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原油发现在新疆油气勘探中的作用

轻质原油发现在新疆油气勘探中的作用

一、轻质原油的发现在新疆油气勘探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薛永安,王德英,王飞龙,汤国民[1](2021)在《渤海海域凝析油气藏、轻质油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文中提出随着"湖盆成气"和"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渤海海域深层潜山和中—浅层成为"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以来渤海油田取得勘探突破的主要领域,获得多个亿吨级油气田。结合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实践,明确了该盆地凝析油气和轻质油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渤海湾盆地凝析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在于在生油岩到储油层之上覆盖区域性超压厚层泥岩盖层。在渤中凹陷和辽东湾坳陷北部,盖层的压力系数超过1.4,其下部低位潜山是凝析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渤海海域中—浅层中—轻质油的成藏则受控于深层"汇聚脊",深层大型"汇聚脊"是油气的优势运聚方向。渤中凹陷、辽中凹陷、黄河口凹陷以及歧口凹陷的凝析油、轻质油资源潜力大,其斜坡带、凹陷区及低凸起发育多种大型"汇聚脊",而"汇聚脊"之上的中—浅层圈闭,特别是隐蔽型岩性圈闭是中—轻质优质高产油藏的重要勘探领域。

李慧莉,马安来,蔡勋育,林会喜,李建交,刘金钟,朱秀香,吴鲜[2](2021)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超深层原油裂解动力学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勘探向深层的拓展,超深层油藏赋存温度上限是有机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关注的科学问题。使用封闭体系黄金管热模拟实验方法,对塔里木盆地顺北7井奥陶系超深层原油开展了50 MPa、90 MPa两种压力和2℃/h、20℃/h两种升温速率的热模拟实验;根据模拟实验结果,应用Kinetics软件进行化学动力学计算,对比不同温压条件下原油热裂解进程,讨论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同一原油具有基本相似的裂解过程和基本一致的终点温度裂解总生气量。在原油裂解中,早期有重烃气的生成,晚期重烃气进一步转化为甲烷。升温速率对原油裂解进程影响显着,较高的升温速率下,原油裂解进程向高温推移,并且具有较高的油相保存温度上限。压力对原油裂解的影响较小。同一升温速率条件下,裂解早期压力对原油热裂解稍有"抑制"作用,而裂解晚期,压力则稍有"促进"作用。原油在不同温压条件下裂解过程的差异,可以用裂解活化能分布的差异进行解释。顺北7井原油在两种压力条件下均具有相对集中的活化能分布,表明原油发生裂解转化过程的"温度窗"相对较窄。顺北一区油相保持的温度上限高于180℃,在埋深9 000 m的深部仍可保持油相。

田军,杨海军,朱永峰,邓兴梁,谢舟,张银涛,李世银,蔡泉,张艳秋,黄腊梅[3](2021)在《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成藏地质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中国最大的风化壳型油田和最大的凝析气田,但勘探开发长期局限在古隆起及斜坡部位。近年来,随着勘探上突破"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的传统理论认识以及地震、钻井与开发配套技术进步,在坳陷区发现了超深层(大于7 500 m)走滑断裂断控型油田——富满油田。富满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与研究表明:(1)走滑断裂的发育不仅沟通了深层下寒武统烃源岩,而且控制了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缝洞体储层的发育,并与上奥陶统巨厚泥岩构成了优越的走滑断裂断控型油气成藏体系;(2)油气沿走滑断裂破碎带呈条带状差异分布,具有圈闭类型特殊、油柱高度大、油品性质好、单井产量高等特点;(3)发现三级石油地质储量达4×108t,石油资源量达10×108t,开发高效井多,快速建成了原油产量达160×104t/a的产能。通过持续攻关,逐步形成了沙漠区超深层高密度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弱走滑断裂刻画、碳酸盐岩破碎带圈闭评价、高效井位部署、超深层钻完井等配套技术,支撑了超深层复杂断控型碳酸盐岩油藏的规模与效益勘探开发。

毛锐,牟立伟,王刚,樊海涛[4](2021)在《基于核磁共振自由弛豫特征的含油性评价方法——以玛湖凹陷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常规电法测井和核磁共振差谱法均难以反映储层的含油性特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轻质原油核磁自由弛豫测量与下乌尔禾组储层岩心含不同流体的核磁共振对比实验,实验显示:(1)轻质原油核磁共振自由弛豫T2谱横向弛豫时间起始于100.00 ms;(2)饱和水岩心核磁共振T2谱基本收敛于100.00 ms;(3)饱和油岩心核磁共振T2谱在100.00 ms后出现了与原油核磁共振T2谱相似的自由弛豫特征。这说明下乌尔禾组岩心以水润湿为主,饱和油岩心核磁T2谱大于100.00 ms的信号由轻质油的自由弛豫引起。将100.00 ms作为核磁共振测井含油信号的标志,构建敏感参数,建立了基于核磁自由弛豫特征的流体性质识别图版。在考虑渗透率对含油性影响的情况下,建立了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利用该方法对研究区22口探井31个层位进行了含油性测井评价,结果显示测井解释符合率达93.5%,应用效果良好。该方法为核磁共振测井在含油性测井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韩强[5](2021)在《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新和-三道桥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区,雅克拉断凸和沙西凸起的结合部。雅克拉断凸目前表现为古生界隆起与中新生界前缘斜坡的叠加,其古生界是一个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该区已在前中生界潜山发现桥古1、桥古3及英买32等油气藏,是中石化西北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目前该区勘探开发面临以下难题:(1)由于前中生界潜山历经多期构造活动,发育多套火成岩,残留地层时代古老且岩性复杂,致使我们对潜山地层格架和形成演化过程的认识不清;(2)研究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不同岩石类型储层的发育规律及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也不清楚;(3)研究区存在海相和陆相两种不同成因的油气来源,其油气运移路径、聚集成藏受潜山构造演化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有必要理清构造演化对不同来源油气充注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油气成藏规律,以利于开展勘探开发目标评价。因此,本文以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利用U-Pb同位素年龄对前震旦系潜山地层进行时代限定,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查清古潜山地层分布规律;在地层格架建立和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对潜山形成演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油气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构造演化对油气充注及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利用6口钻井7个岩芯样品进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该区前震旦系不同地层的时代进行限定,建立了前震旦系地层发育序列。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早元古代,在古元古代中晚期(1850~1791Ma)经历过变质作用,在新元古代早期(879±4Ma)经历了岩浆活动。桥古1井区碳酸盐岩地层是沉积在早元古代花岗岩的结晶之上,阿克苏群沉积之前的一套地层,3个碎屑锆石样品的最小谐和年龄为1522±16Ma,表明其沉积或成岩时代应不早于中元古代(1522±16Ma)。星火1井区的变质岩地层相当于阿克苏群,其沉积或成岩年龄不早于776Ma。(2)通过地层划分对比及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编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前中生界潜山古地质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前中生界潜山是一个北东向抬升的不对称背斜,高部位为前震旦纪基底,向两侧地层依次变新,西南-东南方向震旦系-奥陶系环基底分布,北东方向主要残留震旦系-寒武系。西北部发育二叠系火成岩,星火3井霏细岩年龄为294±10Ma,代表该区二叠纪岩浆喷发的最晚年龄。(3)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震旦系-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期为古潜山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早期东南向西北方向的挤压隆升是潜山构造初始格局的形成阶段;海西晚期南北向冲断挤压隆起是潜山格局的主要要形成阶段;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研究区再次沉降接受中新生界沉积,即古潜山埋藏阶段。(4)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低,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后期的岩溶作用,以孔隙、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浅变质火成岩裂缝发育,优质储层受古地貌和断裂控制。(5)新和-三道桥地区油气分布受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控制,以潜山断凸“屋脊”核部为界,南部为海相油气,断凸脊部及其以北为陆相油气。研究区海、陆相原油在原油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与海相原油差异明显。海相原油含蜡量相对较低,含硫量相对较高,Pr/Ph比值相对较低,C19-C21三环萜烷丰度相对较高,以C23为主峰,富含硫芴,Pr/nC17和Ph/nC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陆相原油地化指标则相反。(6)受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地区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前中生界潜山顶面的成藏期古构造图显示了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和运聚有利区。对比不同期的古构造形态可以发现古潜山经历过多期构造调整演化,形成了油气充注聚集-破坏调整-晚期定型聚集的复杂过程,潜山古构造的多期调整,既控制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发育,也对油气运移聚集有着显着的影响。

邓倩[6](2021)在《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探讨 ——以华南和塔里木盆地研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震旦纪–早寒武世是地质历史上生命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古海洋中关键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沉积环境和生物发育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研究该时期沉积地层中的微量元素和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对了解震旦–寒武纪界线附近的古海洋环境、生物演化和有机质富集保存的协同作用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论文工作以华南扬子板块和塔里木盆地为例,对震旦系–下寒武统典型地层剖面上岩石有机碳含量(TOC)、微量元素分布、碳酸盐碳/氧同位素(δ13Ccarb和δ18Ocarb)以及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ker)等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系统的分析,主要讨论了:(1)华南扬子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与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埃迪卡拉生物群发育的协同演化关系;(2)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和库鲁克塔格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地层的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3)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条件及成藏特征;(4)塔里木盆地和华南扬子地区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从斜坡相的洞坎上剖面到盆地相的凤滩剖面,华南震旦系–下寒武统的干酪根和碳酸盐碳同位素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反映了不同水体深度和不同沉积环境中主导微生物类群的差异和海洋氧化还原分层的影响。氧化还原敏感的微量元素比值参数U/Th、V/(V+Ni)、V/Cr和Ni/Co指示了华南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的深水以缺氧-硫化条件为主,并存在多幕式的短暂氧化事件。这种多幕式的短暂氧化事件促进了海洋生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华南震旦系–下寒武统岩石干酪根普遍比全岩更加富集Co、Cu、Ni、Mo等微量元素,表明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中的生物对这些微量元素可能存在选择性富集作用。震旦纪陡山沱中期埃迪卡拉生物群兴起时,干酪根中这些与生物发育相关的微量元素含量的增加,体现了古海洋中微量元素与生物发育存在协同演化关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什艾日克剖面的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和库鲁克塔格地区雅尔当山剖面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都沉积于缺氧环境中。当时的古海洋已经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在上升洋流和热液的共同作用下沉积物中富集了Ba、Cu、Mo、Ni、V、Zn等营养微量元素,其浓度分别高达10000 ppm、130 ppm、79 ppm、66ppm、1935 ppm、244 ppm,远远高于上地壳中平均含量。玉尔吐斯组偏轻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平均-34.89‰)指示了什艾日克剖面早寒武世早期以底栖藻类为主的生物类型,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相对较高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平均-32.65‰)指示了雅尔当山剖面早寒武世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混合的生物类型。西山布拉克组中大量浮游藻类、较高的碎屑输入和沉积速率,导致其有机碳含量比玉尔吐斯组低,但烃源岩发育层段厚度比玉尔吐斯组更大。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玉尔吐斯组的发育模式与塔西北地区相似,古生产力的提高和缺氧的保存条件是控制轮探1井下寒武统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轮探1井寒武系轻质原油相对富集三环萜烷,可能与原油较高的演化程度、较远的运移距离和特殊的母质来源有关。根据地质背景、原油与潜在烃源岩的热成熟度、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推测轮探1井的寒武系轻质油与下伏的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扬子板块的下寒武统地层在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发育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两个板块下寒武统底部碳酸盐碳同位素均存在负异常,反映了早寒武世的海侵和缺氧沉积事件。受海平面上升和构造活动的影响,两个板块均发育了一套优质的下寒武统烃源岩,是深层油气资源的重要母质来源。两个板块下寒武统烃源岩富集了与生物发育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反映了当时古海洋已经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其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同时具有催化活性(如Ni、Fe、Mo、V等过渡金属元素),对烃源岩的生烃过程也存在催化作用。总体来看,扬子板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中的过渡金属元素浓度比塔里木盆地玉尔吐斯组高,这可能也是造成两个板块下寒武统有机质演化程度差异的潜在因素之一。

谷元龙[7](2021)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原油油源解析 ——基于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和分子比值与浓度定量分析》文中指出准噶尔盆地作为我国西北部陆上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是国家重点勘探区域。近十年来,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油气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发现了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和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砾岩大油区,进一步证实了该凹陷具有非常丰富的油源基础。玛湖凹陷中部(西斜坡)可能是来源于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两套烃源岩的原油交汇区,准确确定中部区域原油的油源,对于玛湖凹陷油气勘探及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项研究在玛湖凹陷西斜坡选取了24个原油样品和10个含油储集岩样品,通过连续抽提的方法得到自由态、束缚态和包裹体油气组分,对原油和含油储集岩进行色谱、色谱-质谱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进一步揭示研究区块油气藏的油源和运聚特征。依据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噻吩类(DBTs)、呋喃类(DBFs)化合物指标与浓度,将24个原油样品分为I、II两类。I类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型式不具有“倒转”特征,而II类原油具有不同程度的“倒转”。与II类原油相比,I类原油具有:(1)相对较高的Pr/n-C17和Ph/n-C18比值和较低的Pr/Ph比值;(2)相对较高的伽玛蜡烷/(C30藿烷+伽玛蜡烷)比值;(3)相对较高的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三芳甾烷比值TA(I)/(TA(I)+TA(II)和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4-MDBT/1-MDBT;(4)相对较高的二苯并噻吩(DBT)和甲基二苯并噻吩(MDBTs)、较低的二苯并呋喃(DBF)和甲基二苯并呋喃(MDBFs)含量和较高的DBT/(DBT+DBF)和(MDBTs)/(MDBTs+MDBFs)比值。依据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型式、MDBFs含量和DBT/(DBT+DBF)和(MDBTs)/(MDBTs+MDBFs)比值能够有效区分两类原油。I类原油来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II类原油为来源于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与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的原油组分混合的产物。I类原油比II类原油分布于相对较深的储层,两类原油具有不同的运聚通道和分布规律。10个含油储集岩各油气组分五环萜烷含量普遍低于三环萜烷含量。Ts、C29Ts和C30重排藿烷含量很低,伽玛蜡烷含量高。储集岩样品AH012自由态、束缚态和包裹体油气组分与其他9个储集岩样品相比,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和Ts/(Tm+Ts)比值明显偏低,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偏低(轻),但碳同位素分布型式与其他储集岩样品相同,表明该储集岩样各油气组分比其他储集岩样品成熟度低。10个含油储集岩各类油气组分均来源于下二叠统风城组烃源岩。

王千军,陈林,曹忠祥,张曰静,商丰凯,任新成[8](2020)在《车排子凸起西翼轻质原油来源分析》文中认为车排子凸起西翼紧邻四棵树凹陷,前期认为该区轻质油油藏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通过对多个层系已发现的原油和四棵树凹陷主要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原油成熟度等地化指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明确研究区轻质原油来源,并建立综合判识标准。研究区轻质原油可分为2类,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具有规则甾烷C27,C28,C29呈反"L"型、伽马蜡烷含量低、Pr/Ph值较大、原油碳同位素较重、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的特征,其生油母质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淡水湖沼环境中,有机质来源以高等植物为主,主要来自四棵树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Ⅱ类原油主要分布于沙湾组,具有规则甾烷C27,C28,C29呈"V"字型、伽马蜡烷含量相对较高、Pr/Ph值较小、原油碳同位素较轻、原油成熟度相对较低的特征,其生油母质形成于强还原的半咸水深湖相环境中,有机质来源以浮游藻类为主,主要来自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烃源岩。进一步证实四棵树凹陷发育侏罗系和古近系2套有效烃源岩,且其生成的油气已经发生长距离运移。

王亮[9](2020)在《松辽盆地西斜坡上白垩统油气运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斜坡地区已发现的油气田有富拉尔基油田、平洋油气田、二站气田、江桥油田、阿拉新气田、白音诺勒气田等。除富拉尔基油田和平洋油田之外,其余油气田大部分分布在泰康隆起带上,随着远离源区西部斜坡地区油气分布范围越来越窄,在平面上呈串珠状分布,指示可能存在油气的优势运移路径。本文通过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和运移特征的综合分析来探究西斜坡地区上白垩统的油气运移规律,可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结合热解色谱,TOC测试和烃源岩Ro分析得出松辽盆地西斜坡地区最有利烃源岩为齐家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一段泥岩,因其较高的有机质含量、排烃率及稳定的有机质类型明显优于青二三段泥岩和嫩一段泥岩。齐家古龙凹陷的青二三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均低于6%,有机质类型以ⅡⅠ型为主,但已达到排烃门限深度,可视为有效烃源岩。凹陷区内嫩一段烃源岩虽然有机质丰度最高,但未达到排烃门限深度,不能为西斜坡上白垩统油层供烃。姚二三段砂体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上覆嫩一段泥岩是良好的区域盖层,青二三段沉积砂体之上的不整合面分布范围广且暴露时间长,上覆较厚底砾岩,不整合面和砂体共同构成了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西斜坡东南部发育的大量北东向的断层,沟通了青一段烃源岩和主要储层,成为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源对比结果表明,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泥岩是西斜坡地区原油主要烃源岩,原油成熟度差异既受排烃期控制,也与斜坡区烃源岩生成的少量低熟油贡献有关,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泥岩沉积期水体环境和有机质来源较稳定。古流体势恢复结果显示:高势区的位置与凹陷主要烃源岩生、排烃中心的位置基本一致,因而在总体上生烃中心生成的油气向凹陷边缘及其他区域(龙虎泡阶地和泰康隆起带)进行较大规模运移,最西运移到西部超覆带。总体运移的区域背景下,不同目的层的流体势分布不完全相同。但都指示两条运移路径,即齐家凹陷-泰康隆起带中部和西北部;古龙凹陷-泰康隆起带南部和西南部。

王新宇[10](2020)在《松辽盆地南部永平油田泉四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永平油田在区域构造上属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登娄库背斜带北缘上的一个局部构造,该构造被称为扶余Ⅰ号构造,本研究区的油气藏类型复杂并且油气分布规律尚不明确。在利用已有的地震、钻井、岩心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对永平油田的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松辽盆地南部永平油田油气成藏规律。依据层序地层理论与砂组的划分特征,将泉头组四段划分为4个砂组,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完成对泉四段顶界的构造特征研究,共计识别出87条正断裂,8个圈闭。在区域沉积背景的基础上,利用沉积相的相标志,识别了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和浅湖泥3种沉积微相,利用四个砂组的地震属性特征,完成对研究区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识别砂体有利相带。通过对研究区的生、储、盖、圈、运、保等六方面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永平油田的油源主要来自于扶余Ⅰ号构造周边生油凹陷的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依靠连通性砂体进行侧向运移,气源主要来自于扶余Ⅰ号构造深部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火石岭组的煤系地层,利用断裂沟通深部作垂向运移。嫩江组沉积末期与明水组沉积末期的构造运动对本地区的圈闭类型、天然气藏分布和油藏的破坏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现今的油气分布与各成藏要素形成时间及匹配关系密切相关,稠油藏以构造油藏为主,广泛分布在穹窿背斜两翼及顶部;常规油藏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分布在穹窿背斜东部的局部地区;天然气藏以构造气藏为主,与深断裂相伴生。

二、轻质原油的发现在新疆油气勘探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质原油的发现在新疆油气勘探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渤海海域凝析油气藏、轻质油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渤海海域区域地质概况
2 深层凝析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
    2.1 渤海海域凝析油气藏的基本特征
    2.2 “湖盆成气”认识与凝析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2.2.1 区域性源上超压厚层泥岩盖层
        2.2.2 规模储集空间
        2.2.3 烃源岩的晚期快速沉降和爆发式生气
    2.3 渤海海域凝析油气的勘探成效——以渤中19-6高含凝析油天然气田为例
    2.4 渤海海域凝析油气的勘探潜力
3 中—浅层中—轻质优质高产油藏的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
    3.1 渤海海域中—轻质油藏勘探概况
    3.2 “汇聚脊控藏”与中—轻质油藏的形成条件
    3.3 中—浅层中—轻质优质高产油田勘探成效——以垦利6-1亿吨级大油田为例
    3.4 中—浅层中—轻质优质高产油藏的勘探潜力
4 结 论

(2)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超深层原油裂解动力学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与实验
    1.1 样品
    1.2 原油热裂解模拟实验
2 原油热裂解模拟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气态烃产率特征
    2.2 热动力学参数计算与原油热稳定性讨论
3 结论

(3)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成藏地质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地质特征
    1.1 油田位置与构造特征
    1.2 地层特征
    1.3 储层特征与成因
    1.4 断控型圈闭特征
2 油气藏特征
    2.1 原油特征
    2.3 天然气特征
    2.3 油气藏分布特征
    2.4 温压系统
    2.5 油藏类型与油气成藏模式
3 大油田形成的地质条件
    3.1 下寒武统烃源岩大面积分布,油气源条件优越
    3.2 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台地继承性发育,缝洞型储层规模发育的物质基础好
    3.3 大型走滑断裂发育,既破裂成储又通源控藏
    3.4 区域巨厚泥岩盖层长期稳定,为油气保存提供优越条件
    3.5 勘探潜力与方向
4 高效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4.1 沙漠区“两宽一高”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4.2 碳酸盐岩断控型圈闭描述与评价技术
    4.3 超深层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布井技术
    4.4 地质-工程一体化钻完井配套技术
5 结 论

(4)基于核磁共振自由弛豫特征的含油性评价方法——以玛湖凹陷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核磁共振基本理论
3 核磁共振实验方法
    3.1 原油样品的核磁共振弛豫特征
    3.2 岩心样品核磁共振弛豫特征
4 含油性测井评价方法
    4.1 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方法
    4.2 含油饱和度计算方法
5 应用实例
6 结论

(5)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基础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潜山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工作量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及勘探现状
    2.2 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区划
        2.2.1 南天山造山带
        2.2.2 库车坳陷
        2.2.3 沙雅隆起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前震旦系基底组成
        2.3.2 沉积盖层地层特征
        2.3.3 不整合与构造运动特征
    2.4 烃源条件
        2.4.1 库车陆相烃源岩
        2.4.2 南部海相源岩烃源岩
第三章 潜山地层特征与划分对比
    3.1 基底地层特征与时代限定
        3.1.1 岩浆岩特征
        3.1.2 沉积岩特征
        3.1.3 变质岩特征
        3.1.4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2 震旦系地层特征与对比
    3.3 寒武系地层特征及对比
    3.4 二叠纪火成岩特征与锆石年龄
    3.5 前中生界潜山结构与地层展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潜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4.1 构造层划分及地质结构
    4.2 断裂构造特征
        4.2.1 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4.2.2 断裂平面展布
        4.2.3 断裂级别与期次
        4.2.4 断裂形成机制
    4.3 古潜山形成演化过程
        4.3.1 埋藏-沉降史分析
        4.3.2 平衡剖面恢复
        4.3.3 构造形成演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山储层与盖层特征研究
    5.1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5.1.1 震旦系储层
        5.1.2 下寒武统储层
        5.1.3 上寒武统储层
        5.1.4 碳酸盐岩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5.2 前震旦系岩浆岩储层特征
    5.3 有利储层发育带
    5.4 潜山盖层条件
        5.4.1 盖层分布特征
        5.4.2 盖层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潜山成藏特征与有利聚集区带
    6.1 早期构造演化控制了潜山圈闭类型与分布
    6.2 下构造层构造格架控制了油气藏类型
        6.2.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2.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6.2.3 海、陆相油气平面分布
    6.3 构造幕式演化造成潜山多期油气充注与聚集
        6.3.1 海相油气成藏期次
        6.3.2 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6.3.3 潜山成藏期古构造分析与油气运聚有利区带
    6.4 有利区评价与目标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探讨 ——以华南和塔里木盆地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微量元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1.1.2 古海洋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1.1.3 地质历史时期的全球碳循环与稳定碳同位素
        1.1.4 关键地质时期微量元素/碳同位素与生物发育、有机质富集的协同演化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震旦–寒武纪过渡时期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华南洞坎上和凤滩剖面震旦系–下寒武统全岩/干酪根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2.1 引言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基本地质概况
        2.2.2 研究剖面与地层
    2.3 样品与分析方法
        2.3.1 矿物组成分析
        2.3.2 总有机碳含量分析
        2.3.3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2.3.4 干酪根元素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
        2.3.5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2.3.6 干酪根微量元素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矿物组成分布特征
        2.4.2 有机/无机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
        2.4.3 不同沉积相的全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2.4.4 华南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演化
        2.4.5 干酪根和全岩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对比
        2.4.6 华南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中微量元素、氧化还原环境与生物发育的协同演化模式
    2.5 小结
第3章 塔里木盆地柯坪和库鲁克塔格地区震旦系–下寒武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对有机质富集保存的影响
    3.1 引言
    3.2 区域地质背景
        3.2.1 基本地质概况
        3.2.2 研究剖面与地层
    3.3 样品与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矿物组成分布特征
        3.4.2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地层对比
        3.4.3 有机碳含量与干酪根碳同位素的分布差异性
        3.4.4 主、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对热液活动和陆源碎屑输入的指示
        3.4.5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古环境和古生产力分析
        3.4.6 塔里木盆地东、西地区下寒武统有机质富集机制和烃源岩发育模式
    3.5 小结
第4章 塔里木盆地轮探1 井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发育及其成藏特征
    4.1 引言
    4.2 区域地质背景
    4.3 样品与分析方法
        4.3.1 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碳同位素与主微量元素分析
        4.3.2 核磁共振分析
        4.3.3 岩石热解分析
        4.3.4 干酪根催化加氢热解实验
        4.3.5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轮探1 井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4.2 轮探1 井震旦系–下寒武统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4.3 轮探1 井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条件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4.4.4 轮探1 井寒武系轻质油地球化学特征
        4.4.5 轮探1 井寒武系轻质油的油源对比分析
        4.4.6 轮探1 井寒武系轻质油藏勘探发现的地质意义
    4.5 小结
第5章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5.1 扬子古板块与塔里木古板块的可比性
    5.2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寒武统碳同位素地层对比
    5.3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情况对比
    5.4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微量元素浓度对比与有机质演化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7)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原油油源解析 ——基于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和分子比值与浓度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实验方法及实验流程
    1.4 GC、GC-MS、GC-IRMS分析条件
    1.5 芳烃定量方法
    1.6 实验样品与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西北缘地质概况和勘探史
    2.2 成藏条件
第3章 玛湖凹陷西斜坡原油来源
    3.1 族组分特征
    3.2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3.3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地球化学特征
    3.4 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浓度
    3.5 噻吩类和呋喃类化合物化合物组成与浓度
    3.6 油源对比
    3.7 成熟度
        3.7.1 甾、萜烷类成熟度指标
        3.7.2 其他成熟度指标
    3.8 小结
第4章 含油储集岩油气组分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
    4.1 族组分
    4.2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4.3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地球化学特征
    4.4 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浓度特征
    4.5 油源对比
    4.6 玛湖凹陷西斜坡充注模式
    4.7 小结
第5章 结语与创新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车排子凸起西翼轻质原油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分类
    2.1 原油物性及族组分特征
    2.2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2.2.1 甾、萜烷分布特征
        2.2.2 类异戊二烯烷烃分布特征
    2.3 其他地化特征
        2.3.1 原油碳同位素特征
        2.3.2 原油成熟度
    2.4 不同来源原油综合判识标准
3 研究意义
4 结论

(9)松辽盆地西斜坡上白垩统油气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构造特征
        2.2.1 西斜坡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
    2.3 区域地层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2.4.2 有效输导系统
3 烃源岩特征
    3.1 烃源岩展布特征
        3.1.1 烃源岩纵向分布特征
        3.1.2 烃源岩平面分布特征
    3.2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2.1 有机质丰度
        3.2.2 有机质类型
        3.2.3 有机质成熟度
    3.3 烃源岩有效性分析
4 原油特征与油源对比
    4.1 对比参数选取及样本分布
        4.1.1 正烷烃气相色谱参数
        4.1.2 饱和烃色谱质谱参数
        4.1.3 族组分碳同位素
        4.1.4 样本分布
    4.2 原油分类
    4.3 油源对比
        4.3.1 有机质来源对比
        4.3.2 成熟度相关参数对比
    4.4 对比结果及解释
5 油气运移规律研究
    5.1 原油物理参数指示油气运移方向
        5.1.1 原油密度
        5.1.2 原油粘度
    5.2 排替压力
        5.2.1 连通砂体输导层
        5.2.2 排替压力测试方法
        5.2.3 排替压力基本原理
        5.2.4 排替压力分析路径
    5.3 流体势
        5.3.1 流体势分析基本原理
        5.3.2 现今流体势
        5.3.3 古流体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松辽盆地南部永平油田泉四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油气成藏研究发展历程及现状
        1.2.2 研究区及周边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地层
第3章 砂组的划分与对比
    3.1 井资料预处理
        3.1.1 井资料概况
        3.1.2 岩心归位
        3.1.3 测井曲线标准化
    3.2 砂组的划分与对比
第4章 地震构造解释
    4.1 地震工区基本概况
    4.2 地震合成记录的制作及层位标定
        4.2.1 制作合成记录
        4.2.2 层位标定及全区地震解释
    4.3 断层解释
        4.3.1 断层剖面解释
        4.3.2 断层平面解释
    4.4 构造特征
        4.4.1 构造图的绘制
        4.4.2 断裂特征
    4.5 圈闭特征
    4.6 构造演化史研究
    4.7 区域构造特征
第5章 沉积环境沉积相
    5.1 区域沉积背景与物源分析
    5.2 沉积相标志
        5.2.1 岩石学特征
        5.2.2 粒度分布特征
        5.2.3 沉积构造
        5.2.4 沉积的旋回性
    5.3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
        5.3.1 沉积微相及其特征
        5.3.2 单井相分析
        5.3.3 连井相分析
        5.3.4 平面相分析
    5.4 区域沉积特征
第6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6.1 油气源分析
        6.1.1 油源
        6.1.2 气源
    6.2 储层评价
        6.2.1 储层岩石类型
        6.2.2 孔隙结构特征
        6.2.3 储层物性分析
        6.2.4 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6.2.5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6.3 盖层评价
    6.4 永平油田泉四段圈闭特征
    6.5 油气运移分析
        6.5.1 油侧向运移
        6.5.2 气垂向运移
    6.6 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6.7 区域成藏条件的认识
第7章 油气成藏分析
    7.1 油气成藏时间
    7.2 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7.2.1 稠油井JF229 井油气成藏分析
        7.2.2 天然气井JF208 井油气成藏分析
        7.2.3 稀油井JF206-43-30 井油气成藏分析
    7.3 油气动态成藏分析及分布规律
        7.3.1 油藏成藏动态分析及分布规律
        7.3.2 气藏成藏动态分析及分布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轻质原油的发现在新疆油气勘探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渤海海域凝析油气藏、轻质油藏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J]. 薛永安,王德英,王飞龙,汤国民. 石油学报, 2021(12)
  • [2]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超深层原油裂解动力学及地质意义[J]. 李慧莉,马安来,蔡勋育,林会喜,李建交,刘金钟,朱秀香,吴鲜. 石油实验地质, 2021(05)
  • [3]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成藏地质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J]. 田军,杨海军,朱永峰,邓兴梁,谢舟,张银涛,李世银,蔡泉,张艳秋,黄腊梅. 石油学报, 2021(08)
  • [4]基于核磁共振自由弛豫特征的含油性评价方法——以玛湖凹陷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为例[J]. 毛锐,牟立伟,王刚,樊海涛. 岩性油气藏, 2021(05)
  • [5]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D]. 韩强. 西北大学, 2021(10)
  • [6]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探讨 ——以华南和塔里木盆地研究为例[D]. 邓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7]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原油油源解析 ——基于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和分子比值与浓度定量分析[D]. 谷元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8]车排子凸起西翼轻质原油来源分析[J]. 王千军,陈林,曹忠祥,张曰静,商丰凯,任新成.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0(04)
  • [9]松辽盆地西斜坡上白垩统油气运移规律研究[D]. 王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10]松辽盆地南部永平油田泉四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D]. 王新宇.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轻质原油发现在新疆油气勘探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