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烤鳗加工副产物鳗骨的综合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薛宇航,刘峰,方旭波,陈小娥[1](2018)在《双酶法提取星鳗骨鱼油的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以星鳗骨为原料,研究了双酶法提取星鳗骨鱼油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鱼油得率为指标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并对星鳗骨鱼油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条件为:每100 g底物中加入1.6 g胰蛋白酶,加1.6%胰蛋白酶,在酶解温度45℃、初始p H 8下水解4.2 h;再加入1.0%胃蛋白酶,调节p H 2.5,控制酶解温度为40℃,在此条件下酶解3.1 h,最终的粗鱼油得率达到24.44%。所得星鳗骨鱼油颜色为浅黄色,具有鱼油腥味,但是没有明显鱼油的酸败味,指标符合SC/T 3502—2016鱼油中粗鱼油二级标准。
杨杰[2](2018)在《鱼骨营养成分分析及鱼骨休闲食品的研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以新疆冷水鱼(高白鲑、凹目白鲑)加工下脚料——鱼排为原料,在对其进行酶解去肉及软化处理的基础上分别研制出高白鲑鱼骨休闲食品和凹目白鲑鱼骨休闲食品。本项目的研究对于有效的利用冷水鱼(高白鲑和凹目白鲑)鱼排进行进行深加工,提高鱼体的利用率,增加鱼体加工的附加值,为企业增加额外的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鱼排营养成分分析及硬度分布分析高白鲑鱼排的含肉率为57.76%,鱼骨中中椎骨、边肋骨、腹背尾鳍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6.22%、14.36%、17.51%;鱼排中,除了附着肉外,中椎骨的脂肪含量最高;中椎骨、边肋骨、腹背尾鳍灰分含量远高于附着肉,分别为附着肉的23.68倍、42.15倍和44.15倍,鱼骨中的钙磷含量比较丰富,钙磷比约为2:1,有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另外鱼排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包含组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1%;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标准模式,含有6种呈味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在所有氨基酸中含量超过40%,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也是所有氨基酸中含量最高的。中椎骨的硬度最大,边肋骨的硬度最小为9837±34.09g,中椎骨的硬度约为边肋骨的2.72倍。凹目白鲑鱼排的含肉率为43.30%,鱼骨中腹背尾鳍的蛋白质含量最高为18.12%;而中椎骨的脂肪含量最高;中椎骨、边肋骨、腹背尾鳍灰分含量分别为附着肉的7倍、2.58倍和6.08倍,钙磷比约为2:1;另外鱼排中含有17种氨基酸,谷氨酸含量最高,其中8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0%;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WHO标准模式。凹目白鲑鱼排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苯丙氨酸+酪氨酸,6种呈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6%左右。中椎骨的硬度最大为29354±53.95g,其次是腹背尾鳍,边肋骨的硬度最小为8573±28.76g,中椎骨的硬度约为腹背尾鳍的2.75倍。2酶解去肉工艺的优化本试验利用酶解法去除高白鲑鱼骨和凹目白鲑鱼骨上的附着肉,以获得不带鱼肉的纯鱼骨。首先根据酶解去肉单因素试验得出各因素的最佳取值范围。然后利用响应曲面法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高白鲑鱼骨和凹目白鲑鱼骨酶解去肉的条件均为:酶解温度50℃、酶解pH=11、酶解缓冲液与底物质量之比为1、酶添加量为1600U/g、酶解时间为2.5h,且模型成立。3鱼骨软化技术的确定(1)高白鲑鱼骨软化技术的确定采用高压蒸煮、烘干、油炸、高压蒸煮后烘干与油炸结合的不同软化方法,对高白鲑鱼骨进行软化处理。以鱼骨的硬度为判断鱼骨软化程度的指标,得出每种软化技术最优参数;通过各软化技术得到的最优产品的硬度和感官评定确定高白鲑鱼骨的最佳软化技术方案为高压蒸煮后烘干与油炸结合的方式:高压蒸煮160min后,放入烘箱中,在70℃条件下,烘30min后接着在油温为240℃时,油炸2min。(2)凹目白鲑鱼骨软化技术的确定采用醋酸高压蒸煮、烘干、油炸、醋酸高压蒸煮与油炸结合的不同软化方法,对凹目白鲑鱼骨进行软化处理。以鱼骨的硬度为判断鱼骨软化程度的指标,得出每种软化技术最优参数;通过各软化技术最优产品的硬度和感官评定确定凹目白鲑鱼骨的最佳软化技术方案为醋酸高压蒸煮与油炸结合的方式:食醋浓度为6%时,高压蒸煮80min后,沥干,接着在油温为240℃时,油炸2min。4.鱼骨休闲食品的研制将高白鲑、凹目白鲑鱼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加工后制成了两种鱼骨休闲食品。分别对产品的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鱼骨休闲食品的质量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高白鲑鱼骨休闲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为:水分18.92%,蛋白质21.73%,脂肪19.70%,灰分28.80%,钙磷比为2.07:1;经过30天的贮藏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低于国家规定的微生物标准,但是经20天的贮藏,感官评分低于60分,产品品质下降显着。凹目白鲑鱼骨休闲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为:水分21.70%,蛋白质24.83%,脂肪22.56%,灰分18.40%,钙磷比为2.22:1;经过30天的贮藏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低于国家规定的微生物标准,但是经25天的贮藏,感官评分低于60分,产品品质下降。
张文静[3](2016)在《虾壳中复合钙粉的制取及其生物利用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日常生活中消费大量的虾类制品,但废弃的虾头虾体壳综合利用率相对很低。提高虾类下脚料的利用效率是对环境污染的缓解、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生产加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虾类废弃物中富含蛋白质、矿物质(主要是CaCO3)、几丁质、类胡萝卜素(主要是虾青素)等有益于人们健康的物质。通过对研究者做过的一些关于这些活性成分的提取、应用总结的基础上,又结合了人们现今的需求,提出了一种不以提取活性物质为目的,利用虾类废弃物加工出钙强化食品的研究方向。本文研究了胰蛋白酶结合有机酸处理南美白对虾虾壳制取钙剂,并进一步鉴定了钙剂的主要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虾壳中蛋白的脱落可以促使钙质暴露,从而促进钙剂的制取。为研究虾壳中复合钙粉的制取工艺及评价大鼠对其吸收的效果,以南美白对虾虾壳为研究对象,采用胰蛋白酶-柠檬酸法制取钙粉,进而以缺钙为模型研究大鼠对复合钙粉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胰蛋白酶-柠檬酸制取复合钙粉的最佳工艺为:加酶量2.5×103 U/g,p H8.0,酶解时间1.5 h,温度45℃,此时,蛋白水解度为57.24%;柠檬酸浓度0.35 mol/L,用量20 mL,处理时间1.5 h时,此时,钙溶出率为85.78%;制取的复合钙粉中钙含量为19.6%,总氨基酸含量18.3%。复合钙粉质地细腻,呈淡褐色,无异味。评价从虾壳中制取的蛋白水解物-柠檬酸钙复合钙粉(PHC-Ca)的生物利用率。选择4周龄体重无显着性差异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在自由进食低钙饲料的基础上分别以PHC-Ca、碳酸钙(CaCO3)、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以及虾壳细粉灌胃饲养,每日灌胃剂量为66.5 mg Ca/(kg?d)(以钙剂量及大鼠体重为计算指标)。喂养至4周末进行3 d代谢实验,测定钙表观吸收率、储存率。继续喂养至8周末,观察大鼠体格增长并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以及股骨相关指标。低钙对照组大鼠各项体生长指标除碳酸钙组外均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PHC-Ca能显着提高大鼠钙表观吸收率、钙储存率,且能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水平(p<0.05);摄食PHC-Ca、葡萄糖酸钙的大鼠,其血清钙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且高于其他组;PHC-Ca组大鼠股骨钙、股骨长、股骨干重指标高于葡萄糖酸钙组、柠檬酸钙组、虾壳粉组(p<0.05)。从虾壳中制取的PHC-Ca有促进钙吸收的效果,其生物利用率优于相同钙含量的柠檬酸钙以及虾壳粉,可作为一种良好的膳食钙补充剂。动物实验表明,从虾壳中制取的复合钙粉对大鼠钙吸收效果非常显着(P<0.05),灌胃剂量66.5(mg/kg?d)(以钙含量及大鼠体重计)的复合钙粉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清钙、磷水平,促进大鼠正常生长。胰蛋白酶结合柠檬酸能有效地从虾壳中制取复合钙粉,其吸收效果优于相同钙含量的碳酸钙。
高倩倩[4](2013)在《利用鳕鱼骨钙粉与人参制备口嚼片的研究》文中提出鳕鱼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捕捞对象之一,每年捕捞数量达10万t。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鱼骨多用于鱼粉加工,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将其加工制成口嚼片,市场前景广阔。人参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草药,其药用价值主要是含有的人参皂甙来衡量的。将人参提取物添加于食品中,生产含有人参成分的新产品。本试验主要研究了鳕鱼骨、人参的综合开发利用,主要研究思路为:胰蛋白酶法提取鳕鱼骨中的鱼油,提取鱼油后的鱼骨脱除骨表面的鱼肉,将鱼骨烘干,酸法提取鱼骨中的可溶性钙。将人参用超声波提取法得到人参提取物,高效液相测定人参提取物中人参皂甙的含量。以提取鱼油后的鳕鱼骨和人参提取物为原料,开发研制口嚼片,并探讨了鳕鱼骨人参口嚼片的利用功效,有望开发一种高效补钙充剂,促进海鱼鱼骨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鳕鱼骨鱼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量1.5%、提取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4h、料液比为1:5(m:V),此时鳕鱼骨中鱼油提取率为36.09%。2.酸法提取鳕鱼骨中可溶性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HC1浓度为3mol/L、提取温度为108℃、反应时间为60min、料液比为1:4(m:V)。在此条件下鳕鱼骨中可溶性钙提取率可达22.36%。3.用高效液相测定人参提取物中人参皂苷的百分含量为1.95%。将人参提取物添加食品中,与鳕鱼骨粉为原料研制新型口嚼片,最佳配方为鳕鱼骨粉添加量为20%、人参提取物添加量为15%、蓝莓果汁粉添加量为15%、40%乙醇(润湿剂)添加量为40%。木糖醇添加量为10%、预糊化淀粉添加量为20%、CMC添加量为3%、麦芽糊精添加量为10%、p-环糊精添加量为0.6%、MCC添加量为5%、复合酸味剂添加量0.3%、香精添加量为0.1%、硬脂酸镁添加量为1%。按上述最佳配方制成的口嚼片,每片重量为0.8g±5%,每片含人参皂苷0.02g,成人每人每天应食用1~3片,产品用木糖醇代替蔗糖,符合现代消费者对低糖低热量的要求,并且具有补钙功效,所以适用于各种人群,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白艳,刘青梅,姚建军[5](2011)在《鳗鱼下脚料提取鱼油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文中认为以鳗鱼下脚料为材料,用胰蛋白酶提取鳗鱼鱼油,并测定鳗鱼油的理化指标,应用GC/MS分析脂肪酸成分。实验表明,影响鳗鱼鱼油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提取时间(D),其次是提取温度(B)、pH值(C)和酶量(A);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40℃,pH值8.5,酶量2.5%。经验证鱼油提取率为23.87%。方差分析表明,提取时间、提取温度、pH值等3因素F**对试验结果影响极其显着;酶量F*对实验结果影响显着。鳗鱼油酸价2.76 mg KOH/kg,碘价198 mg KOH/kg,皂化价110 I2g/100 g,过氧化值2.26 meq/kg,符合要求。GC/MS分析表明鳗鱼油由C14-C30之间18种脂肪酸组成。其中有6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饱和脂肪酸占30.01%,单不饱和脂肪酸占55.82%,多不饱和脂肪酸占14.18%。其中油酸(C18∶1(9))占42.68%,棕榈酸(C16∶0)占20.35%,棕榈油酸占(C16∶1(9))占9.61%,DHA(C22∶6)占7.23%,EPA(C20∶5)占4.7%。
白艳[6](2010)在《鳗鱼骨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文中认为鳗鱼骨含有水分46.36%,29.07%脂肪,16.63%蛋白质,8.12%灰分,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利用价值。多数文献只是研究了鳗鱼下脚料的某一方面的利用,本研究主要探讨了鳗鱼骨的综合应用,充分开发鳗鱼骨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利用鳗鱼骨。研究基本思路为:从鳗鱼骨提取鱼油,将骨渣脱除鱼肉蛋白(水解蛋白可以被回收)得到鱼骨,鱼骨粉可以提取可溶性钙和制备钙咀嚼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鳗鱼油提取研究采用酶法和CO2超临界萃取法这2种方法提取鱼油。酶法提取鳗鱼鱼油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2h,提取温度40℃,pH值8.5,酶量2.5%。经验证,在该条件下,鳗鱼油提取率达到23.87%。而超临界萃取的鱼油提取率只有14.47%,低于酶法提取率。上述方法提取的鱼油无论从外观还是从化学指标上有不同之处。酶法提取的鱼油颜色淡黄,CO2超临界萃取的鱼油黄绿色,比酶法提取的鱼油更加澄清,酸价和过氧化值都比酶法提取的鱼油要低。2种方法提取的鱼油均到达一级质量标准,质量良好。综合考虑,提取鳗鱼油采用酶法提取鱼油比CO2超临界更佳。通过GC/MS分析脂肪酸组成,2种方法提取的鱼油脂肪酸组成上大部分是相同的,含量最多的是油酸(C18:1(9),其次也棕榈酸(C16:0),但是含量第三位的脂肪酸,酶法提取的鱼油是棕榈油酸(C16:1(9)),超临界萃取的鱼油是11-十六碳烯酸(C16:1(11))。酶法提取的鱼油被鉴定出18种脂肪酸,其中与超临界萃取的鱼油相比特有的脂肪酸有C16:1(9),C17:1(2),C18:2(7,10),C30:0.超临界萃取的鱼油鉴定出17种脂肪酸,特有的脂肪酸有C16:1(11),C17:1(11),C20:4(5,11,14,17)。2.影响鳗鱼油抗氧化性能的研究鳗鱼油很容易被氧化,常温常压下,30.72d就会被氧化。不同的抗氧化剂对鳗鱼油的抗氧化效果是不同的,抗氧化能力大小为:TBHQ>BHT>VE。TBHQ的抗氧化效果非常显着,BHT和VE对鳗鱼油的抗氧化效果不如TBHQ显着。所以鳗鱼油适宜添加TBHQ抗氧化。复合抗氧化剂和增效剂可以增大鳗鱼油的抗氧化能力。添加0.015%TBHQ+0.025%VE+0.01%柠檬酸可以使鳗鱼油20℃下的贮藏时间从30.72d延长至476.36d。3.鳗鱼骨可溶性钙的提取研究使用2.5%胰蛋白酶,液料比为4:1,pH值为8.5,10h后可以完全水解鱼肉。水解液可以提取水解蛋白粉,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缺点是提取时间太长。使用氢氧化钠浓度为5%,液料比为2:1,温度为40℃,反应1h,就可以将鳗鱼骨鱼肉蛋白消化完全,优点是,时间短,效率高;缺点是,不能利用鱼肉蛋白,而且废液会污染环境。通过单因素和二次回归正交试验,利用试验设计软件Design expert,以响应面分析法确定鳗鱼骨提取钙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为3mol/L,提取温度为46℃,反应时间为1.9h,经实验验证,钙提取率为22.75%,与理论预测值(22.60%)接近。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鳗鱼骨粉总钙含量为27.3%,表明钙溶出率为83.33%。4.鳗鱼骨咀嚼片的研制酵母添加量3%,除菌3h是可以将鱼骨粉的腥味除掉。正交试验结果确定鳗鱼骨咀嚼片的最佳配方为:骨粉40%,柠檬酸2%,蔗糖25%,乳糖33%,硬脂酸镁0.8%,桔子香精0.1%。咀嚼片脂肪含量为0.5%,蛋白质含量为10.15%,钙含量10.7%,灰分含量为26.87%。5.鳗鱼骨中硫酸软骨素的提取研究提取硫酸软骨素提取最佳方案为氢氧化钠浓度3 %,提取温度50℃,液料比7:1,反应时间9 h,在此条件下,硫酸软骨素提取率为0.20%。用TCA法除蛋白最合适,蛋白质除去率为76.01 %,D-葡萄糖醛酸损失率为15.61 %。鳗鱼骨中含有的硫酸软骨素太少,不适合提取硫酸软骨素。
范露[7](2009)在《鱼蛋白肽螯合钙的制备及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采肉后的白鲢中骨为原料,研究水解方法对鱼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提取工艺对骨渣中可溶性钙提取率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鱼蛋白肽、可溶性钙的制备工艺及参数;以鱼蛋白肽和可溶性钙为原料,研究了湿法螯合条件对螯合率的影响,确定了鱼蛋白肽与可溶性钙的最适螯合条件,并对无水乙醇梯度沉淀所得的不同级分的螯合产物的特性和结构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了水解方法对鱼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采肉剩余鱼体经酸法、碱法和酶法水解,所制得的水解产物的氮收率分别为63.60%、71.34%和55.22%,水解度分别为49.68%、57.25%和29.48%。酸法和碱法水解液肽链分子量分布集中,酶法水解产物分子量呈连续分布。酸法水解有利于骨中钙的溶出,碱法水解有利于骨中磷的溶出,但酸法和碱法水解产物的盐含量高;酶法水解后钙磷主要存在于骨渣中,水解产物的含盐量低。酸法水解产物的颜色最深,碱法其次,酶法的最浅。2.研究了蛋白酶种类和原料预处理对鱼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蛋白酶种类对鱼骨蛋白酶水解产物的氮收率和水解度有显着影响。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风味蛋白酶等4种蛋白酶水解产物的氮收率分别为58.55%、53.51%、51.09%、49.05%,水解度分别为29.58%、25.91%、25.26%、41.30%。在4种蛋白酶水解产物中,风味蛋白酶解产物中小分子含量多,而复合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酶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相似。原料的冷冻和高温处理会降低水解产物的氮收率和水解度,但有利于鱼骨破碎,水解后骨渣粒度小。原料破碎程度对鱼蛋白水解产物的氮收率和水解度影响较小,但明显影响水解后骨渣的粒度,原料破碎程度越高,骨渣粒度越小。3.研究了鱼骨破碎程度和酸提条件对鱼骨粉中钙提取率的影响。高温高压处理影响鱼骨粉的粒度分布和钙提取率,高温高压处理可显着减少鱼骨粉中大颗粒比例、增加中等颗粒的比例。骨粉粒度越小,钙提取率越高。鱼骨粉的钙提取率与盐酸浓度、盐酸用量、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以粒径小于75μm的鱼骨粉为原料,按照每克鱼骨粉添加10mL的1mol/L的盐酸,于30℃下浸提30min可获最大钙提取率,其值为91.79%。4.以鱼蛋白肽、鱼骨中提取的可溶性钙为原料,研究了湿法螯合制备鱼蛋白肽螯合钙的工艺。鱼蛋白肽-钙体系的螯合率随pH的升高、肽钙配位比的增大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适宜的螯合反应条件为:肽与钙按4:1(摩尔比)的配比混合,调节体系pH为9.0,在50℃以下反应5~40min,反应结束后加入无水乙醇沉淀螯合产物,螯合率可达94.32%。5.螯合产物的分级和结构鉴定。螯合产物经不同浓度乙醇梯度沉淀得到CA、CB、CC、CD、CE、CF六个级分,级分CA、CD、CE、CF的回收率较高,级分CB和CC的回收率较低。硫化钠法定性分析表明级分CA、CB、CC中有螯合钙存在,而级分CD、CE、CF中不含螯合结构;红外光谱分析和肽钙分布分析表明级分CA中钙离子与分子量较大的肽段紧密结合,形成五元环螯合结构,级分CB和CC除含有与CA一致的螯合结构外,部分钙仅通过羧基与分子量较低的小肽或氨基酸结合,而级分CD、CE和CF中的钙可能没有与肽形成化学键,以游离态存在,产物可能为分子量较大的肽和游离钙的混合物。
王乔隆[8](2009)在《斑点叉尾鮰鱼脂成分分析、提取与精炼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淡水鱼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是淡水鱼加工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斑点叉尾鮰鱼鱼头、鱼皮和内脏脂肪团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斑点叉尾鮰鱼内脏脂肪团鱼油的酶法提取工艺及精炼工艺进行了研究,为斑点叉尾鮰鱼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斑点叉尾鮰鱼脂成分分析结果:运用GC-MS分析斑点叉尾鮰鱼鱼头、内脏脂肪团和鱼皮脂肪酸构成,分别鉴定出16、15、15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总脂含量的52.550%、44.574%、37.031%;ω3/ω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总脂含量的48.995%、42.340%、35.044%;DHA含量分别占总脂含量的1.15%、0.827%、0.565%;EPA仅在斑点叉尾鮰鱼鱼头中检出,其含量为0.321%。可见,利用斑点叉尾鮰鱼鱼头、内脏脂肪团和鱼皮提取鱼油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2)斑点叉尾鮰鱼内脏脂肪团鱼油酶法提取工艺的研究:斑点叉尾鮰鱼内脏脂肪团分别用胰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混合酶(胰蛋白酶与中性蛋白酶1:1混合)处理,鱼油提取率分别为73.8%、72.0%和66.45%,可见,胰蛋白酶适于作斑点叉尾鮰鱼内脏脂肪团鱼油提取试验用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确定了胰蛋白酶提取斑点叉尾鮰鱼内脏脂肪团鱼油的最佳工艺参数:底物浓度33.3%,pH值8.0,酶解温度50℃,胰蛋白酶添加量1.25%,酶解时间4h。该条件下,鱼油提取率为86.96%。提取的粗鱼油指标为:淡黄色、略浑浊,具有鱼油特有的鱼腥味,水分及挥发物0.127%、过氧化值6.09mmol/kg、酸价6.31mgKOH/g、碘价162.96g/100g、不皂化物0.58%、杂质0.26%。提取鱼油的指标达到SC/T 3502-2000规定的二级粗鱼油标准。(3)斑点叉尾鮰鱼内脏脂肪团鱼油精炼工艺的研究:斑点叉尾鮰鱼内脏脂肪团鱼油精炼工艺参数为:850g/L的磷酸溶液脱胶,添加量为1.25%(磷酸溶液质量与鱼油质量百分比);20°Be氢氧化钠溶液脱酸,添加量为3.5%(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与鱼油质量百分比);真空旋转蒸发脱腥,条件为80℃真空旋转蒸发20min。精炼处理后,鱼油的各项指标达到SC/T 3502-2000规定的一级精制鱼油标准。
张萍[9](2009)在《酶解罗非鱼碎肉制备生化试剂蛋白胨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冷冻罗非鱼片加工过程的碎鱼肉为原料,采用AS.1398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胰蛋白酶对罗非鱼碎肉进行酶解,对5种不同蛋白酶水解罗非鱼碎肉制备生化试剂蛋白胨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单因素试验获得各种酶的条件参数和最佳使用区域,并筛选出AS.1398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为水解效果较好的酶。对AS.1398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进行单酶水解的正交试验,确定AS.1398中性蛋白酶酶解罗非鱼下脚制备蛋白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5℃,pH值为7.5,水解时间为4h,加酶量为750U/g;木瓜蛋白酶酶解罗非鱼下脚制备蛋白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为65℃,pH值为6.5,水解时间为4h,加酶量为1250U/g;复合蛋白酶酶解罗非鱼下脚制备蛋白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0℃,pH值为7.0,水解时间为4.5h,加酶量为850U/g。2、对AS.1398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复合蛋白酶酶解罗非鱼碎肉制备蛋白胨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罗非鱼碎肉分别经AS.1398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酶解,蛋白胨得率较高,分别为13.25%和12.63%;并且冻干后的色泽良好。因此选用AS.1398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进行双酶水解试验。3、选用AS.1398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协同酶解罗非鱼碎肉制备蛋白胨,得到罗非鱼碎肉酶解条件的优化数学回归方程为:Y=13.50616-0.206754X1+0.80289X2+ 1.294746X3-0.651231X12-0.8125X1X2-0.0275X1X3-0.126204X22-0.3525X2X3-0.310052X32。此模型在实验范围内能较准确预测蛋白胨得率。通过贡献率法计算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各因子对蛋白胨得率作用的大小依次为加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利用岭嵴分析可知,酶解罗非鱼碎肉制备蛋白胨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温度为56.5℃,时间为4.7h,加酶量为1174.0U/g。4、对AS.1398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的双酶水解液进行氨基酸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水解液中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含量高,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55.09%。罗非鱼碎肉双酶酶解后的游离氨基酸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李罗明[10](2008)在《淡水鱼风味熟食及副产物利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淡水鱼生产大国,年产量在数千万吨,湖南省因境内河湖密布,更是淡水鱼生产大省,年产量达数百万吨。由于鱼类蛋白、脂肪等均优于日常食用的其他动物蛋白与脂肪,在我国人民的饮食结构中已逐渐上升,成为人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本课题的目的就是依托湖南省丰富的淡水鱼资源,研究制造一种腌腊风味的鱼制品,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因为淡水鱼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较多,又研究制造了一种鱼冻制品:实现了淡水鱼的综合加工,有利于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价值。本研究是以新鲜鲢鱼为主要原料,对腌腊鱼制品的生产工艺和原辅材料的配比进行了试验与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其较优工艺参数为:在8~10℃下,加入由3.0%的食盐,2.0%的梅子和2.0%的豆腐乳组成的最佳配比的风味辅料,腌制24h,烘至五成干,再烟熏15min,熏房温度控制在60℃左右,然后投入温度170~175℃的植物油中炸3~4min,所得到的成品呈金黄带酱色,具有独特梅肉香味和烟熏及油炸制品的特殊风味,且肉质可口,咸淡适中。对从淡水鱼的头、皮、骨和鳞等副产物中蛋白质提取工艺及鱼冻的配方进行了研究,经单因子试验获得蛋白质的适宜提取条件为:加入原料2倍体积的2%食盐溶液于90℃条件下恒温提取2h,pH值为:4.2。鱼冻的最佳配方为:提取液100g、卡拉胶1.0g、KCl 1.0g、白砂糖6g和柠檬酸0.10g;香辛料的加入量为:1%姜、1%蒜和1%葱。本论文通过对鱼冻的研究,也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婴幼儿食品中食品添加剂过多的果冻食品问题,以鱼冻代替市场果冻对国民健康大有益处。
二、烤鳗加工副产物鳗骨的综合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烤鳗加工副产物鳗骨的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双酶法提取星鳗骨鱼油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工艺流程 |
1.3.2 操作要点 |
1.3.3 响应面优化试验 |
1.3.4 星鳗骨鱼油得率的计算 |
1.3.5 星鳗骨主要成分的检测方法 |
1.3.6 星鳗骨鱼油感官及理化参数测定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星鳗骨的基本组成成分 |
2.2 星鳗骨鱼油提取工艺的确定 |
2.2.1 胰蛋白酶添加量对星鳗骨鱼油得率的影响 |
2.2.2 胰蛋白酶解时间对星鳗骨鱼油得率的影响 |
2.2.3胃蛋白酶添加量对星鳗骨鱼油得率的影响 |
2.2.4 胃蛋白酶解时间对星鳗骨鱼油得率的影响 |
2.3 星鳗骨鱼油提油工艺的优化 |
2.4 星鳗骨鱼油的验证试验结果 |
2.5 星鳗骨鱼油主要理化指标 |
3 结论 |
(2)鱼骨营养成分分析及鱼骨休闲食品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背景 |
1.2 鱼类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
1.2.1 生产鱼粉 |
1.2.2 提取功能性成分 |
1.2.3 提取鱼油 |
1.2.4 鱼骨产品的加工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鱼排骨肉、营养组成及硬度分布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 |
2.2.3 主要试验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鱼排各部分组成分析 |
2.3.2 主要营养成分测定 |
2.3.3 氨基酸测定 |
2.3.4 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
2.3.5 硬度的测定 |
2.3.6 数据统计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高白鲑鱼排骨肉营养组成及硬度分布 |
2.4.2 凹目白鲑鱼排骨肉营养组成及硬度分布 |
2.5 结论 |
第三章 鱼骨酶解去肉工艺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 |
3.2.3 主要试验试剂 |
3.3 试验方法 |
3.3.1 样品预处理 |
3.3.2 酶解去肉单因素试验 |
3.3.3 响应面试验确定酶解去肉最佳工艺条件 |
3.3.4 数据统计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高白鲑鱼骨酶解去肉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2 响应面试验确定高白鲑鱼骨酶解去肉最佳工艺条件 |
3.4.3 凹目白鲑鱼骨酶解去肉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4 响应面试验确定凹目白骨鱼骨酶解去肉最佳工艺条件 |
3.5 结论 |
第四章 鱼骨软化工艺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高白鲑鱼骨的软化 |
4.3.2 凹目白鲑鱼骨的软化 |
4.3.3 硬度的测定 |
4.3.4 感官评分设置 |
4.3.5 数据统计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高白鲑鱼骨软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
4.4.2 凹目白鲑鱼骨软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
4.5 结论 |
第五章 鱼骨休闲食品的研制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仪器 |
5.2.3 主要试验试剂 |
5.3 试验方法 |
5.3.1 高白鲑鱼骨休闲食品的研制 |
5.3.2 凹目白鲑鱼骨休闲食品的研制 |
5.3.3 鱼骨休闲食品理化指标的测定 |
5.3.4 鱼骨休闲食品微生物指标的测定 |
5.3.5 感官评分设置 |
5.3.6 数据统计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高白鲑鱼骨休闲食品感官指标 |
5.4.2 高白鲑鱼骨休闲食品理化指标结果 |
5.4.3 高白鲑鱼骨休闲食品微生物指标及感官分析 |
5.4.4 凹目白鲑鱼骨休闲食品感官评定结果 |
5.4.5 凹目白鲑鱼骨休闲食品理化指标结果 |
5.4.6 凹目白鲑鱼骨休闲食品微生物指标及感官分析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鱼排营养成分分析及硬度分布分析 |
6.2 酶解去肉工艺的优化 |
6.3 鱼骨软化技术的确定 |
6.4 鱼骨休闲食品的研制 |
6.5 创新点 |
6.6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3)虾壳中复合钙粉的制取及其生物利用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 虾类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概述 |
1.1 虾青素的综合利用 |
1.2 几丁质的综合利用 |
1.3 蛋白与钙质的应用前景 |
2 水产低值产品开发钙制剂的研究概述 |
3 补钙产品生物利用率的研究 |
3.1 钙制剂吸收机理 |
3.2 钙制剂生物利用率研究方法 |
3.3 影响人体钙吸收因素 |
第二章 复合钙粉的制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氢氧化钠-盐酸法 |
1.2.2 胰蛋白酶-有机酸法 |
1.2.3 工艺流程 |
1.2.4 胰蛋白酶酶解虾壳粉 |
1.2.5 柠檬酸酸解沉淀物 |
1.2.6 钙剂成分分析 |
1.2.7 实验设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确定虾壳中蛋白与钙质的提取方法 |
2.2 电镜扫描观察虾壳中蛋白与钙质的微观结构 |
2.3 胰蛋白酶对虾壳中蛋白提取的效果 |
2.3.1 加酶量对提取蛋白的效果 |
2.3.2 时间对提取蛋白的效果 |
2.3.3 pH对提取蛋白的效果 |
2.3.4 温度对提取蛋白的效果 |
2.4 确定制取钙粉的工艺条件 |
2.4.1 胰蛋白酶酶解条件的优化结果 |
2.4.2 柠檬酸处理条件的结果 |
2.5 钙剂成分分析 |
2.5.1 钙剂中氨基酸的组成 |
2.5.2 柠檬酸钙的鉴定 |
第三章 复合钙粉生物利用率的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低钙饲料的制备 |
1.2.2 PHC-Ca的制取 |
1.2.3 大鼠试验分组与喂养方式 |
1.2.4 钙表观吸收率的测定 |
1.2.5 血清中钙相关指标的测定 |
1.2.6 股骨干重、骨长、骨钙含量的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HC-Ca对大鼠促生长的效果 |
2.2 PHC-Ca对大鼠体内钙吸收的效果 |
2.3 PHC-Ca对大鼠血清钙水平的影响 |
2.4 PHC-Ca对大鼠股骨指标的影响 |
2.5 大鼠摄入复合钙粉对其生长及钙吸收效果的评价 |
2.5.1 大鼠摄入复合钙粉对其生长的影响 |
2.5.2 大鼠摄入复合钙粉对其钙吸收情况的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利用鳕鱼骨钙粉与人参制备口嚼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我国水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鳕鱼 |
1.3 人参 |
1.4 鱼油的加工提取技术研究 |
1.5 可溶性钙的加工提取技术研究 |
1.6 口嚼片的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原料鳕鱼骨成分测定 |
3.2 鳕鱼骨中鱼油提取的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分析 |
3.3 鳕鱼骨粉中钙提取的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分析 |
3.4 鳕鱼骨人参口嚼片配方的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鳗鱼骨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鳗鱼下脚料的营养成分分析 |
1.2 鱼类下脚料的常规利用 |
1.2.1 加工成饲料鱼粉 |
1.2.2 蛋白质的回收 |
1.2.3 酸贮液体鱼蛋白 |
1.2.4 回收胶原蛋白 |
1.2.5 从鱼的胃粘膜中提取凝乳酶替代小牛皱胃酶 |
1.2.6 开发鱼骨食品 |
1.2.7 鱼露的生产 |
1.2.8 抗高血压组分的提取 |
1.3 鱼油的功效以及提取研究 |
1.3.1 鱼油的保健功能 |
1.3.2 鱼油的提取方法 |
1.3.3 鱼油的精炼 |
1.4 咀嚼片研究进展 |
1.4.1 基本制备工艺 |
1.4.2 辅料 |
1.5 硫酸软骨素的提取研究 |
1.5.1 硫酸软骨素的用途 |
1.5.2 硫酸软骨素的制备 |
1.6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鳗鱼骨中鱼油的提取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原料鳗鱼骨成分测定 |
2.2.2 酶法提取鳗鱼油 |
2.2.3 鳗鱼油理化指标评定 |
2.2.4 鳗鱼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抗氧化剂对鳗鱼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抗氧化剂对鳗鱼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2.2 复合抗氧化剂对鳗鱼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2.3 增效剂对鳗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3.2.4 不同抗氧化剂对鳗鱼油抗氧化效果的比较 |
3.2.5 鳗鱼油货架寿命的预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响应面法优化鳗鱼骨中可溶性钙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 |
4.1.3 测量条件 |
4.1.4 试验方案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鳗鱼骨粉制备工艺 |
4.2.2 钙标准曲线绘制 |
4.2.3 钙提取单因素试验 |
4.2.4 旋转正交优化钙提取试验 |
4.2.5 响应面法分析各因素最佳水平 |
4.2.6 验证性试验 |
4.2.7 方案可行度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鳗鱼骨咀嚼片的研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鳗鱼骨除腥效果 |
5.2.2 鳗鱼骨咀嚼片配方试验 |
5.2.3 感官指标 |
5.2.4 成分检测 |
5.2.5 稳定性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鳗鱼骨中硫酸软骨素的提取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仪器 |
6.1.3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硫酸软骨素提取率计算 |
6.2.2 硫酸软骨素提取单因素试验 |
6.2.3 硫酸软骨素提取正交试验 |
6.2.4 TCA 法和sevag 法除蛋白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已取得成果 |
致谢 |
(7)鱼蛋白肽螯合钙的制备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的利用 |
1.2 鱼骨的开发与利用 |
1.2.1 鱼骨的基本成分 |
1.2.2 鱼骨的粗加工 |
1.2.3 鱼骨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利用 |
1.3 钙制剂的开发研究 |
1.3.1 钙的生理作用 |
1.3.2 钙制剂的发展历程及产品特点 |
1.4 螯合物的定义、特点、制备及结构鉴定 |
1.4.1 螯合物的定义及结构 |
1.4.2 螯合物的特点 |
1.4.3 螯合物的制备 |
1.4.4 螯合物的结构鉴定 |
1.5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目的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1.5.3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鱼骨的预处理及破碎 |
2.3.2 鱼蛋白的水解 |
2.3.3 鱼骨粉的制备及分级 |
2.3.4 鱼骨粉中可溶性钙的提取及钙提取率的测定 |
2.3.5 鱼蛋白肽螯合钙的制备及螯合率的测定 |
2.3.6 螯合产物的分级 |
2.3.7 螯合产物的定性检测 |
2.3.8 红外光谱分析 |
2.3.9 鱼蛋白肽分子量分布及螯合产物肽钙分布的测定 |
2.3.10 理化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鱼蛋白水解方法的确定 |
3.1.1 水解方法对鱼蛋白水解效果的影响 |
3.1.2 水解方法对鱼蛋白水解产物基本组成的影响 |
3.1.3 水解方法对鱼蛋白水解产物色度的影响 |
3.1.4 小结 |
3.2 鱼蛋白肽的制备 |
3.2.1 蛋白酶种类对鱼蛋白酶解效果的影响 |
3.2.2 原料的冷冻和高温处理对鱼蛋白酶解效果的影响 |
3.2.3 原料破碎程度对鱼蛋白酶解效果的影响 |
3.2.4 小结 |
3.3 鱼骨粉中可溶性钙的提取 |
3.3.1 鱼骨粉的粒度分布 |
3.3.2 鱼骨粉粒度对钙提取率的影响 |
3.3.3 盐酸浓度对钙提取率的影响 |
3.3.4 盐酸用量对钙提取率的影响 |
3.3.5 提取温度对钙提取率的影响 |
3.3.6 提取时间对钙提取率的影响 |
3.3.7 小结 |
3.4 鱼蛋白肽螯合钙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
3.4.1 pH对螯合率的影响 |
3.4.2 肽钙配位比对螯合率的影响 |
3.4.3 反应物浓度对螯合率的影响 |
3.4.4 反应时间对螯合率的影响 |
3.4.5 反应温度对螯合率的影响 |
3.4.6 沉淀剂用量对螯合率的影响 |
3.4.7 螫合产物的特性研究 |
3.4.8 小结 |
3.5 螯合产物的结构鉴定 |
3.5.1 螯合产物的定性检测 |
3.5.2 螯合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3.5.3 螯合产物的肽钙分布 |
3.5.4 小结 |
4 讨论 |
4.1 骨粉粒度对骨粉中可溶性钙提取效果的影响 |
4.2 螯合产物的分级及特性研究 |
4.3 螯合产物的结构鉴定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斑点叉尾鮰鱼脂成分分析、提取与精炼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水产品加工现状与发展态势 |
2 斑点叉尾鮰鱼概述 |
2.1 斑点叉尾鮰鱼简介 |
2.2 斑点叉尾鮰鱼养殖现状 |
2.3 斑点叉尾鮰鱼的加工利用情况 |
2.4 斑点叉尾鮰鱼研究现状 |
3 我国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研究现状 |
3.1 鱼类加工下脚料的主要利用途径 |
3.2 鱼类加工下脚料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 |
3.2.1 DHA和EPA的提取 |
3.2.2 蛋白质的回收 |
3.2.3 从水产品内脏中提取各种酶类 |
3.2.4 抗高血压等活性成分的提取 |
3.2.5 酸贮液体鱼蛋白的生产 |
3.2.6 鱼露的生产 |
3.2.7 胶原蛋白的提取 |
3.2.8 抗真菌成分的提取 |
3.2.9 提取硫酸软骨素 |
4 鱼油概述 |
4.1 鱼油的保健功能及应用 |
4.2 鱼油的提取及精炼工艺研究进展 |
4.2.1 鱼油的提取工艺 |
4.2.2 鱼油的精炼工艺 |
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斑点叉尾鮰鱼脂成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样品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原料预处理 |
1.2.2 索氏提取法提取脂肪 |
1.2.3 脂肪酸甲酯的制备 |
1.2.4 运用GC/MS测定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斑点叉尾鮰鱼鱼头鱼油脂肪酸构成GC/MS分析结果 |
2.2 斑点叉尾鮰鱼内脏脂肪团鱼油脂肪酸构成GC/MS分析结果 |
2.3 斑点叉尾鮰鱼鱼皮鱼油脂肪酸构成GC/MS分析结果 |
2.4 讨论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酶法提取斑点叉尾鮰鱼内脏脂肪团鱼油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样品 |
1.1.2 试验试剂 |
1.1.3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原料预处理 |
1.2.2 提取工艺流程 |
1.2.3 提取率计算公式 |
1.2.4 操作要点 |
1.3 试验用酶的选择 |
1.4 酶解条件单因素试验 |
1.4.1 底物浓度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
1.4.2 酶添加量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
1.4.3 酶解反应时间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
1.4.4 pH值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
1.4.5 酶解温度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
1.5 酶解条件正交试验设计 |
1.6 提取鱼油感官和理化指标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酶种类对鮰鱼内脏脂肪团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
2.2 酶解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1 底物浓度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
2.2.2 胰蛋白酶添加量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
2.2.3 酶解反应时间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
2.2.4 pH值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
2.2.5 酶解温度对鱼油提取率的影响 |
2.3 酶解条件正交试验结果 |
2.4 提取的鮰鱼内脏脂肪团粗鱼油指标测定结果 |
2.4.1 感官指标测定结果 |
2.4.2 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2.5 讨论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斑点叉尾鮰鱼鱼油精炼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鱼油精炼工艺流程 |
1.3.2 精炼过程中鱼油回收率的计算 |
1.3.3 精炼工艺的确定 |
1.3.4 鱼油精炼工艺参数的确定 |
1.3.5 鱼油感官和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斑点叉尾鮰鱼内脏脂肪团粗鱼油理化指标分析 |
2.2 斑点叉尾鮰鱼内脏脂肪团鱼油精炼工艺参数的确定 |
2.2.1 脱胶工艺参数的确定 |
2.2.2 脱酸工艺参数的确定 |
2.2.3 脱腥工艺参数的确定 |
2.3 精炼鱼油感官和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2.3.1 精炼鱼油感官指标测定结果 |
2.3.2 精炼鱼油理化指标测定结果 |
2.4 讨论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主要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
1 全文主要结论 |
2 全文主要创新点 |
3 展望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酶解罗非鱼碎肉制备生化试剂蛋白胨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罗非鱼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
2 水产加工下脚料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
3 蛋白质酶解机理及蛋白胨的制备 |
3.1 蛋白质酶解机理 |
3.2 蛋白胨的制备 |
4 水产加工下脚料的利用现状和酶解研究 |
4.1 水产加工下脚料的利用现状 |
4.2 水产加工下脚料的酶解研究 |
5 国内外水产蛋白胨的研究现状 |
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6.1 研究的目的 |
6.2 主要的研究内容 |
6.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不同蛋白酶对罗非鱼碎肉的酶解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罗非鱼碎肉的主要营养成分 |
2.2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2.3 水解液中蛋白胨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 |
2.4 酶解工艺条件对蛋白酶水解效果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三章 单酶水解罗非鱼碎肉工艺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AS.1398 中性蛋白酶水解罗非鱼碎肉的条件优化 |
2.2 木瓜蛋白酶水解罗非鱼碎肉的条件优化 |
2.3 复合蛋白酶水解罗非鱼碎肉的条件优化 |
3 小结 |
第四章 双酶水解的工艺及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蛋白酶对罗非鱼碎肉的水解效果 |
2.2 AS.1398 中性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酶活力比对蛋白胨得率的影响 |
2.3 双酶同步水解的旋转中心组合试验结果 |
2.4 双酶水解液的氨基酸组分分析 |
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淡水鱼风味熟食及副产物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我国淡水鱼资源及其分布情况 |
2 我国淡水鱼加工现状 |
3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
4 湖南省淡水渔业发展概况 |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淡水鱼腌腊风味熟食制品加工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淡水鱼加工副产物制备鱼冻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烤鳗加工副产物鳗骨的综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酶法提取星鳗骨鱼油的工艺研究[J]. 薛宇航,刘峰,方旭波,陈小娥. 食品工业, 2018(09)
- [2]鱼骨营养成分分析及鱼骨休闲食品的研制[D]. 杨杰.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3]虾壳中复合钙粉的制取及其生物利用率的研究[D]. 张文静.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4]利用鳕鱼骨钙粉与人参制备口嚼片的研究[D]. 高倩倩.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5]鳗鱼下脚料提取鱼油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J]. 白艳,刘青梅,姚建军. 食品工业, 2011(01)
- [6]鳗鱼骨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D]. 白艳. 上海海洋大学, 2010(06)
- [7]鱼蛋白肽螯合钙的制备及特性研究[D]. 范露.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4)
- [8]斑点叉尾鮰鱼脂成分分析、提取与精炼技术研究[D]. 王乔隆.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9]酶解罗非鱼碎肉制备生化试剂蛋白胨的工艺研究[D]. 张萍. 福建农林大学, 2009(12)
- [10]淡水鱼风味熟食及副产物利用技术研究[D]. 李罗明.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