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清流县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清流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聪[1](2020)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普惠金融的应用 ——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临近,精准扶贫已进入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而普惠金融作为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发挥着精准脱贫的重要作用。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普惠金融扶贫的有效路径,既关系到我国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进程与效率。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普惠金融的应用问题”这一论题,希望通过典型的案例研究,提取实践经验进而指导未来的普惠金融扶贫工作。本个案分析基于漳州市贫困县市贫困现状及金融需求方面的基本特征,着重从扶贫对象、目标、措施、进程和政策保障五个方面考察漳州市普惠金融在结合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后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实践,并针对其普惠金融扶贫的结果进行绩效分析,最后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对比和思考。结论表明,漳州市贫困县市的成功经验在于注重政策引导、注重金融机构服务的全覆盖和可持续、注重利用贫困地区现有资源以及注重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扶贫相互协作。若要复制该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的经验,需要地方政府机构具备较强的改革运作能力、金融机构达到一定规模且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贫困地区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本文最后根据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普惠金融扶贫的理论逻辑,进一步提出要优化农村信用体系、完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完善农村保险体系、进一步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冀晓瑞,刘路星[2](2020)在《推动安溪县中小茶企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安溪县GDP总值为574.38亿元,其中涉茶总产值达到175亿元,占比30.46%,茶产业对于安溪县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但是从企业规模来看,以中小企业为主。安溪县中小企业具有发展速度快且空间大的特点,但企业仍存在很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安溪甚至泉州经济埋下危机。因此,探究推动安溪县茶企健康发展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方晓洁,谢建兴,常志岗[3](2019)在《“三农”气象服务助力清流茶叶品质提升》文中认为清流县气象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茶叶监测预报预警特色服务,自主研发"茶叶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弥补了传统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精准度不够、针对性不强、个性化需求难以完全满足等不足,极大地提高了茶叶产品产量和品质,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林玲娜[4](2019)在《科技期刊摘要常见问题及修改》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帮助科技人员提高科技论文摘要写作质量和水平,对《福建农业科技》期刊来稿中常见的摘要写作不规范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修改意见。《福建农业科技》期刊摘要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摘要结果不具体、没有使用第三人称、出现评价性语言、摘要过于简短、摘要目的不明确、摘要要素不全或不具体,摘要与引言雷同、摘要缺乏自明性、摘要是正文一级标题的罗列、摘要过于冗长。《福建农业科技》来稿中大部分科技论文的摘要写作质量较差,编辑应引导作者掌握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水平。

魏泰乾[5](2019)在《清流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认为茶业是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绿色产业,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了更稳健地发展清流县茶产业,本文在调研剖析近年来清流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总结所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流县茶产业今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朱静静[6](2019)在《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福建省是我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也是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试点省份,具有较好农业信息化基础,但整体上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存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不够深入、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研究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水平,提出切实有效的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信息生产力理论、信息市场理论、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为基础,通过走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等部门,查阅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资料,分析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构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分析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福建省农村拥有良好的光纤、电视、移动电话、广播、电信网络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拥有“淘宝镇”24个、“淘宝村”189个、农产品电子商务比较发达;已建设运行了13个农业行业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9个设区市以及全省的69个县(市、区),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拥有上传企业基地119家,农业管理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占地总面积仅为福建耕地面积的2.27%,设施灌溉面积占灌溉耕地面积的9.10%,拥有的农业机械以果树修剪、机动脱粒机为主,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2)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福建省已建立了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80个、现代化农业智慧园14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1个、信息进村入户试点20个,初步积累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3)构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即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经济基础;13个二级指标,即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量、彩色电视机数量、移动电话数量,每周广播播出时间、电视播出时间,广播、电视覆盖率,人均电信业务总量,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比重,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占总专业技术人员数的比重,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4)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表明,由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20132017年分别提高了54.43%、68.48%,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现阶段影响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于农业经济基础,农业信息化人才及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小。贡献较大的4个二级指标对总指数的贡献率为76.6%(变异系数法)、93.8%(熵值法),贡献大小顺序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受教育程度以及农业技术人员的缓慢增长制约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5)SWOT分析表明,福建省发展农业信息化具有农业综合效益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及地理区位优势;劣势为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各级政府出台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数字福建”建设等政策以及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机遇;面临的威胁为信息意识薄弱、农业劳动力不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6)通过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以及战略组合分析,提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抓好示范点建设与推广工作;建立农业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

盖艺方[7](2019)在《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里山耘居旅游度假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度假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的重点旅游方式,其中山地旅游度假区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度假区类型。由于山地复杂的地形环境,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旅游度假区开发会导致许多山地环境的生态问题,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不利于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基于生态保护对山地旅游度假区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通过对山地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的研究,明确生态保护对于山地旅游度假区建设的意义;通过研究生态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分别对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规划层面和景观设计层面的生态保护方法进行总结,即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和生态恢复。在规划层面,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的生态规划需要利用GIS技术,结合场地的现状情况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以及生态网络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在设计层面,包括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恢复,根据相关原理和技术对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的构成要素即道路场地、建筑、植物景观、水景和旅游产品开发的设计要点进行总结。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在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里山耘居旅游度假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应用。

涂哲智[8](2019)在《茶文化影响下的武夷山传统村落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分析在其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大量与茶叶种植、生产、贸易有关的传统村落,并对村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括了区域地理层面的选址、村落总体布局层面的规划、村落多种空间的具体建设等内容。同时探讨在现代茶业发展下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并结合乡村振兴中对地域特色文化保护的宏观背景,提出当代乡村建设中多方参与、多元融合的茶文化保护发展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综合了茶学、茶文化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并运用文献资料收集、乡村田野调查、图示解说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茶文化对武夷山的传统村落的影响综合全面,是在乡村振兴中值得保护与发展的文化遗产。围绕此中心观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背景研究。介绍了我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与茶叶主要种植区域、福建茶叶贸易和茶区的特征,分析了茶文化聚落主要在山谷地带聚居。并解析了武夷山茶叶生长环境和水陆贸易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茶村落。第二部分,主体研究。首先,从武夷山传统村落总体布局的层面切入,分析茶文化对村落山水环境、选址布局、空间结构、街巷体系等方面的丰富影响,并解析了传统村落中茶文化元素的衍生历程。其次,在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中,实地调研了武夷山传统村落的码头埠口、商业街巷、庙宇会馆、宗祠、茶园古井等,揭示了公共空间所蕴含的贸易、祭祀信仰、茶俗等文化特征,具有传承教育的积极意义。最后,物质空间形式和行为活动方式解析了茶文化元素在建筑场所中的具体表现,包括茶行的空间功能、茶庄的贸易流线、民居的组合布局、装饰构件以及茶坊的生产器具和窑址的茶具制作等内容。第三部分,启示与策略。反思现代茶业发展下村落建设的不足,梳理传统茶文化村落空间要素的特征规律,探讨传统村落保护中文化遗产继承的积极意义,并提出在乡村建设中融入茶文化元素、传承民俗活动,且倡导多方参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新思路。

谷晓华[9](2017)在《清流县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清流县作为闽西北山区的农业县,其涉农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事关全县经济发展全局。该文综述了清流县涉农企业发展现状,并针对其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偏低、研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了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黄长生[10](2017)在《浅析清流县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与对策》文中指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核心要求是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由过度依靠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本文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结合清流县农业供给侧现状和存在的短板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措施。

二、清流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流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普惠金融的应用 ——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选题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不足与研究展望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1.4.3 研究展望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外文文献综述
        2.1.1 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相关研究
        2.1.2 小额信贷、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的相关研究
    2.2 中文文献综述
        2.2.1 普惠金融扶贫的相关研究
        2.2.2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归纳与简评
第3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普惠金融扶贫:理论回顾与思考
    3.1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回顾
    3.2 普惠金融扶贫的理论回顾
        3.2.1 普惠金融扶贫的基本概述及作用机理
        3.2.2 普惠金融扶贫的理论渊源
    3.3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普惠金融扶贫的理论逻辑
第4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普惠金融扶贫:漳州个案分析
    4.1 漳州市贫困县市的基本特征分析
        4.1.1 漳州市贫困县市的贫困现状分析
        4.1.2 漳州市贫困县市的金融供需特征分析
    4.2 “漳州模式”的实践考察与分析
        4.2.1 精准标靶普惠金融扶贫对象
        4.2.2 精准对接普惠金融扶贫目标
        4.2.3 精准实施普惠金融扶贫措施
        4.2.4 精准调度普惠金融扶贫进程
        4.2.5 精准使用普惠金融扶贫保障政策
    4.3 “漳州模式”的普惠金融扶贫绩效分析
        4.3.1 绩效分析思路及过程
        4.3.2 普惠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3 绩效结果分析
第5章 “漳州模式”的经验总结、理论启示与思考
    5.1 “漳州模式”的经验总结
        5.1.1 注重政策引导
        5.1.2 注重金融机构服务全覆盖和商业可持续
        5.1.3 注重利用贫困地区现有资源
        5.1.4 注重造血式扶贫和输血式扶贫相互协作
    5.2 “漳州模式”的理论启示
        5.2.1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启示
        5.2.2 其他经济理论启示
        5.2.3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与其他经济理论的对比
    5.3 “漳州模式”的理性思考
第6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下普惠金融的进一步改革思路与对策
    6.1 优化农村信用体系
    6.2 完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
    6.3 完善农村担保体系
    6.4 完善农村保险体系
    6.5 进一步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
    6.6 增强金融机构风控能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2)推动安溪县中小茶企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小企业概述
2 安溪县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2.1 从企业数量看
    2.2 从企业规模看
3 安溪县中小茶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融资问题
    3.2 财务管理问题
    3.3 产品问题
4 推动安溪县中小企业发展的策略
    4.1 从政府部门角度
    4.2 从企业自身角度
    4.3 从行业角度
5 结语

(3)“三农”气象服务助力清流茶叶品质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清流县气象服务茶叶生产工作实践
2 气象为茶叶品质提升服务对策
    2.1 通过气象服务,提高茶叶品质
        2.1.1 实时监测服务
        2.1.2 预报预警服务
        2.1.3 成立专家联盟,建立指标库
        2.1.4 风险区划服务
        2.1.5 关键期点对点服务
    2.2 助力创立品牌,开拓市场
        2.2.1 通过茶叶气候品质论证,助推开拓市场
        2.2.2 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助推开拓市场
3 构建气象为茶叶生产气象服务平台
    3.1 自主研发“茶叶智慧气象服务平台”
    3.2 自主研发“茶农宝”手机APP
4 应用前景

(4)科技期刊摘要常见问题及修改(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摘要结果不具体
    (二)未采用第三人称写法
    (三)出现评价性语言
    (四)摘要过于简短
    (五)摘要目的不明确
    (六)摘要缺乏自明性
    (七)摘要要素不全或不具体
    (八)摘要与引言雷同,不符合摘要规范
    (九)摘要是正文一级标题的罗列
    (十)摘要过于冗长
二、结语

(5)清流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清流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叶种植加工与品种结构
    1.2 名优茶开发效益较好
    1.3 龙头企业初具规模
2 主要问题
    2.1 产业规模偏小且发展受限
    2.2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2.3 缺乏品牌意识和效益
    2.4 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与卫生质量
3 发展对策与建议
    3.1 夯实产业基础以提升产品质量
    3.2 产品宣传与品牌塑造

(6)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2.2 农业信息化理论
        1.2.3 农业信息化研究领域
        1.2.4 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1.2.5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2.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2.2.3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SWOT分析
        2.2.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3.2 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3.2.1 设施农业面积
        3.2.2 设施灌溉面积
        3.2.3 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3.3 农产品流通过程信息化
    3.4 农业产业过程管理信息化
    3.5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情况
        3.5.1 福建省农业网站服务情况——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为例
        3.5.2 12316 农业信息服务
        3.5.3 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情况
    3.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现状
        3.6.1 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3.6.2 省级现代化农业智慧园建设情况
        3.6.3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情况
        3.6.4 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建设情况
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数据
    4.3 指标权重计算
        4.3.1 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4.3.2 熵值法确定权重
    4.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4.4.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
        4.4.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一级指标
    4.5 小结
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分析
    5.1 优势分析(S)
        5.1.1 农业产值快速增长、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5.1.2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5.1.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
        5.1.4 地理区位优势
    5.2 劣势分析(W)
        5.2.1 全省农业设施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5.2.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发展不均衡
        5.2.3 缺乏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
        5.2.4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5.3 机会分析(O)
        5.3.1 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5.3.2 “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为推动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5.3.3 政府的资金投入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5.4 威胁分析(T)
        5.4.1 农业信息化意识薄弱,培训指导工作不到位
        5.4.2 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
        5.4.3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5.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5.5.1 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5.5.2 劣势-机会(WO)战略组合
        5.5.3 优势-威胁(ST)战略组合
        5.5.4 劣势-威胁(WT)战略组合
        5.5.5 战略组合分析矩阵
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6.1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
        6.1.1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6.1.2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确保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有效运营
        6.1.3 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6.1.4 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有序的农业信息市场
    6.2 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
        6.2.1 推广大田种植业信息技术应用
        6.2.2 推进设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6.2.3 加强畜禽养殖业信息化管理
    6.3 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推广能力
        6.3.1 培养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
        6.3.2 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
    6.4 进一步抓好示范点建设与推广工作
        6.4.1 抓好农业物联网、智慧园示范建设工作
        6.4.2 抓好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作
        6.4.3 抓好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建设工作
    6.5 建立农业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保障农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里山耘居旅游度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述
        1.3.1 生态保护
        1.3.2 山地旅游度假区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外山地旅游度假区相关研究进展
        1.4.2 国内山地旅游度假区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山地旅游度假区概况
    2.1 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及趋势
        2.1.1 国外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2.1.2 国内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2.1.3 国内外旅游度假区发展的趋势
    2.2 山地旅游度假区发展概况
        2.2.1 国外山地旅游度假区发展概况
        2.2.2 国内山地旅游度假区发展概况
        2.2.3 国内山地旅游度假区的特点
3 生态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
    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 恢复生态学理论
    3.3 生态旅游理论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4 生态保护的相关方法研究
    4.1 生态规划与设计
        4.1.1 景观生态规划
        4.1.2 生态设计
    4.2 生态恢复
    4.3 小结
5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5.1 山地旅游度假区自然要素特征分析
        5.1.1 山地地形
        5.1.2 山地植被
        5.1.3 山地水系
    5.2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原则
        5.2.1 生态优先原则
        5.2.2 尊重场地原则
        5.2.3 整体性原则
        5.2.4 功能性原则
        5.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生态规划
        5.3.1 山地旅游度假区的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生态分区
        5.3.2 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建设生态适宜性分析与建筑规划区域
        5.3.3 山地旅游度假区的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网络构建
    5.4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功能布局
6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
    6.1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道路系统设计
        6.1.1 道路选线
        6.1.2 道路形式
        6.1.3 道路材料选择
    6.2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建筑设计
        6.2.1 建筑选址与布局
        6.2.2 建筑接地方式
        6.2.3 建筑形态设计
    6.3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水景设计
        6.3.1 水景选址与形态设计
        6.3.2 驳岸设计
    6.4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植物景观设计
        6.4.1 植物景观梯度设计
        6.4.2 植物景观分区设计
    6.5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旅游产品策划
        6.5.1 旅游产品开发要点
        6.5.2 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7 相关案例分析
    7.1 海南呀诺达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度假区
        7.1.1 项目概况
        7.1.2 相关生态策略借鉴
    7.2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十字水生态度假村
        7.2.1 项目概况
        7.2.2 相关生态策略借鉴
    7.3 莫干山裸心谷度假区
        7.3.1 项目概况
        7.3.2 相关生态策略借鉴
    7.4 浙江建德富春开元芳草地乡村酒店
        7.4.1 项目概况
        7.4.2 相关生态策略借鉴
    7.5 加拿大蓝山度假村(Blue Mountain resort)
        7.5.1 项目概况
        7.5.2 相关生态策略借鉴
    7.6 小结
8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里山耘居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
    8.1 项目概况
        8.1.1 项目区位及区域概况
        8.1.2 政策背景解读
        8.1.3 周边交通环境
        8.1.4 周边旅游资源
        8.1.5 场地现状概述
    8.2 场地分析
        8.2.1 地形分析
        8.2.2 水文分析
        8.2.3 植被分析
        8.2.4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8.2.5 现状道路分析
        8.2.6 现状风景资源分析
        8.2.7 视域分析
        8.2.8 SWOT分析
    8.3 规划设计原则与依据
        8.3.1 规划设计原则
        8.3.2 规划设计依据
    8.4 愿景与策略
        8.4.1 项目愿景
        8.4.2 项目战略目标
        8.4.3 挑战与策略
    8.5 生态规划
        8.5.1 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生态分区
        8.5.2 建设生态适宜性分析与建筑规划区域
    8.6 总体规划设计
        8.6.1 设计理念
        8.6.2 景观空间结构
        8.6.3 功能布局
        8.6.4 旅游主题分区
    8.7 分区节点设计
        8.7.1 入口景观区
        8.7.2 游憩休闲区与度假居住区
        8.7.3 生态保育区
    8.8 专项规划设计
        8.8.1 竖向设计
        8.8.2 水系规划设计
        8.8.3 种植规划设计
        8.8.4 交通规划设计
        8.8.5 旅游活动设计
        8.8.6 建筑概念规划
        8.8.7 桥梁概念规划
        8.8.8 经济技术指标
9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8)茶文化影响下的武夷山传统村落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和研究对象
        1.2.1 茶文化
        1.2.2 产业文化
        1.2.3 武夷山区域
        1.2.4 茶文化村落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及台湾地区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产业文化与传统村落相关论述
    2.1 文化与传统村落评价体系
    2.2 生产事业积淀的文化遗产
    2.3 产业文化影响多种村落形态
        2.3.1 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村落
        2.3.2 以渔业文化为主的村落
        2.3.3 以牧业文化为主的村落
        2.3.4 以航运文化为主的村落
        2.3.5 以商贸文化为主的村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茶文化聚落的区域地理概况
    3.1 中华茶文化与茶聚落的区域分布
        3.1.1 我国茶叶发展和主要种植区域
        3.1.2 我国典型茶叶品类的聚落分布
    3.2 福建茶文化聚落的总体分布特征
        3.2.1 福建贡茶溯源与历代外贸
        3.2.2 福建茶区分布与茶树种类
        3.2.3 福建主要茶聚落的地理特征
        3.2.4 闽台茶叶源渊同祖同根
    3.3 武夷山茶文化聚落的地域典型特色
        3.3.1 武夷茶水陆贸易兴村落
        3.3.2 黄冈山脉地理条件与红茶村
        3.3.3 武夷岩韵微气候与岩茶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茶文化对武夷山传统村落整体布局的影响
    4.1 山水环境与村落选址的融合方式
        4.1.1 茶山为村落的生态基底
        4.1.2 红茶种植型村落以山谷分布
        4.1.3 岩茶贸易型村落的临水选址
    4.2 村落空间结构与茶文化的紧密结合
        4.2.1 水系为贸易型村落的基本结构
        4.2.2 茶叶贸易影响村落的结构变化
        4.2.3 茶叶贸易与村落家族聚集分布
    4.3 茶文化对村落街巷系统的建设作用
        4.3.1 以贸易街巷为主的总体格局
        4.3.2 滨水商贸街巷的设施建设
        4.3.3 街巷系统的多种空间尺度
    4.4 茶文化元素在村落布局中的泛化衍生
        4.4.1 建村之初开基种茶
        4.4.2 茶业兴盛发展水运
        4.4.3 贸易鼎盛村落建设
        4.4.4 近现代衰败闲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茶文化对武夷山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营造
    5.1 茶业水运埠口的商贸兴衰
        5.1.1 埠口的分布与贸易路线
        5.1.2 埠口的兴盛与茶业活动
        5.1.3 近现代埠口与码头的功能变化
    5.2 茶业贸易街市的廊桥空间
        5.2.1 滨水商贸集市与业态分布
        5.2.2 村民生产生活与休憩娱乐
    5.3 庙宇、会馆的祭祀空间
        5.3.1 本土祭祀神明
        5.3.2 茶叶贸易水运的祭祀
        5.3.3 茶客会馆中的外来神明
    5.4 宗祠建造的茶文化底蕴
        5.4.1 邹家的茶业“商”德
        5.4.2 兄弟共守家业训诫
    5.5 传统茶习俗的节点空间
        5.5.1 祭祀茶神与传统茶园
        5.5.2 斗茶活动与天一井
        5.5.3 乾坤井与溯源情怀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夷山传统村落建筑场所与茶业活动的联系
    6.1 传统茶行的复合空间
        6.1.1 生产贸易与居住的一体融合
        6.1.2 现代村落建筑中的设计转变
    6.2 百年茶庄的贸易空间
        6.2.1 室内外空间结合的动静流线
        6.2.2 商贸与休闲空间的私密性过度
    6.3 一般民居的家庭式茶空间
        6.3.1 家庭式茶作坊的组成形式
        6.3.2 民居建筑的待客品茶
    6.4 茶商建筑中的装饰色彩
        6.4.1 砖雕上的美好期许
        6.4.2 建筑镇宅的文化信仰
    6.5 茶业场所与生产制作
        6.5.1 茶坊中器具的使用
        6.5.2 遇林亭窑址与茶盏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当代茶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7.1 茶业发展后当代村落的反思
        7.1.1 过度种植与村落扩张
        7.1.2 新村建设与选址布局
        7.1.3 村落公共空间文化缺失
        7.1.4 规模化生产与功能分离
    7.2 茶文化村落空间要素特征的梳理
    7.3 当代乡村建设中茶文化保护发展的策略
        7.3.1 现存乡村茶文化遗产的继承
        7.3.2 村落更新中茶文化元素的融入
        7.3.3 倡导村民参与茶文化的传承
        7.3.4 探索村落“文化+”发展新思路
    7.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清流县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清流县涉农企业概况
2 清流县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3 清流县涉农企业科技创新遇到的瓶颈
    3.1 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3.2 科技创新能力偏低
    3.3 研发投入普遍不足
    3.4 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3.5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3.6 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 清流县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对农业的科研投入, 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4.2 创新引入用人方式,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4.3 开展全方位创新, 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4.4 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强资源共享和平台建设
    4.5 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 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4.6 加强科技服务机构建设, 形成上下联动机制
5 结语

(10)浅析清流县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供给侧现状
    1.1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1.2 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
    1.3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1.4 农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5 质量安全水平有效提高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特色产业集聚水平不高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不规范
    2.3 农业发展的资源性约束依然较大
    2.4 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5 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民增收难度大
3 对策建议
    3.1 立足调结构, 着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
    3.2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3.4 立足提质量,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3.5 促进三产融合, 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3.6 推进农村改革,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四、清流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普惠金融的应用 ——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D]. 吴晓聪. 集美大学, 2020(08)
  • [2]推动安溪县中小茶企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J]. 冀晓瑞,刘路星. 农村实用技术, 2020(01)
  • [3]“三农”气象服务助力清流茶叶品质提升[J]. 方晓洁,谢建兴,常志岗.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12)
  • [4]科技期刊摘要常见问题及修改[J]. 林玲娜. 传播与版权, 2019(12)
  • [5]清流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魏泰乾. 东南园艺, 2019(05)
  • [6]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朱静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7]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里山耘居旅游度假区为例[D]. 盖艺方.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茶文化影响下的武夷山传统村落空间研究[D]. 涂哲智. 华侨大学, 2019(01)
  • [9]清流县涉农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对策[J]. 谷晓华. 台湾农业探索, 2017(06)
  • [10]浅析清流县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与对策[J]. 黄长生. 山西农经, 2017(18)

标签:;  ;  ;  ;  ;  

清流县茶叶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