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班主任工作中的节奏(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阳[1](2021)在《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专业成长的影响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学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小学教师肩负着重大教育使命。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初任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最具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入职初期是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影响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学效能感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是初任教师的成长加速器和信念支撑,也是实现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访谈三种研究方法。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研究目的、背景及意义,界定相关概念,呈现研究思路与方法。且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明确当前的研究现状,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影响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因素。第二章主要探究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对问卷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的同时,为下一步访谈对象的确定提供依据。整理调查材料,归纳教学效能感在初任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良好教学效能感形成的因素。第三章主要剖析教学效能感对小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提出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是小学初任教师适应入职期的内部助力,是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动力,是合理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第四章基于第三章对小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中教学效能感展现出的重要意义的归纳,主要从内、外两大角度对影响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进行分析论述。第五章根据以上对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现状以及影响良好教学效能感形成因素的剖析,本章尝试提出提升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可行性对策,以期为小学初任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实践参考。
王文菊[2](2021)在《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六所小学为例》文中提出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位教师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准专业”到专业,从教育领域的新人成长为资深教育教学专家的过程。初任教师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他们已完成相应职前教育,但还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繁重的压力。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初任教师快速成长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对Q市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目的在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Q市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现存问题主要分为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与教师自身素质相关的内部问题,一是初任教师专业理念相对淡薄;二是初任教师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运用欠佳;三是初任教师专业能力有所欠缺,包括教学设计能力不足、组织与管理能力不强、教学评价能力不强、教学研究能力不足以及与家长沟通不良。与教师活动交往相关的外部问题,一是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缺少针对性;二是初任教师评价体系单一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原因:一是初任教师自身因素,包括缺乏教学经验以及职业规划与自主发展意识薄弱;二是任职学校的因素,包括对初任教师工作比例分配欠佳、所提供专业支持不够充分以及未对初任教师建立适当评价体系;三是归因于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培养质量不高,包括高校对教师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不够平衡与全面、对教师教育实习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四是归因于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外部保障不足,包括未能充分落实入职培训活动的精准性和适切性以及在职培训活动的及时检查和适时监督。针对上述问题和成因,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首先,初任教师应发挥自我专业提升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优化所需知识结构,积累丰富教学经验;增强自主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教师成长共同体,实现知识技能共同发展;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其次,学校应为教师成长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加强初任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建立完善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再次,深化高校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包括深化专业培养目标,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加强教育实习管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初任教师培训,健全保障机制,包括完善初任教师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
范士红[3](2021)在《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学校变革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随着教师赋权运动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推进,“让教师成为领导者”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倡导,教师领导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教师领导强调将学校的领导权力赋予教师,让教师承担领导者的角色和任务。有效的教师领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整个学校受益,包括提高学校的组织效率、形塑学校文化及提高学校的领导能力,促进教师领导者自身的专业发展及专业共同体的合作和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和改善。学校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领导的研究,应该回答两个问题:“谁在领导”和“如何领导”,即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成为领导者,教师领导者通过哪些行为发挥领导影响。以此为目标,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两名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深度访谈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并辅以观察记录、文件和研究日记等的分析,探讨S小学教师领导的实践样态,描述和解释教师领导者的特质和教师领导者的实践作为,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教师领导实践的因素。本研究的结论如下:一、虽然理论上所有的教师都有可能且应该成为教师领导者,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是领导者或者能够进行领导实践。教师要想成为领导者,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自身也需要具备一些特质。影响教师成为领导者的特质包含三个方面:人格特质、专业特质和领导特质。专业权威和职业情怀是教师领导者最基本的专业特质;对课程变革的敏感和执行力是教师领导者最显着的专业特质。积极认真、精力旺盛、喜欢挑战,是教师领导者的主要人格特质。正直、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是教师领导者主要的领导特质。另外,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影响了领导角色的建构。二、教师领导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实践行为包含三个维度: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其中,“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是教师领导实践的最基本维度,这主要来源于教师领导者的专业权威;“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领导者发挥领导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教师领导者藉此与共同体成员合作并实现专业成长;教师领导者“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的维度中,参与动机与参与方式主要来自于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需要。三、学校环境中同时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影响着教师领导的实践。本研究发现的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包括学校文化、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教师个人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四个方面;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则表现为缺乏时间、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校长的有限支持以及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的支持。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了“重建学校文化,营造信任合作的共同体氛围;发挥学校管理者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五个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更多的教师领导者在学校变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董子辉[4](2021)在《云南农村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研究 ——以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研活动是“教学研究活动”,是教育领域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和科研体系,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教研活动的特点是灵活性长期性的。就教研活动而言,如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是抓不住侧重点,然后是难以保证横向的连续性。在不相同的地域和不相同的阶段的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有差异。所以,本研究立足于云南省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从云南农村一线音乐教师开展音乐教研活动的角度为切入点,对鄂嘉中心学校的音乐教学研究活动进行现状调査、分析和研究,找出音乐教研活动问题的普遍性,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云南农村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和促进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可持续开展的有效建议。文章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介绍研究课题的背景,教研现状分析,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然后是正文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开展音乐教研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依据,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分析、对照国家政策和要求研判中小学音乐教研活动;第二章是云南省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开展的情况现状进行调查,采用实地了解、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实地开展音乐教研活动的形式进行现状的揭示;第三章是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现状分析、问题及研究原因。通过对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音乐教研相关教师代表的访谈,了解音乐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现状,实地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竞赛,寻找开展鄂嘉中心学校教研活动的有效途径,分析、总结了音乐教研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根据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和云南农村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的特点,提出云南农村中心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建议和对策,试图为云南农村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分析总结了有效的建议和对策。结语部分指出了本研究的结论和不足,并以点带面对未来的农村音乐教学研究做出憧憬和展望。
刘奎[5](2021)在《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管理现状研究 ——以上海B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管理现状研究是教育的实际需要,也是教师减负的需要。教育质量提升,需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做支撑,教师做好自身时间管理是搞好教育的基础。但现实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管理上却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时间价值感缺失,生命管理意识薄弱,缺乏学生管理经验造成时间浪费,教学支持时间被个人时间兑充,事务性工作繁忙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要全面而系统地、发展而又联系地对小学教师时间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从而提出更好地促进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管理的相关对策。本次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对上海B小学教师从教学时间、教学支持的时间、个体专业发展时间和事务性的工作时间这四个维度进行研究。本次研究共计发放问卷307份,其中,对8位B小学的教师进行了重点的访谈。并对这8位教师的工作时间,从时间的价值感方面、工作时间的规划能力方面、工作时间的监控能力方面、工作时间的评估能力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希望能得到较为准确的信息。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存在的生命管理思想有待提高、目标规划笼统、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支持时间不足、干扰应对和授权方式单一、存在不良心理、工作时间评估缺乏数据支持、工作时间管理技巧操作性较低等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从教师职业特点、非教学事务干扰、工作模式等方面对教师时间管理问题问题进行了问题归因分析。之后,基于教师工作的特点,从时间价值感、工作时间规划能力、工作时间监控能力、工作时间评估能力这四个维度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对策。分别是优化时间价值感、树立生命管理思想、在工作的“未完结性”中平衡工作和生活、用“SWOT法”建立系统的目标规划体系、用“二八原则”把握工作重点,发挥教师时间管理自主性,合理授权,利用时间限定法克服个人不良心理,运用“工作记录法”、时间管理APP落实时间管理技巧,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等。
李莉[6](2021)在《代际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对T镇中学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从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颁布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在为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而努力。但实际上,物质资源的倾斜并没有让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场域,向往进城的逃离倾向成为当下大部分乡村教师的真实写照。密切关注乡村教师群体内部的生存状况俨然已经成为研究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抓手。然而,处于同一学校场域内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的乡村教师展现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诉求难免会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身份认同现状。鉴于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不同年龄阶段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幸福生活。这将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振兴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代际理论视域下,以家乡T镇中学的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工作生活世界展开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之后按照“年代世代”的划分方法,将乡村教师划分为“60后”“70后”“80后”“90后”四个微群体。通过剖析四代乡村教师的生命历程及思想流变,挖掘其背后隐藏的“身份认知”“身份情感”“身份职责”和“身份关系”,以此展示四代乡村教师多元复杂的身份认知与情感价值体验,打破了对乡村教师的泛化性与刻板性概述。对本研究而言,首先,厘清代际理论的内涵及发展是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剖析不同代际乡村教师观念迥殊和代际差异的理论依据。其次,田野调查的性质决定了本研究需要对T镇中学教师们的工作生活场域,包括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变迁以及T镇中学的发展面貌等会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的地域因素做出介绍。研究通过记叙和分析教师们的成长经历、职业态度、同事关系及其流露出的情感表达全方位呈现了四代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总体来看,在网络时代中成长起来的“90后”乡村教师开始进入了职业早期,他们工作认真但又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迷茫;经历了改革开放新观念冲洗的“80后”乡村教师开始重新审自我身份,他们希望被公平对待,力争取得更多的成就;处于教学攻坚期的“70后”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程度较低,他们一部分处于热情消散求稳定的状态,一部分力图抓住机遇评上高级职称。以上三代教师均表示只要有机会,一定会选择考进县城。迈过艰苦岁月,如今面临退休的“60后”乡村教师对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及职业评价则给出了“满意”、“还不错”的答案。此外,访谈中还暴露出了职称评选不公、乡村教师人际关系冷淡,同事相处出现代内倾向性与代际间隔阂性等问题。来自社会外部变迁造成的代际差异、学校场域的人文环境及教师个人的性格特征无不影响着四代乡村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知。研究指出,社会应注重价值引领与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乡村学校应聚焦人文环境建设,关心不同代际教师的诉求;乡村教师个人应探寻提高自我身份认同的内生力,以此增强乡村教师群体的身份认同进而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游晓颜[7](2020)在《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场带教”是我国中小学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师培训方式,尤其对于入职不久的初任教师而言,运用更为普遍。初任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在极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入职初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在当今形势之下刻不容缓。本研究通过叙事研究法,以一位初任教师为研究对象,深入到其教育、教学的情境中,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成长故事。通过分析故事探讨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方面的影响。加深人们对现场带教的认识,引发对现场带教与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思考,同时也给中学现场带教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从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并说明了研究的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现场带教的实施现状和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对初任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现场带教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交待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并对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进行了阐述。第三章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发展故事呈现。通过访谈的方式,深入研究对象,了解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在这一部分中,故事全都以第一人称进行讲述,以时间和其专业发展为主线,呈现其在现场带教下发生的专业发展故事。第四章分析了初任教师在现场带教下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三方面的成长,同时也对影响带教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启示与讨论。本章中对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进行了讨论,并从初任教师层面、学校层面、带教层面如何开展现场带教得出了启示。
余云露[8](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侯一欣[9](2020)在《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工作适应的叙事研究 ——以Q中学三位老师为例》文中提出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结构失调等问题,各部门均先后出台了许多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帮扶政策及相关措施,这一系列政策实现了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欲立足家乡则先要适应家乡,但由于久别故乡,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返乡后会遭遇一系列生理与心理上的冲突,因而造成一定的适应困难。此外,这部分返乡就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入职于教育行业,“返乡者”和“初任教师”的双重身份则让其工作适应更加困难,而少数民族初任教师的工作适应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的工作适应展开研究,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少数民族返乡大学生工作适应的问题,还能够促进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聚焦于三位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从教师的工作选择、工作适应以及工作满意度三个层面着手,以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收集法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分析资料追溯三位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的返乡缘由、剖析他们返乡前的心理动态;阐释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参加工作的心路历程、管窥影响他们工作适应的主要因素;总结其工作适应过程,为帮助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了解三位老师返乡就业时的工作选择、返乡参加工作时的工作表现、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的到岗追踪情况,以小见大地从他们的故事中了解这部分人返乡就业中的心路历程,真实还原他们在择业、就业时的开心与不安,理性与感性的交织。庆幸的是,三位老师虽在工作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些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问题,但总体都适应得不错。在教学技能、人际关系、心理调适以及环境适应四个方面都有着较好的状态与表现,不管是教师自身还是学校、同事以及学生,对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都有着较高的满意度,这与教师个体、教师家庭、入职学校、政策导向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借鉴三位老师的择业之路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优缺点,研究总结出借鉴经验,也针对部分问题提出了对策意见,即教师个体要端正就业观念和加强身份认同感;教师家人要发挥家庭支持性系统的作用:入职学校要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与生活照顾;高校对大学生要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引导;当地政府要加强政策宣传以确保政策落地。希望本研究对更多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珊[10](2020)在《初中教师时间管理研究 ——基于S市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时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教师的工作时间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初中教师肩负着承上启下的教育重任,向前承接小学阶段的教育,向后过渡到高中阶段的教育,但却面临着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太忙以及工作时间不够用等时间管理困境。无论是初中教师自身的诉求还是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都迫切需要打破初中教师所面临的工作时间困境,让初中教师成为具有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的职业。凸显出研究初中教师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研究创新性地从更富有教育性和更为宏观的角度,研究身处教育系统和社会大环境下的初中教师时间管理情况。并以初中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度、工作时间分配以及工作时间密度作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如下问题:其一,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现状及其间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其二,导致初中教师时间管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其三,如何应对和改善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问题?围绕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S市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现状进行调查,梳理其间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发现和实践经验,从教师职业层面、学校层面和学校外部层面深入立体地分析初中教师时间管理问题的成因。进而根据问题成因,有针对性地探讨优化教师时间管理的策略。研究发现,初中教师时间管理存在工作时间过长、工作时间分配不合理以及工作时间密度密过大等问题。具体而言:在初中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度方面,初中教师的超时工作情况普遍且严重,并且存在工作时间长度界限模糊的情况,而且不同背景初中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初中教师的时间分配方面,教学工作时间占比最大,事务性工作时间侵占教学工作时间和教师专业发展时间,且教师专业发展时间浪费严重。在初中教师的工作时间密度方面,教师的工作时间密度过大使得教师忙碌不堪并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时间深度和时间管理的灵活性。研究发现,初中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学校层面的约束以及学校外部层面的干扰等因素共同导致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问题。在教师职业层面,初中教师职业责任泛化、职业标准模糊、职业主体的差异以及职业对象的特殊使得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出现诸多问题。在学校层面,各级各类学校中较为严重的时间效率取向、不够合理的分工安排以及不够完善的支持和保障体系也使得初中教师的时间管理出现相关问题。在学校外部层面,家长的过度干预、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扰以及社会的过度期望和舆论压力也使得初中教师的工作时间管理出现一系列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可从突破教师职业困境、完善学校的理念和安排以及减少外部干扰等方面改善教师的时间管理。在突破教师职业困境方面,学校在内的教育系统需要规避初中教师责任泛化的现象,并明晰初中教师的职业标准,同时需要初中教师充分调节自身的职业态度能力和时间管理意识和能力。在完善学校的理念和安排方面,学校需要改变过度追求教育效率的状态、改善教师的分工与学校的工作安排并为初中教师提供足够的相关支持和保障。在减少外部干扰方面,需要调整和干预家长的过度参与,减少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扰,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使初中教师的工作时间尽量少地受到外界干扰。
二、把握班主任工作中的节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把握班主任工作中的节奏(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专业成长的影响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初任教师 |
1.3.2 教学效能感 |
1.3.3 教师专业发展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1.5.2 初任教师的相关研究 |
1.5.3 教学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2章 小学初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现状调查 |
2.1 问卷调查 |
2.1.1 问卷制定 |
2.1.2 问卷发放 |
2.1.3 数据分析 |
2.1.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2 访谈 |
2.2.1 访谈目的 |
2.2.2 访谈对象 |
2.2.3 访谈材料整理分析 |
2.3 小结 |
第3章 教学效能感对小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 |
3.1 教学效能感是适应入职期的内部助力 |
3.1.1 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有助于初任教师融入新环境 |
3.1.2 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有助于初任教师角色定位 |
3.1.3 良好的教学效能感有助于初任教师直面困境 |
3.2 教学效能感是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动力 |
3.2.1 态度制约方向:教学效能感影响工作态度 |
3.2.2 反思方得深度:教学效能感是自我反思中的重要一环 |
3.2.3 创新开拓广度:教学效能感给予创新动能 |
3.3 教学效能感是合理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
3.3.1“知己知彼”促进专业发展意识觉醒 |
3.3.2“对症下药”促进个性化规划形成 |
3.3.3“自我监测”利于及时调整发展重心 |
3.3.4“内在信念”保障发展规划顺利落实 |
第4章 影响小学初任教师提升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
4.1 内部因素 |
4.1.1 专业能力 |
4.1.2 专业情意 |
4.1.3 归因方式 |
4.1.4 个性特点 |
4.2 外部因素 |
4.2.1 社会层面 |
4.2.2 学校支持 |
4.2.3 人际关系 |
4.2.4 获得反馈 |
第5章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升策略 |
5.1 自我提升 |
5.1.1 提升专业能力 |
5.1.2 培养深厚的专业情意 |
5.1.3 学会积极归因 |
5.1.4 保持积极心态 |
5.2 外部支持 |
5.2.1 社会方面:减轻“理想化”职业期待 |
5.2.2 学校方面:关怀成长,增强初任教师归属感 |
5.2.3 人际关系:目标一致,和谐共赢 |
5.2.4 积极反馈提升初任教师幸福感与成就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调查问卷 |
附录B 小学初任教师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六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1.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
2.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
3.对初任教师的思考以及自身实习过程中的观察 |
(二)研究意义 |
1.丰富和深化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 |
2.为所调查学校和本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提供依据 |
3.为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已有研究简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教师专业发展 |
2.小学初任教师 |
(二)理论基础 |
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终身学习理念 |
3.需要层次理论 |
二、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设计 |
4.问卷信效度分析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小学初任教师基本信息的调查分析 |
2.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维度分析 |
3.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分析 |
三、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内部问题 |
1.专业理念相对淡薄 |
2.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运用欠佳 |
3.专业能力有所欠缺 |
(二)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外部问题 |
1.专业发展活动缺乏针对性 |
2.教师评价体系单一化 |
四、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基于初任教师自身的因素分析 |
1.初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
2.初任教师职业规划与自主发展意识薄弱 |
(二)基于初任教师任职学校的因素分析 |
1.任职学校对初任教师工作比例分配欠佳 |
2.任职学校对初任教师提供的专业支持不够充分 |
3.任职学校未对初任教师建立适当评价体系 |
(三)基于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培养质量不高的因素分析 |
1.高校对教师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不够平衡与全面 |
2.高校对教师教育实习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
(四)基于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外部保障不足的因素分析 |
1.教育主管部门未能充分落实入职培训活动的精准性和适切性 |
2.教育主管部门未能充分落实在职培训活动的及时检查和适时监督 |
五、促进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
(一)初任教师应发挥自我专业提升的主观能动性 |
1.优化所需知识结构,积累丰富教学经验 |
2.增强自主发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3.建立教师成长共同体,实现知识技能共同发展 |
4.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
(二)学校应为教师成长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
1.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合理安排工作任务 |
2.加强初任教师职后培训工作 |
3.建立完善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 |
(三)深化高校教师教育改革,提升教师培养质量 |
1.深化专业培养目标,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
2.加强教育实习管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
(四)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初任教师培训,健全保障机制 |
1.完善初任教师培训工作 |
2.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通过教师领导促进学校变革,是教育研究的新议题 |
(二)“教师成为领导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
(三)我国教育变革的实践,需要识别和培育更多的教师领导者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教师领导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一)教师领导的缘起 |
(二)教师领导的发展 |
(三)教师领导教育的发展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一)对西方教师领导理论引进和介绍 |
(二)基于不同视角对教师领导展开研究 |
(三)对不同实践情境下的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
(一)教师领导的研究从概念理解走向实践行动 |
(二)教师领导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 |
(三)我国本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理论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效度 |
(六)研究伦理 |
第三章 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与理论基础 |
一、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 |
(一)教师领导的内涵 |
(二)教师领导者特质的构成 |
(三)教师领导实践维度 |
(四)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
(五)教师领导的功能 |
二、教师领导的理论基础 |
(一)分布式领导理论 |
(二)领导特质理论 |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
(四)教师赋权增能理念 |
(五)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四章 谁在领导——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
一、L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
(一)人格特质 |
(二)专业特质 |
(三)领导特质 |
二、Z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
(一)人格特质 |
(二)专业特质 |
(三)领导特质 |
三、小结 |
第五章 如何领导——教师领导实践 |
一、L老师的领导实践 |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
二、Z老师的领导实践 |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
三、小结 |
第六章 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
一、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 |
(一)学校文化 |
(二)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 |
(三)教师个人因素 |
(四)外部环境因素 |
二、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 |
(一)缺乏时间 |
(二)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的支持 |
(三)有限的校长支持 |
(四)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教师领导者特质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二)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三)影响教师领导因素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二、研究建议 |
(一)重建学校的文化,创建信任合作的共同体环境 |
(二)发挥校长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作用 |
(三)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 |
(四)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 |
(五)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 |
三、研究反思 |
(一)本研究的贡献 |
(二)本研究的局限 |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及实录 |
附录2 S小学享受教育课程体系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云南农村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研究 ——以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目的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的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教研 |
二、中心校、完小 |
三、教研活动、音乐教研活动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音乐教研活动理论依据 |
第一节 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分析音乐教研活动开展 |
一、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
二、音乐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
三、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开展音乐教研活动 |
第二节 对照政策要求研判音乐教研活动开展 |
一、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为前提 |
二、以教育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为目标 |
三、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准则 |
四、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方向 |
第二章 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现状 |
第一节 鄂嘉中心学校的基本情况 |
一、鄂嘉中心学校的组成 |
二、鄂嘉中心学校各校点的基本情况 |
三、鄂嘉中心学校开展教研活动与各校点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
一、问卷调查 |
二、人物专访 |
第三节 实地开展音乐教研活动 |
一、教研活动准备 |
二、过程 |
三、总结 |
第三章 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鄂嘉中心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
一、分析 |
二、总结 |
第二节 鄂嘉中心校音乐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
一、问卷分析 |
二、访谈分析 |
三、总结 |
第四章 建议与对策 |
第一节 建议 |
一、音乐教研活动开展建议 |
二、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建议 |
第二节 对策 |
一、开展音乐集体备课 |
二、完善云南农村中心校音乐教研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管理现状研究 ——以上海B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1.1 一线教育实际的需要 |
1.1.2 教师减负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的内涵 |
1.3.2 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的结构 |
1.3.3 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相关理论研究 |
1.3.4 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相关实证研究 |
1.3.5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工作时间 |
1.5.2 教师工作时间 |
1.5.3 时间管理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工具 |
2.2.1 分析框架 |
2.2.1.1 理论基础 |
2.2.1.2 分析框架设计 |
2.2.2 问卷设计 |
2.2.2.1 问卷信效度说明 |
2.2.2.2 问卷内容设计 |
2.2.3 访谈设计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工作时间价值感不高 |
3.1.1 时间价值观有待加强 |
3.1.2 生命管理意识薄弱 |
3.2 工作时间规划不科学 |
3.2.1 目标规划简单且笼统 |
3.2.2 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清 |
3.3 工作时间监控能力不强 |
3.3.1 教学支持时间不足 |
3.3.2 教师应对干扰和任务授权方式较为单一 |
3.3.3 完美主义和拖延引起的时间浪费 |
3.4 工作时间评估能力不足 |
3.4.1 缺乏数据支持、反思模糊 |
3.4.2 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时间管理方法与技巧 |
第4章 教师时间管理问题的原因 |
4.1 高期望、强依赖的教师职业特性 |
4.1.1 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 |
4.1.2 家长对教师的依赖性强 |
4.2 繁杂、过重的非教学事务干扰 |
4.2.1 行政任务过重 |
4.2.2 非教学事务过多 |
4.2.3 学生“减负”带来的教师负担 |
4.3 高强度、低效率的工作模式 |
4.3.1 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对个人时间的挤压 |
4.3.2 低效率的工作模式对时间的不断需求 |
第5章 教师时间管理能力提升的对策 |
5.1 教师提高生命管理意识的对策 |
5.1.1 优化时间价值感 |
5.1.2 树立生命管理思想 |
5.1.3 在工作的“未完结性”中平衡工作和生活 |
5.2 教师提高工作时间规划能力的对策 |
5.2.1 用“SWOT法”建立系统的目标规划体系 |
5.2.2 用“二八原则”把握工作重点 |
5.3 教师提高工作时间监控能力的对策 |
5.3.1 发挥教师工作时间管理的自主性 |
5.3.2 合理授权,节约时间 |
5.3.3 利用时间限定法克服个人不良心理 |
5.4 教师提高工作时间评估能力的对策 |
5.4.1 尝试运用工作时间记录法 |
5.4.2 运用时间管理APP落实时间管理技巧 |
5.5 提高教师时间管理能力的外部改善对策 |
5.5.1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 |
5.5.2 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 |
5.5.3 规范教育教学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管理现状调査问卷 |
附录二 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管理现状访谈提纲 |
致谢 |
(6)代际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对T镇中学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代际 |
2.乡村教师 |
3.身份认同 |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六)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七)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田野调查法 |
(八)研究过程 |
一、代际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 |
(一)卡尔·曼海姆对“代”问题的最初洞察与深思 |
1.代际理论提出的文化背景 |
2.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代问题 |
3.层层涵括的代际定义 |
(二)玛格丽特·米德对代际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1.“地球母亲”——玛格丽特·米德的传奇人生 |
2.代沟理论——玛格丽特·米德的思想精髓 |
3.跨越时空的交汇——米德与曼海姆代际思想的碰撞 |
(三)张永杰、程远忠关于代际理论的本土化研究 |
1.《第四代人》——我国代际研究的瑰宝之作 |
2.代的双重属性——代的内涵与释义 |
3.“跨代与滞代”——代的复杂性 |
4.“代”的文化表征 |
二、田野调查区域的背景介绍 |
(一)T镇及周边的自然地理 |
1.自然环境情况 |
2.自然灾害 |
(二)T镇及周边的人文历史 |
1.T镇延续的风土人情 |
2.T镇乡村生活的发展变迁 |
(三)T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 |
1.新世纪以前,以农为本与固守乡土 |
2.新世纪以来,土地承包与外出打工 |
(四)T镇中学的发展历程 |
1.回溯小镇中学的历史轨迹 |
2.T镇中学的当下面貌 |
3.教师们的在校生活 |
三、不同“代”的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现状 |
(一)“上好最后一堂课”的“60 后”教师 |
1.迈过艰苦岁月、马上退休的T1M老师 |
2.洒脱淡然、自豪满足的T2M教师 |
3.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外来媳妇T3F老师 |
(二)处于教学“攻坚期”的“70 后”教师 |
1.得过且过的T5M老师 |
2.无欲无求,认真工作的T7F老师 |
3.苦闷无奈的T8F老师 |
(三)成为教学主力军的“80 后”教师 |
1.愤懑不平、想去县城的T10M老师 |
2.既来之,则安之的二胎准妈妈T11F老师 |
3.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中层教干T12F老师 |
(四)挑起教育新担的“90 后”教师 |
1.“乐天派”的异乡姑娘T13F老师 |
2.“压力山大”的T14M老师 |
四、不同代际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源自社会代际变迁的影响 |
1.生物年龄及成长背景的差异 |
2.社会文化的变迁 |
3.教育政策的变化 |
(二)源自乡村场域下的特殊影响 |
1.乡村文化的特殊性 |
2.乡村学校组织文化相对淡薄 |
3.乡村教师共同体松散 |
(三)源自乡村教师个人的独有影响 |
1.家庭因素导致的个人经验意识的分层化 |
2.关键性人物对乡村教师职业选择的引导 |
3.乡村教师的整合性态度在教育观念上的体现 |
4.性别之差导致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之异 |
五、增强不同代际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对策分析 |
(一)社会应注重价值引领与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 |
1.注重政策倾斜,“留住”乡村教师 |
2.保障乡村教师权利,关注其现实诉求 |
3.引导大众理解乡村教师的不同代际特征 |
(二)乡村学校应聚焦人文环境建设 |
1.提倡民主治校,共筑和谐校园 |
2.关注职称问题,遵循评选公平机制 |
3.构建和谐办公室,增强不同代际教师的凝聚力 |
(三)乡村教师应探寻提高自我身份认同的内生力 |
1.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理念 |
2.提升自我发展的职业能力 |
3.参与构建包容和谐的同事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7)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
(二)初任教师本身在入职时存在“先天不足” |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 |
(四)现场带教是初任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 |
(五)S市现场带教面临着问题与挑战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初任教师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三)关于现场带教的研究 |
(四)关于现场带教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反思 |
四、概念界定 |
(一)初任教师 |
(二)初任教师专业发展 |
(三)现场带教 |
第二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一)何为叙事研究法 |
(二)叙事研究的旨趣所在 |
(三)以叙事法研究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具有适切性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过程 |
(一)选择研究的学校 |
(二)对多位初任教师的访谈 |
(三)确定研究对象 |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 |
第三章 让生命绽放教育的精彩—记M老师在现场带教下的专业发展故事 |
一、背景介绍 |
(一)Y中学概况 |
(二)Y中学的带教形式 |
(三)Y中学现场带教的管理评价 |
(四)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二、现场带教下M老师的专业发展故事 |
(一)“教师梦”的开启 |
(二)梦想照进现实 |
(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
(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第四章 现场带教对M老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一、现场带教对M老师专业精神的影响 |
(一)以导师为明镜,对教育的热爱和教育信念更加坚定 |
(二)让“爱学生不是一句美丽的口号”变成现实 |
二、现场带教对M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 |
(一)不断学习并实践教育知识的主动性增强 |
(二)教授学科教学知识由重灌输向重启发转变 |
三、现场带教对M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 |
(一)以公开课保障课堂教学能力快速提升 |
(二)与导师一同探究新方法,组织指导能力逐步提高 |
(三)先模仿导师,再自我探究,沟通与合作能力不断增强 |
(四)主动求教导师,教学反思能力逐步深入 |
四、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
第五章 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讨论与启示 |
一、对学校的启示 |
(一)学校应多为初任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
(二)充分挖掘初任教师内在发展动力源,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
(三)教学帮助与行政扶持相结合 |
(四)优化带教双方的匹配模式 |
二、对带教导师的启示 |
(一)带教导师与初任教师共同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
(二)带教双方结为成长共同体 |
三、对初任教师的启示 |
(一)对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对学科的坚定信念是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源泉 |
(二)教师要具有主动的专业发展意识 |
(三)教学反思贯穿专业发展始终 |
(四)初任教师要快速完成角色的转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 |
(8)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
1.1.3 个人兴趣指向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1.1 理论意义 |
1.2.1.2 实践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教师 |
1.4.2 教师职业困惑 |
1.4.3 叙事研究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
2.4.1 访谈法 |
2.4.2 观察法 |
2.4.3 实物收集法 |
2.4.4 文献分析法 |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
2.5.1 研究的伦理 |
2.5.2 研究的效度 |
2.5.3 研究的推广度 |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
5.1 内部影响因素 |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
5.2 外部影响因素 |
5.2.1 社会环境 |
5.2.2 学校因素 |
5.2.3 家庭因素 |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
附录7:图片汇集 |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工作适应的叙事研究 ——以Q中学三位老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民族地区返乡大学生就业难题仍存 |
2.初任教师难过适应关 |
3.个人研究兴趣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少数民族返乡就业 |
2.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 |
3.工作适应 |
(四)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工作适应研究综述 |
1.少数民族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研究 |
2.少数民族初任教师工作适应的研究 |
3.对已有研究反思 |
(五)理论基础 |
1.适应性绩效理论 |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理论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维度 |
3.研究对象 |
4.研究方法 |
二、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的工作适应之路 |
(一)走进研究现场 |
(二)L老师的返乡工作之路 |
1.工作选择:我的教师梦 |
2.工作适应:劲头十足,交口称赞 |
3.工作满意度:越干越起劲 |
(三)S老师的返乡工作之路 |
1.工作选择:心安即归处 |
2.工作适应:扭转心态,成效显着 |
3.工作满意度:痛并快乐着 |
(四)M老师的返乡工作之路 |
1.工作选择:感谢“免费师范生”政策 |
2.工作适应:瑕不掩瑜,渐入佳境 |
3.工作满意度:未来不是梦 |
三、影响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工作适应的因素分析 |
(一)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的性格特征分析 |
1.活泼率真的L老师 |
2.脚踏实地的S老师 |
3.严谨稳重的M老师 |
(二)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分析 |
1.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对家庭的归属感 |
2.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对家乡的归属感 |
3.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对身份的认同感 |
(三)学校支持对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工作适应的因素分析 |
1.入职学校对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的教学支持 |
2.入职学校对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的生活照顾 |
(四)政策引导对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工作适应的因素分析 |
1.中央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指导 |
2.部属高校对“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落实 |
四、提升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工作适应的建议 |
(一)教师个体要端正就业观念和加强身份认同感 |
(二)教师家庭要发挥系统性支持的作用 |
(三)入职学校要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与生活照顾 |
(四)高校对大学生要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引导 |
(五)政府要加强政策宣传以确保政策落地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初中教师时间管理研究 ——基于S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初中教师时间管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
二、初中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改善教师的时间管理 |
三、研究者个人对于教师时间管理研究的浓厚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 |
二、教师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及对象 |
五、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初中教师时间管理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初中教师工作时间过长 |
一、初中教师超时工作情况普遍且严重 |
二、初中教师超时工作的差异情况 |
三、初中教师工作时间长度界限模糊 |
第二节 初中教师工作时间分配不当 |
一、初中教师的时间分配概貌 |
二、事务性工作时间侵占其它工作时间 |
三、初中教师专业发展时间浪费严重 |
第三节 初中教师工作时间密度过大 |
一、工作时间密度过大使教师忙碌不堪 |
二、工作时间密度过大降低了教师的时间深度 |
三、工作时间密度过大降低了时间管理的灵活性 |
第三章 初中教师时间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职业层面的困境 |
一、初中教师职业责任泛化 |
二、初中教师职业标准模糊 |
三、初中教师职业主体差异 |
四、初中教师职业对象特殊 |
第二节 学校机构层面的问题 |
一、学校的时间效率取向严重 |
二、学校的分工安排不够妥当 |
三、学校提供的相关支持和保障不足 |
第三节 学校外部层面的干扰 |
一、家长的过度干预 |
二、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扰 |
三、社会上的诸多干扰 |
第四章 初中教师时间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
第一节 突破教师职业层面的困境 |
一、规避初中教师职业责任泛化 |
二、明晰初中教师职业标准 |
三、充分调节教师自身 |
四、全面了解职业对象 |
第二节 完善学校的理念和安排 |
一、改变学校过度追求教育效率的状态 |
二、改善学校的教师分工与工作安排 |
三、为初中教师提供足够的相关支持和保障 |
第三节 减少外部干扰 |
一、减少家长的过度干扰 |
二、减少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度干扰 |
三、减少社会的过度干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把握班主任工作中的节奏(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初任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专业成长的影响及提升策略研究[D]. 胡晓阳. 沈阳大学, 2021(09)
- [2]小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Q市六所小学为例[D]. 王文菊.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D]. 范士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云南农村中心学校音乐教研活动研究 ——以双柏县鄂嘉中心学校为例[D]. 董子辉.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小学教师工作时间管理现状研究 ——以上海B小学为例[D]. 刘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代际理论视域下乡村中学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基于对T镇中学的田野调查[D]. 李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现场带教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叙事研究[D]. 游晓颜. 伊犁师范大学, 2020(02)
- [8]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少数民族返乡初任教师工作适应的叙事研究 ——以Q中学三位老师为例[D]. 侯一欣.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教师时间管理研究 ——基于S市的调查[D]. 王珊.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特质理论论文; 乡村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