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和高新技术产业

表面活性剂和高新技术产业

一、表面活性剂与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宋春秀[1](2021)在《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园区及企业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快速发展的经济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越发难以调和。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依据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引人类开展经济活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是一种和谐共生关系。本论文研究了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构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指导方法,对J公司以及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本文对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的产业链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设计了甲醇产业链、乙烯产业链、芳烃产业链和碳四烃产业链,通过物质和能量流的关联,大大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本文通过对多家公司的污染物排放当量E’t与公司产品增值进行计算,提出了“入园参考线”,为园区的进一步招商提供指导建议。处在参考线下方的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较小,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位于参考线上方的公司需要督促其开展清洁生产和技术升级。本文还对J公司产业链现状进行分析,以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的建设要求为指导,综合分析了J公司现有的热电联产工业、氯碱工业、硫酸工业、邻对位工业和脂肪醇生产装置,建议增加小套脂肪醇装置、脂肪醇造粒装置,来丰富产业链的产品,实现现有产业链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通过企业内的原料和资源的有效共享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

孙建英,卿凤翎[2](2020)在《高性能有机氟材料制备科学及应用进展》文中指出有机氟材料具有优异的热氧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耐老化性、不黏性、电绝缘性以及极小的摩擦系数等特性,因此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材料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性能有机氟材料的需求引发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氟材料的研究兴趣。依据本文作者的研究经历及有机氟材料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氟树脂(新型含氟聚合物、电活性含氟聚合物、新型全氟磺酸聚合物、聚四氟乙烯3D打印)及氟橡胶(过氧化物硫化氟橡胶、耐低温氟醚橡胶、耐高温全氟醚橡胶、全氟聚醚基类玻璃橡胶)的制备科学及应用进展,特别阐述为了满足航空航天、能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需求发展的新一代高性能有机氟材料。本文也介绍了近期出现的聚四氟乙烯新成型技术及类玻璃氟橡胶。文章指出发展绿色环保和高效的高性能有机氟材料制备及成型加工方法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张乐柠[3](2020)在《基于发光细菌表征的工业型城镇污染源及污水系统毒性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工业的发展使得进入环境中的毒性污染物呈现种类多样、数量频发的趋势,对环境危害亦趋于复杂化和综合化,传统的水质检测手段已经无法快速、有效、全面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污染状况。本研究采用发光细菌法,以江苏省某镇污染源中存在的3大类污染物质作为研究对象,对污染物质单一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对上该镇两大工业区域11家企业废水的理化指标和急性毒性进行评价,采用水质急性毒性在线监测仪,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该镇污水管网系统的急性毒性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选择logistics函数拟合江苏省某镇典型3类污染物质发光细菌单一毒性的EC50值,比较污染物质对发光细菌急性毒性的强弱。6种重金属Cu2+、Zn2+、Ni2+、Cr6+、Pb2+、Cd2+的EC50值分别为13.72mg/L、2.56mg/L、16.18mg/L、150.71mg/L、5.15mg/L、14.63mg/L,急性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Zn2+>Pb2+>Cu2+>Cd2+>Ni2+>Cr6+。2种表面活性剂SDS、SDBS的EC50值为33.71mg/L、31.76mg/L,急性毒性由强到弱为SDBS>SDS,2种有机溶剂苯、二甲苯的EC50值为394.23mg/L、595.58mg/L,急性毒性由强到弱为苯>二甲苯。采用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和混合毒性指数法对污染源典型污染物质17种联合毒性作用进行评价。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和混合毒性指数法在评价结果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见不同表明混合物毒性评价结果与所选评价方法有关,即所选评价方法不同,混合物毒性评价结果可能也不同。对该镇不同类型企业的工业废水,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发光细菌法对理化指标及急性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部分企业废水样品的理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废水样品的急性毒性强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废水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是废水中存在的各类污染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与某一种或某一类污染物质直接显着相关。

李耀莲[4](2019)在《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化与功能化是表面活性剂“十二五”期间发展主题,大品种发展较快,但绿色化、功能化小品种的开发和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作为绿色化、功能化的代表,仍存在装备落后、人才技术流失、产业分散等问题。所以,为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有必要对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本文首先采用Portor五力模型、Porter价值链理论等方法对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然后运用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和战略选择矩阵等方法对公司具体发展战略进行探讨;其次提出差异化和定制化产品开发战略,上下游资源整合、产品+互联网的纵向发展战略;最后对发展战略实施措施、资源保障和预期效果进行论述。研究结果表明,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面临的5种竞争力量主要为:有潜在进入者风险;竞争对手之间产品差异化较小,价格竞争加重;潜在替代品的风险较小;上游供应商对商品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强;下游客户对商品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弱。公司在市场占有率、影响力等方面有优势,但在生产能力、产品同质化等方面存在劣势;在市场需求、产品建标等方面拥有较大机遇,但在同行竞争、潜在进入者竞争等方面面临一定威胁。公司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为纵向一体化战略、压缩产品线战略和横向整合战略等。希望通过对于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公司未来发展的道路,在充分运用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和优势的基础上,抓住公司外面所拥有的机会,获得不断发展。同时,也为行业内其它企业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刘忠全[5](2019)在《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自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政策以大力推动创新活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调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则进一步明确了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国家创新战略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从微观层面看,技术创新是众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立足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成本核算、改进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2016年进一步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其中的“降成本”即强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受经济环境变化及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几年来技术创新及成本管理创新越来越为理论界所重视。已有文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进行了大量研究,同时也有众多学者针对成本管理演进历程、影响因素及模式创新等进行了探讨。虽然偶有文献对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如有学者通过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是基于二十世纪80年代技术的进步,亦即技术创新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但几乎没有学者对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具体影响路径加以研究。就现实而言,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重大且深远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生产力的变化,从而会对企业内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讲,技术进步必然会通过某种或某几种路径影响或导致成本管理创新。本文主要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Robert K.Yin认为,当研究的问题与其所处内外环境难以区分时,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都与企业环境密切相关,且难以区分,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技术创新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遵循的案例研究步骤如下:第一,以创新理论、科学管理理论及组织理论为基础,初步构建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观点;第二,以理论观点为基础,设计案例研究方案,形成案例研究框架;第三,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案例,通过现场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案例证据分析资料,并采用“模式匹配”证据分析技巧对证据资料进行分析,形成案例研究观点;第四,通过理论构建与案例证据分析的不断循环,最终形成本文的理论观点与研究结论。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创新通过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变化以及会计信息技术进步来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对企业生产组织形式产生重大影响,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也推动着成本管理模式创新。本文着重考查了大庆油田因科技进步而导致的生产变化,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对成本管理模式的影响。首先,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变革,伴随着生产要素——劳动资料、管理要素与信息要素等的变化,成本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其次,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及生产流程的精细化分别促使企业采用成本预算控制及分批法等进行成本管理;最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品质量、种类等变化也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进而推动了成本管理创新。第二,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得组织结构产生相应变化,进而带动了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梳理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历程,分别考查了以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两个阶段,发现在不同的创新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与其相适应,同时成本管理模式也随着组织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而言,大庆油田为配合模仿创新阶段的生产实际采用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并实际运用了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相契合的成本管理模式——责任成本管理;在研发模式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为提高生产效率,案例企业在原有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基础上引入了灵活性更强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并运用了相适应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案例研究发现,整个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演进都是基于与新型技术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匹配,基于产量的生产技术创新催生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又孕育着新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之融合。第三,技术创新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进而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产生影响。通过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两个单位的案例研究发现,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能够直接推动成本管理创新。具体而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变革能够通过精细预算成本管理、规范成本核算管理、强化运营和管控成本等对成本管理创新产生正向作用;此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通过减少财务运营成本及提升核算效率等促进成本管理创新。会计信息系统是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之一,会计信息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成本管理也伴随着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而得到革新。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技术创新是成本管理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初步构建了技术创新影响成本管理创新的分析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的研究文献。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及“成本管理模式”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未有学者就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作用及作用路径进行探讨。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多角度地分析、论证了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系统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成本管理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厘清了二者之间完整的传导路径。已有文献大多将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就两者之间具体的经济联系进行探讨。与以往文献不同,本文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案例企业,具体验证了生产组织形式、组织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在技术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进一步厘清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具体路径。第三,本文重点关注了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技术创新效应的研究领域。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多从生产活动、企业价值以及宏观经济后果等角度入手,很少有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行为产生的影响。技术进步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研究不应局限于其直接的经济后果,还应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所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落脚于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经济联系。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经济后果和成本管理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企业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增阳[6](2019)在《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助力,世界各国都把促进经济发展的焦点放在科技创新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研发投入来体现。税收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各国不断地出台有关的科技激励政策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针对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投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剖析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量化研究其实施效果,对于完善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其次,从理论上说明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税收优惠发生作用的经济学基础,以及R&D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随后,分析了我国相关的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现状。再次,建立了本文的分析模型和研究假设,并以上海市金山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税收优惠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量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当税收优惠额度增加1个单位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额会增加0.441个单位;分税种来看,所得税优惠比增值税优惠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分优惠方式来看,高企所得税减免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最后,针对现行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

宋湘燕,孔仪方[7](2018)在《中美贸易战对外贸产业的影响及风险传导机制研究——基于中美贸易依存度测算》文中认为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持续升级,对两国经贸领域的影响不断释放。本文在中观产业层面,基于HS国际产品分类标准,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动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对中美两国主要涉外产业贸易依存度进行测算,对两国外贸竞争关系、互补关系及我国涉外产业结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美双方三批惩罚性关税清单的实施对两国主要外贸产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对风险从贸易领域向我国宏观经济金融领域传导的机制进行研究。基于上述影响及风险分析,参考贸易战背景下美国扶持涉税产业发展的配套举措,对我国短期内有效化解贸易战冲击、长期内稳步推进涉外产业转型升级研提政策建议。

李建伟[8](2018)在《共聚型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酰亚胺(PI)泡沫材料是由聚酰亚胺树脂或预聚体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发泡而制成,主要分为几百微米级的大孔径聚酰亚胺泡沫和几十微米级的小孔径聚酰亚胺微孔泡沫。聚酰亚胺泡沫材料兼具了聚酰亚胺树脂和泡沫材料的特性,具有高力学性能、高耐热性能、高阻燃低毒性以及轻质、隔热、低介电等一系列优异性能,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目前已经工业化的聚酰亚胺泡沫材料主要为低密度软质聚酰亚胺泡沫,且结构单一、成本极高,主要作为减震隔音材料使用,难以满足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及微电子工业等高技术领域对其耐热性、阻燃性、力学性能、低介电性、低吸水性等更高的应用要求。基于以上问题,本论文以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BT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聚合单体,详细探索了使用聚酯铵盐(PEAS)前驱体粉末发泡法制备BTDA/ODA型聚酰亚胺泡沫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引入短切碳纤维(CF)和含苯并咪唑结构单元的6-氨基-2-(4-氨基苯基)苯并咪唑(BIA)二元胺单体来提高聚酰亚胺泡沫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另外,通过端基引入5-降冰片烯-2,3-二甲酸酐(NA)探索了交联型高耐热和高力学性能硬质聚酰亚胺泡沫的制备方法。论文还研究了通过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酰亚胺微孔泡沫材料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引入BIA提高了微孔薄膜的耐热性和力学性能,引入含氟二元胺单体(FODA)降低微孔薄膜的介电常数和吸水率,为聚酰亚胺分子结构、泡沫微观形貌与泡沫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BTDA和ODA为作为聚合单体,通过BTDA酯化后与ODA反应形成PEAS前驱体,利用PEAS前驱体粉末中残余溶剂和热酰亚胺化释放的气体作为发泡剂使其自由热发泡,再经过完全高温酰亚胺化制得聚酰亚胺泡沫。研究发现,影响前驱体粉末热发泡过程的主要因素为:前驱体粉末的化学结构与熔融粘度、前驱体粉末中的挥发分含量与发泡温度。通过DSC分析并结合实际发泡过程发现,前驱体粉末的烘干温度宜在90℃以下,挥发分含量控制在11 wt%15 wt%,发泡温度宜在100150℃之间,可以获得泡孔形貌整体较为均匀的泡沫材料。在此范围内,通过改变前驱体粉末中发泡剂的含量和发泡温度可以实现对泡沫密度的调控,所得泡沫的密度主要在1050 Kg·m-3之间。引入短切碳纤维对聚酰亚胺泡沫材料进行增强,短切碳纤维在发泡过程中可以起到异相成核剂的作用,其含量可以显着影响最终所得泡沫形貌和性能。所得泡沫的泡孔孔径在500900μm之间,随着CF含量从0 wt%增加到6 wt%,所制备的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压缩强度从0.18 MPa增加到0.41 MPa,提高了约2.5倍。(2)通过聚合物主链结构的修饰来提高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将高刚性的BIA结构单元引入到聚酯铵盐前驱体中,通过PEAS前驱体自由体积发泡法制备了BTD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泡沫,结果表明:BIA对前驱体粉末的发泡过程有显着影响,随着BIA添加量的逐渐提高,前驱体粉末的熔融粘度逐渐增大,所得泡沫的密度也逐渐增大。BIA结构单元的引入可有效提高聚酰亚胺泡沫的热稳定性,泡沫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提高,当BIA的含量为30 mol%时,与PI-0(BTDA/ODA)相比,泡沫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了近50℃,5%热失重温度提高了近20℃。同时,含BIA结构的共聚聚酰亚胺泡沫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泡沫的抗压强度在0.300.75 MPa之间,当BIA的含量为30 mol%时,所得泡沫的压缩强度与PI-0相比提高了近4倍。(3)交联网络的形成对聚合物泡沫材料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的提高具有明显助益。以NA作为封端剂,利用其在交联过程中释放的环戊二烯作为发泡剂,通过PEAS前驱体粉末自由体积发泡法,制备出了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交联型硬质聚酰亚胺泡沫。研究发现:前驱体粉末的最佳发泡温度区间为280℃-350℃,在此温度区间可以得到泡孔形貌整体均匀的硬质聚酰亚胺泡沫。另外,硬质泡沫的密度可以通过改变前驱体粉末的热处理温度和发泡温度来调控。在探索的(BTDA+NA)/ODA型硬质泡沫发泡规律的基础上,在共聚过程中加入BIA,成功制备了(BTDA+NA)/(ODA+BIA)型高耐热高强度聚酰亚胺泡沫。结果表明,在相同的140℃/320℃烘粉和发泡温度条件下,不同BIA含量的前驱体粉末的发泡倍率随着BIA含量的提高而降低,所得聚酰亚胺泡沫的密度逐渐提高。此外,由于BIA刚性结构单元的引入,(BTDA+NA)/(ODA+BIA)型共聚酰亚胺泡沫的耐热性能显着提高,其中,PI-3(30 mol%BIA)的Tg值为312.8℃,比PI-0泡沫相比提高了近50℃。另外,随着BIA含量的增加,泡沫的拉伸、压缩等力学性能也明显提高。(4)利用热致相分离法,探索了使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作为致孔剂制备了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方法。实验发现,影响微孔薄膜形貌的主要因素有致孔剂含量和相分离时间。当DBP含量为20 wt%时,铸膜厚度在200400μm之间时,所制备的微孔薄膜具有最佳的泡孔形貌均匀性,其中所得微孔材料的泡孔尺寸在10μm左右,孔隙率在60%左右。使用高刚性的BIA参与共聚,制备了BTDA/(ODA+BIA)型高强度和高耐热聚酰亚胺微孔薄膜,实验发现,BIA引起的结构改变对微孔薄膜的形貌影响较小,微孔薄膜的形貌主要由DBP的含量决定。随着BIA添加量的逐渐提高,所制备的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逐渐提高,当BIA的添加量增加到30 mol%时(PI-3),微孔薄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了约20℃。与PI-0相比,PI-3的拉伸强度提高了近2倍,拉伸模量从64.8 MPa提高到258.1 MPa,提升了近4倍。同时,由于较高的孔隙率,微孔薄膜中含有大量的介电常数为1.0的空气,所制备的不同BIA含量的微孔薄膜的介电常数在1.902.00之间,表现出优异的介电性能。(5)氟原子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用含氟二元胺单体1,2-三氟甲基-4,4’-二胺基二苯醚(FODA)参与共聚,通过致孔剂热致相分离法成功制备了BTDA/(ODA+FODA)型含氟聚酰亚胺微孔薄膜。实验发现,薄膜的孔隙率主要由致孔剂含量决定,前驱体PAA结构的改变对聚酰亚胺微孔薄膜形貌影响较小,所得微孔薄膜的泡孔尺寸主要分布在711μm之间。侧链CF3的引入显着降低了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介电常数,当FODA的含量为100 mol%时,所制得的微孔薄膜的介电常数达到了1.71,微孔薄膜的吸水率也随着FODA含量的升高而降低。由于CF3侧链基团的存在降低了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链段的规整性,但所得含氟聚酰亚胺微孔薄膜依然保持着较好的耐热性能和力学性能。

裴鸿,杨玉喜[9](2013)在《2012年全国表面活性剂市场概况分析及2013年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对2012年规模以上表面活性剂生产企业的产品产销情况和进出口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近几年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最后,提出了我国表面活性剂企业的应对策略。

章杰[10](2011)在《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新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在新形势下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工业正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指出了存在的不少新问题(高性能、功能性助剂需依赖进口,通用型助剂质量不稳定、有效成分低,助剂缺乏毒理学性能与生态毒理学性能数据,助剂同质化现象严重,助剂标准化工作滞后,助剂应用技术和应用服务缺乏,品牌建设不力,行业体制和机制改革跟不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创新新途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特别是加强产品创新(低温节约型助剂、高功能节约型助剂、高专用性节约型助剂、多功能节约型助剂)和工艺创新(合成技术和复配增效技术),才能不断扩大建国60年来形成的大好局面,把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工业做精做强。

二、表面活性剂与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面活性剂与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园区及企业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循环经济的由来
    1.2 循环经济的实施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背景
        2.1.1 自然资源不足
        2.1.2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1.3 可持续发展理念
        2.1.4 循环经济理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2.2.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2.3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2.3.1 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
        2.3.2 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2.3.3 循环型经济社会
    2.4 循环经济的特征
        2.4.1 本质特征
        2.4.2 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
        2.4.3 循环经济的环境特征
    2.5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2.5.1 减量化原则
        2.5.2 再利用原则
        2.5.3 资源化原则
        2.5.4 安全原则
    2.6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6.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6.2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6.3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
    2.7 本文研究内容
第三章 化工园区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
    3.1 园区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综合经济实力
        3.1.2 环境质量状况
        3.1.3 循环经济工作基础
    3.2 园区产业链分析
        3.2.1 园区规划及功能划分
        3.2.2 园区现有产业链分析
        3.2.3 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面临的问题
    3.3 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及总体设计
        3.3.1 有利条件
        3.3.2 制约因素
        3.3.3 总体设计
    3.4 园区产业链优化建议
        3.4.1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化工及新材料产业
        3.4.2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3.4.3 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
        3.4.4 加强园区运行管理
    3.5 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分析和完善
        3.5.1 园区产业链分析
        3.5.2 园区产业链完善招商要求
    3.6 小结
        3.6.1 特点
        3.6.2 建议
第四章 企业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
    4.1 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4.1.1 重视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4.1.2 完善环保管理体系,提升环保绿色发展优势
        4.1.3 循环经济工作基础
    4.2 循环经济产业链总体优化原则
        4.2.1 企业—产业双重推进
        4.2.2 输入—过程—输出三环防治
    4.3 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化
        4.3.1 与园区其他企业的外部循环系统
        4.3.2 内部的循环经济
        4.3.3 循环经济产业链分链优化
    4.4 小结
        4.4.1 特点
        4.4.2 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2)高性能有机氟材料制备科学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氟树脂
    1.1 通过安全温和的化学反应制备模块化和易加工的新型含氟聚合物
    1.2 电活性含氟聚合物
    1.3 用于燃料电池的新型全氟磺酸聚合物
    1.4 力学性能可调的聚四氟乙烯3D打印(墨水直写)
2 氟橡胶
    2.1 过氧化物硫化氟橡胶
    2.2 耐低温氟醚橡胶
    2.3 耐高温全氟醚橡胶
    2.4 全氟聚醚基类玻璃橡胶(Vitrimers)
3 结语

(3)基于发光细菌表征的工业型城镇污染源及污水系统毒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毒性检测方法
        1.2.1 发光细菌
        1.2.2 藻类
        1.2.3 溞类
        1.2.4 鱼类
    1.3 生物毒性在线监测仪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污染源典型污染物质发光细菌单一急性毒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讨论
        2.2.1 重金属的单一急性毒性研究
        2.2.2 表面活性剂的单一急性毒性研究
        2.2.3 有机溶剂的单一急性毒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污染源典型污染物质发光细菌联合急性毒性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评价方法
    3.3 实验结果讨论
        3.3.1 重金属二元混合体系联合毒性研究
        3.3.2 重金属三元混合体系联合毒性研究
        3.3.3 重金属四元混合体系联合毒性研究
        3.3.4 SDS与重金属二元混合体系联合毒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区主要排污企业废水发光细菌急性毒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水样采集与保存
        4.1.2 废水理化指标检测方法
        4.1.3 废水急性毒性检测方法
    4.2 废水水质评价方法
        4.2.1 单因子指数评价
        4.2.2 急性毒性评价
    4.3 废水水质与急性毒性分析
        4.3.1 废水理化指标的单因子指数分析
        4.3.2 废水急性毒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质急性毒性在线监测仪在污水管网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5.1 江苏省某镇污水管网基本情况
    5.2 在线监测点位的选择
        5.2.1 监测点位的选择原则
        5.2.2 监测点位的确定
    5.3 实验仪器与方法
        5.3.1 实验仪器
        5.3.2 实验方法
    5.4 监测数据分析
        5.4.1 仪器阴性质控
        5.4.2 仪器阳性质控
        5.4.3 污水管网系统急性毒性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进展
        1.2.2 企业战略选择
        1.2.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2.1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概况
        2.1.1 公司简介
        2.1.2 发展历程
        2.1.3 组织结构
        2.1.4 员工构成
    2.2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2.1 宏观环境
        2.2.2 行业环境
    2.3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2.3.1 公司资源
        2.3.2 能力分析
    2.4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战略态势分析
        2.4.1 行业基本态势
        2.4.2 SWOT分析
        2.4.3 波士顿矩阵分析
        2.4.4 战略选择矩阵分析
第3章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制定
    3.1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3.1.1 使命和愿景
        3.1.2 战略定位
        3.1.3 战略目标
    3.2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产品开发战略
        3.2.1 差异化
        3.2.2 定制化
    3.3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产业链经营战略
        3.3.1 供应商资源整合
        3.3.2 销售资源整合
        3.3.3 产品+互联网
第4章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4.1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4.1.1 产学研合作
        4.1.2 产业链建设
        4.1.3 网络购销平台构建
    4.2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4.2.1 资金保障
        4.2.2 人力资源保障
        4.2.3 技术保障
    4.3 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实施预期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框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经济后果
        一、宏观经济后果
        二、微观经济后果
    第二节 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影响因素
        二、生产要素和生产工艺流程的经济后果
    第三节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
        二、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经济后果
    第四节 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因素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后果
    第五节 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构成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进步与成本管理创新
        三、技术创新、产出产品升级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说明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第四节 生产组织形式案例分析
        一、技术创新、生产要素及成本管理创新
        二、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流程及成本管理创新
        三、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创新—基于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完善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建构与观点提出
        一、技术创新结果、组织结构特征变化与成本管理创新
        二、技术创新方式、组织结构形式选择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说明
        二、证据资料收集与处理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历程回顾
        二、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形式的影响
        三、技术创新对组织结构特征的影响
        四、技术创新通过组织结构影响成本管理创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技术创新、会计信息系统与成本管理创新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构建与观点提出
        一、信息技术的创新历程
        二、信息技术创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
        三、会计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
        四、信息技术创新对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路径
    第三节 案例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说明
        二、案例证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案例研究思路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采油二厂会计信息化案例分析
        二、中国石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总结
    本章小结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6)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现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内容
第二章 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二、企业研发投入的概念及特点
        三、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 理论分析
        一、税收优惠效应理论
        二、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机理
        三、实证模型介绍
    第三节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及研发投入的因素
        一、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因素
        二、影响研发投入的因素
第三章 我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梳理
        一、我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历史演变
        二、我国现行的研发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 我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一、我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适用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二、我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规范
        三、我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涉及所得税以外的内容需要进一步补充
        四、我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在风险分担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我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形式需要进一步开放
    第三节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概况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现状
        二、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现状
        三、金山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现状
第四章 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择
        三、模型构建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相关性分析
        四、多元回归分析
    第三节 案例分析
        一、公司简介
        二、上海多纶化工有限公司税收优惠情况
        三、上海多纶化工有限公司研发投入情况
        四、上海多纶化工有限公司的税收优惠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分析
    第四节 分析小结
        一、税收优惠与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税收优惠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
        三、税收优惠与企业研发人员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四、税收优惠与企业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
        五、税收优惠与企业申请专利数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
第五章 国外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研发税收优惠政策
        一、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德国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英国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日本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韩国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节 国外研发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通过立法形式来发挥税收优惠政策作用
        二、政策适用的范围要广
        三、注重帮助企业抵御风险
        四、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等方式并用
        五、加强科技人才资源保障
第六章 完善我国研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健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一、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二、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层级
        三、制定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的政策
        四、提高政策的风险抵御能力和针对性
    第二节 扩大政策的优惠力度和惠及的范围
        一、加大间接优惠方式的力度
        二、加大对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力度
        三、扩大政策的惠及范围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中美贸易战对外贸产业的影响及风险传导机制研究——基于中美贸易依存度测算(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美贸易依存度分析
    (一) 贸易竞争力指数折射两国外贸竞争关系较弱
        1. 中美外贸产业竞争关系整体较弱, 竞争优势行业重叠率很低。
        2. 中国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3. 美国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于农产品、工业原料和高新技术产品。
    (二) 贸易互补性指数静态分析显示两国贸易依存度较高
        1. 中美贸易互补关系整体较强, 美国对中国出口依赖行业多于中国对美国出口依赖行业。
        2. 美国主要依赖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产品。
        3. 中国主要依赖美国出口的大宗商品及高新技术产品且依赖程度较高。
    (三) 贸易互补性指数比较静态分析显示两国出口依存度反向变化
        1. 美国对中国出口依赖程度整体下降, 主要由于东南亚国家低价产品冲击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
        2. 中国对美国出口依赖程度小幅上升, 主要由于高新技术等产品难以寻找替代市场。
    (四) 动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折射中国涉外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明显
        1. 从行业数量角度看, 中国出口行业显性比较优势整体下滑。
        2. 从产业层级角度看, 出口优势下降行业主要由于落后产能转移, 优势上升行业主要得益于产业转型升级, 共同带动整体出口竞争力提升。
        3. 美国对中国主要出口行业下各细分行业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动趋势分化。
二、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国贸易领域负面影响分析
    (一) 中美双方三批惩罚性关税清单出台进展
    (二) 美国对中国贸易制裁使中国涉外产业不同程度承压, 美国福利水平亦下降
        1. 中国具有很强或较强竞争优势行业、与美国构成竞争关系行业征税覆盖率超7成, 劳动密集型及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制裁对象, 美国低需求弹性产品类型被排除在外。
        2. 中国出口、美国进口维度高贸易互补性行业、互补性上升行业征税覆盖率超6成, 多为高需求弹性劳动密集型行业。
        3. 中国出口显性比较优势上升行业征税覆盖率超8成, 劳动密集型及机电行业受到重点制裁。
        4. 征税导致中美双方产业及福利损失。
    (三) 中国对美国贸易制裁对美国出口行业影响广泛, 低需求弹性商品中国需分担征税成本
        1. 美国具有很强、较强竞争优势行业及比较优势上升行业中, 应重点关注大宗商品、化工产品、木浆及木制品。
        2. 美国出口、中国进口维度高贸易互补性行业及互补性上升行业中, 应重点关注大宗商品、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
三、贸易摩擦风险传导机制
    (一) 国内宏观经济领域——或影响就业、物价水平、融资可得性及金融市场价格
    (二) 国际收支领域——货物贸易收支稳定性或下降、跨境资本流出压力或加大、赴美投资或下滑
    (三) 境外金融服务领域——在美中资金融机构展业或受影响
四、政策建议
    (一) 采取多元化举措应对和反制美国贸易制裁
    (二) 加大对涉税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 引导境内金融机构加大对涉税企业融资避险需求的支持力度
    (四) 引导境外中资金融机构提升“本土化”经营和业务合规水平
    (五) 强化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监测分析预警

(8)共聚型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概述
        1.2.1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种类
        1.2.2 聚酰亚胺泡沫泡沫的性能
    1.3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
        1.3.1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发泡成型机理
        1.3.2 聚酰亚胺泡沫的制备方法
        1.3.3 聚酰亚胺泡沫的应用
    1.4 聚酰亚胺微孔泡沫材料
        1.4.1 聚酰亚胺微孔泡沫的制备方法
        1.4.2 聚酰亚胺微孔泡沫材料的应用
    1.5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改性方法
        1.5.1 化学结构修饰
        1.5.2 复合材料化
        1.5.3 新工艺与新方法的使用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BTDA/ODA型聚酰亚胺的发泡及其泡沫增强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用主要材料与仪器设备
        2.2.2 前驱体粉末法制备聚酰亚胺泡沫
        2.2.3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2.3 酯化法制备BTDA/ODA型聚酰亚胺泡沫
        2.3.1 酯化法制备聚酰亚胺泡沫的反应过程
        2.3.2 酯化过程中的副反应
        2.3.3 发泡模具的选择
        2.3.4 发泡温度的选择
        2.3.5 表面活性剂对泡孔形貌的影响
        2.3.6 发泡剂含量的控制
        2.3.7 发泡剂含量对发泡过程的影响
        2.3.8 发泡剂含量与发泡温度对泡沫密度的协同影响
    2.4 短切碳纤维增强BTDA/ODA型聚酰亚胺泡沫研究
        2.4.1 短切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泡沫的制备
        2.4.2 短切碳纤维对聚酰亚胺泡沫发泡过程的影响
        2.4.3 短切碳纤维在聚酰亚胺泡沫内的分布
        2.4.4 短切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泡沫的热性能
        2.4.5 短切碳纤维增强聚酰亚胺泡沫的力学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TD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泡沫的发泡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用主要材料与仪器设备
        3.2.2 含苯并咪唑单元的二胺单体的合成
        3.2.3 BTD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泡沫的制备
        3.2.4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DNBI与 BIA的红外分析
        3.3.2 化合物DNBI与 BIA的核磁分析
        3.3.3 BTDA/(ODA+BIA)型聚酯铵盐前驱体粉末的红外分析
        3.3.4 BTDA/(ODA+BIA)型聚酯铵盐前驱体粉末的发泡过程分析
        3.3.5 BTDA/(ODA+BIA)型聚酰亚胺泡沫的红外结构分析
        3.3.6 BTDA/(ODA+BIA)型聚酰亚胺泡沫的形貌
        3.3.7 BTDA/(ODA+BIA)型聚酰亚胺泡沫的耐热性能
        3.3.8 BTDA/(ODA+BIA)型聚酰亚胺泡沫的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TDA+NA)/(ODA+BIA)型共聚硬质聚酰亚胺的发泡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用主要材料与仪器设备
        4.2.2 (BTDA+NA)/(ODA+BIA)型聚酰亚胺泡沫的制备
        4.2.3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A封端聚酰亚胺的固化交联过程
        4.3.2 不同烘粉温度对(BTDA+NA)/ODA型前驱体粉末的化学结构的影响
        4.3.3 不同热处理温度对(BTDA+NA)/ODA型前驱体粉末的发泡过程的影响
        4.3.4 不同热处理温度对(BTDA+NA)/ODA型前驱体粉末的热失重过程影响
        4.3.5 (BTDA+NA)/ODA型前驱体粉末的发泡过程分析
        4.3.6 烘粉温度/发泡温度对(BTDA+NA)/ODA型聚酰亚胺泡沫密度的协同影响
        4.3.7 (BTDA+NA)/(ODA+BIA)型聚酰亚胺泡沫的化学结构
        4.3.8 (BTDA+N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前驱体粉末的发泡过程分析
        4.3.9 (BTDA+NA)/(ODA+BIA)型聚酰亚胺泡沫的形貌
        4.3.10 (BTDA+N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泡沫的热性能
        4.3.11 (BTDA+N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泡沫的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TD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用主要材料与仪器设备
        5.2.2 BTDA/ODA型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制备
        5.2.3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5.3 BTDA/ODA型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制备方法探究
        5.3.1 致孔剂的选择
        5.3.2 致孔剂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机理
        5.3.3 致孔剂含量对聚酰亚胺微孔薄膜形貌的影响
        5.3.4 铸膜厚度对聚酰亚胺微孔薄膜形貌的影响
        5.3.5 不同固含量对聚酰亚胺微孔薄膜形貌的影响
    5.4 高耐热BTDA/(ODA+BIA)共聚聚酰亚胺微孔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4.1 BTD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制备
        5.4.2 BTD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化学结构分析
        5.4.3 BTD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形貌
        5.4.4 BTD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热性能
        5.4.5 BTD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WAXD分析
        5.4.6 BTD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力学性能
        5.4.7 BTDA/(ODA+BI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介电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BTDA/(ODA+FOD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用主要材料与仪器设备
        6.2.2 FODA二胺单体的合成
        6.2.3 BTDA/(ODA+FOD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制备
        6.2.4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FODN和 FODA的红外谱图分析
        6.3.2 FODN和 FODA的氢核磁共振分析
        6.3.3 BTDA/(ODA+FOD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化学结构
        6.3.4 BTDA/(ODA+FOD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形貌
        6.3.5 BTDA/(ODA+FOD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热性能
        6.3.6 BTDA/(ODA+FOD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聚集态结构
        6.3.7 BTDA/(ODA+FOD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亲疏水性
        6.3.8 BTDA/(ODA+FOD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介电性能
        6.3.9 BTDA/(ODA+FOD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溶解性能
        6.3.10 BTDA/(ODA+FODA)型共聚聚酰亚胺微孔薄膜的力学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结论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2012年全国表面活性剂市场概况分析及2013年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2012年表面活性剂市场概况
2 表面活性剂原料和产品统计情况及概况分析
    2.1 表面活性剂原料和产品统计情况
        2.1.1 烷基苯、脂肪醇、脂肪酸、脂肪胺和甘油的情况
        2.1.2 阴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情况
    2.2 2012年表面活性剂概况分析
        2.2.1 表面活性剂原料分析
        1) 烷基苯市场
        2) 脂肪醇市场
        3) 硬脂酸市场
        4) 甘油市场
        5) 脂肪胺市场
        2.2.2 表面活性剂产品分析
3 表面活性剂原料和产品进出口情况
    3.1 表面活性剂原料的进出口情况
    3.2 表面活性剂产品进出口情况
    3.3 进出口情况
4 表面活性剂行业发展特点
    4.1 产量与需求量持续稳定增长
    4.2 产能过剩、激烈竞争不可避免
    4.3 专业化和规模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4.4 扩展应用领域成为今后研究重点
    4.5 绿色化仍是未来发展方向
    4.6 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引起重视
5 表面活性剂发展趋势
6 我国表面活性剂企业的应对策略
    6.1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6.2 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有机结合
    6.3 努力开拓新的领域, 开发新产品
    6.4 组成联合舰队,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6.5 强化企业的高科技意识
    6.6 大力开发绿色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

四、表面活性剂与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环经济的化工园区及企业的产业链分析与优化[D]. 宋春秀. 浙江大学, 2021(01)
  • [2]高性能有机氟材料制备科学及应用进展[J]. 孙建英,卿凤翎. 化工进展, 2020(09)
  • [3]基于发光细菌表征的工业型城镇污染源及污水系统毒性特征研究[D]. 张乐柠.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4]长沙普济生物科技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耀莲. 湖南大学, 2019(07)
  • [5]技术创新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D]. 刘忠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税收优惠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金山区为例[D]. 李增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中美贸易战对外贸产业的影响及风险传导机制研究——基于中美贸易依存度测算[J]. 宋湘燕,孔仪方. 当代金融研究, 2018(06)
  • [8]共聚型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 李建伟.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9]2012年全国表面活性剂市场概况分析及2013年发展趋势[J]. 裴鸿,杨玉喜.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3(10)
  • [10]我国纺织印染助剂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新途径[A]. 章杰. “亚伯”杯2011年第五届全国纺织印染助剂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1

标签:;  ;  ;  ;  ;  

表面活性剂和高新技术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