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和β线性碳的合成和热稳定性

α和β线性碳的合成和热稳定性

一、α型和β型线型碳的合成及热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薄其飞,程丽军,刘照,袁善良,蒋毅,张彪[1](2020)在《炔醛化反应中pH值对铜基催化剂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炔醛化反应通常采用铜基催化剂,pH值对反应有较大影响,控制反应过程中pH值在6~7范围内,1,4-丁炔二醇收率与选择性最佳。通过SEM、N2吸附-脱附、XRD和FT-IR对反应前后的碱式碳酸铜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pH值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反应过程中pH值较低,会造成催化剂形貌与织构性质发生改变,导致活性物质乙炔亚铜降低,促进线型碳(尤其是β型线型碳)增加,不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同时,研究还发现了炔醛化反应中间物CuC≡CCH2OH的存在。

刘宗[2](2019)在《氮掺杂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多孔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而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电化学等领域。尤其在催化领域,由于多孔碳的丰富孔隙结构、优良的导电导热性和化学惰性,经常充当金属催化剂的载体。纯碳载体仍存在金属团聚和损失的问题,会降低催化活性和使用寿命。因此,改进合成技术实现金属催化剂的高分散和强稳定性,才是提高催化剂性能的关键。氮掺杂多孔碳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含氮精细结构可成为金属的牢固配位,并可抑制金属的团聚行为。本文旨在合成高比表面积、高含氮量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以其作为催化剂钯的载体,期待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合成高分散、强稳定性的碳/钯催化剂,用于温和条件中苯甲醇和苯乙烯的有氧氧化反应。首先,以间苯二酚-甲醛树脂为前驱体,F127为结构导向剂,三聚氰胺为氮源,通过工艺简单的水热自组装的策略合成有序介孔碳材料,通过添加三聚氰胺,氮元素被掺入碳骨架中。和传统无序多孔碳相比,该多孔碳样品具有长程有序的六边形孔道,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考察了反应物比例、碳化温度对多孔碳的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碳化温度变高,多孔碳材料的有序度和比表面积都得到提升,但温度过高时,则孔道坍塌导致有序度降低;添加更多的三聚氰胺会增加氮含量,但也会削弱多孔碳的有序度。然后,氮掺杂有序介孔碳作为载体,通过吸附还原的方法制备出高分散的钯纳米催化剂Pd/NOMCs,在无溶剂的苯甲醇有氧氧化中测试催化活性。通过调换载体、改变钯负载量,并对反应温度和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探索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1Pd/NOMC-0.3-750作为催化剂时,反应温度为160℃,反应3 h后,苯甲醇转化率为24.63%,苯甲醛的选择性为85.71%。此外,在5次的循环实验中,苯甲醇转化率仅略微降低,说明该催化剂有较高的循环稳定性。使用含交联基团的聚离子液体PCMVImTf2N作为碳源、氮源,采用直接热解的方法获得无序氮掺杂多孔碳材料。交联基团可在中温段(350-400℃)形成热稳定性高的碳氮聚合物,将PCMVImTf2N直接碳化就可得到比表面积为581 m2/g的多孔碳,氮含量高达13.85%,具有微观和介观的分级结构。加入F127经高温热解后可生成更多的介孔,比表面积最高达903 m2/g,不过氮含量也随之降低。在氮掺杂多孔碳表面负载钯金属催化剂,用于苯乙烯的有氧氧化,考察钯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反应的影响。提高钯浓度或降低反应温度有助于提高苯甲醛选择性。使用Pd/PNPC-2在80℃下对该反应催化14 h后,苯乙烯转化率为98.21%,主产物苯甲醛和环氧苯乙烷的总选择性达到80.56%,在循环测试中表现出高的循环稳定性。

叶明富,孔祥荣,许立信,陈国昌,伊廷锋,孙清江[3](2014)在《线型碳及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概述线型碳的发现及研究史,介绍了物理法制备与化学法合成线型碳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张振,王茹[4](2011)在《[Co(NH3)6]2+催化乙炔氧化缩聚合成β型线型碳》文中认为在T=35℃的条件下,以盐酸为酸化剂、[Co(NH3)6]2+为催化剂,催化乙炔氧化缩聚合成了β型线型碳。通过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X-衍射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pH=6,六水氯化钴(Ⅱ)用量为0.4g时,β型线型碳的产率为61.18%,其中Co(II)的含量为1.72%。TG和DTA分析结果表明:在227.4℃时,β型线型碳向α型线型碳转化,而在370℃420℃时,β型线型碳实现了向金刚石的转化。

李元[5](2009)在《利用有机分子制备无机微/纳米材料简便环保新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初,化学家们提出了与传统的治理污染不同的绿色化学的概念,“绿色化学”已经逐渐成为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近十几年来,关于绿色化学的概念、目标、基本原理和研究领域等已经逐步明确,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合理选择使用无毒性化学品、具有生态相容性的溶剂和可再生材料是绿色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绿色化学中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生物蛋白和多糖类天然有机物,采用绿色环保方法,直接制备碳酸钙和碳等无机物材料,为探索各种简便、温和、环保、低能耗的反应体系开辟道路,为其应用打基础。主要内容如下:1.以鸡蛋清水溶液中蛋清蛋白为模板,用CaCl2和Na2CO3作原料,在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24h时,简便地合成了尺寸在一微米左右的球霰石型亚稳相碳酸钙,产物中球霰石的含量约为94%,表明蛋清蛋白能有利于球霰石的生成和长大,并抑制其转化为热力学稳定的方解石。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等对所得的亚稳相碳酸钙进行了表征,并对反应条件和机理作了系统的探索研究。2.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将分子式为CmH2nOn的有机物中的H与O按2:1的比列脱去,得到纯C产物。为控制反应速度,将浓硫酸先用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再把作为反应物的有机物加入所得稀硫酸中,搅拌溶解。然后水浴加热,使溶液中水不断蒸发,硫酸浓度变大,对有机物进行脱水,直到溶液完全变黑。选用不同有机物环糊精((C6H10O5)7)和琼脂粉((C12H18O9)x)进行脱水,得到基本粒子粒径均在50nm左右的无定形碳,将产物放入酒精中进行生长,环糊精脱水所得产物生长为链状,琼脂粉脱水所得产物生长为圆饼状。将产物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激光拉曼光谱(LRS)等进行表征,得出两种产物均为α线型碳和β线型碳的混合物。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肖骁[6](2008)在《有机介质环境机械化学球磨作用下金属粉末结构演变与反应行为》文中研究说明机械球磨不仅广泛应用于粉体材料制备,成为片状金属粉体制备的标准工艺,而且近年扩展应用至环境保护领域,被视为最具商业化应用前景的POPs无害化处理技术。与国外相比,我国片状金属粉体制备工艺差距明显,尤其是片状铜粉、镍粉及锌粉都未能实现产业化,包括POPs在内的含氯有机废物无害化处理研究更是空白,鉴于此,本文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片状金属粉体机械球磨制备工艺研究;(2)金属粉体片状化过程微观结构演变及形变机制;(3)含氯有机废物/锌粉机械球磨化学脱氯工艺及行为机理研究。通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通过球磨条件参数对粉体片状化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介质环境是影响金属粉体片状化的重要因素,有机介质球磨更有利于粉末片状化,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机械球磨制备片状镍粉、铜粉、锌粉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制备得到径厚比大、片状形貌好,片层表面干净平整,具有良好的金属光泽的片状粉末产品;片状锌粉产品相关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先进产品水平。(2)采用XRD、SEM、TEM等检测手段,分析了球磨过程中铜/镍/锌粉微观结构演变,发现随着球磨时间延长,镍粉、铜粉的晶粒尺寸阶梯减小,而微观应变、位错密度、晶格常数、晶胞体积皆随片状化进程阶梯增长,且微观应变、位错密度表现为各向异性。比较而言,铜粉的微观应变、位错密度均小于镍粉。片状化的铜、镍粉微观结构最显着特征是存在择优取向且晶粒呈现片层/条状;片状镍、铜粉的择优取向为<200>,且<200>取向越明显,镍/铜粉片状化程度与形貌越好。(3)在微观结构上,铜粉片状化体现为等轴晶粒在径向方向被拉长形成片层晶粒及片层晶沿径向发生碎裂形成条形晶。该过程具体形变机制为在多向载荷周期作用下,晶粒内部产生大量位错,并发生聚集重排,从而导致晶粒细化与形成择优取向。其晶粒细化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主体区域遵循晶粒内部位错细分机制,微米/亚微晶粒在应力作用下形成位错胞墙,从而使晶粒逐步细分直至形成纳米晶;二是局部区域晶粒在高应变量/应变速率作用下,碰撞瞬间形成的位错保持或再结晶形成纳米晶。(4)首先开发了含氯有机废物/锌粉机械球磨化学脱氯新工艺,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实现PVC、PVDC、HCB的脱氯率100%,为含卤有机废物脱卤开辟了一条安全高效的新途径。(5)采用XRD、IR、Raman、NMR等检测方法对PVC、PVDC、HCB/锌粉机械化学脱氯产物及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其机械化学反应路径。含氯有机废物/锌粉机械球磨化学脱氯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机械球磨过程中,锌粉在机械力作用下形成自由基,自由基进攻有机氯化物中的氯,使氯原子从有机氯化物上脱离与金属锌粉反应,形成Zn(OH)Cl、Zn2OCl2化合物。HCB苯环相互发生平面聚合,形成石墨结构,在空间以金刚石形式聚合,最终形成无定形碳,小部分多氯苯则发生氧化开环生成脂肪酸。(6) PVC/PVDC经脱氯、交联、脱氯化氢及氧化等路径发生降解,转变成类金刚石型碳、少量线型碳碎片及聚乙炔等产物;线性碳碎片通过氯化氢脱除反应路径形成。若进一步优化机械球磨反应条件,如采用还原性气氛下低温球磨等,有可能制得较纯净线性碳产品,从而开发一种新颖高效线型碳制备工艺。

曾滔,范庆军,王茹[7](2007)在《β型线型碳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王世华,任大成[8](2005)在《聚乙烯醇脱水—氧化脱氢制备线型碳》文中提出报道了以聚乙烯醇(PVA)为起始物制备线型碳的研究结果。制备过程类似于炭纤维制备过程中的预氧化工艺,在氧和惰性气体比例适当的条件下,聚乙烯醇在反应釜中梯度升温,以便逐步脱水、氧化脱氢,并保持其原来的晶型。研究了聚乙烯醇在加压下脱水、氧化脱氢制备线型碳的反应条件。产品用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和X 射线衍射表征,并与已报道的结果比较,表明产品为β型(累积双键型)线型碳。产品的X 射线衍射结果与原料聚乙烯醇几乎一样,证明产品保持了原料的晶体构型。本合成法可能成为适用的线型碳合成的新途径,并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反应机理。

传秀云,王统宽,Jean Baptiste DONNET[9](2005)在《线状卡宾碳的研究进展和稳定性讨论(英文)》文中指出综合评述了所有存在的太空星际空间、地球和多种生物体中的线状卡宾碳以及在实验室合成的各种线状卡宾碳,重点评述了线状卡宾碳的稳定性和存在性。分析认为线状卡宾碳的稳定性与其类型、所处气氛、环境有关,提出可以通过插层化合物和端部基团连接等方法获得稳定的线状卡宾碳。

任大成[10](2004)在《聚乙烯醇氧化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就聚乙烯醇氧化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中针对加热温度、保护气选择以及氧在制备中的作用几个主要方面做了深入研究,最终成功制备出β型线型碳,并论证了聚乙烯醇梯度升温脱水、脱氧制备线型碳的可行性。通过聚乙烯醇差热分析和X-衍射分析可以知道,在实验中选用的聚乙烯醇是晶体,这为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烘箱中以2 oC或者5 oC为间隔加热,反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脱水、脱氢温度选择在120 oC、165oC、175oC、200 oC、220 oC、250 oC,恒温时间为一个半小时为宜。对聚乙烯醇氧化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的研究,主要是从保护气和氧的影响两个方面作了研究。在管式炉中,用加压和减压,以及二氧化碳作保护气和氮气作对照,结果表明:加压和以二氧化碳作保护气可取得更好的结果。在高压釜中的研究结果表明:氧在制备线型碳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合成的产品通过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衍射表征,并与其它成熟的方法合成的线型碳比较,证明产品为β线型碳。同时,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制备反应机理。

二、α型和β型线型碳的合成及热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α型和β型线型碳的合成及热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炔醛化反应中pH值对铜基催化剂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
    1.2 催化剂的制备
    1.3 催化剂的反应
    1.4 反应后催化剂处理
    1.5 催化剂的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pH值对催化活性影响
    2.2 反应pH值对催化剂形貌影响
    2.3 反应体系pH对催化剂织构影响
    2.4 催化剂的红外表征
    2.5 XRD对催化剂物相组成解析
3 结论

(2)氮掺杂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多孔碳材料简介
    1.2 多孔碳材料的合成及机理
        1.2.1 活化法
        1.2.2 模板法
    1.3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
        1.3.1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性质
        1.3.2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合成
    1.4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表征手段
        1.4.1 X射线衍射
        1.4.2 氮气等温吸-脱附
        1.4.3 拉曼光谱
        1.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1.5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应用
        1.5.1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在吸附分离领域的应用
        1.5.2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1.5.3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在储氢方面的应用
        1.5.4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在多相催化领域的应用
    1.6 论文选题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2 一锅法合成氮掺杂有序介孔碳材料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和表征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制备氮掺杂有序介孔碳材料
        2.2.3 氮掺杂有序介孔碳样品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氮掺杂量对样品的影响
        2.3.2 碳化温度对样品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氮掺杂有序介孔碳负载钯催化剂性能的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和表征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制备钯负载的氮掺杂有序介孔碳催化剂
        3.2.3 催化剂的表征
        3.2.4 催化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表征
        3.3.2 无溶剂苯甲醇的催化氧化
    3.4 本章小结
4 离子液体为碳源含氮多孔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与表征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合成聚离子液体
        4.2.3 制备氮掺杂多孔碳材料
        4.2.4 氮掺杂多孔碳PNPC-z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元素分析
        4.3.2 氮气吸-脱附测试
        4.3.3 X射线衍射
        4.3.4 透射电子显微镜
        4.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4 本章小结
5 氮掺杂多孔碳负载钯催化剂性能的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与表征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2 制备钯负载的氮掺杂多孔碳催化剂
        5.2.3 催化剂的表征
        5.2.4 催化性能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载体的筛选
        5.3.2 催化剂的表征
        5.3.3 反应条件的优化
        5.3.4 催化剂循环稳定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3)线型碳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法制备线型碳
2 化学法合成线型碳
3 结语

(4)[Co(NH3)6]2+催化乙炔氧化缩聚合成β型线型碳(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及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线型碳的合成
        (1) pH对产率的影响
        (2) 六水氯化钴 (Ⅱ) 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1.2.2 结构分析
        1.2.3 热稳定性分析
        1.2.4 金属钴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pH值和六水氯化钴 (Ⅱ) 用量对产率的影响
    2.2 结构分析
    2.3 热稳定性分析
    2.4 金属含量分析
    2.5 机理讨论
3 结论

(5)利用有机分子制备无机微/纳米材料简便环保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的结构
    1.3 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
    1.4 纳米材料的性质
    1.5 纳米材料的应用
    1.6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7 通过有机分子制备无机微纳米材料
        1.7.1 生物矿化与纳米材料的放声合成
        1.7.2 线型碳材料及其制备
    1.8 课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蛋清蛋白模板法仿生制备球霰石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仪器
        2.2.2 样品制备
        2.2.3 产物的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4 总结
第3章 有机物脱水法制备纳米线型碳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仪器
        3.2.2 样品制备
        3.2.3 产物的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X射线衍射与拉曼光谱结果分析
        3.3.2 红外光谱结果分析
        3.3.3 形貌分析
    3.4 总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校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有机介质环境机械化学球磨作用下金属粉末结构演变与反应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机械球磨工艺及其应用概况
    1.2 片状金属粉体机械球磨制备工艺发展现状
        1.2.1 片状金属粉体特征及性能
        1.2.2 片状金属粉体种类及应用
        1.2.3 片状金属粉体的制备工艺及其发展
        1.2.4 我国片状金属粉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机械球磨作用下金属粉末塑性形变行为及其机制
        1.3.1 金属粉末粒度形貌变化
        1.3.2 粉末的微观组织演变
        1.3.3 晶粒细化机制
        1.3.4 塑性形变机制
    1.4 含氯有机废物机械化学脱氯工艺发展现状
        1.4.1 含氯有机废物的来源及危害
        1.4.2 含氯有机废物的处理方法
        1.4.3 含氯有机废物机械化学脱氯工艺及其发展现状
        1.4.4 含氯有机废物机械化学脱氯工艺特点及应用前景
    1.5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片状金属粉体机械球磨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原料及方法
        2.2.1 试验原料
        2.2.2 试验设备
        2.2.3 试验过程与方法
    2.3 空气介质中片状镍粉制备
    2.4 乙醇介质中片状镍粉的制备
    2.5 乙醇介质中片状铜粉的制备
    2.6 溶剂油介质中片状锌粉的制备
        2.6.1 球料比对锌粉片状化行为的影响
        2.6.2 球磨转速对锌粉片状化行为的影响
        2.6.3 球磨体系统温度对锌粉片状化行为的影响
        2.6.4 球磨时间对锌粉片状化行为的影响
        2.6.5 最佳工艺条件及产品锌粉性能
    2.7 讨论
        2.7.1 粉体片状化过程中球磨能量转换
        2.7.2 介质环境等因素对粉体片状化过程的影响
    2.8 小结
第三章 金属粉体片状化过程微观结构演变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样品
        3.2.2 样品结构分析方法
        3.2.3 XRD数据处理方法
    3.3 镍粉片状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
        3.3.1 择优取向变化
        3.3.2 晶粒结构、微观应变变化
        3.3.3 位错结构变化
        3.3.4 晶格常数及晶胞体积变化
    3.4 铜粉片状化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变
        3.4.1 择优取向变化
        3.4.2 晶粒结构、微观应变变化
        3.4.3 位错密度变化
        3.4.4 晶格常数及晶胞体积变化
    3.5 片状锌粉的微观结构
    3.6 分析讨论
        3.6.1 片状化粉体的特征微观结构
        3.6.2 粉体片状过程中择优取向变化规律
        3.6.3 粉体片状化过程微观结构演变规律
    3.7 小结
第四章 铜粉片状化过程的形变行为机制
    4.1 引言
    4.2 粉体片状化过程的形变方式
        4.2.1 机械球磨作用下粉体形变唯象模型
        4.2.2 粉体片状化过程的微锻
        4.2.3 片状化粉体的碎裂
        4.2.4 粉体片状化过程的形变行为
    4.3 铜粉片状化过程的特征组织结构变化
    4.4 铜粉片状化过程的晶粒细化机制分析
        4.4.1 片状铜粉中的位错结构形态
        4.4.2 片状化过程中铜粉晶粒细化机制
    4.5 铜粉片状化过程的形变行为机制
    4.6 小结
第五章 含氯有机废物/锌粉机械球磨化学脱氯工艺及其行为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原理、原料及方法
        5.2.1 试验基本原理
        5.2.2 试验原料
        5.2.3 试验设备
        5.2.4 试验过程与方法
        5.2.5 检测分析
    5.3 聚氯乙烯/锌粉体系试验结果
        5.3.1 因素条件试验
        5.3.2 球磨产物分析
    5.4 聚偏二氯乙烯/锌粉体系试验结果
        5.4.1 工艺条件试验
        5.4.2 球磨产物分析
    5.5 六氯苯/锌粉体系试验结果
        5.5.1 工艺条件试验
        5.5.2 球磨产物分析
    5.6 球磨作用下PVC(PVDC)/锌粉结构形貌变化及其机理
        5.6.1 纯PVC球磨后的结构形貌
        5.6.2 球磨作用下PVC/锌粉的微观形貌
        5.6.3 球磨作用下锌粉的晶粒尺寸变化
        5.6.4 PVC润滑作用下锌粉球磨形变机制分析
    5.7 有机氯化物/锌粉机械化学反应路线及制备线型碳可行性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β型线型碳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乙炔缩聚两步法合成β-线型碳
    2.3 β-线型碳向金刚石的转化
        2.3.1 实验装置
        1.3.2 转化实验
2 结果和讨论
    2.1 β-线型碳的红外光谱
    2.2 β-线型碳向金刚石的转化

(8)聚乙烯醇脱水—氧化脱氢制备线型碳(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制备实验
    2.3 测试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聚乙烯醇原料
    3.2 产品表征
    3.3 聚乙烯醇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的机理研究
4 结语

(9)线状卡宾碳的研究进展和稳定性讨论(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 The concept of carbyne
2 Disputation on the existence of carbyne
3 Stability of carbyne
    3.1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of stable carbyne mo-lecules
    3.2 Stability of carbyne and its environment
4 Carbyne occurrences
    4.1 Carbyne occurrence in interstellar medium
    4.2 Carbyne occurrence in earth
    4.3 Carbyne occurrence in certain biological objects
    4.4 Carbyne synthesized in laboratory
5 Methods of carbyne preparation and stablization
    5.1 By end-capping stabilized oligoynes
    5.2 Stabilization and synthesis of carbyne in special gas and space environment
    5.3 Carbyne intercalation compounds (CIC's)
    5.4 Extraction from biological objects
6 Conclusions

(10)聚乙烯醇氧化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线型碳研究综述
    1.1 线型碳的合成
        1.1.1 物理法--碳材料的相转化法
        1.1.2 化学合成法
    1.2 线型碳的结构
    1.3 线型碳的应用
        1.3.1 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1.3.2 在金刚石的制备中的应用
        1.3.3 其它方面的应用
    1.4 研究现状及困难
    1.5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聚乙烯醇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
    2.1 仪器与试剂
    2.2 聚乙烯醇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可行性研究
    2.3 聚乙烯醇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研究
        2.3.1 自制管式炉制备线型碳
        2.3.2 高压釜制备线型碳
    2.4 测试条件
        2.4.1 红外光谱测试条件
        2.4.2 拉曼光谱测试条件
        2.4.3 差热分析测试条件
        2.4.4 X-衍射测试条件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聚乙烯醇原料
    3.2 聚乙烯醇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可行性研究
        3.2.1 红外光谱分析
        3.2.2 X-衍射结果分析
        3.2.3 元素分析及失重曲线
    3.3 聚乙烯醇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研究
        3.3.1 保护气的选择
        3.3.2 氧对聚乙烯醇制备线型碳的影响
    3.4 聚乙烯醇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的机理研究
第四章 总结
    4.1 实验取得的进展
    4.2 实验中还存在的问题
    4.3 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声明
致谢

四、α型和β型线型碳的合成及热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炔醛化反应中pH值对铜基催化剂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J]. 胡鑫,薄其飞,程丽军,刘照,袁善良,蒋毅,张彪.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20(02)
  • [2]氮掺杂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D]. 刘宗.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2)
  • [3]线型碳及其研究进展[J]. 叶明富,孔祥荣,许立信,陈国昌,伊廷锋,孙清江. 现代化工, 2014(11)
  • [4][Co(NH3)6]2+催化乙炔氧化缩聚合成β型线型碳[J]. 张振,王茹.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1(06)
  • [5]利用有机分子制备无机微/纳米材料简便环保新途径研究[D]. 李元. 西南大学, 2009(09)
  • [6]有机介质环境机械化学球磨作用下金属粉末结构演变与反应行为[D]. 肖骁. 中南大学, 2008(03)
  • [7]β型线型碳及其应用研究[J]. 曾滔,范庆军,王茹.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7(03)
  • [8]聚乙烯醇脱水—氧化脱氢制备线型碳[J]. 王世华,任大成. 新型炭材料, 2005(01)
  • [9]线状卡宾碳的研究进展和稳定性讨论(英文)[J]. 传秀云,王统宽,Jean Baptiste DONNET. 新型炭材料, 2005(01)
  • [10]聚乙烯醇氧化脱水脱氢制备线型碳研究[D]. 任大成. 四川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α和β线性碳的合成和热稳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