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青蛙腐皮病的防治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阮陈松杰[1](2021)在《黑斑蛙“歪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养殖业发展十分迅猛,蛙类疾病频繁发生,其中歪头病是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率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成为制约黑斑蛙健康养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从湖北石首市与监利市养殖场患歪头病黑斑蛙肝、肾、肠道等组织中分离纯化到两株优势病原菌,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均具有致病性,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这两株菌为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选取致病较强的一株菌对健康黑斑蛙进行感染试验,并测定感染后蛙体组织中酶活性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情况。具体方法和结果如下:2019年7月,湖北监利和石首养蛙场发生大规模死亡现象,病蛙出现头部变歪、单侧或者双侧眼球浑浊发白、腹水等典型症状,发病水温为25-28℃。利用细菌培养技术从两地病蛙组织中分离出两株优势菌群,通过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序列比对确定两株菌株均为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并将其命名为BSJL1和BSH3。革兰氏染色显示两株菌为革兰氏阴性。人工回归感染试验中黑斑蛙出现与采样患病蛙相同的症状,经计算BSJL1和BSH3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1.0×106CFU/尾和1.0×105CFU/尾,证明两株病原菌对黑斑蛙具有较高的致病性。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表明该菌会导致蛙脑组织基质水肿,胶质细胞增多,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周围空隙变大,基质中出现空泡和炎性细胞浸润的现象;肝细胞发生肿大或出现空泡化,肝窦出血并存在炎性细胞浸润,甚至部分肝细胞崩解消失;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水泡变性或囊腔间隙扩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两株菌对哌拉西林、米洛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氟苯尼考、利福平、万古霉素比较敏感,对17种药物出现了明显的耐药性,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及农业部关于水产用药的规定,本研究推荐使用氟苯尼考、米洛环素及哌拉西林治疗和预防该疾病。使用毒性较强的BSH3菌株感染健康蛙后,测定蛙血清中MDA、GSH-PX、T-SOD和LZM的活性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蛙血清中MDA、GSH-PX及LZM的活力均呈现先上升随后下降的趋势,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T-SOD的活力则出现先下降再持续上升的趋势且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在细菌感染6天后,采用相对定量PCR分析蛙肝、脾和肾组织中My D88、NF-κB、TLR4及TNFα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试验组蛙肝脏免疫基因表达量较对照组的变化:感染后两天My D88与TLR4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7.29倍和26.47倍,感染4天后NF-κB表达量上调了6.39倍,感染四天后TNF-α上调了16.46倍;试验组蛙脾脏中免疫基因相较于对照组的变化:感染两天后My D88和TLR4表达量分别上调了46.36倍和48.65倍,感染四天后NF-κB和TNF-α表达量分别上调了4.86倍和13.46倍;试验组蛙肾脏中免疫基因较对照组的变化:感染一天后TLR4表达量上调了33.64倍,感染两天后My D88和TNF-α表达量分别上调了28.68倍和18.67倍,感染四天后NF-κB表达量上调了5.83倍。本研究首先鉴定引起荆州地区养殖黑斑蛙“歪头病”的病原,并初步研究该病原的致病性以及药物敏感性。同时,从免疫酶活性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两方面分析伊丽莎白菌侵染黑斑蛙后蛙体应答变化。试验结果将为蛙“歪头病”的有效防控和蛙体对病原侵染后的反应提供基础。
李成伟,王均,苏航,耿毅[2](2020)在《黑斑蛙腐皮病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黑斑蛙养殖场大规模暴发腐皮病的病原,从患病蛙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编号:QW),对其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和gyrB基因检测、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菌株QW表型特征和理化特性与洛菲不动杆菌相似,16S rRNA和gyrB基因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洛菲不动杆菌聚集为一族,最终判定该菌为洛菲不动杆菌,是黑斑蛙上的一种新病原;致病性研究表明,该菌能够通过浸泡的方式感染黑斑蛙,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溃烂和内脏器官出血,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药敏试验表明,洛菲不动杆菌仅对四环素、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3种抗生素敏感。本研究鉴定出引起黑斑蛙腐皮病的病原为洛菲不动杆菌,并对其致病性进行研究,同时检测了其药物敏感范围,为该病临床防治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戚建华,刘韵怡,童文涛,肖翎,赵祯,宋增福[3](2020)在《牛蛙腐皮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浙江嘉善某养殖场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并探究益生菌与牛蛙腐皮病病原菌间的相互作用,为今后利用益生菌防控牛蛙腐皮病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常规的细菌分离纯化、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 DNA序列扩增,确定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根据药敏试验筛选抗菌药物,并从生物防控的角度探究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与致病菌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从患病牛蛙的内脏及体表溃烂处共分离获得9株疑似致病菌株,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菌株NWt-2为引起牛蛙腐皮病的致病菌;综合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可确定菌株NWt-2为布韦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ouvetii)。菌株NWt-2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氨苄和硫酸阿米卡星等5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氟苯尼考、复方磺胺嘧啶、盐酸林可霉素和盐酸大观林可霉素等7种抗菌药物不敏感(耐药)。浓度为105CFU/mL的枯草芽孢杆菌和紫色杆菌对菌株NWt-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45±0.46和0.97±0.38 mm。【结论】布韦不动杆菌是引起浙江嘉善养殖牛蛙发生腐皮病的致病菌,可选用丁胺卡那、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氨苄和硫酸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进行防治。鉴于枯草芽孢杆菌对布韦不动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在当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普遍存在耐药性的情况下,选择枯草芽孢杆菌等益生菌进行生物防控具有可行性。
黎慧[4](2019)在《蛙类养殖中常见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蛙类养殖业可以满足人类食用、药用等需求,但是,一些疾病的爆发常使得蛙类养殖户遭受巨大的损失。当蛙类在养殖过程中爆发疾病的时候,常见多为细菌性疾病,传统的研究方法一般是,首先调查病原体,从病蛙的体内分离并纯化得到细菌,然后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分子手段去鉴定细菌,接着通过回归感染实验验证病原菌,最后通过药敏试验,提出治疗药物的选择建议。这一过程,往往周期比较长,并且此时许多蛙患病程度已经很严重。本研究从致病菌的角度入手,以最常见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蛙类致病菌(嗜水气单孢菌(A.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作为研究重点,利用环境DNA技术和多重PCR,建立蛙类养殖中常见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并试图从属的水平上提供用药参考,以期为蛙类细菌性疾病早期防治工作提供新思路及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提取水体环境DNA的方法。采用滤膜法和沉淀法对两个不同大小的水域进行环境DNA提取,并比较了所得环境DNA的产量和质量,以此建立了一种高效实用的水环境DNA提取方法,可以适用于条件不同的水体。2、通过比较4种气单胞菌属常见致病菌及其他14个非气单胞菌的蛙类致病菌属16S rDNA序列,筛选出了2对可以用于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PCR扩增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229bp和688bp,并且还可以结合环境DNA技术对水体进行气单孢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检测。3、通过比较嗜水气单孢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这4种气单胞菌属常见致病菌gyrB基因序列,设计筛选出4对可以用于鉴定这4种气单胞菌的特异性引物,其中,用于鉴定嗜水气单孢菌的引物PCR扩增产物大小为266bp;用于鉴定温和气单胞菌的引物PCR扩增产物大小为99bp;用于鉴定豚鼠气单胞菌的引物PCR扩增产物大小为518bp;用于鉴定维氏气单胞菌的引物PCR产物大小为120bp。并利用多重PCR技术,建立了嗜水气单孢菌/维氏气单胞菌的双重PCR以及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的双重PCR,可以用于这四种气单胞菌快速检测。4、根据文献筛选出的10种抗菌药物,由此对嗜水气单孢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这4种气单胞菌属常见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这10种抗菌药物的对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效果都很好。
孙智武,周乔,谭松伦[5](2018)在《蛙类常见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文中研究指明虎纹蛙、黑斑蛙、美国青蛙、牛蛙等蛙类已开展人工养殖,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蛙类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疾病的发生与危害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蛙红腿病、腐皮病、脑膜炎这三种细菌性疾病的流行,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与查询资料,对蛙类养殖中三种常见细菌性疾病的病原与流行情况、主要症状、防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上述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钟为铭,陈康勇,彭芳,高志鹏[6](2018)在《中国蛙类疾病病原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增大,蛙类养殖在中国迅速发展,但因养殖密度过高、管理不当,蛙病流行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综述了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引起的蛙类疾病的病原学研究进展,详细介绍病原体种类、抗菌药物筛选、致病机理、疫苗制备等相关研究,为防治养殖蛙类主要疾病提供参考。
唐晓玲[7](2018)在《牛蛙高密度生态养殖技术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衡阳县茂晨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牛蛙生态养殖技术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先进、科学的养殖技术,提高牛蛙养殖质量,以此来为牛蛙养殖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吴兴镇[8](2016)在《黑斑蛙白内障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蛙类养殖业的发展,一些蛙类疾病也开始频频爆发。蛙类白内障是其中的一种,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给蛙类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防治方法简单粗暴且效果不佳,还存在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本研究从患病黑斑蛙的心脏及肝脏部位分离纯化了病原菌,通过人工回归感染实验、生化鉴定实验、药敏实验、根据16S rDNA序列的测序结果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实验,最终确认该病原菌为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药敏结果显示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在30种药物中达到敏感程度以上的有万古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先锋霉素VI、氨苄西林、复达欣6种,仅占总数的20%,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为了蛙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寻求更加高效环保的防治办法。天然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源丰富、药效显着、可再生、对环境压力小等特点。通过对60种常用中药的抑菌作用研究,把60种中药聚为6类,从中筛选出抑菌效果最好的5种中药。中药药效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在提取过程中常常受浸泡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的影响。本研究考察了提取液浓度对中药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浓度的时候抑菌效果随着药液浓度的提高药效有所增强,当药液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药液浓度,抑菌效果不会显着提高。在对5种中药的单因素研究实验里发现浸泡时间对其中4种中药具有极显着的影响,分别是五味子、柯子、半枝莲、五倍子,对乌梅的影响不显着,浸泡时间在0min40min的范围内,这5种中药的抑菌圈直径随浸泡时间的加长而扩大。乙醇浓度对其中2种中药具有极显着的影响,分别是半枝莲、五倍子,对五味子、柯子、乌梅的影响不显着,这三种中药的曲线随乙醇浓度变化的幅度不大。提取时间对4种中药具有极显着的影响,分别是五味子、半枝莲、乌梅、五倍子,对柯子的影响不显着,提取时间在10min-50min范围内时乌梅、半枝莲、五味子的抑菌效果逐渐增强,另外两种中药呈下降或不变趋势。液料比对5种中药具有显着的影响,5种中药的最佳抑菌效果出现在50:160:1的范围内。提取温度对5种中药的影响是显着的,当温度从30℃提高到90℃的过程中5种中药的抑菌效果都呈上升趋势,柯子的上升幅度最小,其它4种中药的药效提高幅度较大。通过该实验确定了影响每味中药药效的主要条件,为各中药进一步优化提取条件提供了基础数据。通过前期的实验确定了在提取过程中影响中药药效的主要条件,根据每种中药的不同情况设计了5个对应的正交实验。在乌梅的正交实验中考察了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分别设定了3个水平,实验结果显示利用优化后的提取条件提取的中药抑菌效果提高了7.81%。五味子的正交实验考察了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分别设定3个水平,验证实验结果显示优化提取条件能有效提高了五味子的药效6.83%,是提高药效幅度最小的。五倍子正交实验涉及4个条件,分别是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优化提取条件能有效提高五倍子药效13.13%,是5个中药里提高幅度最大的。柯子的正交实验涉及3个条件分别是浸泡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设定3个水平,提高了柯子抑菌效果10.79%。半枝莲正交实验考察了5个条件,设定3个水平,优化提取条件能提高抑菌效果10.7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优化提取与普通提取的差异,结果表明差异是显着的,由此说明优化这5种中药的提取条件能显着提高5种中药的抑菌效果。正交实验优化了各中药的提取条件,为复方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复方研究实验中把5种中药按棋盘法组合成10种复方,首先对这10种复方做了协同作用研究,根据判读方法DHC=LJC/DJC+LYC/DYC,LJC:中药联用时甲药的MIC,DYC:甲药单用时MIC,LYC:中药联用时乙药的MIC,DYC:乙药单用时MIC。若DHC≤0.5为显着协同作用;0.5<DHC<1为协同作用;1≤DHC<2为无关作用;2≤DHC为拮抗作用,判读复方的协同作用,结果显示显着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无关作用、各3个复方,拮抗作用一个复方。进一步做的复方配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复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单味中药药效更强的那种中药,得到了复方抑菌效果最好的一组复方为A2D8。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了引起黑斑蛙患白内障疾病的病原菌;找到了有效防治该病原菌的常用西药以及单味中药;优化了单味中药的提取条件;筛选了效果更好的中药复方;为中药在防治蛙类白内障疾病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建平,肖向红,柴龙会[9](2014)在《东北林蛙烂趾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文中提出对东北林蛙烂趾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东北林蛙患病趾处分离到1株溶血性致病菌,经16S 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通过对23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表明,此菌对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部分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吡肟),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氨曲南)高度敏感;对部分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类如(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有耐药性。说明可以考虑用氟喹诺酮类、头孢类或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防治东北林蛙烂趾病。
曾丹,钟蕾,罗方兴,肖宗琳,谢伟伟,肖克宇[10](2013)在《中华鳖“腐皮、疖疮”并发症致病菌的病原分离与药敏试验分析》文中指出为了鉴定中华鳖"腐皮、疖疮"并发症的病原菌种类,对已呈明显发病症状且频死的20个、体重在100~1 000 g之间的中华鳖病样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经细菌组织涂片、分离培养与纯化、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主要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病原菌对很多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对美洛培南(Meropenem)、复方新诺明(Trimethoprim/Sulfa)等高度敏感,可作为防治该病的首选药物.
二、美国青蛙腐皮病的防治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青蛙腐皮病的防治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黑斑蛙“歪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黑斑蛙养殖背景及现状 |
1.1.2 黑斑蛙常见疾病 |
1.1.3 黑斑蛙疾病控制手段 |
1.1.4 伊丽莎白菌研究概况 |
1.1.5 病原菌研究方法 |
第2章 黑斑蛙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分离与鉴定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样本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2.2.4 病原菌的分离 |
2.2.5 人工感染试验 |
2.2.6 病原菌的鉴定 |
2.2.7 药敏试验 |
2.2.8 试验蛙的组织病理研究 |
2.3 结果 |
2.3.1 病蛙的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 |
2.3.2 人工感染试验 |
2.3.3 细菌形态特征 |
2.3.4 细菌生理生化特征 |
2.3.5 病原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2.3.6 药敏试验结果 |
2.3.7 病蛙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黑斑蛙后抗氧化能力、免疫酶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蛙及细菌 |
3.2.2 主要仪器 |
3.2.3 主要试剂 |
3.2.4 细菌的培养及样品收集 |
3.2.5 抗氧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检测 |
3.2.6 免疫基因相对定量表达 |
3.2.7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对黑斑蛙的血清抗氧化能力及免疫酶的影响 |
3.3.2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感染黑斑蛙后相关基因的时间差异性表达 |
3.4 讨论 |
3.4.1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对黑斑蛙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3.4.2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对黑斑蛙肝、脾及肾组织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2)黑斑蛙腐皮病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 |
1.3 病原菌的分离 |
1.4 分离菌株形态学与生理生化鉴定 |
1.5 16S rRNA和gyrB基因扩增及序列测定 |
1.6 人工感染试验 |
1.7 药物敏感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原菌的分离及生理生化特性 |
2.2 分离菌株的鉴定 |
2.3 人工感染试验 |
2.4 药敏试验 |
3 讨论 |
(3)牛蛙腐皮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病原菌分离与纯化 |
1.2.2 人工回归感染试验 |
1.2.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
1.2.4 病原菌鉴定 |
1.2.5 药敏试验 |
1.2.6 与益生菌间相互作用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 |
2.2 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 |
2.3 病原菌鉴定结果 |
2.3.1 病原菌的菌落形态观察及镜检结果 |
2.3.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2.3.3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2.4 药敏试验结果 |
2.5 菌株NWt-2与益生菌间的相互作用 |
3 讨论 |
4 结论 |
(4)蛙类养殖中常见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蛙类养殖中常见细菌性疾病 |
1.1 蛙类疾病及致病因素 |
1.2 蛙类常见细菌性疾病 |
1.3 蛙类细菌性疾病传统防治方法 |
1.4 蛙类致病细菌研究概况 |
2 气单胞菌属常见蛙类致病菌 |
2.1 嗜水气单孢菌 |
2.2 温和气单胞菌 |
2.3 豚鼠气单胞菌 |
2.4 维氏气单胞菌 |
2.5 点状产气单胞菌 |
3 蛙类致病菌药敏试验概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一种水体中环境DNA提取方法建立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水样来源及其处理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水环境eDNA提取 |
3.2 环境DNA检测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各组环境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4.2 环境DNA PCR扩增结果 |
5 讨论 |
第三章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筛选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菌种来源及其处理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3.2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引物设计与分析 |
3.3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PCR扩增 |
3.4 PCR产物的测序鉴定 |
3.5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引物的特异性验证 |
3.6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在环境DNA上的应用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细菌DNA的提取结果 |
4.2 气单胞菌属特异性引物筛选结果 |
4.3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引物的特异性验证结果 |
4.4 气单胞菌属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在环境DNA上的应用结果 |
5 讨论 |
第四章 多重PCR鉴定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样品来源及其处理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3.2 多重PCR引物设计与分析 |
3.3 多重PCR反应体系建立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单重PCR扩增及引物特异性验证结果 |
4.2 多重PCR反应体系建立及优化结果 |
5 讨论 |
第五章 气单胞菌属蛙类常见致病菌药敏试验及抗菌药物筛选 |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 |
2.1 样品来源及其处理 |
2.2 主要实验试剂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四种气单胞菌药敏试验 |
3.2 不同气单胞菌对同一抗菌药物敏感差异程度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各气单孢菌药敏试验结果 |
4.2 不同气单胞菌对同一抗菌药物敏感程度差异分析结果 |
5 讨论 |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5)蛙类常见细菌性疾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蛙红腿病 |
1.1 病原与流行情况 |
1.2 主要症状 |
1.3 防治方法 |
2 蛙腐皮病 |
2.1 病原与流行情况 |
2.2 主要症状 |
2.3 防治方法 |
3 蛙脑膜炎 |
3.1 病原与流行情况 |
3.2 主要症状 |
3.3 防治方法 |
4 结语 |
(6)中国蛙类疾病病原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菌性病原及其引起的疾病 |
1.1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
1.1.1 红腿病 |
1.1.2 烂趾病 |
1.1.3 肝肿大病 |
1.1.4 腹水病 |
1.1.5 腐皮病 |
1.2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um |
1.3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 |
1.4 克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kristensenii |
1.5 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
1.6 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
1.7 洛菲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lwoffi |
1.8 腐败希瓦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
1.9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
1.1 0 布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braakii |
1.1 1 弗氏柠檬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 |
1.1 2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 |
1.1 3 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 |
1.1 4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
1.1 5 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
1.16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 |
1.17藤黄葡萄球菌Micrococcus luteus与浅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 |
2 真菌性病原及其引起的疾病 |
2.1 水霉Saprolegnia |
2.2 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
3 病毒性病原及其引起的疾病 |
4 寄生虫性病原及其引起的疾病 |
4.1 裂头蚴Sparganum |
4.2 舌杯虫Apiosoma spp. |
4.3 车轮虫Trichodiniasis spp. |
5 小结与展望 |
(7)牛蛙高密度生态养殖技术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牛蛙养殖场的科学选择 |
2 牛蛙生态养殖与管理 |
3 牛蛙常见疾病与防治措施 |
3.1 红腿病 |
3.2 烂皮病 |
3.3 腐皮病 |
结语 |
(8)黑斑蛙白内障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蛙类养殖及病害研究现状 |
1.1.1 蛙类养殖现状 |
1.1.2 蛙类的常见病害研究 |
1.1.3 蛙类的病害防治现状 |
1.2 蛙类白内障病原菌的研究现状 |
1.2.1 由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引发的病害 |
1.2.2 人源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的耐药性研究 |
1.2.3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的药物防治研究 |
1.3 中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
1.4 提高中药药效的方法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黑斑蛙白内障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3.2.2 病原菌的人工感染实验 |
3.2.3 病原菌胞外酶活性实验 |
3.2.4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3.2.5 病原菌DNA模板制备 |
3.2.6 DNA均一性检测与浓度检测 |
3.2.7 16S rDNA PCR扩增 |
3.2.8 琼脂糖凝胶电泳 |
3.2.9 16S rDNA基因测序及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造 |
3.2.10 病原菌药敏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分离纯化结果 |
3.3.2 人工感染结果 |
3.3.3 胞外酶活测定结果 |
3.3.4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
3.3.5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3.3.6 药敏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治黑斑蛙白内障病原菌的有效中药筛选 |
4.1 材料与试剂 |
4.1.1 中药与菌种 |
4.1.2 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病原菌活化 |
4.2.2 不同浓度药液制备 |
4.2.3 不同浓度药液的抑菌实验 |
4.2.4 影响中药提取效果的条件研究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浓度对药效的影响 |
4.3.2 60种中药的聚类分析及中药筛选 |
4.3.3 各条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几种有效中药的提取条件优化研究 |
5.1 材料与试剂 |
5.1.1 材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乌梅正交实验设计 |
5.2.2 五味子正交实验设计 |
5.2.3 五倍子正交实验设计 |
5.2.4 柯子正交实验设计 |
5.2.5 半枝莲正交实验设计 |
5.2.6 体外抑菌实验 |
5.2.7 验证对比实验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乌梅的优化提取条件 |
5.3.2 五味子的优化提取条件 |
5.3.3 五倍子的优化提取条件 |
5.3.4 柯子的优化提取条件 |
5.3.5 半枝莲的优化提取条件 |
5.3.6 验证对比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防治黑斑蛙白内障病原菌的中药复方研究 |
6.1 材料与试剂 |
6.1.1 材料 |
6.1.2 试剂 |
6.1.3 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五种中药的协同作用研究 |
6.2.2 复方的配比研究 |
6.2.3 复方的效价比研究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协同作用实验结果 |
6.3.2 复方配比研究结果 |
6.3.3 复方的效价比研究结果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9)东北林蛙烂趾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 |
1. 2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1. 3药敏试验 |
2结果与分析 |
2. 1病原菌菌落形态 |
2. 2病原菌鉴定结果 |
2. 3药敏试验结果 |
3结论与讨论 |
(10)中华鳖“腐皮、疖疮”并发症致病菌的病原分离与药敏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材料 |
1.1.2 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症状观察与组织涂片 |
1.2.2 病原菌分离 |
1.2.3 分离菌的菌落形态观察及染色 |
1.2.4 分离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检查及菌种鉴定 |
1.2.5 人工感染试验 |
1.2.6 药物敏感试验 |
2 结果 |
2.1 症状观察 |
2.2 美兰染色镜检结果 |
2.3 分离菌的菌落形态及染色结果 |
2.4 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2.5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
2.6 药敏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四、美国青蛙腐皮病的防治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斑蛙“歪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机制研究[D]. 阮陈松杰. 长江大学, 2021
- [2]黑斑蛙腐皮病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J]. 李成伟,王均,苏航,耿毅. 江苏农业科学, 2020(17)
- [3]牛蛙腐皮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 戚建华,刘韵怡,童文涛,肖翎,赵祯,宋增福. 南方农业学报, 2020(02)
- [4]蛙类养殖中常见气单胞菌属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开发[D]. 黎慧.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5]蛙类常见细菌性疾病的防治[J]. 孙智武,周乔,谭松伦. 渔业致富指南, 2018(24)
- [6]中国蛙类疾病病原学研究进展[J]. 钟为铭,陈康勇,彭芳,高志鹏. 水产学杂志, 2018(03)
- [7]牛蛙高密度生态养殖技术探索研究[J]. 唐晓玲. 今日畜牧兽医, 2018(04)
- [8]黑斑蛙白内障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作用研究[D]. 吴兴镇. 西南大学, 2016(02)
- [9]东北林蛙烂趾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 张建平,肖向红,柴龙会.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02)
- [10]中华鳖“腐皮、疖疮”并发症致病菌的病原分离与药敏试验分析[J]. 曾丹,钟蕾,罗方兴,肖宗琳,谢伟伟,肖克宇.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