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星形细胞瘤中DNA含量和PCNA的定量研究

人星形细胞瘤中DNA含量和PCNA的定量研究

一、人星形细胞瘤DNA含量和PCNA的定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淑惠[1](2014)在《Ki-67,S100及GFAP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Ki-67、S100和GFAP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石蜡样本42例,其中低级别(WHO Ⅰ-Ⅱ级)17例,高级别(WHOⅢ-IV)2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Ki-67、S100和GFAP的表达。结果GFAP在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中的阳性率为94.1%(16/17),在高级别中为92.0%(23/25),42例的总阳性率为92.9%(39/42),在低级别和高级别中GFAP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X2=0.68,P<0.05)。S100在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中的阳性率为94.1%(16/17),在高级别中为60.0%(15/25),在低级别和高级别中S100的表达差异有显着性(X2=6.093,P<0.05)。Ki-67在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中的阳性细胞率为3.88±2.87%,在高级别中为31.94±22.87%,在低级别和高级别中Ki-67的表达差异有显着性(Z=-4.329,P<0.05)。结论GFAP和S100可以作为星形细胞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Ki-67的表达水平可用来判别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为临床预后的判别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任广[2](2012)在《幕上胶质瘤的多体素磁共振波谱绝对定量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术前融合MRSI结构-代谢图引导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的方法目的:融合MRS代谢影像与MRI导航影像,实现基于体素的三维空间位点精确标记引导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方法:在Apple Mac OS X图像后处理工作平台中利用Matlab软件及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SPM)工具包编写图像融合软件BiopsyNAV,通过图像融合软件BiopsyNAV提取波谱原始数据及常规导航序列中关于拟活检体素的空间位置信息,并将两者融合,以与磁共振波谱体素体积大小一致的高亮模块进行标记,导入Stealth Station TRIA i7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识别。结果:图像融合软件BiopsyNAV使波谱和导航序列中关于拟穿刺靶点的空间位置信息在同一个坐标系统中生成,二者的定位信息一致,空间位置不存在误差,实现了精准融合,并能够被神经导航系统识别。结论:含有高亮模块标记的MRSI结构-代谢导航图像实现了前瞻性精确指导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第二部分幕上胶质瘤2D-1H-MRS绝对浓度与病理对照研究对胶质瘤代谢边界价值的初步探讨目的:分析胶质瘤MRS代谢物绝对浓度与组织病理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对病理结局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其在预测胶质瘤代谢边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术前依据融合后的MRSI结构-代谢导航图像行胶质瘤瘤内、瘤周组织活检。将获得60例活检靶点的波谱原始数据输入LCModel软件中,获取胆碱复合物(tCho)、N-乙酰天门冬酰胺复合物(tNAA).肌酸复合物(tCr)代谢物绝对浓度。所有穿刺标本进行H&E和p53、MIB-1、CD34、IDH-1、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细胞密度、微血管密度、MIB-1标记指数计数。Pearson相关性分析MRS多个参数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建立Logistic回归函数,计算出相关代谢物绝对浓度判别是非肿瘤组织的概率。结果: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60例标本tCho与三个病理指标(细胞密度、微血管密度、MIB-1标记指数)具有较高正性相关(P<0.05);tNAA与三个病理指标(细胞密度、微血管密度、MIB-1标记指数)具有较高负性相关(P<0.05)。Logstic回归分析所有样本发现tCho、tNAA两指标取值与病理结局有关,tCho每增加一个单位,病理结局是肿瘤的概率将增加19.666倍,是危险因素;tNAA每增加一个单位,病理结局是肿瘤的概率将降低0.53倍,是保护因素。tCr取值对回归方程没有贡献(P=0.656)。进一步分析WHO Ⅱ级星形细胞瘤、胶质增生及正常脑组织标本发现tNAA增加一个单位,病理结局是肿瘤的概率将降低到原来的0.523倍,说明是保护因素。tCho、tCr对回归方程没有贡献(P=0.666,P=0.649)。结论:tCho、tNAA绝对浓度与病理参数相关程度较好,tNAA绝对浓度对于低级别胶质瘤具有较好预测价值,可用于辅助常规影像学判断肿瘤浸润范围。第三部分2D-1H-MRS绝对浓度对幕上胶质瘤分级价值的探讨及优化指标的选择目的: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瘤体、瘤周及对侧脑白质的2D-1H-MRS代谢物绝对浓度,探讨其对幕上胶质瘤分级的价值及优化指标的选择。方法:42例经病理证实为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2例,全部为WHO Ⅱ级(9例星形细胞瘤,2例少枝星形细胞瘤,1例少枝胶质细胞瘤);高级别胶质瘤30例,其中WHOⅢ级13例(9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4间变性少枝胶质细胞瘤),WHOⅣ级17例,均为胶质母细胞瘤。LCModel软件软件分析获取瘤体、瘤周及对照侧的代谢物tCho、tNAA、tCr绝对浓度。对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瘤体、瘤周及对侧脑白质,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瘤体与瘤周,同级别少枝组与星形组瘤体的tCho、tNAA、tCr绝对浓度分别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瘤体和瘤周tCho、 tNAA、tCr绝对浓度对于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分级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胶质母细胞瘤、WHOⅢ级星形细胞瘤、WHOⅡ级星形细胞瘤瘤体的tNAA绝对浓度、瘤周的tCho绝对浓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瘤周tNAA绝对浓度设定为6.63mmol/L,其诊断特异度为96.7%。胶质母细胞瘤、WHOⅢ级星形细胞瘤、WHOⅡ星形细胞瘤瘤体、瘤周至对侧脑白质tNAA绝对浓度逐步升高(P<0.05);胶质母细胞瘤、WHOⅢ级星形细胞瘤瘤体、瘤周至对侧脑白质tCho绝对浓度逐步下降(P<0.05);WHOⅡ级瘤体、瘤周及对侧脑白质的tCho绝对浓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WHOⅢ级胶质瘤少枝组tCr和tNAA绝对浓度明显较星形组低(P<0.01)。结论:瘤体tNAA绝对浓度、瘤周tCho绝对浓度有助于胶质母细胞瘤、WHOⅢ级星形细胞瘤、WHOⅡ级星形细胞的鉴别;瘤周tNAA绝对浓度对于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分级的特异度较高。tNAA绝对浓度有助于低级别胶质瘤浸润程度的判断。tCr、tNAA浓度有助于WHOⅢ级少枝胶质细胞瘤及星形细胞瘤的鉴别。

刘义涛[3](2012)在《兔VX2软组织肿瘤的MR弥散加权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兔VX2软组织肿瘤模型的建立及弥散成像的研究目的:建立恶性软组织肿瘤动物模型,观察其生长特性并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10只,于双侧大腿近端注射0.03ml肿瘤块悬液制成VX2移植瘤模型,分别于接种肿瘤后第9、14、21天,应用1.5TMR对肿瘤进行常规、DWI及强化扫描,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计算并分析第14天时不同b值(200、500、1000s/mm2)条件下的肿瘤组织、肌肉组织、背景的信号强度及信号强度比值(SNR)、对比噪声比(CNR)和肿瘤组织、肌肉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比值的差异。结果:肿瘤成瘤率100%,无皮下种植,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9天时内部无坏死情况的发生,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较高信号,增强后强化均匀,平均长径为1.634±0.304cm;14天时内部可见多发灶性坏死,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较高或高信号,周围可见长T1长T2信号水肿的发生,强化后可见灶性无强化区,平均长径为2.622±0.141cm;21天时内部液化、坏死明显,T1WI低信号为主的不均匀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主的不均均匀信号,增强多呈环形强化,内部多见短T1长T2信号的出血,增强后无强化,平均长径为4.290±0.243cm。随着b值增加各部位的信号强度逐渐下降,ADC值亦随b值的增加而下降,肿瘤组织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257±0.098、1.163±0.088、1.061±0.054mm2/s,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F=15.586,P<0.001)。b值为1000mm2/s时,测的ADC值波动范围更小,显示更加稳定、准确。结论:对于肿瘤生长的观察中发现兔VX2软组织肿瘤在9天至14天生物学特性相对稳定,坏死少见,比较适合影像学的研究;在进行兔VX2肿瘤的DWI成像时,b为1000s/mm2时虽然图像质量下降,部分可见变形,却更能反映肿瘤组织的水分子扩散运动的信息,可以提高和周围组织的对比度,ADC的测量更加准确。可以作为兔VX2移植性软组织肿瘤模型的DWI成像的b值条件。第二部分弥散成像评价兔VX2移植性软组织肿瘤细胞增殖的价值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与兔VX2软组织肿瘤细胞密度及反映细胞增殖情况的PCNA标记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将VX2肿瘤接种1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双侧后腿肌肉内,于2周时对实验用兔行DWI检查。利用MR扫描仪上的软件对所获DWI图像进行处理生成ADC图,在肿瘤实性部分选取3个感兴趣区(ROI)测量得出ADC值。随后处死实验用兔,获取肿瘤标本,在与ADC图的ROI相对应非坏死区进行取材,行HE染色,并进行细胞密度分析,同时做PCNA免疫组化染色后测量PCNA标记指数。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价ADC值与VX2肿瘤组织细胞密度和PCNA标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实验用兔的VX2肿瘤种植成功率为100%,无皮下种植,肿瘤生长情况良好,大小20-30mm。总共分析了20块VX2肿瘤组织,肿瘤实性部分ADC的平均值为1.067±0.154×10-3mm2/s;细胞密度的平均值为40.8%±7.8%;PCNA平均标记指数为60.2%±15.5%。其细胞密度和PCNA标记指数与ADC值均呈显着负相关,r=-0.806,P<0.001和r=-0.734,P<0.001。结论:ADC值与肿瘤的细胞密度和PCNA指数呈负相关,ADC通过反映肿瘤细胞密度、PCNA标记指数进而可用于评价软组织肿瘤的细胞增殖情况,从而帮助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并监测疗效。

孙国臣[4](2008)在《缓释BCNU-PLGA微球对大鼠脑C6胶质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缓释BCNU-PLGA微球对大鼠脑C6胶质瘤的治疗作用。[方法]1.以自制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BCNU loaded PLGA Microspheres,BCNU-PLGA-MS)制备释放不同时间(4h、1d、2d、3d、7d、14d、21d)的浸提液,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以不同时间点的浸提液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ELISA法检测浸提液对体外培养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MMP-9、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2.立体定向法建立大鼠颅内移植胶质瘤模型,荷瘤鼠随机分为六组,对照组、脑内PLGA组、脑内BCNU组、静脉BCNU组、腹部皮下BCNU-PLGA组、脑内BCNU-PLGA组。分别观察各组荷瘤鼠生存状态变化,比较各组大鼠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留取脑标本备用。标本HE染色,比较不同时间点各组肿瘤的病理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评价各组大鼠肿瘤PCNA、Ki-67、MVD表达变化,比较其在不同时间点各组肿瘤中的表达。[结果]1.不同释放时间的缓释BCNU-PLGA浸提液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C6胶质瘤细胞,在有效的释放时间(21天)内可以下调胶质瘤细胞上清液中MMP-9、bFGF蛋白的表达(P<0.01或P<0.05),药效具有时间依赖性。2.成功建立荷瘤鼠模型后,大鼠随机分组,静脉给药、脑内给原药,长时间微量系统给药均较对照组没有显示明显的延长生存期的作用(P>0.05)。脑内缓释BCNU-PLGA可以显着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期(P<0.01)。3.肿瘤标本的HE染色显示药物治疗后肿瘤病理形态发生了变化。治疗后,细胞密度降低,细胞发生了核固缩、凋亡,部分区域坏死、出血明显。肿瘤内血管减少。4.脑内局部缓释BCNU-PLGA比静脉给药、局部原药、长时间系统给药表现出更显着的下调肿瘤细胞PNCA、Ki-67、MVD的表达。[结论]1.在有效的释放时间(21天)内可以下调胶质瘤细胞上清液中MMP-9、bFGF蛋白的表达,药效具有时间依赖性。证明了药物的缓释作用,BCNU可能通过下调MMP-9、bFGF表达抑制肿瘤进展。2.成功建立荷瘤鼠模型后,随机分组,静脉给药、脑内给原药,微量长时间系统给药较对照组没有显示明显的延长生存期的作用。脑内缓释BCNU-PLGA可以显着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期,显示了该缓释药物较传统的治疗优势。3.脑内局部缓释BCNU-PLGA比静脉给药、局部原药、长时间系统给药表现出显着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及抗血管生成作用。

王丽君[5](2008)在《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人脑胶质瘤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及与病理免疫组化的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脑胶质瘤是脑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不同级别的胶质瘤的临床病程和治疗手段各异。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占大多数,少枝胶质细胞瘤是次之常见的胶质瘤,且与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相比临床症状轻,生存期长,对放疗或化疗非常敏感。因此术前明确胶质瘤病理级别和组织学类型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病理组织学细胞形态改变是胶质瘤分级诊断的金标准,可是组织标本需要有创的活检或手术获得,而且采样的误差常不能准确判断肿瘤的恶性度,如何准确判断肿瘤的侵袭能力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传统MR检查在脑肿瘤的形态显示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近年来MR功能成像的应用使脑胶质瘤的诊断上升到微观水平,达到形态与生理生化等功能并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量化分析,是传统MR检查的必要补充。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人体脑胶质瘤的代谢改变入手,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中最常用的代谢物比值测量方法应用于星形细胞瘤与含少枝细胞的胶质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及对胶质瘤的不同强化程度区域进行细化研究;并首次将MRS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子PCNA和Survivin进行对照研究,提供MRS判断星形细胞瘤恶性度和侵袭性的理论依据。同时进行弥散张量成像评价胶质瘤的恶性度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判断对锥体束的侵袭性,从而实现代谢与组织病理学相联系、形态与功能并重,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客观依据。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50例星形细胞瘤(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5.18岁(11岁~74岁)和10例少枝胶质细胞瘤或少枝星形细胞瘤(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31.50岁(13岁~47岁)。其中星形细胞瘤组包括星形细胞瘤Ⅱ级(WHO分类标准(2007))10例,Ⅲ级21例,Ⅳ级19例。含少枝细胞的胶质瘤组包括少枝胶质细胞瘤(Ⅱ级)3例、少枝星形细胞瘤(Ⅱ级)1例、间变性少枝胶质细胞瘤和间变性少枝星形细胞瘤(Ⅲ级)各3例。并取20名健康志愿者做对照组。所有检查都在告知被检者检查详情并获同意后进行。进行头部磁共振常规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MRS检查及T1WI增强扫描。磁共振检查采用GE Signa MR/i和Excite HD MR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应用Functiontool软件得到波谱图像及代谢物解剖图,对肿瘤实质、瘤周和对照组织测量单个体素的最大Cho/NAA、Cho/Cr和最小NAA/Cr;对强化不均匀的胶质瘤测量肿瘤不同强化程度部分的Cho、NAA、Cr与对照组织的比值(Cho/nCho、NAA/nNAA、Cr/nCr)。对50例星形细胞瘤标本进行PCNA和Survivin免疫组化检查,得到肿瘤PCNA的标记指数(PI)和Survivin的免疫活性指数(IRS)。对星形细胞瘤MRS测值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星形细胞瘤与含有少枝胶质细胞的胶质瘤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肿瘤实质内显着强化和轻度或无强化部分进行配对t检验。对MRS测得比值与PI和IRS分别进行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另外收集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3例幕上胶质瘤,男12例,女11例,平均年龄45.91岁(22岁~71岁)。其中高级别胶质瘤16例(间变性胶质瘤7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低级别胶质瘤(Ⅱ级)7例。11例术前有肢体感觉和(或)运动异常,包括1例胶质瘤Ⅱ级、3例间变性胶质瘤、7例胶质母细胞瘤;其余12例都没有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术前均行MRI平扫、Gd-DTPA增强扫描及DTI检查。采用1.5T GE Signa Excite HD超导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进行检查。DTI采用SE/EPI序列横断位扫描,弥散梯度场取25个不同方向,b值取0和1000s/mm2。统计学检验采用秩和检验及配对t检验。结果一、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人脑胶质瘤中应用研究星形细胞瘤Ⅱ级的Cho/Cr和Cho/NAA低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Ⅲ级和Ⅳ级)(P<0.05);星形细胞瘤Ⅱ级的NAA/Cr显着高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P<0.05)。高级别星形细胞瘤(Ⅲ级和Ⅳ级)之间各代谢物比值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星形细胞瘤Ⅱ级瘤周Cho/NAA低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P<0.05),同时星形细胞瘤Ⅲ级瘤周Cho/NAA低于Ⅳ级瘤周(P<0.05)。星形细胞瘤Ⅱ级瘤周Cho/Cr低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P<0.05),NAA/Cr高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P<0.05)。高级别星形细胞瘤(Ⅲ级和Ⅳ级)瘤周之间Cho/Cr和NAA/Cr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枝胶质细胞瘤和少枝星形细胞瘤与级别相同的星形细胞瘤(Ⅱ和Ⅲ级)相比,Cho/Cr和Cho/NAA更高(P<0.05),而NAA/Cr没有显着差异(P>0.05)。对强化不均匀的高级别胶质瘤进行研究显示轻度或无强化的肿瘤实质的Cho/nCho、Cr/nCr和NAA/nNAA都高于显着强化的肿瘤实质(P<0.05)。二、星形胶质细胞瘤MRS与肿瘤细胞PCNA、Survivin对照研究Survivin的IRS和PCNA的PI随着肿瘤恶性度增加而升高。星形细胞瘤Cho/Cr与IRS显着正相关(r=0.745,P<0.01);星形细胞瘤Cho/NAA与IRS显着正相关(r=0.753,P<0.01)。星形细胞瘤Cho/Cr与PI显着正相关(r=0.818,P<0.01);星形细胞瘤Cho/NAA与PI显着正相关(r=0.760,P<0.01)。星形细胞瘤NAA/Cr与IRS呈负相关(r=-0.374,P<0.01),星形细胞瘤NAA/Cr与PI呈负相关(r=-0.436,P<0.01)。三、DTI在幕上胶质瘤分级及对锥体束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低级别胶质瘤瘤周MD值高于肿瘤实质组织,而低于瘤内囊变坏死;FA值则高于肿瘤实质和囊变坏死(P<0.01);高级别胶质瘤瘤周组织MD值亦高于肿瘤实质(P<0.01),FA值则无显着差异(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肿瘤周边区MD值和FA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而肿瘤实质和囊变坏死区两组间FA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级别胶质瘤在锥体束通过的内囊后肢层面、大脑脚层面和脑桥层面的肿瘤侧与对侧MD值和FA值比较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肿瘤侧内囊后肢层面锥体束FA值显着低于对照侧(P<0.01),MD值没有差异;大脑脚层面、脑桥层面锥体束FA和MD值与对照侧比较都没有显着差异(P>0.05)。有肢体感觉和(或)运动异常组肿瘤侧内囊后肢层面锥体束MD值高于对侧;内囊层面和大脑脚层面锥体束FA值低于对侧(P<0.05)。无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组肿瘤侧锥体束通过内囊后肢、大脑脚及脑桥层面MD值和FA值与对侧比较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束示踪成像锥体束与肿瘤关系都得到清晰显示。患侧锥体束显示基本正常或正常者,即1型有12例,包括星形细胞瘤Ⅱ级6例,间变性胶质瘤4例,胶质母细胞瘤2例;锥体束明显移位合并有MD、FA伪彩色异常者,即2型共10例;仅有1例表现为锥体束明显受侵、少部分纤维束中断。所有有肢体感觉运动异常的患者的锥体束改变都为2型和3型。胶质瘤患者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在术后都有减轻或消失。结论星形细胞瘤的MRS检测有助于星形细胞瘤级别判定及与同级别少枝胶质细胞瘤的鉴别。强化不均匀的胶质瘤内部代谢物含量不同,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的肿瘤部分Cho、Cr、NAA含量高于显着强化区域,有必要对轻度或无强化的肿瘤区域进行活检。MRS基本反映了肿瘤细胞PCNA及Survivin蛋白表达情况,能够无创的在术前预测肿瘤凋亡抑制情况、增殖潜能、侵袭能力和预后,其中Cho/Cr,Cho/NAA较NAA/Cr更有意义。应用DTI对胶质瘤实质和瘤周区MD和FA值的测量有助于高低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胶质瘤T2WI可见的瘤周异常信号外可见FA值和MD值的异常改变。对锥体束通过的不同层面FA值和MD值测量有助于揭示常规MR检查不能显示的患者临床肢体感觉障碍和(或)运动异常的病理改变。锥体束的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以直观立体显示锥体束与胶质瘤的空间关系,并能通过附加FA和MD值伪彩来显示锥体束的微观改变。DTI联合白质纤维束成像能更有效指导手术治疗和判断预后。

韩磊[6](2008)在《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的构建和体内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菌磁小体(BMPs)是趋磁性细菌体内依靠生物矿化法合成的磁性纳米颗粒,主要由磁核和包被磁核的脂质膜两部分组成。磁小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作为基因载体的应用研究还很少。本文通过对磁小体的修饰和改性,将其构建成具有磁靶向和跨膜复合功能的基因投递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使用该基因投递系统对人脑胶质瘤进行体内外基因治疗实验,并探讨治疗效果。本文通过FTIR、XPS、TEM和HRTEM对磁小体脂质膜的组分、官能团和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磁小体具有独特的微观排列形貌和粒径分布,平均粒径为45nm,饱和磁化强度为74.33emu/g,并采用荧光胺的方法对磁小体脂质膜上氨基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每毫克磁小体的脂质膜上含有58.58 nmol的氨基基团;通过XRD、SQUID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磁小体磁核的组分和磁性能进行分析,发现磁小体的磁核由四氧化三铁晶体组成,具有较强的磁响应性和分散稳定性,并通过ICP-MS分析了磁小体中铁元素的含量为每毫克磁小体含有0.605mg的铁元素,含有约3.3549×1012个磁小体颗粒;细胞毒性实验的结果证实了磁小体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碳二亚胺(EDC·HCl)偶合法,制备出具有磁靶向的基因投递系统(BMPs-PAMAM),并优化了制备条件,在此基础上将跨膜多肽(Tat)借助偶联剂(Sulfo-LC-SPDP)连接到BMPs-PAMAM磁性粒子表面,制备出具有磁靶向和跨膜复合功能的基因投递系统(Tat-BMPs-PAMAM)。通过FTIR、XPS、Zeta Potential Analyzer、TEM、SQUID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的结构、组成、微观形貌和磁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定量了每毫克BMPs表面接枝有0.056mg的PAMAM大分子和0.027mg的Tat多肽,大约每个BMPs上接枝了1472个PAMAM大分子和3190个Tat多肽分子。该投递系统粒径均匀,约为50nm;具有较强的磁响应性和分散稳定性,其饱和磁化强度为62.46emu/g。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证明了两种基因投递系统(BMPs-PAMAM和Tat-BMPs- PAMAM)均能够与报告质粒(pEGFP与pGL-3)形成非常稳定的复合物,并且对报告质粒具有很好的酶切保护作用;细胞毒性实验证实了两种投递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使用两种基因投递系统将两种报告质粒转染U251细胞,结果显示,当BMPs-PAMAM与报告质粒的质量比为20:1、Tat-BMPs-PAMAM与报告质粒的质量比为12.5:1时,均具有最高的转染效率,分别为16.65%和20.56%,并且外加磁场的靶向性作用能够使两种基因投递系统的转染效率提高25%。体外磁靶向跨膜定位实验证明所制备的两种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BMPs-PAMAM和Tat-BMPs- PAMAM)具有较好的磁靶向和跨膜复合功能,其转染效率分别为为11.56%,13.28%,高于商用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的转染效率9.86%。对两种基因投递系统进行放射性元素99mTc标记,用SPECT考察了两种投递系统荷载pGL-3质粒的复合物在正常SD大鼠体内分布情况,并详细考察了注射方式、Tat多肽和外加磁场对复合物在各脏器中分布和跨血脑屏障能力的影响,显示其磁靶向和跨膜的复合功能。使用U251胶质瘤细胞模型研究了两种基因投递系统的体外基因转染对肿瘤的抑制效果,并与Lipofectamine 2000进行了对比。通过细胞免疫荧光、细胞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相关靶蛋白的表达,证明了Tat-BMPs-PAMAM与Lipofectamine 2000对靶蛋白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体外细胞生物学特性实验证明,经两种基因投递系统基因治疗后的U251细胞的增殖活性和侵袭能力均显着降低,凋亡细胞数显着上升,并且Tat-BMPs-PAMAM/psiRNA比BMPs-PAMAM /psiRNA具有更好的体外抑制效果,与Lipofectamine 2000/psiRNA组相比没有显着性的差异。以荷U251胶质瘤裸鼠为动物模型研究了两种基因投递系统的体内基因转染对肿瘤的抑制效果。裸鼠体内肿瘤生长速率曲线、肿瘤组织标本的免疫组化和原位凋亡检测(TUNEL法)的结果与体外实验结果相一致:经体内基因治疗后,Tat-BMPs-PAMAM/psiRNA比BMPs-PAMAM/psiRNA具有更好的体内治疗效果,与Lipofectamine 2000/psiRNA组相比没有显着性的差异。综上所述,本文将纳米生物技术与肿瘤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将制备的BMPs-PAMAM和Tat-BMPs-PAMAM作为非病毒基因投递系统进行基因治疗的研究,充分利用磁小体的磁靶向性和Tat多肽的跨膜功能构建出具有复合功能的非病毒基因投递系统,为疾病的基因治疗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吴光勇[7](2007)在《MR分子影像学报告基因TfR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质粒的构建与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胶质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之一,手术难以完整切除,对化疗和放疗不甚敏感,容易复发,临床治疗效果差,普通CT、MR等影像学手段难以对其作出早期的正确的诊断,而且难进行活体动物试验的研究。人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是一种主要位于细胞膜上的跨膜糖蛋白,通过与转铁蛋白的相互作用来介导铁的吸收,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以及细胞恶变密切相关,同时也是MR分子成像比较理想的报告基因。本研究通过观察TfR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及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运用TfR作为报告基因,制作包含TfR编码区的表达质粒,进行检测鉴定,为其在体内、体外进行MR分子影像学研究提供可能。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2月至2006年10月手术切除的不同级别的胶质瘤组织标本38例,以6例脑外伤组织作为对照,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TfR在胶质瘤以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胶质瘤组织TfR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之间以及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关系。另外,培养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进行细胞总RNA抽提,运用RT-PCR方法进行TfR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外显子的扩增,经过酶切、连接后构建pCDNA3.1(+)-TfR的表达质粒,鉴定正确后按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人胶质瘤U251细胞,使其过量表达,通过pEGFPN1-TfR检测其瞬时转染的效率;用G418对稳定表达pCDNA3.1(+)-TfR的细胞进行筛选,挑选阳性细胞克隆,运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和细胞免疫化学以及mRNA半定量的方法检测TfR在转染前后的表达水平,鉴定转染的效果。结果病理组织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不同级别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均有的TfR阳性表达,胶质瘤细胞表达阳性率为100%,正常脑组织中神经元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可见TfR阳性表达,未见明显的胶质细胞表达。TfR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脑组织增高(P<0.01);胶质瘤TfR表达与病理学分级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高级别胶质瘤的TfR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但高级别、低级别胶质瘤内TfR表达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我们对培养的U251胶质瘤细胞进行总RNA的抽提,运用RT-PCR的方法进行TfR基因的扩增,成功构建了pCDNA3.1(+)-TfR表达质粒,测序鉴定正确;通过脂质体转染胶质瘤U251细胞,转染效率约25%,瞬时与稳定表达pCDNA3.1(+)-TfR编码的TfR蛋白明显增高(P<0.01);同时通过G418成功筛选出稳定表达TfR的阳性细胞克隆。结论胶质瘤组织中TfR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脑组织;高级别胶质瘤的TfR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TfR的高表达参与了胶质瘤的生长、增殖与分化。成功构建了pCDNA3.1(+)-TfR表达质粒;质粒转染U251细胞后瞬时与稳定表达的TfR蛋白明显增高;成功筛选出pCDNA3.1(+)-TfR阳性细胞克隆,为分子影像学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军,夏黎明,邹明丽,王荣华,冯定义,朱文珍,王承缘,周义成[8](2007)在《星形细胞瘤MR波谱与细胞增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质子 MR 波谱(1H-MRS)表现与肿瘤增殖潜力的相关性。方法术前进行 MRI 和1H-MRS 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星形细胞瘤患者,其中Ⅰ、Ⅱ级(低级别)26例,Ⅲ、Ⅳ级(高级别)8例。34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有21例(低级别17例,高级别4例)为均质性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 PCNA 在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并与星形细胞瘤1H-MRS 的胆碱(Cho)/N-乙酰天冬氨酸(NAA)、Cho/肌酸和磷酸肌酸(Cr)相比较,明确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21例均质性肿瘤中,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 Cho/NAA、Cho/Cr(中位数分别为4.895、4.845)比低级别(中位数分别为2.920、2.000)明显升高(Z=-2.597,P=0.009;Z=-2.687,P=0.007);且 Cho/NAA、Cho/Cr 与 PCNA 的表达[吸光度(A)值中位数7.880]呈明显正相关(r=0.607,P=0.003;r=0.457,P=0.038)。但全部34例星形细胞瘤中高、低级别 Cho/NAA(中位数分别为3.965、2.890)、Cho/Cr(分别为3.080、1.96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o/NAA、Cho/Cr的比值与 PCNA 的表达(A 值中位数为8.100)不相关(r=0.060,P=0.738;r=0.125,P=0.480)。结论运用1H-MRS 检测均质性星形细胞瘤中 Cho 的含量对于术前活体预测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很有价值,从而能间接判断星形细胞瘤的某些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吴越[9](2007)在《二维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在评价颅内胶质瘤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具有难治性、复发性、致残、致死率高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由于其无损伤、无电离辐射、多平面与多参数扫描及软组织对比度高等特点,已成为评价胶质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磁共振顺磁性造影剂(Gd-DTPA)的应用,增加了脑肿瘤的检出率及肿瘤显示的清晰度。但常规MR平扫和增强扫描不能准确反映胶质瘤细胞增殖情况,肿瘤区域正常神经元破坏情况,肿瘤的微血管生成情况及肿瘤内部缺氧或早期微小坏死情况等。而上述指标恰恰与肿瘤的侵袭力、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术前通过无创性检查手段明确上述情况,对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功能性磁共振(Functional MRI,fMRI)的出现使术前在活体评价肿瘤代谢情况及肿瘤微循环情况成为可能。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评价肿瘤代谢及其化合物含量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表明MRS在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恶性度分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且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由于MRS代谢物值的半定量测量方法,MRS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与病理取样的精确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脑肿瘤恶性度分级的研究中,结果还存在差异。通过较大样本量的MRS感兴趣区与病理取样部位精确对照的病例,研究结果会更精确。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神经胶质瘤更多的作为包括多种基因变化的疾病被研究。增殖细胞核(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抗原是评价肿瘤、包括颅内肿瘤的增殖活动的一个可靠方法,目前已成为检测肿瘤增殖期细胞的有效标记物。通过定量研究PCNA抗原表达与1H-MRS中代谢物值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对于术前评估肿瘤的增殖活性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目的通过对颅内胶质瘤1H-MRS代谢物值的测量,肿瘤组织病理学分级以及PCNA抗原表达的相关性的研究,为胶质瘤的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为胶质瘤细胞增殖潜能的预测提供新的依据。并且用较大样本量的感兴趣区与病理取样部位精确对照的病例,使研究结果尽可能更精准。研究内容1.58例幕上脑胶质瘤患者行MR平扫,MRS及MR增强扫描。检查前均未行手术,放疗及化疗,检查后1—7天内进行手术。MRI检查采用GE公司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SE及FSE脉冲序列,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剂量为1mmol/kg。波谱采集采用多体素二维化学位移成像(CSI),均行于增强检查之前,ROI大小根据病变部位,范围而定。2.量化的分析Cho/NAA,Cho/Cr,PCNA细胞增殖指数,衡量各种代谢物的含量。图像后处理采用Sun sparc ADW4.0图像工作站,分析软件为Functool软件包。MRS检查中重点分析颅内肿瘤常见化合物代谢图,代谢物相对含量及谱线。3.针对MR扫描及波谱分析结果进行术前肿瘤定性及恶性度分级的预测。4.将预测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研究,得出MRS几种代谢物及比值,细胞增殖指数与肿瘤恶性度的相关性。5.选择一种代谢物或代谢物比值,细胞增殖指数,绘制肿瘤恶性度相关曲线。研究结果58例患者均于术前行MR平扫,1H-MRS及MR增强扫描,术后病理证实,21例为低级星形细胞瘤,24例为间变性胶质瘤,13例为胶质母细胞瘤。胶质瘤各主要代谢物含量测量结果显示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NAA呈下降趋势,Cho呈上升趋势,Cr含量有所降低,Lip-Lac呈升高趋势。NAA/Cho呈下降趋势,Cho/Cr则上升明显。Cho/Cr与NAA/Cho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p<0.01)。58例胶质瘤病理分型与PCNA表达的关系显示,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PCNALI呈升高趋势。PCNA在低级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AS)、间变性胶质瘤(anaplastic gliomas,AG),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M)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p<0.01)。58例胶质瘤1H-MRS代谢物比值与PCNA抗原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ho/Cr比值与PCNA抗原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相关系数r值为0.959。研究结论1.NAA在胶质瘤中含量随恶性度的增加显着减少。NAA可做为正常神经组织受破坏的标志。Cr在胶质瘤中变化不显着或仅轻度减低。2.Cho和Cho/Cr随胶质瘤恶性度的增加其含量增高,Cho/Cr比Cho更敏感。NAA/Cho随胶质瘤恶性度增加,比值逐渐下降,NAA/Cho可做为正常神经组织破坏和肿瘤细胞增殖的综合指标。3.Lip-Lac在胶质瘤中含量增高,尤以高级别胶质瘤明显。4.PCNA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其表达强度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强,Cho/Cr值与PCNA抗原表达强度之间有相关性,可以作为胶质瘤术前病理分级的补充手段。

姜华[10](2005)在《雷公藤红素抑制荷SHG-44胶质瘤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雷公藤红素对荷瘤裸鼠的抑瘤实验 目的 探讨雷公藤红素在裸鼠胶质瘤动物模型治疗人脑胶质瘤的可行性。 方法 建立BALB/c裸小鼠SHG-44胶质瘤同种移植动物模型,将34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高、中、低剂量雷公藤红素作用组、阳性对照组,采用腹腔内注射给药方法。雷公藤红素按三种浓度4mg/kg、2mg/kg、1mg/kg分组给药,每日一次,每周五天:阳性对照顺铂组按2mg/kg给药,每周两次;空白对照组只喂养不做任何处理。共给药四周。全部荷SHG-44胶质瘤裸鼠于给药后第28天断颈处死并剔出肿瘤,将肿瘤组织分块处置。定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 结果 五组荷SHG-44胶质瘤裸鼠的移植瘤体积(处死后测量)比较,差异显着(F=5.519,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红素4mg/kg组、雷公藤红素2mg/kg组均能抑制肿瘤生长(P<0.05=,其体积抑瘤率分别为35%、26.9%。 结论 雷公藤红素能明显抑制荷SHG-44胶质瘤裸鼠的移植瘤生长,并存在剂量依赖性。

二、人星形细胞瘤DNA含量和PCNA的定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星形细胞瘤DNA含量和PCNA的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Ki-67,S100及GFAP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五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位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幕上胶质瘤的多体素磁共振波谱绝对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术前融合MRSI结构-代谢图引导立体定向穿刺活检的方法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幕上胶质瘤2D-1H-MRS绝对浓度与病理对照研究对胶质瘤代谢边界价值的初步探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图片及说明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2D-1H-MRS绝对浓度对幕上胶质瘠分级价值的探讨及优化指标的选择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图片及说明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兔VX2软组织肿瘤的MR弥散加权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兔VX2软组织肿瘤模型的建立及MR DWI成像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和对象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肿瘤成瘤率及其生长特性
        1.2.2 组织学观察
        1.2.3 MRI平扫、强化及DWI表现
        1.2.4 不同b值对DWI图像质量的影响
        1.2.5 不同b值组病变、肌肉组织ADC值得比较
    1.3 讨论
        1.3.1 兔VX2软组织肿瘤的建立
        1.3.2 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与b值得选择
    1.4 小结
二、弥散成像评价兔软组织VX2肿瘤细胞增殖的价值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兔VX2肿瘤模型的建立
        2.1.3 MRI检查及图像处理
        2.1.4 组织病理学检查
        2.1.5 组织病理学分析方法
        2.1.6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肿瘤成瘤情况
        2.2.2 肿瘤在MR常规扫描及DWI上的表现
        2.2.3 肿瘤实性部分ADC值及细胞密度、PCNA染色情况、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3.1 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
        2.3.2 ADC值和PC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4)缓释BCNU-PLGA微球对大鼠脑C6胶质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缓释BCNU-PLGA对大鼠脑C6胶质瘤细胞体外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图片
    讨论
第二部分:缓释BCNU-PLGA对大鼠脑C6胶质瘤细胞体内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图片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人脑胶质瘤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及与病理免疫组化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摘要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二、英文缩略语
三、论文
    论文一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人脑胶质瘤侵袭性评价中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二 人脑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波谱与肿瘤细胞的Survivin、PCNA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三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幕上胶质瘤分级及对锥体束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五、参考文献
六、附录
    综述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6)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的构建和体内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脑胶质瘤
        1.2.1 脑胶质瘤与基因治疗
        1.2.2 RNAi 技术
        1.2.3 EGFR-P13K-AKT 信号通路
    1.3 基因载体
        1.3.1 病毒性基因载体
        1.3.2 非病毒类基因载体
        1.3.3 聚阳离子基因载体介导的基因转染的一般过程
        1.3.4 Starburst PAMAM dendrimers 树枝状聚合物基因载体
    1.4 具有跨膜和磁靶向复合功能的基因投递系统的构建
        1.4.1 趋磁性细菌与磁小体
        1.4.2 跨膜多肽TAT 概述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磁小体理化性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磁小体的纯化
        2.2.3 磁小体理化性质的研究
        2.2.4 磁小体细胞毒性的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磁小体的清洗提纯
        2.3.2 磁小体脂质膜理化性质的研究
        2.3.3 磁小体磁核理化性质的研究
        2.3.4 磁小体理化性质的研究
        2.3.5 磁小体细胞毒性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的构建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BMPs-PAMAM 基因投递系统的构建
        3.2.3 Tat-BMPs-PAMAM 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的构建
        3.2.4 具有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构建BMPs-PAMAM 基因投递系统反应条件的优化
        3.3.2 具有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体外报告基因转染效率的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报告质粒的提取
        4.2.3 凝胶阻滞实验
        4.2.4 复合物稳定性实验
        4.2.5 Dnase I 酶切保护实验
        4.2.6 基因载体细胞毒性实验
        4.2.7 报告质粒的转染实验
        4.2.8 体外磁靶向跨膜定位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报告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4.3.2 DNA 结合实验
        4.3.3 聚合物稳定性实验
        4.3.4 DNA 酶切保护实验
        4.3.5 载体的细胞毒性实验
        4.3.6 体外转染实验
        4.3.7 体外磁靶向跨膜定位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体内分布和跨血脑屏障功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表
        5.2.2 磁性复合功能载体的放射性标记[188]
        5.2.3 磁性复合功能载体载基因体内分布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放射性元素~(99m)Tc 跨血脑屏障(BBB)功能检测
        5.3.2 ~(99m)Tc-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的体内分布和跨BBB 功能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载psiRNA 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抑制 U251 人脑恶性胶质瘤的细胞实验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2 细胞培养
        6.2.3 治疗质粒的提取
        6.2.4 基因转染
        6.2.5 Western blot 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6.2.6 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ABC 法)
        6.2.7 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染色
        6.2.8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
        6.2.9 Annexin V-FITC 检测细胞凋亡
        6.2.10 细胞增殖活性的分析
        6.2.11 U251 胶质瘤细胞侵袭能力的体外实验
        6.2.12 统计学方法
    6.3 实验结果
        6.3.1 治疗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6.3.2 Western blot 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6.3.3 细胞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检测
        6.3.4 细胞周期分析
        6.3.5 细胞凋亡分析
        6.3.6 MTT 实验
        6.3.7 细胞侵袭能力的研究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载psiRNA 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抑制 U251 人脑恶性胶质瘤的动物实验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7.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7.2.3 治疗基因的提取
        7.2.4 体内基因治疗
        7.2.5 肿瘤生长情况观察
        7.2.6 组织标本的常规HE 染色
        7.2.7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7.2.8 原位细胞凋亡的检测
        7.2.9 统计学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治疗质粒的大量提取
        7.3.2 肿瘤生长曲线
        7.3.3.H E 染色
        7.3.4 治疗后肿瘤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7.3.5.T UNEL 原位凋亡检测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7)MR分子影像学报告基因TfR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质粒的构建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TfR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意义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2.1 标本收集
        1.2.2 仪器、设备与试剂
        1.2.2.1 主要仪器、设备
        1.2.2.2 主要试剂
        1.2.3 试验流程
        1.2.4 试验步骤和方法
        1.2.5 试验结果判断
        1.2.6 统计学分析
    1.3 免疫组化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TfR介导的MR报告基因系统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细胞培养用液
        2.2.3 试验流程
        2.2.4 试验方法
        2.2.4.1 细胞复苏、培养与传代
        2.2.4.2 RT-PCR反应扩增TfR
        2.2.4.3 pCDNA3.1(+)-TfR质粒的构建
        2.2.4.4 细胞再复苏、培养与传代
        2.2.4.5 G418筛选最低细胞死亡曲线
        2.2.4.6 细胞脂质体转染
        2.2.4.7 细胞阳性克隆的挑选
        2.2.4.8 细胞阳性克隆的检测
        2.2.5 统计学处理
        2.2.6 方法中涉及的原理附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星形细胞瘤MR波谱与细胞增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常规MR检查和MRS检查
    三、标本来源
    四、PCNA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检测
    五、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9)二维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在评价颅内胶质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胶质瘤~1H-MRS各主要代谢物含量变化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PCNA抗原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胶质瘤~1H-MRS代谢物比值与 PCNA抗原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雷公藤红素抑制荷SHG-44胶质瘤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雷公藤红素对荷SHG-44胶质瘤裸鼠的抑瘤试验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雷公藤红素抑制荷SHG-44胶质瘤裸鼠的初步探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图
致谢

四、人星形细胞瘤DNA含量和PCNA的定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Ki-67,S100及GFAP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D]. 任淑惠.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2)
  • [2]幕上胶质瘤的多体素磁共振波谱绝对定量研究[D]. 任广. 复旦大学, 2012(03)
  • [3]兔VX2软组织肿瘤的MR弥散加权成像与病理对照研究[D]. 刘义涛.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4]缓释BCNU-PLGA微球对大鼠脑C6胶质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 孙国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8)
  • [5]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人脑胶质瘤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及与病理免疫组化的对照研究[D]. 王丽君. 中国医科大学, 2008(06)
  • [6]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的构建和体内外研究[D]. 韩磊. 天津大学, 2008(08)
  • [7]MR分子影像学报告基因TfR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质粒的构建与鉴定[D]. 吴光勇. 中南大学, 2007(01)
  • [8]星形细胞瘤MR波谱与细胞增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J]. 陈军,夏黎明,邹明丽,王荣华,冯定义,朱文珍,王承缘,周义成.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04)
  • [9]二维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在评价颅内胶质瘤中的应用[D]. 吴越.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2)
  • [10]雷公藤红素抑制荷SHG-44胶质瘤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D]. 姜华. 苏州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人星形细胞瘤中DNA含量和PCNA的定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