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药通便灵治疗习惯性便秘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额尔敦夫[1](2021)在《试论蒙医腹部针刺疗法治疗萨病(脑梗死)后便秘》文中指出本文介绍萨病(脑梗死)后便秘的蒙医特色疗法:内治疗法、蒙药结合外治疗法、心理治疗和运动疗法等,推广蒙医特色疗法,为蒙医特色疗法的传承贡献微薄力量。
黄浩[2](2020)在《壮医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壮医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9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科及仁爱分院壮医门诊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功能性便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壮医针刺疗法治疗,壮医针刺选取臂前穴(TBq,双侧),腹一环4、8穴(RFh1-4、8)、腹二环2、10穴(RFh2-2、10)、前上桩(DQsz,双侧)、足背二环6、8穴(DZBh2-6、8,双侧)、踝后穴(DHh,双侧),以“8”环针法针刺;对照组给予中医针刺疗法治疗,中医针刺以天枢(双侧)、大肠俞(双侧)、上巨虚(双侧)、支沟(双侧)、照海(双侧)。治疗1个疗程后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便秘患者临床评分量表(Cleveland Clinic Score,CCS)、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PAC-QOL)评分,采用统计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CS、PAC-QOL评分和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CCS、PAC-QOL评分对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痊愈9例,痊愈率30.0%,显效11例,显效率36.7%,有效6例,有效率20.0%,无效2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痊愈8例,痊愈率27.6%,显效14例,显效率48.3%,有效5例,有效率17.2%,无效3例,总有效率93.1%。,经秩和检验后,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相当,两者疗效对比无明显差异性,研究结果证明:壮医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良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王娜[3](2019)在《枳术汤加味治疗功能性便秘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研究并总结枳术汤加味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规律及疗效。方法:本文将检索从建库开始至2019年1月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大医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EBSCO、SpringerLinker、Cochrane Library、ScinceDirect、PubMed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搜集有关枳术汤加味治疗功能性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Jadad评分表对纳入文献的品质予以评价,使用RevMan5.3工具输入数据进行分析,为临床实践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结果:本文共纳入了31篇随机对照试验,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枳术汤加味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总有效率高(OR=5.64,95%CI:4.397.24,P<0.00001)、治愈率高(OR=5.02,95%CI:4.206.00,P<0.00001)、复发率低(OR=0.11,95%CI:0.070.17,P<0.00001)、排便间隔时间短(MD=-0.45,95%CI:-0.55-0.34,P<0.00001)、症状总积分降低(MD=-3.45,95%CI:-4.22-2.68,P<0.00001)、排便时间减短(MD=-0.68,95%CI:-0.80-0.57,P<0.00001)、大便的性状改善(MD=-0.43,95%CI:-0.55-0.30,P<0.00001)、排便困难程度降低(MD=-0.43,95%CI:-0.54-0.32,P<0.00001)、腹部胀满减轻(MD=-0.71,95%CI:-0.79-0.62,P<0.00001)、肛门坠胀感改善(MD=-0.41,95%CI:-0.59-0.24,P<0.00001)。结论:枳术汤加味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明显的疗效及较低的复发率。
谭也[4](2016)在《柴胡疏肝散加减合脐敷(通便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远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而目前西医治疗方法存在着相对局限且副作用大,远期疗效较差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旨在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合脐敷(通便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远期疗效,并探索其用药时间长短对功能性便秘的远期疗效的影响,为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选取符合试验标准的64例患者,均为2015年0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2例,其中观察组2例失访,最终疗效评价30例;对照组3例失访,最终疗效评价29例。共观察59例便秘患者的远期疗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症状总积分等方面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通便贴脐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延长其用药时间。中药主方为柴胡疏肝散加减而成,具体药物组成:北柴胡15g,炒枳壳15g,白芍10g,陈皮l0g,炙香附l0g,川芎l0g,川楝子15g,醋莪术l0g,酒大黄6g,生甘草6g(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煎颗粒,每日一剂,分2次口服)。通便贴(由大黄、木香、紫苏梗、薄荷组成,为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免煎颗粒,按6:3:1:0.6的比例配成,取适量以黄酒调成膏状装于贴敷膜中)神阙穴位贴敷,每日1次,每次2h。观察组疗程为4周,对照组疗程为2周,两组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均给予一般治疗包括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良好的生活习惯,心身调护。3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对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组内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便秘症状总分及各单项症状包括排便间隔时间、排便速度、粪便性状、排便不尽感、排便难度、腹胀、腹痛、暖气、纳差、肠鸣、烦躁易怒评分在治疗结束时及结束1周、4周、8周时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其中两组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1周、4周、8周时便秘远期症状总分、排便间隔时间评分、粪便性状评分、排便难度评分、排便不尽感评分、腹胀评分及纳差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排便速度评分、暖气评分、肠鸣评分、烦躁易怒评分方面在治疗结束1周、4周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在治疗结束8周,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腹痛评分在治疗结束1周、4周和8周时,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柴胡疏肝散加减合脐敷(通便贴)总体治疗效果是显着的,其疗效随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发挥作用,远期疗效较好。2柴胡疏肝散加减合脐敷(通便贴)用药时间的长短对于维持远期疗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用药4周疗程的远期疗效优于用药2周疗程。
吴小玲[5](2015)在《便秘理肠外用贴剂治疗习惯性便秘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习惯性便秘应用便秘理肠外用贴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习惯性便秘患者5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采用便秘理肠外用贴剂治疗为研究组,26例采用通便灵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0.3%,对照组总有效率65.4%,研究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后排便间隔时间积分、粪便性质积分、排便费力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腹痛积分及腹胀积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便秘理肠外用贴剂治疗习惯性便秘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赵琪[6](2014)在《电针深刺法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肠肺证候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评价电针深刺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及安全性。2通过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观察电针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时,肠系和肺系证候的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对针灸治疗便秘的古今文献检索,讨论电针深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通过对肺与大肠病症相关性的古代和现代文献检索,讨论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针灸治疗、肠肺证候的相互传变及其相关性。2临床研究2.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度功能性便秘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2.2治疗方法(1)治疗组(电针组)取穴:取双侧天枢、腹结、上巨虚。腧穴定位依据2006年国家标准。操作:针刺天枢、腹结,均采用3寸针,迅速破皮,缓慢地垂直深刺,达腹膜壁层,不捻转。后将电针仪电极分别横向连接双侧天枢穴和双侧腹结穴的针柄。电针刺激参数:疏密波,频率15赫兹,电流强度0.1-1.0毫安,以引起腹肌微颤为度。针刺上巨虚,用1.5寸针,直刺1寸,小幅度提插捻转至得气;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小幅提插捻转一次,共做三次。治疗频率:前两周每周5次,后6周每周3次,连续8周,共治疗28次。(2)对照组(假电针组)针刺部位:双侧天枢旁、腹结旁、上巨虚旁非穴点。天枢旁:同侧天枢和大横连线中点。腹结旁:腹结穴向内水平旁开1寸。上巨虚旁:上巨虚穴水平旁开,在胃经和胆经连线的中点。操作:患者仰卧位,采用1寸针,各点均直刺0.5寸,不进行提插捻转。用特制的电源线将电针仪电极分别横向连接双侧天枢旁和双侧腹结旁的针柄。电针参数:频率15赫兹,电流强度0.5毫安。说明:特制电源线外表如常,中间电线剪断;电针仪显示接通状态,实际不通电。治疗频率同治疗组。2.3观察指标2.3.1便秘疗效指标(1)自主排便(SBM)次数。和基线比较,治疗4周、8周期间的每周SBM增加的平均值。(2)排便困难程度评分。和基线比较,治疗4周、8周期间的每周增加或减少的平均值。2.3.2中医证候量表和基线比较,治疗第4周、第8周末,肠肺证候评分的变化。2.4安全性评价试验期间的不良事件和患者的接受性。结果1便秘的疗效1.1 一般资料及治疗前排便情况比较纳入70例受试者,研究过程中脱落1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两组间性别比较采用行X列表的卡方检验,平均年龄、病程、治疗前排便情况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各项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自主排便(SBM)次数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球形检验结果为P<0.05,不满足一元方差分析的条件,采用Greenhouse-Geisser的校正结果,考察组内治疗前、治疗4周末和8周末的变化,得到(P=0.000,P<0.01),证明组内不同时点的S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P<0.05)。1.3排便困难程度评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球形检验结果为P<0.05,不满足一元方差分析的条件,采用Greenhouse-Geisser的校正结果,考察组内治疗前、治疗4周末和8周末的变化,得到(P=0.000,P<0.01),证明组内不同时点的困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O.01)。2肠肺证候相关性2.1治疗前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治疗前两组间肠肺证候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2肠系证候比较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球形检验结果为P=0.320(P>0.05),满足一元方差分析的条件,得到P<0.01,说明组内不同时点的肠系证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2.3肺系证候比较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球形检验结果为P<0 05,不满足一元方差分析的条件。采用Greenhouse-Geisser的校正结果,考察组内治疗前、治疗4周末和8周末的变化,得到P<0.01(P=0.000),说明组内不同时点的肺系证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5)。2.4肠肺证候总积分的相关性两组数据不满足正态性分布条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肠系肺系证候总分具有很强的正向相关关系(r=0.622,P<0.01)。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肠系证候总分与肺系证候总分存在很强的正向直线相关关系(P=0.000),回归方程为:肺系总分=9.289+0.411 X肠系总分。3安全性评价试验期间,7例出现针刺后局部瘙痒、疼痛、皮肤瘀青,均在2-48h内消失;电针组患者不适感强于假电针组,但均能被患者接受。证明电针深刺治疗是安全的。结论1电针深刺天枢、腹结,并针刺上巨虚,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安全有效。2便秘可引起肺系证候,当电针深刺治疗便秘改善肠系证候的同时,肺系证候也得到相应缓解,并且肠、肺证候的改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张中原[7](2012)在《脐疗治疗便秘的古今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古今文献中使用脐疗方法治疗便秘的相关内容进行统计整理,总结脐疗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脐疗方法等,为临床用脐疗法治疗便秘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1979~2011年)为现代文献检索源,检索有关脐治疗便秘疗的论文。以中华医典为古代文献检索源。检索脐疗治疗便秘的相关文献,经统计、归纳和分析,总结出脐疗便秘用药的规律及治疗方法。结果:对便秘脐疗用药的相关文献整理后,结果发现:①脐疗治疗便秘用药频次在前10位的药物为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盐、葱、皂角、冰片、当归、黄芪。②常用的药对大黄-芒硝、大黄-枳实、大黄-厚朴、大黄-冰片、芒硝-枳实、枳实-厚朴、皂角-冰片、盐-葱、枳实-冰片、芒硝-皂角等③最常用的药物调制赋形剂为醋。④最常用的脐疗方法为敷脐、填脐、膏贴脐等。结论:脐疗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为:①泻下类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特别是大黄和芒硝,其次为补虚类药物。②在药性方面,寒性类药物出现的频次最高。③在药味方面,苦、辛、甘类药物出现频次最高。④在药物归经方面,归脾经和胃经的药物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归肺经肝经。⑤在药物介质的选用上以醋、乙醇、蜂蜜、香油为主要敷形剂。脐疗方法:最常用的脐疗方法为敷脐法、填脐法、膏贴脐。
罗佳佳[8](2012)在《塞因塞用法对模型大鼠结肠P物质、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及对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依据老年人“脏腑渐虚、气血不足”的体质特性,围绕老年功能性便秘临床多见“虚秘”的特点,从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两方面观察自拟益气养血温阳方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模型大鼠结肠粘膜P物质及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为塞因塞用法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方法:将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聚乙二醇4000散(福松)组、自拟益气养血温阳方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均采用大黄配方颗粒水溶液复制老年功能性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观察各给药组大鼠一般状况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粘膜P物质及Cajal间质细胞的含量,进而探讨以自拟益气养血温阳方为代表的塞因塞用法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可能机制。2临床观察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入组5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自拟益气养血温阳方煎剂300ml口服,每日一剂,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4000散(福松)10g口服,每日一剂,用药时间为两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天,治疗后14天,观察两组患者大便性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及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自拟益气养血温阳方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实验研究结果:从结果中可以看到,模型组大鼠结肠中P物质与Cajal间质细胞表达明显低于其他各组,治疗药物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差异显着;治疗药物中、低剂量组、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比较(P<0.05),差异显着;而运用益气养血温阳方治疗后大鼠结肠P物质与Cajal间质细胞表达都有改善并存在一定量效关系。益气养血温阳方可提高结肠P物质及Cajal间质细胞水平,从而调节胃肠运动,改善便秘的症状。2临床观察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大便性状积分、中医症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8例(占26.67%),显效9例(占30%),有效11例(占36.67%),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痊愈3例(占15%),显效7例(占35%),有效8例(占40%),无效2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两组间总体疗效比较(P>0.05),无显着差异,但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大便性状和中医症候方面有明显优势。结论: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表明,自拟益气养血温阳方对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改善便秘大鼠的结肠P物质及Cajal间质细胞阳性表达,并对老年性便秘患者的大便性状与中医症候都有较好的改善,总之,自拟益气养血温阳方对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疗效显着,作用安全。
郜峦[9](2011)在《基于文献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证治规律及其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学原创性命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但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运用规律研究却相对滞后,从而限制了该理论指导临床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对这一理论开展深入研究,本课题提出了“肺与大肠生理病理上存在相关性,证候表现上存在联系性,治疗效应上存在协同性”的科学假说。目的:系统整理古今中外“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文献,揭示肺与大肠相关疾病证治规律,丰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阐明肺与大肠之间生理和病理的关系,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方法:1通过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相关的中医古籍以及近30年现代国内外文献,运用传统文献整理方法,厘清其理论渊源,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文献基础;2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近30年现代国内外文献资料为对象,分析肺肠相关疾病证候特征及治法方药分布规律;3利用数据挖掘关联分析方法,以近30年现代国内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为对象,分析肺肠相关疾病症状、证型、治法、方剂、药物、归经之间的关联关系;4利用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对上述研究中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以期了解现有临床研究文献的科研方法学水平,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古代文献整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渊源为:秦汉时期,初现雏形;隋唐时期,渐近发展;宋金元时期,趋于完善;明清时期,日臻成熟。2现代文献梳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研究现状为:当前学术界多种观点并存;国外医学界,业已认识到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之间的相关性;国内医学界,在临床内科疾病、皮肤病等治疗中均得到广泛应用;现代实验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制作为结扎法和药物法,探讨肺病及肠和肠病及肺作用机制,肺与大肠相关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3证治规律分析(1)证候分布特点。①症状分布规律。肺系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肺系症状(咳嗽,气喘,发热,短气,咳痰,喉中痰鸣)、肠系症状(大便秘结,腹满)、痰热症状(舌红、苔黄、苔黄腻)肠系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肠系症状(大便秘结,大便艰难,食欲不振,腹满,腹泻,腹痛)、肺系症状(咳嗽)、气虚症状(舌淡白,疲乏)②证型分布规律。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为指导时,肺系疾病最常见证型的是痰热壅肺,肠系疾病最多见的是肺气亏虚。在病性因素中,肺系疾病病性以实证为主,最常见的是痰和热。肠系疾病病性以虚证为主,最常见的因素是气虚。(2)治法方药分布规律。肺系疾病治法以通腑、清热、化痰、泻热为主;肠系疾病治法以通腑、补肺、润肠为主。自拟方占比重较大,其中,肺系疾病药物多以清热化痰通腑为主,肠系疾病药物多以补气通腑为主。肺系肠系疾病共同使用高频药物是瓜蒌、大黄、苦杏仁.甘草、厚朴、枳实。在肺系疾病中,最常见的药物归类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清热药,药性以寒为主;而肠系药物中最多的是补虚药,药性以温为主。药物的五味归属上,都以苦味和甘味为多,归经都是肺、脾、胃、大肠经。4关联关系分析(1)肺系疾病关联分析:症状:咳嗽,气喘,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滑数,舌红,短气。证型:痰热壅肺。治法:泻热,通腑、宣肺、化痰。药物:瓜蒌、大黄、苦杏仁。归经:肺与大肠经。以上具有较强关联度。(2)肠系疾病关联分析:症状:大便秘结,大便艰难,腹满,舌红。证型:肺气亏虚。治法:润肠,通腑,补气,宣肺,养阴;药物:瓜蒌、苦杏仁、黄芪、麦冬。归经:肺与大肠经。以上具有较强关联度。5循证医学评价符合随机对照要求的有25篇文献,19篇“肺病治肠法”及6篇“肠病治肺法”随机对照文献,仍存在一些问题,今后要加强临床试验方案的科学设计及方法学的运用。6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肺与大肠的关系不仅仅是经脉的络属,而是存在多种关系,主要包括:经脉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关系、水液代谢关系、水谷传导关系、阴阳润燥关系、表里通应关系等方面。结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作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命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文献基础和临床基础。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证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共同之处,病位都在肺和肠,症状表现则肺系与肠系症状并见。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为指导时,肺系疾病最常见的证型是痰热壅肺:肠系疾病最常见证型是肺气亏虚。在治疗效应上存在协同性,常用治法都是通腑,但肺系疾病更侧重清热、化痰;肠系疾病侧重补肺、润肠。共同高频药物是瓜蒌、大黄、苦杏仁、甘草、厚朴.枳实。关联规则分析表明症状、证型、治法、方剂、药物、归经之间存在关联关系。肺与大肠具有经脉络属关系、气机升降关系、水液代谢关系、水谷传导关系、阴阳润燥关系、表里通应关系。
李桂珍,时昭红,胡义平,游浩,高劲松[10](2010)在《通便灵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
二、蒙药通便灵治疗习惯性便秘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药通便灵治疗习惯性便秘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蒙医腹部针刺疗法治疗萨病(脑梗死)后便秘(论文提纲范文)
1 萨病(脑梗死)与便秘 |
2 萨病(脑梗死)后便秘的蒙医治疗 |
2.1 内治疗法 |
2.2 蒙药结合外治疗法 |
2.3 心理治疗 |
2.4 运动疗法 |
3 结论 |
(2)壮医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1.1 功能性便秘的定义 |
1.2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病理 |
2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2.1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病名 |
2.2 便秘的病因 |
2.3 便秘的病机 |
3 壮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3.1 功能性便秘的壮医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4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
4.1 西医对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
4.2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
4.3 壮医对屙黑卡(便秘)的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病例来源 |
1.3 采集时间 |
1.4 病例选择 |
1.4.1 诊断标准 |
1.4.2 纳入标准 |
1.4.3 排除标准 |
1.4.4 脱落标准 |
1.4.5 脱落的处理 |
1.4.6 剔除标准 |
1.5 分组 |
1.5.1 随机方法 |
1.5.2 随机方法的隐藏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价标准 |
3.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和分析 |
5.1 一般资料结果 |
5.2 治疗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1 壮医针刺 |
1.1 壮医针刺的理论基础 |
1.2 壮医针刺的取穴原则 |
1.3 壮医针刺的环针法 |
2 结果分析 |
3 立题依据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图5 |
图6 |
图7 |
图8 |
图9 |
图10 |
附表1 |
附表2 |
缩略词表 |
综述 民族医药治疗便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枳术汤加味治疗功能性便秘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 |
1 功能性便秘的概述 |
2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
3 西医对功能性便秘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
4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发表偏倚检测 |
1.7 统计分析软件 |
1.8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4 发表性偏倚识别 |
3 讨论 |
3.1 Meta分析结果 |
3.2 异质性与局限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4)柴胡疏肝散加减合脐敷(通便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溯源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功能性便秘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危害及并发症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常用检查方法 |
5 治疗方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 |
1 诊断标准 |
2 试验病例标准 |
方法 |
1 分组方法 |
2 一般治疗 |
3 试验分组治疗 |
4 疗程 |
5 观察时点 |
6 观测指标 |
7 资料统计方法 |
结果 |
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平均年龄的比较 |
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症状总积分比较 |
5 两组远期症状总分比较 |
6 两组远期排便间隔时间评分比较 |
7 两组远期排便速度评分比较 |
8 两组远期粪便性状评分比较 |
9 两组远期排便难度评分比较 |
10 两组远期排便不尽感评分比较 |
11 两组远期腹胀评分比较 |
12 两组远期腹痛评分比较 |
13 两组远期嗳气评分比较 |
14 两组远期纳差评分比较 |
15 两组远期肠鸣评分比较 |
16 两组远期烦躁易怒评分比较 |
小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便秘理肠外用贴剂治疗习惯性便秘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评价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3 讨论 |
(6)电针深刺法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肠肺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针灸治疗便秘的研究概况 |
1 古典医籍中的相关论述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原则 |
1.4 针灸治疗 |
2 现代研究概况 |
2.1 西医对便秘的认识 |
2.2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
2.3 便秘的针灸治疗 |
2.4 针药对照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肺与大肠病症相关性研究 |
1 古代医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认识 |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溯源 |
1.2 肺与大肠病症的相互传变及治疗 |
1.3 肺与大肠经的表里同治及表里互治 |
2 现代临床研究 |
2.1 肺与大肠病症的相关性 |
2.2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针灸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试验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受试者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及计算依据 |
2.2 分组 |
2.3 随机及盲法设计 |
2.4 受试者入选和试验评价程序 |
2.5 治疗方法 |
2.6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
2.7 安全性评价 |
2.8 统计方法 |
2.9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筛选期基线 |
3.3 疗效评价 |
3.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研究方案的确定 |
1.1 选题的思路 |
1.2 研究类型的选择 |
1.3 治疗方法的确立 |
1.4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2 研究结果的分析 |
2.1 便秘的疗效分析 |
2.2 肠肺证候相关性分析 |
3 创新点 |
3.1 研究思路的创新 |
3.2 评价指标的创新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脐疗治疗便秘的古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整理与理论探讨 |
1 便秘的溯源 |
2 中医对便秘病因与发病机理的认识 |
3 中医对便秘的分型 |
4 中医对治疗便秘的认识 |
4.1 中医内治 |
4.2 中医外治 |
5 脐及脐疗治疗便秘的文献梳理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源文献的选择 |
2.2 古代文献条文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现代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2.4 文献的管理和概况 |
2.5 关于便秘的名称 |
2.6 药物名称的统一 |
研究结果和分析 |
1 药物应用频次统计结果 |
2 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 |
3 药物药性的统计结果 |
4 药物药味的统计结果 |
5 药物归经的统计结果 |
6 药物功效分类的统计结果 |
7 中医脐疗治疗便秘的方证对应的统计 |
8 药物调制赋形剂的统计结果 |
9 脐疗治疗便秘方法的统计和分析 |
讨论 |
1 脐疗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及治法规律的分析及讨论 |
1.1 脐疗治疗便秘的高频次用药分析讨论 |
1.2 脐疗治疗便秘的主要药对分析及讨论 |
1.3 脐疗治疗便秘的用药药性的分析讨论 |
1.4 脐疗治疗便秘的用药药味的分析讨论 |
1.5 脐疗治疗便秘的用药归经的分析讨论 |
1.6 脐疗治疗便秘的用药药物功效分类的分析讨论 |
1.7 脐疗治疗便秘的方证对应的统计及所用名方的分析讨论 |
1.8 脐疗治疗便秘运用赋形剂的分析讨论 |
1.9 脐疗治疗便秘的主要治疗方法的分析讨论 |
2 由三承气汤的化裁运用探讨脐疗治疗便秘的主要思路 |
3 脐疗治疗便秘现代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8)塞因塞用法对模型大鼠结肠P物质、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及对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1.材料 |
1.1 动物 |
1.2 药物 |
1.3 试剂与器材 |
1.4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造模方法 |
2.2 分组与给药 |
2.3 取材 |
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4.1 益气养血温阳方对便秘大鼠结肠P物质(SP)的影响 |
4.2 益气养血温阳方对便秘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 |
5.讨论 |
5.1 造模评价 |
5.2 P物质与Cajal间质细胞在老年功能性便秘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
6.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临床材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1.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2.治疗 |
2.1 病人来源 |
2.2 随机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3.统计学处理 |
4.研究结果 |
4.1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评价 |
4.2 两组治疗前后大便性状积分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4.4 不良反应 |
5.讨论 |
5.1 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 |
5.2 塞因塞用法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理论依据 |
5.3 方解 |
5.4 疗效评估 |
6.小结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便秘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
1.祖国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分型 |
1.3 病因病机 |
1.4 辨证论治 |
2.现代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分类 |
2.3 病因病机 |
2.4 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基于文献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证治规律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脏腑表里相合理论研究渊源与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正文 |
前言 |
1 肺与大肠相表里古代文献研究 |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溯源与演变 |
1.2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现代国内外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研究 |
2.1 当前"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现状 |
2.2 国外医学界:业已认识到肺肠之间的相关性 |
2.3 国内医学界:"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
2.4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实验研究 |
2.5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生物学基础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的肺肠相关疾病证治规律分析 |
3.1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
3.2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证候特征分析 |
3.3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治法规律 |
3.4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方剂应用规律 |
3.5 肺肠表里相关疾病药物应用规律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的肺肠相关疾病数据挖掘关联关系分析 |
4.1 数据挖掘技术 |
4.2 肺系疾病数据挖掘关联分析 |
4.3 肠系疾病数据挖掘关联分析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5.1 循证医学 |
5.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5.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讨论与结论 |
6.1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渊源 |
6.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6.3 肺肠相关疾病证候特征 |
6.4 肺肠相关疾病治法规律 |
6.5 肺肠相关疾病方药规律 |
6.6 肺肠相关疾病关联规律 |
6.7 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 |
6.8 小结 |
7 创新之处与不足展望 |
7.1 课题研究主要创新点 |
7.2 研究不足 |
7.3 今后展望 |
附录1 数据规范方法 |
附录2 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文献评价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通便灵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治疗结果 |
3.1 疗效标准[1] |
3.2 结果 |
4 讨论 |
四、蒙药通便灵治疗习惯性便秘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蒙医腹部针刺疗法治疗萨病(脑梗死)后便秘[J]. 额尔敦夫.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1(12)
- [2]壮医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D]. 黄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枳术汤加味治疗功能性便秘的Meta分析[D]. 王娜.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柴胡疏肝散加减合脐敷(通便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远期疗效观察[D]. 谭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5]便秘理肠外用贴剂治疗习惯性便秘的效果研究[J]. 吴小玲. 中国现代医生, 2015(15)
- [6]电针深刺法治疗重度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肠肺证候相关性研究[D]. 赵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7]脐疗治疗便秘的古今文献研究[D]. 张中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8]塞因塞用法对模型大鼠结肠P物质、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及对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D]. 罗佳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3)
- [9]基于文献分析的“肺与大肠相表里”证治规律及其关系研究[D]. 郜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通便灵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临床观察[J]. 李桂珍,时昭红,胡义平,游浩,高劲松. 湖北中医杂志,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