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西南勘探的曙光

塔里木西南勘探的曙光

一、塔里木西南勘探初现曙光(论文文献综述)

徐煜[1](2020)在《金沙江白格滑坡形成机理及残余体变形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10月和11月,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先后发生了两次大规模滑坡,堵塞金沙江河道,造成下游多处村庄淹没、道路设施被毁。滑坡还造成斜坡顶部岩体松动,存在再次失稳的风险。因此,本文以白格滑坡为研究对象,揭示滑坡的形成机理,为该区的滑坡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具有重大实际意义。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阐明滑坡所在河谷的地质演化过程。采用现场地质调查、钻探、遥感影像解译、数值模拟和变形监测等方法,查明白格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阐明白格滑坡的变形发展历程,分析白格滑坡的形成机理,并对白格滑坡后缘残余体的变形发展趋势和可能的破坏方式进行初步研究。所得认识主要如下:(1)白格滑坡所在河段属于金沙江深切峡谷段,河谷多为“V”型谷,斜坡形态呈“陡-缓-陡-缓-陡”状,除顶部平台外,滑坡上还发育有2级平台。第1级平台高程约在2940~2960m,范围较小,地形较缓;第2级平台发育相对较小,高程约在3550~3450m,无农户居住,第2级平台前缘地形较陡,历史时期多发生滑塌变形。(2)根据对滑后现场变形破坏的调查,将坡体自上而下分为主滑区、阻滑区和影响区。主滑区主要位于第2级平台前缘陡坡段及以上斜坡范围,约在高程3250m以上,坡体主要由碎裂状蛇纹岩和片麻岩组成;阻滑区则主要位于第2级前缘陡坡段之下的局部片麻岩区,高程范围约3100~3250m,片麻岩体内结构面发育较差;影响区为阻滑区下部斜坡范围,斜坡部分岩土体受铲刮作用被带走。(3)白格滑坡最早在1966年便出现小规模滑塌变形,变形发展历经近52年。初始以滑坡后缘左侧及斜坡中部右侧发生小规模滑塌变形;2010年以后,主滑区后缘右侧片麻岩区发生局部蠕滑下错,后部形成拉裂缝,并逐渐扩展、贯通,构成滑坡后缘边界;2015年以后,滑坡变形加剧,主滑区岩土体发生蠕滑变形并挤压下部坡体;2017年至2018年,滑坡变形趋于一个整体,滑坡进入临滑阶段。(4)白格滑坡的形成演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主滑区斜坡岩体蠕变变形阶段:该阶段变形主要以主滑区斜坡岩体蠕滑变形为主,后部形成不连续拉裂缝;(2)后缘裂缝贯通、剪切变形阶段:主滑区岩土体蠕变变形加剧,后部拉裂缝扩展、贯通,并不断加深、加宽,坡体内潜在剪切面上剪应力集中,发生剪切变形。主滑区前部发生鼓胀、隆起;(3)阻滑区“锁固段”形成阶段:主滑区变形加剧并挤压下部,下部片麻岩体内应力进一步集中,应力应变进一步增大,具有较高应力能与较大应变能,最终演变成锁固段;(4)“锁固段”剪断阶段:主滑区岩土体继续挤压斜坡下部,剪应变进一步发展,应力不断向前集中,伴随着降雨作用,锁固段最终被剪断,滑坡发生。其变形破坏模式可归结为“蠕变—拉裂—剪切—剪断式”。(5)选取白格滑坡1-1’工程地质剖面,通过FLAC-3D对滑坡进行建模计算,分别取5000时步、50000时步、60000时步和100000时步时滑坡模型的位移变形、应力状态及剪应变增量分布,结果表明:白格滑坡在初始状态下存在小范围位移变形,且变形量较小;坡体内存在剪切变形区,但变形较小,主要集中在主滑区内。当计算到50000时步,坡表拉应力范围增大,滑坡变形向深部发展,剪应力向下集中,中下部片麻岩锁固段出现剪应变。当计算到60000时步,坡体内剪切变形加剧,坡体前部逐渐隆起。当计算到100000时步,滑坡变形加剧,潜在剪切面逐渐贯通。(6)后缘残余体共分为3个强变形区,K3区整体稳定性相对K2区较好,但相对K1区较差。K1变形区在经过治理后,总体变形趋于收敛,稳定性相对较好,推测区内存在3个潜在滑动面。K2区内变形较为强烈,小规模滑塌不断,已进入加速变形阶段,稳定性差,前部地形陡变处在降雨等诱发因素下有很大可能性发生失稳,推测区内存在2个潜在滑动面。K3区总体上处于匀速变形阶段,块体前部有变形加速的趋势,推测区内存在2个潜在滑动面。

刘洋[2](2019)在《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气资源开发过程扰动资源开采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和水文情况,因占压土地、落地原油、注水采油、水力压裂等导致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成为影响油气产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经济利益与水土生态环境利益之间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中国现有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为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论文运用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价值评价方法估算油气开采期间补偿标准,围绕制度构成要素,提出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家制定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完善环境规制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首先明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等概念。从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等角度阐释相关理论,总结主要基本理论在油气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次,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利益主体行为博弈视角和成本收益视角,进一步探寻生态补偿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系机理,以上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对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探寻制度建立的阻碍和发展缺失。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德国等国在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方面上都具有一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明确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优化路径。第四,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总体情况和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阐述油气资源开发作用生态因子的影响,对比研究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两个阶段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说明两阶段应予以区别补偿。第五,综合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区域内典型油气田所在省域单位土地面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此为基础数据,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并考虑落地原油污染问题折损测算油气资源开采期单位产量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68~10.88元/t/a之间,平均2.08/t/a,为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提供参考。第六,基于补偿制度的构成要素,设计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的框架体系。在现有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基础上,仅仅围绕制度构成要素进行优化,具体包括:(1)明确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补偿主体包括补偿给付主体、补偿接受主体和补偿实施主体。(2)确认补偿客体。补偿客体即为水土环境生态利益,此部分生态利益可用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衡量。(3)确定补偿标准。现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中油气项目建设期间依据油田征占用土地面积一次计征是比较合理的。开采期间则应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折损计算,用单位产能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衡量更加科学。(4)拓宽补偿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建立具有油气行业特点的生态补偿基金,鼓励油气企业进行自助补偿等拓宽补偿途径。(5)增加补偿方式。在政府纵向补偿基础上提出运用横向市场补偿,依照市场化规则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进行惩戒,对环境保护者进行奖励和补偿等。同时,以《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为核心进行完善修订,在其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中体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关具体规定,增加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等,重构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最后,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监督能力等,跟进制度保障。

史海涛[3](2017)在《辽河西部凹陷杜66块沙四段沉积构造模型及储层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盆地构造,以及构造控制下的储层发育特征是制约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以多技术手段和多种资料相结合确定地层和沉积特征为基础,利用相干体技术、蚂蚁体技术等断层识别技术,在杜66块沙四段识别出2条III级断裂和7条IV级断裂,并划分出4类断层组合样式。根据杜66块构造特征、储层分布规律,以及两者对后期油藏精细开发的影响,将杜66块沙四段储层划分为北部陡坡带、东部陡坡带、垒堑构造带和褶皱构造带等4个区带。通过平衡剖面和沉降史分析,定量确定了西部凹陷自古近纪以来的盆地构造演化历史。对西部凹陷裂后期的盆地异常沉降分析表明,裂后期盆地的整体坳陷主要受岩石圈热衰减因素影响,裂后期末期的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时期异常加速沉降,异常沉降量达250m,推测该地区异常沉降与西太平洋俯冲形成的动力地形有关。杜66块构造演化特征与辽河西部凹陷整体构造演化特征相比,既有一致性,也有其特殊性。一致性主要体现在,杜66块新生代构造演化分为初始裂陷、深陷、再陷、衰减及坳陷等五个主要过程,与西部凹陷基本一致并大致同时。但由于杜66块位于西部凹陷西斜坡边部,因此其伸展作用和沉降幅度要弱于洼陷区。在构造解析基础上,利用Petrel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杜66块沙四段精细三维构造、沉积和储层模型,分析了构造对沉积和储层的控制作用。长期活动的西部边界同沉积断层为油气成藏提供通道,研究区内部小断层遮挡了油气的平面运移,导致储层纵向和平面油气富集程度存在差异,油气沿西部边界断层方向富集,储层由下至上含油性逐渐变好。油气在地垒和背斜核部高度聚集,可作为勘探和开发的有利区带。杜66块沙四段构造、沉积和储层模型为西部凹陷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方向。深入分析构造、沉积、储层厚度、储层非均质性等地质因素对层状稠油油藏多层火驱开发的影响,通过优化组合开发层段和合理的井网部署,降低火驱段储层差异程度,大大提高了火线纵向波及程度。在构造模型指导下,编制了杜66块沙四段储层I砂组多层火驱开发方案,多层火驱开发取得良好效果。杜66块沙四段储层多层火驱开发的成功实施,指导了锦91块、齐108块等层状稠油油藏的多层火驱开发,为推进多层火驱技术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实现了辽河油田多层火驱开发技术工业化推广,为同类油藏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朱雄关[4](2016)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家发展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外交战略,是新时期我国大周边外交的重要战略布局。当前,随着国际能源局势和地缘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能源海外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对于保障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和解决中国能源面临的困难风险地位重要、意义特殊。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加强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困难风险和严峻形势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在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非洲、东盟、中亚、俄罗斯等主要地区和国家油气资源禀赋状况、供给能力以及与中国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与这些地区和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通过剖析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中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大国能源地缘政治博弈,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能源合作前景形势进行分析判断。最后对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强能源合作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本文在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在能源合作面临困难和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一是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未来的油气贸易合作能力前景评估,并根据这些国家的投资开放程度和区位功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上下游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二是针对西半球和北极地区国家油气资源发展前景,从拓宽当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视角,思考并提出了构建能源大丝路的观点,建议国家在“一带一路”路线图中增加北线和东线方向,加强中国与美洲国家和北冰洋沿岸国家能源合作力度;三是针对当前国际能源秩序、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能源现状,思考并提出了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建立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观点以及相关的措施建议,使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有力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

李伟[5](2015)在《论19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0年代以来,中国西部地区涌现出一大批中青年作家从事乡土小说创作,他们对社会发展变迁中农民生存状况和西部文化有着深层的思考,取得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从一定意义上说,西部乡土小说已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作家的创作与西部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俗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景观的融入,多元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浓厚的宗教背景依托,呈现出与东部作家创作不同的文学形态。尽管乡土小说的研究已经成学界争议和讨论的热点,但是关于西部乡土小说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整体研究,西部乡土小说发展的形态与变化,一些西部乡土作家的创作长期处于被遮蔽与边缘化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更深入研究。19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主要集中于家庭伦理、情爱伦理、正义伦理三个方面。家庭伦理书写涵盖乡村家庭中的父子、夫妻、兄弟姐妹、邻里关系等,展现出社会经济变革时期中人际关系从传统转向现代的复杂变化。西部作家立足乡村社会发展与农民生存的变化,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城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中,弘扬乡村社会现代伦理的积极因素,家庭人际关系的新气象与乡村朴实、善良的民风人情。与此同时,西部作家揭露一些社会不良现象,批判传统血亲伦理的滞后性,乡村宗族伦理的劣根性,以及现代年轻一代颠覆传统长幼秩序的过激行为。西部作家表达出对现代新型伦理观的向往,但不排除对传统美德的回望,通过人物行为的复杂内涵和情感态度,表现出现代人因生存困境、经济利益等因素促使家庭伦理关系的异化。西部作家深切地关注乡村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又饱含着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与人道主义关怀。西部作家分别从情欲与伦理、生存与情爱、乱性与乱伦、爱情的理想与现实等关系的书写来展现农民选择爱情方式与爱情类型由保守压抑向开放多元的转变。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寻求情爱中面临着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观念冲突的两难困境:一是保全道德压抑情欲,另一是违背伦理追求爱情。针对生命与爱情的伦理问题,现代农民追求爱情的自主意识有所增强,但不免出现以舍弃生命为代价来获得爱情的悲剧。当前农民面临着维持生存与违背伦理的道德困境,尤其以乡村女性为代表的弱势群体为维持生存而自觉地走向道德异化。人们寻求情爱的错位现象——乱性与乱伦,乱性行为的无知与乱伦行为的恶劣引发西部作家对人性悲剧与宿命的深刻剖析,背弃道德必然受到惩罚,作家以此呼吁人们应遵循乱伦禁忌的道德文明原则。现代伦理视野下呈现出相异的爱情选择观,理想化爱情的唯美与道德和谐,现实性爱情的功利与物化。在过度追逐效率与利益的社会发展中,人们评判爱情价值的标准与选择爱情的方式呈现出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因此,如何权衡外在物质因素与内在道德精神两者间的平衡成为现代人面临的道德难题。西部乡土小说中的正义伦理书写表现为人的正义、自然正义以及人的存在与异化等伦理问题。西部农民的正义观念呈现不同的变化,传统农民更为注重中国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现代农民身受现代文明观念的影响,并不局限于传统正义行为,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民主平等、公平公正等现代伦理意识。西部作家特别地书写人们坚守正义原则,结局却受到谴责和攻击的道德悖论现象。针对官的正义与功利问题,西部作家以乡村干部三种形象类型书写来表现不同的道德体系,公正廉洁的清官代表着国家意识形态下的正义;以权欺民谋私,损害农民利益的庸官,呈现为受功利因素诱导下官的道德失范;受到民众认可却违背行政规范的乡村官员,暗含着官场体制与自我道德选择的两难困境。西部作家对自然正义的关注,更多源于西方生态文学的影响与对本土生态伦理观的继承,通过对人保护与损害自然不同形态的书写,传达人类敬畏自然和善待生命的正义精神,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针对现代人的生存审美形态与人的异化现象,西部作家对前者持颂扬与肯定,而对后者持质疑与批判的伦理姿态。西部乡土作家的伦理书写姿态和创作立场,与作家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民族信仰有着密切的关联。西部作家的伦理书写姿态大致呈现为以下几种形态:一是作家持苦难情怀进行伦理书写。鬼子以平民立场书写底层小人物的“阳光苦难”,敢于直视社会的阴暗面与人性的卑微;冯积岐从乡村权力视角书写农民遭受权势压抑的苦难状态,由权力欲望引发乡村人性的复杂;罗伟章以底层伦理立场书写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面临着双重的病态苦难,进城与回乡都无法逃离物质的贫乏与精神的荒芜;冉正万和王华则从乡村留守者与边缘者的立场出发,书写工业化入驻乡村致使农民痛失乡村家园的苦难窘态,两位作家创作中充满着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二是作家创作中以乡村浪漫情怀进行伦理书写。因西部地域生存背景的相似,雪漠、郭雪波、漠月、郭文斌四位作家以各自的文学视点支起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浪漫情调。雪漠、郭雪波、漠月对各自的生存之地大漠、戈壁、梁滩充满着敬仰之情,小说创作中融入西部地区特有的自然审美、宗教情感和民族情怀,表达出各自不视野中体悟的文学观与地域人伦品格。郭文斌则从关注乡村现实走向民间传统文化的写作立场,寻找乡村世界的温暖与诗意,建构一种诗性化的乡土伦理。三是作家以农家感恩的姿态进行乡土伦理书写。宁夏西海固作家群中的石舒清和马金莲对故土农家有着深厚的情感依恋,创作中自觉地以感恩的伦理姿态进行乡土叙事,了一容和李进祥创作中坚守为底层农家而写作,四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把自身的民族信仰融入乡土小说创作,充满着崇高的宗教伦理情怀与强烈的民族尊严意识。四是贾平凹近年来乡土小说创作中仍然坚守平民立场写作,又以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审视与批判着受现代文明影响下的乡村,由早期小说中对现代伦理充满期待转为当前的批判,因自身伦理思考的困惑促使伦理观念表达的含混。总体来说,西部乡土作家的伦理书写具有现实性,作家的社会责任明确,敏锐地洞察社会现实问题,又以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深刻地揭示伦理问题的严重性,引导社会与人们对于农村、农民伦理问题的关注与深思。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艺术表现,既有意向主流文学靠拢,又保有着它本有的地域文学风格。首先,创作手法上表现为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多重艺术借鉴。大部分西部乡土作家创作中坚守纯正的写实风格,作品充满强烈的社会现实感、现实批判精神和以时间叙事为主的写实手法。其中以红柯、东西、鬼子等为代表的西部个别作家深受中国先锋小说的影响,积极学习与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手法,采取“元小说”叙述手法来消解传统小说的写作,热衷于时空跳跃和重复叙述的先锋叙事技巧。贾平凹和冯积岐在保留写实的基础上借用现代派手法,形成现实与现代手法融合并用的特征。少数民族作家阿来、郭雪波、石舒清因自身民族宗教背景的影响,小说创作中融入了民族的宗教仪式、神话和传说,营造出文本叙事的魔幻与超现实色彩。其次,在文体特征上,西部作家把诗歌艺术中的意境、意象、抒情等融入乡土小说创作,形成小说的诗性意境与情境审美。西部乡土小说主题叙事的日常琐碎化与自传性色彩,语言表达的细腻和情感化,文体篇幅相对短小,而呈现出散文化的文体特征。再次,一些西部作家把富有地方色彩的民俗、民歌与方言融入于小说创作,丰富了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审美特质,也使作家能够更好地阐释西部地域化伦理书写的内涵。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文学审美批评、伦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相关理论,在对西部主要文学期刊进行大量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和挖掘有关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原始资料,西部中青年作家的小说创作,注重文本细读、感悟与伦理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把对个别作家和作品的解读放入西部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与西部乡土小说发展的整体形态中进行考量,阐释19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多元内涵和发展趋向。选取伦理视角来研究西部乡土小说的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延伸了文学的道德启蒙意识和社会现实价值。文学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研究西部乡土小说中呈现的伦理问题,有助于认识当前农村伦理的发展现状。西部乡土小说创作呈现日益繁荣,它已构成当前乡土文学发展中一种重要的文学形态,因此,试图在研究范围上拓宽了以往研究局限于西北地区的文学创作,把西南地区的乡土作家创作也融入其中,对西部十二省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整体性研究。以伦理视角为切入口,结合社会转型背景、地域文化和人伦风俗等因素,考察和发现19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在视野上由人伦扩展为自然万物,作家姿态从批判传统到质疑现代,伦理评判标准趋向多元和开放的变化。

刘卫[6](2015)在《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广州古代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广州古城位于珠江水系的西、北、东三江汇合处,历史上水网密布,水道纵横,城市的发展变化一直与城市水系的演变息息相关。城市水系环境在城市选址、城市起源起到重要作用,从秦任嚣城、南越国都城至三国步骘城、隋唐广州城,再经五代宋元时期直至明清广州城,水系对广州城址的抉择以及空间布局、交通与经济发展、城市水利、军事防御等均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在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对考古成果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从秦朝到清末广州古代城市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作用过程。并从城市的交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城市防灾、改造城市环境、军事防御等方面阐述了广州古代城市水系的几大功用:广州的珠江、河渠、池沼湖泊和地下水系,共同构成了广州相对完善的水系系统,满足了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及防洪、排涝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为广州城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城市历史地理、历史水系和广州城市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进行评述,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点明论文的探新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研究秦汉到明清广州古城水系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城市格局、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城市水利和城市军事防御的关系。第三部分:为第六章。在前述章节论述的基础上将广州古城水系与西安、南京古城作了比较,并对广州古代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进行理论总结,阐明了研究广州古代城市水系演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邹蔓[7](2014)在《石河子市与老街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及正文简称为兵团)是一个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的特殊社会组织,早前也有研究指出,兵团本身就是一个政治集团,不仅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同时具备着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功能。兵团和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新疆地区要重点对待的关系之一。本文以石河子市和老街作为个体案例,通过对二者长期以来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关系的现状调查,进一步分析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搜集了许多理论性的材料以辅佐后期调查研究。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得到许多一手的材料,对石河子市和老街之间的关系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为后期深入的调研分析打下了基础。通过对调研资料的筛选分析,对石河子市和老街的历史沿革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的探索石河子市与老街之间说存在的兵地关系问题,通过对石河子市和老街之间小范围的兵地关系状况的发展可以看到目前新疆整体大兵地环境的发展状况及其未来空间。石河子市和老街之间的关系,看到石河子市和沙湾县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到兵团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从的小的方面看到大的发展,因此对石河子市和石河子老街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兵地关系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调研分析可以得知,目前兵地关系的发展趋势良好,兵地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兵地关系发展的主线。兵地关系在未来应该是朝着兵地协作、兵地融合的大方向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的大发展。

胡修权[8](2014)在《涪陵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涪陵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拔山寺向斜内,东邻大池干气田、西邻大天池气田,勘探程度低,钻井少。茅口组岩溶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缝,具有非均质性强、横向变化大的特征,针对涪陵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特点,以多学科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测井、地震技术进行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论文在地层划分对比和层位标定解释基础上,通过精细构造描述、岩溶古地貌恢复探讨研究区现今构造特征和东吴期岩溶古地貌特征,同时,在储层岩电敏感性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地震属性明确地震异常分布范围,采用地震反演技术预测储层厚度,利用各种裂缝预测技术确定裂缝发育区,通过油气检测技术寻找相对含油气部位。最终形成一套地质与地球物理紧密结合,针对向斜区岩溶储层有效识别与预测方法系列,主要取得以下成果与认识:1.研究区整体为一宽缓向斜,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构造起伏大,bxl-x12井一线为构造埋深最大区域,以此为中心,往北西、南东两侧,构造迅速变陡,等值线变密,埋藏深度依次变浅。断层数量较少,主要在研究区边缘南部、北部及北西部发育北东向逆断层。2.将钻井紧密结合地震,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及实际资料情况,认为印模法较残余厚度法更适合研究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可信度更高。研究区整体处于岩溶斜坡部位,划分为3类二级岩溶古地貌单元,分别为岩溶台地、岩溶缓坡地、岩溶陡坡地,岩溶台地处于研究区中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北东侧为岩溶缓坡地,南西侧为岩溶陡坡地。3.通过对涪陵地区及周缘钻井储层岩电敏感性分析,认为茅口组储层具有中高声波时差、低伽马、高密度、中低电阻率,存在一定的扩径现象。采用地质-地球物理互馈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茅口组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将其归纳为三类,一类:强谷强峰特征,储层对应强波峰;二类:波状、短轴状反射;三类:茅口组顶部低频弱振幅。4.开展了地震属性提取与分析,北东部岩溶缓坡地部位和断裂带附近,溶蚀作用强烈,裂缝发育,容易沟通岩溶缝洞,是茅口组顶部储层地震异常区。而整个茅口组地震异常区位于中部的岩溶台地区,地形较平缓,水力梯度小,岩溶作用方式主要为慢速扩散流溶蚀,可形成较多的溶蚀孔洞,同时平面显示地下暗河发育。5.测井曲线交会显示,伽马曲线对岩性敏感,声波曲线不能有效区分泥质岩类与储层,采用伽马曲线与声波曲线一起“调制”成拟声波曲线,开展拟声波岩性反演。通过门槛值,在波阻抗反演剖面上过滤掉泥质,拾取储层。厚储层主要发育在fsl-bx2井区的岩溶台地区域,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南西部岩溶陡坡地也发育一些储层,但厚度薄于岩溶台地。逆断层附近由于地层重复,使得储层厚度明显加大。6.应用多种技术方法开展裂缝检测,相干检测对断裂及断裂伴生的裂缝可以有效检测,不连续检测除对断裂及断裂伴生的裂缝能有效检测外,对微裂缝也具有检测能力,应力场模拟技术主要用来预测与构造有关的构造缝。对研究区茅口组来说,微裂缝对沟通向斜区岩溶缝洞型储层至关重要,在三种裂缝预测方法中,认为不连续性边缘检测结果可信度更高,整个茅口组微裂缝在北东部岩溶缓坡地优势发育,中部岩溶台地与南西部岩溶陡坡地零星发育。7.采用频率衰减属性、低频能量属性开展油气检测研究,通过对比认为高频衰减属性效果更好,含气储层主要集中在北东部岩溶缓坡地部位,连片性好,其次为岩溶台地的fsl-bx1井区周围和靠近岩溶台地的岩溶陡坡地部位,断裂带附近也发育部分含气储层。8.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将储层、裂缝、含油气性通过信息融合开展综合评价,在涪陵向斜区茅口组划分了3个有利区带,其中Ⅰ类1个,位于中部岩溶台地部位;Ⅱ类2个,分别位于北东部feng9井区周围和bxl井西南侧区域。

卢玲玲[9](2014)在《比德—三塘盆地现代地温场分异及其地质影响因素》文中认为本文系统梳理了比德-三塘盆地钻孔测温资料,分析了其现代地温场分布特征,探讨了地温场分异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以及地层温度对煤层气和煤炭开发的影响。基于135口钻孔测温数据,结合煤和岩石样品热物理参数测试,分析了研究区现代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及地层温度分布特征,预测了不同构造单元、不同深度及部分主采煤层的地层温度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现今地温梯度介于1.463.34℃/hm之间,平均2.35℃/hm。其中,水公河向斜平均地温梯度最高约2.72℃/hm,阿弓向斜附近平均地温梯度最低约2.18℃/hm。研究区大地热流介于52.863.5mW/m2之间,平均59.4mW/m2,与华南下扬子区平均热流相当但略低。根据深部地层温度,认为研究区煤层埋深超过800m时达到一级热害深度。研究区现代地温场分布与其所处的中国南方区域构造-热背景基本趋于一致。平面上,纳雍矿区现今平均地温梯度高于织金矿区,但都属于正常地温场范畴。地温变化总体上受构造控制,等温线展布方向与构造形迹走向一致。背斜隆起区地温梯度相对偏高,向斜凹陷地区相对偏低。纵向上,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地点地温梯度的变化趋势随深度的增加先离散后趋于一致,一致深度约300m。分别采用地温梯度法和灰色数列法对深部地层温度进行了预测,发现灰色数列预测模型GM(1,1)的精确度较高。部分勘探区地温场条件存在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或注气开采的可能性,地层温度控制着煤层气开发技术方式的选择。

黄龙[10](2012)在《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巴参1井区三维区块地震属性研究和砂体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地震方法可以研究构造-沉积演化特征,是钻探盲区了解盆地发育特征的重要手段。本次论文通过地震属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利用Discovery和Opendtect软件对研究区志留系和泥盆系5个细分层的21种地震属性进行提取;再运用专家优选与多属性回归结合的方法优选出了振幅等时线、总绝对振幅、均方根振幅、平均能量、总能量、平均反射强度、反射强度斜率和平均瞬时频率8种地震属性;最后运用特征值相干算法优化地震属性,进而得出研究区各细分层的砂岩厚度响应图(伪砂岩厚度图),研究砂体平面展布规律。为了更好地完成对研究区砂体空间展布的研究,本次论文运用地层切片的方法对砂体进行研究;分别对柯坪塔格组、塔塔艾尔塔格组、依木干他乌组和克孜尔塔格组提取10层地层切片,由于东河塘组的地层较前四地层薄很多,因此进行了5层地层切片的提取。通过地层切片可以识别出砂体的出现、运移与消失等现象,得出研究区5个细分层砂体空间展布规律。

二、塔里木西南勘探初现曙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西南勘探初现曙光(论文提纲范文)

(1)金沙江白格滑坡形成机理及残余体变形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1.2.2 碎裂岩体及其边坡失稳研究
        1.2.3 白格滑坡研究成果
        1.2.4 主要存在问题及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4.1 大地构造背景
        2.4.2 区域主要断裂
        2.4.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5 构造演化
        2.5.1 区域构造演化
        2.5.2 现今区域构造应力场
    2.6 河谷演化
        2.6.1 夷平面
        2.6.2 阶地
        2.6.3 研究区河谷发育历史
    2.7 水文地质条件
    2.8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白格滑坡基本特征
    3.1 滑坡形态特征
    3.2 滑坡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3.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3.1 基于现场调查的变形特征分析
        3.3.2 基于卫星影像的变形特征分析
第4章 白格滑坡形成机理分析及数值模拟
    4.1 滑坡形成机制定性分析
    4.2 基于FLAC-3D数值模拟形成机理研究
        4.2.1 FLAC-3D简介
        4.2.2 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4.2.3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第5章 白格滑坡后缘残余体变形趋势分析
    5.1 残余变形体的基本特征
        5.1.1 K1变形区基本特征
        5.1.2 K2变形区基本特征
        5.1.3 K3变形区基本特征
    5.2 基于现场调查的残余体变形分析
        5.2.1 K1区现场变形
        5.2.2 K2区现场变形
        5.2.3 K3区现场变形
    5.3 基于现场监测的残余体变形分析
        5.3.1 K1区监测变形
        5.3.2 K2区监测变形
        5.3.3 K3区监测变形
        5.3.4 残余体整体位移云图
    5.4 残余体的变形趋势分析
        5.4.1 K1区变形趋势分析
        5.4.2 K2区变形趋势分析
        5.4.3 K3区变形趋势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油气资源开发
        2.1.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2.1.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2.1.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基本构成要素
    2.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公共产品理论
        2.3.3 稀缺性理论
        2.3.4 生态价值理论
        2.3.5 生态伦理理论
    2.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机理
        2.4.1 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的分析
        2.4.2 基于补偿主体行为选择视角的博弈分析
        2.4.3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及实践分析
    3.1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分析
        3.1.1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沿革
        3.1.2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
        3.1.3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特点
        3.1.4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问题分析
    3.2 中国油气企业水土流失防治实践分析
        3.2.1 防治措施
        3.2.2 防治效果
    3.3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分析
        3.3.1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
        3.3.2 对我国的启示
    3.4 小结
第4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及影响表现
    4.1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
        4.1.1 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
        4.1.2 东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3 中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4 西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5 西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2 油气资源开发作用于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
    4.3 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分析
        4.3.1 两阶段的工作内容
        4.3.2 两阶段的影响表现
        4.3.3 两阶段的影响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
    5.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依据
    5.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2.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5.2.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5.2.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5.2.4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
    5.3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3.1 参数的确定
        5.3.2 估算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及保障
    6.1 优化的基本原则
    6.2 优化的目标
    6.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
        6.3.1 明确补偿主体
        6.3.2 确认补偿客体
        6.3.3 确定补偿标准
        6.3.4 拓宽补偿途径
        6.3.5 增加补偿方式
        6.3.6 重构法律制度体系
    6.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6.4.1 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
        6.4.2 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6.4.3 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6.4.4 增设地方油气环保专门监督机构
        6.4.5 搜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相关信息
        6.4.6 监督水土保持相关费用使用效果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辽河西部凹陷杜66块沙四段沉积构造模型及储层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盆地构造及断块建模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4.1 研究成果
        1.4.2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区域构造应力场
        2.2.2 区域构造演化
3 杜66块新生代地层、沉积和沙四段储层特征
    3.1 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技术综述
    3.2 杜66块新生代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3.2.1 杜66块地层划分及地层特征
        3.2.2 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3.2.3 沉积旋回研究
    3.3 杜66块沙四段储层沉积特征
        3.3.1 平面沉积特征
        3.3.2 连井相分析
        3.3.3 单井相分析
        3.3.4 岩相类型
        3.3.5 矿物成分
    3.4 杜66块沙四段砂体特征
        3.4.1 砂体发育特征
        3.4.2 砂体地震反射特征
    3.5 油层特征
4 杜66块构造解析
    4.1 主要构造线索
        4.1.1 断层识别技术
        4.1.2 杜66块断裂体系
        4.1.3 基底构造特征
    4.2 构造演化分析
        4.2.1 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概述
        4.2.2 平衡剖面分析
    4.3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5 杜66块沉积盆地分析
    5.1 构造运动对沉积控制作用
    5.2 沉降史分析
        5.2.1 总沉降与构造沉降史分析
        5.2.2 伸展速率反演与裂后期沉降异常加速分析
6 杜66块沙四段三维构造建模
    6.1 构造建模的原理和方法
    6.2 构造建模流程和数据准备
        6.2.1 构造建模流程
        6.2.2 数据准备
    6.3 杜66块构造-沉积建模
        6.3.1 建模数据库建立
        6.3.2 网格骨架
        6.3.3 三维构造模型
    6.4 构造—沉积建模及其意义
        6.4.1 构造-沉积模型
        6.4.2 构造-沉积建模意义
        6.4.3 精细三维沉积构造模型与实际储层的差异
7 构造控制下的储层开发研究
    7.1 储层开发方式优选
        7.1.1 开发方式筛选
        7.1.2 开发(试验)效果分析
    7.2 构造和储层对火驱开发的影响
        7.2.1 断层
        7.2.2 地层倾角
        7.2.3 储层厚度
        7.2.4 沉积微相
        7.2.5 纵向非均质性
        7.2.6 渗透率级差
    7.3 沙四段储层开发方案优化部署
        7.3.1 开发层系优选与层段组合
        7.3.2 开发方案部署原则
        7.3.3 层状稠油油藏多层火驱开发效果
8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研究中国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开辟了重要途径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巨大的能源出口能力将是补充中国能源需求缺口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的支撑理论、研究思路及主要创新点
        一、论文的支撑理论
        二、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三、主要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第一节 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俄罗斯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俄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节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哈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哈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土库曼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土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土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四节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合作现状及前景展望
        一、乌兹别克斯坦油气资源禀赋
        二、中乌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
        三、中乌能源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
第二章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中东各国油气资源禀赋
        一、沙特阿拉伯油气资源状况
        二、伊朗油气资源状况
        三、伊拉克油气资源状况
        四、科威特油气资源状况
        五、卡塔尔油气资源状况
        六、阿联酋油气资源状况
        七、阿曼油气资源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进程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沙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伊朗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伊拉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科威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卡塔尔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阿联酋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七、中国与阿曼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三章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非洲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非洲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非洲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非洲传统油气国家的油气供需状况
    第二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历史及现状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进程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进程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进程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进程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进程
    第三节 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的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利比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二、中国与阿尔及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三、中国与尼日利亚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四、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五、中国与埃及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六、中国与苏丹和南苏丹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
    第一节 东盟国家油气资源状况
        一、东盟国家石油资源禀赋
        二、东盟国家天然气资源禀赋
        三、东盟国家油气供需现状
    第二节 东盟国家能源供需前景展望
        一、马来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二、印度尼西亚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三、越南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四、文莱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五、泰国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六、缅甸油气产出前景预期
        七、菲律宾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八、新加坡油气供需前景预期
    第三节 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的进程及思考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历史及现状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中国东盟加强能源合作的路径与思考
第五章 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大国博弈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三、中国与非洲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挑战
        一、“一带一路”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严峻
        二、“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全球层面的战略对冲
        三、“一带一路”战略面临地区层面的战略竞争
    第三节 大国在“一带一路”上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一、大国的能源状况
        二、大国的能源供需形势
        三、大国在“一带一路”地区面临严峻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第六章 “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思考
    第一节 区分合作重点有的放矢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合作
        一、针对上游领域开放程度,视情加大能源投资合作程度
        二、针对供需发展前景,努力提升能源贸易合作水平
        三、针对沿线进行优化布局,不断加强能源下游领域合作力度
    第二节 拓宽合作视野构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能源大丝路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范围划定及其局限性
        二、能源丝路应从“小丝路”走向“大丝路”
        三、能源大丝路北线地区和东线主要国家能源状况
        四、推进能源大丝路合作的实施重点
    第三节 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以路为桥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
        一、国际能源秩序的现状
        二、丝路能源合作机制构想的提出
        三、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四、构建丝路能源合作机制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多措并举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有力保障中国能源安全
        一、深化“合作共赢”的能源合作理念,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
        二、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保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实施
        三、配套举措跟进到位,对“一带一路”战略能源合作形成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论19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范围与意义
        一 论题的概念和范围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西部乡土小说研究的现状与历史
        一 乡土小说整体研究的现状
        二 西部乡土小说研究成果及局限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中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概况
        一 伦理书写内容集中化
        二 作家伦理书写姿态与批判立场的多样
        三 艺术表现的多姿多彩
    第二节 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发展趋向
        一 伦理批判的转变:从传统到现代
        二 伦理视野的扩展:由人文转向自然
        三 评判标准的分化:从狭窄到多元
    第三节 西部独特文化背景下的伦理书写特征
        一 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多元伦理书写
        二 内陆封闭地理环境下传统伦理氛围的深厚
        三 丰富多彩而又独特的民族特质
第二章 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之一家庭伦理
    第一节 父子关系
        一 多元的父子关系展现
        二 父子关系的复杂趋向
    第二节 夫妻关系
        一 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夫妻关系
        二 夫妻关系的逆转
    第三节 兄弟姐妹关系
        一 兄弟姐妹关系的演变
        二 日趋恶化的手足情份
    第四节 邻里关系
        一 和睦与淡化的邻里关系
        二 重建现代邻里美德
    第五节 城市化进程与乡村人伦变化
        一 城市进程对乡村人际关系的影响
        二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的道德变化
第三章 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之二情爱伦理
    第一节 情欲与伦理
        一 保全道德压抑情欲
        二 违背伦理追求爱情
    第二节 生存与情爱
        一 舍弃生命追求爱情
        二 生存与伦理的两难选择
    第三节 乱性与乱伦
        一 婚姻禁忌与乱性
        二 乱伦的主要类型
        三 乱伦原因与道德惩罚
    第四节 理想与现实
        一 理想爱情的唯美与道德
        二 现实爱情的功利与物化
第四章 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之三正义伦理
    第一节 人的正义
        一 民的正义与变迁
        二 官的正义与功利
    第二节 自然正义
        一 敬畏生命本真与回归自然正义
        二 珍视动物正义与生命审美
    第三节 人的存在与异化
        一 人的生存审美形态
        二 现代人性异化类型及原因
第五章 西部乡土作家伦理书写的姿态
    第一节 苦难伦理情怀
        一 鬼子:阳光下的苦难
        二 冯积岐:权势压制下的生存苦难
        三 罗伟章:病态苦难
        四 冉正万、王华:乡村家园苦难
    第二节 乡村浪漫情怀
        一 雪漠、郭雪波、漠月:大漠戈壁敬仰
        二 郭文斌:乡村诗意的真善美
    第三节 农家感恩情怀
        一 石舒清、马金莲:农家感恩与乡土颂歌
        二 了一容李进祥:为底层农家而写作
    第四节 乡村伦理的坚守与困惑:贾平凹
        一 平民立场与精英意识
        二 现代伦理的期望与批判
        三 伦理观念的杂糅与局限
第六章 西部乡土小说中伦理书写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多重艺术借鉴
        一 现实主义风格的主导
        二 现代小说艺术的借鉴
        三 民族宗教色彩下的魔幻与超现实
    第二节 乡土小说的诗性与散文化表现
        一 自然人情境域下的诗性呈现
        二 日常叙事与真情流露的散文化倾向
    第三节 地方民俗、民歌与方言的运用
        一 乡土风情中的民俗礼仪
        二 地域方言和民歌的运用
第七章 西部乡土小说中伦理书写的启示与思考
    第一节 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整体向度
    第二节 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节 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局限与反思
        一 理想化伦理书写的局限
        二 艺术审美高度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6)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城市史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水系研究
        1.2.3 广州城市历史的相关研究
        1.2.4 广州城市历史地理、城市形态与水系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行性分析
    1.4 本篇论文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设计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设计
        1.4.3 研究的依据和数据来源
        1.4.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5 本篇论文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
        1.5.1 城市水系的概念
        1.5.2 广州古代城市水系研究的范围界定
        1.5.3 广州古代城市水系的研究对象:
第2章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形态变迁
    2.1 广州城市起源阶段(秦汉时期)水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2.1.1 广州古城起源的地理环境与水系条件
        2.1.2 广州古城水系的组成
        2.1.3 城市水系与广州城市选址
        2.1.4 南越国时期广州水陆状况
        2.1.5 南越国都城形态——古代水城
    2.2 城市发育阶段(隋唐——宋)水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2.2.1 唐朝时期广州城市水系与空间形态
        2.2.2 南汉时期广州兴王府城市水系
        2.2.3 宋代广州古城水系变迁
        2.2.4 宋代广州水系与城市形态演变
    2.3 城市形态稳定阶段(明清时期),水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2.3.1 明代广州城市水系发展
        2.3.2 明代城市水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2.3.3 清代广州城市水系变迁
        2.3.4 清代:延续明城格局,拓展沿江湿地
    2.4 城市水系对城镇体系格局的影响
        2.4.1 秦汉——六朝时期,广州单中心放射形城镇格局
        2.4.2 隋唐时期广州巨港崛起,促进内外港成为城市副中心
        2.4.3 水系与宋代广州卫星镇的兴起
        2.4.4 明清时期珠江口水系变迁带动广佛陈龙四大镇兴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交通和城市经济发展
    3.1 水系区位条件使广州成为东方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3.1.1 广州古代城市的交通水文条件
        3.1.2 “非水不至”的广州水陆交通特点
        3.1.3 历史时期广州与内地的水路交通变迁
        3.1.4 区域水系环境变迁对广州城市交通的影响
    3.2 城市水系与广州港口发展变迁
        3.2.1 优良的水系环境是广州港口发展的基础
        3.2.2 广州城内水道的变迁对城内水路交通的影响
        3.2.3 广州水系环境的变迁与港口码头的布局
        3.2.4 水马驿站——利用水系节点建设水陆交通枢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水利
    4.1 广州古代城市给水
        4.1.1 广州古城水资源环境与城市用水
        4.1.2 广州古城给水系统
        4.1.3 广州古城井水系统
        4.1.4 饮用水源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4.1.5 广州古城给水保障工程措施
    4.2 广州古代城市水系与城市排水
        4.2.1 秦汉至隋唐时期广州古城的排水系统
        4.2.2 宋代广州古代城濠系统
        4.2.3 宋代至明清时期广州六脉渠系统
        4.2.4 广州古代渗井系统
    4.3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防洪
        4.3.1 广州古城面临的洪水威胁
        4.3.2 广州古城防洪体系
        4.3.3 广州古城水系的防洪体系
        4.3.4 广州古代纳潮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州古城水系与军事防御
    5.1 广州古城军事地理
        5.1.1 广州古城的军事地理形势分析
        5.1.2 广州古城军事水文气候特征
    5.2 广州古城水系与军事防御
        5.2.1 广州城市军事防御的建设历程
        5.2.2 古城水系对军事防御的影响
        5.2.3 广州水系在军事防御方面作用
        5.2.4 虎门炮台——因地制宜的水上军事建筑典型
    5.3 广州古代及近代水上防御经典战争案例
        5.3.1 汉武帝平定南越之战
        5.3.2 清中期鸦片战争广州战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广州古城水系与当代借鉴
    6.1 广州古城水系与西安、南京的比较
        6.1.1 明清西安古城水系的特点
        6.1.2 明南京古城水系的特点
        6.1.3 广州、南京、西安古城水系共同点
        6.1.4 广州古城水系的特点
    6.2 广州古代城市发展与城市水系
        6.2.1 水系影响下的城市形态和城市格局
        6.2.2 广州古城因水而兴,因城市水系发展而发展
    6.3 广州现代城市建设因水而困,因城市水系环境遭到破坏而危
    6.4 广州古代城市水系建设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
        6.4.1 传承和发扬传统城市水系的城市规划理念
        6.4.2 发掘并弘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6.4.3 延伸和扩展现代城市水系新功能
        6.4.4 体现人水和谐的生态理念
    6.5 基于挂绿湖水系的广州增城副中心挂绿新城规划策略探讨
        6.5.1 挂绿新城规划概况
        6.5.2 挂绿新城水系规划策略
        6.5.3 挂绿新城水系建设指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广州大典》古籍方志
    民国文献
    学术着作
    学术期刊
    学位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石河子市与老街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研究机构状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创新与预期结果
第二章 石河子市与老街概况
    2.1 石河子市概况
        2.1.1 历史沿革
        2.1.2 自然环境
        2.1.3 社会经济事业发展
        2.1.4 科教文卫事业
        2.1.5 民族宗教
    2.2 老街概况
        2.2.1 历史沿革
        2.2.2 自然环境
        2.2.3 现状发展
    2.3 石河子市与老街的历史关系
    2.4 沙湾县与老街的历史关系
第三章 石河子市与老街的关系现状
    3.1 关系现状
        3.1.1 双方行政管理上的联系
        3.1.2 经济的融合发展
        3.1.3 特殊管理体制下管理矛盾
    3.2 协调发展的经验
        3.2.1 合理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
        3.2.2 统筹协调加强发展
        3.2.3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兵地经济融合
        3.2.4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交流合作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
    4.1 石河子市和老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
    4.2 石河子与老街兵地关系问题
    4.3 老街现行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4.4 老街居民对当前体制的态度问题
    4.5 石河子市和老街协调发展的方向
第五章 双方关系的进一步协调
    5.1 树立统一协调发展观念
        5.1.1 客观理性看待历史及现有问题
        5.1.2 加强屯垦思想教育
        5.1.3 弘扬兵团精神
    5.2 统筹兵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政策
        5.2.1 联合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
        5.2.2 统筹兵地区域发展促进兵地经济协调
        5.2.3 统一产业政策壮大优势主导产业
    5.3 加强兵地团结处理好兵地关系
        5.3.1 正确认识兵地关系
        5.3.2 兵地协调的意义
    5.4 加强兵地融合创新体制
        5.4.1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5.4.2 努力促进财政和税收体制创新
    5.5 协作维稳扩大合作
        5.5.1 共同维稳戍边
        5.5.2 扩大合作领域
结语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8)涪陵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储层研究现状
        1.2.2 古地貌研究现状
        1.2.3 地震属性研究现状
        1.2.4 地震反演研究现状
        1.2.5 裂缝预测研究现状
        1.2.6 油气检测研究现状
    1.3 存在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思路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沉积背景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构造沉积演化史
    2.3 沉积特征
    2.4 勘探历程
第3章 构造精细解释
    3.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3.2 层位标定及解释
        3.2.1 地震反射层位标定
        3.2.2 主要反射层波形、波组特征
        3.2.3 构造精细解释
    3.3 时深转换及构造成图
    3.4 现今构造特征
第4章 岩溶古地貌研究
    4.1 岩溶古地质背景
    4.2 岩溶古地貌恢复方法技术
    4.3 岩溶古地貌恢复
        4.3.1 残余厚度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4.3.2 印模法古地貌恢复
        4.3.3 岩溶古地貌单元划分及特征
第5章 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5.1 储层岩电敏感性分析
    5.2 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第6章 储层预测
    6.1 储层预测思路
    6.2 地震属性
        6.2.1 地震属性分析原理
        6.2.2 地震属性分类
        6.2.3 地震属性应用
    6.3 地震反演
        6.3.1 拟声波岩性反演
        6.3.2 波阻抗反演
        6.3.3 储层厚度预测
    6.4 裂缝预测
        6.4.1 相干检测
        6.4.2 不连续性边缘检测
        6.4.3 应力场模拟
    6.5 油气检测
        6.5.1 流体检测技术原理
        6.5.2 试气情况及井旁道分析
        6.5.3 茅口组流体检测
第7章 综合评价及勘探目标优选
    7.1 信息融合技术原理
    7.2 有利区评价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比德—三塘盆地现代地温场分异及其地质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1 研究基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现存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论文工作量
2 地质背景
    2.1 构造与岩浆活动
    2.2 地层与煤层
    2.3 煤层含气性特征
    2.4 地下水动力场
    2.5 小结
3 现代地温场分异及其控制因素
    3.1 钻孔测温数据处理与校正
    3.2 地温梯度及其区域分异
    3.3 大地热流及其区域分异
    3.4 地温场分异的地质影响因素
    3.5 小结
4 深部地层温度预测与资源开发效应
    4.1 地层埋深水平及煤层的温度分布
    4.2 基于地温梯度法的深部地层温度预测
    4.3 基于灰色数列的深部地层温度预测
    4.4 地层温度对煤层气与煤炭开发的影响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巴参1井区三维区块地震属性研究和砂体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地层发育特征
    第三节 研究区构造背景
第二章 地震属性研究
    第一节 地震属性
    第二节 地震属性分类
    第三节 地震轴的标定、追踪与闭合
第三章 地震属性分析与砂体
    第一节 地震属性分析
    第二节 地震属性提取与优选
    第三节 地震属性与砂体关系
第四章 砂体预测
    第一节 砂体平面展布
    第二节 砂体空间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经历

四、塔里木西南勘探初现曙光(论文参考文献)

  • [1]金沙江白格滑坡形成机理及残余体变形趋势研究[D]. 徐煜.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刘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3]辽河西部凹陷杜66块沙四段沉积构造模型及储层开发研究[D]. 史海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4]“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 朱雄关. 云南大学, 2016(12)
  • [5]论19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D]. 李伟. 山东大学, 2015(12)
  • [6]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D]. 刘卫.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5)
  • [7]石河子市与老街协调发展研究[D]. 邹蔓.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8]涪陵地区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储层预测研究[D]. 胡修权.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7)
  • [9]比德—三塘盆地现代地温场分异及其地质影响因素[D]. 卢玲玲.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2)
  • [10]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巴参1井区三维区块地震属性研究和砂体预测[D]. 黄龙. 吉林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塔里木西南勘探的曙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