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注射渗漏性损伤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胡洁蔓[1](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邸莎[2](2020)在《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主要视网膜血管并发症,仍是导致许多国家DM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DR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发现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相关通路的激活在 DR 发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DR在DM患者中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使患者、医者更清楚认知到DR早期防治的重要性、关键性。本研究在前期基础上,结合导师仝小林院士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经验,采用益气通络方对无视网膜病变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大鼠进行早期干预,从血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等整体层面和视网膜、胰腺组织病理学、β 细胞功能、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及 p38 MAPK相关通路等微观层面,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共同观察早期采用益气通络方对延缓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探讨其内在机制,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善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的差异,为在“态靶因果”、“早期治络、全程通络”思想指导下,提出益气温经通络法治疗T1DM“气虚络瘀”之态以防治DR提供科学依据,阐释科学内涵。研究目的:1.观察益气通络方在改善T1DM大鼠血糖、血脂、损伤胰岛组织、调节β细胞功能以及关键蛋白中的作用,从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改善受损胰腺组织角度,探讨益气通络方延缓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整体作用及减轻胰腺损害,进而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2.观察益气通络方在缓解T1DM大鼠血清、视网膜中氧化应激、炎症相关指标中的作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减轻T1DM大鼠氧化应激、炎症水平,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3.观察益气通络方在减少T1DM大鼠视网膜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渗漏量、提高关键紧密连接表达、减轻视网膜病理形态的作用,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改善BRB及视网膜组织损害,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4.观察益气通络方在降低T1DM大鼠视网膜多梳抑制复合物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p38 MAPK、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表达的作用,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调节PRC2/p38 MAPK/MMP-9/VEGFR通路,抑制视网膜毛细血管变性以及新生血管,从而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研究方法:1.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10只,从中随机取25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45mg/kg诱导T1DM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17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胰岛素组、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益气通络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活血通络组、胰岛素+活血通络组,每组25只。于造模成功后第二天开始灌胃给药,益气通络方、活血通络方灌胃用量分别为7、2 g/kg/d,羟苯磺酸钙为0.25 g/kg/d,胰岛素皮下注射1.5 IU/d,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1次/d,连续给药12周。2.每两周测量大鼠体重以及随机血糖,于病程12周进行取材,检测相关指标。检测各组大鼠全血HbAlc,血清糖(FBG)、脂(CHO、TG、HDL-c、LDL-c、VLDL-c),观察各组大鼠糖脂代谢的差异;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腺石蜡制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胰岛自细胞功能、病理形态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胰腺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葡萄糖转运蛋白 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维持葡萄糖稳态关键蛋白的差异。3.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ROS、iNOS、NO、MDA,SOD、GSH、CAT)、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NF-kB p65、TNF-a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整体血清及局部视网膜氧化应激、炎症水平的差异。4.利用眼底照相及血管荧光造影、视网膜石蜡切片HE/PAS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及血管病变的差异。5.采用伊文思蓝法检测各组大鼠EB渗漏量,Western blot、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ZO-1、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BRB以及关键紧密连接的差异。6.Western blot、RT-PCR 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 PRC2、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 表达,观察各组大鼠 PRC2/p38 MAPK/MMP-9/VEGFR 通路蛋白、mRNA表达的差异。研究结果:1.对T1DM大鼠体重、糖脂代谢及胰腺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较差,体重明显下降而后缓慢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改善了 T1DM大鼠一般状态,胰岛素组效果最优,两方联用胰岛素优于两方单用。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大鼠各时间段体重增长幅度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用药组无差异。(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增长幅度明显增大,糖指标(HbA1c、FB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活血通络组于用药2周时有明显降糖作用,除两方单用组、胰岛素+活血通络组外,其余用药组均于4周时呈现降糖效果;12周时除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活血通络组,其余用药组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其中胰岛素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降糖效果最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6组用药组随机血糖增长幅度均螺旋式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不同程度降低了 HbA1c,其中胰岛素组、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降低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脂指标(CHOL、TG、HDL-c、LDL-c、VL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CHOL、HDL-c、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益气通络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活血通络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组明显优于两方单用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降脂效果最优。(4)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AUC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E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胰岛萎缩,胰岛细胞分布杂乱,一侧细胞增生,核密集排列。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损伤胰岛细胞,萎缩程度变轻,胰岛细胞分布较规则。(6)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IRS-1、Glut-4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IRS-1、Glut-4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差于两方单用,胰岛素与羟苯磺酸钙联用最优,益气通络组次之。2.对T1DM大鼠氧化应激及炎症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ROS、iNOS、NO、MDA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益气通络组MDA外,各用药组ROS、iNOS、NO、MDA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优于两方单用,胰岛素+活血通络组效果最优,胰岛素及联用羟苯磺酸钙次之。(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OD、CA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提高了 SOD、GSH、CAT水平。(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两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差于两方单用,胰岛素效果最优。(4)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TNF-a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F-kB p65蛋白表达略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益气通络组TNF-a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T1DM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晶体混浊,眼底四周模糊,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宽,动静脉之比变小。各用药组大鼠晶体混浊、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缓解。(2)HE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变薄,各层细胞排列疏松且不规则,内界膜肿胀、增厚,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各用药组不同程度减轻了视网膜病理变化,各层细胞排列较规则,内界膜变薄、肿胀减轻,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减少。(3)PAS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内界膜肿胀、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周细胞减少。各用药组视网膜内界膜较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减少。4.对T1DM大鼠BRB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EB渗漏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EB渗漏量均下降。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与两方单用疗效接近。(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Z0-1、Occludin、V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效果最优。(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活血通络组Claudin 5 mRNA表达明显降低外,各用药组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单用胰岛素效果最优。5.对T1DM大鼠p38 MAPK相关通路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蛋白表达均下降。整体而言,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效果最优,益气通络组次之,胰岛素组效果最差。(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了以上指标mRNA表达水平。整体而言,两方联用胰岛素组明显差于两方单用组,活血通络组效果最优,胰岛素组最差。研究结论:1.T1DM大鼠于病程12周时,视网膜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BRB破坏,已出现早期视网膜病变。2.T1DM大鼠造模成功同时给予中西医不同干预方式,以早期防治DR发生发展。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在改善BRB损害、提高视网膜紧密连接、抑制p38 MAPK相关通路(即PRC2/p38 MAPK/MMP-9/VEGFR)方面效果最优,是早期防治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内在机制。3.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改善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作用优于益气通络方单用、活血通络方及其联用胰岛素,为在西医降糖治疗基础上联用中医益气活血通络法,对T1DM患者进行整体辨证治疗,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治DR提供实验依据。4.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可调节T1DM大鼠糖脂代谢,改善胰腺损害,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可能是防治DR发生发展的另一原因。5.单用胰岛素虽能明显降糖,改善炎症及氧化应激,但在改善BRB损害、提高视网膜紧密连接、抑制p38 MAPK相关通路方面明显次于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证实了单纯采用胰岛素降糖不能完全延缓DR发生及恶化程度。
孙甜甜[3](2012)在《延胡索合剂(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延胡索合剂(YHS-1)对毗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作用及相关机制,为YHS-1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小鼠分为2.25g/L、2g/L、1.75g/L吡柔比星浓度组,家兔分为0.5g/L1.0g/L、1.5g/L浓度组,选择引起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合适浓度,建立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昆明种小鼠模型、兔耳缘静脉化疗性静脉炎模型。选用延胡索、大黄、侧柏叶、蒲黄等几味中草药调制成的“延胡索合剂(YHS-1)”,用于化疗药物外渗性损伤及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观察外渗性损伤模型对照组、YHS-1A组(外渗后30min湿敷)、YHS-1B组(外渗后第3天湿敷)和如意金黄散组(外渗后30min湿敷)的实验动物外渗性损伤面积、程度和愈合时间,在外渗后第1、4、7、11、18天各组取1只小鼠,切除损伤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损伤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中的VEGF和EGFR的表达情况;观察静脉炎模型对照组、YHS-1组(注药后30min涂抹)、硫酸镁组(注药后30min湿敷)的实验动物静脉炎发生情况、愈合时间,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局部静脉及周围组织中的VEGF和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外渗性损伤研究中,YHS-1A组、YHS-1B组和如意金黄散组的外渗性损伤面积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其余三组相比,YHS-1A组损伤面积最小,愈合时间最短(P<0.05);镜下可见损伤程度轻,溃疡发生较晚,组织修复早,损伤组织中VEGF和EGFR的表达明显上调,高峰提前。化疗性静脉炎研究中,YHS-1组静脉炎程度及恢复时间与其余两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静脉炎程度轻,恢复早;镜下见YHS-1组急性炎症反应及慢性炎症反应均较其余组轻,局部静脉及周围组织中VEGF表达上调、ICAM-1表达下调。结论:YHS-1对吡柔比星所致小鼠外渗性损伤及兔耳缘静脉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疗效分别优于如意金黄散及硫酸镁,且越早应用,效果越显着。其促进外渗性损伤愈合的机制可能是使早期损伤组织中EGFR、VEGF表达上调,高峰提前,促进损伤愈合;防护化疗性静脉炎的机制可能是其使血管及周围组织VEGF表达增多,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修复,使ICAM-1表达减少,局部炎症反应减轻。
王咏梅,李华珍,罗冬花,黄丽霞[4](2011)在《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损伤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肿瘤化疗药物渗漏损伤的预防对策、早期特征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肿瘤科2009年5月至2010年8月487例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患者的注射途径、临床特征及治疗、护理过程,并对发生静脉渗漏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发生静脉渗漏,占化疗患者总数的1.85%,其中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无渗漏发生,静脉留置针发生3例,使用一次性静脉针发生6例,与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比较P<0.05,且药物渗漏发生与年龄、化疗次数、血管动脉硬化有关,与性别、出凝血功能异常、联合放疗无关,所有患者经外敷、局部使用解毒剂后痊愈。结论: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与静脉注射途径、年龄、化疗次数、血管动脉硬化有关,及时发现并合理的处置可有效减轻药物渗漏的损伤。
张国士,马保华,孟永芳[5](2010)在《兽医临床上静脉给药所致渗漏性损伤的综合防治》文中提出静脉输液是兽医临床上治疗疾病最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尤其是对食欲废绝,病情严重的病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药物的酸碱度、浓度、渗透压,药物本身的渗透作用;液体输注量、速度、压力、时间;血管选择不当,穿刺针头外移或固定不牢,同一静脉血管反复穿刺,以及静脉推注药物用力过大,操作粗暴或推注过快等各种护理操作不当,常常导致渗漏性损伤[1,2,3]。针对渗漏性损伤,临床上可采用损伤局部外敷,如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使用活血化瘀消肿的中药及皮质激素软膏外敷,以及采用损伤局部封闭,局部注射拮抗剂或解毒剂等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避免静脉给药所致渗漏性损伤的最有效措施是预防。
司永贤,戴瑜,陈娜,段文[6](2010)在《抗肿瘤药静脉给药中的监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抗肿瘤药静脉注射渗漏原因、所致组织损伤机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用药安全性。方法:结合临床实际,回顾分析相关文献。结果:抗肿瘤药静脉注射渗漏,同药物本身、护理穿刺技术、患者个体因素相关联;发生机制为直接毒性和间接损伤。结论:抗肿瘤药静脉注射渗漏可采用局部封闭、外敷、解毒剂、物理照射等方法进行有效治疗。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加强健康教育和追踪观察,可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姚彩婷,冯羽飞,霍华俏[7](2010)在《化疗致渗漏性损伤的原因分析与干预效果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肿瘤患者采用头皮针静脉滴注化疗药物导致渗漏性损伤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5月1586例2次头皮针化疗中发生渗漏性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比较2008年6月~2009年5月进行护理干预后与2007年7月~2008年6月期间未进行护理时患者渗漏性损伤发生率。结果干预前渗漏性损伤发生率为10.1%,干预后渗漏性损伤发生率为2%,两段时间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找出发生渗漏性损伤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渗漏性损伤的发生。
王艳,陈慧敏[8](2009)在《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文中指出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对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即药物酸碱度、药物渗透压、药物的刺激性及化学毒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防治措施:根据药物性质、疗程等正确选择血管及穿刺工具;合理配制药液,调节输液pH值及渗透压;使用正确的给药方法;加强护理管理及早期发现处理等,以尽量避免医源性损伤,减少患者的痛苦。
任艳萍[9](2009)在《减少静脉给药所致渗漏性损伤的防治体会》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多年在临床工作的经验,现认为在进行静脉给药时,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感,合理选择静脉,正确实施给药浓度和速度,及时巡视,并指导患者自我观察,这样可有效减少渗漏性损伤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渗漏性损伤给予及时、正确地处理,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陈丽富,李文兴[10](2007)在《异长春花碱化疗患者不同部位注射局部不良反应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异长春花碱化疗患者选择良好的静脉通道,以避免或减少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方法88例需要使用异长春花碱化疗又拒绝行深静脉置管的患者,按血管的情况分为前臂静脉组42例和颈外静脉组46例,分别使用前臂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静脉留置针输注异长春花碱。比较两组患者行静脉给药过程中局部疼痛情况和组织渗漏性损伤、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颈外静脉组与前臂静脉组比较,局部疼痛、组织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接受NVB化疗的患者通过颈外静脉留置针给药,安全可靠,能有效控制局部疼痛、组织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发生。
二、静脉注射渗漏性损伤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脉注射渗漏性损伤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相关理论 |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患者需求 |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结果 |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结果 |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结果 |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4.1 研究目的 |
3.4.2 研究方法 |
3.4.3 研究结果 |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5.1 研究目的 |
3.5.2 研究方法 |
3.5.3 研究结果 |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
3.6.1 研究目的 |
3.6.2 研究方法 |
3.6.3 研究结果 |
3.7 讨论 |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方法 |
5.2.3 评价指标 |
5.2.4 资料收集 |
5.2.5 质量控制 |
5.2.6 伦理许可 |
5.2.7 统计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失访情况 |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 |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 |
2.1 发病原因 |
2.2 发病机制 |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
4.1 DR的预防 |
4.2 DR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DR病因病机研究 |
2. 中医药对DR的治疗 |
2.1 分期论治 |
2.2 辨证论治 |
2.3 方药治疗 |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5 其他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糖脂代谢及胰腺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TI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1.1 大鼠整体状态 |
1.2 大鼠体重 |
1.3 大鼠随机血糖 |
2. 糖脂、胰腺指标检测 |
2.1 HbA1c、FBG |
2.2 血脂 |
2.3 OGTT |
2.4 胰腺HE染色 |
2.5 胰腺中相关蛋白(IRS-1、 Glut-4)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血清指标 |
1.1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 |
1.2 炎症相关指标 |
2. 视网膜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蛋白(NF-kB p65、TNF-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结果 |
1. 眼底照相及血管荧光造影 |
2. 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 |
3. 视网膜石蜡切片PAS染色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血—视网膜通透性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视网膜EB渗漏量 |
2. 视网膜中ZO-1、 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蛋白表达 |
3. 视网膜中ZO-1、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从P38 MAPK相关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机制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1.5 溶液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给药 |
2.3 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视网膜中EZH2、 SUZ12、 EED、 p38 MAPK、 MMP-9、 VEGFR蛋白表达 |
2. 视网膜中PRC2、 EZH2、SUZ12、 EED、 p38 MAPK、 MMP-9、 VEGFR mRN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部分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延胡索合剂(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各组外渗性损伤后肉眼表现 |
1.2.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 |
1.2.3 各组外渗性损伤程度比较 |
1.2.4 各组外渗性损伤面积 |
1.2.5 各组外渗性损伤愈合时间 |
1.2.6 各组病理形态学观察 |
1.3 讨论 |
1.3.1 建立动物模型的原则 |
1.3.2 吡柔比星溶液最终浓度的选择 |
1.4 小结 |
二、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防护作用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各组外渗性损伤面积的比较 |
2.2.2 各组外渗性损伤愈合时间比较 |
2.2.3 各组外渗性损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表现 |
2.2.4 各组损伤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中EGFR、VEGF的表达 |
2.3 讨论 |
2.3.1 YHS-1主要中药成分的功效 |
2.3.2 皮肤损伤愈合过程 |
2.4 小结 |
三、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各组家兔注射吡柔比星后反应及静脉炎肉眼表现 |
3.2.2 不同浓度组实验家兔静脉炎发生情况 |
3.2.3 各组兔耳缘静脉炎病理损伤表现 |
3.3 讨论 |
3.3.1 吡柔比星引起化疗性静脉炎的常见原因 |
3.3.2 建模方法的探索 |
3.4 小结 |
四、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2.1 各组静脉炎发生率及分级 |
4.2.2 各组静脉炎愈合时间比较 |
4.2.3 病理形态学观察 |
4.2.4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化疗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治疗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4)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损伤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注射途径静脉渗漏发生率的比较 |
2.2 药物渗漏与无渗漏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3 药物渗漏发生情况 |
2.4 治疗结果 |
3 讨论 |
(5)兽医临床上静脉给药所致渗漏性损伤的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输液渗漏性损伤的原因 |
1.1 药物因素 |
1.2 血管性因素 |
1.3 机械因素 |
1.4 治疗操作因素 |
2 渗漏性损伤的表现 |
2.1 急性损伤表现 |
2.2 慢性损伤表现 |
2.3 记忆现象 |
3 渗漏性损伤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
3.1 损伤局部外敷 |
3.1.1 冷敷 |
3.1.2 热敷 |
3.1.3 湿敷 |
3.2 损伤局部封闭 |
3.3 拮抗剂或解毒剂局部注射 |
3.4 其他疗法 |
3.5 预防措施 |
(6)抗肿瘤药静脉给药中的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肿瘤药渗漏的因素 |
1.1 药物因素 |
1.1.1 药物的酸碱度: |
1.1.2 给药时间、浓度、计量、方法未掌握好: |
1.2 与护理穿刺技术有关的因素 |
1.2.1 机械性刺激: |
1.2.2 穿刺部位不当: |
1.3 个体因素 |
1.3.1 血管因素: |
1.3.2 防护知识缺乏: |
1.3.3 过敏体质: |
2 渗漏性组织损伤的机制 |
2.1 直接毒性作用 |
2.2 间接作用 |
3 临床症状与分型 |
4 处理 |
4.1 局部封闭 |
4.2 局部外敷 |
4.2.1 冷敷[6]: |
4.2.2 热敷: |
4.2.3 药物湿敷: |
4.3 应用解毒剂 |
4.4 其他 |
5 预防 |
5.1 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
5.2 减少药物对血管的物理刺激 |
5.3 加强健康教育 |
5.4 对已完成化疗者追踪观察 |
(7)化疗致渗漏性损伤的原因分析与干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干预措施 |
1.2.1 做好化疗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 |
1.2.2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以保护静脉 |
1.2.3 提高护士穿刺操作技能 |
1.2.4 输注化疗药物注意事项 |
1.2.5 强化化疗药物知识学习,加强巡视。 |
1.3 评价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007年7月~2009年5月87例次渗透性损伤原因构成(见表1)。 |
2.2 护理干预前后渗漏性损伤发生率比较(见表2)。 |
3 讨论 |
4 小结 |
(8)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及临床表现 |
1.1 药源性因素 |
1.1.1 药物酸碱度 (pH) |
1.1.2 药物渗透压 |
1.1.3 药物的刺激性及化学毒性 |
1.2 临床表现 |
2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护理对策 |
2.1 预防措施 |
2.1.1 正确选择血管及输液工具 |
2.1.2 采用正确的给药方法 |
2.1.2.1 合理配制药液, 调节输液pH值及渗透压 |
2.1.2.2 选择合适的药液温度和给药顺序 |
2.1.3 加强输液管理 |
2.2 治疗措施 |
2.2.1 冷热敷与药物湿敷 |
2.2.2 局部封闭或应用拮抗剂 |
2.2.3 中药制剂、食物及其他治疗 |
(9)减少静脉给药所致渗漏性损伤的防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渗漏性损伤常见原因分析 |
1.1 药物因素 |
1.2 血管因素 |
1.2.1 静脉通透性增大 |
1.2.2 静脉痉挛或硬化 |
1.2.3 全身性血管痉挛 |
1.3 机械因素 |
2 渗漏性损伤的预防 |
2.1 思想上高度重视 |
2.2 静脉给药前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 |
2.3 提高护理操作技能 |
2.4 正确掌握输注药物的浓度 |
2.5 正确使用细胞毒性药物 |
3 渗漏性损伤的处理 |
3.1 立即终止给药 |
3.2 损伤局部外敷 |
3.3 拮抗剂或解毒剂局部注射或局部封闭 |
3.4 其他疗法 |
(10)异长春花碱化疗患者不同部位注射局部不良反应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分组方法 |
1.3 给药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4.1 注药时间 |
1.4.2 疼痛 |
1.4.3 药物外渗引起的组织渗漏性损伤 |
1.4.4 化疗性静脉炎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异长春花碱注射时间和注射时局部疼痛程度比较见表1 |
2.2 两组组织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情况见表2 |
2.3 两组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比较见表3 |
3 讨论 |
3.1 异长春花碱静脉注射对局部组织损伤的机理 |
3.2 不同部位静脉注射异长春花碱对局部损伤情况分析 |
4 小结 |
四、静脉注射渗漏性损伤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D]. 邸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延胡索合剂(YHS-1)对吡柔比星外渗性损伤及静脉炎的防治及机制研究[D]. 孙甜甜.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4]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渗漏损伤9例临床分析[J]. 王咏梅,李华珍,罗冬花,黄丽霞. 实用医学杂志, 2011(07)
- [5]兽医临床上静脉给药所致渗漏性损伤的综合防治[J]. 张国士,马保华,孟永芳. 中国畜禽种业, 2010(09)
- [6]抗肿瘤药静脉给药中的监护[J]. 司永贤,戴瑜,陈娜,段文.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01)
- [7]化疗致渗漏性损伤的原因分析与干预效果探讨[J]. 姚彩婷,冯羽飞,霍华俏.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0(01)
- [8]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 王艳,陈慧敏. 护理学杂志, 2009(07)
- [9]减少静脉给药所致渗漏性损伤的防治体会[J]. 任艳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09(06)
- [10]异长春花碱化疗患者不同部位注射局部不良反应的观察[J]. 陈丽富,李文兴. 护理学报,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