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铁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罗艺焓[1](2021)在《X钢铁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高月[2](2021)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T公司财务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行业分支-不锈钢行业作为我国第二产业的重要代表,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对社会工业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重地。通过查阅《中国钢铁工业年鉴2015》[1]发现我国不锈钢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严重、研发投入少、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同质化产品竞争激烈、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特大型钢铁企业兼并的现象频发。T公司作为钢铁行业的一份子,为了降低被兼并的可能性,在供给侧改革的大浪潮下,于2016年从自身情况出发,跟随国家政策积极调整其经营战略,站在供应商和客户角度分别实施促进企业平稳发展的改革举措。几年时间过去,T公司的对策成效如何?现如今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又有哪些差距?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首先以供给侧改革与财务绩效评价相关理论为依据,对钢铁行业及T公司改革前现状及改革时措施进行描述;其次,建立了适用于供给侧改革的钢铁企业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法及因子分析法对其改革前后自身财务绩效进行分析,并于与同行业22家企业2014-2019年的财务绩效进行纵向、横向分析比对。通过研究发现T公司在去除库存、财务风险、资本结构以及成本费用方面仍有待加强,对T公司改革举措的成效有所验证,进而提出相对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本文对T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一方面,有助于T公司进一步调整其战略方向、制定未来发展对策,以期改善其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为各同行企业以及煤炭等重工行业加速淘汰过剩产能、科学管控库存动态、优化资本结构、增强科研水平、降低成本费用提供了借鉴作用,以便于更好深化和推进供给侧改革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霍鸿宇[3](2021)在《安钢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国家政策持续改革,钢铁行业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动明显。近几年安钢集团在经营过程中生产与销量持续下降、钢材价格持续走低、固定资产逐年减少,其经济发展出现一定亏损,存在举债规模较大,偿债能力较弱,筹资困难等问题。由此可见,安钢集团在波动的市场环境下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与挑战,那么企业就更需多加注重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选取安阳钢铁集团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研究,研究其在新经济格局下所面对的诸多风险,并针对风险所在提出相应的优化意见。首先通过分析安钢集团近五年的资产负债情况、盈利情况、现金流情况以及相关财务指标,了解企业近五年财务情况,发现企业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债务构成不合理,偿债能力较弱,资产周转率低,现金流量波动较大;分析风险控制现状,发现企业当下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有:未能有效地识别风险,环境变化反应灵敏度较低,风险控制缺乏有效监督。随后文章采用熵权法结合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价,构建风险评价模型,根据风险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地得出企业整体的风险指数以及每类指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程度。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企业整体上存在中等风险,偿债风险较高是安钢集团财务风险突出的主要原因。其中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三项指标表现欠佳,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波动较大,上述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最后针对安钢集团财务风险所在以及风险控制上的不足,提出完善安钢集团风险控制的建议:强化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提升财务能力,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以及完善财务风险监管机制。以期为钢铁企业提供风险控制方面的有效建议,促进钢铁行业的持续发展。
邢效玮[4](2021)在《中钢集团去杠杆动因、方式及效果研究》文中指出受央行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我国部分周期性企业杠杆率过高。从企业角度来讲,高杠杆率使得企业偿债风险和压力增加;从宏观来看,导致社会经济系统性风险提高。因此,2015年,我国正式提出要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达了“三去一降一补”等经济方面的工作安排,将去杠杆作为此次改革的首要任务。企业也开始采取多种方式去杠杆,降低杠杆率,以降低风险。钢铁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杠杆率普遍偏高,财务风险普遍偏大。钢铁企业开始通过去杠杆方式降低资产负债率,避免违约风险,谋求可持续发展。中钢集团是我国的着名央企,在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首先开展“去杠杆”,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在钢铁行业中具有典型性。本文以中钢集团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以资本结构、资本成本及风险管理为理论基础,从理论上分析去杠杆的动因和方式,并以此为理论指导,基于中钢集团的发展现状,对其去杠杆的动因和方式进行分析,科学评价其去杠杆后对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企业竞争力和内部股权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债转股在短期内有效降低了杠杆率,长期来看,效果不显着;中钢集团需抓住机会,以债转股带来的经营好转为踏板,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内部经营,借助多种手段不断实施去杠杆;同时验证了资产剥离方式去杠杆可以让公司更专注地集中资源发展重要业务,使公司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中钢集团去杠杆的研究,得出公司去杠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除了债转股无法长期降低风险外,还有前期过度投资导致债务堆积,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影响,高杠杆问题短时间内难以快速解决。据此,本文提出四点针对性建议:(1)深化企业转型升级战略;(2)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直接融资;(3)利用市场化解决转股比例问题;(4)采用多种方式混合去杠杆。
成少璞[5](2021)在《钢铁企业设备检维修作业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研究》文中提出钢铁企业设备检维修作业活动是指除炼铁、炼钢、轧钢等主流程以外的作业活动,它与常规生产作业活动的最大不同点是其由于作业环境、作业内容及使用工具的变化,相应的安全风险也会产生变化;并且由于钢铁企业自身特点,在对其设备进行检维修作业过程中,由于检修时间长、参与检维修作业人员构成复杂、作业环境恶劣等特点,也极大地增大了检维修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给检维修作业的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传统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内容繁杂过多,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给检维修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为了有效控制由于钢铁企业设备检维修作业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难以发挥作用而造成的风险,首先,结合钢铁企业检维修作业及风险的特点,基于风险管理原理,使用JHA分析方法根据检维修作业活动的特点将危险因素细化分类,以实现对安全风险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识别,并补充完善现有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状态,从而形成全面有效的“钢铁企业检维修作业活动安全风险信息表”。其次,基于“钢铁企业检维修作业活动安全风险信息表”,依据检维修作业产生安全风险的因素,在不遗漏安全风险且避免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内容繁杂过多的基础上,对安全风险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别形成以下四个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检维修工具安全风险信息库”、“检维修作业环境安全风险信息库”、“作业活动本身安全风险信息库”、“特殊作业安全风险信息库”。最后,为了能够增强企业在使用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时涉及数据信息的储存、共享、传输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和规范管理过程,通过对四个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建立完成“钢铁企业检维修作业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信息化管理系统”。
李冬阳[6](2021)在《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应急准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常伴有高温高压工艺过程、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发生事故时一般会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为了在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迅速的做出应急反应,实施救援,控制事故蔓延,有必要对企业的应急准备工作进行系统研究,在国家新形势发展下提高企业应急管理能力。本文以R钢铁企业为研究背景,针对企业目前的应急管理现状,将风险管理科学原理融入企业应急准备工作中。根据安全生产应急准备工作的基本理论并结合危险源辨识分析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全部生产要素进行风险识别,构建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体系。基于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分析风险辨识结果中的潜在紧急情况。针对识别出的潜在紧急情况做出分析,基于应急响应过程原理,研究开发企业基础应急知识,并做出科学的预警行动,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并研究开发企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以及岗位应急处置卡,从而完善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企业风险管控信息、企业基础应急信息、工艺参数等数据与集散控制系统(DCS)结合使用,可以对企业生产过程随时监测和预警并实时更新数据信息,实现了企业应急管理的常态化、标准化和信息化,为企业突发紧急情况的控制和及时准确的应急决策提供了帮助,对于指导企业应急准备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冯亚凝[7](2021)在《钢铁企业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路线和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现当代金属冶炼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机械自动化水平日渐提升,但钢铁工业作为高危行业,保证人员安全作业仍是难题。笔者作为“安全风险管控项目”成员,在R钢铁企业实践过程中发现,企业自身的安全信息管理体系难以有效落地,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受到限制,影响安全生产进程。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拟在风险管理原理的指导下,对钢铁企业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和后续应用进行探析研究。依据钢铁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生产作业特点,确定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和范围,分析研究生产作业活动、检维修作业活动所处企业生命周期及相应要素,并选用识别人员作业活动的JHA方法,和识别人员操作行为的HAZOP方法系统构成生产作业危险源技术路线;采用JHA方法从人员作业活动角度构成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路线。选取R钢铁企业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为辨识单元,基于辨识技术思路和方法,整合形成生产作业活动与操作信息表、检维修作业危险源信息表,最终形成危险源辨识技术结果。基于技术结果,采用熵权法-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数学模型评价作业危险性,并研究分析有效管控措施,开发企业教育培训模块,研究形成培训需求矩阵、培训课程、考试试题等成果;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结合工作循环检查机制,量化规程更新周期;针对炼铁高炉车间异常作业,设计现场即时处置流程。以上形成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响应国家双控体系建设号召,可为钢铁工业其他企业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孙爱冬[8](2021)在《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钢铁企业生产过程重大安全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大安全风险”是近年来安全领域所关注的重点。国家针对部分高危行业明确了重大安全风险的管控要求,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已经推行了相关标准。为了提高钢铁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本论文基于风险管理原理,对“何为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和“如何控制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构建重大安全风险判定参考指标,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经过调研、分析和优化,得出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判定指标体系,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进行判定。以“风险”和“可能导致风险的原因”为分析目的,采用JHA工作危害分析、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FMEA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和ESA能量源分析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依据辨识结果和重大安全风险判定指标体系,判定风险值由高到低排序在[0%,20%]区间的风险为重大安全风险。同时依据国家现行相关规范和标准,判定涉及重大危险源或特殊作业的相关风险和可能导致10人以上伤亡事故的相关风险为重大安全风险。并结合钢铁企业特点对煤气泄漏事故和转炉爆炸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进行模拟计算,结果符合重大安全风险判定要求。选取两类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采用FTA事故树分析方法,对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原因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划分为正常情况、隐患和紧急情况,通过最小割集、最小径集和结构重要度的计算,得出能够有效预防重大安全风险发生的高等级事件和控制措施,并形成企业安全管理办法和相关文件,以提高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论文提出的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判定方法和控制措施,为企业开展重大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导,具有一定通用性和实用性。其它行业可依据本研究得出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借鉴和参考,进行重大安全风险控制相关工作,开发适用于自身行业或企业的重大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由于课题本身的工作量较大和笔者的学识局限,仍然需要对重大安全风险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探索更为严谨的重大安全风险判定和控制理论方法。
刘毅婧[9](2020)在《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一体化,以及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的环境下,我国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式发展所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如钢铁产能过剩、环保问题、产业集中度过低等,为了生存与发展,钢铁企业开始大量使用赊销方式作为销售手段、目的是巩固原有客户,开发更多的新客户,稳定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结果,许多钢铁企业的管理者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对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枯竭,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如果失血过多,那么企业将难以生存。目前社会信用状况处于十分混乱的局面,实际上,世界各国已经高度关注信贷销售和对其应有的风险管理。XY钢铁公司是一家长流程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曾经也坚持让价格不让资金的销售政策,但为了企业的良好销售业绩,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因赊销条款而产生的应收账款,近几年应收账款规模呈现出递增的势头,且陈年货款的回收情况呈现逐年恶化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从而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因此,XY钢铁公司应该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本文阐述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并对该公司的应收账款相关质量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应收账款存在回收难、周转慢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流程不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信贷政策宽松、缺乏有效的客户信用机制等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后可得出为应收账款管理需要从风险管理流程方面优化。本文将针对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同时结合风险管理流程提出适合公司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彭琴[10](2020)在《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进口矿采购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矿业巨头利用资源优势操纵价格,业务风险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规模持续扩张。国家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钢铁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企业进口矿采购数量多、耗费巨额资金,对进口铁矿石依存度极高。内部控制管理上稍有不慎,极易出现采购矿石质次价高和大额资金占用等问题,直接影响钢铁企业效益。作为钢铁企业特有的采购品种,完善进口矿采购业务的内控制度无法照搬现有成功企业的经验。因此,研究钢铁企业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中作者遵循“理论概述—案例介绍—问题分析—提出对策”的基本研究思路,运用案例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该问题展开研究。管理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控制职能是企业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细分为:请购与审批、编制计划;选择供应商、管理合同;物流运输与验收;付款与会计控制四个环节。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有重视请购审批、编制计划应对国际贸易风险;加强供应商和定价管理应对卖方市场;加强过程控制应对合同执行长周期;强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应对大额资金需求等特点。钢铁企业应建成高度集成的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体系,规范监督进口矿采购业务,从而有效提高企业效益。本文研究的案例XG股份有限公司是省属国有钢铁公司。2017年以来,国家强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公司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在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不断前移。XG公司设置专职进口矿采购机构并配备相关人员已有近20年历史。2011–2019年平均采购进口矿:909.25万吨,金额高达:77.56亿元,对进口矿依存度较高。公司在进口矿采购业务流程的各环节分别设立了内部控制流程及关键控制点,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仔细梳理了XG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流程,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进口矿采购计划控制不合理;第二,采购业务机构设置复杂,人员配置不合理;第三,物资进厂验收形式不规范;第四,外币资金退汇监督管理力度不强。经过细致分析后笔者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管理层对公司整体业务的内部控制意识逐步加强,但未能充分了解进口矿采购业务的具体流程。同时公司缺少非钢专业(如国际贸易、内部控制等方面)人才,难以准确评估采购业务风险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第二,进口矿采购业务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第三,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起步较晚,缺少顶层整体设计思路,系统自成“信息孤岛”,矿石运输与验收流程信息共享不足,内部监督缺少信息支撑,偏重于形式;第四,资金集中管控存在外币资金“盲区”。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一方面系统地梳理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发展;另一方面针对XG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流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系列改进措施。第一,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让员工在具体业务中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第二,加强内控制度培训,提高员工内部控制意识;第三,重视管理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实现信息共享,将内部监督职能落到实处;第四公司应加强外币资金管控,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本文以XG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深入分析其进口矿采购业务的经营特征、内部控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和原因,探寻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既对XG公司有一定现实价值,也为其他钢铁公司及其他行业企业强化内部控制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二、钢铁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铁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T公司财务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供给侧改革内涵 |
2.1.1 供给侧改革概念 |
2.1.2 供给侧改革内容 |
2.1.3 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 |
2.2 财务绩效的概念及评价方法 |
2.2.1 财务绩效概念 |
2.2.2 财务绩效的评价方法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供求均衡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新供给理论 |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5 权变理论 |
第三章 供给侧改革下的T公司现状分析 |
3.1 钢铁行业现状分析 |
3.1.1 供给侧改革前钢铁行业现状 |
3.1.2 供给侧改革对钢铁行业产生的影响 |
3.2 T公司基本情况 |
3.2.1 T公司基本介绍 |
3.2.2 T公司经营管理情况 |
3.3 T公司供给侧改革具体举措 |
3.3.1 供应商角度具体举措 |
3.3.2 客户角度具体举措 |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对T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4.1 供给侧改革下钢铁行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1.1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1.2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4.1.3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基于因子分析法 |
4.2 供给侧改革前后T公司财务绩效的对比分析 |
4.2.1 盈利能力分析 |
4.2.2 偿债能力分析 |
4.2.3 营运能力分析 |
4.2.4 成长能力分析 |
4.3 供给侧改革前后T公司财务绩效与同行业的对比分析 |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
4.3.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3.3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
4.3.4 方差贡献率及公因子数的确定 |
4.3.5 公因子说明与命名 |
4.3.6 因子得分计算 |
4.3.7 因子分析结果与评价 |
4.4 T公司现阶段财务绩效方面存在的问题 |
4.4.1 存货周转能力较低 |
4.4.2 坏账发生概率较大 |
4.4.3 资产负债率较高 |
4.4.4 成本费用偏高 |
第五章 T公司财务绩效提升建议 |
5.1 进一步落实“去库存”任务 |
5.1.1 规范存货管理流程 |
5.1.2 加强存货库存控制 |
5.2 优化应收账款控制管理 |
5.2.1 增强销售人员防范意识 |
5.2.2 建立客户信用体系 |
5.2.3 建立大客户应收款项保理模式 |
5.3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
5.3.1 增加融资方式 |
5.3.2 建立资本结构评价预警体系 |
5.3.3 平衡债务结构 |
5.4 保障科研经费支出与降低成本费用 |
5.4.1 增强科研能力与优化产品结构 |
5.4.2 分类别降低成本 |
5.4.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14—2019 年钢铁上市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安钢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务风险概念 |
2.1.2 风险控制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杠杆理论 |
2.2.2 风险控制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安钢集团财务及风险控制现状 |
3.1 集团简介 |
3.2 财务现状 |
3.2.1 资产负债表分析 |
3.2.2 利润表分析 |
3.2.3 现金流量表分析 |
3.2.4 财务指标分析 |
3.3 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1 债务构成不合理 |
3.3.2 偿债能力较弱 |
3.3.3 资产周转率低 |
3.3.4 现金流量波动较大 |
3.4 风险控制现状 |
3.5 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3.5.1 未能有效地识别风险 |
3.5.2 环境变化反应灵敏度较低 |
3.5.3 风险控制缺乏有效监督 |
3.6 本章小结 |
4 安钢集团财务风险评价 |
4.1 评价模型的选择 |
4.2 指标选取 |
4.2.1 选取原则 |
4.2.2 选取的指标 |
4.3 熵权法的应用 |
4.3.1 建立评价指标矩阵 |
4.3.2 无量纲化处理 |
4.3.3 标准化处理 |
4.3.4 指标熵值及权重计算 |
4.4 功效系数法的应用 |
4.4.1 确定指标评价标准 |
4.4.2 确定指标档次和标准系数 |
4.4.3 计算各档次基础分 |
4.4.4 计算功效系数 |
4.4.5 计算指标调整分 |
4.4.6 计算单项指标得分与综合得分 |
4.5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5.1 评价结果 |
4.5.2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完善安钢集团财务风险控制建议 |
5.1 强化企业财务风险意识 |
5.1.1 加强企业的风险意识 |
5.1.2 重视宏观环境及政策的变化 |
5.1.3 建立企业的偿债基金 |
5.2 提升财务能力 |
5.2.1 确定合理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
5.2.2 加强现金流的管理与优化 |
5.2.3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5.3 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
5.3.1 设立专门的财务预警组织机构 |
5.3.2 建立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
5.3.3 严格执行偿债能力指标警戒标准 |
5.4 完善财务风险监管机制 |
5.4.1 优化企业风险控制环境 |
5.4.2 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日常监督 |
5.4.3 明确职责及奖惩制度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中钢集团去杠杆动因、方式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高杠杆成因研究 |
1.3.2 高杠杆弊端研究 |
1.3.3 去杠杆方式研究 |
1.3.4 去杠杆效果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去杠杆”的方式及动因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1.1 资本结构理论 |
2.1.2 资本成本理论 |
2.1.3 风险管理理论 |
2.2 “去杠杆”的概念及方式 |
2.2.1 “去杠杆”的概念 |
2.2.2 “去杠杆”的主要方式 |
2.3 “去杠杆”的动因 |
2.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 |
2.3.2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
2.3.3 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金浪费 |
2.3.4 改善企业经营绩效,降低违约风险 |
3 中钢集团“去杠杆”的案例分析 |
3.1 中钢集团“去杠杆”的背景 |
3.1.1 宏观政策背景 |
3.1.2 行业背景 |
3.1.3 中钢集团“去杠杆”的企业背景 |
3.2 中钢集团高杠杆的成因 |
3.2.1 长期举债快速扩张 |
3.2.2 钢铁行业结构性过剩 |
3.2.3 前期投资决策失误 |
3.2.4 缺乏负债经营风险控制意识 |
3.3 中钢集团“去杠杆”的动因 |
3.3.1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
3.3.2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
3.3.3 债务来源多元化,降低信用风险 |
4 中钢集团去杠杆方式 |
4.1 资产剥离去杠杆 |
4.1.1 中钢集团资产剥离的实施 |
4.1.2 中钢集团资产剥离对去杠杆的影响 |
4.2 债转股去杠杆 |
4.2.1 中钢集团债转股的实施 |
4.2.2 中钢集团债转股对去杠杆的影响 |
5 中钢集团去杠杆的效果分析 |
5.1 中钢集团去杠杆的效果 |
5.1.1 “去杠杆”提高了偿债能力,降低了财务风险 |
5.1.2 “去杠杆”增强了行业竞争力 |
5.1.3 “去杠杆”提升了盈利能力 |
5.1.4 “去杠杆”优化了内部股权结构 |
5.2 中钢集团去杠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5.2.1 前期过度投资造成债务堆积 |
5.2.2 融资渠道单一,过多依赖银行借款和商业信用 |
5.2.3 转股比例存在道德风险 |
5.2.4 债转股无法长期降低风险 |
5.3 中钢集团实施去杠杆的优化建议 |
5.3.1 深化企业转型升级战略 |
5.3.2 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直接融资 |
5.3.3 利用市场化解决转股比例问题 |
5.3.4 采用多种方式混合去杠杆 |
6 案例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钢铁企业设备检维修作业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
2.1 R钢铁企业相关状况简介 |
2.2 检维修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方法研究 |
2.2.1 相关概念 |
2.2.2 危险源辨识方法研究 |
2.3 检维修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应用 |
2.3.1 层次任务分析法(HTA) |
2.3.2 划分检维修作业活动 |
2.3.3 R钢铁企业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检维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研究与构建 |
3.1 检维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构建的技术思路研究 |
3.2 检维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的实际构建 |
3.2.1 作业环境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 |
3.2.2 检维修工具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 |
3.2.3 特殊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 |
3.2.4 其他作业活动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 |
3.3 检维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的实际应用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全交底和作业许可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 |
4.1 安全交底 |
4.1.1 检修作业安全证 |
4.1.2 检修作业安全证的申请 |
4.2 作业许可 |
4.2.1 危险作业安全证 |
4.2.2 危险作业安全证的申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应急准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应急准备过程研究 |
2.1 企业应急响应过程原理分析 |
2.1.1 安全风险定义 |
2.1.2 风险管理原理分析 |
2.1.3 事件与紧急情况的分析论述 |
2.1.4 应急准备与响应研究 |
2.2 潜在紧急情况识别研究 |
2.2.1 企业安全风险与危险源辨识 |
2.2.2 识别潜在紧急情况 |
2.3 应急准备文件信息的开发研究 |
2.3.1 监测预警、预警行动 |
2.3.2 应急预案 |
2.3.3 岗位应急处置卡 |
第三章 R钢铁企业实际应急准备过程应用研究 |
3.1 R钢铁企业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现状 |
3.1.1 R钢铁企业概况 |
3.1.2 R钢铁企业应急管理现状 |
3.2 R钢铁企业潜在紧急情况识别 |
3.2.1 设备设施FMEA分析研究 |
3.2.2 生产作业活动JHA分析研究 |
3.2.3 操作程序HAZOP分析研究 |
3.2.4 场所环境ESA分析研究 |
3.3 R钢铁企业潜在紧急情况分级研究 |
3.4 R钢铁企业应急基础知识的研究开发 |
3.5 R钢铁企业岗位应急处置卡的研究开发 |
3.6 R钢铁企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方案修订、完善 |
3.6.1 综合应急预案的修订与完善 |
3.6.2 专项应急预案的修订与完善 |
3.6.3 现场处置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
第四章 DCS系统在企业监测预警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
4.1 DCS系统与企业监测预警联动研究 |
4.1.1 DCS系统概述 |
4.1.2 DCS系统工作过程 |
4.1.3 DCS系统与监测预警联动分析 |
4.2 DCS系统的实际应用 |
4.2.1 建立企业DCS系统 |
4.2.2 企业DCS系统应用研究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钢铁企业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路线和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思路 |
第二章 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路线和方法研究 |
2.1 危险源辨识相关理论 |
2.1.1 风险管理原理及相关概念 |
2.1.2 事故致因因素分析 |
2.1.3 危险源辨识方法 |
2.2 生产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和方法研究 |
2.2.1 生产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 |
2.2.2 生产作业危险源辨识方法 |
2.3 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和方法研究 |
2.3.1 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 |
2.3.2 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方法 |
第三章 钢铁企业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思路和实际应用研究 |
3.1 R企业基本现状 |
3.1.1 安全管理现状 |
3.1.2 人员作业特点 |
3.1.3 危险源辨识目的和范围 |
3.2 生产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和实际应用研究 |
3.2.1 厂区生产作业分布 |
3.2.2 JHA分析过程 |
3.2.3 HAZOP分析过程 |
3.2.4 JHA-HAZOP综合分析过程 |
3.3 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思路和实际应用研究 |
3.3.1 厂区检维修作业分布 |
3.3.2 JHA分析过程 |
3.4 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结果信息化应用 |
第四章 钢铁企业人员作业危险性评价 |
4.1 建立评价模型 |
4.1.1 熵权法 |
4.1.2 TOPSIS法 |
4.2 评价危险性 |
第五章 钢铁企业人员作业风险管控措施 |
5.1 教育培训模块 |
5.2 安全操作规程 |
5.2.1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
5.2.2 安规更新机制 |
5.3 异常作业处置措施 |
5.3.1 异常作业处置信息 |
5.3.2 异常作业处置流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钢铁企业生产过程重大安全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重大安全风险识别原理和方法研究 |
2.1 识别和控制重大安全风险需要运用的风险管理原理 |
2.1.1 风险管理原理 |
2.1.2 企业安全管理 |
2.2 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的判定准则研究 |
2.2.1 重大安全风险判定指标体系 |
2.2.2 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判定指标体系 |
2.3 结合钢铁企业行业特点重大安全风险的判定研究 |
2.3.1 煤气泄漏影响范围计算 |
2.3.2 转炉爆炸影响范围计算 |
第三章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的系统危险源辨识和重大风险识别 |
3.1 生产作业活动和检维修作业活动JHA工作危害分析 |
3.1.1 JHA工作危害分析 |
3.1.2 针对炼钢生产作业活动JHA分析 |
3.1.3 针对炼钢生产设备检维修作业活动JHA分析 |
3.2 人员操作行为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
3.2.1 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
3.2.2 针对炼钢生产过程中人员操作行为HAZOP分析 |
3.3 设备设施FMEA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 |
3.3.1 FMEA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 |
3.3.2 针对炼钢生产设备FMEA分析 |
3.4 车间环境场所能量源ESA分析 |
3.4.1 场所能量源ESA分析 |
3.4.2 针对炼钢车间场所能量源ESA分析 |
3.5 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判定结果 |
第四章 钢铁企业炼钢生产过程重大安全风险的FTA分析 |
4.1 事故树FTA分析 |
4.2 煤气泄漏事故FTA分析 |
4.2.1 绘制煤气中毒事故树 |
4.2.2 事故树最小割集计算 |
4.2.3 事故树最小径集计算 |
4.2.4 事故树结构重要度计算 |
4.2.5 分析结论 |
4.3 熔融金属喷溅事故FTA分析 |
4.3.1 绘制熔融金属喷溅事故树 |
4.3.2 事故树最小割集计算 |
4.3.3 事故树最小径集计算 |
4.3.4 事故树结构重要度计算 |
4.3.5 分析结论 |
第五章 基于FTA的钢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控制研究 |
5.1 重大安全风险人员管理 |
5.2 重大安全风险设备管理 |
5.3 重大安全风险应急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判定参考指标体系优化问卷调查表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应收账款的相关研究 |
1.2.2 应收账款风险识别的相关研究 |
1.2.3 应收账款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 |
1.2.4 应收账款风险应对的相关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内容与基本框架 |
2.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理论概述 |
2.1 应收账款概念与质量评价 |
2.1.1 应收账款的概念 |
2.1.2 应收账款的功能 |
2.1.3 应收账款质量评价指标 |
2.2 应收账款风险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 |
2.2.1 应收账款风险种类 |
2.2.2 应收账款风险成因 |
2.3 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1 风险管理的概念 |
2.3.2 风险识别 |
2.3.3 风险评估 |
2.3.4 风险应对 |
3.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XY钢铁公司的概况 |
3.1.1 XY钢铁公司的基本情况简介 |
3.1.2 XY钢铁公司的经营状况简介 |
3.2 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的质量现状分析 |
3.2.1 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析 |
3.2.2 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析 |
3.2.3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
3.2.4 应收账款变现能力分析 |
3.2.5 应收账款客户分析 |
3.3 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现状 |
3.3.1 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组织机构及管理职能 |
3.3.2 XY钢铁公司赊销信用管理 |
3.3.3 XY钢铁公司债权催收管理 |
3.4 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4.1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
3.4.2 逾期账款缺乏监督,账龄分析滞后 |
3.4.3 缺乏有效的客户信用机制 |
3.4.4 催收政策宽松,领导监督失控 |
3.4.5 组织机构不完善及权责划分不明确 |
4.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缺乏风险识别机制 |
4.1.1 风险识别方法不合理 |
4.1.2 风险因素识别不到位 |
4.2 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风险评估有缺陷 |
4.2.1 缺乏客户信用风险评估机制 |
4.2.2 应收账款风险分析与评价不够专业 |
4.3 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风险应对不力 |
4.3.1 客户信息未实现动态追踪管理 |
4.3.2 有赊销条款的合同审批手续单一 |
4.3.3 应收账款催收力度不够 |
4.3.4 忽视了绩效考核制度缺陷带来的影响 |
5.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建议 |
5.1 建立应收账款的风险识别机制 |
5.1.1 合理利用风险识别方法 |
5.1.2 识别应收账款相关风险因素 |
5.2 完善应收账款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5.2.1 建立客户信用风险评估机制 |
5.2.2 加强应收账款风险分析和评价 |
5.3 健全应收账款的风险应对措施 |
5.3.1 建立完整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
5.3.2 规范有赊销条款的合同审批制度 |
5.3.3 完善催收制度和催收流程 |
5.3.4 将应收账款催收纳入绩效考核制度 |
6.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内部控制理论的文献回顾 |
1.2.2 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文献回顾 |
1.2.3 关于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文献回顾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框架 |
2 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理论概述 |
2.1 内部控制的定义与要素 |
2.1.1 内部控制的定义 |
2.1.2 内部控制的要素 |
2.2 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
2.2.1 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目标 |
2.2.2 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原则 |
2.3 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环节 |
2.3.1 请购审批与编制计划 |
2.3.2 选择供应商与合同管理 |
2.3.3 物流运输与验收 |
2.3.4 付款与会计控制 |
2.4 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特点 |
2.4.1 重视请购审批与编制计划应对国际贸易风险 |
2.4.2 加强供应商和定价管理应对卖方市场 |
2.4.3 加强过程控制应对合同执行长周期 |
2.4.4 强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应对大额资金需求 |
2.5 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
2.5.1 现代组织理论 |
2.5.2 公司治理理论 |
2.5.3 管理控制理论 |
3 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现状 |
3.1 XG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3.1.1 XG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3.1.2 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机构设置 |
3.1.3 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人员配备 |
3.1.4 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流程 |
3.2 XG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
3.2.1 请购审批与编制计划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
3.2.2 选择供应商与合同管理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
3.2.3 物流运输与验收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
3.2.4 付款及会计控制内控流程及关键控制点 |
4 XG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4.1 请购审批与编制计划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单一管理人员难以充分履行请购职能 |
4.1.2 采购计划逐级审批偏重于形式 |
4.1.3 进口矿采购计划控制不合理 |
4.2 选择供应商与合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
4.2.1 采购业务机构设置复杂,人员配置不合理 |
4.2.2 采购方式及定价机制相对单一 |
4.2.3 供应商管理薄弱 |
4.2.4 采购合同管理与执行不规范 |
4.3 物流运输与验收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
4.3.1 部门间联系不紧密,物资调配不及时 |
4.3.2 物资进厂验收形式不规范 |
4.4 付款与会计控制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
4.4.1 付款审批程序繁琐偏重于形式 |
4.4.2 外币资金退汇监督管理力度不强 |
4.4.3 对账不及时,对供应商往来账核查管理不足 |
5 XG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控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请购审批与编制计划环节内控问题原因分析 |
5.1.1 请购审批规章制度设立不完善 |
5.1.2 现有管理层级难以满足内部控制需要 |
5.1.3 缺少专业人才,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
5.2 选择供应商与合同管理环节内控问题原因分析 |
5.2.1 人员内控意识不强 |
5.2.2 内审及法务人员未能充分发挥内部监督职能 |
5.2.3 供应商管理体系不完善 |
5.2.4 合同集中管理机构监督职能发挥不充分 |
5.3 物流运输与验收环节内控问题原因分析 |
5.3.1 依赖落后的电子邮件方式传递信息,效率低下 |
5.3.2 验收管理制度设立不健全,难以满足业务需要 |
5.4 付款与会计控制环节内控问题原因分析 |
5.4.1 资金支付系统功能缺失,授权审批制度不完善 |
5.4.2 公司资金集中管控存在外币资金“盲区” |
5.4.3 在业务过程方面会计系统控制薄弱 |
6 XG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流程改进建议 |
6.1 请购审批与编制计划环节内控流程改进建议 |
6.1.1 完善请购审批各项规章制度 |
6.1.2 优化进口矿采购业务组织架构和人员配置 |
6.1.3 引进专业人才,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
6.2 选择供应商及合同管理环节内控流程改进建议 |
6.2.1 强化内部控制意识,明确岗位职责 |
6.2.2 扩展内审、法务职能,构建合同价格监控体系 |
6.2.3 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 |
6.2.4 强化合同集中管理机构职能,跟踪合同执行 |
6.3 物流运输与验收环节内控流程改进建议 |
6.3.1 健全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
6.3.2 完善并规范执行进口矿采购验收管理制度 |
6.4 付款与会计控制环节内控流程改进建议 |
6.4.1 加快资金支付系统开发,完善授权审批制度 |
6.4.2 加强货币资金集中管控,减少管理“盲区” |
6.4.3 强化财务管理控制意识,建立部门合作式牵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钢铁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X钢铁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D]. 罗艺焓.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T公司财务绩效研究[D]. 高月.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安钢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霍鸿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4]中钢集团去杠杆动因、方式及效果研究[D]. 邢效玮.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5]钢铁企业设备检维修作业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研究[D]. 成少璞.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6]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企业应急准备研究[D]. 李冬阳.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7]钢铁企业人员作业危险源辨识技术路线和方法研究及应用[D]. 冯亚凝.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8]基于风险管理原理的钢铁企业生产过程重大安全风险控制研究[D]. 孙爱冬.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9]XY钢铁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刘毅婧.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 [10]XG股份有限公司进口矿采购业务内部控制问题探讨[D]. 彭琴.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标签:中钢集团论文; 风险管控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论文; 风险评价论文; 安全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