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渭河下游当前防洪形势(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东[1](2020)在《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指标体系和阈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河从古至今就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但同时也是发生灾害最多的河流之一,含沙量之高世界闻名,其特点就是水少沙多,本论文使用黄河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首先研究黄河上游宁蒙河段,中游小北干流河段和下游河段的水沙变化特点,分析表明,黄河各河段普遍出现年际间来水来沙量减少和大流量级别来水减少、存在不同程度的主槽萎缩、淤积、平滩流量减小、河道过流输沙能力大大降低,最终造成洪灾、旱灾、凌灾等现象。这些现象主要由黄河水沙不协调,黄河水沙年际间与年内间不均衡,含沙量高等特点决定,对黄河流域造成严重的威胁和生命财产损失;其次进行了黄河各河段在防洪防凌调控指标阈值分析,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分析2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未来可保持与塑造黄河各河段健康输水输沙的阈值指标。从而为黄河利用干支流水库群对进入下游的水沙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塑造出相对协调的水沙关系,提供科技支撑。取得的分析成果有1、依据黄河的来水来沙特点,从不同河段、不同功能体系、最重要控制指标和沿程调控指标等4个层次,初步构建了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指标体系。2、宁蒙河段水沙变化特点:水沙分布不协调,水沙异源;水沙量年际、年内分布不均匀;近年来输水输沙主要集中在500~3000 m3/s流量级内。为避免宁蒙河段进一步淤积萎缩,宁蒙河段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确定为:流量2000m3/s~2500 m3/s,含沙量不超过10 kg/m3,来沙系数小于0.004 kg.s/m6。3、中游小北干流河段水沙变化特点:来水来沙量年内、年际分布不均匀,尤以来沙量更甚;1987年以来,小北干流的来水来沙量呈现较为明显的减小趋势;1987年以来,小北干流小流量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加、大流量相反;小北干流年平均含沙量年际变化也很大。确定小北干流河段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为:流量在2500 m3/s左右,来沙系数在0.013 kg.s/m6左右,三门峡水库继续采用蓄清排浑运用且汛期敞开下泄、非汛期平均运用水位315 m(运用水位最高不超过318 m),在此条件下,可以使得小北干流河道不淤积、潼关高程不抬高。4、黄河下游河段水沙变化特点:水沙年际、水沙年内分配不均匀;1986年以前水沙量的减小基本没有破坏黄河下游水沙搭配关系,而1986年以后水沙搭配关系明显恶化,2003年以来的水沙搭配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近年来黄河下游的输水输沙主要集中在1000~4000 m3/s洪水中。黄河下游河段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确定为:来沙系数不超过0.01 kg.s/m6、含沙量在25.5 kg/m3以下、汛期平均水量大于105亿m3、流量在4000 m3/s左右时,黄河下游河道的能够满足输水输沙功能的需求。
石国栋[2](2020)在《渭河陕西河段健康评价及生态需水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陕西省面临的重大任务,需要系统性分析、针对性治理。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选取评估河段,对渭河陕西河段健康从水生态完整性及社会服务功能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选取与评价河段相对应的控制断面,计算生态需水量,分析关键断面生态需水满足状况及各用水户间的竞争性用水态势;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服务于生态需水的水量调度及保障措施,引入基于区间化协调理念,满足多利益主体的需水要求,建立适应强竞争条件的生态调度机制。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渭河陕西河段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水生态进行了评价。在深入调查渭河陕西河段河道及工程概况、水生态基本情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地貌变化、土地利用状况、行政分区及水功能区划,将渭河陕西河段划分为10个评价河段;按照《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的要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指标间相互独立,且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针对不同指标分配权重并选取相应的评价方法;从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化学、生物及社会服务功能这5个方面完整性对渭河陕西河段水生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评价结果,总结渭河陕西河段存在的水量不足及水质较差等问题。(2)选取了合适的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分项计算了渭河陕西河段生态需水量,并分析其满足状况。结合陕西河段水功能区划,选取与评价河段相适应的控制断面,计算各断面的分项生态需水量;包括生态基流、非汛期河道渗漏与蒸发量、重点断面产卵期生态流量过程、河道输沙需水、湿地与景观生态需水和环境流量6项,得到了不同时空分布、不同保证率下的生态需水量,并以长系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生态需水的满足程度;最后将关键断面的生态需水与其他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对比,发现竞争用水态势将呈现常态化趋势,凸显问题亟待解决的紧迫程度。(3)建立了生态需水调度模型,提出了长中短期水量调度方案编制流程,构建了适应强竞争条件的多利益主体协调机制。针对生态需水难以保障的问题,采用WROM模型进行生态水量调度分析计算,给出年、月、旬水量调度方案编制的流程,在此基础上编制枯水调度期水量调度方案,并以此为例,评价了模型的效果;考虑到多利益主体的用水需求,采用区间化协调理念,提出了生态调度机制;在此基础上,从调蓄工程建设、水质保障措施、调度管理、信息化建设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阐述了生态需水的保障措施,内容全面,方法有效。
唐由海[3](2020)在《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传统营城思想的韧性活力、独特审美和哲学底色,丰富了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先秦时期的城市选址,充溢着活跃思潮和丰富实践,是中国营城传统的开启之处,但现有城市选址研究成果集中在主要王朝时期,先秦时期研究鲜有成果报道且不成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的研究,从史学角度还原先秦城市选址营建历史,从文化和技术角度挖掘先秦城市选址的基础性价值、源头价值和多元化价值,以弥补对先秦营城传统的理解不足及其价值对“华夏化”贡献的认识不足,并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早期先民智慧。本文采用阶段式论述结合案例城市分析,梳理了自龙山时代到东周结束约2000余年时间内先秦华夏文明主要地域的城市选址起源、分布、流变、融合的动态历程,以综合性研究为主,并选取作为城市选址重要支撑的技术体系和哲学思想进行专项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先秦华夏城市选址发展历程经历“多源”发育期、“多源”到“一体”期、“一体”到“多元”期三个阶段;提出选址技术体系在先秦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并由“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六方面技术构成,具有“实用理性”特点;发现城市选址受先秦哲学思想影响,并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山水有情的审美观和有为无为的人地观三方面,呈现出“儒道互补”特征,“儒”“道”共同构成了进与退,巧与拙,收与放的矛盾体,形成了华夏选址传统开放、多元、深沉的思想主干和基本线索。
程伟[4](2019)在《陕西省渭河防洪重点》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陕西省实施陕西段渭河综合整治、渭河生态区建设保护后,渭河陕西段的防洪、河道滩面等得到了系统的治理,防洪标准统一提升,堤路景观、河道水景观等得到较大的提升和改观,取得一定的治理成效。面对综合整治后的现状,渭河防洪治理面临的形势是要解决好当前的河道防洪、滩面水景观、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渭河多泥沙河流防洪的衔接,以及归顺下游游荡型横河、"Ω"型主河槽的流路等。
陈启文[5](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提出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胡中升[6](2014)在《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而言,治水活动十分重要。而作为中国重要水道的黄河,则夙以难治闻名于世,治黄遂成为中国历代治水的重要任务。近代以来,西方水利科技的传入,为黄河治理带来新的契机,使治黄思想、方略与手段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作为与作用值得检讨。鉴于黄河灾害频发,为有效开展治黄工作,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成立了黄委会,结束了清末以来黄河下游河防的分省治理体制。随着时局的发展及治黄任务的改变,黄委会大致经历了“初创”与“扩张与调整”两个阶段。作为一个近代水利机构,黄委会组织结构科层化的特点较为明显,委员会下依次设处、科等层级,各级部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而委员会决策制和委员长执行制的相互结合,则既能收集思广益之效,又能杜决而不行之弊,有利于工作绩效提升。委员长在黄委会中据有重要地位,不论是对该会的日常管理,还是对治黄事业的发展规划,都有重要权责。历任委员长均为治黄事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此外,黄委会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流程以及人事与财务管理制度,为该会的日常运行与业务开展提供了条件。黄委会在权限、人事与财务方面均受中央节制,又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其委员构成及会址确定都曾受到地方的影响,双方的行政博弈迹象明显。黄委会与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简称黄灾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亦有密切联系。虽然黄灾会曾与黄委会发生工作冲突,但“华北水利”及“导淮”两委员会则与黄委会合作顺利,成效显着。黄委会不再仅凭经验治黄,而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不再局限于整治黄河下游,而是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坚持上中下游并重、干支流兼顾的方针。该会不仅在黄河堵口、修防等治标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而且不断探索黄河治本之策,诸如建立测量队、水文站、水位站,开展河道地形及水文测量,开展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订各种专门及综合治本计划。该会还促成在德国举行治导黄河试验,并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期多管齐下,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在治理河患的同时,黄委会还致力于开发黄河水利事业。该会不仅关注与支持黄河下游的虹吸放淤工程,而且积极发展西北灌溉事业。为适应抗战及开发西北的需要,黄委会对黄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进行测勘,并对局部河道实施重点整治,以改善其通航条件。该会还勘查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力资源,并拟订了一些发展黄河水利的计划,虽然未能付诸实施,却为此后的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黄委会对黄河标本兼治的各项探索,开辟了近代治黄的新趋向,将中国治黄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黄委会虽然不同于普通衙署,但毕竟也是国民政府的行政性机构之一,后者的相关决策与政令无疑都会影响黄委会的工作。经费不足制约着治黄事业的开展,政府不当人事任免也给黄委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抗战时期,黄委会被纳入战时体制,成为配合政府对敌斗争的工具;战后,在花园口堵口活动中,黄委会成为国民党方面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工程博弈的主要角色之一。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式微及终结,黄委会的历史使命也很快结束。
孙西文[7](2013)在《新形势下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门峡建库以来,渭河下游的防洪安全问题逐年加剧,为确保渭河沿岸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陕西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开始大力加强对渭河进行全线、系统治理,旨在彻底根治渭河水患。目前,渭河全线整治工作正陆续完成,要实现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吸取过去的教训,不仅要重建,更要重管,坚持建管并重、双管齐下。而要做好防洪工程运行管理,维修养护经费能否足额落实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此笔经费每年会消耗不小的数目,仅凭陕西省自身
付健,刘继祥,侯红雨,罗秋实,李伟佩,郭兵托[8](2013)在《东庄水库开发任务和建设时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流域防洪减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分析论证了东庄水库建设的必要性、开发任务和建设时机。结果表明:东庄水库建设对完善渭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减缓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维持渭河下游中水河槽规模、缓解关中地区水资源紧张形势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东庄水库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水库开发任务为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及改善生态等综合利用。
何兴军[9](2012)在《渭河(陕西段)健康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日益频繁,渭河在结构组成、功能完整与自身健康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运用先进的理论及方法深入研究渭河健康状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河流健康评价研究的现状,针对渭河(陕西段)的生态环境问题,采用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测相结合的方法,以2007年作为评价基准年,通过确定评价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评价标准、计算指标权重等步骤对渭河的健康现状作了初步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渭河实测年均径流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应用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分析表明,径流量从中游到下游,变化趋势显着性减小,年内分配不均性有上升趋势。(2)水污染严重,每年至少有70%以上的断面超过水域功能标准。潼关高程居高不下,使得下游滩面抬升,主槽淤积萎缩,河床比降降低,河道行洪能力锐减。(3)运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渭河(陕西段)进行实践评价,结果显示,林家村—魏家堡河段与魏家堡—咸阳河段隶属于“中”等级,咸阳—临潼河段属于“病态”等级,临潼—华县河段和华县下游河段均处于“差”等级。下游河段的健康有沿途恶化的趋势,但河口段有所改善。(4)指标灵敏度分析得出,从中游到下游各河段灵敏指标分别是枯水期流量保证率,水质,排洪能力,平滩流量满足率,河床比降变化率。(5)针对渭河所面临的健康问题,提出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水污染综合防治,高效防治渭河下游洪涝灾害和加强行政管理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以保障渭河健康。
孙西文[10](2012)在《新形势下渭河防洪工程运行管理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该流域是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承载地域。因此,渭河防洪安全是关天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陕西省委省政府正大力加强对渭河进行全线、系统治理,旨在彻底根治渭河水患。目前,渭河全线整治部署中部分防洪工程陆续完成,其效益发挥和使用寿命的关键在于运行管理。要实现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吸取过去的教训,不仅要重建,更要重管,坚持建管并重、双管齐下。因此,新形势下,渭河防洪工程运行管理的重要性成为当务之急。
二、渭河下游当前防洪形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渭河下游当前防洪形势(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指标体系和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沙调控研究现状 |
1.2.2 水沙调控阈值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黄河流域 |
2.1.1 流域概况 |
2.1.2 研究河段选取 |
2.2 数据源 |
2.2.1 水文数据 |
2.2.2 其他数据 |
2.3 黄河水沙调控体系 |
第3章 黄河上游宁蒙河段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
3.1 宁蒙河段水沙变化特点 |
3.2 防洪防凌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
3.2.1 防洪调控指标分析及确定 |
3.2.2 防凌调控指标分析及确定 |
3.3 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
3.3.1 平滩流量变化特点 |
3.3.2 河道冲淤演变特点 |
3.3.3 河道输沙能力分析 |
3.3.4 与高效输沙塑槽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
3.3.5 与河槽规模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
3.3.6 与河道冲淤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黄河中游小北干流河段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
4.1 小北干流河段水沙变化特点 |
4.2 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
4.2.1 潼关高程变化特点 |
4.2.2 河段冲淤演变特点 |
4.2.3 潼关高程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
4.2.4 与河道冲淤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
4.2.5 与潼关高程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
4.2.6 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黄河下游河段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
5.1 黄河下游水沙变化特点 |
5.2 防洪防凌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
5.2.1 防洪调控指标分析及确定 |
5.2.2 防凌调控指标分析及确定 |
5.3 输水输沙功能调控指标阈值分析 |
5.3.1 平滩流量变化特点 |
5.3.2 河道冲淤演变特点 |
5.3.3 与高效输沙塑槽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
5.3.4 与河槽规模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
5.3.5 与河道冲淤相适应的调控指标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渭河陕西河段健康评价及生态需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河流健康评价相关研究 |
1.2.2 生态需水内涵及方法研究 |
1.2.3 生态修复措施及效果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渭河陕西河段水生态健康评价及问题分析 |
2.1 渭河陕西河段概况 |
2.1.1 河道及工程概况 |
2.1.2 水生态基本情况 |
2.1.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2.2 渭河陕西河段健康评价方法 |
2.2.1 河段划分 |
2.2.2 指标体系与分级标准 |
2.2.3 权重设计与评价方法 |
2.3 渭河陕西河段健康评价方法 |
2.3.1 水文水资源完整性评价 |
2.3.2 物理结构完整性评价 |
2.3.3 化学完整性评价 |
2.3.4 生物完整性评价 |
2.3.5 社会服务功能完整性评价 |
2.3.6 综合评价 |
2.4 渭河陕西河段水生态问题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渭河陕西河段生态需水及满足状况分析 |
3.1 渭河陕西河段水功能区划 |
3.1.1 水功能区划 |
3.1.2 控制断面选取 |
3.2 渭河陕西河段生态需水量分析 |
3.2.1 生态恢复目标 |
3.2.2 分项生态需水量计算 |
3.2.3 功能区断面生态需水量确定 |
3.3 关键断面生态满足状况及竞争用水态势分析 |
3.3.1 现状生态满足状况分析 |
3.3.2 竞争用水态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服务于生态需水的水量调度及保障措施 |
4.1 服务于生态需水的调度方案 |
4.1.1 生态调度模型选取 |
4.1.2 调度方案编制 |
4.1.3 渭河流域枯水调度期生态调度方案 |
4.1.4 生态调度方案评价 |
4.2 服务于生态调度的多利益主体协调机制 |
4.2.1 机制概念的引入 |
4.2.2 基于多利益主体的区间化协调理念 |
4.2.3 适应强竞争条件的生态调度机制 |
4.3 保障生态需水的措施 |
4.3.1 调蓄工程建设 |
4.3.2 水质保障措施 |
4.3.3 调度管理实践 |
4.3.4 信息化建设 |
4.3.5 节水型社会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1.1.1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理论空心化 |
1.1.2 中国历史城市的可资借鉴 |
1.1.3 华夏城市选址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概念界定 |
1.2.1 “华夏”——先秦时期总体时代特征 |
1.2.2 研究对象 |
1.2.3 时空跨度 |
1.3 相关研究情况 |
1.3.1 史学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
1.3.2 环境适应性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
1.3.3 类型学视角的城市选址研究 |
1.3.4 研究综述 |
1.4 研究问题、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核心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1.4.3 主要内容 |
1.4.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先夏的城邑选址 |
2.1 农业与前龙山时代的城邑 |
2.1.1 栽培农业的出现 |
2.1.2 农业经济形成与聚落城邑化 |
2.1.3 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时代的聚落 |
2.2 龙山时代长江流域城邑选址 |
2.2.1 长江上游地区 |
2.2.2 长江中游地区 |
2.2.3 长江下游地区 |
2.3 龙山时代河套地区城邑选址 |
2.3.1 岱海地区 |
2.3.2 大青山南麓 |
2.3.3 陕东地区 |
2.4 龙山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邑选址 |
2.4.1 中原地区 |
2.4.2 海岱地区 |
2.5 不同区域的选址特点 |
2.5.1 长江流域选址小结 |
2.5.2 河套地区城址小结 |
2.5.3 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址小结 |
2.6 华夏城邑选址传统初现 |
2.6.1 多元化特征 |
2.6.2 一体化趋势 |
2.6.3 礼制萌芽 |
2.6.4 防洪思想 |
第三章 夏、商的城市选址 |
3.1 夏的都邑选址 |
3.1.1 夏的社会文化 |
3.1.2 新砦城址 |
3.1.3 二里头城址 |
3.1.4 夏都邑选址特点 |
3.2 商的城市选址 |
3.2.1 商的政治经济 |
3.2.2 偃师商城 |
3.2.3 郑州商城 |
3.2.4 安阳殷墟 |
3.2.5 商都邑选址特点 |
3.2.6 地方城邑选址 |
第四章 西周的城市选址 |
4.1 西周的都邑政治制度 |
4.1.1 宗教思想 |
4.1.2 宗法制度 |
4.1.3 分封制度 |
4.1.4 都邑制度 |
4.2 早周都城选址 |
4.2.1 豳 |
4.2.2 周原 |
4.3 周都城选址 |
4.3.1 丰镐 |
4.3.2 洛邑成周 |
4.4 诸侯国城市选址 |
4.4.1 燕国都城琉璃河 |
4.4.2 齐国陈庄西周城址 |
第五章 东周的城市选址 |
5.1 东周的政治经济 |
5.1.1 生产技术 |
5.1.2 意识形态 |
5.1.3 政治形态 |
5.1.4 城邑建设 |
5.2 东周城址的违制 |
5.2.1 擅自建城 |
5.2.2 扩大规模 |
5.2.3 改变形态 |
5.3 诸侯国国都选址 |
5.3.1 楚都纪南 |
5.3.2 鲁都曲阜 |
5.3.3 齐都临淄 |
5.3.4 赵都邯郸 |
5.3.5 新郑郑韩故城 |
5.3.6 燕下都 |
5.3.7 灵岩古城 |
5.4 地方城市选址 |
5.4.1 晋国晋阳城 |
5.4.2 秦国成都城 |
5.5 秦咸阳选址 |
5.5.1 宏观与微观选址 |
5.5.2 基本格局 |
5.6 小结 |
5.6.1 从多源到一体 |
5.6.2 从一体到多元 |
第六章 先秦城市选址的技术体系 |
6.1 先秦的科学技术 |
6.1.1 “数术” |
6.1.2 先秦的科学技术 |
6.2 辨方正位的测量之术 |
6.3 城地相称的制邑之术 |
6.3.1 相土九州 |
6.3.2 度地量民 |
6.4 因地制宜的御水之术 |
6.4.1 “防水”与“得水” |
6.4.2 城址位置与形态 |
6.4.3 城墙修筑技术 |
6.5 流域治理的兴城之术 |
6.5.1 水土保持 |
6.5.2 沟洫及水利建设 |
6.5.3 流域治理与城市兴起 |
6.5.4 典型的流域治理 |
6.6 观星授时的节令之术 |
6.6.1 天文观测 |
6.6.2 授时而为 |
6.6.3 应时建城 |
6.7 星象崇拜的象天之术 |
6.7.1 政治天文学 |
6.7.2 分野说 |
6.7.3 北极(帝星)与三垣 |
6.7.4 北斗崇拜 |
6.7.5 象天设邑 |
6.8 小结:实用理性的技术体系特征 |
第七章 先秦城市选址的哲学思想 |
7.1 华夏哲学思想的形成 |
7.1.1 思想与权力的分离 |
7.1.2 士与流派的形成 |
7.1.3 反思、抽象和论证的出现 |
7.2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
7.2.1 辩证的阴阳论 |
7.2.2 唯物的气论 |
7.2.3 运动的五行说 |
7.3 山水有情的审美观 |
7.3.1 比德山水 |
7.3.2 天地大美 |
7.4 有为无为的人地观 |
7.4.1 儒家的君子有为 |
7.4.2 道家的圣人无为 |
7.4.3 墨家的兼爱节用 |
7.4.4 法家的人与天调 |
7.5 小结:儒道互补的选址思想特征 |
7.5.1 “美”“善”的互补 |
7.5.2 “主动”中的“被动” |
结语 |
1.研究贡献 |
1.1. 厘清了先秦城市选址的发展脉络 |
1.2. 提炼了先秦城市选址形成的“实用理性”技术体系 |
1.3. 提出先秦哲学思想在城市选址方面具有“儒道互补”特征 |
2.华夏城市选址研究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
2.1 注重城市安全 |
2.2 遵循发展规律 |
2.3 合理城市定位 |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3.1 研究不足 |
3.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陕西省渭河防洪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渭河特性及洪水灾害特征 |
2 渭河治理成效及防洪面临的新问题 |
2.1 渭河治理成效及措施 |
2.2 渭河综合治理面临防洪新问题 |
3 渭河防洪治理的重点 |
3.1 支流入渭口防洪与水生态景观综合治理 |
3.2 实施渭河干流蓄水景观枢纽联合泄洪调度 |
3.3 下游主槽“横河”“险工”“控导”游荡不稳定 |
3.4 处理好渭河下游河滩耕地与防洪安全的关系 |
3.5 重视渭河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 |
4 结论 |
(6)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创新 |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黄委会的成立 |
第一节 近代水利科技在治黄中的运用 |
第二节 早期的水利“海归”派与黄河治理 |
第三节 黄委会的成立 |
一、1933年前黄河下游的河防体制 |
二、黄委会的成立 |
第二章 组织管理 |
第一节 黄委会的组织机构 |
一、组织沿革 |
二、机构设置 |
三、组织结构特点 |
第二节 黄委会委员长 |
一、首任委员长李仪祉 |
二、其他历任委员长 |
第三节 内部管理 |
一、建立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
二、人事管理 |
三、财务管理 |
第三章 与各方的关系 |
第一节 黄委会与中央及地方的关系 |
一、中央的管理与控制 |
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第二节 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 |
一、黄委会与黄灾会 |
二、与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的合作 |
第四章 治黄实践与探索 |
第一节 黄委会的黄河治标实践 |
一、从贯台堵口到董庄堵口 |
二、黄委会与黄河修防 |
三、严密黄河防汛 |
第二节 黄委会对黄河治本的探索 |
一、关于黄河治本的准备与初步设计 |
二、恩格斯的黄河模型试验 |
三、黄委会的水土保持思想和实践 |
四、黄委会的黄河治本方略 |
第五章 黄委会与黄河水利事业的发展 |
第一节 参与开发黄河流域灌溉事业 |
一、对黄河中下游虹吸淤灌的关注与支持 |
二、黄委会与西北地区的灌溉 |
第二节 黄委会与黄河航运之发展 |
一、整治黄河航道的必要性 |
二、提出发展黄河航运的办法 |
三、对黄河干支流河道的勘测与整治 |
第三节 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
一、注重黄河水力开发之原因 |
二、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
第六章 黄委会与抗战 |
第一节 黄委会与花园口事件 |
一、被纳入战时体制 |
二、花园口决堤前之战场形势 |
三、黄委会参与并指导了花园口掘堤 |
第二节 继续开展“以黄制敌”的斗争 |
一、筑堤坝阻敌 |
二、黄委会对敌伪处置黄泛办法之反制 |
三、以水代兵的继续 |
四、侦查新黄河两岸敌情,搜集提供相关情报 |
第三节 黄委会与黄河花园口堵口 |
一、花园口堵口问题的提出与准备 |
二、关于黄河归故的谈判及第一次堵口的失败 |
三、花园口合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新形势下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渭河防洪工程的概况与现状 |
2 渭河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测算 |
3 渭河防洪工程的历史形成原因 |
3.1 水库修建前渭河下游情况 |
3.2 水库修建后渭河下游情况 |
4 渭河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原因 |
5 结语 |
(8)东庄水库开发任务和建设时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庄水库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 |
1.1 建设东庄水库是保障泾河和渭河下游防洪安全的迫切需要 |
1.2 建设东庄水库是减缓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迫切需要 |
1.2.1 水沙关系不协调是渭河下游淤积加剧的根本原因 |
1.2.2 不协调的水沙关系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
1.2.3 建设东庄水库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渭河下游河道减淤的首选措施 |
1.3 建设东庄水库是缓解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迫切需要 |
1.4 东庄水库的开发任务和作用 |
2 东庄水库建设的紧迫性和建设时机 |
2.1 完善渭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迫切要求早日建成东庄水库 |
2.2 减缓渭河下游泥沙淤积、维持中水河槽行洪输沙功能迫切要求早日建成东庄水库 |
2.3 缓解关中地区水资源的紧张形势迫切要求早日建成东庄水库 |
(9)渭河(陕西段)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河流健康的概念 |
1.2.2 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1.2.3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渭河(陕西段)生态环境问题的诊断与识别 |
1.3.2 渭河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3.3 渭河健康评价 |
1.3.4 影响渭河健康关键因子的确定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自然环境 |
2.1.1 自然地理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特点 |
2.1.4 河流水系 |
2.2 社会环境 |
2.3 研究方法 |
2.3.1 流量分析方法 |
2.3.2 水质分析方法 |
2.3.3 河流健康评价方法 |
第三章 渭河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研究河段功能识别 |
3.2 渭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目标 |
3.3 渭河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
3.3.1 河流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3.2 水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4 渭河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1 构建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3.4.2 渭河河流健康指标体系建立 |
第四章 渭河健康评价 |
4.1 林家村—魏家堡河段 |
4.2 魏家堡—咸阳河段 |
4.3 咸阳—临潼河段 |
4.4 临潼—华县河段 |
4.5 华县以下河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渭河健康修复措施研究 |
5.1 影响渭河健康关键因子分析 |
5.2 保障渭河健康的措施研究 |
5.2.1 水资源有效利用 |
5.2.2 水污染综合防治 |
5.2.3 防治渭河下游洪涝灾害 |
5.2.4 加强行政管理 |
5.3 构建健康渭河的意义 |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新形势下渭河防洪工程运行管理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形势与机遇 |
1.1 渭河全线整治与治理新理念 |
1.2 中省各级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
1.3 国内外流域管理模式 |
1.4 渭河城中河的位置决定应与城市管理相协调 |
2 现状与问题 |
2.1 渭河防洪工程管理现状 |
2.2 存在的问题 |
3 体会与经验 |
4 对策与建议 |
5 结语 |
四、渭河下游当前防洪形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干支流骨干枢纽群泥沙动态调控指标体系和阈值研究[D]. 张旭东. 河北工程大学, 2020
- [2]渭河陕西河段健康评价及生态需水分析[D]. 石国栋.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3]先秦华夏城市选址研究[D]. 唐由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
- [4]陕西省渭河防洪重点[J]. 程伟. 陕西水利, 2019(12)
- [5]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6]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D]. 胡中升. 南京大学, 2014(05)
- [7]新形势下渭河下游防洪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思考[J]. 孙西文. 陕西水利, 2013(06)
- [8]东庄水库开发任务和建设时机分析[J]. 付健,刘继祥,侯红雨,罗秋实,李伟佩,郭兵托. 人民黄河, 2013(10)
- [9]渭河(陕西段)健康评价[D]. 何兴军. 西北大学, 2012(01)
- [10]新形势下渭河防洪工程运行管理思考[J]. 孙西文. 陕西水利,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