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脑收费系统视频图像干扰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叶茂[1](2020)在《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商业项目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建筑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项目越来越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发现了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这类项目,智能化系统的设计问题尤为突出,往往都是只关注逐个单体建筑的设计,而忽略了项目整体运营管理的客观需求,从而在项目整体交付运营的时候才发现公共区域成为设计和施工的真空地带,项目内各功能建筑独立运行,人造孤岛比比皆是。这对于以“良好体验”,和“优质服务”决定成败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而言,这是最大的痛点。本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这类项目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和研究,统一各功能建筑接入园区管理的技术标准;增加项目整体的可扩展性,尽量减少后期改造投入;提升项目运营管理水平带来显着社会和经济效益;并为其他类似项目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型文旅类综合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并归纳了其中智能化系统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对园区运营和管理带来的困扰。本文采用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法,完成了如下内容:总体方案设计部分,首先对项目背景、类似项目和周边环境进行了调研分析(境外部分非自行调研成果),并总结分析了现有新技术发展方向;参考前面调研成果和相关规范对总体架构、运营模式、管控模式及其职能分类进行了分析、归纳和设计。各子系统方案设计部分,对各子系统用途作了简要介绍、详细描述了各系统结构、技术选型、重要功能,以及与园区平台的集成要求,最后对设计规范之外,新增的智能化系统的使用价值作了归纳总结。园区集成管理平台设计部分,先对园区集成管理平台的用途和功能作了简要介绍,系统分析了对园区集成管理平台的集成需求、功能架构、通信接口及应用具体应用。其他智慧化应用建议部分,结合高级办公、高级酒店和大型商业的使用需求,总结整理了以往相同或类似项目案例中,成功应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对其进行了归类整理和简要介绍,期望在本项目或其他项目建设中提供引导。总结与展望部分对本文做了总体概括和总结,对后续类似项目智能化总体规划设计的创新和需要注重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基于人性化、精准服务和智慧化的服务解决方案将是本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的的核心。通过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各个方面增强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创新服务。对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带来了显着社会和经济效益。
曾印[2](2020)在《小区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现在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大步提高,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居住环境,智能小区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小区安防系统,人们对其起到的安全作用越来越认可,安防系统已经成为智能小区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小区安防系统采用集中监视、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由多个子系统通过现场总线相互连通,构成一个整体的安全防范系统。在小区安防系统的前期规划设计中,必须将各种设备与系统进行集成,利用现场总线完成信息传输,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以便完实现保证小区的安全。本论文是根据南昌市经济开发区某小区的安防系统展开研究,该小区安防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组成,如门禁系统、监控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电子围栏系统等,子系统的功能各不相同,为小区安全提供重要保障。首先介绍了现场总线的特点和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分析了用户的需求,介绍了生活小区安防系统的总体结构,从多个层面对系统不同模块所发挥的功用进行了详细论述与分析,同时还对停车场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停车场系统数据库以及软件的设计、停车场系统的构成设备、停车场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等一系列内容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研究表明:小区安防系统能够有效保证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使人们的生活品质迈向更高水平,充分享受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具备操作便捷、后期维保方便、可扩展等诸多突出优点,具有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
莫康[3](2020)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无标靶结构振动信号提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构振动监测是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结构动态性能评估和健康状况分析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接触式测量方法需要现场布置传感器,存在操作繁杂、测点单一、产生附加荷载、高耸结构安装困难等缺点。近年来基于视频图像的结构振动监测方法已成为结构健康监测研究的一个热点,其相对于传统的传感器测量方法具有非接触、无损、操作简便、可实现远距离大范围多点监测等优点,但普遍需要在结构上设置标靶、不属于真正的“非接触测量”,此外该类方法还存在设备要求高、易受环境背景和光线影响等缺陷,限制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使用。本文针对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结构振动监测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OpenCV开发工具并完成开发环境的搭建。针对摄像机和工业相机存在的价格昂贵、携带不便等问题,选择使用智能手机作为观测设备,采用FFmpeg编程获得视频时间戳的方法解决了手机视频可变帧率造成的时间域难以求解的问题。对张正友相机标定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介绍了标定流程及要点,提出一种新的标定板摆放方法,有效解决了结构距离较远时标定板在相机视野比例过小的问题。利用LK光流法实现点的运动跟踪,引入图像金字塔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改进。选取三种类型的特征点作为跟踪点,对多种类型和背景的振动结构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场景下可供选用的测点数量和位置可以满足测量需要。本文开发的一种新的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结构振动信号提取方法,无需在结构表面布置标靶,以智能手机作为观测设备,标定过程同时考虑了图像畸变和相机姿态,采用改进的金字塔LK光流算法实现点的运动跟踪,并利用OpenCV编写了从视频分解、标定参数求解、畸变矫正到特征点检测、点的运动跟踪、坐标结果输出的全套程序,最后通过实验室三层框架模型试验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测得的前两帧自振频率与加速度传感器的误差在1%以内,同时具有设备和环境要求低、不需进行复杂图像处理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唐山市物业服务行业协会[4](2019)在《河北省物业管理平台的研发与利用》文中指出引言社区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落脚点,社区管理水平决定社会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物业管理的精细化发展,社区对于建设一个集物业服务报修、投诉、跟踪、监督为一体的新型物业服务平台的需求日益迫切。
王辉明[5](2019)在《室内停车场停车智能引导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而国内停车设施现有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车位需求,且停车设施建设速度远滞后于汽车增长速度,导致车位供需出现巨大缺口,停车难成为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又一难题。要解决停车难问题,关键不仅在于增加停车设施和减少汽车的数量,还要提高现有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本文根据国内外智能停车引导系统发展现状,结合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一种室内停车场停车智能引导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一种室内停车场智能引导系统,系统主要由车位检测、无线通信网络、显示模块以及远程控制端组成,远程控制端包括服务器和客户端。车位检测以CC2530作为控制核心,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检测车位状态;无线通信网络采用ZigBee与WiFi的协同组网,实现整个系统的数据传输;显示模块采用OLED屏显示场内车位资源信息,并通过文字和箭头为车主提供引导信息。(2)设计了停车场管理平台和手机客户端。停车场管理平台与服务器建立通信,访问数据库信息,将停车场车位资源、停车记录等信息进行显示,并提供信息修改功能,实现对停车场的有效管理。手机客户端为用户提供停车场剩余车位资源、收费情况等信息查看以及停车场简易可视化地图,并结合场内显示屏信息,实现对用户从停车场入口到车位的路径引导。(3)针对车主在停车过程中对车位的选择问题,建立了一种最佳车位选择模型,通过分析车主择位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行驶距离、步行距离、车位停放难度等因素作为决策指标,使用组合赋权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并结合灰熵理论和灰色关联度对各备选方案进行排序,将其中的最佳方案分配给用户。此外,停车场路网结构具有规律性,求解入口到车位的最短路径时不需要遍历全部节点,因此只需对路网中的部分节点使用Dijkstra算法进行遍历,从而提高算法效率。(4)最后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功能进行仿真测试,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超声波测量值与实际值误差在3厘米以内,满足系统对测量精度的要求;ZigBee无线传感网络中,车位节点与路由器的通信距离在25m左右能保持较好的通信效果;停车场管理平台和手机客户端能实时显示停车场收费情况、地址等基本信息和车位资源信息,为管理方提供信息查询和修改服务,为用户提供信息查看和路径引导服务。
王炜光[6](2019)在《崂山区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升级改造工程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崂山区现有森林面积36万亩,森林覆盖率52.58%,是全省乃至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城区之一。崂山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青岛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当前崂山森林资源面临的主要威胁就是森林火灾,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意义重大。崂山区自2010年开始引进远程监控技术用于森林防火工作,由于当时的制造技术和高山环境影响,设备受到腐蚀、潮气、风力等外界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破坏,部分监控设备已经无法满足正常的工作需求,特别是近年来,该系统出现误报和漏报的情况越来越多,崂山境内的发生的多起森林火灾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导致延误了扑火时机,造成了大量损失,当前崂山区现有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系统无法满足森林防火工作需要。本文通过大量调查与走访,对当前崂山区现有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工程实施的必要性。通过研究提出崂山区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升级改造工程设计方案,并对升级改造工程涉及的多光谱遥感雷达探测预警技术、分布式图像智能分析技术等7项关键技术以及工程系统配置方案进行了分析,保证了工程方案技术可行。同时本文还对对升级改造工程的成本预算、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对工程建设地点及进度、质量等管理措施提出了建议,为工程能够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
胡煦[7](2019)在《基于视频的路侧停车行为识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私家车数量逐年快速增长,城市停车位严重不足。如何提高路侧停车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有效管理及充分利用路侧停车位资源来应对停车需求,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于此,本文设计基于视频的智能化路侧停车计时管理方案,研究方案中实现路侧停车计时功能的关键:停车行为识别技术,识别车辆停入、驶离泊位行为。首先对车辆行为识别的基础工作:运动目标检测及多目标跟踪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基于跟踪轨迹研究路侧停车行为识别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为了满足路侧停车场景对运动目标检测算法实时性和环境适应性的要求,分析并改进了高斯混合背景建模算法,提出结合时空信息的自适应高斯混合建模方法。首先根据间歇性运动与背景更新之间的矛盾,利用历史匹配次数并根据反正切函数曲线形状作为背景学习率的变化规律,推导出自适应背景学习率计算公式;然后将前景像素判别规则分为两步:利用三帧差原理的前景初判、利用邻域投票的前景判定。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实时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有所提高,检出目标更加完整、包含噪声更少。2.针对基于检测的多目标跟踪方法过于依赖目标检测器的问题,研究粒子滤波免检测跟踪算法,在基于检测的多目标在线跟踪算法基本框架下,提出粒子滤波改进的多目标跟踪策略。利用颜色特征与空间特征计算目标之间的联合相似性,并进行两次数据关联,根据数据关联结果及粒子滤波预测估计结果,对多目标轨迹进行创建、删除、维持增长的管理。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标遮挡、目标漏检对多目标跟踪准确性的影响。3.对跟踪轨迹进行轨迹平滑处理,分析路侧停车全过程中:停入过程和驶离过程轨迹状态,提取有效运动参数:速度、加速度、运动偏角,利用运动参数对轨迹状态进行量化分析,以此建立基于轨迹片段的路侧停车行为判别模型。实验验证了该模型识别路侧停车行为的有效性,能有效识别停车过程中开始停车、车辆停入、开始驶出、车辆驶离行为,且算法实时性较好,满足路侧停车计时管理基本需求。
郭真子[8](2019)在《基于视频图像的城市交通流量统计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但城市中机动车数量增加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各大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加剧使得人们把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转向了交通管理领域,提出了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车流量统计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基础,也是交通管理的重要依据。通过监测道路上的车流量数据,获取交通运行的实时状况,及时做出交通引导,降低车辆拥堵,达到智能运输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根据道路上的监控视频信息对行驶的车辆进行车流量检测、跟踪,并进行车流量统计。本论文首先对常见的车流量检测技术作对比,针对Vibe算法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鬼影”现象提出了改进。在背景模型初始化时选取像素点的14邻域,并将Vibe算法与帧间差分法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Vibe算法的“鬼影”现象。检测出运动的车辆目标后,采用基于HSV的阴影消除算法消除图像中的阴影,滤除噪声并提取出运动车辆目标的轮廓。其次采用基于运动目标特征和运动历史图像更新的方法对运动目标进行跟踪。最后将车辆轮廓跟踪与虚拟线检测相结合,为每一个车道划分检测区域,使每条车道都能统计到相应的车流量。通过对晴天、阴雨天气、夜晚三种环境下的交通视频进行实验,得出最终的平均车流量统计准确率可以达到90%左右。验证了本文算法能够满足日常基本交通流量统计需求。
陆东升[9](2019)在《基于光电传感的电子车牌和物理车牌同步采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汽车保有量呈现急剧上涨的态势,在此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假牌、套牌以及故意遮挡号牌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使得道路拥挤、停车难等问题日益凸显,这给交管部门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此,加快推进电子车牌的识别与发展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落地,光电传感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作为核心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电子车牌作为一种超高频RFID标签,在其识读过程中,光电传感技术凭借测试效率高、测试精度高和非接触等优点,在单标签识读距离测试、标签群识读率测试以及标签群100%识读距离测试等方面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光电传感技术与RFID技术的结合也成为RFID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利用光电传感技术实现电子车牌和物理车牌的同步采集,对加快电子车牌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光电传感技术、RFID技术和车牌识别技术相结合,研究了RFID标签的动态性能及标签灵敏度。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光电传感的电子车牌和物理车牌同步采集系统,分别对电子车牌和物理车牌的同步采集、RFID标签的动态性能参数以及RFID标签灵敏度等参数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实现了电子车牌和物理车牌的同步采集以及RFID标签性能的测试,对电子车牌的推广和RFID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电传感的电子车牌和物理车牌的同步采集方法。该方法将光电传感技术应用于RFID技术中,并结合了车牌识别技术,进行电子车牌和物理车牌的同步采集。依据该技术所建立的同步采集光电系统可以模拟现实公路上汽车在不同行驶状况对电子车牌和物理车牌的识读,并将识读结果相互验证,实现了对汽车身份的精准识别。(2)利用所设计的同步采集光电系统,测试了RFID标签动态性能参数,测量了单标签识读距离、标签群识读率以及标签群100%识读距离,也为后续研究RFID标签的动态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测试平台。(3)提出了一种测试标签灵敏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测试RFID标签的识读距离,从而推算出标签灵敏度。根据EPCglobal国际标准,RFID标签灵敏度可以用标签阈值功率表示,因此,该方法在已知电磁波波长、RFID读写器输出功率、RFID读写器天线增益、RFID标签的天线增益及功率传输效率等参数的前提下,根据Friis传输公式可知RFID标签灵敏度仅与标签识读距离有关,通过测得的标签识读距离则可推算出RFID标签灵敏度。本文还利用Tagformance标签性能测试系统对标签灵敏度进行验证,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还对环境中电磁场的影响进行了标定,为RFID标签群灵敏度的测试奠定了基础。(4)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汽车测速方法。模拟小车上的RFID标签被RFID读写器准确识读后,通过测试标签信号强度,推算RFID标签与读写器天线之间的距离,即可得到模拟汽车在测速区域始末位置之间的距离及模拟汽车的行驶速度。通过实例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该方法为汽车测速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朱珊虹[10](2017)在《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环境研究》文中认为图书是人类的良伴,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高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架起沟通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其精神品格高低;一个民族阅读环境、阅读习惯的好坏,决定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底蕴与内涵。1972年联合科教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呼唤,并在1995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阅读使精神、道德和审美相互促进,相互增长。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既是传统阅读的重要补充,也是新时期新特点的重要阅读手段之一,特别是移动阅读更加普及且易懂,具有知识获取的快捷性、携带导读的便捷性、利于统计的数字化。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快速发展,带来的不仅是全民族阅读水平的提升,更带动了相关阅读服务产业的兴起,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因此,营造良好的高校阅读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研究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环境,使学生在高校阅读厚重的文化中,享受丰富的阅读资源,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从而培养出有责任感和健康人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阅读环境是社会和技术演变的产物,也必将随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本文综合心理学、信息学、教育学以及传播学理论对高校阅读环境的进行理论分析,并尝试建立高校阅读环境模型。高校阅读环境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营造良好的高校阅读环境,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推进。阅读环境从宏观层面上看,分为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从微观层面,分为组织环境和移动环境。宏观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变革和推陈出新,需要运用技术手段促进阅读方式的更新换代,从而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具有文化底蕴的社会阅读环境。微观层面,需要了解高校学生阅读需求、阅读寻求、阅读体验、阅读服务以及阅读社群的组织环境,需要分析基于地点和基于网络的移动环境,从而全面研究高校阅读环境。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移动阅读社为实验案例,分析了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和对阅读环境建设方面进行研究,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他们在阅读需求,信息寻求、知识分享和阅读体验方面的规划,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他们运用了移动互联技术,从而实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平台和环境构建,实现了以高校学生为中心、具有通风和采光良好的硬件阅读环境、多元和合作的社群阅读方式、能够实现互动注释阅读方式、同步评价阅读方式、连结虚拟与现实、远距与本地、具有移动互联特性的定制型高校阅读环境。希望能为中国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资料。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对国内外移动阅读的现状和国内外高校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详细阐述了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环境开发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现有的高校阅读环境的理论研究不足,综合运用多学科融合分析,针对微观层面中的组织环境研究阅读环境,延伸出需求阅读、寻求阅读、交流阅读和体验阅读,尝试建立高校阅读环境的理论框架,并运用PLS(Partial Least Square)偏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验证。针对微观层面中的移动环境研究阅读环境,把阅读环境分为基于地点的阅读环境和基于网络的阅读环境,并从中又划分出六个维度,十二种阅读行为因子,设计了一套高校阅读环境立体维度图。通过河南工业大学的移动互联阅读社作为实验案例,从需求分析、层次构建、软硬件环境、实验运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课题交叉各种学科尝试搭建了高校阅读环境理论框架,并设计出高校阅读六维立体维度表,并且通过高校阅读社进行实例构建,给高校阅读环境的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和指导,在高校环境的构建和实践领域具有前瞻性,对于培养高校阅读文化、提高高校学生精神文化、促进高校校园文化、满足高校发展目标、树立高校学习学风、培养高校学生健康心理,促进文化和科技技术的融合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电脑收费系统视频图像干扰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脑收费系统视频图像干扰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类似案例调研分析 |
1.2.1 国内类似项目 |
1.2.2 国外类似项目 |
1.2.3 经验借鉴 |
1.3 研究内容及本文结构 |
第二章 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 |
2.1 项目背景调研分析 |
2.1.1 项目背景分析及项目设计定位 |
2.1.2 新技术发展调研分析 |
2.2 需求分析及设计目标 |
2.2.1 需求分析 |
2.2.2 设计目标 |
2.3 总体架构规划设计 |
2.3.1 建设总体架构分析 |
2.3.2 建筑业态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模式建议 |
2.3.3 智能化系统综合管控模式建议 |
2.3.4 三种系统综合管控的集成模式比选 |
2.3.5 两种集成模式组合 |
2.3.6 综合管控平台的职能分类分析 |
2.4 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设计 |
2.5 智能化职能中心规划设计 |
第三章 各子系统方案设计 |
3.1 总体设计说明 |
3.1.1 设计范围 |
3.1.2 设计依据 |
3.1.3 智能化重要机房设置 |
3.2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
3.2.1 系统介绍 |
3.2.2 系统设计 |
3.2.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3 入侵报警系统设计 |
3.3.1 系统介绍 |
3.3.2 系统设计 |
3.3.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4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设计 |
3.4.1 系统介绍 |
3.4.2 系统设计 |
3.4.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5 电子巡更系统设计 |
3.5.1 系统介绍 |
3.5.2 系统设计 |
3.5.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6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 |
3.6.1 系统介绍 |
3.6.2 系统设计 |
3.6.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7 能耗计量系统设计 |
3.7.1 系统介绍 |
3.7.2 系统设计 |
3.7.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8 背景音乐及应急广播系统设计 |
3.8.1 系统介绍 |
3.8.2 系统设计 |
3.8.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9 信息发布系统设计 |
3.9.1 系统介绍 |
3.9.2 系统设计 |
3.9.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0 停车场管理系统设计 |
3.10.1 系统介绍 |
3.10.2 系统设计 |
3.10.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1 车位引导管理系统设计 |
3.11.1 系统介绍 |
3.11.2 参考案例与分析 |
3.11.3 系统设计 |
3.11.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2 紧急求助系统设计 |
3.12.1 系统介绍 |
3.12.2 参考案例与分析 |
3.12.3 系统设计 |
3.12.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
3.13.1 系统介绍 |
3.13.2 参考案例与分析 |
3.13.3 系统设计 |
3.13.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4 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
3.14.1 系统介绍 |
3.14.2 参考案例与分析 |
3.14.3 系统设计 |
3.14.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5 客流统计系统设计 |
3.15.1 系统介绍 |
3.15.2 参考案例与分析 |
3.15.3 系统设计 |
3.15.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
3.16 能源管理系统设计 |
3.16.1 系统介绍 |
3.16.2 系统架构设计 |
3.16.3 系统功能设计 |
3.16.4 对比传统能源管理的优势 |
3.16.5 系统数据对接 |
3.16.6 系统效益分析 |
3.17 智能系统应用效益总结 |
3.17.1 设计与应用说明 |
3.17.2 增补智能系统应用经济价值估算 |
第四章 园区集成管理平台方案设计 |
4.1 系统简介 |
4.2 参考案例及分析 |
4.3 系统设计 |
4.3.1 系统总体架构 |
4.3.2 关键技术选型 |
4.3.3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指导建议 |
4.4 平台设计总体需求 |
4.4.1 子系统与平台通信接口说明 |
4.4.2 子系统集成需求 |
4.5 平台子系统集成管理功能要求 |
4.5.1 防盗报警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2 视频监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3 门禁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4 楼宇自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5 环境监测模块功能标准 |
4.5.6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7 背景音乐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8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9 机房监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10 消防联动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11 电子巡更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12 停车场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
4.5.13 信息发布系统集成模块功能标准 |
4.5.14 客流统计系统集成模块功能标准 |
4.6 平台重要基础功能模块 |
第五章 其他智慧化应用建议 |
5.1 高级办公楼智慧化应用 |
5.2 高级酒店智慧化应用 |
5.3 大型商业智慧化应用 |
总结与展望 |
一、论文总结 |
二、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小区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智能小区简介 |
1.3 智能小区安防系统介绍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涉及的关键技术 |
2.1 现场总线技术 |
2.1.1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特点 |
2.1.2 常用的现场总线 |
2.2 LonWorks总线技术 |
2.3 停车场系统主要涉及的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区安防系统总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设计及实验所遵循的规范 |
3.3 设计原则 |
3.4 总体结构 |
3.4.1 监控系统 |
3.4.2 周界报警系统 |
3.4.3 门禁及可视对讲系统 |
3.4.4 电子巡更系统 |
3.5 某小区智能化系统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停车场管理系统 |
4.1 系统的基本组成 |
4.1.1 停车场系统车辆出入流程 |
4.1.2 系统功能说明 |
4.2 系统的主要设备功能参数 |
4.3 系统软件设计 |
4.3.1 软件结构及功能 |
4.3.2 数据库设计与数据访问 |
4.3.3 串行通信 |
4.4 停车场管理系统在小区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存在的问题及后期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无标靶结构振动信号提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计算机视觉发展概况及应用现状 |
1.2.2 计算机视觉振动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开发环境搭建与预处理 |
2.1 引言 |
2.2 计算机视觉基本概念 |
2.2.1 计算机视觉的概念 |
2.2.2 和机器视觉、图像处理的区别与联系 |
2.3 开发工具选择与环境搭建 |
2.3.1 计算机视觉开发工具 |
2.3.2 OpenCV开发环境配置 |
2.4 硬件系统组成 |
2.5 视频采集和分解 |
2.5.1 视频图像基本概念 |
2.5.2 视频采集 |
2.5.3 视频分解及其程序实现 |
2.6 振动时间域的获取 |
2.6.1 视频帧时刻的获取方法 |
2.6.2 固定帧率与可变帧率 |
2.6.3 手机视频时间戳的获取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机标定与运动跟踪 |
3.1 引言 |
3.2 相机标定 |
3.2.1 相机成像模型 |
3.2.2 相机标定原理 |
3.2.3 张正友相机标定法 |
3.2.4 标定流程与OpenCV实现 |
3.2.5 图像畸变矫正 |
3.2.6 坐标变换与三维重构 |
3.3 基于光流的运动目标跟踪方法 |
3.3.1 光流的基本概念 |
3.3.2 光流法基本原理 |
3.3.3 LK法光流计算 |
3.3.4 改进的金字塔LK光流法 |
3.3.5 特征点检测与测点确定 |
3.3.6 OpenCV程序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层框架模型试验 |
4.1 引言 |
4.2 试验方案设计 |
4.3 试验系统组成 |
4.3.1 待测结构 |
4.3.2 激励系统 |
4.3.3 加速度测量系统 |
4.3.4 视觉测量系统 |
4.4 视觉方法测量流程 |
4.5 试验结果对比 |
4.5.1 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方法 |
4.5.2 无标靶视觉测量方法 |
4.5.3 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河北省物业管理平台的研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河北省物业平台建设的意义 |
1.1对政府的价值 |
1.2房管局的价值 |
1.3治安价值 |
1.4地产价值 |
1.5物业价值 |
1.6业主价值 |
1.7商业价值 |
第二章智慧社区管理平台概述 |
2.1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定义 |
2.2建设背景 |
2.3建设目标 |
2.3.1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与效率 |
2.3.1.1提升监督力度 |
2.3.1.2提升管理效率 |
2.3.2提高社区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 |
2.3.2.1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
2.3.2.2提供多方面的增值服务,增加收益 |
2.3.2.3维护简单快捷 |
2.3.3提升社区居民生活品质 |
2.3.3.1提高居民政务办理效率 |
2.3.3.2提供平安、健康居住环境 |
2.4建设依据 |
第三章智慧社区管理构成 |
3.1智慧社区整体架构 |
3.2平台规划设计原则 |
3.2.1先进性 |
3.2.2成熟性和实用性 |
3.2.3开放性 |
3.2.4继承性和可扩展性 |
3.2.5安全性和可靠性 |
3.2.6服务性和便利性 |
3.2.7可维护性 |
3.2.8经济性 |
3.2.9环保性 |
3.2.10改造复制性 |
3.3平台建设原则 |
3.3.1以人为本,需求导向 |
3.3.2独立运行,联网集成 |
3.3.3实用性和先进性 |
3.3.4开放性和标准性 |
3.3.5可靠性和稳定性 |
3.3.6安全性和保密性 |
3.3.7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
3.3.8可持续性 |
第四章物业管理平台功能 |
4.1平台概述 |
4.2平台功能 |
4.2.1物业中心功能 |
4.2.1.1基础管理 |
4.2.1.2物业管理 |
4.2.1.3生活缴费 |
4.2.1.4查询管理 |
4.2.1.5巡更管理 |
4.2.1.6设施设备 |
4.2.2报警中心功能 |
4.2.2.1家庭安防 |
4.2.2.2公共安防 |
4.2.3门禁系统功能 |
4.2.3.1基础管理 |
4.2.4对讲系统功能 |
4.2.5系统管理功能 |
4.2.6统计报表功能 |
4.2.7住户APP |
4.2.8物业APP |
第五章社区数据汇聚平台 |
5.1整体说明 |
5.2功能介绍 |
5.2.1首页 |
5.2.2数据信息 |
5.2.3业务管理 |
5.2.4系统管理 |
第六章晨熙家园前端感知应用子系统 |
6.1人脸识别系统 |
6.1.1系统概述 |
6.1.2设计思路 |
6.1.3系统构成 |
6.1.4硬件结构 |
6.1.5模块功能 |
6.2云停车场管理系统 |
6.2.1概述 |
6.2.2功能特点 |
6.2.3使用流程 |
6.3智慧家居 |
6.3.1概述 |
6.3.2技术特点 |
结语 |
(5)室内停车场停车智能引导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及相关技术研究 |
2.1 停车需求分析 |
2.2 系统相关技术研究 |
2.2.1 物联网技术 |
2.2.2 车位检测技术 |
2.2.3 无线通信技术 |
2.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
3.1.1 ZigBee组网结构 |
3.1.2 CC2530 简介 |
3.2 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
3.2.1 超声波车位检测原理 |
3.2.2 硬件电路设计 |
3.3 路由节点硬件设计 |
3.4 协调器节点硬件设计 |
3.4.1 STM32 微控制器模块 |
3.4.2 WiFi模块 |
3.4.3 硬件电路设计 |
3.5 显示模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停车场最佳车位选择及路径规划研究 |
4.1 停车场最佳车位选择模型研究 |
4.1.1 车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4.1.2 量化表示 |
4.1.3 算法理论研究 |
4.1.4 模型推导 |
4.2 最优车位路径规划 |
4.2.1 算法研究 |
4.2.2 Dijkstra算法改进 |
4.3 实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ZStack协议栈及开发环境 |
5.1.1 ZStack协议栈 |
5.1.2 IAR开发环境 |
5.2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
5.3 路由器节点软件设计 |
5.4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 |
5.5 数据库与服务器设计 |
5.5.1 数据库设计 |
5.5.2 服务器设计 |
5.6 停车场管理平台设计 |
5.7 手机客户端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硬件测试 |
6.2 系统软件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6)崂山区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升级改造工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工程概述 |
2.1 工程简介 |
2.2 升级改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2.3 升级改造工程基础条件分析 |
2.4 国内同类系统运行情况 |
3 升级改造工程技术方案分析 |
3.1 改造方案总体设计 |
3.2 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 |
3.3 工程系统配置 |
3.4 本章小结 |
4 工程项目管理与效益评价 |
4.1 成本预算和控制 |
4.2 工程进度管理 |
4.3 工程组织管理 |
4.4 工程效益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R语言代码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基于视频的路侧停车行为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智能化路侧停车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
1.2.2 路侧停车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基于视频的行为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视频的路侧停车计时管理方案及关键技术分析 |
2.1 道路交通环境及需求分析 |
2.1.1 路侧停车位类型 |
2.1.2 道路智慧监控系统 |
2.1.3 需求分析 |
2.2 路侧停车计时管理方案设计 |
2.2.1 总体方案 |
2.2.2 停车行为识别方案 |
2.3 运动目标检测技术 |
2.3.1 光流法 |
2.3.2 帧间差分法 |
2.3.3 背景减除法 |
2.4 多目标跟踪技术 |
2.4.1 问题形式化表达 |
2.4.2 多目标跟踪策略类型分析 |
2.5 车辆行为识别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背景建模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3.1 背景建模算法分析 |
3.1.1 统计背景建模 |
3.1.2 高斯背景建模 |
3.1.3 路侧停车场景挑战 |
3.2 高斯混合背景建模算法研究 |
3.2.1 算法原理分析 |
3.2.2 存在问题描述 |
3.3 结合时空信息的自适应高斯混合建模改进方法 |
3.3.1 自适应背景学习率 |
3.3.2 结合时空信息的前景判别规则 |
3.3.3 GMM改进算法流程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1 定性分析 |
3.4.2 定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检测的多目标在线跟踪算法 |
4.1 算法基本框架 |
4.2 粒子滤波免检测跟踪算法 |
4.2.1 粒子滤波理论分析 |
4.2.2 粒子滤波预测与估计 |
4.3 基于粒子滤波改进的多目标跟踪策略 |
4.3.1 数据关联策略与联合相似度计算 |
4.3.2 基于粒子滤波的轨迹管理策略 |
4.3.3 改进的多目标跟踪算法整体实现流程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定性分析 |
4.4.2 定量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跟踪轨迹的路侧停车行为识别方法 |
5.1 轨迹平滑处理 |
5.2 路侧停车过程及轨迹状态分析 |
5.2.1 停入过程分析 |
5.2.2 驶离过程分析 |
5.2.3 轨迹状态分析 |
5.3 基于轨迹片段的路侧停车行为识别方法 |
5.3.1 停入过程行为识别 |
5.3.2 驶离过程行为识别 |
5.3.3 路侧停车行为判别模型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1 定性分析 |
5.4.2 定量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8)基于视频图像的城市交通流量统计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车流量统计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主要结构安排 |
2 视频图像预处理 |
2.1 图像类型转换 |
2.2 图像去噪 |
2.2.1 中值滤波 |
2.2.2 形态学滤波 |
2.3 图像增强 |
2.4 本章小结 |
3 车流量检测算法研究 |
3.1 常用的目标检测算法 |
3.1.1 光流法 |
3.1.2 背景差分法 |
3.1.3 帧间差分法 |
3.2 Vibe算法 |
3.2.1 Vibe算法简介 |
3.2.2 改进的Vibe算法 |
3.2.3 改进Vibe算法结果分析 |
3.3 阴影消除算法 |
3.3.1 阴影产生原理及模型 |
3.3.2 基于HSV的阴影消除算法 |
3.4 基于改进Vibe算法与阴影消除的车流量检测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4 车流量跟踪与统计算法研究 |
4.1 运动目标跟踪算法 |
4.1.1 常用的目标跟踪算法 |
4.1.2 运动历史图像 |
4.1.3 Cam-shift算法 |
4.2 基于虚拟区域的车流量统计 |
4.3 基于车辆跟踪与虚拟线的车流量统计算法 |
4.3.1 基于运动历史图像更新的车辆跟踪算法 |
4.3.2 基于虚拟区域的多车道车流量统计 |
4.4 本章小结 |
5 车流量统计实现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平台介绍 |
5.2 交通视频采集 |
5.2.1 交通监控介绍 |
5.2.2 交通视频模拟采集 |
5.3 车流量统计实现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1.1 工作总结 |
6.1.2 本文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9)基于光电传感的电子车牌和物理车牌同步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RFID标签性能检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车牌识别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RFID标签灵敏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4 汽车测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同步采集光电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
1.3.1 光电传感技术 |
1.3.2 RFID技术 |
1.3.3 车牌识别技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子车牌与物理车牌同步采集光电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
2.1 系统概述 |
2.2 电子车牌读写模块 |
2.2.1 RFID标签 |
2.2.2 RFID读写器 |
2.3 光电检测模块 |
2.4 车牌识别模块 |
2.4.1 车牌图像采集 |
2.4.2 车牌区域定位 |
2.4.3 车牌图像处理 |
2.4.4 车牌字符分割 |
2.4.5 车牌字符识别 |
2.5 电机传输模块 |
2.6 同步采集光电系统的特点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同步采集光电系统可行性验证 |
3.1 RFID标签动态测试 |
3.1.1 测试方法设计 |
3.1.2 测试前参数设置 |
3.1.3 单标签识读距离测试 |
3.1.4 RFID标签群识读率及100%识读距离测试 |
3.2 RFID标签灵敏度测试 |
3.2.1 RFID单标签灵敏度测试 |
3.2.2 RFID标签群灵敏度测试 |
3.3 车牌识别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电子车牌的汽车测速研究 |
4.1 测试平台的搭建 |
4.2 测试过程设计 |
4.2.1 测试前准备 |
4.2.2 读写器与电子车牌之间距离的测试 |
4.2.3 行驶速度的计算 |
4.3 测速实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技术背景 |
1.1.2 社会背景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阐述 |
1.4.1 移动互联时代 |
1.4.2 移动阅读 |
1.4.3 移动云 |
1.4.4 阅读标签 |
1.5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
2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2.1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国内研究现状 |
2.1.1 移动阅读国内研究现状 |
2.1.2 高校阅读国内研究现状 |
2.2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国外研究现状 |
2.2.1 移动阅读国外研究现状 |
2.2.2 高校阅读国外研究现状 |
2.3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特征 |
2.4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平台 |
2.4.1 移动互联时代的电子阅读 |
2.4.2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软件 |
2.4.3 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交流平台 |
2.5 移动互联时代的高校阅读环境的类型 |
2.5.1 集中模式阅读环境 |
2.5.2 群组模式阅读环境 |
2.5.3 分散模式阅读环境 |
2.5.4 混和模式阅读环境 |
2.6 相关问题研究评述 |
3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理论模型 |
3.1 阅读需求理论模型 |
3.1.1 高校学生阅读信息需求 |
3.1.2 高校学生阅读服务需求 |
3.1.3 高校学生阅读类型需求 |
3.1.4 基于Better-Worse指数的分析 |
3.2 阅读信息寻求理论模型 |
3.3 阅读知识分享理论模型 |
3.3.1 阅读知识分享理论 |
3.3.2 高校阅读分享行为产生的学生社群 |
3.4 高校阅读体验循环理论模型 |
3.5 高校阅读理论模型验证 |
3.5.1 量表设计和数据收集 |
3.5.2 衡量模型与信、效度指标 |
3.5.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3.5.4 假说检定与结果 |
4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环境构建 |
4.1 维度一:高校学生个体与环境异步之阅读环境 |
4.1.1 LBS阅读服务:移动阅读阅读 |
4.1.2 WBS阅读服务:在线阅读 |
4.2 维度二:高校学生个体与阅读同步之阅读环境 |
4.2.1 LBS阅读服务:一对一面谈阅读 |
4.2.2 WBS阅读服务:一对一远距阅读 |
4.3 维度三:群体与环境异步之阅读环境 |
4.3.1 LBS阅读服务:合作阅读 |
4.3.2 WBS阅读服务:协同阅读 |
4.4 维度四:群体与环境同步之阅读环境 |
4.4.1 LBS阅读服务:领袖阅读 |
4.4.2 WBS阅读服务:数字阅读 |
4.5 维度五:移动互联下的数字阅读环境 |
4.5.1 LBS阅读服务:虚拟阅读 |
4.5.2 WBS阅读服务:云阅读 |
4.6 维度六:交流方式下的阅读环境 |
4.6.1 LBS阅读服务:社群阅读 |
4.6.2 WBS阅读服务:定制阅读 |
5 实验案例—河南工业大学移动互联阅读社 |
5.1 需求分析 |
5.1.1 阅读需求 |
5.1.2 信息技术需求分析 |
5.1.3 阅读社阅读体验 |
5.2 定制式移动阅读环境开发与实现 |
5.2.1 阅读社层次结构 |
5.2.2 阅读社软件模块结构 |
5.3 移动互联阅读社架构 |
5.3.1 阅读社外部硬件架构 |
5.3.2 阅读社内部硬件架构 |
5.3.3 阅读社软件体系 |
5.3.4 开发环境硬件环境 |
5.3.5 软件开发环境 |
5.3.6 开发流程 |
5.3.7 实验结果 |
5.3.8 功能测试 |
5.4 移动互联阅读社的后期评价 |
5.5 量化的使用性评估结果 |
5.5.1 评估结果 |
5.6 高校阅读环境改进对策 |
5.6.1 积极推进高校阅读服务 |
5.6.2 不断升级高校阅读服务 |
5.6.3 改进高校阅读内容 |
5.6.4 优化高校阅读内容形式 |
5.6.5 创新高校阅读服务 |
5.6.6 引导高校学生养成移动阅读习惯 |
5.6.7 加强高校阅读移动阅读推广 |
6 结论 |
6.1 研究价值与主要创新点 |
6.2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四、电脑收费系统视频图像干扰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D]. 叶茂.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小区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D]. 曾印. 南昌大学, 2020(01)
- [3]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无标靶结构振动信号提取方法研究[D]. 莫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河北省物业管理平台的研发与利用[A]. 唐山市物业服务行业协会. 2019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2019
- [5]室内停车场停车智能引导系统设计研究[D]. 王辉明. 浙江科技学院, 2019(08)
- [6]崂山区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升级改造工程设计与实施[D]. 王炜光.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基于视频的路侧停车行为识别技术研究[D]. 胡煦.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8]基于视频图像的城市交通流量统计算法研究[D]. 郭真子.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9]基于光电传感的电子车牌和物理车牌同步采集系统研究[D]. 陆东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10]移动互联时代高校阅读环境研究[D]. 朱珊虹.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