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扑空间中集合的外部描述及其应用

拓扑空间中集合的外部描述及其应用

一、拓扑空间中集合的外部描述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尹丹[1](2021)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多目标优化问题普遍涉及到工程设计、生产制造、信息处理等应用领域。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快速收敛、简单易行、并行搜索等特点,特别适合处理多目标优化问题。本文对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控制参数取值较为敏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较少控制参数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利用量子模型搜索问题空间,达到增强算法全局搜索能力的目的。引入变异概率随迭代次数增加而递减的变异策略,以防止种群早熟收敛。采用外部档案保留迭代过程中搜索到的Pareto最优解,以提高粒子群的多样性。利用自适应网格法更新和维护外部档案,进而从中选择全局最优的领导粒子,使种群快速逼近真实Pareto最优前沿,又能保持良好的分布特性。通过与3种已有算法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了所提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和分布性。(2)为解决传统多目标优化算法难以保留多个Pareto最优解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环形拓扑结构和邻域扰动策略的多模态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RNMOPSO)。利用基于索引的无重叠环形拓扑结构,在不指定任何小生境参数的情况下,促使种群形成多个独立搜索的小生境,使算法能够搜索到更多最优解。给出一种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两种搜索模式的自动转换机制,以更好地平衡收敛性和多样性。引入停滞检测策略对邻域最优粒子加以扰动,从而提高粒子群的多样性,防止算法早熟收敛于某一支Pareto最优解集。使用所提算法对11个多模态多目标算例进行仿真测试,验证了该算法能够在较好保证目标空间中多样性和收敛性的同时,搜索到更多完整且分布均匀的Pareto最优解集。(3)研究了电力系统调度问题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方法。针对综合考虑发电成本和污染排放的环境经济调度问题,建立了问题的数学模型,使用本文提出的具有较少控制参数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采用整数编码方式,对粒子在搜索空间的位置和环境经济调度问题的解之间建立了合适的映射关系。采用一种有效针对等式约束的约束处理方法,快速调整环境经济调度问题的非可行解。引入模糊集理论提取环境经济调度问题的折衷解。将改进的算法应用于IEEE-30节点的测试系统,验证了所设计算法在处理环境经济调度问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研究了特征选择问题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方法,对实际特征选择问题的多模态特性进行了建模分析,使用本文提出的多模态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将该算法应用于7个数据集,实验表明所设计的算法在保证最终分类精度的基础上得到了多组等效的特征子集,降低了特征提取的成本。

钱程扬[2](2020)在《融合时空特征的轨迹表征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轨迹主要由动态地理信息构成。轨迹建模和预测研究一直是地理学与GIS的热点方向,也是时空数据挖掘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对解读人类行为模式、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探索无人驾驶技术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的发展,深度学习方法被诸多轨迹建模研究所采用,以帮助从不规则的轨迹数据中获取能够反映轨迹数据内在规律的向量表征,并用于提高轨迹分类或预测的准确性,且在交通拥堵识别、城市功能区分类、个体位置预测等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有的深度学习方法较少关注动态地理数据受时空变化规律的影响。与图像、语音等数据不同,轨迹数据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方面,轨迹节点之间邻近或远程的依赖关系,其深层次的规律较难直接从轨迹原始数据中充分学习。另一方面,轨迹时空演变过程还受到多种时空特征的影响,研究这些特征与轨迹表征模型的融合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模型的预测能力,更有助于从地理学视角去审视和探讨轨迹表征所呈现的地理空间规律,为轨迹时空过程的理解提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本文以道路网络空间中的轨迹为研究对象。基于轨迹表征建模方法研究不足的现状,研究轨迹时空特征的构成,包括轨迹坐标序列、不同尺度下的远近依赖关系,以及时间、空间、运动和环境等先验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顾及远近依赖的轨迹表征建模方法与融合先验时空特征的轨迹表征建模方法。基于典型的出租车轨迹数据,设计了相关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适用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轨迹表征建模的相关理论基础。论述了轨迹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时空变化过程,以及时空特征的构成,并给出轨迹表征建模的问题定义,阐述了轨迹表征向量的定义、获取方法与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轨迹节点间的远近依赖关系的获取方法,并论述了轨迹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运动特征和环境特征的计算方法。(2)研究了顾及远近依赖的轨迹表征建模方法。基于轨迹节点之间的邻近依赖和远程依赖关系,提出了顾及远近依赖的轨迹表征建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1)顾及远近依赖的轨迹表征模型在多项评价指标的对比中优于其他模型,且能够同时捕获邻近和远程依赖关系;(2)通过模型获得的轨迹表征向量学习到了两种依赖关系所代表的地理含义,且轨迹表征向量的相似度可以用于近似表达地理位置之间的空间关系。(3)研究了融合先验特征的轨迹表征建模方法。提出了三种模型来获取轨迹表征向量:轨迹节点先验时空特征的学习模型、轨迹全局先验时空特征的学习模型,以及融合以上特征的联合训练模型。设计了实验用于对比三个模型的性能和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联合训练模型具备最好的性能与较为稳定的优势,并且在特征表达和预测性能上,体现了节点与全局两类特征的结合;此外,轨迹表征向量能够表征轨迹的空间聚集性、道路及路线信息,以及能够获取特征之间更深层的组合与规律。(4)研究了轨迹表征向量的适用性评价。通过与一个简单的三层神经网络集成,验证了轨迹表征向量的集成与泛化能力;基于预测误差在轨迹样本特征、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分析了方法的空间适用性,并进一步探索了轨迹表征向量的地学内涵。实验结果表明:(1)一条不完整的前序轨迹可以被转换为包含一定完整轨迹信息的轨迹表征向量,并可作为其他模型的输入,在较小的样本集上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2)轨迹表征向量的表征能力在长度较长或完成度较高的轨迹中表现更好;(3)轨迹表征向量有较为广泛的轨迹类型适用性和空间适用性;(4)全局先验时空特征有助于轨迹表征向量在空间上的泛化,节点时空特征有助于轨迹表征在轨迹密集区域适用性的强化。本文通过引入表征建模的相关理论,融合地理学特征和深度学习方法,改进了模型对远近依赖关系和先验时空特征这两种时空特征的捕捉和表达能力,并通过实验分析了轨迹表征向量的适用性。本文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将轨迹时空特征与表征学习方法相结合,研究结果有望为揭示轨迹的表征向量和时空变化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

王倩[3](2019)在《从技术到设计 ——基于结构找形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交叉学科对建筑领域的影响,当代建筑形式特征逐渐呈现出从范式到多元、从静态到动态以及从单一到复合的转化,结构形态与建筑系统要素的关系也从传统的二元对立转向了融合互动,面对日趋复杂的形态发展,以及新的互动关系在各个层面上对结构提出的“变”的要求,传统标准化的结构范式逐渐显现出很大局限性。因此,针对与建筑空间高度整合、体系多样化拓变的结构形态的设计方法和策略研究,是当代建筑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论文核心内容是,从整合思维出发,采用跨学科方法和性能化技术策略,建立一种建筑与结构学科融合共识的结构性方法——结构找形设计。本论文主要从结构找形历史发展、结构找形思维、结构找形方法与操作路径以及融合建筑的结构找形设计策略四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结构找形的历史发展脉络上,本论文从技术方法的革新和建筑思维演变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全面梳理,在总结结构找形演变动因基础上,研判其发展趋势;并剖析了跨学科平台下结构找形从人工技术到设计思维的转变,厘清了建筑视角下结构找形发展脉络,为后续开展结构形态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明确了方向。在结构找形思维上,本文将工程领域中作为技术工具的结构找形上升到建筑系统的设计方法,提出了突破传统范式、基于结构技术的结构找形设计思维,为建筑设计创作开辟了新途径;明晰了结构找形是建筑系统内重要的语言转换机制之一;剖析了结构找形在实现性能化形态创新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借助数字化平台,深入探讨结构找形设计关联建筑空间思维的共同演绎;基于结构不确定性,挖掘并发展建筑潜在的多样化潜能,开辟一个通过结构找形进行建筑形态设计创作的新途径。在结构找形方法与技术路径上,本论文基于传统方法和数字化平台,全面系统地解析了结构找形的原理、技术方法和实现路径;对自然模拟找形、力学图解找形以及拓扑优化找形方法的技术路径与具体操作手段进行了详细阐释,建立了一种具有技术理性的、可操作的、科学的建筑结构性设计方法。本论文进一步用大量结构形态生成案例的设计操作,对传统以及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结构找形方法进行演示与探索,并进行了量化的对比、评估与验证;发挥结构找形方法在形态创新各个层面上的价值与优势,在揭示技术逻辑的同时,为发展多样化的建筑形式提供具体方向。在融合建筑的结构找形设计策略上,本论文提出了结构动态适应性策略和方法,为结构与建筑的融合设计提供具体指引;并以拓扑学思维为指导突破传统结构分类模式,提出基于力流可变和体系可变的动态适应性策略,深入研究结构形态与空间设计融合的策略与路径;填补了整合建筑设计的结构性方法空白,拓展了基于结构技术进行建筑设计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全文约20万字,图片300张,自绘图87幅、表格60个,附录1张。

程守华[4](2019)在《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文中指出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在国内属于空白领域。国际上近十年,量子场论的哲学研究逐渐如火如荼,集中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在微扰论的重正化技巧的哲学解释上,解决发散困难的多种理论构造上的竞争关系,定域性和非定域性的关系上。本文就以上几方面撰写了量子场论的发展简史、概念体系和数学形式以及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历史传统带来的哲学见解,进而构筑语境实在论的量子场论哲学。并创新性的提出模态实在和结构实在融合基础上的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论文运用了逻辑方法、实验证实方法和语境方法。绪论介绍了国际上量子场论实在论的研究状况。主要就关系实在论、要素实在论、实体实在论、结构实在论和语义研究的特征进行综述。并简介了数学和经验之间的多样化层次性的冲突。第一章就发散困难引起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进行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指出次论题的本质是数学和经验的关系问题。第三章,继续第二章的数学和经验之间的表征关系指出,定域性难题,数学表征物理研究对象的表征是根本难题。第四章,运用模态逻辑和模糊模态逻辑指出物理世界的动态性。第五章,指出量子拓扑场论是对定域性和非定域性难题的多样数学进路的统一,第六章给出跨语境的实在论解释。结束语提出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为人机共生、人机交互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哲学理论解释。为实在论提出一元论的辩护。本文的理论创新是,首次提出跨语境共享共生实在论,给出物质和意识统一的数学统一和逻辑统一表述。方法论创新:全面移植语境方法论到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中。社会科学技术应用价值创新:为当今的量子计算机的设计新材料的量子计算的数学计算指出新的出路。

马辉[5](2018)在《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研究》文中指出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可拓建筑策划与设计的可拓数据挖掘理论及其方法研究》(51178132)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学、可拓学和数据挖掘领域的交叉研究课题。研究建立在以数据为新能源的数据时代发展初期,探索智能化实现室内设计的新路径。是对现有室内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扩充。研究目的在于利用计算机可以识别并运行的可拓设计语言,将可拓学的学理思想充分嵌入到数据挖掘全链条过程中,优解室内设计问题,发现优选模式下的室内设计知识规律,用于数据化实现可拓室内设计,推动室内设计研究向更理性、更科学、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论文运用跨学科交叉研究、可拓创新研究等方法,将可拓建筑学理论和可拓数据挖掘方法融入到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研究中,构筑了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基础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应用研究的框架结构。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研究,是在可拓建筑设计研究和可拓数据挖掘研究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支撑后续方法和应用研究的基本理论,为研究展开奠定基础。论文提出了可拓室内设计的概念;提出了描述室内精神感受的感元系统;阐述了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可拓室内设计基元表达理论;阐述了可拓室内设计思维模式理论和可拓集理论;辨析了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涵义和修辞关系;明确了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可拓室内设计数据仓库的设计研究,是在充分思考可拓学的核心优势和充分考虑设计数据特点的基础上,为设计策略输出建立的可拓数据挖掘操作平台研究,是面向可拓室内设计的,适合可拓数据挖掘结构型质的仓库设计指导。研究建立了处理数据和可拓数据的准入端口;确立了仓库的构成内容;提出了符合可拓数据特点和可拓数据挖掘特点的拓点结构;提出了三项重要的建库逻辑:即指导仓库目标系统设计的面向主题性原则、指导仓库动力系统设计的双轮驱动原则、指导仓库结构系统设计的原型设计原则,为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操作提供平台支持。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是在现有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和可拓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可拓室内设计问题模式建立的挖掘操作方法研究。本质上是在挖掘到的普遍规律约束下寻找设计最优解或最优区间,以灵活的方式提供满足不同需求下的个性化设计对策。研究建立了以技术路线为依据,以挖掘步骤为展开方式,以实例解析为佐证的挖掘方法体系,详细论述了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三种基本方法和一种创新方法。其中,有监督的可拓分类挖掘方法、无监督的可拓聚类挖掘方法、描述数据依赖关系的可拓关联挖掘方法,是针对剔除数据雍余后的多数模式的数据分析方法,而代表少数模式的离群数据在设计创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针对这部分异常模式提出了可拓室内设计离群点挖掘方法,是针对设计数据的创新的挖掘方法。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知识类型及其应用研究,是在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挖掘成果研究,以及基于挖掘成果的应用方式研究。数据挖掘也被称作知识发现,此部分研究是自动处理数据工具的最后一环,是可拓数据挖掘技术与专业内容的衔接与落地。研究呈现了通过可拓数据挖掘方法可以生成的具体的室内设计知识内容,囊括了四种主要的知识类型,并分别阐述了不同类型知识的直接应用和可拓应用模式,完成了面向可拓室内设计的可拓数据挖掘的全过程。总之,研究旨在以数据为基础,以模型为工具,以方法为指导,在可拓室内设计数据仓库的平台上,进行可拓数据挖掘研究,发现以预测、优选、创新为核心的室内设计知识规律,探索一条以数据和需求共同驱动,智能化解决设计问题的数据化设计创新之路。为此,研究建立了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理论体系、数据仓库设计体系、挖掘操作的方法体系、挖掘结果及其应用体系,形成了完整的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研究结构。研究工作为数据时代设计发展提供了应对的新策略,为室内设计智能化实现提供了逻辑基础,研究成果拓展了可拓建筑学的学术边界。

王发麟[6](2018)在《复杂机电产品线缆敷设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复杂机电产品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因素具有复杂功能的一类产品。线缆作为传输能量和信号的介质,被大量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各类复杂机电产品中,是连接电子设备与各分机模块的“纽带”。线缆拓扑结构的复杂性、产品结构空间的约束、线缆的柔性特性以及依靠以往经验来保证敷设质量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线缆的敷设成为一个工艺难题。本文对复杂机电产品中线缆敷设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线缆布线路径规划技术、线缆碰撞干涉检测技术、线缆物理特性建模与仿真技术以及线缆敷设质量评估技术,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面向复杂机电产品的线缆敷设系统。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对复杂机电产品三维空间线缆敷设路径规划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复杂机电产品线缆敷设困难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尺度混沌变异粒子群算法的三维空间线缆敷设方法。首先分析了线缆敷设顺序对布线连通结果的影响,通过三维敷设空间环境的抽象建模,完成了算法求解空间的定义。为实现路径寻优的局部解逃逸,将混沌变异思想引入到粒子群算法中;利用不同变异尺度之间的相互竞争来促使整个种群对解空间进行分散式搜索,解决了单一的变异尺度无法保证获取最优解的问题,提高了算法全局和精确的局部寻优性能。最后用4种标准测试函数对所提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并将该算法成功应用到某相控阵雷达的线缆敷设过程中。(2)对复杂机电产品线缆敷设碰撞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线缆具有柔性可变形特性而引起线缆碰撞检测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距离场和扫掠剪除算法的线缆碰撞检测方法。基于距离场的碰撞检测方法主要用于检测线缆与线缆、线缆与结构件之间的碰撞:首先通过建立线缆体廓包围球,完成线缆多细节层次球面调和的表达;然后生成三维距离场映射,获取线缆或结构件表面法向量和穿刺深度等碰撞反馈信息。基于扫掠剪除算法的碰撞检测方法主要用于检测线缆的自碰撞:先构建线缆分段数学模型,然后通过线缆离散点扫掠剪除完成线缆自碰撞检测。最后对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可以满足工程实际的要求。(3)对复杂机电产品线缆物理特性建模与仿真技术进行了研究。复杂机电产品中柔性线缆敷设时空间位姿和形态易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线缆在敷设过程中线缆取样信息不准确,严重影响线缆敷设效率。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精确Cosserat模型的柔性线缆物理特性建模与变形仿真方法。该方法针对线缆大变形特性,先建立线缆活动标架和线缆参数化模型,并分析线缆的空间演化过程;其次对线缆空间位姿和形态进行描述,综合考虑线缆的几何特性和物理特性建立了基于精确Cosserat模型的线缆物理特性模型,构建出柔性线缆的动力学平衡方程;最后对模型进行数值积分求解,模拟线缆在敷设过程中的变形过程。(4)对复杂机电产品中线缆敷设质量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目前线缆敷设主要依靠现场装配工人的经验而使得敷设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加权相似度的线缆敷设质量评估变精度粗糙集决策方法。首先对线缆敷设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综合考虑评估对象的多种属性,建立了线缆敷设质量评估模型并对属性值进行了量化处理;其次,在质量评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变精度粗糙集理论形成线缆敷设质量评估规则;最后,应用属性加权相似度方法比较当前线缆敷设状态与决策系统中所有对象的相似程度,得到敷设质量决策结果,完成对线缆敷设的质量评估。实例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敷设质量评估方法,该方法能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决策结果。(5)基于以上研究开发了面向复杂机电产品的线缆敷设系统,并在某型号相控阵雷达机柜的线缆敷设中进行了应用验证。

冷亮[7](2017)在《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及其在变化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关系描述是空间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基本任务是以数学或逻辑的方法区分不同的空间关系并给出形式化的描述,其在空间目标形态变化的详细描述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目前,现有空间关系描述方法对简单目标和简单分布的空间关系描述能力较强,而对复杂目标或复杂分布的空间关系描述的细化程度较低。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主要采用空间关系集成描述与分解-组合策略予以解决。即便如此,现有研究仍停留在带洞面域和多次相交的空间关系描述阶段,而对更为复杂的现实性目标间的空间关系描述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对农业生产、土地权属和边境安全等影响深远,对其详细情况和产生原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则能够使其变化信息细化和形式化,继而为其详细情况和产生原因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然而,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复杂多样且受水位变化影响较大,导致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是复杂目标的复杂分布并且存在因水位变化引起的动态性变化问题,因此,其空间关系描述成为一个地理信息科学难题。另外,现有变化检测偏重变化发现,而对于变化类型的细化推断能力不足,通常需要结合辅助知识以人工判读的方式对变化类型进行判定。加之,遥感地理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群态目标的变化类型推断及其自动化成为迫切需求。总之,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可为群态复杂目标和复杂分布的空间关系描述提供理论基础,其在变化检测中的应用可实现群态目标变化类型及其性质的推断,继而为变化检测的自动化提供技术论证,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研究了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并将其结果用于变化类型及其性质推断之中,其是根据现实世界中湖泊河流平面形态的几何特点并结合人类认知建立其几何表现模型并归纳出基础几何表现模型,继而根据两个时刻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基础几何表现模型之间的几何表现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关系描述模型,之后结合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几何表现的特点及其空间关系描述需求提出空间关系描述的分解-组合策略,综合应用空间关系描述模型及分解-组合策略实现了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继而根据变更前后目标间的空间关系及辅助知识推断其变化类型及其性质,最后将本文方法应用到构造对象中阐释其应用流程并证实其空间关系描述优势和变化类型及其性质的推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工作:(1)建立了湖泊河流平面形态的几何表现模型和基础几何表现模型。分析现实世界中湖泊河流平面形态的几何特点,综合前人对其的分类研究提出了更加完备的新分类。根据其分类抽象出相应的地理实体,继而基于地理实体组成元素对应的几何表现模型及制图综合理论建立了多尺度下的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几何表现模型,最后基于分解策略和空间认知将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几何表现模型归纳为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基础几何表现模型。通过该模型的构建为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提供了适于操作的低复杂度目标。(2)提出了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模型。根据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基础几何表现模型的组成特点将其分解为简单目标(点、线、面),通过两个时刻的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基础几何表现模型表达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基本变化,综合以上两项工作建立了由简单目标表达的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基本变化。依据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基本变化的空间关系特性,基于4交模型、4交差模型和欧氏距离关系模型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关系描述模型,包括湖泊平面形态变化和河段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模型。通过应用实例证明本文提出的模型较已有模型具有更加细化的描述能力。(3)提出了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空间关系描述的分解-组合策略和相应的空间关系描述方法。从空间集合论出发,把湖泊和河段的平面形态变化(基本变化)看作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子集,根据基本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需求提出了将整体变化分解为基本变化的分解策略,综合考虑各分解目标间的方向关系与距离关系提出了将基本变化合理有序表达的组合策略。根据湖泊和河段的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模型,结合相应的分解-组合策略,提出了河流、湖泊河流联合体以及湖泊河流群的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方法,通过应用实例证明本文提出的策略和方法对于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具有较好的适用性。(4)建立了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及其性质的推断规则。基于现实世界和GIS中的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的综合,归纳了更加细化的变化类型并对其进行了语义解释。基于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类型和空间关系描述结果的语义解释,分析了空间关系描述结果与细化变化类型的对应关系,建立了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的推断规则。在顾及水位变化和上下文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性质的推断规则。通过应用实例证明了本文推断规则的有效性,为实现变化检测的自动化提供了技术论证。研究表明,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描述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能够形式化描述其局部详细变化和整体变化,为复杂的现实性目标的空间关系描述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及其性质的推断规则有效的推断了湖泊河流平面形态的变化类型及其性质,为顾及辅助知识的变化检测自动化提供了技术论证,有助于推进此类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孙辰[8](2017)在《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将信息通信网络及计算分析的数据处理过程与电网物理系统的进程深度结合,使电网在深入精确运行分析、优化决策和控制、复杂场景自适应性、智能化等方面的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传统经典理论、方法和模型并未从信息物理深度融合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认识、分析当前已然客观存在的信息物理交织融合、交互作用的电网,未考虑信息与物理的复杂交互机理与作用,割裂和孤立了异构系统间的关联。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关键理论方法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电网在复杂时变随机的场景下的运行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本文主要研究了在信息物理融合条件下的主动配电网动态潮流、场景分析与风险评估问题。提出了含储能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动态潮流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和迭代流程机制,实现了对连续时段内时变随机的多场景下系统潮流分布的分析和间歇性分布式电源输出功率的可信容量评估,以及在多变量、强不确定性的随机时变运行场景下主动配电网的稳态运行与深入内在特性的准确分析和挖掘。根据主动配电网的间歇性电源输出功率的波动率区间的统计,以及信息系统物理网络正常或故障状态的耦合,确立了精简的有限个概率性运行场景,并计算得到场景的发生概率,以概率性序列的形式表示。结合实际物理意义,分别运用随机序列理论中的并积和卷和运算求解得到了主动配电网间歇性分布式电源功率波动与信息物理叠加耦合的安全风险的随机时变运行场景集合,利用场景树表示方法对其发展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与判断,降低了描述与分析不确定性场景的计算复杂度。并对相应随机时变运行场景下的电网区域功率消纳平衡能力和信息物理叠加耦合的安全运行状况进行了分析。考虑了信息空间的多种风险类型,研究了基于赋权攻击图表示的信息空间风险传导机理和过程,提出了信息空间风险传导路径随机性和节点脆弱性的计算模型。建立了叠加融合信息物理空间风险的主动配电网风险指标体系,包括过负荷、电压越限、分布式电源和跨空间连锁故障风险,提出了各风险指标的详细评估模型。根据求解的风险指标数值所满足安全边界条件的组合,确立了配电网信息物理风险因素融合的运行风险状态,提出并建立了基于事件驱动型混合系统模型的风险状态的迁移分析方法和风险预警表达机制。

郭沛沛[9](2017)在《道路网约束下城市大比例尺地图上的建筑物和兴趣点综合方法》文中指出制图自动综合一直以来都是地图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学者设计了大量的算法与模型对点、线、面要素进行综合,这些算法大多基于单一要素进行处理,没有把自动综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众多的综合算法只能处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问题,缺少支持自动综合操作的数据结构和模型。随着制图综合理论的深入和制图生产的发展,基于地理特征约束的自动综合逐渐成为制图综合研究的重点。在此情况下,本文对城市道路约束下的大比例尺兴趣点综合方法和建筑物综合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支持自动化综合过程的数据结构研究自动化制图综合中,制图综合的规则和专家知识必须转换为对地理要素几何信息、属性信息、拓扑信息的处理规则才能在计算机中完成。本文提出了包含丰富语义信息的拓扑结构和三角网结构,对自动化综合过程提供支持。数据结构在自动化制图综合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对地理要素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描述和表达;对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描述和表达;完成基本的几何变换,支持综合操作的实现。(2)城市道路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道路网对城市结构的形成起到骨架支撑的作用,在其他空间数据综合过程中起到约束空间分布、空间数据分割、空间障碍等作用。需要对道路数据做预处理,为后续约束条件下兴趣点、建筑物综合算法研究提供数据基础。从几何特征、拓扑特征、语义特征三方面对道路数据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道路网对城市空间其他地理要素综合过程的约束作用;研究道路数据结构化方法,提出道路三角网结构,道路拓扑结构、道路stroke结构3种结构化方式;提出相关的道路数据预处理算法,包括:基于三角网数据结构的道路中心线提取和优化算法,实现道路的降维;基于stroke数据结构的道路智能评价模型,实现道路网的自动化选取;建立道路数据的点线拓扑结构,提出空间特征智能识别与约束的道路化简算法。并以实际数据为例进行实验和分析。(3)道路网约束下城市兴趣点综合方法研究总结了城市兴趣点与普通点群数据在数据特点、综合理论等方面的异同,指出现有点综合算法不适用于城市兴趣点;从地图认知的角度出发,分析分布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城市兴趣点在全局聚类层次、局部结构层次、单个要素层次三个层次上空间信息表达的特征;在聚类基础上,对呈线性分布、簇状分布、离散分布三种分布模式的城市兴趣点数据分别提出沿道路网络间隔选取法、加权V图选取法、显着性选取法三种选取方法,形成道路约束下的城市点数据选取模型;对道路和兴趣点的空间冲突情况做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以实际数据为例进行实验和分析。(4)道路网约束下城市建筑物综合方法研究对城市建筑物的数据特点和综合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城市道路在建筑物综合过程中的数据分块和空间障碍影响,提出道路约束下城市建筑物的合并方法。首先根据道路网将建筑物数据分块,实现大范围变小区块;然后对每个数据块内的建筑物提出三角网数据结构为基础的建筑物合并方法:以道路为空间障碍,使用6种度量参数对约束Delaunay三角网中的三角形进行排除和修复筛选操作,探测建筑物之间的邻近关系;自动识别保留三角形的外轮廓作为合并建筑物之间的桥接部分,并对其进行直角化处理;最终,通过桥接部分和建筑物面的融合实现保持直角化特征的建筑物合并。以实际数据为例对算法有效性进行实验和分析。论文在对制图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理论和空间冲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阐述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之间空间关系智能表示及识别方法,提出泛化的空间要素拓扑结构和三角网结构,实现大比例尺城市地理空间环境中道路约束下的兴趣点和建筑物综合。本文研究内容丰富了大比例尺城市地理要素自动综合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图自动综合的实用化进程。

罗丰[10](2017)在《三维城市建筑物拓扑关系模型研究 ——以CityGML和IFC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地球表面人口聚集的地区,它与人类的经济、技术、基础设施发展紧密相连。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将成为世纪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进程。自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开放地理信息联盟的年会上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以来,地球数字信息化已经在世界各国、各区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数字城市作为数字地球网络系统的核心,是数字地球技术系统的关键和难点。三维城市模型是关于城市各种对象数字化描述的三维计算机模型,已经成为数字城市空间框架数据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软件和硬件技术发展的支撑下,许多城市已经开展城市级别或者区域的三维建模和实际应用,城市三维模型的建设已从起步探索阶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建筑物作为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要素,是空间关系表达和空间分析的重点研究对象。拓扑关系作为空间关系的重要一类,描述了对象在拓扑变换下的不变特征,例如空间对象之间的相邻和连接关系。在许多三维应用中,都对基于拓扑关系的数据有效性验证、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进行了讨论,表明了表达拓扑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过去的城市模型都是以视觉图形和几何信息为主旨构建,即面向三维可视化,忽略了语义和拓扑方面的表现,并不能满足专题查询、分析和空间数据挖掘等方面的需求。并且由于三维城市模型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不同,使得三维城市模型的格式多种多样。CityGML作为三维城市模型表达和交互的数据标准,包含丰富的几何、语义、拓扑和外观信息。CityGML通过XLink引用公共元素的方式间接表达拓扑关系,虽然灵活简便但是有其局限性。IFC作为建筑信息模型的标准,以逆关系表达建筑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但只是粗粒度地描述。基于CityGML和IFC无法明确表达建筑物对象间的拓扑关系类型以及相交细节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表达三维城市建筑物对象的拓扑关系模型,相关的研究主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以四交模型和九交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三维空间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种类,定义三维城市建筑物对象间的五种拓扑关系,并通过形式化的方法进行描述。几何基元之间拓扑关系以点、线、面、体之间的十种相交情形进行讨论;语义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根据语义对象的语义-几何一致性规则确定。(2)根据定义的三维城市建筑物拓扑关系种类,设计双层拓扑模型,底层为描述拓扑细节的拓扑基元,顶层为建筑物的拓扑关系类型,描述几何基元以及语义对象间的拓扑关系。通过CityGML提供的ADE扩展方式,在CityGML框架中提出一种拓扑扩展框架TopoADE,包含几何、语义、拓扑三个模块,弥补现有XLink方式粗粒度拓扑表达的缺陷。(3)分析CityGML的体系结构和数据组织形式,根据三维空间有效性检验规则和三维城市模型一致性规则,定义结合方向的三维城市建筑物扩展一致性规则,确保在三维城市建筑物模型建模过程和数据可视化、空间分析等操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针对多种可能出现的不一致情形,提出几何面对象和体对象的修复方法,语义对象的不一致主要通过修改其几何信息进行修复。(4)在数据满足有效检验性的前提下,探索以CityGML单个语义对象的几何面集合自动化构建封闭三维体的算法,并通过空间运算判断语义对象间的拓扑关系。通过CityGMLLOD1到LOD4的实验数据验证算法的可行性,最后将LOD1的拓扑关系构建结果以TopoADE存储到实例文件中,验证拓扑扩展框架的合理性。(5)以IFC数据为对象,实现在建筑信息模型中的自动化拓扑关系构建尝试。在构建建筑元素拓扑关系的基础上,以IFC标准未定义的“房间”为对象实现封闭房间的搜索,并根据墙体与门、窗等开口对象的拓扑关系生成整个建筑物楼层的拓扑连通图,为建筑物相关的空间分析和查询提供基础。

二、拓扑空间中集合的外部描述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拓扑空间中集合的外部描述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多目标优化问题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现状
    1.3 多模态多目标优化问题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础知识
    2.1 引言
    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2.2.1 基本原理
        2.2.2 参数分析
        2.2.3 算法描述
    2.3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2.3.1 外部档案的维护
        2.3.2 全局最优解的选取
        2.3.3 个体最优解的更新
        2.3.4 算法步骤和流程
    2.4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理论研究
    2.5 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应用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具有量子行为特性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3.1 引言
    3.2 具有量子行为特性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算法步骤
        3.2.3 QPSO算法和PSO算法对比
    3.3 改进的多目标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
        3.3.1 全局最好位置的选择
        3.3.2 变异算子
        3.3.3 外部档案的更新
        3.3.4 MOQPSO算法步骤
    3.4 仿真实验
        3.4.1 测试函数
        3.4.2 性能指标
        3.4.3 比较算法和参数设置
        3.4.4 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环形拓扑和邻域扰动的多模态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4.1 基于环形拓扑和邻域扰动的多模态多目标优化算法
        4.1.1 全局和局部模式PSO
        4.1.2 环形拓扑
        4.1.3 转化概率的引入
        4.1.4 停滞检测策略
        4.1.5 算法描述
    4.2 仿真实验
        4.2.1 性能指标
        4.2.2 有重叠和无重叠环形拓扑对比
        4.2.3 与其他4种算法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目标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环境经济调度
    5.1 引言
    5.2 环境经济调度问题
    5.3 环境经济调度问题的数学模型
        5.3.1 目标函数
        5.3.2 约束条件
        5.3.3 优化问题
        5.3.4 多目标优化相关概念
    5.4 改进的多目标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
        5.4.1 编码策略
        5.4.2 约束处理
        5.4.3 折中解
    5.5 仿真实验
        5.5.1 参数设置
        5.5.2 性能指标
        5.5.3 对比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特征选择方法
    6.1 引言
    6.2 特征选择问题
    6.3 特征选择问题的多模态特性
    6.4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特征选择方法
    6.5 仿真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融合时空特征的轨迹表征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态时空信息建模研究
        1.2.2 分布式向量与表征建模研究
        1.2.3 轨迹的表征建模研究
        1.2.4 轨迹的时空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1.2.5 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总体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轨迹表征建模的理论基础
    2.1 轨迹的基本概念
        2.1.1 轨迹的定义
        2.1.2 轨迹的来源
    2.2 轨迹表征的含义
    2.3 轨迹的时空特征
        2.3.1 轨迹坐标序列信息
        2.3.2 轨迹节点的邻近与远程依赖
        2.3.3 轨迹的先验时空特征
    2.4 轨迹的规范化
        2.4.1 规范轨迹的定义
        2.4.2 轨迹的地图匹配
        2.4.3 规范化方法及其作用
    2.5 轨迹表征建模的问题定义
        2.5.1 轨迹表征建模的基本框架
        2.5.2 轨迹表征向量与预测模型的关系
        2.5.3 轨迹表征向量的评价问题
    2.6 小结
3 顾及远近依赖的轨迹表征建模方法
    3.1 方法基础
        3.1.1 Skip-gram模型
        3.1.2 循环神经网络
    3.2 模型设计
        3.2.1 总体流程
        3.2.2 邻近依赖的学习
        3.2.3 远程依赖的学习
        3.2.4 基于Mean-Shift的定位候选点提取
        3.2.5 基于Softmax的位置概率算法
    3.3 实验设计
        3.3.1 数据概况
        3.3.2 损失函数
        3.3.3 评价指标
        3.3.4 对比模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实验结果
        3.4.2 对远近依赖的表征能力
    3.5 小结
4 融合先验特征的轨迹表征建模方法
    4.1 先验特征的计算
        4.1.1 时间特征
        4.1.2 空间特征
        4.1.3 运动特征
        4.1.4 环境特征
    4.2 方法基础
        4.2.1 DNN的基本结构
        4.2.2 前向与反向传播
        4.2.3 激活函数
    4.3 模型设计
        4.3.1 先验特征的输入方式
        4.3.2 节点先验时空特征的学习
        4.3.3 全局先验时空特征的学习
        4.3.4 节点与全局的联合训练
    4.4 实验与分析
        4.4.1 实验设计
        4.4.2 实验结果
        4.4.3 节点与全局特征的作用分析
    4.5 轨迹表征向量的表征能力分析
        4.5.1 对轨迹空间聚集性的表征能力
        4.5.2 对道路与路线信息的表征能力
        4.5.3 对先验时空特征的表征能力
    4.6 小结
5 轨迹表征向量的适用性评价
    5.1 集成与泛化能力评价
        5.1.1 实验设计
        5.1.2 误差分布与稳定性分析
    5.2 空间适用性评价
        5.2.1 实验设计
        5.2.2 预测误差的空间分异规律
        5.2.3 不同OD方向下的空间适用性
        5.2.4 不同道路下的空间适用性
        5.2.5 不同用车方式下的空间适用性
    5.3 轨迹表征向量的地学内涵探索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 A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从技术到设计 ——基于结构找形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两个发展线索
        0.1.1 当代建筑形态发展
        0.1.2 现代结构形式发展
    0.2 结构本体留存的危机
    0.3 殊途同归
        0.3.1 重启的形式设计思维:结构找形
        0.3.2 技术作为设计方法
    0.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0.4.1 研究内容
        0.4.2 研究框架
    0.5 论文的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
第一部分 找形设计思维及其发展脉络
    第一章 找形设计的背景及思维
        1.1 相关研究背景
        1.1.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
        1.1.2 国内相关思考及实践
        1.2 找形的概念思辨
        1.2.1 独立的概念:土木结构的找形
        1.2.2 系统中的概念:建筑设计中的找形
        1.3 建筑系统中的结构找形设计思维
        1.3.1 建筑系统中的语言转换机制
        1.3.2 建筑系统中的性能化形态创新
        1.3.3 建筑系统复杂需求与结构形态反馈
        1.4 建筑系统设计中动态适应的结构找形
        1.4.1 结构系统内部的适应策略
        1.4.2 结构向建筑系统的适应策略
        1.4.2.1 拓扑学思维
        1.4.2.2 基于拓扑思维的适应策略
        1.5 小结
    第二章 建筑视角下结构找形的历史发展脉络
        2.1 脉络梳理之一:找形作为技术工具
        2.1.1 静力学的形图解
        2.1.2 材料力学的内力呈现
        2.1.3 结构数值运算下的形态优化找形
        2.2 脉络梳理之二:建筑思想驱动下的找形
        2.2.1 结构理性主义思想的本体回归
        2.2.2 从范式思维到不确定思维
        2.2.2.1 范式的产生
        2.2.2.2 范式的固化
        2.2.2.3 范式的突破
        2.2.2.4 不确定性的思维转变
        2.2.3 生态建筑的思想与技术适应性趋势
        2.2.3.1 向自然学习的轻型建筑
        2.2.3.2 技术适应性的建筑表现
        2.3 从技术工具到设计方法
        2.3.1 计算机平台下的结构找形技术
        2.3.1.1 跨学科技术平台
        2.3.1.2 结构找形技术的拓展
        2.3.2 新技术方法对传统设计的颠覆
        2.4 小结
第二部分 传统的结构找形方法及设计实验
    第三章 以自然结构为原型的模拟找形
        3.1 以自然结构为原型的模拟原理与技术
        3.1.1 结构形态的原型
        3.1.2 原型的类推设计
        3.1.2.1 基于力学机制:形与力的类推
        3.1.2.2 基于生成机制
        3.2 原型类推设计之一:力学机制转译
        3.2.1 材料组织主导的抗力机制转译
        3.2.2 几何形态主导的力学机制转译
        3.2.3 体系组织主导的抗力机制转译
        3.3 原型类推设计之二:生成机制模拟
        3.3.1 零弯矩的悬链线模拟找形
        3.3.2 极小曲面模拟找形及拓展
        3.3.3 最优路径模拟找形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力学图解的推演找形
        4.1 结构图解与找形设计
        4.1.1 图解及其生成性
        4.1.2 生成性结构图解
        4.1.3 结构图解的推演设计
        4.2 图解推演设计之一:图解静力学推证
        4.2.1 交互图解的找形设计
        4.2.2 合理拱轴线的推演找形
        4.2.3 点的平衡推演找形
        4.2.3.1 点的二维平衡推演规则
        4.2.3.2 点的三维平衡推演规则
        4.2.4 基于斗拱逻辑的竖向支撑形态推演
        4.3 图解推演设计之二:内力图解拟形
        4.3.1 内力图解的找形原理
        4.3.2 构件截面的内力拟形
        4.3.3 构件组织的优化拟形
        4.3.4 构件网格的应力拟形
        4.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结构找形方法及设计实验
    第五章 传统找形方法的数字化拓展
        5.1 找形的数字化逻辑与策略
        5.2 杆系结构形态找形
        5.2.1 湿网格分支找形
        5.2.2 桁架结构拟形
        5.3 面系结构形态找形
        5.3.1 逆吊曲面找形
        5.3.2 极小曲面找形
        5.3.2.1 数学几何调控
        5.3.2.2 边界要素调控
        5.4 界面肌理形态找形
        5.4.1 内力驱动的网格截面
        5.4.2 应力线投射的肌理
        5.4.3 应力调控的几何镶嵌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拓扑优化的结构找形
        6.1 基于构件找形的设计试验
        6.1.1 三跨连续步行梁桥找形设计
        6.1.2 竖向支撑的找形设计
        6.2 结构性表皮的优化找形
        6.2.1 孔洞结构表皮
        6.2.2 杆系结构表皮
        6.3 空间结构的优化找形
        6.4 小结
第四部分 融入建筑的结构找形设计
    第七章 结构找形的动态适应策略
        7.1 结构找形与建筑系统中的动态适应
        7.1.1 形式逻辑下的技术思维
        7.1.2 动态适应的力流逻辑
        7.2 结构找形的适应策略
        7.2.1 可变的路径
        7.2.2 流变的集度
        7.2.3 非固化的层级
        7.3 融入建筑的结构找形响应
        7.3.1 动态变形
        7.3.2 差异性呈现
        7.3.3 肌理重塑
        7.4 小结
    第八章 融入建筑空间的结构找形设计
        8.1 突破结构范式与空间融合
        8.2 找形:从静态体系到动态适应
        8.2.1 基本作用体系的形态拓扑
        8.2.2 结构体系的空间拓扑
        8.3 结构主导的空间与网格拓变
        8.3.1 自由的空间跨度
        8.3.2 模糊的平面网格
        8.4 结构作为空间容器
        8.5 凸显空间属性的结构
        8.5.1 空间的渗透
        8.5.2 尺度的消解
        8.5.3 要素的重置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总结
        9.2 结构找形设计方法的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国外研究现状
    4.论文思路
    5.应用价值
    6.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量子场论发展简史、概念体系和数学形式体系
    1.1 量子场论的发展历史
        1.1.1 量子场论的发展脉络
        1.1.2 量子场理论经验预言: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
        1.1.3 量子场论的数学语言:拉格朗日函数
        1.1.4 结语
    1.2 三种数学形式
        1.2.1 三种通往量子场论的数学途径
        1.2.2 量子场论的数学竞争与走向
    1.3 量子场论的概念体系
        1.3.1 “场粒二象性”
        1.3.2 “一次量子化”与“场量子化”
        1.3.3 重整化
        1.3.4 真空或基态
        1.3.5 拓扑斯和量子拓扑
    1.4 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主要观点
        1.4.1 实体实在论
        1.4.2 多维度的量子场论实在论
        1.4.3 自然主义的实在论
        1.4.4 实践整体下的语境实在论
        1.4.5 结语
第二章 重整化技巧的语境分析
    2.1 重整化理论的历史和概念基础
        2.1.1 临界现象中的物理洞见:重整化群方程的定点解
        2.1.2 度规不变性和重整化群方法
    2.2 重整化技巧的数学形式
        2.2.1 重整化技巧及语境
        2.2.2 不同结构的重整化语境
        2.2.3 重整化群的构造及其语境
        2.2.4 重整化技巧的经验性
        2.2.5 小结
    2.3 重整化与非充分决定性命题
        2.3.1 量子场论语境下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提出
        2.3.2 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内涵
        2.3.3 量子场论的非充分决定性症结
        2.3.4 结构实在论的回应
        2.3.5 小结
第三章 可能世界、模态及代数量子场论
    3.1 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1.1 Dieks的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1.2 移植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
        3.1.3 分离性和退相干的模态解释
    3.2 Rob Clifton 的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
        3.2.1 量子力学模态解释
        3.2.2 模态解释的非原子版本和原子版本
        3.2.3 联合概率解释
    3.3 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的方法论特征
        3.3.1 对量子力学模态解释的继承和发展
        3.3.2 两种定域方法的局限性
        3.3.3 模态解释的实在论特征
        3.3.4 小结
第四章 非定域性论题的语境论分析
    4.1 非定域性论题的起源
        4.1.1 产生语境:非相对论量子力单个粒子系统的玻恩概率解释
        4.1.2 解释语境:量子场论的模定域
        4.1.3 非定域论题的本质
        4.1.4 “真空极化”与拓扑分裂
        4.1.5 非定域性论题的意义
    4.2 模态逻辑与模糊概念分析的语境模型
        4.2.1 语境模型
        4.2.2 模态逻辑
        4.2.3 总结
第五章 量子拓扑与量子逻辑和实在的跨语境追踪的表征
    5.1 量子场论的数学统一:量子拓扑
        5.1.1 意识的量子拓扑表征
        5.1.2 量子场论中的拓扑量子计算
        5.1.3“耗散脑”的热量子场论系统的余代数模型化拓扑形式
    5.2 余代数和模态逻辑
        5.2.1 余代数
        5.2.2 余代数模态逻辑
        5.2.3“自然计算”:量子场论的“量子拓扑”计算和“耗散脑”计算的统一
    5.3 量子场论和量子场逻辑
        5.3.1 拓扑斯与量子逻辑
        5.3.2 量子拓扑学的基础结构
        5.3.3 “局部引理”和自由格的构造
    5.4 分形逻辑与量子逻辑的语境构造
第六章 量子场论的语境实在论构建
    6.1 物理学的统一之路
        6.1.1 物理数学和物理实验两个分支的历史走向和统一特征
        6.1.2 语境实在的整体性和唯一性
    6.2 代数背景中的量子场论是时空参量代数网格
        6.2.1 定域协变态与全域几何性的模同构
        6.2.2 大脑和意识
        6.2.3 高维代数的拓扑量子理论与希尔伯特态语境
结束语:跨语境的共享共生实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及室内设计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
        1.2.2 可拓学与可拓建筑学的相关研究
        1.2.3 数据挖掘与可拓数据挖掘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
    2.1 可拓室内设计的理论基础
        2.1.1 可拓室内设计的概念与模型表达
        2.1.2 可拓室内设计的思维模式
        2.1.3 可拓室内设计的分析方法
    2.2 可拓数据挖掘的理论基础
        2.2.1 可拓集理论
        2.2.2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内涵
    2.3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特点
        2.3.1 面向可拓室内设计的可拓数据挖掘的特点
        2.3.2 基于可拓数据挖掘的可拓室内设计的优势
    2.4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任务与目标知识类型
        2.4.1 描述性任务
        2.4.2 预测性任务
        2.4.3 目标知识类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仓库的设计
    3.1 建构可拓室内设计数据仓库的基础
        3.1.1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仓库与现有数据库的区别
        3.1.2 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平台选择
        3.1.3 数据仓库的数据基础
        3.1.4 数据仓库与联机分析处理技术
    3.2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仓库设计的原则
        3.2.1 面向主题原则
        3.2.2 双轮驱动原则
        3.2.3 原型设计原则
    3.3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仓库的构成
        3.3.1 基础数据仓库
        3.3.2 可拓数据仓库
        3.3.3 知识仓库
    3.4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仓库的拓点结构
        3.4.1 量值拓点的关系体系
        3.4.2 特征拓点的关系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方法
    4.1 可拓室内设计分类挖掘方法
        4.1.1 可拓室内设计分类挖掘方法阐释
        4.1.2 确立分类挖掘设计问题
        4.1.3 基于设计问题类别数据域的建立
        4.1.4 基于可拓分析的可拓集建立与可拓挖掘
        4.1.5 实例解析
    4.2 可拓室内设计聚类挖掘方法
        4.2.1 可拓室内设计聚类挖掘方法阐释
        4.2.2 确立聚类挖掘设计问题
        4.2.3 基于设计问题聚类特征树的建立
        4.2.4 基于聚类分析的叶节点聚类与可拓挖掘
        4.2.5 实例解析
    4.3 可拓室内设计关联挖掘方法
        4.3.1 可拓室内设计关联挖掘方法阐释
        4.3.2 确立关联挖掘设计问题
        4.3.3 基于设计问题数据项集的建立
        4.3.4 基于关联分析的频繁项集发现与可拓挖掘
        4.3.5 实例解析
    4.4 可拓室内设计离群点挖掘方法
        4.4.1 发散式挖掘
        4.4.2 传导式挖掘
        4.4.3 共轭式挖掘
        4.4.4 转换桥式挖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知识成果及其应用
    5.1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形态要素型知识及其应用
        5.1.1 挖掘的形态要素型知识
        5.1.2 挖掘的形态要素型知识直接应用
        5.1.3 挖掘的形态要素型知识可拓应用
    5.2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主题风格型知识及其应用
        5.2.1 挖掘的主题风格型知识
        5.2.2 挖掘的主题风格型知识直接应用
        5.2.3 挖掘的主题风格型知识可拓应用
    5.3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文化特征型知识及其应用
        5.3.1 挖掘的文化特征型知识
        5.3.2 挖掘的文化特征型知识直接应用
        5.3.3 挖掘的文化特征型知识可拓应用
    5.4 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的行为与情境体验型知识及其应用
        5.4.1 挖掘的行为体验型知识
        5.4.2 挖掘的情境体验型知识
        5.4.3 挖掘的行为与情境体验型知识直接应用
        5.4.4 挖掘的行为与情境体验型知识可拓应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复杂机电产品线缆敷设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柔性线缆布线与安装特点
        1.1.2 线缆虚拟装配技术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3 关键技术间的内涵关系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复杂机电产品线缆敷设系统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线缆布线设计需求分析
    2.3 线缆敷设过程的性能约束
        2.3.1 线缆电气性能约束
        2.3.2 线缆机械性能约束
    2.4 线缆信息本体表达与存储分析
        2.4.1 线缆信息集成模型与本体表达
        2.4.2 线缆拓扑结构表示及存储
    2.5 复杂机电产品线缆敷设系统框架
        2.5.1 CMP-CHWS体系结构
        2.5.2 CMP-CHWS功能模型
        2.5.3 CMP-CHWS技术路线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尺度混沌变异粒子群算法的三维空间线缆敷设技术
    3.1 引言
    3.2 三维空间线缆敷设问题描述
        3.2.1 问题描述
        3.2.2 线缆敷设顺序对敷设质量的影响
        3.2.3 三维敷设空间环境抽象建模
        3.2.4 线缆敷设问题数学模型建立
    3.3 基于MSCMPSO算法的三维空间线缆敷设方法
        3.3.1 标准PSO算法
        3.3.2 多尺度混沌变异思想
        3.3.3 MsCMPSO算法设计及实现步骤
    3.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4.1 标准测试函数及算法参数设置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实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距离场和扫掠剪除算法的线缆碰撞检测技术
    4.1 引言
    4.2 基本概念
        4.2.1 距离场
        4.2.2 球面调和函数
        4.2.3 扫掠剪除算法
    4.3 线缆碰撞检测总体思路
    4.4 基于距离场的线缆碰撞检测技术
        4.4.1 线缆几何模型的表示
        4.4.2 线缆三维距离场计算
        4.4.3 线缆碰撞干涉检测
    4.5 线缆自碰撞检测技术
    4.6 实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精确COSSERAT模型的柔性线缆物理特性建模与变形仿真技术
    5.1 引言
    5.2 线缆实体模型描述
    5.3 线缆参数化模型及空间演化过程
        5.3.1 线缆活动标架
        5.3.2 线缆参数化模型
        5.3.3 线缆空间演化过程
    5.4 线缆物理特性模型构建与求解
        5.4.1 线缆柔度分析与计算
        5.4.2 精确Cosserat模型概述
        5.4.3 基于精确Cosserat模型的线缆物理特性建模
        5.4.4 线缆物理特性模型的求解
    5.5 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杂机电产品中线缆敷设质量评估变精度粗糙集决策方法
    6.1 引言
    6.2 线缆敷设质量的影响因素构成及分析
    6.3 变精度粗糙集基本概念
        6.3.1 相对错误分类率
        6.3.2 β 正域、负域及边界域
    6.4 线缆敷设质量评估模型
        6.4.1 评估模型的构建
        6.4.2 评估指标属性设计
    6.5 线缆敷设质量评估变精度粗糙集决策方法
        6.5.1 敷设质量评估指标属性的粗糙化描述
        6.5.2 可辨别阈值β值的确定
        6.5.3 条件属性的权重计算方法
        6.5.4 基于属性综合权重的相似性度量方法
    6.6 实例分析
        6.6.1 确定正确分类率β值
        6.6.2 近似约简集B求解及决策规则获取
        6.6.3 条件属性综合权重计算
        6.6.4 敷设质量评估方法验证
    6.7 线缆敷设质量控制措施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CMP-CHWS原型系统开发与应用
    7.1 引言
    7.2 CMP-CHWS原型系统
        7.2.1 系统开发背景
        7.2.2 系统开发思路
        7.2.3 系统开发环境
        7.2.4 系统功能结构
    7.3 基于UML的系统分析
        7.3.1 系统用例图
        7.3.2 系统时序图
        7.3.3 系统协作图
    7.4 系统功能实现与典型界面
        7.4.1 线缆信息本体可视化构建
        7.4.2 线缆布线设计及碰撞检测
        7.4.3 线缆敷设过程仿真与验证
        7.4.4 线缆敷设结果及数据管理
    7.5 应用实例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专利及软件着作权情况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和社会活动情况

(7)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及其在变化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空间关系描述及其应用
        1.1.2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重要性及其空间关系描述的复杂性
        1.1.3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的变化检测及其新需求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一般性目标间的空间关系描述
        1.3.2 现实性目标间的空间关系描述
        1.3.3 变化类型推断及空间关系语义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安排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论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空间关系描述理论基础
    2.1 空间关系理论基础
        2.1.1 空间认知基础
        2.1.2 空间集合运算
        2.1.3 拓扑学基础
    2.2 空间关系描述基础模型
        2.2.1 拓扑关系描述基础模型
        2.2.2 距离关系描述基础模型
        2.2.3 方向关系描述基础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空间关系描述的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几何表现模型
    3.1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概述
    3.2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分类
    3.3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的几何表现模型
        3.3.1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实体
        3.3.2 几何表现模型概述
        3.3.3 多尺度下的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几何表现模型
        3.3.4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基础几何表现模型的构建
        3.3.5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基础几何表现模型的空间关系特性
    3.4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几何表现模型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
    4.1 湖泊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
        4.1.1 湖泊平面形态基础几何表现模型的分解
        4.1.2 湖泊平面形态基础几何表现模型之间的空间关系类型
        4.1.3 湖泊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模型及其应用效果
    4.2 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
        4.2.1 河流平面形态基础几何表现模型的分解
        4.2.2 河流平面形态基础几何表现模型之间的空间关系类型
        4.2.3 河流(河段)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模型
        4.2.4 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空间关系描述的分解-组合策略
        4.2.5 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效果
    4.3 湖泊河流联合体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
        4.3.1 湖泊河流联合体平面形态变化空间关系描述的分解-组合策略
        4.3.2 湖泊河流联合体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效果
    4.4 湖泊河流群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
        4.4.1 湖泊河流群平面形态几何表现模型的组成特点
        4.4.2 湖泊河流群平面形态变化空间关系描述的分解-组合策略
        4.4.3 湖泊河流群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及其性质的推断
    5.1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
        5.1.1 湖泊平面形态变化类型
        5.1.2 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
        5.1.3 湖泊河流联合体平面形态变化类型
        5.1.4 湖泊河流群平面形态变化类型
    5.2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的推断
        5.2.1 湖泊平面形态变化类型的推断
        5.2.2 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的推断
        5.2.3 湖泊河流联合体平面形态变化类型成立的推断
        5.2.4 湖泊河流群平面形态变化类型的推断
    5.3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性质的推断
        5.3.1 顾及水位变化的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性质推断
        5.3.2 顾及上下文关系的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性质推断
    5.4 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类型及其性质推断的应用
        5.4.1 应用对象
        5.4.2 工作流程
        5.4.3 结果及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内容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标记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融合建模和形式验证
        1.2.2 面向稳态的配电网智能分析理论方法
        1.2.3 电网运行场景分析技术与应用
        1.2.4 信息物理交互影响的电网安全风险评估
    1.3 本文结构与内容
第二章 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动态潮流分析
    2.1 引言
    2.2 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动态潮流基本概念
        2.2.1 主动配电网动态潮流与其他潮流方法的区别
        2.2.2 基于信息-物理流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分析实现机理
    2.3 主动配电网时变运行场景的信息物理融合表示
        2.3.1 时变运行场景的跟踪因子设置
        2.3.2 分配不平衡功率的储能调节机制
        2.3.3 时变运行场景分析的信息物理融合机理
    2.4 主动配电网动态潮流模型及其求解
        2.4.1 储能的混合逻辑动态模型
        2.4.2 网络动态潮流模型
        2.4.3 求解方法与流程
    2.5 间歇性分布式电源有功出力的可信容量评估
    2.6 算例研究
        2.6.1 算例准备
        2.6.2 动态潮流分析
        2.6.3 可信容量的计算评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物理叠加的主动配电网运行场景分析与推演
    3.1 引言
    3.2 场景树与序列运算理论
        3.2.1 场景树的表达方法
        3.2.2 序列的并积运算
        3.2.3 序列的卷和运算
    3.3 间歇性电源输出的波动场景分析
        3.3.1 分布式电源的波动性态势
        3.3.2 场景确立与场景演变分析
        3.3.3 功率平衡消纳能力分析
    3.4 信息物理叠加的安全风险场景分析
        3.4.1 信息系统与物理网络故障的叠加耦合
        3.4.2 安全风险的运行场景确立及分析
    3.5 算例研究
        3.5.1 算例电网情况
        3.5.2 波动运行场景的演变分析
        3.5.3 安全风险场景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信息物理空间的主动配电网风险评估与预警
    4.1 引言
    4.2 信息空间的风险因素与概率模型
    4.3 基于赋权攻击图的信息空间风险传导与表征
        4.3.1 有向图理论与风险传导的攻击图表示
        4.3.2 顶点脆弱性
        4.3.3 路径随机性
    4.4 跨空间风险因素叠加融合的配电网风险指标和评估模型
        4.4.1 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
        4.4.2 严重程度函数与耦合函数
        4.4.3 系统整体风险及风险评估求解流程
    4.5 风险运行状态的确立及预警表达机制
        4.5.1 风险状态的确立与转换原则
        4.5.2 基于事件驱动型混合系统模型的风险预警
    4.6 算例研究
        4.6.1 算例电网与仿真环境
        4.6.2 基于仿真计算的风险评估与预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英文术语缩写)
附录 B(算例参数)
附录 C(信息系统故障率参数估计)
附录 D(算例电网通信配置)
附录 E(电网信息安全技术概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申请的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

(9)道路网约束下城市大比例尺地图上的建筑物和兴趣点综合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2 空间关系理论与空间数据结构
    2.1 空间关系
    2.2 空间冲突
    2.3 拓扑结构
    2.4 三角网拓扑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道路数据预处理方法
    3.1 城市道路
    3.2 道路数据结构化
    3.3 道路数据预处理
    3.4 实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道路网约束下的城市兴趣点数据选取方法
    4.1 城市兴趣点
    4.2 兴趣点综合现状与问题分析
    4.3 兴趣点空间信息表达特征
    4.4 顾及道路网影响的兴趣点选取方法
    4.5 实验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道路网约束下的城市建筑物综合方法
    5.1 城市建筑物数据分析
    5.2 建筑物综合现状与问题分析
    5.3 DELAUNAY三角网结构的度量特征
    5.4 道路约束下的建筑物的合并
    5.5 实验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工作与学习经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三维城市建筑物拓扑关系模型研究 ——以CityGML和IFC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三维城市建筑物
        1.1.2 三维GIS技术
        1.1.3 CityGML标准
        1.1.4 建筑信息模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城市自动建模技术
        1.2.2 空间拓扑关系研究
        1.2.3 CityGML拓扑研究及扩展
        1.2.4 BIM空间分析研究
        1.2.5 现有研究的总结与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拓扑相关理论基础
    2.1 拓扑关系定义及描述
        2.1.1 拓扑定义
        2.1.2 拓扑关系类型
        2.1.3 拓扑关系的表达与维护
    2.2 三维拓扑模型
        2.2.1 四交模型
        2.2.2 九交模型
        2.2.3 RCC理论
    2.3 三维数据模型
        2.3.1 面元的三维数据模型
        2.3.2 平面组合的三维数据模型
        2.3.3 体元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维城市模型标准
    3.1 CityGML标准
        3.1.1 CityGML体系结构
        3.1.2 CityGML数据结构
        3.1.3 CityGML特性
    3.2 IFC标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层拓扑模型
    4.1 双层拓扑模型
        4.1.1 几何拓扑关系
        4.1.2 语义拓扑关系
        4.1.3 拓扑基元
    4.2 CityGML拓扑扩展
        4.2.1 CityGML扩展规则
        4.2.2 拓扑扩展ADE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建筑物拓扑关系构建
    5.1 有效性检验
        5.1.1 基于拓扑结构的有效性检验
        5.1.2 三维几何体的有效性检验
        5.1.3 方向
        5.1.4 三维城市模型的一致性规则
    5.2 三维城市模型修复
        5.2.1 面对象修复
        5.2.2 体对象修复
    5.3 几何基元拓扑关系构建
        5.3.1 数据预处理
        5.3.2 构建算法
    5.4 语义对象拓扑关系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分析与讨论
    6.1 多尺度建筑物拓扑关系构建
    6.2 CityGML拓扑ADE扩展
    6.3 IFC数据拓扑构建
    6.4 IFC封闭房间搜索
    6.5 IFC连通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拓扑空间中集合的外部描述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与应用[D]. 尹丹. 扬州大学, 2021(08)
  • [2]融合时空特征的轨迹表征建模方法研究[D]. 钱程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从技术到设计 ——基于结构找形的设计方法研究[D]. 王倩. 东南大学, 2019(01)
  • [4]量子场论的实在论研究[D]. 程守华. 山西大学, 2019(01)
  • [5]可拓室内设计数据挖掘研究[D]. 马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6]复杂机电产品线缆敷设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王发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7]湖泊河流平面形态变化的空间关系描述及其在变化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冷亮. 吉林大学, 2017(03)
  • [8]信息物理融合的主动配电网分析与风险评估研究[D]. 孙辰. 上海交通大学, 2017
  • [9]道路网约束下城市大比例尺地图上的建筑物和兴趣点综合方法[D]. 郭沛沛.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2)
  • [10]三维城市建筑物拓扑关系模型研究 ——以CityGML和IFC为例[D]. 罗丰.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拓扑空间中集合的外部描述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