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2例

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2例

一、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2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旻中,俞炬明,谢伟,颜伟慧,李菁,黄琦,王俊丽,潘伟华,王俊[1](2021)在《多学科合作模式在食管闭锁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规范化诊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食管气管瘘复发(recurrent tracheoesophageal fistula, rTEF)是食管闭锁手术后的复杂并发症,其治疗通常需要多学科共同干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近年来采取多学科合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对rTEF展开治疗。本研究旨在总结本院MDT模式下rTEF的治疗经验,并评估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9月至2020年12月本院诊治的164例rTEF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结果。MDT团队包括小儿外科、放射介入科、小儿消化营养科、小儿呼吸科、小儿重症医学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儿童保健科医生,多学科协作针对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及术后随访环节,制定规范化诊治方案。结果 164例rTEF患者中,115例首次手术采用胸腔镜术式,49例首次手术为开胸手术。术前有33例存在气管软化,21例存在声带麻痹,6例存在喉软化。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27.4%;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为21.3%;9.1%的患者出现rTEF;6例死亡,病死率为3.7%。19例术后撤离呼吸机困难,包括气管软化9例,喉软化3例,气管内赘生物7例;10例经保守治疗缓解,1例气管软化患者经气管切开术痊愈,1例喉软化患者经声门上成形术痊愈,7例气管内赘生物经内镜下治疗获痊愈。本院MDT模式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 EA)术后rTEF并发症发生率、平均呼吸机使用时长、平均ICU停留时长以及平均住院时长呈逐年下降趋势。手术后平均随访33.6个月,29例存在病理性胃食管反流,其中6例接受抗反流手术,其余患者经保守治疗得以缓解。结论针对rTEF采取MDT模式下的规范化治疗有助于提高rTEF的疗效,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魏亚静,高雅,刘丽爽[2](2021)在《不同床头抬高角度对老年重症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腹腔压力、胃食管反流及压疮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床头抬高角度对老年重症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腹腔压力、胃食管反流及压疮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重症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床头持续抬高30°,对照组床头持续抬高45°,其他治疗和护理方法2组一致。记录2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腹腔高压、胃食管反流、压疮发生率及Braden评分,比较2组患者骶尾部、足跟及外踝处皮肤压力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VAP发生率分别为28.3%(17/60)和33.3%(20/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腹腔高压发生率分别为36.7%(22/60)和50.0%(30/60),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蛋白酶阳性率、口腔pH值合格率及胃潴留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压疮发生率分别为6.7%(4/60)和15.0%(9/60),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末次Braden评分差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骶尾部和足跟皮肤压力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外踝皮肤压力在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1.7%(55/60),对照组为80.0%(48/60),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床头抬高30°可在不增加机械通气患者VAP和胃食管反流的情况下,降低腹腔高压发生率,可通过减轻骶尾部和足跟皮肤压力而降低压疮发生率,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任梓林[3](2021)在《伴咽喉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反流高敏感中医证候及食管功能差异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伴咽喉症状的GERD、RH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食管腔内多通道阻抗联合pH监测,研究不同证候特点及不同证候间食管功能的差异。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均是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RSI量表、RFS量表、电子胃镜、食管测压及24小时pH阻抗监测结果,共纳入219例患者,其中伴咽喉症状的GERD患者共79例,伴咽喉症状的RH患者共140例,收集一般情况资料及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伴咽喉症状的GERD组年龄、BMI显着高于伴咽喉症状的RH患者(P<0.05)。伴咽喉症状的RH组压力显着高于GERD组(P<0.05)。伴咽喉反流的GERD组与RH组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咽喉症状的GERD、RH在性别、病程、教育程度、每周在外就餐次数、饮食急慢、是否饱餐、饮酒情况、吸烟、食管裂孔疝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布:本研究一共纳入219例患者,GERD组79例,RH组140例,其中GERD组肝胃郁热16例(20.25%)、胆热犯胃24例(30.38%)、气郁痰阻29例(36.71%)、中虚气逆7例(8.86%)、脾虚湿热3例(3.80%);RH组肝胃郁热36例(25.71%)、胆热犯胃41例(29.29%)、气郁痰阻38例(27.14%)、中虚气逆19例(13.57%)、脾虚湿热6例(4.29%)。两组在中医证型间差异无统计性意义(P>0.05)。3、西医分组食管功能比较:①食管压力:伴咽喉症状的RE组无效吞咽百分比显着高于RH组(P<0.05)。伴咽喉症状的RE、NERD及RH在其余食管括约肌功能、食管收缩力、食管运动协调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反流情况:伴咽喉症状的RH组DeMeester评分、总反流时间、总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酸暴露时间占比、立位及卧位酸暴露时间占比、远端及近端酸反流次数显着低于RE组、NERD组(P<0.05),RH组远端反流次数显着低于RE组(P<0.05)。三组在远端弱酸反流次数、远端非酸反流次数、近端反流次数、近端弱酸反流次数、近端非酸反流次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种疾病不同证型食管功能比较:①食管压力:胆热犯胃组波幅平均值显着低于肝胃郁热组、气郁痰阻组、中虚气逆组(P<0.05),胆热犯胃组正常蠕动百分比显着低于中虚气逆组(P<0.05),胆热犯胃组无效吞咽百分比显着高于中虚气逆组(P<0.05)。不同证型在其余食管括约肌功能、食管收缩力、食管运动协调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反流情况:不同证型间反流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同一疾病不同证型食管功能比较:①伴咽喉症状的GERD组:脾虚湿热组LES静息压显着高于其余4组(P<0.05)。不同证型在其余食管括约肌功能、食管收缩力、食管运动协调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郁热组总反流时间、总酸暴露时间占比显着高于中虚气逆组(P<0.05)。肝胃郁热组、胆热犯胃组近端酸反流次数显着高于气郁痰阻组(P<0.05)。不同证型在其余反流情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伴咽喉症状的RH组:胆热犯胃组、气郁痰阻组正常蠕动百分比显着低于中虚气逆组(P<0.05),胆热犯胃组无效吞咽百分比显着高于中虚气逆组(P<0.05),不同证型在其余食管括约肌功能、食管收缩力、食管运动协调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间反流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下的食管功能特点不同。①伴咽喉症状的GERD、RH患者胆热犯胃证的食管收缩力较其他证型下降明显。②肝胃郁热证的GERD患者酸反流程度更重,病变范围更广。中医辨证与西医客观指标有一定相关性。

李美荣,王晓伟,牛美娜,王海翠,朱双双[4](2020)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甲氧氯普胺和布地奈德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哮喘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s)联合甲氧氯普胺和布地奈德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相关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0例GERD相关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PPIs+甲氧氯普胺+布地奈德,n=65)与对照组(甲氧氯普胺+布地奈德,n=65)。对比2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积分、肺功能指标、食管24 h pH监测情况、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水平、沙丁胺醇使用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1.54%vs 64.62%,P<0.05)。2组治疗后哮喘症状积分及GER症状积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及最大呼气峰流速均增高(P<0.05),且观察组增高幅度更为明显(P<0.05)。2组治疗后pH<4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酸性反流指数和血清PGⅠ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沙丁胺醇使用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显着(P<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头晕、困倦无力等轻度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未影响检查和治疗。结论 PPIs联合甲氧氯普胺和布地奈德治疗GERD相关哮喘的效果优于甲氧氯普胺联合布地奈德,且安全性较高。

赵岩,孙雪松,陈冬梅[5](2020)在《清郁和降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清郁和降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2例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2组均给予常规化痰、平喘、低流量吸氧及抗感染等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郁和降汤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气短喘促、咳嗽、胸闷、反酸、烧心)积分、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气道炎症指标[一氧化痰(NO)、内皮素-1(ET-1)]的变化,统计2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气短喘促、咳嗽、胸闷、反酸及烧心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FEV1%、PEF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血清NO、ET-1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38/41),对照组为70.7%(29/4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郁和降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肺功能,其干预途径可能与缓解患者气道炎症有关。

冯婷丽[6](2020)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与心理状况相关性分析及经方治疗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心理状况之间的相关性,观察调气和胃饮治疗肝胃不和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医药临床治疗RGERD提供参考。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法、描述统计法、相关性分析法,收集符合标准的RGERD患者中医四诊临床资料、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结合患者的舌象和脉象将其分为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寒热错杂证、气滞血瘀证。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描述、统计并分析RGERD患者的一般资料、证型分布情况、心理状况、证型与心理状况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二: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将符合标准的80例肝胃不和型RGER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进行连续8周的干预治疗,治疗开始前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线资料评估,治疗组进行(1)一般干预疗法(2)中药免煎颗粒调气和胃饮开水冲服,每日一剂,早晚餐前分服150ml;对照组予以(1)一般干预疗法;(2)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片,每日2次,早晚餐前口服;(3)枸橼酸莫沙必利胶囊:5mg/次,3次/d,三餐前口服。主要结局指标是胃食管反流症状(通过RDQ量表和中医证候量化表进行测量),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心理状况(通过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测量)及睡眠状况(通过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进行测量),所有结局指标分别进行组内前后、组间评估,最后观察此次研究的安全性和RDQ复发情况,次要结局指标治疗后三个月随访,整个过程记录病例观察表。结果:研究一:纳入共197例RGERD患者,对其一般资料调查发现,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85岁。患者中以中年人即45-59岁这一年龄段较为多发,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诱因多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为主,病程≤1年人数居多。中医证候规律:证型分布的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气郁痰阻型>中虚气逆型>气滞血瘀型>寒热错杂型;证型和性别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无论哪个证型中年人最多、除老年人任一年龄段肝胃不和人数最多;证候分布情况中,排名前十的症状分别为:口干口苦、纳差、嗳气或反胃、腹(胃)胀、神疲乏力、胁肋胀满、胃脘隐痛、大便黏、大便稀溏、胸骨后灼痛;舌象方面,舌质以淡红为主、舌苔以薄白和白腻为主、舌形分布中舌胖边有齿痕居多;脉象上弦脉、滑脉、细脉位居前三。在对焦虑、抑郁和焦虑合并抑郁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数存在心理状况;SAS和SDS的平均积分值上看,整体心理状况差于常人。性别与SD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积分明显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与SA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型与心理状况之间相关性分析发现:焦虑方面,气滞血瘀一证与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和气郁痰阻四证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其余四证;寒热错杂一证与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和气郁痰阻四证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于四证,其余证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方面:气滞血瘀一证与肝胃不和、中虚气逆和气郁痰阻三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积分低于三证;寒热错杂一证与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中虚气逆和气郁痰阻四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积分低于四证,其余证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二:有5例脱落共计75例完成试验,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经8周治疗后,RDQ、中医证候、HAMA、HAMD、PSQI的量表评分均有降低,两组药物均能改善患者的胃食管反流、心理状况和睡眠状态。(1)RDQ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49%,对照组总有效率38.90%,总积分和单项症状烧心、反酸和反食的改善方面治理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胸骨后疼痛这一症状上,两组作用相当;(2)中医证候方面:中医证候总积分、口干口苦、嗳气、咽喉不利、胃脘不适、神疲乏力、纳差、腹部胀满、情绪不畅、大便黏九个单项症状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案对于便溏这一症状疗效相仿;(3)心理状况方面:治疗组对HAMA、HAMD疗效优于对照组;(4)睡眠质量上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5)随访:对照组有3例失访,治疗后三个月对两组患者心理状况和睡眠质量进行随访,两组积分均有下降,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6)从复发率来看,治疗组在控制RDQ症状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从证型分布上、四诊症状表现、与国内常模的比较和积分值测量上,发现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与心理状况关系密切,其中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气郁痰阻型和中虚气逆型中焦虑抑郁倾向较为明显,焦虑状态以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人数居多,抑郁状态以肝胃不和、中虚气逆人数居多,合并状态肝胃不和人数比例最高。2.调气和胃饮在治疗肝胃不和型RGERD患者的胃食管反流、心理状况和睡眠质量的相关症状方面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少,复发率低,预后转归方面有优势,为中医药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研究依据和选择。

伍照楚[7](2020)在《支气管扩张症的三焦辨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从西医及中医两个方面概括了支气管扩张症近些年的研究进展。西医综述从支扩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发病原因及治疗手段概述了支扩的研究进展。中医综述一方面从支扩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疗进展概括了中医对支扩的认识;另一方面从三焦辨证的探源、运用及与支扩的三焦辨证概括了支扩与三焦辨证的关系。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目的:研究支气管扩张症的三焦辨证分型;研究三焦辨证分型-客观指标-支气管扩张症之间的关系;为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思路延展。方法:本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中医四诊信息以及客观检查指标,运用Microsoft Excel建立临床病例数据库,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一般资料: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120例支扩患者,男性47例,女性73例;年龄最小者27岁,最大者94岁,平均年龄为66.54±13.54岁;病程最长为50年,最短为本次入院确诊,以病程≤10年者居多,占73.3%;发病季节以秋季为主;加重入院因素主要是受凉,占比59.2%;证候特点:咳嗽加重规律以无明显规律者居多,占比74.2%;咳嗽程度以中度患者居多,占比43.3%;咯痰量以昼夜51-100ml者居多,占比52.5%;咯痰色质最多的是黄色粘痰,占比50.8%;大部分患者未出现咯血(90例,占比75%),出现咯血现象的患者中,以少量咯血者居多,占比22.5%;临床症状以伴有胸闷、口干、喘息、咽干、心慌等为主;舌体以暗、红为主;舌苔以黄腻、薄黄、白腻为主;脉象以弦滑、滑数为主。三焦辨证:单焦病变26例,两焦合病60例,三焦合病34例;按上中下部位拆分后,上焦病变19例,中焦病变7例,上中焦合病47例,上下焦合病9例,中下焦合病4例,上中下焦合病34例;拆分后,三焦辨证总体分布为上焦病109例,中焦病92例,下焦病47例;三焦辨证与性别、病程、发病季节、咳嗽程度、合并高碳酸血症、合并低氧血症、BMI、肺通气功能、痰细菌培养均无相关性;三焦辨证与年龄、咯痰量、是否咯血、FEV1%pred有相关性。小结:1.支扩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以老年人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居多,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咳嗽程度中度者居多,咯痰量中者居多。2.支扩患者三焦辨证的上焦病变以上焦痰热为主,两焦合病以上焦痰热+中焦湿热为主,三焦合病以上焦痰热+中焦湿热+下焦水热为主。3.支扩患者的三焦辨证分型与患者的性别、病程、诊断时间、发病季节、咳嗽程度无关。4.支扩患者的三焦辨证分型与患者的咯痰量及是否咯血具有相关性,三焦为人体气、火、水之通道,故可从三焦辨证进行整体治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5.支扩患者的三焦辨证与肺通气功能、FEV1%pred及年龄具有相关性,考虑支气管扩张症的三焦辨证可能与支扩症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徐宁宁[8](2020)在《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分析与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患者误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胸部影像学正常的慢性咳嗽由于病因众多,往往导致临床上治疗困难,而不同咳嗽指南对于慢性咳嗽的病因排序却不一致,我国2009年和2015年的咳嗽指南将咳嗽变异性哮喘(以下缩写为CVA)列为最常见的原因,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以下缩写为UACS)为第二大慢性咳嗽病因,而美国ACCP指南以及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均以UACS是最常见的慢性咳嗽病因。针对上述矛盾的流调结果,本研究对2019.6.1至2020.1.31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成年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分析慢性咳嗽的病因。研究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首先根据纳入标准,收集符合要求的慢性咳嗽患者,根据诊断流程及诊断方法进行病因分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差异;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用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均数差异;计数资料以构成比n(%)来描述,采用卡方检验。以双侧P值<0.05定义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共180例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慢性咳嗽患者,男90例,女90例,平均年龄(47.5±16.3),病程中位数4(2-240)月。180例患者中,有吸烟史者23(12.8%)人;约三分之一的病例胸片放射科报告提示支气管炎,106例(58.9%)患者既往诊断为支气管炎,26例(14.4%)患者既往诊断为咽喉炎,且既往大多数患者使用抗生素及止咳药治疗,分别占82.8%和90%。经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性别在吸烟史上存在显着的差异,X2=14.406,P<0.001,并且男性的吸烟率高于女性。2.180例患者中,可确定病因者163例,UACS 55例(30.6%),CVA 38例(21.1%),EB 18例(10.0%),焦虑性咳嗽15例(8.3%),ACEI相关性咳嗽8例(4.4%),变应性咳嗽6例(3.3%)、反流性咳嗽6例(3.3%),慢性支气管炎17例。另17例因辅助检查未完善且治疗效果不佳无法确定病因。3.不同病因在平均年龄、肺功能(FEV1pred%、FEV 1/FVC%)、既往不同诊断比例(支气管炎、咽喉炎、咳嗽查因)上均存在显着的差异,P均<0.05,经过事后两两比较可见,平均年龄方面,CVA高于UACS,EB,焦虑性咳嗽,变应性咳嗽;ACEI相关性咳嗽高于焦虑性咳嗽、变应性咳嗽。CVA的FEV1pred%、FEV 1/FVC%的平均值低于其他病因。既往诊断方面,诊断为支气管炎的比例,UACS高于CVA;诊断为咽喉炎的比例,UACS低于反流性咳嗽。研究结论180例慢性咳嗽患者中,最常见病因为UACS,其次为CVA、EB,焦虑相关性咳嗽亦是慢性咳嗽的病因之一,占有相当的比例。研究背景UACS作为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之一,在日常临床工作中,诊断率不高,许多UACS患者长期误诊误治,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对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加重了个人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在我国,对UACS的诊治情况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有关UACS的误诊分析对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以及减轻患者经济和生活质量的负担有实践意义。因此,我们针对UACS进行了一项分析,以期调查误诊原因。研究方法1.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单臂、开放性的前瞻性试验。首先根据入排标准,收集拟诊UACS的成人慢性咳嗽患者40例。2.1进行临床资料整理与误诊分析。2.2予全部患者鼻吸入激素(糠酸莫米松50ug或者丙酸氟替卡松50ug或布地奈德鼻喷雾剂64ug 1吸bid)、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及减充血剂复合制剂(复方伪麻黄碱胶囊1粒bid)、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10mg qn)联合治疗1月,好转后鼻吸入激素及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维持治疗3月。记录其治疗前治疗后的咳嗽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共40名符合标准的UACS病例入选,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7.1±17.0岁。病程中位数12(2-216)月。自觉有鼻炎病25例;有吸烟史者4例,无吸烟史者36例;有特应性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家族史1例。2.40患者中,存在鼻部症状者32例(80%),无自觉鼻部症状者8例(20%);鼻咽部体征中,单侧下鼻甲肥厚充血14例(35%),双侧鼻甲下肥厚充血24例(60%),咽部充血及滤泡增生1例(2.5%),未见异常2例(5%);鼻窦CT结果示单侧鼻甲肥厚15例(37.5%),双侧下鼻甲肥厚24例(60%),副鼻窦炎症6例(15%),存在鼻息肉1例(2.5%);完成Fe No检查者23例,大于32ppb者4例;完成诱导痰检查者5例,Eos%>=2.5%者4例(3.5%-25.7%)。3.40例患者的基础病因分布,单一慢性鼻炎占多数,34例(85%),单一慢性鼻窦炎仅1例(2%),5例(13%)两者共存。误诊疾病分布:误诊为支气管炎22例(55.0%),慢性支气管炎8例(20%),慢性咽喉炎5例(12.5%),EB 4例(10%),GERC 1例(2.5%)。35例(87.5%)患者使用止咳药物,29例(82.9%)使用抗生素,18例(45%)使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24例(60%)使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无一例使用鼻吸入激素和减充血剂。4.40例患者既往就诊诊疗数据中,就诊地点于三级医院者16例(40%),二级及以下医院者24例(60%)。问及鼻部症状者15例(37.5%),未问及者25例(62.5%)。问及鼻炎病史者7例(17.5%),未闻及者33例(82.5%)。进行鼻腔视诊检查者0例,未进行者40例(100%),行鼻窦CT检查者5例(12.5%),未行鼻窦检查者35例(87.5%)。行诱导痰检查者4例,诱导痰Eos%均>=2.5%。5..38例患者用药前后咳嗽积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治疗前VS治疗后咳嗽症状积分分别为:4.28±0.91 VS 1.58±0.87 t=16.77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用药后咳嗽症状积分明显低于用药前;全部患者在试验的不同阶段咳嗽症状达到了临床控制。结论1.慢性咳嗽中的UACS患者经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以支气管炎为最常见,其次是慢性支气管炎,少部分误诊为慢性咽喉炎、EB。2.临床医生未重视问询鼻炎相关症状及鼻炎病史、未重视鼻部体征、鼻窦CT检查是就诊过程中容易导致误诊的因素。3.由于无自觉鼻部症状患者的存在,鼻部体格检查及鼻部辅助检查应受到重视。

张陪[9](2020)在《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胃食管反流性哮喘(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sthma,GERA)作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食管外症状之一,涉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目前临床使用的西医药物对于本病的治疗存在局限性。本课题组在前期一系列研究中发现针刺督脉背段能够有效地通督降逆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本项研究仍然采用“通督降逆”针刺法即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为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与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西药组作比较。旨在评估“通督降逆”针刺法对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观察针刺干预前后穴位痛阈的变化,验证督脉背段阳性压痛反应点是否可以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方法收集北京广济中医医院针灸科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就诊的患者6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将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均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组30例。针刺组年龄25~70岁,平均(54.53±1 3.18)岁;病程1年~38年,平均(8.12±9.14)年;男性1 1例,女性19例。西药组年龄33~73岁,平均(53.27±11.42)年;病程1.5年~50年,平均(8.98±9.97)年;男性13例,女性17例。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西药组在规范抗支气管哮喘治疗基础加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每次20mg,每日2次,服用8周。针刺组在规范抗支气管哮喘治疗基础上行“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即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每周共3次,分别在周二、四、六上午治疗,8周为1个疗程。通过观察分析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reflux disease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GERD 次要及食管外症状评分、穴位压痛及痛阈变化等来对比“通督降逆”针刺法与西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1.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的RDQ对比,针刺组恶化0例,无效2例,有效14例,显效11例,痊愈3例。西药组恶化0例,无效22例,有效7例,显效0例,痊愈1例。针刺组愈显率46.67%;西药组愈显率3.33%。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针刺组的RDQ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在治疗后两组GERA患者RDQ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并且治疗后刺组RDQ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针(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哮喘控制测试比较,针刺组哮喘完全控制的有3例,良好控制的有16例,未控制的有10例,针刺组哮喘控制率为66.70%。西药组哮喘完全控制的有0例,良好控制的有4例,未控制的有26例,西药组哮喘控制率为13.33%。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针刺组哮喘控制率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患者在治疗后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均有所升高(P<0.05),治疗后针刺组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ACT评分差值比较,针刺组高于西药组(P<0.05)。3.两组GERA患者的GERD次要及食管外症状程度评分比较发现,两组治愈人数和显效人数均为0,针刺组有效人数为27;无效人数3人,西药组有效人数3人,无效人数27。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0%,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10%,针刺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睡眠障碍等评分明显降低(P<0.01);针刺组治疗后五官牙科症状、情志不畅等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西药组仅有五官牙科症状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对以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针刺组与西药组在循环系统症状的改善上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西药组治疗前后的总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组在治疗后总评分低于治疗前总评分(P<0.05)。4.两组GERA患者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压痛程度检查分析比较,发现针刺组在治疗后的督脉背段压痛程度明显比治疗前减轻(P<0.01),而西药组仅有T3和T11棘突下的压痛程度比治疗前减轻(P<0.05)。并且治疗后比较,针刺组的压痛改善程度显着优于西药组。5.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进行组内比较,针刺组T3、T4、T5、T6、T7、T8、T10、T11、T12棘突下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西药组仅有T6、T7、T9棘突下压痛阈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刺组在T3~T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结论1.本研究哮喘控制测试结果和RDQ评分表明,“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GERA与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西药组对比,对哮喘的控制率和RDQ的愈显率明显优于西药组,对患者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压痛改善也明显优于西药组。说明采用“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不但能够很大程度地控制哮喘和反流症状,同时能够减轻各伴随症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压痛程度和压痛阈值的变化对比也表明针刺对GERA患者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的压痛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探查督脉背段T6~T9棘突下的压痛阳性反应点可以辅助诊断GERA。

王安琪[10](2020)在《咽喉反流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从儿童咽喉反流(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进行概述,总结LPR与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关系。呼吸系统疾病是门诊患儿的常见症状,为数不少的患儿通过传统的诊断治疗方法,并未得到满意的效果。通过研究,提示有相当一部分难治性呼吸系统疾病与病理性的咽喉反流有关。本研究帮助儿科医师更好的认识及诊断LPR。研究方法:1.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因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含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喘待查、腺样体肥大等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经常规诊治治疗欠佳或诊断不明确的患儿且入组患儿均取得家长的知情理解。总结此类患儿中LPR的发病特点。2.对其中诊断LPR的患儿,研究LPR的临床表现、与呼吸道疾病的关系。3.对于LPR患儿在继续规范治疗原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上进行饮食及生活方式的调整,按情况对症及加用药物治疗,1月后根据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估。研究结果:①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我院呼吸门诊及住院部符合呼吸系统疾病常规治疗欠佳的174例患儿,其中5例患儿自行拔出导丝而排除在外,有效病例169例,其中男95例,女74例;发病年龄介于1月-18岁之间,年龄中位数6.5岁。其中1个月<年龄≤3岁组儿童33例(19.53%)、3岁<年龄≤6岁组儿童31例(18.34%)、6岁<年龄≤12岁组儿童93例(55.03%),12岁<年龄组≤18岁儿童12例(7.1%)。②其中LPR 阳性32例,LPR发生率为18.93%,其中男性患儿21例(65.62%),女性患儿11例(34.38%),不同性别患儿LPR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1.6,P=0.206)。③LPR在不同年龄段中发生率不同,学龄前期儿童LPR发生率高于学龄期儿童④32例LPR 阳性患儿主要诊断如下:哮喘(含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咳嗽、咳喘原因待查、腺样体肥大。⑤LPR在不同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发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11.203,P=0.017),进一步分析各组间LPR发生率:哮喘组LPR发生率高于慢性咳嗽组LPR发生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X2=6.672,P=0.013),咳喘原因待查组LPR发生率高于慢性咳嗽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⑥32例LPR患儿在原治疗不变的基础上进行干预:均予调整生活方式并给予饮食指导,对Ryan指数明显升高(>30)及LPR临床表现持续时间长、症状明显的患儿加用多潘立酮(5-7天)和/或奥美拉唑口服(4-8周)⑦1个月后电话复查,32例LPR患儿中治愈11例;好转21例,无未愈病例。32例LPR患儿站立位时反流发生率100%。卧位时反流发生率9.4%。站立位时Ryan值均高于卧位时Ryan值。结论:LPR在儿童中发生率不低,学龄前期儿童LPR发生率高于学龄期儿童,不同性别的儿童LPR发生率无明显差异。LPR在不同呼吸道疾病中发病率不同,不明原因咳喘组高于慢咳组,哮喘组高于慢咳组。LPR经过积极治疗可获得明显缓解。LPR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经过长期规范治疗的哮喘、慢咳、咳喘原因待查及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如临床表现无明显好转,临床医师应考虑存在合并LPR的可能。LPR的反流多发生于站立位。24小时咽喉PH监测患儿接受度很高,患儿对此不良反应少,且各年龄段儿童均可耐受。

二、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多学科合作模式在食管闭锁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规范化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诊断与术前管理
        (二)围手术期管理及手术方法
        (三)术后随访及多学科干预
结 果
    一、基本情况
    二、治疗效果
    三、随访结果
讨 论
    一、导致rTEF发生的重要因素
    二、术前MDT团队协作下的气道与食道评估以及患者综合管理
    三、MDT合作下的手术策略、术后标准化诊疗流程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
    四、术后长期随访及并发症的处理涉及跨学科处理

(2)不同床头抬高角度对老年重症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腹腔压力、胃食管反流及压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
        1.5.2 护理方法
    1.6 观察指标
        1.6.1 VAP发生率
        1.6.2 胃食管反流发生率
        1.6.3 腹腔压力
        1.6.4 压疮发生率及Braden评分
        1.6.5 受压皮肤局部压力
        1.6.6 患者护理满意度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患者VAP发生率比较
    2.2 2组患者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比较
    2.3 2组患者腹腔高压发生率比较
    2.4 2组患者压疮发生率比较
    2.5 2组患者Braden评分比较
    2.6 2组患者受压皮肤局部压力比较
    2.7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 论

(3)伴咽喉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反流高敏感中医证候及食管功能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伴咽喉症状的GERD、RH的研究现状
        1、流行病学
        2、发病机制
        3、治疗
        4、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伴咽喉症状的GERD、RH中医研究进展
        1、中医病名的认识
        2、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3、中医内治法
        4、中医外治法
        5、现代医学与中医证候相关研究
        6、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研究方法
    1 试验设计类型
    2 样本量设计
    3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4 多通路腔内阻抗联合pH监测
    5 观测指标
    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年龄
        1.2 体重指数
        1.3 病程
        1.4 职业、教育程度
        1.5 压力
        1.6 饮食习惯
        1.7 食管裂孔疝
    2 伴咽喉症状的RE、NERD、RH食管功能比较
        2.1 食管压力
        2.2 食管反流
    3 伴咽喉症状的GERD、RH中医证型分布及食管功能比较
        3.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2 两种疾病不同证型食管功能比较
        3.3 同一疾病不同证型食管功能比较
讨论
    1 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1.1 年龄与性别
        1.2 体重指数
        1.3 职业及教育程度
        1.4 饮食习惯
        1.5 压力
        1.6 食管裂孔疝
    2 古文记载及证候分布
        2.1 古文记载
        2.2 证候分布
    3 伴咽喉症状的RE、NERD、RH食管功能比较
        3.1 食管压力
        3.2 反流情况
    4 伴咽喉症状的GERD、RH不同证型食管功能比较
        4.1 食管压力
        4.2 反流情况
    5 同一疾病不同证型与食管功能比较
        5.1 食管压力
        5.2 反流情况
    6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反流症状评分量表
    附录2 反流体征评分量表
    附录3 一般情况表
    附录4 食管测压表
    附录5 反流情况表
    附录6 中医症状积分表
个人简历

(4)质子泵抑制剂联合甲氧氯普胺和布地奈德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哮喘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3.1 哮喘评分
        1.3.2 GERD评分
        1.3.3 肺功能指标
        1.3.4 酸性反流指数
        1.3.5 胃蛋白酶原Ⅰ含量
        1.3.6 其他
    1.4 疗效评估标准[11]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2.4 2组食管24 h pH监测情况及PGⅠ水平比较
    2.5 2组沙丁胺醇使用率
    2.6 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5)清郁和降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4.1 中医症状积分
        1.4.2 肺功能
        1.4.3 气道炎症指标
        1.4.4 临床疗效
        1.4.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2 2组肺功能比较
    2.3 2组气道炎症反应指标比较
    2.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5 2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 论

(6)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与心理状况相关性分析及经方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规律及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研究二调气和胃饮治疗肝胃不和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中医证型与心理状况之间相关性分析的研究结果
    2 中西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3 调气和胃饮治疗RGERD的理论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支气管扩张症的三焦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主要病因
        4. 治疗进展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祖国医学关于支气管扩张的认识
        1. 中医病名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3. 治法研究进展
        4.支扩与三焦辨证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资料来源
        2. 支气管扩张症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7.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支气管扩张症的证候特点
        3. 支气管扩张症的三焦辨证分布
        4. 单焦病变研究
        5. 两焦合病
        6. 三焦合病
        7. 支气管扩张症三焦辨证的统计学研究
    讨论
        1. 支气管扩张症的三焦辨证规律
        2. 小结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基本信息
    附录2 四诊信息表
个人简历

(8)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分析与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患者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常用缩略词
第一部分 180例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40例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患者误诊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认识与思考
        1. 西医对GERD与哮喘关系的研究
        2. 中医对胃与哮喘关系的记述
        3. 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局限性
        4. 见喘不治喘: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基本思路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诊疗现状分析
        1. GERA的误诊现状和原因分析
        1.1 GERA误诊状况
        1.2 误诊原因分析
        2. 西医治疗GERA的现状
        2.1 西医药物治疗概述
        2.2 西医手术治疗概述
        3. 中医治疗GERA的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各组治疗方法
        1.8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RDQ量表四大典型症状统计分析
        2.2 两组患者哮喘控制测试评分统计分析
        2.3 两组患者GERD次要及食管外症状分析
        2.4 两组患者督脉背段棘突下压痛程度分析
        2.5 两组患者督脉背段T_3~T_(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分析
    3. 小结
    4. 讨论
        4.1 “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疗效分析
        4.2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发病机制
        4.3 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局限性
        4.4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特点讨论
        4.5 见喘不治喘: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治疗思路
        4.6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优势
结语
    1. 结论
    2. 特色与创新
    3. 存在问题和展望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GERA针灸治疗临床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咽喉反流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咽喉反流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学科合作模式在食管闭锁手术后食管气管瘘复发规范化诊疗中的应用研究[J]. 张旻中,俞炬明,谢伟,颜伟慧,李菁,黄琦,王俊丽,潘伟华,王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21(12)
  • [2]不同床头抬高角度对老年重症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腹腔压力、胃食管反流及压疮的影响[J]. 魏亚静,高雅,刘丽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4)
  • [3]伴咽喉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反流高敏感中医证候及食管功能差异研究[D]. 任梓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质子泵抑制剂联合甲氧氯普胺和布地奈德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哮喘的临床疗效[J]. 李美荣,王晓伟,牛美娜,王海翠,朱双双.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20(06)
  • [5]清郁和降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J]. 赵岩,孙雪松,陈冬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26)
  • [6]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与心理状况相关性分析及经方治疗的临床观察[D]. 冯婷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支气管扩张症的三焦辨证研究[D]. 伍照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慢性咳嗽患者病因分析与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患者误诊分析[D]. 徐宁宁.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9]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效应研究[D]. 张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咽喉反流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D]. 王安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标签:;  ;  ;  ;  ;  

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