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收获机械化前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张彬,李显旺,沈成,田昆鹏,黄继承[1](2017)在《粗茎秆作物切割装置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表明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与传统矿物能源相比具有诸多优势。我国的秸秆资源相当丰富,且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许多作物秸秆已经应用在饲料生产等领域中。然而,我国粗茎秆作物的机械化收获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切割技术是收获过程的关键环节。为此,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简述了国内外粗茎秆作物切割装置的研究概况及现状,指出了目前我国秸秆收获时切割技术中仍存在的问题,着重对回转式切割装置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秸秆收获机械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林静,陈鹏,刘明国[2](2014)在《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前景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玉米收获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我国玉米收获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艺与农机标准化程度低,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低,机具质量差,生产企业状况差,说明了我国部分玉米收获机性能质量不过关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利用最小二乘法的趋势拟合预测、N次曲线预测、指数预测法,得出了我国玉米机械化发展水平预测模型,为我国玉米机械化发展正确导向提供理论基础。
赵学林[3](2014)在《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茎秆切碎回收装置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秸秆是优质的饲料来源,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随着畜牧业和新型能源的快速发展,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日益受到重视。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是一种能够在收获玉米果穗的同时,收获玉米秸秆的机器,实现了玉米秸秆的回收利用,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益,解决了秸秆焚烧引起的污染问题,是今后发展的热点。茎秆切碎回收装置作为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的核心工作部件,对其的研究更为重要。茎秆切碎回收装置设计是否合理是决定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性能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合理的结构和参数设计,才能保证茎秆切碎质量并降低功耗。本文结合“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设计了新型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茎秆切碎回收装置,包括茎秆喂入装置、茎秆切碎装置、输送装置和抛送装置。拉茎辊带有直棱,增强了对茎秆的拉引能力。切碎滚筒动刀片采用自磨刃结构,不需磨刃,降低了功耗。输送搅龙与抛送叶轮采用管轴连接,分别传动,满足各自的转速要求,实现了搅龙的低速输送和抛送叶轮的高速旋转,保证了碎茎秆的输出。本文对茎秆切碎回收装置进行理论研究和参数设计,并进行了田间试验。通过分析处理试验数据,研究各参数对茎秆切碎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优方案组合,有效地提高了茎秆切碎质量,改善了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的作业性能。
巩志磊[4](2014)在《农户采用机械收获玉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和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乃至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我国农机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迅速提高。但是,机械化水平在不同农作物和耕种收三个环节均存在不平衡现象。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尽管近年来玉米生产机械化迅速发展,2009年,全国玉米机耕水平达到了83.55%,机播水平达到了72.48%,但机收水平仅为16.91%。可见,机械化收获成为制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如何提高农户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已成为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农户采用机械收获玉米行为的影响因素,对提高我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结合前人的研究,对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进行归纳阐述,在了解山东省玉米生产状况及玉米机械化收获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农户采用机械化收获影响因素的测量维度,从而明确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其次,对有关农户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较,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将影响农户玉米机械化收获行为决策的因素分为户主基本特征、农户生产经营特征、作业感知特征、政策因素和自然灾害等五类。最后,对获取的调查数据进行特征描述和综合检验,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户主文化程度、信息获取、非农收入比重、玉米种植规模、作业效果感知、政府补贴等因素对农户是否采用机械收获玉米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劳动力数量对农户是否采用机械收获玉米的影响为正,但不显着;耕地细碎化程度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其则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与研究预期一致。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加快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扩大机械化的宣传、有效利用政策补贴工具、积极进行农业机械革新等措施可以促进更多农户采用机械化方式收获玉米。
王艳红[5](2010)在《与中国农机行业同行——从50年的《农业机械》看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文中指出从1958年到2008年,《农业机械》杂志忠实地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行业发展变化的伟大历程,本文从《农业机械》50年的发展变化,简要分析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脚步,以期对行业健康发展有所借鉴。
苏怀光[6](2010)在《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小麦和玉米是我省两大主要粮食作物。“九五”末山东省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但玉米生产尤其是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刚刚起步。玉米作为我省的主要农作物,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玉米生产和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全力推进玉米机收,努力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成为全省农机化发展的当务之急。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距离实现农业机械化仍有一定的差距。本论文试图运用主张以公民服务为核心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化问题为例,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并对目前其发展产生的问题和原因进行讨论,力图从理论上为解决问题寻找新的支撑点。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该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框架和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有何创新进行了阐述。第二章针对服务型政府和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内涵、特征,服务型政府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关系,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理论对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的重要意义。第三章针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与农业机械化的政治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包括我国政府转型的必要性及进程,农业机械化是顺应政府转型趋势的产物,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以及对服务型政府的推动作用。第四章分析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壮、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五章从财政扶持、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农机作业市场五个方面提出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建议。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崔俊伟[7](2009)在《玉米联合收获机剥皮装置结构及运动参数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玉米剥皮装置是玉米联合收获机的重要工作部件之一,直接影响整机的作业效率、籽粒损失率、籽粒破碎率、苞叶未剥净率、果穗含杂率等收获性能指标。本课题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对玉米联合收获机剥皮装置的整体结构与主要部件进行研究与设计,对剥皮辊的辊型与运动参数,以及压送轮的运动参数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分析处理试验数据,研究各参数对剥皮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组合方案,为提高高含水率玉米果穗的剥净率和减少籽粒损失率的产品设计。通过对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确定剥皮装置的最优组合方案为:剥皮辊结构型式为Ⅲ型(前端为凸棱,后端为螺旋段与夹布橡胶段交替组成);剥皮辊线速度为2.4m/s;压送轮线速度为1.8m/s,并通过重复试验验证了最优方案组合满足JB/T 6680-93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中各项指标的规定;②剥皮辊的辊型及剥皮辊的线速度,对玉米联合收获机剥皮装置工作性能的影响显着,压送轮线速度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不明显;③对比9组试验数据可以得出:Ⅲ型剥皮辊的苞叶未剥净率及果穗含杂率明显低于另外两种型式的剥皮辊,说明Ⅲ型剥皮辊上的前段棱状结构能有效剥掉苞叶及排除杂质。
晓琳[8](2008)在《与中国农机行业同行——从50年的《农业机械》看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从1958年到2008年,《农业机械》杂志忠实地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行业发展变化的伟大历程本文从《农业机械》50年的发展变化,简要分析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脚步,以期对行业健康发展有所借鉴。第一阶段:计划经济阶段1980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农机事业的发展主要靠国家投资兴办。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机械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国家、集体投资,国家、集体
刘君梅[9](2007)在《河北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机械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的物质技术力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化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的重要措施。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诸多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中,玉米的生产手段明显落后于水稻和小麦,玉米生产过程活劳动投入较多,机械化程度低,特别是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很低,成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河北省是我国玉米主产省份之一,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科学分析本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形势,把握发展规律,有效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健康快速发展,有利于开创农机化新局面。本文以经济学理论和统计理论与分析为指导,对河北省的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调研和对比分析方法,对玉米收获机械化进行技术经济特征分析。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小麦收获机械化与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技术经济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论是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是一种替代劳动显着的生产技术,其土地替代作用为隐形的,需要与其他技术和作业环节机械化协调才能显现。(2)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认为二者是一种相互支撑、互为因果的关系。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根据1990—2005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数据,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借助于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与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水平之间的关系,结合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了河北省“十一五”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目标为24.4%。(3)调查总结了现有的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及作业工艺,归纳出联合和分段两种技术模式,并对各种模式的适用条件和技术经济性进行分析,提出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创新设想,为不同区域探索和合理选择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模式提供指导;采用组织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对农机经营组织模式和作业组织模式进行研究,并重点研究了跨区作业组织模式、“一条龙”组织模式和产业链组织模式,归纳出创办、扶持和引导农机协会的必要性,在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作业组织模式的结论。(4)根据河北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现状,提出区域非平衡发展的发展思路,并综合评价了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周边县市的发展条件,提出以北部的三河市、中部的正定和藁城与南部的宁晋为率先发展的县市,力争在该县市突破,在发展中探索出适合本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区域特点的技术模式和组织模式,为全省树立样板。(5)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河北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并选择了9个反映发展条件的统计指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R型聚类法,对河北省78个平原县市进行区域划分,划分了3种类型区域,并根据对各区域的特点分析,提出了一年两熟地区“第Ⅰ类地区加快发展,第Ⅱ类地区加强推广示范,第Ⅲ类地区迂回发展”的区域发展策略。研究表明,玉米收获机械化是一种替代劳动明显的生产技术,同时可取得显着的社会环境效益。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这种技术要获得广泛采用,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同时,要采取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培训等积极的措施。
石玉梅[10](2007)在《兵团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之一。近几年,国家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使得农业机械化在兵团农业生产增产增收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新型农业机械的大力引进与老化机型不能及时淘汰却使兵团农业机器系统的配备出现了不合理现象。为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指导兵团农场合理配备、更新农机具,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对兵团国营农场农机具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并开发适合于兵团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置软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本论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运用运筹学、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等数学原理,对与兵团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研究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1)从纵向、横向两个方向对兵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当前发展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2)应用灰色理论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和原始GM(1,1)模型对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进行对比预测分析,并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06~2010年的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进行了预测;(3)提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耕地总面积、棉花总产量、农牧团场人口、农场职工平均工资等是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根据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对这七个重要因素与每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的灰色关联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4)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6种在兵团应用广泛的大功率拖拉机实际使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判分析,用实际的调查情况验证了其合理性;(5)以石河子总场实际的作业制度和作业工艺要求,合理制定主要农业生产作物的作业日期、种植方法及作业生产工艺流程,运用线性规划和工作量法的组合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计算出了以最低作业成本为目标的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量。并将现实系统和优化后的模型系统用七个经济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6)运用VB,结合灰色系统等软件,编制了一套简单、实用的兵团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软件。本论文的研究可以直接在兵团农业生产中使用,可为农机化管理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有助于兵团更好地加强农机化管理,推进兵团农机化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玉米收获机械化前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收获机械化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粗茎秆作物切割装置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粗茎秆作物机械化研究现状 |
1.1 国内外粗茎秆收获机的研究概述 |
1.2 国内外对回转式切割器的研究概述 |
1.3 回转式切割装置研究目标 |
1.4 回转式切割装置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主要研究方法 |
1.7 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2 粗茎秆作物收获机械化研究前景 |
3 结语 |
(2)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前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的因素分析 |
1.1 自然因素 |
1.2 社会因素 |
1.3 技术因素 |
1.4 经济因素 |
2 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1 农艺与农机标准化程度低 |
2.2 基础理论的研究水平低 |
2.3 机具质量差 |
2.4 生产企业状况差 |
3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前景预测 |
3.1 机收面积的预测 |
3.1.1 预测结果N次曲线预测 |
3.2 机收水平的预测 |
3.2.1 机收水平的走势 |
3.2.2 预测结果 |
3.2.3 预测结果分析 |
4 结论 |
(3)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茎秆切碎回收装置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发展概况 |
1.2.2 国内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发展概况 |
1.3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趋势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茎秆切碎回收装置主要部件结构参数设计 |
2.1 玉米收获台 |
2.2 茎秆切碎回收装置 |
2.3 茎秆喂入装置设计 |
2.3.1 茎秆喂入装置结构设计 |
2.3.2 茎秆喂入装置理论分析和参数设计 |
2.4 茎秆切碎装置设计 |
2.4.1 茎秆切碎装置结构设计 |
2.4.2 茎秆切碎装置理论分析和参数设计 |
2.5 输送装置设计 |
2.5.1 输送搅龙理论分析 |
2.5.2 输送搅龙参数设计 |
2.6 抛送装置设计 |
2.6.1 抛送叶轮结构设计 |
2.6.2 抛送叶轮参数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茎秆切碎回收装置田间试验 |
3.1 试验方法 |
3.2 试验指标 |
3.3 试验因素及水平 |
3.3.1 试验因素的确定 |
3.3.2 试验水平的确定 |
3.3.3 试验因素调节方法 |
3.4 正交试验表的选用 |
3.5 制定试验方案 |
3.6 田间试验 |
3.6.1 试验平台 |
3.6.2 试验备用部件和试验器材 |
3.6.3 田间作物生长状况调查 |
3.6.4 田间试验数据测定与记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试验数据分析处理 |
4.1 正交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4.1.1 极差分析法 |
4.1.2 方差分析法 |
4.1.3 最优方案工程平均 |
4.1.4 最优方案试验真值区间估计 |
4.2 试验数据分析 |
4.2.1 几何平均长度试验数据分析 |
4.2.2 几何标准差试验数据分析 |
4.3 多指标正交试验数据分析 |
4.3.1 综合评分法 |
4.3.2 综合平衡法 |
4.3.3 汇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最优方案验证试验 |
5.1 验证试验数据 |
5.2 验证试验数据分析 |
5.3 试验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农户采用机械收获玉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与不足 |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农户行为理论 |
2.1.2 农民技术选择理论 |
2.1.3 交易成本理论 |
2.1.4 成本-收益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外关于农业机械化采用的研究 |
2.2.2 国内外关于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山东省玉米机械化收获概况 |
3.1 山东省玉米生产概况 |
3.2 山东省玉米耕种收机械化水平 |
3.3 山东省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影响农户采用机械收获玉米行为因素的理论分析 |
4.1 主基本特征 |
4.2 农业生产经营特征 |
4.3 作业感知特征 |
4.4 政策因素 |
4.5 自然灾害因素 |
5 影响农户采用机械收获玉米行为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收集 |
5.2 样本特征描述 |
5.3 影响农户采用机械收获玉米行为因素的计量经济分析 |
5.3.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5.3.2 变量定义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启示 |
6.1 主要结论 |
6.2 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1:山东省玉米机械化收获调查问卷(使用机械收获的农户) |
附录2:山东省玉米机械化收获调查问卷(未使用机械收获的农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6)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服务型政府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概述 |
2.1 服务型政府概述 |
2.2 新公共服务理论概述 |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系 |
2.4 政府公共服务理论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政府职能转变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治环境分析 |
3.1 政府转型的必要性及进程 |
3.2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顺应政府转型趋势的产物 |
3.3 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
3.4 山东农业机械化在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地位和特点 |
第四章 山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山东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
4.2 山东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
4.3 原因分析 |
4.4“中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第一县”的发展分析 |
第五章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建议 |
5.1 实施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 |
5.2 以技术创新引领农业机械生产发展 |
5.3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 |
5.4 建立完善法规规范,推进农村机耕道路建设 |
5.5 积极引导、规范农机作业市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玉米联合收获机剥皮装置结构及运动参数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概述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发展概况 |
1.2.1 国外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发展概况 |
1.2.2 国内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概况 |
1.3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前景 |
1.4 玉米联合收获机剥皮装置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1 玉米联合收获机剥皮装置国外发展状况 |
1.4.2 国内玉米联合收获机剥皮装置发展状况 |
1.5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目标及内容、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目标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3 研究的技术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剥皮装置主要部件结构参数设计 |
2.1 玉米联合收获机剥皮装置结构设计 |
2.1.1 剥皮装置的组成 |
2.1.2 剥皮辊的配置方式 |
2.2 剥皮辊的结构参数的研究设计 |
2.2.1 剥皮辊表面结构的研究设计 |
2.2.2 剥皮辊直径、长度的确定 |
2.2.3 剥皮辊倾斜角度的确定 |
2.3 压送装置的结构参数研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正交试验设计及田间试验 |
3.1 试验设计方法的确定 |
3.2 正交试验的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
3.2.1 正交试验因素的确定 |
3.2.2 正交试验各因素水平的确定 |
3.3 正交试验方案的确定 |
3.3.1 正交试验表的确定 |
3.3.2 安排正交试验方案 |
3.4 田间试验 |
3.4.1 田间试验所需器材 |
3.4.2 田间作物生长状况调查 |
3.4.3 田间试验中各试验因素的水平调节方法 |
3.4.4 田间试验数据的测定与记录 |
3.5 修正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田间试验数据处理分析 |
4.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
4.1.1 直观分析法 |
4.1.2 方差分析法 |
4.1.3 最优方案的工程平均 |
4.1.4 最优方案的试验真值的区间估计 |
4.2 单指标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2.1 籽粒损失率试验结果分析 |
4.2.2 籽粒破碎率试验结果分析 |
4.2.3 苞叶未剥净率试验结果分析 |
4.2.4 果穗含杂率试验结果分析 |
4.3 多指标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及最优方案确定 |
4.3.1 试验指标综合评分 |
4.3.2 试验指标综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最优方案重复性试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河北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玉米收获机械技术研究和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1.5.3 创新点 |
2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特征分析 |
2.1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概念界定 |
2.2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技术经济特征 |
2.2.1 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属于劳动替代为主的技术类型 |
2.2.2 玉米收获机械化可产生明显的外部效益 |
3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需求分析 |
3.1 社会经济发展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
3.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与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水平之间的关系 |
3.3 河北省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目标的确定 |
4 发展对策 |
4.1 技术模式类型及其选择 |
4.1.1 国外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模式 |
4.1.2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技术模式 |
4.1.3 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模式的选择与创新设想 |
4.2 组织模式类型及其选择 |
4.2.1 农业机械化的经营组织类型 |
4.2.2 农业机械化作业组织模式 |
4.2.3 玉米收获机械化组织模式的选择 |
4.3 影响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因素分析 |
4.3.1 自然因素的影响 |
4.3.2 社会因素的影响 |
4.3.3 技术因素的影响 |
4.3.4 经济性因素的影响 |
4.4 发展布局和区域分类研究 |
4.4.1 率先发展地区的选择 |
4.4.2 河北省长城南部一年两熟平原地区的分类研究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表 B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 发表论文 |
(10)兵团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
2.1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
2.1.1 兵团农业生产的特点 |
2.1.2 农业机械化对兵团的作用 |
2.2 兵团农业机械配备现状与分析 |
2.2.1 兵团农业机械配备现状 |
2.2.2 兵团农业机器装备配备分析 第三章 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的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的预测 |
3.1.1 确定预测的目标、期限 |
3.1.2 数据收集 |
3.1.3 选择预测方法并进行预测 |
3.1.4 预测结果分析评价 |
3.2 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
3.2.2 建立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
3.2.3 灰色关联度的分析 第四章 农业机器系统选型与配备方法 |
4.1 农业机器系统选型 |
4.1.1 选型的原则 |
4.1.2 选型的目标 |
4.1.3 选型的程序 |
4.1.4 选型的方法 |
4.1.5 兵团大功率拖拉机实际使用状况的模糊综合评判 |
4.2 农业机器系统配备方法 |
4.2.1 农业机器配备的目的和要求 |
4.2.2 农业机器配备的原则 |
4.2.3 农业机器配备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
4.2.4 农业机器配备的一般步骤 第五章 兵团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量研究 |
5.1 石河子总场简介 |
5.2 石河子总场主要作物机械化生产工艺 |
5.3 石河子总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量的建模与求解 |
5.3.1 准备工作——全年机械化作业工艺流程和工作量分配 |
5.3.2 建立数学模型 |
5.4 石河子总场农业机器系统配备的优化结果评价 |
5.4.1 农业机器系统评价的指标 |
5.4.2 石河子总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方案评价 第六章 兵团农机具优化配置软件开发 |
6.1 软件开发环境 |
6.2 农机具优化配置软件的应用说明 |
6.2.1 配置软件的安装 |
6.2.2 配置软件的应用界面 |
6.3 使用本配置软件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部分程序段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玉米收获机械化前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粗茎秆作物切割装置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 王帅,张彬,李显旺,沈成,田昆鹏,黄继承. 农机化研究, 2017(08)
- [2]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前景预测[J]. 林静,陈鹏,刘明国.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4(05)
- [3]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茎秆切碎回收装置设计与研究[D]. 赵学林.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14(11)
- [4]农户采用机械收获玉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D]. 巩志磊. 浙江大学, 2014(09)
- [5]与中国农机行业同行——从50年的《农业机械》看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A]. 王艳红. 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十二五”低碳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研究分会场论文集, 2010
- [6]山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 苏怀光. 山东大学, 2010(03)
- [7]玉米联合收获机剥皮装置结构及运动参数的优化设计[D]. 崔俊伟.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09(01)
- [8]与中国农机行业同行——从50年的《农业机械》看中国农机行业的发展[J]. 晓琳. 农业机械, 2008(18)
- [9]河北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研究[D]. 刘君梅.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10]兵团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置研究[D]. 石玉梅. 石河子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