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引导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文献综述)
朱盛兴,张雷,焦小平,牛哲,刘秀梅[1](2021)在《脉管复康片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脉管复康片联合西洛他唑片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收治6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口服西洛他唑片,1片/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脉管复康片,4片/次,3次/d。两组患者治疗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动脉硬化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24%,高于对照组的67.65%(P<0.05)。治疗后,两组踝肱指数(ABI)升高,血管内径扩大,峰值流速降低,血流量增加(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ABI、血流量、血管内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细胞沉降率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细胞沉降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内皮素-1(ET-1)、血栓素B2降低,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一氧化氮(NO)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ET-1、血栓素B2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NO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管复康片联合西洛他唑片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疗效,可提高ABI,减轻下肢缺血症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鑫,张雷,李全明,方坤,罗明尧,李杰华,刘泽辉,舒畅[2](2021)在《血管内超声在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腔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IV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指导下腔内技术治疗的24例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术前、术中情况和术后随访数据,比较IVUS和DSA对血管准备后残余狭窄和夹层程度的判断结果,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跛行距离和治疗侧肢体踝臂指数,分析患者的生存率、治疗侧肢体血管通畅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19例(79.2%),女性5例(20.8%);平均年龄为(64.7±13.6)岁;23例(95.8%)病因为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4.2%)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共治疗24条肢体,技术成功率为95.8%。所有患者在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均成功进行IVUS检查。术中使用IVUS和DSA判断血管准备后的残余狭窄程度[面积百分比vs.直径百分比:(79.6±13.3)%vs.(47.6±27.8)%)]和夹层程度分级[(4±1)级vs.(3±1)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随访(8.0±4.5)个月,患者生存率为100%,无截肢事件发生,治疗侧下肢动脉通畅率为91.7%。结论:IVUS辅助下肢动脉腔内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效果,对于发现血管准备后病变残余狭窄和夹层形成的可能比DSA更敏感。IVUS作为下肢动脉腔内治疗的辅助影像学工具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仍需更多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
崔杰[3](2020)在《覆膜支架与裸支架腔内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疗效对比》文中指出背景:主髂动脉闭塞(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AIOD)和股腘动脉硬化闭塞发病机制近似,动脉粥样硬化为最主要原因,患者主要临床特征为髂动脉或/和肾下腹主动脉闭塞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目前临床对AIOD疗法较多,包含杂交手术、药物对症治疗、腔内干预及传统外科开放治疗等,其中开放治疗包含解剖外途径血管旁路移植术、解剖途径血管旁路移植术及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患者疗效确切曾当做AIOD治疗经典术式,但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手术风险较高。近些年来腔内干预术式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和患者创伤小等优势,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相比旁路手术,传统裸支架易出现弥漫性内膜增生造成支架再狭窄,覆膜支架相比裸支架可有效降低弥漫性内膜增生,可使患者术后长期通畅率提高。目前关于股腘动脉病变中应用Viabahn覆膜支架研究较多,而关于AIOD患者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通过覆膜支架与裸支架腔内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疗效对比,以期为AIOD患者的腔内介入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AIOD患者124例,患者年龄在42~83岁,平均(64.51±8.05)岁,男性76例、女性48例,TASCⅡ分型标准中B型为32例、C型为60例、D型为32例,下肢Fontaine临床症状分期中Ⅱ期56例、Ⅲ期46例、Ⅳ期22例,合并基础疾病:脑梗死病史14例、原发性高血压66例、肾功能不全10例、高血脂52例、冠心病40例、糖尿病50例,另外有长期吸烟饮酒史76例。患者入院后进行下肢血流图检测,记录其踝肱指数(ABI)数值,采用下肢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对病变类型和病变部位明确,理清靶血管闭塞或狭窄长度。依据Fontaine临床症状分期,泛大西洋国际共识主髂动脉闭塞症状病变TASCⅡ标准分型。根据患者治疗所采用的不同支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8例采用金属裸支架,观察组56例采用美国GORE公司的Viabahn覆膜支架。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d、3月、6月、12月、24月踝肱指数、Fontaine分期、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一期通畅率、支架断裂率及保肢率等。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死亡、夹层、动脉破裂等不良事件,患肢得以开通。观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总发生率14.29%,其中2例心功能不全,采用改善循环、利尿等药物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4例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雾化、抗感染等治疗后症状好转;2例穿刺口间断出血,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停止出血。对照组2例继发脑梗死,转神经内科治疗后恢复良好;4例术后并发肺炎,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2例患者卧床期间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置入临时滤器及溶栓导管治疗后情况好转;4例患者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置入溶栓导管后情况得以好转。观察组、对照组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分别为(501.42±50.74)m、(488.96±53.26)m,踝肱指数分别为(0.95±0.14)、(0.92±0.16),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踝肱指数分别为(0.86±0.18)、(0.80±0.21),术后6月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踝肱指数分别为(0.80±0.15)、(0.78±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24月观察组患者踝肱指数分别为(0.77±0.12)、(0.70±0.10),对照组为(0.69±0.12)、(0.59±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术后3月、6月、12月、24月两组患者Fontaina分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LR值为7.14%,低于对照组的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事件阳性率为14.29%,其中4例患者对症治疗后仍然无缓解,进而再次腔内治疗,另4例患者临床症状轻微,给予扩血管、溶栓和抗凝治疗后改善;对照组事件阳性率为26.47%,18例患者均为复发静息痛、间歇性跛行,再次腔内干预治疗;另外,观察组保肢率、TASCⅡ分型通畅率、一期通畅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覆膜支架治疗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病变患者其二次手术干预率低于裸金属支架,两种支架对患者临床治疗的近中期效果近似,患者短中期通畅率无显着差异。
杨巧娥[4](2020)在《西洛他唑、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西洛他唑、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对比分析联合疗法与单一疗法疗效差异,以期为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思路以及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0例,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西洛他唑组)、针药组(针刺+中药组)、观察组(针刺+中药+西洛他唑组),每组患者各30例,4周为一个治疗疗程,疗程之间间隔1周,共治疗两个疗程。然后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量表治疗前后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指标(D-二聚体、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TC、TG、HDL-C、LDL-C、FPG)及踝肱指数(ABI)治疗前后差值绝对值比较以及三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9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73.35%,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针药组、对照组;2.与治疗前相比较,对照组、观察组和针药组治疗后在皮肤温度、疼痛、皮肤色泽、间歇性跛行距离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别计算出各组治疗前后差值绝对值,然后进行三组治疗前后差值绝对值组间比较,三组间血浆粘度、LDL-C、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降低,ABI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可以看出,与对照组和针药组比较,观察组血浆粘度、D-二聚体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药组和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LDL-C均降低,ABI升高(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生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西洛他唑、针刺联合自拟脉痹方、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可见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结合治疗总有效率可达89.65%,优于单一西药或者针刺联合中药;2.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治疗可能通过抗凝、调节血脂、改善循环等途径以有效改善下肢供血,改善本病的临床症状,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良好治疗作用,安全可靠,在临床可借鉴并广泛应用。
葛志通,李建初[5](2020)在《超声介入治疗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血管介入治疗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传统血管介入治疗多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放射学引导,不适于碘造影剂过敏或禁忌证的患者。而超声引导下血管介入治疗可避免以上缺陷,且成本低、方便易行。目前该技术主要应于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肾动脉狭窄、腹主动脉瘤、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等动脉疾病,布加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大隐静脉曲张、静脉畸形等静脉疾病,以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接触性溶栓等微创治疗。其治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常规超声图像能够清晰显示操作通路和病灶区域,并保持图像稳定性,同时导丝和球囊等血管内操作器械在超声图像上能够实时清晰显示。超声引导下的血管介入治疗还可在术中对治疗后的病变血管进行实时血流动力学评估,从而评价介入治疗效果。此外,血管内超声可更加直观显示血管内部结构,使常规超声介入引导难度大的操作得以成功开展,拓宽了超声介入的治疗领域。
刘哲[6](2019)在《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确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并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使众多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受益,促进中医药的推广和应用。方法:将符合诊断、纳入等标准的100例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自就诊当日起,治疗组服用四逆汤、贝前列素钠片、阿司匹林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对照组服用贝前列素钠片、阿司匹林片、瑞舒伐他汀钙片;观察周期28天左右,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后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进行评定,并对两组的比较结果作出评价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糖尿病人数以及治疗前各指标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有效率为57.4%,治疗组有效率为79.2%,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用药后,在皮肤温度感、皮肤色泽、疼痛、ABI评分这些方面均得到改善,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间歇性跛行距离及间歇性跛行缓解时间情况都得到改善,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3.脂肪因子方面的比较:脂联素、瘦素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血管内皮因子方面的比较:一氧化氮、内皮素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血脂指标方面的比较: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总胆固醇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6.ABI数值方面的比较: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7.凝血指标方面的比较:纤维蛋白原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8.炎症指标方面的比较:C反应蛋白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9.血常规、肝肾功指标方面的比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尿素氮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治疗前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着。在改善皮肤温度感、皮肤色泽、疼痛等缺血症状具有明显的疗效。2.四逆汤具有升高血清脂联素,促进NO的生成;降低血清瘦素,抑制ET-1的生成的作用,通过该作用进一步促进了血管舒张。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上调“一氧化氮(NO)合成酶活性”和影响“内皮素受体(ETA)一磷脂酶C—PKC信号通路调节”通路来实现的。四逆汤具有通过升高血清脂联素、降低血清瘦素,进一步影响脂质代谢的作用。3.本次试验显示患者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异常,胃肠道不适和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说明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厉婷[7](2016)在《踝臂指数、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已经尤为重要。目的:随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的增加,检测下肢动脉病变的方法也层出不穷。本论文旨在研究,以双下肢动脉彩超为诊断标准,研究应用踝臂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ABI)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 PWV)对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在此基础上探究ABI、Ba PWV对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1)连续选取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门诊或住院的健康或脑血管病患者,分别对入组患者行双下肢动脉彩超、ABI和Ba PWV检查,根据双下肢动脉彩超正常的入组者所收集数据采用均数加减1.96倍标准差分别计算出ABI和Ba PWV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根据双下肢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正常组、斑块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闭塞组五组,并分别比较五组间ABI值和Ba PWV值。同时假设分别以ABI=0.8、ABI=0.9、ABI=1.0、ABI=1.1为诊断分界值,通过绘制、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明确区分下肢动脉正常与狭窄之间的最佳分界值,并计算其灵敏度、特异性、误诊率及漏诊率。(2)连续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头部MRI平扫有无脑梗死病灶(包括陈旧和新发脑梗死病灶)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及ABI、Ba PWV等临床数据,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同时对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卒中的临床预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研究共173人入组(共346条腿)。其中86人(男51例,女35例)双下肢动脉彩超正常,采用均数加减1.96倍标准差计算得出ABI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1.021.31,Ba PWV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10781876cm/s。所有入组患者腿数根据双下肢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正常组(176)、斑块组(108)、轻度狭窄组(7)、中度狭窄组(14)、重度狭窄+闭塞组(41)五组,五组Ba PWV值比较(P〈0.001),具有显着差异,进一步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正常组与斑块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比较(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重度狭窄+闭塞组比较(P=0.933),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出,Ba PWV值可应用于中度狭窄病变以前的血管弹性评估,对重度狭窄及闭塞血管无诊断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发现正常组、斑块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的Ba PWV值均大于1000cm/s,重度狭窄+闭塞组的部分Ba PWV值小于1000cm/s(9/41,21.95%),由此发现,当下肢动脉血管狭窄致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时,Ba PWV〈1000cm/s可以作为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辅助诊断参考指标。五组间ABI值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假设分别以ABI=0.8、ABI=0.9、ABI=1.0、ABI=1.1为诊断分界值,结合ROC曲线下面积,得出区分双下肢动脉正常与斑块、斑块与轻度狭窄、轻度狭窄与中度狭窄的最佳分界值均为ABI=1.1,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闭塞的最佳分界值为1.0,由此可见ABI值对于区分双下肢动脉正常与斑块、斑块与轻度狭窄、轻度狭窄与中度狭窄病变之间没有诊断价值,但对于区分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闭塞之间有较高的诊断意义。此时选取ABI=1.0作为诊断中度狭窄与重度狭窄+闭塞的分界值,灵敏度为70.7%,特异性为94.4%,误诊率为5.6%,漏诊率为29.3%。(2)研究共117人入组,其中单纯糖尿病组55例(男33例,女22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62例(男44例,女18例),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是58.07±9.49岁和61.32±9.52岁(P>0.05);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P>0.05)、身高(P=0.439)、体重(P=0.746)、BMI(P=0.365)无统计学差异。对两组患者常见卒中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发现:高血压病病史(P>0.05)、缺血性心脏病(P>0.05)、吸烟史(P>0.05)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液检验结果(P均>0.05)亦无统计学差异;对两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所检测的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超声测得斑块发生率及血管狭窄程度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均>0.05)。两组患者的ABI值分别为1.09±0.15和1.01±0.24(P=0.013<0.05)具有显着差异;两组患者的Ba PWV值分别为1646.04±271.95cm/s和1771.89±300.06cm/s(P=0.023<0.05)亦存在明显差异,但ABI阳性率(P>0.05)无统计学差异;将所得数据进行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I和Ba PWV分别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具有显着相关性,并且发现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ABI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Ba PWV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结论: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可以作为评估下肢动脉血管弹性的指标,同时Ba PWV〈1000cm/s可以作为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辅助诊断参考指标;踝臂指数可以作为下肢动脉狭窄的诊断工具;ABI和Ba PWV分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颜声[8](2016)在《尿激酶微量泵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文中研究指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主要是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下肢动脉出现狭窄、闭塞,是造成下肢缺血改变的主要原因,亦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病变主要累及股、腘动脉,其次是胫、腓动脉,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首先主要累及肢体末端动脉。近年来,由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压力加大及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随着医疗设备及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外仍然没有能够治愈本病的有效方法。本研究试图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寻找一种控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探讨尿激酶微量泵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瘀证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西医结合病房住院治疗,明确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0.9Nacl50ml+尿激酶注射液50万u,1次/日,10ml/h微量泵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ml,有糖尿病者加胰岛素2u,1次/日,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4天。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予以相应对症处置,肢体若伴有溃疡,对于溃疡面积较小的患者,外敷生肌膏;对于溃疡面积较大,且伴有局部或全身感染者,予以相应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对症处置,对创面的处理采取蚕食清创的原则,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出现明显的界限时再将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彻底清除后有条件者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术和(或)点状植皮术等促进创面愈合。对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患肢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个人正常速度)及溃疡愈合情况(面积)等症状进行评分及比较分析,并比较分析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肢经皮氧分压(TcPo2)及踝/肱动脉压力指数(ABI)。结果:1.所有患者血常规,血凝常规,尿、便常规、肝功、肾功,治疗前后均未发现异常变化。2.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差异(P>0.05)3.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肢足背及小腿经皮氧分压(TcPo2)、踝/肱动脉压力指数(ABI)、各症状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P>0.05).4.治疗后治疗组患肢足背及小腿经皮氧分压(TcPo2)、踝/肱动脉压力指数(ABI)、各症状积分改善程度均显着优于治疗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0例患者,临床治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体有效29例(96.67%);对照组30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体有效22例(73.33%);治疗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瘀证患者,运用尿激酶微量泵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的治疗方法,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吉亭[9](2010)在《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文中指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发展迅速,但目前仍然没有能够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本研究试图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寻找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包括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及辨证治疗的研究进展、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及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0例疗效观察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传统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古代中医及现代中医对脱疽的诊断及治疗.第二部分阐述了西医对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着重从内科、外科手术及腔内治疗三方面概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进展。第三部分根据我科最近两年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总结了导师刘继前教授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目的通过对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探讨活化瘀法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上的意义。方法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脉络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g q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 po Qd,西药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lOug Ivgtt Qd,血塞通注射剂400mg ivgtt qd,治疗组在给予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我科中药脱疽一号方以活血化瘀治疗为主。治疗观察周期为28天。治疗后对症状改善及血管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症状及血管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结论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塞症以血瘀证为主者具有较好的疗效,总结出了中药脱疽一号方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验证了中医中药对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
王荃荣子[10](2009)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二、超声引导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引导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提纲范文)
(1)脉管复康片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分组和治疗方法 |
1.3 临床疗效判定依据[6] |
1.4 观察指标 |
1.4.1 动脉硬化指标 |
1.4.2 血流动力学指标、内皮细胞功能指标 |
1.5 不良反应观察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动脉硬化指标比较 |
2.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2.4 两组内皮细胞功能指标比较 |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2)血管内超声在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覆膜支架与裸支架腔内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诊断分型与分组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患者手术和并发症状况 |
2.2 患者术后 Fontaina 分期和踝肱指数改变情况 |
2.3 患者 TLR、一期通畅率、支架断裂率及保肢率情况 |
2.4 典型案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西洛他唑、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分期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1.6 分组情况 |
2.治疗方法 |
2.1 治疗 |
2.2 观察项目及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基础资料 |
3.2 临床指标比较 |
3.3 中医证候比较 |
3.4 总有效率及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超声介入治疗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超声介入治疗在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
1.1 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 |
1.2 肾动脉狭窄 |
1.3 腹主动脉瘤 |
1.4 医源性假性动脉瘤 |
2 超声介入治疗在静脉疾病中的应用 |
2.1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
2.2 布加综合征 |
2.3 胡桃夹综合征 |
2.4 导管接触性溶栓 |
2.5 大隐静脉消融 |
2.6 静脉畸形 |
2.7 May-Thurner综合征 |
3 超声介入治疗的其他应用 |
4 小结与展望 |
(6)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分期和辨证分型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纳入 |
2.2 试验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症状量化评分的比较 |
3.4 踝肱指数的比较 |
3.5 脂联素、瘦素的比较 |
3.6 一氧化氮、内皮素的比较 |
3.7 血脂指标的比较 |
3.8 C反应蛋白的比较 |
3.9 纤维蛋白原的比较 |
3.10 安全性评价 |
3.11 脱落病例 |
4.讨论 |
4.1 中医中药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 |
4.2 西医西药对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概况 |
4.3 试验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诊疗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
附录3 硕士期间奖励及参加会议、访学等情况 |
附录4 伦理证明 |
(7)踝臂指数、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
2.2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 |
2.3 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angiography CTA) |
2.4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
2.5 彩色多普勒超声(Duplex ultrasonography DU) |
2.6 踝臂指数(ankle-branchial index ABI) |
第3章 踝臂指数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双下肢动脉彩超检测 |
3.1.3 ABI、Ba PWV的测量 |
3.1.4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ABI和Ba PWV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
3.2.2 Ba PWV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
3.2.3 Ba PWV对下肢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
3.2.4 ABI对下肢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
3.3 讨论 |
第4章 踝臂指数、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预测价值 |
4.1 研究对象及临床分组 |
4.1.1 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彩超检测 |
4.1.2 ABI、Ba PWV的测量 |
4.1.3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 |
4.2.1 入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4.2.2 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尿激酶微量泵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3、病例控制标准 |
4、治疗方法 |
5、安全指标 |
6、观察及检查指标 |
7、疗效观察(疗效判定标准) |
8、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及辨证治疗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及辨证治疗 |
1.1.1 病名沿革 |
1.1.2 病因病机 |
1.1.3 治疗方法 |
1.2 现代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及辨证治疗 |
1.2.1 现代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因的认识及辨证论治 |
1.2.2 中药制剂及中成药治疗 |
1.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1.2.4 外治疗法 |
1.2.5 其它治疗方法 |
1.3 结语 |
二、西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下肢动脉硬化塞闭症的疾病诊断方法及分期 |
1.1 临床症状及体征 |
1.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辅助检查 |
2.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 |
2.1 非手术治疗 |
2.2 外科治疗 |
3. 结语 |
正文 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0例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控制标准 |
2.4 最终样本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临床疗效评价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基线情况 |
6.2 治疗结果 |
7.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糖尿病足发病的相关性 |
2 介入治疗指征 |
2.1 临床表现 |
2.1.1 症状 |
2.1.2 体征 |
2.1.3 踝肱指数 (ankle-brachial index, ABI) 改变 |
2.2 影像学检查 |
2.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2.2.2 动脉造影 |
2.2.3 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 |
2.3 实验室检查 |
2.3.1 经皮氧分压 (TcPO2) |
2.3.2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
2.3.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3 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
3.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
3.2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
4 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
4.1 局部动脉内药物灌注术 |
4.2 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 (PTA) 和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 |
4.3 下肢血管的超声消融及小球囊介入治疗 |
4.4 下肢血管超声消融联合干细胞移植 |
四、超声引导血管内超声溶栓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参考文献)
- [1]脉管复康片联合西洛他唑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J]. 朱盛兴,张雷,焦小平,牛哲,刘秀梅.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1(12)
- [2]血管内超声在下肢动脉腔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 李鑫,张雷,李全明,方坤,罗明尧,李杰华,刘泽辉,舒畅. 中国循环杂志, 2021(05)
- [3]覆膜支架与裸支架腔内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的疗效对比[D]. 崔杰. 青岛大学, 2020(01)
- [4]西洛他唑、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西洛他唑和自拟脉痹方联合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对比研究[D]. 杨巧娥.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超声介入治疗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 葛志通,李建初. 协和医学杂志, 2020(01)
- [6]四逆汤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与评价[D]. 刘哲.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踝臂指数、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D]. 厉婷. 吉林大学, 2016(09)
- [8]尿激酶微量泵联合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 颜声.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9]活血化瘀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D]. 王吉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10]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进展[J]. 王荃荣子. 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9(07)
标签: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abi论文; 显著性差异论文; 血管支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