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文学的新亮点——简评长篇网络小说《网恋陷阱》(论文文献综述)
潘青青[1](2015)在《中国网络文学与读者之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改变了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鉴赏方式,也改变了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文学面临的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网络不仅给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为其铺就了一条通往大众化的康庄大道,拓宽了文学的民间视野,让“全民文学”成为可能。相对来说,读者作为原本最少受到关注和被人提及的要素,在网络文学这里则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网络文学的读者已经不仅仅作为文学作品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同时作为文学创作的参与者、作品传播的推动者,以及文学作品的批评者等,他们对网络文学的影响是直接且深远的,甚至可以说是渗透了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传统文学不同,网络文学与其读者之间一直都存在着一种共生互动、互相影响的关系,长期以来,两股力量在互相牵制中共同发展。学界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日臻成熟,近年来研究者们已逐渐将眼光投放到读者身上,可以说读者是推动网络文学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但其群体的复杂性也是导致网络文学质和量难以并重、文学性长期匮乏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从更切合实际的角度研究网络文学的特点,把握网络文学的发展动向。在新的历史时期,读者们也逐渐从丰富的接受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对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分三个章节对中国网络文学与其读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在把握时代背景和两者特征的前提下探索它们之间是如何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而这样全新的互动关系又有着怎样的优势和缺陷,以期对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有所启发。第一章是分别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读者与传统文学的读者进行比较,第一节的目的是从文学观、技术革命、写作模式和传统出版业转型四个方面突出网络文学的特点,以及网络给文学带来的“新”。第二节首先是对网络文学读者群进行分类研究,其次是对屏幕是否会取代纸张这一问题的探究,最后是探讨网络文学的写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全新的互动关系。第二章是让网络文学和读者进行对话,重点研究了网络文学与其读者之间是怎样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第一节从网络阅读的角度切入,从动机、目的、特征三个方面分析网络阅读的游戏化特征,揭示网络文学对读者阅读的影响。第二节阐述了在读者的强力介入下网络文学呈现的几大特征,主要是创作的开放化、传播的商业化和批评的非专业化,并论述读者具体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介入文学活动这三个环节的。第三章则试图站在网络文学读者的角度,提出几点目前网络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重视。最后,通过前面的论述进行总结,网络文学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读者提出的新的阅读要求,网络文学必须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取得长足进步。
孙瑞祥[2](2009)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 ——以流行文学、媒体文化为研究框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当代流行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流行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学、媒体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存在为核心研究内容,以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生成机制、传播动力分析为研究重点。其主旨是要解读与阐释影响(推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和发展的要素构成、要素的作用机理与动力方式。对流行文化的研究不是一种探寻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因此,“阐释”是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与论述策略。流行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一个相对晚出又个性鲜明的文化形态。从流行文化的创造主体与功能看,它既不同于体现执政党意识形态和为国家权力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也不同于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精英文化;它既与农业社会形成的民间文化存在本质差异,也与工业社会创生的大众文化不可等量齐观。我们今天所关注的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以娱乐为基本功能,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经营,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从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角度看,无论何时何地,一种新的文化范式或文化精神的生成(包括演进、转型、更替与变迁),无外乎源自两大因素——内源性因素与外源性因素,及其两大因素之间的搏弈。流行文化生成与繁盛的“动力源”构成复杂,有源自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驱动、源自不同利益集团的经济驱动、源自当下社会心理与社会思潮的文化驱动等等。流行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生成与繁盛绝非偶然,是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文化环境、文化心理与社会思潮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也体现了中国的现实文化诉求。中国社会发展的世俗化是流行文化生成与繁盛的政治动力;开放与自信的文化心态是其精神动力;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入场是其思想动力;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是其市场动力;城市化、城市精神与休闲是其社会环境动力;中间阶层与青年亚文化是其群体动力;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是其传播动力。站在“大众传播动力学”新视角,观照流行文化动力源,就是把大众传媒视为一个可以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的社会动力系统,这一动力系统能量巨大,对流行文化的生成、繁盛与抑制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
汪超英[3](2002)在《绽放在互联网上的奇葩 ——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其走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第四媒体如日中天,以网络文化为背景的网络文学正迅速成为新的重要文学景观。网络文学是网络与文学相结合的成果,是以新兴的网络媒体为载体的一种文学品类。 崇尚写作自由的网络写手是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网络写手可分为普通写手、高级写手与超级写手三种类型。他们在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基本风格,如不署真名、不重功利、不畏名流、不循常规等。 迅猛发展并不断规范的文学网站是网络写手成长的摇篮。在网络文学下网、网络写手走向传统媒体的过程中,一些文学网站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由于网络传媒的特殊性,网络文学在创作主体、创作模式、存在形态和传播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性。如写作方式的自由灵动、写作过程的开放互动、写作语言的幽默生动等。同时,网络文学的特性也给自身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导致了网络文学的随意性和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创作主体的平民化和年轻化导致了网络文学的题材狭窄和主题浅薄;阅读方式的在线性和浏览性影响了网络文学传播的广泛性和耐读性。此外,网络文学批评也有别于传统文学的批评,由于批评主体的缺位,网络的开放、交互和自由性,使得网络文学批评在态度和方法上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误区,从而影响到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网络写手下网出书,专业作家上网写作,将促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相互融合、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网上共存、网络技术与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这是网络文学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当网络真正成为人们更习惯和更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创作主体的成熟和网站机制的健全,网络文学将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刘哲[4](2002)在《网络文学的新亮点——简评长篇网络小说《网恋陷阱》》文中研究指明 自从台湾作家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书问世以来,关于"网络文学"的图书风头正健,一批"网络文学"的原创作品纷纷浮出水面,但这些网络原创作品里的主人公无一不是年轻而富于幻想,他们勇于充当网络时空的骑士,把那个
二、网络文学的新亮点——简评长篇网络小说《网恋陷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文学的新亮点——简评长篇网络小说《网恋陷阱》(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网络文学与读者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章 互联网世界里的中国文学和读者 |
第一节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革新 |
一、新时代的文学观 |
二、数字技术下的文学契机 |
三、写作模式的转变 |
四、传统出版业的转型 |
第二节 从传统“读纸者”走向网络“读屏者” |
一、网民读者群体定位分析 |
二、屏幕取代纸张 |
三、主体间的精神互动与身份互换 |
第二章 网络文学与读者的对话 |
第一节 网络阅读的游戏化特征 |
一、消耗过剩精力 |
二、追求娱乐放松 |
三、沉迷阅读游戏 |
第二节 读者介入下的网络文学 |
一、创作开放化 |
二、传播商业化 |
三、批评非专业化 |
第三章 网络文学的阅读问题 |
第一节 网络虚拟性的局限 |
一、虚拟和现实的迷阵 |
二、举步维艰的监控和审查 |
第二节 网络文学的绑架式阅读 |
一、日渐艰难的阅读选择 |
二、普遍多发的读屏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 ——以流行文学、媒体文化为研究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与关键词 |
The eontent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主旨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三节 核心内容与基本观点 |
注释 |
第二章 流行文化与时尚潮流的传播动力 |
第一节 流行文化理论辨析 |
第二节 时尚潮流的当代特征与扩散机制 |
第三节 流行文化的传播动力 |
注释 |
第三章 传播技术与文学文本的话语转换 |
第一节 传播技术演进的文学/文化意蕴 |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的媒介化生存 |
第三节 中国当代流行文学的传媒转向 |
注释 |
第四章 消费社会与媒体文化的欲望诉求 |
第一节 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张扬 |
第二节 媒体文化的市场动力与媒介文学事件 |
第三节 广告的欲望书写逻辑 |
注释 |
第五章 城市精神与流行文化的群体动力 |
第一节 城市精神与休闲文化 |
第二节 中间阶层及其文化格调 |
第三节 后现代思潮与城市青年亚文化 |
注释 |
结语 流行文化视阈中大众传播动力学的构建—兼谈媒体文化低俗化与媒介素养教育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3)绽放在互联网上的奇葩 ——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其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异军突起的网络文学 |
第一节 网络文学:当代文坛的新奇景观 |
1. 网络文学的形成背景 |
2. 网络文学的流行动因 |
3. 网络文学的未定概念 |
第二节 网络写手:织文成网的一代风流 |
1. 网络写手的称谓形成 |
2. 网络写手的几种类型 |
3. 网络写手的基本风格 |
第三节 文学网站:网络写手的精神家园 |
1. 文学网站的几种类型 |
2. 文学网站的运作模式 |
3. 文学网站的重要作用 |
第二章 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学 |
第一节 网络文学的特征举要 |
1. 写作方式的自由灵动 |
2. 写作过程的开放互动 |
3. 写作语言的幽默生动 |
第二节 网络文学的缺陷分析 |
1. 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导致了网络文学的随意性和作品的参差不齐 |
2. 创作主体的平民化和年轻化导致了网络文学的题材狭窄和主题浅薄 |
3. 阅读方式的在线性和浏览性影响了网络文学传播的广泛性和耐读性 |
第三节 网络文学的批评评说 |
1. 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 |
2. 网络文学批评的误区 |
3. 网络文学批评的期待 |
第三章 前景广阔的网络文学 |
第一节 网络写手下网,挺进出版市场 |
1. 网络文学读物风行书市 |
2. 网络文学出版且喜且忧 |
3. 网络写手出书有利有弊 |
第二节 专业作家上网,重塑文学形象 |
1. 作家上网——渐成大势 |
2. 作家上网——推出大作 |
3. 作家上网——赢得大众 |
第三节 网络文学成熟,文学之树常青 |
1.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相互融合 |
2. 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网上共存 |
3. 网络技术与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四、网络文学的新亮点——简评长篇网络小说《网恋陷阱》(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网络文学与读者之关系研究[D]. 潘青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 [2]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 ——以流行文学、媒体文化为研究框架[D]. 孙瑞祥. 天津师范大学, 2009(11)
- [3]绽放在互联网上的奇葩 ——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其走向[D]. 汪超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02(01)
- [4]网络文学的新亮点——简评长篇网络小说《网恋陷阱》[J]. 刘哲. 全国新书目,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