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皮病的肺部表现(附八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潘俊彦[1](2021)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都是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各个年龄段都可发病,在儿童中SLE的发病率要更高一些。尽管SLE和SS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有一些共同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且可以共存于同一患者。SLE患者中约有8.3%-30.0%伴有SS,与不伴有SS的SLE相比,在表现上可能更接近SS。本研究聚焦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干燥综合征的“重叠状态”,归纳总结中国SLE患儿并发S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及这部分患儿与不伴有SS的SLE患儿的异同点,并用最新的“2018年日本儿童干燥综合征诊断指南”中的诊断标准进行验证,为建立适用于我国sSS患者、尤其是儿童群体的诊断标准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儿童SLE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SLE的诊断采用1997年ACR修订的诊断标准或2012年SLICC分类标准或2019年EULAR/ACR分类标准。干燥综合征的诊断依据如下标准:排除可引起眼干和/或口干的其他疾病后,如符合以下两条,可作出SS的诊断:1、有干眼或唾液腺功能减退的客观指标,或MRI、超声提示SS特有的显着腺体实质异常;2、存在抗Ro/SSA和/或抗La/SSB抗体、唇腺活检结果阳性,或确诊的系统性风湿性疾病,或类风湿因子阳性伴ANA≥1:320。重要临床资料缺失的患儿予以排除。被诊断为SS的SLE患儿归入SLE-SS(SLE伴发SS)组,其余归入SLE-no SS(SLE未伴发SS)组。并在SLE-SS组中用“2018年日本儿童干燥综合征诊断指南”中的诊断标准进行验证。结果:1、共有383例患儿纳入研究(女性318例,男性65例,男女比为1:4.9),其中58例(15.14%)被诊断为sSS(女性49例,男性9例,男女比为1:5.4),在起病年龄和性别上与不伴有SS的SLE患儿无明显差异,但SLE-SS组患儿肾脏受累较轻微(P=0.003),血尿、蛋白尿等症状较少见,更容易出现抗SSA、抗SSB抗体阳性、RF水平升高、高球蛋白血症(P<0.001),两组的疾病活动度无明显差异;2、共有58名患儿被诊断为sSS,18例(31.03%)患儿有主观干燥症状。根据是否有干燥症状进行分层,两组在起病年龄、性别和临床症状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有干燥症状的患儿似乎更容易出现高球蛋白血症(P=0.045)。以2018年日本儿童干燥综合征诊断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对本研究结果进行验证,58名患儿中有56人可被分类为“definite SS”(96.55%),其余2人的分类结果为“probable SS”。结论:伴发SS的SLE患儿可能是一组具有独特人口学、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的亚型。本研究与2018年日本儿童干燥综合征诊断指南的符合率较高。制定适用于儿童的干燥诊断标准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由于在儿童患者中干燥症状并不多见,将其列为标准条目可能造成漏诊。检查项目的完成度较低也是儿童对现有标准满足率较低的原因之一。不满足现有标准的患儿也不应完全排除诊断,仍需关注腺体表现,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
彭井华[2](2020)在《从“瘀阻肺络”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与抗Ro52抗体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抗Ro52抗体(Anti-Ro52 antibody)在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与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中的差异性,探讨抗 Ro52 抗体与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相关性,并基于“瘀阻肺络”分析抗Ro52抗体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中与“痰瘀阻肺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及风湿免疫科住院病例,包括结缔组织病中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及其合并间质性肺病者(RA-ILD、SS-ILD、DM/PM-ILD)。共筛选出154例CTD及100例CTD-ILD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抗Ro52抗体、ANA谱、血沉、C-反应蛋白、ANA定量、肿瘤标志物、中医证型等数据。回顾性分析上述指标在CTD与CTD-ILD之间的差异性,抗Ro52抗体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CTD合并ILD的危险因素,抗Ro52抗体的诊断价值及抗Ro52抗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得出结论。结果:1.CTD-ILD组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CTD组,两组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CTD-ILD组患者年龄、CEA、CA199、CA125、CA153明显高于CTD组,两组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CTD-ILD组铁蛋白高于CTD组,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PM/DM-ILD组抗Ro52抗体阳性率高于RA-ILD组,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3.RA组和RA-ILD组之间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SS组和SS-ILD组之间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PM/DM-ILD组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PM/DM组,两组之间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年龄、抗Ro52抗体、CEA、CA125、CA153、CA199、铁蛋白是CTD合并ILD发生的危险因素,抗Ro52抗体、CA125、CA153是CTD合并I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抗Ro52抗体、CEA、CA125、CA153是PM/DM合并ILD发生的危险因素,抗Ro52抗体、CA125、CA153是PM/DM合并I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抗Ro52抗体诊断CTD-ILD、PM/DM-IL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8和0.769,对CTD-ILD和PM/DM-ILD分别具有较低和中等程度的诊断价值。6.与抗Ro52抗体相关的因素有抗Jo-1抗体、CEA、CA153、铁蛋白,均与抗Ro52抗体有显着正向极弱相关关系。7.CTD-ILD患者5组证型抗Ro52抗体阳性率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痰瘀阻肺证抗Ro52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型,痰瘀阻肺证与寒湿阻肺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TD继发ILD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抗Ro52抗体、CEA、CA125、CA153、CA199、铁蛋白。2.抗Ro52抗体可作为PM/DM继发ILD的早期风险性评估指标,有助于PM/DM-ILD的临床诊断。3.CTD-ILD中医证型主要见于痰瘀阻肺证,其次为痰热蕴肺证,瘀血、痰浊可能是CTD患者继发ILD的主要病理因素。
贾茜[3](2016)在《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RP)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诊治及预后,对本病的诊疗提供帮助,减少临床误诊率及漏诊率。方法: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2001-2016年发表在CNKI、Pubmed等数据库有关RP的文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重点对国内近10年内相关的123篇文献中,记录较完整的142例患者及该例报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同时探讨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治、预后等一般规律。结果:RP发病率低,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可伴有多系统损害,病情易反复,首诊易误诊、漏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有效,预后个体差异较大。1.病例:本次报道病例的临床表现为耳廓、肾脏受累,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后患者因个人原因未再用药,1月后随访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视物模糊等症状,并未再规范诊治,目前该患者仍在随访中。2.文献复习:(1)性别:男性75例,女性68例,男女比例为1.10:1。(2)年龄:各年龄均可发病,最小7岁,最大82岁,主要集中在40-60岁,中位发病年龄46岁,平均年龄45.05±15.36岁。(3)合并疾病:8例合并恶性肿瘤,其中5例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23例合并自身免疫病,其中7例合并骨关节炎,5例合并血管炎,2例合并寻常型银屑病,3例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脂膜炎、sweet病、溃疡性结肠炎、抗磷脂综合征各1例。(4)临床表现:仅23例累及一个脏器或系统,余120例呈多系统损害。累及耳103例(72.0%),呼吸系统99例(69.2%),关节52例(36.4%),鼻、眼各49例(34.3%),皮肤1O例(7.0%),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各8例(5.6%)、6例(4.2%)、4例(2.8%),发热56例(39.2%)。(5)实验室检查:贫血72例(72/124),白细胞增多50例(50/124),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41例(41/124),淋巴细胞比率降低5例(5/124),血小板增多17例(17/124)。尿常规异常15例(15/53),肝酶异常9例(9/66),低白蛋白血症8例(8/15),高脂血症3例(3/6),甲状腺功能异常3例(3/12),高尿酸血症1例。自身抗体谱异常28例(28/114),血清免疫球蛋白异常24例(24/61),血清C3、C3异常9例(9/45)。血沉增快112例(112/139),血清CRP升高72例(72/95)。(6)影像学检查:93例行颈胸部HRCT检查,64例有异常发现,如气道管壁增厚、狭窄、扭曲,肺野高密度影,肺门等处淋巴结肿大,肋骨及周围软组织肿胀、模糊等。50例患者行气管镜检查,48例有异常发现,如黏膜水肿充血、软骨环消失、气道狭窄、管壁钙化、增厚、塌陷等。14例患者于气管镜下行局部组织活检及病理检查,组织学改变可见急慢性炎症、纤维肉芽组织形成等改变。(7)病理改变:30例患者行局部皮肤和(或)软骨组织活检及病理检查,共同特点为软骨正常腔隙结构破坏、嗜碱性消失,早期伴中性粒细胞浸润、后期为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晚期可见软骨被纤维组织替代。(8)治疗:142例患者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其中55例患者单用此方案治疗,82例在此方案基础上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沙利度胺、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等,7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4例联合应用生物制剂治疗。(9)预后:7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8例出现耳廓塌陷,3例听力丧失,14例视力受损,47例鞍鼻畸形,45例气道狭窄,2例声带、会厌运动受限。6例治疗无效死亡,其中5例死于呼吸衰竭、肺部感染,1例意外死亡。结论:1、RP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2、RP可伴发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3.临床表现多样,可出现多系统损害。4.根据病情单独或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治疗。5.RP预后个体差异较大,早期正确诊断、规范治疗是控制本病进展的重要前提。
吴仕强,高振华,黄兆民[4](2010)在《系统性硬化病的临床分型及相关X线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系统性硬化病(SSc)的临床分型及其相关的X线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临床证实的SSc患者的X线检查资料,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型并观察手、肺部以及食管钡餐X线表现。结果 19例SSc患者中弥漫型13例,局限型6例,在受累手、食管和肺部的相关X线表现相同:多发指端皮下组织萎缩、指骨末端骨质吸收、可伴有骨质疏松和关节改变;食管蠕动减弱,管壁柔软度下降;双肺下野纹理增多、紊乱。19例SSc患者双手均出现多发指端皮下组织萎缩和指骨末端骨质吸收。13例弥漫型SSc中,食管钡餐检查9例异常,肺部X线表现异常10例;6例局限型SSc中食管钡餐检查和肺部X线表现异常各1例。结论 SSc累及手、食管和肺部时可出现一定特征性的X线表现,其中食管和肺部受累几率与临床分型相关,而手部骨关节受累几率与SSc临床分型无相关性。
陈会茹[5](2003)在《硬皮病中西医研究进展及导师治疗硬皮病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硬皮病属于结缔组织疾病,具有谱性表现特征,一些严重的病例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本病病因不明,在治疗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目前尚无任何药物能治愈本病。但随着研究的进展,中西医在病因认识和治疗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收集了近年来中西医对本病病因病机和治疗的有关文献,希望本篇综述为临床研究硬皮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最新的参考资料,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中西医在病因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论述导师在治疗实践中的独到见解及临床经验。
兰虹[6](2000)在《硬皮病的肺部表现(附八例报告)》文中指出 硬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系统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胶原及结缔组织成分过度沉积于皮肤和内脏。肺是血管及结缔组织丰富的器官,故受累机会最多,其组织学改变常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纤维化。1991~1997年我科收治硬皮病8例,其中5例合并肺癌,2例为鳞状上皮细胞癌,3例为腺癌。 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患者是根据临床特点和特异性免疫指标,结合呼吸系统症状、肺功能的损害、X线的典型征象确诊的。未行肺活体组织检查。8例患者全部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其
付建设[7](1997)在《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X线表现(附4例报告)》文中指出
戚婷[8](2013)在《以风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骨髓转移癌32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以风湿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骨髓转移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以减少临床的误诊与误治。方法:通过对我院2003年6月至2012年12月确诊的32例骨髓转移癌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涂片等)、影像学检查、骨髓象、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骨髓转移癌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减少临床误诊和误治。结果:所有病例都经骨髓穿刺或活检诊断为骨髓转移癌,其中先有肿瘤再发现骨髓转移者12例;先发现骨转移再查明原发肿瘤6例,分别为肺癌2例,胃癌2例,右眶滑膜肉瘤1例,前列腺癌1例,原发灶未查明者14例。骨骼关节肌肉疼痛、发热、乏力及贫血为最常见的症状。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外周血出现幼红幼粒细胞是常见的血象异常;血生化有肝功能的指标(ALT、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血沉、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钙降低等情况;骨髓象示骨髓增生明显低下至增生明显活跃不等。PET-CT能100%的发现肿瘤骨转移。32例中仅4例接受了系统治疗,3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92天。进一步用COX风险模型研究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得出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白细胞异常是危险因素,血小板计数大于100*109/L是保护因素。结论:骨髓转移癌可以首先出现风湿病症状,临床对于不明原因骨痛、发热、消瘦、血生化学指标的异常如(乳酸脱氢酶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等及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贫血等情况者,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骨髓穿刺或活检对骨髓转移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原发灶不明的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生存期可延长。
黄(王莹)[9](2011)在《儿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病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DPLD/ILD)的病因诊断程序、病因分布以及临床资料对病因诊断的价值,旨在于提高儿童DPLD/ILD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DPLD/ILD病人27例。参考全国儿童DPLD/ILD协作组提出的病因诊断程序来制定诊断程序,对病例进行收集、登记、建册、治疗,并对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通过对入组病例的病因分析,了解本地儿童DPLD/ILD的主要病因构成比。结果:1、严格按照全国儿童DPLD/ILD协作组提出的病因诊断程序,所有入组病例至随访结束,明确及基本明确诊断24例(89%),疑诊2例(7%),原因不明1例(4%)。2、儿童DPLD/ILD的病因主要为: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diopathic pulmonary hemosiderosis,IPH)16例(59%),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3例(11%),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2例(7%),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JRA-ILD)1例(4%),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 1例(4%),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Extrinsic allergic alveolitis,EAA)1例(4%),疑诊急性间质性肺炎(Acute interstitial pneumonia,AIP)1例(4%),疑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1例(4%),原因不明1例(4%)。3、病史、临床症状、X线表现、激素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病因诊断提供线索。贫血、咯血者要注意IPH;痰、胃液、肺泡灌洗液涂片找到含铁血黄素细胞是诊断IPH的重要依据;鼻窦炎是DPB的一个诊断依据;自身抗体的检测可辅助风湿性疾病肺间质疾病的诊断;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及呼气中期的用力呼气流速被认为是诊断BO的敏感指标。4、胸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对于DPLD/ILD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1、本组儿童DPLD/ILD的前三位病因依次为IPH、DPB、BO。2、儿童DPLD/ILD的病因诊断必须结合患儿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等,胸部HRCT对于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必要时应进行有创性检查。3、儿童DPLD/ILD的病因诊断程序可明确及基本明确本组大多数病例的病因。
二、硬皮病的肺部表现(附八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硬皮病的肺部表现(附八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伴发干燥综合征的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分析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2018年日本儿童干燥综合征诊断指南在58例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患儿中的验证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s) |
附录 |
文献综述 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从“瘀阻肺络”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与抗Ro52抗体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排除标准 |
(四) 观察项目 |
(五)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 CTD组及CTD-ILD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二) CTD组和CTD-ILD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
(三) CTD-ILD患者分层研究 |
(四) RA组和RA-ILD组之间、SS组和SS-ILD组之间、PM/DM组和PM/DM-ILD组之间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的比较 |
(五) CTD-ILD、PM/DM-ILD相关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六) 抗Ro52抗体在CTD-ILD和PM/DM-ILD中的诊断价值 |
(七) 抗Ro52抗体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八) 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
结论 |
讨论 |
一、CTD-ILD中医探讨 |
二、CTD-ILD西医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3)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病例报道 |
文献复习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硬皮病中西医研究进展及导师治疗硬皮病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次页 |
第一部分 关于硬皮病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病名隶属 |
1.2 古籍文献相关论述 |
2 病因病机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1.1 现代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2 西医对发病机理的理论研究 |
3 病理变化 |
4 硬皮病分类 |
5 系统性硬皮病特殊受累器官 |
6 诊断依据及疗效标准 |
7 治疗 |
7.1 中医治疗 |
7.1.1 中医基本治则 |
7.1.1.1 论活血化瘀法的应用依据 |
7.1.2 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
7.1.2.1 辨证分型 |
7.1.2.2 分型论治 |
7.1.2.3 分期论治 |
7.1.2.4 从脏腑气血论治 |
7.1.3 治法研究及常用方药 |
7.1.4 中成药治疗硬皮病的研究进展 |
7.1.5 外治法 |
7.1.6 针灸治疗 |
7.2 西医治疗 |
7.2.1 局限性硬皮病的治疗 |
7.2.2 系统性硬皮病的治疗 |
7.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8 预后 |
第二部分 导师治疗硬皮病的经验总结 |
1 导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注重探究病位 |
2 导师经验总结 |
2.1 阴阳相顾,攻补兼施 |
2.2 辩证论治,因人治宜 |
2.3 根据药理,选择用药 |
2.4 实邪为病,以寒、痰、淤论治 |
2.5 内外并举,综合治疗 |
体会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硬皮病的肺部表现(附八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8)以风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骨髓转移癌3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正文 |
(三)讨论 |
(四)参考文献 |
论文二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肥厚型梗阻型心肌病一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儿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病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
1、英文缩略语表 |
2、中文摘要 |
3、英文摘要 |
4、前言 |
5、对象和方法 |
6、结果 |
7、讨论 |
8、结论 |
9、参考文献 |
二、综述 |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四、硬皮病的肺部表现(附八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继发性干燥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 潘俊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从“瘀阻肺络”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与抗Ro52抗体的相关性[D]. 彭井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 贾茜. 山东大学, 2016(02)
- [4]系统性硬化病的临床分型及相关X线表现[J]. 吴仕强,高振华,黄兆民.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0(03)
- [5]硬皮病中西医研究进展及导师治疗硬皮病经验总结[D]. 陈会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01)
- [6]硬皮病的肺部表现(附八例报告)[J]. 兰虹. 天津医药, 2000(01)
- [7]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X线表现(附4例报告)[J]. 付建设. 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7(01)
- [8]以风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骨髓转移癌32例临床分析[D]. 戚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9]儿童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病因的临床研究[D]. 黄(王莹). 广西医科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