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社会阳刚之气流行情况简述

明中后期社会阳刚之气流行情况简述

一、明中晚期社会男风流行状况叙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诏[1](2021)在《明清戏曲作品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汤怡枫[2](2020)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历史主义是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是能够启发人们把握处理历史与文学之间复杂关系的一种实践。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历史和文学同样都具有文本性,它们具有相似的虚构成分和叙事方式,并不存在历史决定文学的必然性,历史和文学之间存在着互文性关系。将新历史主义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是一种具有跨学科特点的尝试。本研究致力于实现新历史主义视角与名着阅读教学相融通,在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研究高中语文古典名着阅读,具体说来选择《红楼梦》这一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新时期红学的相关研究,设计出角度新颖、培养学生跨学科素养的名着阅读教学,以深化学生的学科融合意识,厚植当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阅读需要基于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个角度。一方面需要从文本的历史性之《红楼梦》的作者遭遇、人物形象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需要从文本的历史性对《红楼梦》的时代背景进行对比分析。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需要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细化。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指导《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应当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进行规划。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指导《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学程设计需要重点把握。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指导《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应当注重“文史一家”下的整体感知、多元开放的精读探究、“文化诗学”下的拓展升华。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评价需要统筹教学评价目的、原则和方式。

赵丹荣[3](2018)在《清末民初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文中指出“戏曲生态”指戏曲及其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所构成的整体状态。以人对戏曲生态影响程度的深浅来作为分类标准,戏曲生态又可分为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以人文生态为主。本文以“人文生态”为提挈,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清末民初时期都市戏曲的生存环境进行研究,力求还原当时特定的戏曲人文环境,呈现出戏曲在这种人文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指出其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乃至相互疏离的关系。清末民国时期,在戏曲活动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对话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文人、报人对戏曲活动的参与和对戏曲批评生态的介入,这一介入过程主要体现在文人与伶人交游、互动的活动中,而贯穿文伶交游活动始终的主线便是“捧角”。因着男风的盛行和以魏长生为代表的男旦艺术的崛起,清朝中晚期兴起了狎优之风,此风经由清末民初而发展到民国后,已骎骎然席卷全社会,升级成“捧角”这一全民狂欢的形式,其间演变递进的过程及其动因耐人寻味。随着近代报刊业的兴起与繁荣,数量众多的文人转变为报人,戏曲报刊也成为了文人评伶捧角的主要载体,既是捧角的主阵地,也是捧角团体之间互相竞争的主战场。本文以清末民初为时间节点,着重探讨其前后两个时期文人对于戏曲活动的参与和对戏曲批评生态、交往生态的介入。文人或以戏曲报刊为媒介发表剧评及捧角文章,或运用刊物本身发动捧角团体之间的争斗,其背后所反映出的诸如狎优、捧角、名旦关注、女伶关注等焦点问题,对当时戏曲人文生态的形成与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人的参与推动了民国后京剧的精致化和雅化,亦是促使京剧走向全面繁盛的重要因素。在戏曲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中,以官僚财阀、帮会组织、青楼娼妓、票友票房、满清遗老、女性观众等为主的都市群体对于戏曲的批评、观演、互动等人文生态的参与情况也值得注意。其中,尤以票友票房、满清遗老和女性观众这三种群体最为特殊,他们共同构成了民国后戏曲人文生态的独特景观。本文着重研究他们参与戏曲实践的情况及其与伶人之间包括捧角在内的或明或暗的关系。清末民国时期,尤其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剧坛气象不凡,名角名段大量涌现,艺术技巧不断提升,流派纷呈、争奇斗艳,传统戏曲的发展进入全盛时期。但随着西洋戏剧的传入和本土新编戏、文明戏等新戏的产生,戏剧界呈现出新旧共存的局面。新剧派不眠不休的攻讦以及旧剧派困兽犹斗的反击,使得新旧剧的论争愈演愈烈,论争的焦点在于旧剧社会教化功能体现的程度及新旧剧“写实”与“写意”的特点孰优孰劣。因此,在20世纪的头30年,戏曲界最值得注意的事件便是戏剧改良运动,当时戏曲内部人文生态的冲突演进也集中体现为戏剧的改良。戏剧改良既是贯穿当时戏曲发展的主题,同样也是戏曲生态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多数戏曲报刊在这一改良大潮中保持了清醒和理性,对旧剧衰落的原因以及戏剧改良的原则、措施和目标不懈探索,形成了纷繁庞杂的理论体系。改良措施涉及演员、观众、评剧家、舞台剧场的建筑经营、编剧、曲师、教习师傅等方方面面,涵盖了戏曲活动的所有参与主体。而它们又分别对应着戏曲的观演生态、剧本生态、音乐生态及传承生态。本文对以上几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对当时有关戏剧改良的报刊的主要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期能够清晰整理并揭示出作为戏曲人文生态内在驱动力的戏剧改良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和演进脉络,为现时的戏曲振兴提供参考。

焦翔宇[4](2018)在《末世风月 ——晚明戏曲中的男旦研究》文中指出男旦是宋元以降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男性艺术表演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戏曲舞台上扮演女性角色。随着理学对女性的束缚及戏曲的兴盛,旦色男扮的男旦在戏曲表演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技艺日益精进甚至超过了女伎。明代中后期起,男旦群体数量扩大,职业男子戏班增多,男旦逐渐成为戏曲舞台之核心,并呈现出频繁的地域流动。其所唱不同声腔如弋阳、海盐、昆山、青阳、秦腔等也随着文化交流而不断融合与相互吸收,促进了各种声腔的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男旦与士夫缙绅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晚明个人欲望觉醒、世风开放的条件下,为文学作品中与男旦相关的士优题材创作准备了条件。晚明男旦演剧繁兴是一个极为独特的艺术文化现象。男旦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与现实社会生活、文化与艺术自身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是各种社会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特殊产物。具体言之,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戏班的兴盛,心学特别是王学左派思想的传播唤醒世俗人欲,加上戏曲自身的发展、优伶题材的文学创作,以及帝王的爱好等共同促使、激发了男旦现象在晚明时期的流行。分辨探寻这种现象以及其根本成因,不论对古代历史文化的探讨,还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研究,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迄今为止,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献资料与研究集中出现在戏曲史中某一部分或者该时期其他社会问题的附带结论中,专门的研究相比之下较少。因此,需要有更多针对性强、思考深入、角度独特的系统性、专题性整理及研究。本文着眼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初期的社会背景,以戏曲艺术中的男旦为研究对象,从男旦的群体来源、社会地位、培养方式、表演特色、社交关系,及其流行的社会背景与原因分析等方面论述,旨在对资本主义萌芽状态下出现的这一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有所把握和认识,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刘琪[5](2018)在《中日男色文化比较研究 ——以16至19世纪为中心》文中指出中日两国男色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男色又称男风,指男子出卖色相、以美色受宠,而其对象大多为同性。在日本,男色指男同性恋、众道、男娼。中国从先秦时期到清代,日本从奈良时代到江户时代,男色文化现象持续不断,尤其是16至19世纪的男色文化,在中日两国均达到顶峰时期,19世纪以后开始逐渐衰退。两国的男色文化在许多方面显现出既相似又不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本文主要以16至19世纪中日男色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较全面地搜集和整理相关中日文文献,并在充分吸收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中日两国男色文化现象的异同点及其成因,探讨中日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为当今的同性恋现象研究提供学术借鉴。

徐筱婷[6](2017)在《从《都剧赋》探析清代戏坛文化变革与狎优之风》文中提出清代是所有文体俱出的时代,其中内容所反映者为时代特色所产生的社会现象。《都剧赋》一作则是细述明清以来在戏曲行业以外发展且盛行的狎优相公之风,投射了演员与观众在演艺以外的一种异样互动,将振兴道德作为主旨是赋作中极为特殊的一类。

李文慧[7](2017)在《明清时期男同性恋现象的文化描述》文中研究指明同性恋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广泛存在,而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同性恋风气最为盛行的时期。不同于西方基督教国家,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对于同性恋现象的态度相对温和。明清时期的男同性恋风气是明清时期社会纵欲思潮的一部分,受到王左心学的熏染、士人阶级的推动以及文学作品的影响,明清时期男同性恋现象泛滥,又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黄婷[8](2016)在《男风影响下的晚明同性恋小说研究 ——以《弁而钗》《宜春香质》《龙阳逸史》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同性恋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独特领域,中国的同性恋文学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尚不充分。因此本论文以晚明三部专写同性恋的小说《弁而钗》、《宜春香质》、《龙阳逸史》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读,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醉西湖心月主人和京江醉竹居士目睹了晚明男风的盛行,故把社会上的男风现象创造性地写入《弁而钗》、《宜春香质》和《龙阳逸史》。晚明同性恋小说是在男风兴盛的背景下产生的,研究男风盛行的原因和小说中的男风现象是深入探寻小说内涵的基础。作者在这三部小说中塑造的同性恋性格、身份迥异,然而按照在同性恋关系中充当的角色还是可以明显区分为主动者和被动者。还有一类与同性恋有特殊关系的人物,那就是同妻。同性恋主动者、同性恋被动者和同妻在小说男风中演绎着各自角色。通过分析这三类人物在面对男风时的行为归纳出他们的人物形象,并且从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和传统文化中探究形象的形成原因,以更好地解释男风影响下的人们呈现出来的心理状态。根据上述男风现象和小说人物的同性交往和性生活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晚明社会男性的审美标准,那就是社会审美偏好阴柔秀美,在小说中的反映就是长相英俊柔美的男子比较容易受到同性恋的青睐。男性女性化的审美倾向与中国社会一直要求的男子阳刚的审美标准大不相同,明显是中国男性审美变迁史上的一次裂变。唯有从男风背景和中国文化中才能找到晚明社会男性阴柔审美标准的根源。晚明同性恋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晚明社会的男风现状和士人对待男风爱恨两难的复杂心态。小说对同性恋的刻画传达了性解放的心声且张扬着人性的光芒。

董酌交[9](2016)在《《品花宝鉴》的男性特质研究—从个人、社会、世界三个层面》文中提出在康奈尔的理论中,男性特质是性别关系的一个位置、两性占据性别位置的种种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对身体经验、个性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个人根据集体性别实践构型进行个人性别实践的过程,叫“性别工程”;个人根据集体性别实践构型所进行的性别实践对于个人性别特质和社会性别构型产生影响的过程,叫“社会体现”。男性特质需要在性别关系结构的权力关、生产关系、情感关系和象征关系这四个维度中进行分析。男性特质分为霸权男性特质、从属性男性特质、共谋性男性特质和边缘性男性特质。个人层面的性别工程和社会层面的性别配置(包括性别体制和世界性别秩序),本质上都是性别关系结构中的性别实践构型。在进行性别实践构型过程中,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个人层面的性别工程和社会层面的性别配置相互影响。本文运用瑞文·康奈尔的男性特质理论,以《品花宝鉴》作为研究文本,结合清代等级制度,分析了个人、社会和世界三个层面的男性特质危机与协商问题。在个人层面,以杜琴言为分析对象,解读了其男性身体性别实践的历史和构型;在社会层面,论述了中晚清士人阶层的霸权男性特质,指出这种男性特质在具体时空背景下遇到的危机,并分析了陈森应对这种男性特质危机的文本实践;在世界层面,通过对西洋木桶预言的简单阐释,浅析中国面对工业革命影响下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所遭遇的男性特质危机。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等级制度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西方男性特质理论,对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阐释,从而发掘这一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领域的适用空间和本土化空间。

程豆豆[10](2015)在《明清小说中的同性恋书写》文中提出明中期以后,社会思潮由极端禁欲转为极端纵欲,男风现象成为一时风气,同性恋文化颇为盛行,同性恋描写也成为明清小说集中出现的现象。本文对明清时期的男同性恋及女同性恋书写做了广泛搜集,从“情欲分离”及“情欲合一”两方面分析了明清小说中的同性恋现象,进而对这一特殊文化现象产生的社会思潮、审美风尚、心理倾向等原因做了剖析,揭示了明清同性恋者的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对明清同性恋题材小说进行叙事解读,分析了明清时期的文人创作风格及性别倒错现象下造就的特殊婚恋,从不同方位透视同性恋现象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现同性恋书写的文化意蕴。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明清小说中男同性恋的文学呈现。对“同性恋者”及“同性恋行为者”、男同性恋的指代等做了界定,分析了男风泛滥的根源以及文学创作中“男风”现象的“情”与“欲”。第二部分:明清小说中女同性恋的文学呈现。主要探讨中国古代的女同性恋者、女同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女同性恋者的人物类型。第三部分:同性恋现象的文学再现。首先对明清时期的整体社会风气进行介绍,全面概括这一时期同性恋题材小说中出现的男色类型,并以《红楼梦》、《金瓶梅》为例,从描写手法、人物塑造、心理倾向三方面对明清世情小说中的同性恋书写进行对比,分析同性恋题材小说的叙事特征。第四部分:揭示明清同性恋题材小说的文化意蕴。首先通过文学作品的女同体现封建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失语、无自主意识、寄居性等生存状况;其次从明清时期特殊的“男风”文化来体现文人创作的特殊心理认同及独特审美情趣;最后对同性恋“异装癖”影响下的性别倒错进行分析,体现明清时期特殊的“男男嫁娶”及“女女相恋”的婚恋观念。

二、明中晚期社会男风流行状况叙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中晚期社会男风流行状况叙略(论文提纲范文)

(2)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述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缘起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的内涵
        一、“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
        二、相互塑造的文学与历史
        三、多元开放的文化历史观
        四、整体性把握文学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的实践探索
        一、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策略
        二、新历史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应用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对高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开拓高中阅读教学的全新视野
        二、对优化高中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第二章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阅读
    第一节 文本的历史性之《红楼梦》的诞生
        一、《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二、曹雪芹的家世身世
    第二节 历史的文本性之《红楼梦》的场景
        一、从大观园的兴衰看封建礼教
        二、从“女儿国”的形成看理想追求
    第三节 历史的文本性之《红楼梦》人物形象解读
        一、贾宝玉: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新人萌芽
        二、林黛玉:美丽的诗性与沉痛的挽歌
        三、薛宝钗: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与受害者
        四、王熙凤:封建统治阶层的文学镜像
第三章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整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第二节 优化《红楼梦》整本书的学程设计
        一、教学资源推荐
        二、阅读计划设置
    第三节 丰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内容
        一、“文史一家”下的整体感知
        二、多元开放化的精读探究
        三、“文化诗学”下的拓展升华
    第四节 改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目的
        二、教学评价原则
        三、教学评价方式
结语
附录一 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图
参考文献
致谢

(3)清末民初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一、近代戏曲史料及论着
        二、戏曲报刊资料辑录
        三、戏曲生态研究
        四、现当代学者对于近代戏曲史和戏曲学人的研究论着
        五、近代戏曲报人及报刊研究
        六、相公、私寓、狎优与梨园花谱研究
        七、伶人、旦角与女伶研究
        八、“捧角文化”研究
        九、票友、票房及满清贵族的戏曲活动研究
        十、新旧剧的论争及改良研究
        十一、科班及近代戏园剧场的建筑形制研究
第一章 清中晚期文人参与下的戏曲人文生态
    第一节 男风盛行及男旦艺术的崛起
    第二节 狎优——捧角的雏形
        一、豪客狎优的方式及心态
        二、文人仕宦狎优的方式及心态
        三、私寓的揽客之道
        四、私寓衰落,狎优向捧角转化
    第三节 梨园花谱(花榜)——民国伶人专刊的雏形
        一、从品花到评伶
        二、花谱的价值和影响
    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伶人群体的变迁及文人(报人)对戏曲批评生态的介入
    第一节 生角的没落与旦角(男旦)的再次崛起
        一、“名角制”的形成与旦角(男旦)的再次崛起
        二、旦角崛起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二节 女伶的兴盛
        一、女伶的崛起之路
        二、女伶崛起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剧评中的捧角生态
        一、近代报刊产生前后剧评之不同
        二、戏剧报刊的繁荣与剧评的成熟
    第四节 文人的捧角活动
        一、“捧角”的由来和主体
        二、文人名士的捧角形式
    第五节 “纸上的捧角”
        一、评剧家与捧角家
        二、捧角家与伶人
        三、评剧家(捧角家)改良之策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戏曲批评生态的深刻变革
    第一节 戏剧报刊的兴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专刊、专集与特刊——文人捧角的集中显现
        一、梅兰芳之特刊
        二、戏剧报刊中的名伶专号
        三、报刊对女伶的关注
    第三节 戏剧报刊背后的捧角团体之争
        一、冯贾党争
        二、梅程党争
        三、文人捧角的目的及影响
    小结
第四章 都市人群与戏曲人文生态的形成
    第一节 军政人士、银行家及商人的捧角活动
        一、军阀政客
        二、银行家
        三、商人
    第二节 帮会组织及其大佬
        一、帮会大佬组织堂会戏
        二、帮会组织与戏园、伶人的关系
        三、帮会组织控制下的票房
    第三节 娼妓与伶人的交游
        一、娼妓观剧、演剧之风的盛行
        二、娼妓与伶人的交往活动
    第四节 票房与票友
        一、清末民初之票房
        二、票友票戏之方式及特点
        三、票友下海及其影响
    第五节 满清遗老
        一、旗人名伶名票
        二、旗人剧作家、剧评家
        三、满清遗老捧角家
    第六节 女性观众
        一、女性观众群体的出现、壮大及其原因
        二、女性观众增多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戏剧改良:民国戏曲内部生态的集中显现
    第一节 戏剧改良运动
        一、戏曲社会教化功能的高扬及20世纪初戏剧改良运动的兴起
        二、新剧与旧剧的论争及旧剧改良运动
        三、戏剧改良的原则及方法
    第二节 剧本生态
        一、新旧剧剧本的困境
        二、剧本改良之策
    第三节 音乐生态
    第四节 传承生态
        一、科班与戏曲学校
        二、教习师傅
第六章 民国戏园、剧场的观演生态
    第一节 演员
        一、数量萎缩
        二、技艺衰退
        三、文化水平薄弱
        四、地位卑贱,饱受歧视
        五、身价虚高
    第二节 观众
        一、京派观众与海派观众
        二、以观众为中心的创作观和演剧观
        三、以观众为中心的消极影响及改良措施
    第三节 近代戏园剧场建筑形制的改良
        一、戏园(茶园酒馆)
        二、新舞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末世风月 ——晚明戏曲中的男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男旦的历史与晚明男旦
    2.1 男扮旦角的历史渊源
        2.1.1 男扮旦角
        2.1.2 乐籍制度演变与男旦
    2.2 晚明时期的男旦
        2.2.1 晚明演剧的男女界限
        2.2.2 晚明男旦的来源与社会地位
第3章 晚明男旦的演剧等活动
    3.1 晚明男旦的组织形式
        3.1.1 家乐中的男旦
        3.1.2 职业戏班的男旦
        3.1.3 客串男旦与边缘男旦
        3.1.4 男旦脱籍、退班后的出路
    3.2 晚明男旦的培训与演剧活动
        3.2.1 男旦的训练与培养
        3.2.2 男旦演剧与唱曲
    3.3 晚明男旦的唱腔种类
        3.3.1 海盐、弋阳腔
        3.3.2 昆山腔
        3.3.3 秦腔
    3.4 品评男旦与狎旦
        3.4.1 文人与男旦
        3.4.2 笔记、小说中的男旦形象
第4章 晚明男旦兴起的原因
    4.1 商业繁荣促进戏班兴盛
    4.2 阳明心学唤醒世俗人欲
    4.3 戏曲自身的发展促使男旦盛行
    4.4 优伶文学激发男旦之风
    4.5 帝王喜好与男色之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中日男色文化比较研究 ——以16至19世纪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综述
        一、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日男色文化概况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男色文化
    第二节 日本古代的男色文化
第二章 16至19世纪中日男色文化比较
    第一节 中日男色主动方的异同
    第二节 中日男色被动方的异同
        一、被动方的人物特征
        二、被动方的社会地位
    第三节 社会舆论对男色认识的异同
第三章 中日男色文化异同的成因
    第一节 中日男色文化现象相似点的成因
        一、社会环境的相似性
        二、男色对象的相似性
        三、传统艺术与男色关系密切的相似性
    第二节 中日男色文化现象差异性的成因
        一、法律的差异性
        二、男色对象的差异性
        三、僧侣武士男色与一般男色的差异性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从《都剧赋》探析清代戏坛文化变革与狎优之风(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都剧赋》简析
二、清代戏坛文化重大变革———折子戏之兴
    (一) 折子戏之形成
    (二) 折子戏之特色
三、清代菊坛文化变相———玩优狎伶之风
结语

(7)明清时期男同性恋现象的文化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清前的同性恋
二、明清时期的男同性恋现象
三、明清时期男同性恋风气盛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四、余论

(8)男风影响下的晚明同性恋小说研究 ——以《弁而钗》《宜春香质》《龙阳逸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概述
    1.1 小说的作者、版本研究
    1.2 小说内容研究
第二章 男风与晚明同性恋小说
    2.1 晚明男风盛行的原因
        2.1.1 商品经济渐繁荣社会风气日奢靡
        2.1.2 心学启蒙奠基础个性解放受追捧
        2.1.3 尚利纵欲士人风争相仿效新风尚
        2.1.4 统治阶级恋分桃上行下效好龙阳
        2.1.5 禁娼令催生小唱男妓成为性对象
        2.1.6 女性禁欲阻交往男性欲望性逆转
        2.1.7 闽粤地方风俗传竞相仿照习南路
    2.2 晚明同性恋小说中的男风现象
        2.2.1 弁而钗同性真情携手相伴度余生
        2.2.2 宜春香质市井情薄情寡义不善终
        2.2.3 龙阳逸史小官多男色卖淫系统化
第三章 晚明同性恋小说人物形象及其形成原因研究
    3.1 真情难抑、欲望横生的主动者形象及其形成原因
        3.1.1 情真意切的主动者形象
        3.1.2 猎奇纵欲的主动者形象
        3.1.3 情真意切、猎奇纵欲主动者形象的形成原因
    3.2 卖身求荣、知恩图报的被动者形象及其形成原因
        3.2.1 追逐利益、以身娱人的被动者形象
        3.2.2 为报恩情、甘献后庭的被动者形象
        3.2.3 卖身求荣、知恩图报的被动者形象的形成原因
    3.3 满腹酸楚、百般无奈的同妻形象及其形成原因
        3.3.1 心酸无奈的同妻形象
        3.3.2 同妻心酸形象的形成原因
第四章 晚明同性恋小说中男性审美标准的裂变
    4.1 中国古代男性审美标准的变迁
        4.1.1 春秋战国以前男性以身强力壮的力量美为审美标准
        4.1.2 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男性以德才兼备的内涵美为审美标准
        4.1.3 魏晋时期男性以形貌传神的身韵美为审美标准
        4.1.4 唐宋时期男性以闲逸优雅的精致美为审美标准
        4.1.5 明清时期男性以弱柳扶风的阴柔美为审美标准
    4.2 晚明同性恋小说雄性雌化审美标准的体现
        4.2.1 男性名字女性化动听悦耳似闺名
        4.2.2 男性容貌阴柔化肤如凝脂体态纤
        4.2.3 男性性格温婉化善解人意性情柔
    4.3 晚明同性恋小说体现出雄性雌化审美标准的原因
        4.3.1 男风角色已设定女性特质惹人爱
        4.3.2 农业文明静节奏民族心理好优美
        4.3.3 传统文化审美性崇尚中和阴柔美
        4.3.4 妾妇心态影响大偏好貌美温柔男
第五章 晚明同性恋小说的文化价值
    5.1 小说笔触写实化晚明男色图景现
    5.2 士人心态复杂化爱恨交织男风观
    5.3 性恋对象自由化倡导自然人性观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品花宝鉴》的男性特质研究—从个人、社会、世界三个层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前人研究综述
    1.3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2 社会性别理论中的男性特质问题
    2.1 社会性别概念的界定
    2.2 男性研究
    2.3 男性特质理论
3 从杜琴官到屈勤先——男性身体的性别实践历史和构型
    3.1 男性身体性别实践历史
        3.1.1 从凡人到贱民
        3.1.2 从贱民到凡人
        3.1.3 从凡人到缙绅子弟
    3.2 男性身体性别实践构型
        3.2.1 相貌
        3.2.2 品行
        3.2.3 才能
        3.2.4 无奈的抗争:死亡
4 中晚清士人阶层男性特质危机与《品花宝鉴》的文本实践
    4.1 中晚清士人阶层男性特质
        4.1.1 权力关系
        4.1.2 生产关系
        4.1.3 情感关系
        4.1.4 象征关系
    4.2 中晚清士人阶层男性特质危机
        4.2.1 士人阶层的扩大和分化
        4.2.2 相公堂子时代的士旦交往
        4.2.3 一口通商和鸦片走私
    4.3 《品花宝鉴》的文本实践
        4.3.1 为士人树模范、分正邪
        4.3.2 同性恋的情欲分离模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明清小说中的同性恋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一) 从性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角度的研究
        (二)文本的品评研究
        (三)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
        (四)民俗士风影响下的同性恋现象研究
        (五)人物形象的研究
        (六)叙事特征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明清小说中男同性恋的文学呈现
    第一节 明清“男同性恋”的界定及其称呼
        一、明清小说中的“同性恋者”与“同性恋行为者”
        二、明清小说中男同性恋的指代
        (一)北方同性恋指代词
        (二)南方同性恋指代词
    第二节 “男风”现象泛滥的根源
        一、人生在世须尽欢——社会思潮“纵欲”化
        二、不爱美妇爱美男——审美风尚“类女”化
        三、求新尚异——心理倾向“猎奇”化
    第三节 文学创作中的“男风”
        一、物欲横流的“浮世绘”——传统视觉下的“情欲分离”
        二、“同性恋者”的乌托邦——理想王国里的“情欲合一”
第二章 明清小说中女同性恋的文学呈现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女同性恋者
    第二节 从“身”到“心”的全面解放
        一、春闺寂寞夜夜深
        二、情不知所起而一往而深
    第三节 双生花——女色面面观
        一、重欲——感官世界的迷失者
        二、纯情——男权社会的反抗者
第三章 同性恋现象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
    第二节 同性恋题材小说中的男色与男风
    第三节 世情小说中的同性恋书写之比较
        一、粗俗与文雅
        二、审丑与尚美
        三、欲望与至情
第四章 明清同性恋题材小说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女同现象折射的女性生存状况
    第二节 “男风”现象反映的文人心态
        一、文人特殊的心理认同
        二、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第三节 性别倒错——明清小说中的特殊婚恋观
        一、“异装癖”的风行
        二、男男嫁娶
        三、“二美共侍一夫”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明中晚期社会男风流行状况叙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戏曲作品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D]. 王诏. 上海戏剧学院, 2021
  • [2]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汤怡枫.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清末民初都市戏曲人文生态研究[D]. 赵丹荣. 山西师范大学, 2018(04)
  • [4]末世风月 ——晚明戏曲中的男旦研究[D]. 焦翔宇.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5]中日男色文化比较研究 ——以16至19世纪为中心[D]. 刘琪. 浙江工商大学, 2018(12)
  • [6]从《都剧赋》探析清代戏坛文化变革与狎优之风[J]. 徐筱婷.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7]明清时期男同性恋现象的文化描述[J]. 李文慧.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7(06)
  • [8]男风影响下的晚明同性恋小说研究 ——以《弁而钗》《宜春香质》《龙阳逸史》为例[D]. 黄婷. 华东交通大学, 2016(02)
  • [9]《品花宝鉴》的男性特质研究—从个人、社会、世界三个层面[D]. 董酌交.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10]明清小说中的同性恋书写[D]. 程豆豆. 陕西理工学院, 2015(01)

标签:;  ;  ;  ;  ;  

明中后期社会阳刚之气流行情况简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