为铀成矿过程提供部分铀源。
詹礼贵[8](2016)在《粤北302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应力场》文中提出本文以诸广岩体南部302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和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之上,开展了302铀矿床的围岩、蚀变岩石和蚀变矿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构造应力场和蚀变矿物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断裂构造活动演化与成矿关系、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等,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微量元素方面,沥青铀矿、蚀变矿物(方解石、萤石、黄铁矿)、蚀变岩石和围岩(花岗岩、辉绿岩)的高度相容元素Ni、Cr、Co和V的含量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花岗岩体,与辉绿岩相关性不高。稀土元素方面,沥青铀矿、蚀变矿物(方解石、萤石、黄铁矿)和蚀变岩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与花岗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以明显的Eu负异常为特征,而明显不同于辉绿岩,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明显Eu亏损的花岗岩。(2)利用石英-水分馏方程,得到与矿前期、成矿期和矿后期石英相平衡的热液δ18OH2O值总体上具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显示成矿过程有大气降水不断加入。从矿前期至矿后期,方解石的δ13CPDB值总体上具有降低的趋势,而δ18OSMOW值有增高的趋势,两者间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显示成矿过程存在CO2的去气作用。蚀变矿物的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矿床的成矿流体中的水并非来自变质水、岩浆水或地幔流体,主要为经水-岩反应的大气降水,且早期可能有构造压溶流体的参与;碳、硫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方解石中的碳主要来自花岗岩,成矿流体中硫主要来自花岗岩,可能有部分沉积硫参与,锶、钕也主要来自于花岗岩。(3)通过断裂构造岩的野外观测分析、8个节理测量点的节理配套和统计、19个擦痕观测点三维应力反演,以及岩墙构造应力解析,认为区内可能至少经历了四期不同方向的构造应力作用。其主应力方向先后为:NW-SE向挤压、近SN向挤压、NW-SE向伸展(或NE-SW向挤压)、近EW向挤压。(4)根据构造应力场演化与控矿构造分析并结合已有勘探资料,认为NE向控矿导矿断裂上下盘的次级近SN向断裂构造是区内最重要的的储矿和容矿构造。该组储矿、容矿断裂构造至少遭受两次张性构造活动,第一次是燕山晚期(早白垩世晚期)近SN向挤压,第二次是燕山晚期(晚白垩世)NW-SE向伸展,多次的引张是近SN向断裂有利成矿的动力学基础。主成矿作用发生于晚白垩世的拉张背景。(5)302铀矿床矿石中与沥青铀矿共生的蚀变矿物紫黑色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69±1)Ma,与前人测定的沥青铀矿年龄一致,表明该期流体与铀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近一步佐证矿床成矿时代。(6)综上论述,认为302铀矿床是晚白垩世拉张背景下形成的与“深循环加热大气降水浸出”有关的花岗岩型热液铀矿床。即大气降水循环至深部被加热形成热液流体,期间并可能有部分构造压溶流体的参与,在沿深大断裂上升过程中与围岩相互作用中浸出铀等成矿物质而在有利部位沉淀成矿。
王正庆,管太阳,林子瑜,冯志刚,谢焱石,陈亮[9](2013)在《华南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驱动机制与铀成矿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华南地区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生代,区内的铀成矿作用明显不同于其它金属的成矿作用,如成矿时代上从中生代延续到新生代、矿岩时差大、铀矿聚集分布、铀源及矿化剂具幔源性等。基于众多铀成矿理论,从构造-岩浆活动的驱动力与铀成矿的关系出发,系统总结华南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铀成矿的关系,认为当前华南铀成矿的动力学观点有四个,即构造体制转换铀成矿观、热点(地幔柱)铀成矿观、幔汁活动铀成矿观、原地重熔铀成矿观。
王志华[10](2010)在《粤北302铀矿床矿化特征与成因探讨》文中提出0引言302铀矿床位于诸广山岩体南东段中部的长江矿田内,是我国花岗岩型铀矿中规模较大、埋藏较深的矿床。本文是在前人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成矿热液中H2O、U、∑CO2的来源,并探讨该矿床的成矿机理。1矿床地质概况302铀矿床位于诸广山岩体东南部长江矿田中部的一个由北东向棉花坑断裂和北西向油洞断裂夹持的区域内。铀矿体就产于其中一组近南北向展布的含矿构造蚀变带,主矿体赋存在9号断裂带中。矿床上部的围岩为印支期油洞岩体中粒-中细粒小
二、南岭地区前震旦纪基底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岭地区前震旦纪基底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诸广岩体南缘长江矿田铀矿成矿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成矿机理探讨 |
3.1 赋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3.2 成矿流体来源 |
3.3 成矿物质来源 |
4 结论 |
(2)粤北棉花坑铀矿床热液蚀变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区交通、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
1.2 选题背景、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热液蚀变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热液铀矿床常见的热液蚀变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
1.3.3 热液蚀变与铀成矿的关系 |
1.3.4 棉花坑铀矿床热液蚀变时空分布规律 |
1.3.5 棉花坑铀矿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实物工作量 |
1.6 论文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断裂构造 |
2.5 区域矿产 |
2.6 本章小结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岩浆岩 |
3.2 构造 |
3.3 矿化与蚀变 |
3.4 本章小结 |
4 实验测试仪器和方法 |
4.1 偏光显微镜(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 -PLM) |
4.2 扫描电镜分析(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
4.3 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nergy-dispersive X-ray Sectroscopy -EDS) |
4.4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EPMA) |
4.5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XRF) |
4.6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
5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特征 |
5.1 采样及蚀变分带特征 |
5.2 样品测试及结果 |
5.3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3.1 主量元素特征 |
5.3.2 微量元素特征 |
5.3.3 稀土元素特征 |
5.4 质量平衡计算与元素迁移特征 |
5.4.1 标准化Isocon图解法 |
5.4.2 元素迁移特征 |
5.5 讨论 |
5.5.1 主量元素的迁移规律及机理 |
5.5.2 微量元素的迁移规律及机理 |
5.5.3 稀土元素的迁移规律及机理 |
5.6 本章小结 |
6 绿泥石成因矿物学特征 |
6.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
6.2 绿泥石的矿物学特征 |
6.3 绿泥石的成分、分类命名及结构特征 |
6.3.1 绿泥石的成分特征 |
6.3.2 绿泥石的分类与命名 |
6.3.3 绿泥石的结构特征 |
6.4 讨论 |
6.4.1 绿泥石的形成温度 |
6.4.2 绿泥石形成的氧逸度和硫逸度 |
6.4.3 绿泥石的形成机制 |
6.4.4 绿泥石对铀成矿作用的贡献 |
6.5 本章小结 |
7 “红化”蚀变特征 |
7.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
7.2 “红化”蚀变的矿物化学特征 |
7.2.1 “红化”蚀变的岩相学特征 |
7.2.2 “红化”蚀变的精细矿物学及成分特征 |
7.3 讨论 |
7.3.1 矿物微孔的成因 |
7.3.2 致色矿物的来源和成因 |
7.4 本章小结 |
8 萤石的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8.0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
8.1 萤石的矿物学特征 |
8.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8.2.1 稀土元素特征 |
8.2.2 微量元素特征 |
8.3 讨论 |
8.3.1 萤石的成因分析 |
8.3.2 萤石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对成矿环境和成矿流体的指示 |
8.4 本章小结 |
9 热液蚀变与铀成矿作用 |
9.1 成矿物质来源 |
9.2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 |
9.3 热液蚀变与成矿机制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3)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定义与分类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1.5.2 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新元古界(上部) |
2.2.2 下古生界 |
2.2.3 上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本章小结 |
3 研究区地质概况 |
3.1 研究区地层 |
3.2 研究区构造 |
3.2.1 NE-NNE向构造 |
3.2.2 SN向构造 |
3.2.3 NEE-EW向构造 |
3.2.4 NW向构造 |
3.3 研究区岩浆岩 |
3.3.1 印支期 |
3.3.2 燕山早期 |
3.3.3 燕山晚期 |
3.3.4 其他脉岩 |
3.4 矿床资源概况 |
3.5 本章小结 |
4 铀矿床地质特征 |
4.1 铀资源分布与典型铀矿床概况 |
4.1.1 九龙径矿区 |
4.1.2 九曲岭矿区 |
4.1.3 九龙江矿区 |
4.1.4 石壁窝-木洞矿点 |
4.1.5 铀矿床(体)分布特征 |
4.2 铀矿化特征 |
4.2.1 铀矿石主要特征 |
4.2.2 矿物主要特征 |
4.3 产铀地质体特征 |
4.3.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4.3.2 震旦-寒武系富铀地层 |
4.3.3 蚀变花岗岩及构造岩 |
4.4 围岩蚀变特征 |
4.5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
4.5.1 石英 |
4.5.2 黑云母 |
4.5.3 绿泥石 |
4.5.4 黄铁矿 |
4.5.5 赤铁矿 |
4.5.6 萤石 |
4.6 本章小结 |
5 铀矿物特征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铀矿物特征 |
5.2 铀成矿年代研究 |
5.2.1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
5.2.2 数据计算方法 |
5.3 样品分析及计算结果 |
5.3.1 EMPA分析结果 |
5.3.2 LA-ICP-MS分析结果 |
5.4 沥青铀矿定年结果 |
5.5 讨论 |
5.5.1 定年方法的组合 |
5.5.2 同一铀矿体的不同成矿年龄 |
5.5.3 沥青铀矿成矿年龄地质意义 |
5.5.4 关于铀成矿年代学研究的思考 |
5.6 本章小结 |
6 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
6.1 成矿流体来源 |
6.1.1 样品特征 |
6.1.2 样品分析方法 |
6.1.3 方解石C-O同位素 |
6.1.4 石英H-O同位素 |
6.1.5 黄铁矿He-Ar同位素 |
6.2 流体包裹体 |
6.2.1 样品特征 |
6.2.2 样品分析方法 |
6.2.3 岩相学特征 |
6.2.4 盐度及均一温度 |
6.2.5 密度、压力及成矿深度 |
6.3 本章小结 |
7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7.1 铀成矿作用主要控制因素 |
7.1.1 地层条件 |
7.1.2 导控矿断裂 |
7.1.3 多期次岩浆活跃区 |
7.1.4 铀矿化类型分布 |
7.1.5 多期次成矿 |
7.2 找矿前景分析 |
7.2.1 宏观找矿标志 |
7.2.2 微观找矿标志 |
7.3 成矿模式 |
7.4 理论研究的意义、应用与发展 |
8 结论与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赣南221铀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与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的采集、加工与测试 |
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 稀土元素 |
4.2 微量元素 |
4.3 硫同位素 |
5 讨论 |
5.1 微量元素对黄铁矿成因和成矿流体性质的指示 |
5.2 硫同位素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5.3 稀土元素对铀成矿过程物理化学环境的指示 |
5.4 黄铁矿在铀成矿作用过程中的作用 |
6 结论 |
(5)粤北棉花坑矿床9号矿带蚀变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物源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
1.2.2 长江铀矿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工作量 |
2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长江矿区地质 |
2.3 棉花坑矿床地质概况 |
3 9号带成矿地质特征 |
3.1 矿体空间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3 蚀变特征 |
3.3.1 9号带蚀变分带特征 |
3.3.2 9号带蚀变矿物组成 |
4 9号带元素地球化学变化规律 |
4.1 样品测试方法 |
4.2 成矿元素与微量元素相关性 |
4.3 蚀变带元素变化特征 |
4.4 元素变化规律研究意义 |
5 成矿物源示踪 |
5.1 蚀变带中U与 Th变化特征 |
5.2 微量元素示踪 |
5.3 C、O同位素特征 |
5.4 成矿物源探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赣南上窖铀矿床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3 样品与测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稀土元素特征 |
4.2 其他微量元素特征 |
5 讨论 |
5.1 萤石的成因分析 |
5.2 对成矿流体的指示 |
6 结论 |
(7)粤北长江铀矿田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特征 |
2 岩相学与分析方法 |
2.1 岩相学 |
2.2 分析方法 |
3 测试结果 |
3.1 年代学 |
3.2 主量元素 |
3.3 微量元素 |
4 讨论 |
4.1 花岗岩类型与成因 |
4.2 与铀成矿关系 |
5 结论 |
(8)粤北302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应力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2.1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
1.2.2 302铀矿床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1.5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的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与演化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构造 |
3 矿田及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田地质特征 |
3.1.1 矿田岩浆岩特征 |
3.1.2 矿田构造特征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2.1 岩浆岩 |
3.2.2 矿床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特征 |
4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
4.1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
4.1.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4.1.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4.1.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4.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4.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4.2.2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
4.2.3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
4.2.4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
5 矿区构造应力场特征 |
5.1 成矿断裂活动期次特征 |
5.2 岩墙构造应力解析 |
5.3 共轭节理法构造应力场分析 |
5.3.1 测量点节理发育特征 |
5.3.2 节理分期配套分析 |
5.4 擦痕矢量数据反演构造应力场 |
6 矿床成因 |
6.1 断裂构造与成矿关系 |
6.2 辉绿岩脉与铀矿化关系 |
6.3 Sm-Nd年代学 |
6.3.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
6.3.2 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 |
6.3.3 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的意义 |
6.4 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 |
6.5 成矿动力学背景 |
6.6 找矿前景 |
7 结论与认识 |
7.1 主要结论与认识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粤北302铀矿床矿化特征与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床地质概况 |
2 矿化特征 |
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1 矿床物理化学特征 |
3.2 矿床H、O同位素组成特征 |
3.3 矿化剂∑CO2的意义与来源 |
3.4 铀的来源 |
5 成因探讨 |
四、南岭地区前震旦纪基底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诸广岩体南缘长江矿田铀矿成矿机理探讨[J]. 彭渤洋,王志,孙中瑞. 矿产勘查, 2020(08)
- [2]粤北棉花坑铀矿床热液蚀变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德海.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3]诸广中段三九矿田花岗岩型铀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研究[D]. 陈旭.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4]赣南221铀矿床黄铁矿微量元素与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指示[J]. 吴德海,潘家永,夏菲,牟平,刘文泉,黄广文,赖静,钟福军. 稀土, 2019(03)
- [5]粤北棉花坑矿床9号矿带蚀变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物源示踪[D]. 肖冠雄.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6]赣南上窖铀矿床萤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区意义[J]. 吴德海,潘家永,夏菲,黄广文,钟福军,赖静,祁家明,刘院龙. 稀土, 2019(02)
- [7]粤北长江铀矿田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因及其与铀成矿关系[J]. 周航兵,潘家永,钟福军,祁家明,韩善楚. 矿物岩石, 2018(01)
- [8]粤北302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应力场[D]. 詹礼贵. 东华理工大学, 2016(11)
- [9]华南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驱动机制与铀成矿研究进展[J]. 王正庆,管太阳,林子瑜,冯志刚,谢焱石,陈亮.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10]粤北302铀矿床矿化特征与成因探讨[A]. 王志华. 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 2010(总第1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