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教育超市扩容至66家(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娟[1](2021)在《勠力同心谋发展 勇毅笃行攀高峰》文中研究说明核心提示在大连市甘井子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了甘井子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发展答卷:荣登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乔冰彬[2](2020)在《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文中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应对挑战、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当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背景下,大力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不仅是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占领国际竞争新高地的必要举措。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嵌合式融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成为推动产业集群转型与升级的重要路径。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南腹地中心位置,对促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研究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路径,促进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能够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更是打造区域竞争高地、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落实“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文章以湖北省12家国家级高新区、16家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112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陆续对十堰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荆州市、仙桃市、武汉市、宜昌市、咸宁市、恩施州、随州市、襄阳市、孝感市等省域范围内近40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近60家集群代表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深入总结湖北省产业集群及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阶段性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湖北省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集”而不“群”、规模较小、同质化现象突出,集群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配套发展滞后等,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间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融通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模式和经验,立足湖北省实际,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出发,就顶层设计、体制机制、资金、技术、创新、产业链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新时期湖北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民[4](2017)在《ZJK社区诊所连锁化经营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个人财富的持续增长,民众的医疗需求也不断地多元化。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沿革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机制,造成了医疗服务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已经不能适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无法满足人们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就医需求,“看病难”和“看病贵”现象突出,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为了根本解决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矛盾,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推进新一轮医改,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以及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一直是我国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各种资源,导致服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民众也缺乏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心,形成恶性循环。实行“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已经成为国家下一阶段医改的重点。新医改推出一系列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政策和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的政策举措,以及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巨大都为社区连锁诊所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从民众就医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入手,首先分析了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竞争现状,指出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当前各种经济、人口、政策和社会因素的有利条件为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尤其是进入基层医疗服务市场提供了机遇。随后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建立社区连锁诊所的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既看到机遇和有利条件,也要认识到挑战和困难,建立信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ZJK社区连锁诊所的经营发展策略,并确定ZJK作为社区连锁诊所应当开展的业务服务范围,进而提出在社区连锁诊所的经营管理过程中,ZJK应当采用的运营管理体系。通过外部条件和内部经营管理的分析,建立社区连锁诊所是利国利民,也是具有商业价值的一件事情,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信心,不断创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楼佳[5](2017)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实证研究 ——以民营企业、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例》文中提出社会力量参与的增加是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是促进体育服务业发展、引导有效需求的重要路径,对促进社会领域深化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整合并高效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强化群众的体育锻炼意识,激发社会经济活力,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效率与水平,探索基层创新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探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政策背景、及其发展现状;通过案例分析探求民营企业和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参与形式、制约因素、实现机制、制度保障,由此归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实现机制、制度保障。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主要依据创新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提出的思想内核,借鉴英国成功经验,并通过实地考察,对民营企业、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具体案例的发展背景、现状、参与形式、存在问题、制度保障和实现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归纳实现机制,并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途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创新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提供政策依据。2、国外以综合性为特点的供给理念,以多元合作为格局的供给模式,以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管理理念,以长远目标为指引的管理模式等这些基本经营理念非常值得我国借鉴。3、民营企业主要以政府特许的形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允许其在一定的时间内筹集资金建设某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服务与产品,但与政府协调困难、企业承担风险过高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民营企业。4、体育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呈现出较强的自发性和组织性。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要形式包括为群众举办体育活动,加强体育组织建设与发展,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维护,加快群众体育的完善和发展,是发展公共体育的重要一环。5、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实现机制可归纳为参与渠道畅通机制、社会管理监督机制、工作运行保障机制、政府扶持激励机制。
王颖[6](2015)在《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 ——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不仅成为中国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也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多重问题和危机。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其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其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中西部相当大一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保护实情。论文以云南省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国内以及云南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历程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在基十“历史实证”、“发生论”、“多维度视角”的原则下,从云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现实情况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状况的实证评价研究体系;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云南“三城四地”的典型案例,从多学科、多维度视角出发,采用“质性和量化”、“回访调研”、“实态研究”等评价研究方法,对街区在一段时期内(10年以上)的物质遗存状态、非物质遗存状态、管理机制状态等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踏勘及社会实态调查工作,在各典型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态”问题的表象上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使诸多历史街区取得保护成就、陷入保护困境的三大根源:经济利益、社会生活、管理体制根源;并由此提出“多元的网状保护与管理机制”及相应策略,冀以此来对云南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引导,探索构建共赢发展的长效保护机制。
何绍田[7](2014)在《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备受瞩目的成就,大中小城市数量不断攀升,各类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城镇人口也持续增加。然而,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我国城镇化步伐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不断加快,但当前我国的城镇化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协调。造成中国城镇化滞后及粗放发展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制度安排的结果,与城镇化相关制度创新滞后密切相关。系统深入研究制约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类制度因素及其创新举措,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1978年以来不仅取得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而且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一方面,作为全国城镇化水平领先的重要区域,珠三角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国内其他地方提供经验,一直是国内理论界和实践界纷纷探讨的热点。另一方面,就珠三角自身而言,也同样面临着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探索进一步提高珠三角城镇化质量,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也是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现有城镇化制度相关研究大部分是从全国层面制度着眼,而缺乏对地方层面的研究;侧重于单一制度研究,而缺乏兼顾整体制度设计和重点制度突破的系统研究;大多从需求或供给单一角度开展研究,而缺乏“需求——供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鉴于此,本文提出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研究珠三角新型城镇化问题。围绕这一中心主题,本文从“一个出发点”、“三条主线”和“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其中“三条主线”贯彻于三个层面的研究之中。第一,“一个出发点”。在地方城镇化制度创新实践中,经常面临制度创新滞后问题,具体又表现为制度“供给滞后”、“供给不足”和“无效供给”三大实践性难题。上述三大实践性难题,归根结底是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不均衡问题,理应把问题放回制度供需均衡过程中去寻找答案,因此本文提出以制度均衡视角作为研究出发点。第二,“三条主线”。要破解三大实践性难题,关键是要把握好地方城镇化制度创新中“何时创新”、“由谁创新”和“如何创新”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也成为本文的三条研究主线,并贯彻于全文分析的始终。第三,“三个层面”。一是理论层面,重点探讨了地方城镇化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制度需求变动识别、制度创新方式的选择及转换,以及制度系统匹配三个关键环节的相关机理,为实证层面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二是实证层面,从三个方面开展,即珠三角城镇化制度均衡的总体分析、东莞市寮步镇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实践的个案分析,以及发达国家制度创新的经验分析。三是对策层面,在前面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的研究基础上,探讨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及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做了两方面综述工作:一是界定了新型城镇化、制度及制度创新三个基本概念。归纳出新型城镇化的“五位一体”内涵,即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对应上述五方面内涵,相应界定出城镇化的主要制度安排,并选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产业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二是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我国城镇化制度的研究脉络。总的来看,国外关于城镇化理论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成果,但对我国城镇化制度相关研究则缺乏系统性。国内现有研究大部分是从全国着眼,缺乏对地方层面的研究;侧重于具体制度研究,缺乏兼顾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制度突破的系统研究;大多从需求或供给单一角度开展研究,而缺乏“需求——供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此外,现有“政府——微观主体”二元创新主体的分析框架,也难以对丰富的地方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实践作出全面解释。第三章是理论研究部分。以制度均衡为研究出发点,采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微观主体”的三元创新主体分析框架,对地方城镇化制度的创新时机、创新主体和实施标准等三个关键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为研究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的制度创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一是关于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时机。要掌握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时机,首先要识别出制度需求的变动。由于城镇化制度归根结底是为城镇化服务的,城镇化一旦发生变动必然要求城镇化制度相应做出调整。因此,本文从城镇化与制度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在速度和结构两个维度上的变动,试图识别出城镇化制度需求变动的关键变量和关键“拐点”。二是关于城镇化制度创新的主体。作为创新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有不同的优缺点,相应地,不同主体主导的创新方式也适用于不同制度的创新和创新的不同阶段。因此,城镇化制度创新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根据不同创新方式的优缺点选择好合适的创新方式。中央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具有存量改革性,是一种激进、强制的“自上而下”的行为过程,但可能面临“诺思”悖论问题。微观主体主导型制度创新具有边际革命和增量调整性质,是一种自发的、渐进的、不断分摊改革成本的“自下而上”的行为过程,但可能面临“进入壁垒”的问题。地方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诺思”悖论和进入壁垒两个问题,但也可能面临“角色偏差”所带来的新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把握好不同创新方式的转换时机。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存在创新进入和退出的时机问题,进入或退出时机选择不对,都可能对制度创新产生负面影响。三是关于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实施标准。制度存在的关联性,容易导致制度冲突,因此需要做好制度匹配。当前我国城镇制度匹配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制度间的结构匹配和不同地区间制度的空间匹配两个维度。其中,结构匹配可分为嵌入性制度间的匹配和互补性制度间的匹配两种类型。空间匹配可分为迁入地与迁出地间的制度匹配、大城市与小城市间的制度匹配,以及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制度匹配三种类型。第四章是实证层面的“总体分析”。从“面”上系统分析珠三角户籍、就业、产业、土地、社会保障等五方面制度的总体均衡状况。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港台资本的转移与珠三角地区商业文明的历史基因推动了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但是现行的产生于五十年代特殊历史时期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产业政策严重制约了珠三角城镇化的发展,也难以适应未来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当前珠三角城镇化各项制度普遍存在供需不均衡问题,其中既有地方层面制度设计不科学的问题,也有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制度安排不协调的问题,还有制度内部之间、区域制度之间不匹配的问题。第五章实证层面的“个案分析”。从“点”上选取珠三角的一个典型城镇——东莞市寮步镇作为案例,从“积分制”入户和新型社区制度、土地统筹与“三旧”改造土地制度、内外源型经济并重发展的产业制度、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深入研究地方新型城镇化制度的微观创新机理。寮步镇城镇化制度创新具有如下两个总体特点:一是突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核心内涵。无论是“积分制入户”政策、社区体制改革、加强技能人才引进与培养来促进经济发展,还是重视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等一系列措施,都体现了新一轮的城建化制度建设,更关注人的需求。通过调整空间、产业、社会等“结构性”因素,提升“人”的市民化程度,更加强调城镇化品质的过程。二是在制度创新中注重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作用。寮步镇出台的“三旧”改造的土地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尤其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中,都十分重视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第六章是实证层面的“经验分析”。通过总结分析若干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制度创新经验做法,以期为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提供借鉴。发达国家已基本上走完了城镇化由兴起、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正处在自我完善和发展提高阶段。总结分析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产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具体制度安排及经验,得到以下启示:要及时把握城镇化制度创新时机,在制度创新中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不同区域间、政府与市场等关系,充分释放制度创新的驱动力量,使城镇化制度协调匹配,实现有效制度供给。第七章是对策研究部分。在前面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在当前国家大力鼓励制度创新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时期,珠三角地区应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和产业制度。制度创新要立足于未来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制度需要,及时建立和完善城镇化制度体系;要从制度创新方式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要从整体制度设计上,做好不同制度间的匹配和全国与全省内区域间的制度匹配。第八章是结论与展望部分,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耿帅[8](2013)在《中国银行滨州分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东省滨州市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黄河三角洲经济带”与“沿海蓝色经济带”重叠建设发展的重点区域,这给滨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滨州市“十二五”规划中综合判断未来五年将处于:追赶超越黄金期、产业结构转型期、综合交通枢纽形成期、比较优势显现期、城乡统筹加速期。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务必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银行滨州分行作为滨州地区重要的金融机构,其不仅能够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同时借助于金融机构本身的资金调配作用,依托区位优势、人才和科技优势,紧跟滨州经济的发展步伐,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为滨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以分析和解决中国银行滨州分行的经营现状和存在问题为目的,针对目前中国银行滨州分行其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发展状况以及银行内部现有的管理机制,以中国银行滨州分行发展战略的内容以及实施对策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整个研究背景以及意义,其次是对战略管理的一般理论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银行滨州分行战略环境进行分析,找出了其目前发展中的不足以及存在问题,最后对中国银行滨州分行发展战略及战略实施对策进行了探讨。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中国银行滨州分行应将战略实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预算管理、风险内控管理以及信息科技管理五个方面作为未来发展战略方向,以促进滨州分行提高快速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中国银行滨州分行良性健康发展,确保中国银行滨州分行在未来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中国银行的战略布局以及滨州市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银行自身的经济调节能力,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曹孟[9](2007)在《长春高新区集中新建区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环境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长春高新区集中新建区的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研究。根据对长春高新区集中新建区现状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调查评价,结合该区总体规划的产业结构、发展目标等,对高新区集中新建区规划各时段的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和规划目标及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规划了各时段的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环境功能区划,提出了区域污染防治与综合整治规划,包括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固体废物、生态及环境管理等七个方面。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制定了规划实施的政策支持保障措施、资金保障措施、技术保障措施、管理保障措施,从而确保规划环境目标的实现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长春高新区集中新建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将成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热点。因此在开发区发展之初,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开发区的环境保护进行规划研究,希望能够真正实现“预防为主”的目的,为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刘瑾[10](2007)在《农业工业化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在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空前的历史任务,也是湖南呼应和实现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新经济条件下,必须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思路,把农业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农业工业化理论和战略就是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重大进步。目前,我国农村农业正处于深度转型的要害时期,由来以久的“三农”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更为尖锐。实施农业工业化战略,正是对传统农业进行市场导向的工业化改造和经营,运用现代工业化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及组织方式来管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实现农业与工业的高级形态的产业整合。农业工业化的目标是建立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创新、务实、有效,为我省农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论文主要采取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调研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综合分析的方法,首先阐述了农业工业化的内涵、依据、特征和运行机制,对中国式农业工业化理论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然后,根据对发达国家农业工业化的国际比较分析,建立起一套农业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重点指标评价了目前湖南农业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南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思路、预期目标以及战略重点;论文最后认真总结了我省有关县市和企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运用工业化理念和方式谋划农业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二、我省教育超市扩容至66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教育超市扩容至66家(论文提纲范文)
(1)勠力同心谋发展 勇毅笃行攀高峰(论文提纲范文)
核心提示 |
1 转型升级 挺起产业脊梁 |
2 创新引领 集聚高层次动能 |
3 深化改革 创优营商环境 |
4 建管并重 提升城区气质 |
5 用心用情 增进民生福祉 |
(2)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1.5 文献综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
3.2 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 |
3.3 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
3.4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模式 |
3.5 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
第4章 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及案例 |
4.1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 |
4.2 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典型案例 |
第5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经验与启示 |
5.1 美国“硅谷”协同创新模式 |
5.2 有色金属(稀土新材料)·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发展模式 |
5.3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协同创新模式 |
5.4 广东家电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
5.5 对湖北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启示 |
第6章 湖北省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对策建议 |
6.1 政府层面 |
6.2 企业层面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ZJK社区诊所连锁化经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1 认清形势,建立信心 |
1.2.2 探索发展模式和路径 |
1.2.3 探索适当的经营管理之路 |
1.3 文献综述 |
1.3.1 连锁经营研究现状 |
1.3.2 连锁诊所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二章 医疗服务市场环境及现状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人口因素 |
2.1.2 经济因素 |
2.1.3 社会因素 |
2.1.4 技术因素 |
2.1.5 政策因素 |
2.2 竞争现状分析 |
2.2.1 公立医院 |
2.2.2 民营医院 |
2.2.3 公立基层医疗机构 |
2.2.4 个体诊所 |
第三章 连锁诊所的SWOT分析 |
3.1 相关概念 |
3.2 连锁诊所的SWOT分析 |
3.2.1 优势(strengths) |
3.2.2 劣势(weaknesses) |
3.2.3 机会(opportunities) |
3.2.4 威胁(threats) |
第四章 ZJK连锁诊所经营策略分析 |
4.1 ZJK公司概况 |
4.2 战略定位 |
4.3 经营策略分析 |
4.3.1 连锁化策略 |
4.3.2 品牌化策略 |
4.3.3 服务营销策略 |
第五章 ZJK社区连锁诊所业务范围的选择 |
5.1 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 |
5.2 疾病筛查与双向转诊服务 |
5.3 慢性病管理 |
5.4 中医医疗保健 |
5.5 康复护理 |
5.6 健康养老 |
5.7 家庭医生 |
第六章 ZJK社区连锁诊所运营管理分析 |
6.1 相关概念 |
6.2 ZJK连锁诊所的运营管理体系 |
6.2.1 总部运营管理体系 |
6.2.2 ZJK连锁诊所门店运营管理体系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理论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实证研究 ——以民营企业、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发展脉络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1.1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理论研究 |
1.2.1.2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实践研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1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理论研究 |
1.2.2.2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实践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实证研究法 |
2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理论依据 |
2.1 创新社会管理理论 |
2.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2.3 小结 |
3 英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经验与启示 |
3.1 英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基本现状 |
3.2 英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案例分析 |
3.2.1 Coventry体育服务综合体 |
3.2.1.1 项目简介 |
3.2.1.2 项目选址 |
3.2.1.3 运营机制 |
3.2.1.4 项目开发具体做法 |
3.2.1.5 项目亮点 |
3.2.2 温布利公园 |
3.2.2.1 项目简介 |
3.2.2.2 项目选址 |
3.2.2.3 运营机制 |
3.2.2.4 项目开发具体做法 |
3.2.2.5 项目亮点 |
3.3 英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启示 |
3.3.1 以综合性为特点的供给理念 |
3.3.2 以多元合作为格局的供给模式 |
3.3.3 以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管理理念 |
3.3.4 以长期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
3.4 小结 |
4 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案例研究 |
4.1 民营企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案例:力康之星健身俱乐部 |
4.1.1 力康之星健身俱乐部参与场地设施建设的背景 |
4.1.2 吴江笠泽文体广场的基本现状 |
4.1.3 力康之星健身俱乐部参与场地设施建设的参与形式 |
4.1.4 力康之星健身俱乐部参与场地设施建设的制度保障 |
4.1.5 力康之星健身俱乐部参与场地设施建设的制约因素 |
4.1.6 力康之星健身俱乐部参与场地设施建设的实现机制 |
4.2 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案例:龙港镇体育联合会 |
4.2.1 龙港镇体育联合会的概况与发展背景 |
4.2.1.1 龙港镇体育联合会概况 |
4.2.1.2 龙港镇体育联合会成立背景 |
4.2.1.3 龙港镇体育发展背景 |
4.2.2 龙港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机构运行和服务供给的基本现状 |
4.2.3 龙港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机构运行和服务提供的参与形式 |
4.2.4 龙港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机构运行和服务提供的制度保障 |
4.2.5 龙港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机构运行和服务提供的制约因素 |
4.2.6 龙港镇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机构运行和服务提供的实现机制 |
4.3 小结 |
5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
5.1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困境 |
5.1.1 社会力量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制约 |
5.1.2 保障制度、实现机制尚未局健全 |
5.1.3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认识偏差 |
5.2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实现机制 |
5.2.1 参与渠道畅通机制 |
5.2.2 社会管理监督机制 |
5.2.3 工作运行保障机制 |
5.2.4 政府扶持激励机制 |
5.3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
5.3.1 完善法律制度,创建和谐环境 |
5.3.2 加强政府扶持,促进多元发展 |
5.3.3 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 |
5.4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力康之星健身俱乐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力康之星健身俱乐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龙港镇体育联合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访谈提纲 |
附录四 龙港镇体育联合会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 |
(6)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 ——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2.1 历史街区的概念及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2 云南典型历史街区的特性与共性特征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与针对性 |
1.2.3 云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正处于亟待导航的关键时期 |
1.2.4 选择云南典型历史街区进行深入调研,并作实证评价研究 |
1.3 研究意义和目标 |
1.4 理论综述 |
1.4.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综述 |
1.4.3 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1.7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
2.1 国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
2.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及存在问题 |
2.2.1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
2.2.2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的演变 |
2.2.3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存在的问题 |
2.2.3.1 街区内的物质遗存难以为继 |
2.2.3.2 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存续危机 |
2.2.3.3 小结 |
第三章 云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及存在问题 |
3.1 云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历程 |
3.1.1 开拓与初建——保护意识的初步建立 |
3.1.2 拓展与探索——保护工作的开展 |
3.1.3 成果与挑战——“旅游化”的普遍冲击 |
3.2 云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存问题 |
3.2.1 经济落后地区的名城、名镇保护规划滞后,保护意识尚显薄弱 |
3.2.2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物质遗存“建设性破坏”严重 |
3.2.2.1 大拆大建,古城格局已然消失 |
3.2.2.2 “过度开发”的误区,古城氛围不再 |
3.2.2.3 旅游开发下历史建筑的“维修性破坏” |
3.2.3 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延续问题日益严重 |
3.2.3.1 古镇“商业化”、“空心化”严重,本土文化面临侵蚀 |
3.2.3.2 粗放式旅游开发模式导致古镇(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被同化” |
3.3 小结 |
第四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状况的实证评价研究体系 |
4.1 实证评价研究原则 |
4.1.1 “历史实证”评价研究原则 |
4.1.2 “发生论”的评价研究原则 |
4.1.3 “多维度视角”评价研究原则 |
4.2 实证评价研究方法 |
4.2.1 典型案例的评价研究方法 |
4.2.2 “质性”与“量化”结合的评价研究方法 |
4.2.3 “回访调研”的评价研究方法 |
4.2.4 “实态研究”的评价研究方法 |
4.3 实证评价基本内容及要素 |
4.3.1 历史街区物质遗存状态 |
4.3.1.1 “点” |
4.3.1.2 “线” |
4.3.1.3 “面” |
4.3.2 历史街区非物质遗存状态 |
4.3.2.1 传统文化状态 |
4.3.2.2 社会生活状态 |
4.3.3 历史衔区管理机制状态 |
4.4 实证评价分析研究 |
4.5 实证评价研究框架体系 |
第五章 实证评价研究 |
5.1 腾冲和顺古镇 |
5.1.1 古镇的历史沿革及自然人文特征 |
5.1.2 古镇在近30年的功能演进历程 |
5.1.3 实地调研现状 |
5.1.3.1 尚属完整的社区结构 |
5.1.3.2 经济结构的嬗变以及书馆文化的消失 |
5.1.3.3 公司“整体开发”后的保护问题 |
5.1.3.4 “裂变”的民居现状 |
5.1.3.5 保护管理单位行政级别偏低,缺乏执法力度 |
5.1.3.6 保护规划无法落实 |
5.1.3.7 原住民问卷调查 |
5.1.4 小结 |
5.2 丽江大研古城 |
5.2.1 大研古城自然环境特征 |
5.2.2 大研古城的历史沿革及遗产价值 |
5.2.3 解放后至今古城在丽江城市空间发展中的演进及发展历程 |
5.2.4 古城保护规划的制定及概况 |
5.2.5 实地调研现状 |
5.2.5.1 处于良性“微循环”中的大研古城民居建筑群 |
5.2.5.2 “商城”——古城的旅游商业化 |
5.2.5.3 “空城”——古城的原住民“空心化” |
5.2.5.4 本土文化的多重割裂 |
5.2.5.5 古城的生态环境危机 |
5.2.5.6 强势管理部门的“强化”问题 |
5.2.5.7 问卷调查 |
5.2.6 小结 |
5.3 丽江束河古镇 |
5.3.1 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特征 |
5.3.2 束河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演进历程 |
5.3.3 调研现状 |
5.3.3.1 “束河模式”的成就 |
5.3.3.2 古镇“无缝扩容”的困惑 |
5.3.3.3 古镇原住民居住空间的“就近置换” |
5.3.3.4 “田园牧歌”的消亡与生态环境危机 |
5.3.3.5 错位的保护管理机制 |
5.3.3.6 不均衡的经济运行机制 |
5.3.3.7 问卷调查 |
5.3.4 小结 |
5.4 楚雄黑井乌镇 |
5.4.1 自然与历史人文特征 |
5.4.2 古镇保护与发展历程 |
5.4.3 调研现状 |
5.4.3.1 缓慢“非均质变异”的古镇物质空间环境 |
5.4.3.2 古镇“力不从心“的更新与发展 |
5.4.3.3 “被遗忘的”黑井盐文化 |
5.4.3.4 “老龄化“+“空心化” |
5.4.3.5 原住民问卷调查 |
5.4.4 小结 |
第六章 历史街区保护状况的综合评价及根源剖析 |
6.1 历史街区的保护成就解析 |
6.1.1 尚属完整的原住民社区结构 |
6.1.1.1 经济收益导因 |
6.1.1.2 物质空间导因 |
6.1.1.3 功能控制导因 |
6.1.1.4 乡梓情结导因 |
6.1.2. 处于良性“微循环”下的古城物质空间遗存 |
6.1.2.1 经济效益的激励与物质空间的保护构成了互助共赢的保护局面 |
6.1.2.2 政府部门对物质空间保护管理的重视提高了保护的力度 |
6.1.2.3 大研古城的物质空间保护为束河古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
6.1.2.4 开发企业的推动作用 |
6.1.2.5 丽江当地纳西族的文化自觉 |
6.1.3 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延续 |
6.2 街区保护成就的深层根源剖析 |
6.2.1 经济利益根源 |
6.2.2 社会生活根源 |
6.2.3 管理体制根源 |
6.3 街区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解析 |
6.3.1 公地悲剧——以和顺古镇为例 |
6.3.2 “旅游式路径依赖”——以丽江大研古城为例 |
6.3.3 “理想田园”的异化——以束河古镇为例 |
6.3.4 衰落中的无奈变异——以黑井古镇为例 |
6.4 街区保护问题与困境的深层根源剖析 |
6.4.1 经济利益根源 |
6.4.2 社会生活根源 |
6.4.2.1 社会公共资源根源 |
6.4.2.2 生活舒适度根源 |
6.4.2.3 生活文化根源 |
6.4.3 管理体制根源 |
6.4.3.1 “自上而下”的管治思维与“依赖市场”的缺位管理 |
6.4.3.2 “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制度缺陷” |
6.4.3.3 “唯GDP”论的政府政绩评估 |
6.4.3.4 居民的有限参与及弱势的公共干预 |
6.5 小结 |
第七章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机制探讨 |
7.1. 现行保护与发展机制的局限性 |
7.1.1 决策与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弊病重重 |
7.1.2 “圈层隔离”状况明显 |
7.1.3 “非均衡作用力场”明显 |
7.2. 多元的网状保护与管理机制 |
7.2.1 分权机制 |
7.2.1.1 决策权 |
7.2.1.2 旅游开发权 |
7.2.1.3 规划参与权 |
7.2.1.4 利益分配权 |
7.2.1.5 监督权 |
7.2.1.6 管制权 |
7.2.2 分配机制 |
7.2.2.1 补偿分配 |
7.2.2.2 选择性激励分配 |
7.2.3 运作机制 |
7.2.3.1 政绩考核机制 |
7.2.3.2 技术支持与引导机制 |
7.2.3.3 监督与反馈机制 |
7.2.3.4 原住民参与机制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后记 |
(7)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章节安排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新型城镇化 |
2.1.2 制度 |
2.1.3 制度创新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外关于城镇化理论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外关于中国城镇化制度的相关研究 |
2.3 国内相关研究 |
2.3.1 城镇化制度创新的需求视角和供给视角 |
2.3.2 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整体层面和具体层面 |
2.3.3 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均衡视角的地方城镇化制度创新理论分析 |
3.1 地方城镇化制度均衡的一般分析 |
3.1.1 城镇化制度均衡与非均衡 |
3.1.2 地方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关键环节 |
3.2 地方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时机:制度需求变动识别 |
3.2.1 人口城镇化变动与制度需求 |
3.2.2 土地城镇化变动与制度需求 |
3.2.3 产业城镇化变动与制度需求 |
3.2.4 社会城镇化变动与制度需求 |
3.3 地方城镇化制度创新的主体:创新方式选择 |
3.3.1 中央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与“诺思”悖论 |
3.3.2 微观主体主导型的制度创新与进入壁垒 |
3.3.3 地方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与角色偏差 |
3.4 地方城镇化制度创新的主体:创新方式转换 |
3.4.1 中央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方式的转换时机 |
3.4.2 地方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方式的转换时机 |
3.5 地方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实施标准:制度匹配 |
3.5.1 制度关联、制度冲突与制度匹配 |
3.5.2 城镇化制度创新中的制度匹配 |
3.6 本章小结 |
4 珠三角城镇化中的制度均衡分析 |
4.1 珠三角城镇化的历程与现状 |
4.1.1 珠三角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
4.1.2 当前珠三角城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4.2 珠三角城镇化中的户籍制度 |
4.2.1 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发展及现行制度的弊端 |
4.2.2 珠三角户籍制度渐进式改革对二元户籍政策的修补 |
4.2.3 当前珠三角户籍制度的不足 |
4.3 珠三角城镇化中的就业制度 |
4.3.1 我国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及现行制度的弊端 |
4.3.2 珠三角就业制度改革对二元就业政策的创新 |
4.3.3 当前珠三角就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4.4 珠三角城镇化中的产业制度 |
4.4.1 我国产业结构制度及其现行制度的弊端 |
4.4.2 珠三角产业结构的现状 |
4.4.3 当前珠三角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 珠三角城镇化的土地制度 |
4.5.1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及现行制度的弊端 |
4.5.2 珠三角农村土地制度的先行改革 |
4.5.3 当前珠三角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4.6 珠三角城镇化中的社会保障制度 |
4.6.1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演变及现行制度的弊端 |
4.6.2 当前珠三角社会保障的现状 |
4.6.3 当前珠三角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5 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寮步镇案例 |
5.1 寮步镇城镇化发展历程与成就 |
5.1.1 寮步镇城镇化发展历程 |
5.1.2 寮步镇城镇化发展成就 |
5.2 寮步镇城镇化发展特征与问题 |
5.2.1 人口城镇化滞后 |
5.2.2 土地利用粗放 |
5.2.3 内外源经济发展不均衡 |
5.2.4 居住空间分异 |
5.3 寮步镇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实践 |
5.3.1 积分入户和新型社区制度 |
5.3.2 土地统筹与“三旧”改造土地制度 |
5.3.3 内外源型经济并重发展的产业制度 |
5.3.4 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的社会保障制度 |
5.4 本章小结 |
6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制度经验与启示 |
6.1 典型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基本历程 |
6.1.1 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 |
6.1.2 自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 |
6.1.3 政府强力推动的“跃进式”城镇化 |
6.2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制度经验 |
6.2.1 充分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 |
6.2.2 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就业制度 |
6.2.3 完备的土地开发利用制度 |
6.2.4 新兴产业发展制度 |
6.2.5 权衡公平与效率的社会保障制度 |
6.3 发达国家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启示 |
6.3.1 正确处理好城镇化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
6.3.2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制度协调的关系 |
6.3.3 正确处理区域制度协调关系 |
6.3.4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推动关系 |
6.4 本章小结 |
7 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
7.1 珠三角新型城镇化中的户籍制度创新 |
7.1.1 调整效率优先的城市户籍准入原则 |
7.1.2 剥离依附于户籍之上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福利 |
7.1.3 实施户籍制度与农村土地制度联动改革 |
7.1.4 完善居住证管理制度 |
7.1.5 维护非户籍人口的合法权益 |
7.1.6 积极完善农民工积分入户政策 |
7.1.7 健全外来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的分担机制 |
7.2 珠三角新型城镇化中的就业制度创新 |
7.2.1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
7.2.2 实行积极灵活的扩大就业政策 |
7.2.3 鼓励全民就业创业 |
7.2.4 加大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7.2.5 积极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
7.2.6 完善工资协商保障制度 |
7.2.7 切实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劳动权益 |
7.3 珠三角新型城镇化中的土地制度创新 |
7.3.1 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 |
7.3.2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
7.3.3 完善农民的土地产权结构 |
7.3.4 深化改革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
7.3.5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
7.3.6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配套措施 |
7.4 珠三角新型城镇化中的产业制度创新 |
7.4.1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
7.4.2 提升产业集群科技创新能力 |
7.4.3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
7.4.4 实施内源外源并举战略 |
7.4.5 强化区域产业协作配套 |
7.4.6 发展绿色低碳生态智慧型产业 |
7.4.7 提升区域基础设施的产业承载能力 |
7.5 珠三角新型城镇化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
7.5.1 建立覆盖城乡的全社会保障体系 |
7.5.2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
7.5.3 强化企业社会保险责任 |
7.5.4 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意愿 |
7.5.5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政府财政补贴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意义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珠三角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及社会保障调查问卷 |
2 珠三角主要城市“积分入户”制度列表比较 |
攻博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中国银行滨州分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战略管理的内涵 |
2.1.1 战略的定义 |
2.1.2 战略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
2.1.3 银行战略管理的内涵 |
2.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一般模式 |
2.2.1 战略制定 |
2.2.2 战略实施 |
2.2.3 战略控制 |
2.3 战略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五力模型分析法 |
2.3.3 SWOT分析法 |
3 中国银行滨州分行战略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发展状况 |
3.1.1 经济环境 |
3.1.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
3.1.5 总结分析 |
3.2 中国银行滨州分行五力模型分析 |
3.2.1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2.2 替代品分析 |
3.2.3 供应商分析 |
3.2.4 购买者分析 |
3.2.5 业内竞争者分析 |
3.2.6 总结分析 |
3.3 中国银行滨州分行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3.3.5 总结分析 |
4 中国银行滨州分行发展战略 |
4.1 战略定位与目标 |
4.1.1 战略定位 |
4.1.2 战略目标 |
4.2 中国银行滨州分行发展战略的内容 |
4.2.1 发展模式战略 |
4.2.2 结构调整战略 |
4.2.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4.2.4 软实力战略 |
5 中国银行滨州分行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
5.1 强化战略实施管理 |
5.2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
5.2.1 公开化管理 |
5.2.2 减少银行内暗箱操作现象 |
5.2.3 营造良好的职业规划及文化氛围 |
5.2.4 长远的眼光对待未来的建设发展 |
5.2.5 建立一套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 |
5.2.6 广纳贤才,力争高端 |
5.3 强化财务预算管理 |
5.3.1 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步骤 |
5.3.2 预算控制分析 |
5.3.3 预算考评 |
5.4 强化风险内控管理 |
5.4.1 加强员工培训与管理 |
5.4.2 加强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 |
5.4.3 建立内部稽核制度 |
5.5 强化信息科技管理 |
5.5.1 建立CRM系统 |
5.5.2 创新融资服务模式 |
5.5.3 科技兴行,加大投入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长春高新区集中新建区环境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绪论 |
1.1 环境规划产生的背景 |
1.2 环境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
1.2.1 环境规划的特征和原则 |
1.2.2 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 |
1.2.3 环境规划的技术路线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长春高新区集中新建区环境现状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水文地质 |
2.1.4 气候气象 |
2.2 开发区开发现状及区域总体发展规划 |
2.2.1 高新区集中新建区现状回顾分析 |
2.2.2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2.3 本次扩区总体规划概述 |
2.3.1 开发区发展目标与战略 |
2.3.2 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与指标 |
2.3.3 开发区总体规划方案的功能分区与布局 |
2.3.4 开发区公用工程概况 |
2.3.5 优先发展项目清单 |
2.4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
2.4.1 调查范围 |
2.4.2 监测项目 |
2.4.3 评价标准 |
2.4.4 评价方法 |
2.4.5 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
2.5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
2.5.1 调查范围及监测断面布设 |
2.5.2 监测项目 |
2.5.3 评价标准 |
2.5.4 评价方法 |
2.5.5 监测与评价结果 |
2.6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 |
2.6.1 调查范围 |
2.6.2 监测项目 |
2.6.3 评价标准 |
2.6.4 评价方法 |
2.6.5 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
2.7 声环境质量现状 |
2.7.1 调查范围 |
2.7.2 评价标准 |
2.7.3 监测结果分析 |
第三章、区域污染源现状调查与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
3.1 污染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废气污染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2 废水污染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3 固体废物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4 噪声污染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 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
3.2.1 废气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
3.2.2 废水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
3.2.3 固体废物排放量预测 |
3.3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
3.3.1 环境空气质量发展趋势分析 |
3.3.2 地表水环境质量预测结果 |
3.3.3 噪声影响预测分析 |
3.3.4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3.3.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
第四章 区域环境容量估算 |
4.1 环境空气容量估算 |
4.1.1 环境空气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
4.1.2 控制因子 |
4.1.3 总量计算模式 |
4.1.4 环境标准 |
4.1.5 其它计算参数 |
4.1.6 计算结果 |
4.2 区域环境空气容量估算 |
4.2.1 计算路线 |
4.2.2 地表水环境容量分析 |
4.2.3 计算公式的选择 |
4.2.4 计算因子与计算参数 |
4.2.5 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
第五章 区域环境保护规划 |
5.1 区域环境规划目标 |
5.1.1 规划目标的确定原则 |
5.1.2 编制依据 |
5.1.3 规划年限 |
5.1.4 规划目标 |
5.1.5 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
5.2 区域污染防治与综合整治规划 |
5.2.1 大气污染防治与综合整治规划 |
5.2.2 地表水污染防治与综合整治规划 |
5.2.3 地下水污染防治与综合整治规划 |
5.2.4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与综合整治规划 |
5.2.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与综合整治规划 |
5.2.6 生态保护规划 |
5.2.7 环境管理规划 |
5.3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
5.3.1 政策支持保障措施 |
5.3.2 资金保障措施 |
5.3.3 技术保障措施 |
5.3.4 管理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农业工业化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1、选题背景与意义 |
2、文献综述 |
3、研究思路与方法 |
4、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农业工业化理论分析 |
1.1 农业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
1.2 农业工业化的运行方式 |
1.3 农业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农业工业化的评价体系 |
2.1 农业工业化影响因素 |
2.2 农业工业化评价方法 |
2.3 农业工业化主要评价指标 |
第三章 农业工业化的国际比较 |
3.1 发达国家农业工业化的发展特征 |
3.2 主要经验启示 |
第四章 湖南农业工业化的实证分析 |
4.1 湖南农业工业化现有程度的评估 |
4.2 湖南农业工业化发展的主要矛盾 |
4.3 湖南发展农业工业化的现实依据 |
第五章 湖南农业工业化的战略构思 |
5.1 湖南发展农业工业化的基本思路 |
5.2 湖南农业工业化发展的预期目标 |
5.3 湖南农业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
5.4 湖南农业工业化发展的空间结构 |
5.5 湖南农业工业化的先导是更新观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我省教育超市扩容至66家(论文参考文献)
- [1]勠力同心谋发展 勇毅笃行攀高峰[N]. 杨丽娟. 辽宁日报, 2021
- [2]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与升级研究 ——探索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D]. 乔冰彬. 长江大学, 2020(02)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ZJK社区诊所连锁化经营的探讨[D]. 张民.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6)
- [5]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实证研究 ——以民营企业、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例[D]. 楼佳. 温州大学, 2017(03)
- [6]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 ——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D]. 王颖. 东南大学, 2015(08)
- [7]制度创新推动中国珠三角新型城镇化研究[D]. 何绍田. 武汉大学, 2014(06)
- [8]中国银行滨州分行发展战略研究[D]. 耿帅.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 [9]长春高新区集中新建区环境保护规划研究[D]. 曹孟.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6)
- [10]农业工业化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D]. 刘瑾.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6)
标签:制度创新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