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设计和施工在公路穿越膨胀土地区时的路基(论文文献综述)
叶丹勇[1](2021)在《公路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建设行业突飞猛进,高速公路网络越来越密集,公路隧道在修建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穿越一个或多个煤系地层采空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不良地质条件,煤层采空区具有软弱性及空间变异性,不仅对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产生破坏,还会对隧道施工及安全运营带来巨大潜在危害。因此,开展公路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确保公路隧道安全通过采空区地段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召(夸)泸(西)高速公路项目白兆隧道穿越多个煤层采空区为工程研究背景,在地质勘察报告、采空区物探及隧道现场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力学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隧道穿越多煤层采空区的稳定性及加固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物探方法(瞬变电磁法)对隧址区ZK9+016~ZK9+100、YK9+016~YK9+100段进行大面积勘探,并对掌子面前方围岩情况采用地质雷达法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综合获取隧道煤层采空区的分布状况,即1#、2#、3#采空区的空间位置、规模大小及破坏范围等基本情况。(2)根据煤层开采过后采空区“三带”理论分析围岩破坏特征和力学特性,同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采空区垮落带及导水裂隙带的破坏高度。结合弹塑性力学理论和隧道开挖力学理论,对采空区隧道围岩及应力场进行力学特征分析,在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隧道围岩塑性区范围和开挖半径之间的关系,总结了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判定依据和判定方法。(3)采用RPFA2D软件分别对高径比H/D=2的50mm×100mm、100mm×200mm、250mm×500mm、500mm×1000mm、1000mm×2000mm岩石试样进行单轴压缩数值试验以及对250mm×500mm试样进行不同围压的三轴加载和卸荷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尺寸、不同加卸载条件下岩石材料的声发射特性、岩石试件强度变化特征以及破坏规律,分析了尺寸效应对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和力学特性的影响关系。(4)通过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的三维实体模型,选用Mohr-Coulomb破坏准则,从采空区隧道围岩位移、应力应变、塑性区范围以及支护结构受力情况分析未采取加固措施和采取加固措施两种工况下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状况,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采空区的加固措施对隧道稳定性的改善作用。模拟结果表明采取加固措施工况下,围岩水平、纵向变形大幅减小,应力集中现象明显改善,隧道围岩塑性区与采空区塑性区没有贯通或贯通程度极大减弱,隧道处于安全稳定状态。(5)总结了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的一般处置方法,针对白兆隧道1#、2#、3#采空区提出了不同加固措施及具体施工方案,结合现场监控量测对处置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围岩总体变形情况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李维东[2](2021)在《西北盐渍土地区地基冻胀特性及其对路基变形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穿越我国西部盐渍土地区的高速公路逐渐增多。特别是在西北的季节性冻土区,盐渍土的冻胀对路基稳定及安全性的影响较为严重。柳敦高速公路是进出敦煌市的另一条便捷快速通道,该段高速公路左幅道路是在既有道路的基础之上改建,路基下部的防水措施效果较差;右幅道路为新建公路,路基下面的防水措施完备。由于左幅道路处于疏勒河上游,每年疏勒河的季节性生态水会以渗流的方式从左幅向右幅渗透,使得左幅道路的地基和路基下部的含水量较大。同时,由于该区域位于季节性冻土区,冬季气温的降低会使得地基以及路基产生冻胀等病害,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本文选取柳敦高速冻害较严重区段的左幅道路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监测、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对该路段地基冻胀特性及其对路基变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柳敦高速公路冻胀较严重的区段进行了调研分析,包括地质水文、气候条件以及冻胀冻害的形式等,并结合疏勒河流域季节性生态水排放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该路段产生冻胀病害的主要原因。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路基断面布置沉降观测点,进行为期一年的冻胀期内地基与路基的冻胀变形监测。(2)选择该区段内的地基土进行相应的土工试验,对该土样的成分及含水率等进行分析测试。具体分析了颗粒级配试验、含水率试验、击实试验和易溶盐含量等内容,测定了土样的颗粒级配组成、原土的含水率、最大干密度,以及土体内易溶盐的含量。为土样的冻胀试验提供基本参数。(3)进行了该区段地基土土样的冻胀试验。研究首先确定了影响冻胀的试验因素,并对各因素的试验参数进行分析确定;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分析了土样在不同压实度、含水率、含盐量以及温度这四个因素时冻胀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各因素对冻胀率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4)对地基与路基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进行了数值分析。首先对温度场、变形场等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地基与路基相互作用的温度场、水分场、盐分场以及变形场的综合效应进行分析。并将通过变形场的综合效应分析得到的地基及路基的冻胀量与现场实测的冻胀量进行对比分析。
曹忠良[3](2021)在《考虑环境影响的黄河公伯峡库区公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文中提出黄河上游流域地形条件复杂,地表起伏大,以沟壑峡谷为主,公路建设必须克服较大的高差和跨越各种障碍,不仅工程数量巨大,而且建设难度较大。在传统的峡谷库区公路选线过程中,建设投资的控制更多是从公路建设的技术和经济角度考虑,对环境影响的考虑较少。而黄河上游峡谷库区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脆弱,公路建设会对沿线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已有许多典型案例被陆续曝光,造成了严重的不良的后果。我们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如何将环境影响作为线路方案评价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到环境保护与技术经济统筹兼顾,实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妥善解决的工程问题。鉴于以上问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考虑环境影响的公路选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黄河公伯峡库区公路选线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区环境特点,系统分析了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社会环境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建立了黄河上游公伯峡库区公路线路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解决该工程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首先,对黄河上游典型峡谷区公路选线需考虑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路选线不仅要考虑自然环境,同时考虑公路建设对沿线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各种影响。结合已建成的典型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明确了黄河公伯峡库区公路选线的原则和要求,归纳了黄河公伯峡库区公路选线的方法和步骤,在分析各种常见的方案评价方法特点之后,选取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线路方案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其次,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和原则,采用目标分解等方法确定了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主要从环境影响和技术经济方面筛选指标,共选取了社会环境等3个一级指标,土地占用数量、公众参与程度等15个二级指标,利用阈值法、专家打分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了量化,建立了考虑环境影响的公路线路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典型工程案例,运用本文建立的考虑环境影响的黄河公伯峡库区线路方案评价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得出的结果与研究报告中推荐方案一致,表明了利用该线路方案评价体系在选线过程中能够优选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线路方案,可为后续同类项目线路方案决策提供借鉴。
徐晨宸[4](2021)在《西北寒旱地区铁路桥梁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截至2019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以上,高铁总里程占世界2/3,“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全面展开。铁路事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我国经济上的腾飞,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铁路施工周期长,且西北寒旱地区干旱少雨、风沙较大、荒漠严重、生态脆弱,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对生态环境破坏不可避免。桥梁的应用在铁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京沪高铁就有288座桥梁,桥梁总长度占线路总长度的81.5%,因此建立西北寒旱地区铁路桥梁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十分必要。总体来说,本文在经过学习生态学系统理论以及大量关于铁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内外论文后,针对西北寒旱地区的地理特点以及铁路桥梁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分析铁路桥梁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包括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进行西北寒旱地区铁路桥梁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并解决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以及指标权重问题后,以兰新铁路新疆段达坂城湿地特大桥为例,运用标准差修正G1法进行指标赋权,运用云模型得出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1)本文通过学习生态学系统理论知识后,明确了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分析了铁路桥梁施工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学习相关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后,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法与系统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西北寒旱地区的铁路桥梁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合理运用GIS软件、Fragstats4.2景观分析软件输出相关数据并结合工程环境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资料,将定量数据与定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较为系统的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2)本文选用DSR模型,从驱动力、状态、响应三个方向建立西北寒旱地区铁路桥梁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分为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3类;一级指标包括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度、固体废弃物、气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敏感性因素、景观格局指数、生物多样性,防范措施和恢复11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包括水源地污染指数、地下水污染指数、水土流失率、挖方利用率、固废产生量、有害气体、扬尘、噪声、生物损失量、植被覆盖率、沙漠化敏感性指数、次生盐碱化敏感性指数等25个指标。(3)分别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研究,寻找最适合本文的量化方法,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国内外的评价标准进行探索后,确定了西北寒旱地区铁路桥梁施工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4)本文对常用赋权方式进行简单总结、分析后,采用标准差修正G1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运用云模型正向云反应发生器计算出指标对5个等级的隶属度,依据最大确定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5)本文以兰新铁路新疆段达坂城湿地特大桥为例,运用DSR模型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云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与实际情况大体一致,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并对造成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提出了相应的恢复措施,尽量将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程瑞[5](2021)在《公路路侧事故风险评价与防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路侧事故死亡率约占公路事故死亡率的40%,路侧事故严重程度长期居高不下的难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公路路侧安全保障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公路路侧安全研究,对于提高公路行车安全水平、降低公路交通事故数量与死亡人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利用PC-crash仿真软件收集路侧事故数据。结合路侧事故现场勘查和分析经验,研究选取道路线形指标(圆曲线半径、硬路肩宽度、纵坡坡度、超高横坡度、圆曲线加宽)、路面状况(路面附着系数)、交通特性(车速、车型)8个风险因素开展路侧事故仿真试验。使用 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ion(CHAID)决策树技术识别了影响路侧事故发生的显着性风险因素,根据树模型生成的分类规则探究不同风险因素组合对路侧事故的影响,据此针对道路指标设计提出安全改善措施。在显着性风险因素识别的基础上,利用路径分析方法开展“线形条件-路面条件-交通条件”多指标交互作用下的路侧事故系统致因机理分析,探究了不同显着性风险因素对路侧事故的影响程度。基于识别的显着性风险因素,论文利用贝叶斯网络构建路侧事故发生概率与事故风险因素之间的多元关系模型,实现了路侧事故概率在任意数量(1~5)风险因素影响下的量化分析。根据概率模型计算结果,借助“累计频率法”思想,研究确定了路侧事故多发点概率阈值,分别给出对应不同车型及运行车速的公路线形指标及路面附着系数阈值,据此提出了路侧事故潜在多发点鉴别规则,并予以案例验证。为了减少路侧事故损失,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改善策略,论文引入加速度严重性指数(Acceleration Severity Index,ASI)作为乘员伤害指标;利用PC-crash仿真软件构建车辆模型、道路模型及路侧护栏优化模型,通过设置不同车辆驶出速度、圆曲线半径、边坡坡度和路基高度,分别开展载重货车、小型客车在有、无路侧护栏设置情况下的驶入路侧试验;针对公路直线段和曲线段,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分别拟合了基于ASI的载重货车、小型客车乘员伤害评估模型;利用Fisher最优分割算法确定了路侧事故严重度合理评价级数及各级对应的ASI阈值,并予以案例验证;将载重货车比例引入ASI乘员伤害评估模型中,进行模型改进,由此实现路侧事故严重度的定量评估;最后基于路侧事故发生概率和路侧事故严重度分级研究,提出了路侧事故风险评价方法。根据识别的显着性风险因素可知,车速是影响路侧事故是否发生的最显着性风险因素。故针对路侧事故高风险路段,论文利用贝叶斯判别技术构建基于显着性风险因素的路侧事故发生和不发生判别函数,由此给出对应不同车型、道路线形指标与路面条件的最高限速值计算模型,并予以案例验证。通过探究影响路侧净区宽度设计的主要因素,记录每次仿真车辆驶入路侧后的运动轨迹,标定车辆右前侧与行车道边缘的横向距离来确定路侧净区宽度;通过分析边坡净区宽度与车速、圆曲线半径的变化规律,分别给出直线段和曲线段针对不同运行速度和圆曲线半径的路侧净区宽度建议值。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受限,在进行路侧净区设计前,应对路侧净区的设置条件开展研究。论文从公路用地指标限制考虑,根据路段路基高度、硬路肩宽度,结合研究得到的路侧净区宽度建议值,开展路侧净区设置条件研究。对于具备路侧净区设置条件的路段,首先根据路侧事故发生概率计算模型与路侧事故乘员伤害评估模型,构建由于设置路侧净区而产生的安全改善效益计算模型,随后从工程造价和征地费用两方面核算设置路侧净区产生的额外工程成本。通过分析效益成本比,并进一步评估设置路侧净区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建议是否应该设置路侧净区,并予以案例分析。
魏家俊[6](2021)在《我国现有公路下伏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空区是典型的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上覆掩体在自重作用下冒落、断裂和弯曲,经常造成地裂缝、地表塌陷等灾害的产生。因此,详细阐述了已有采空区的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强夯法、跨越法、注浆法,并结合相应的工程实例总结其适用条件。最后从注浆法处置范围的确定、注浆设计、注浆施工工艺、注浆效果检测4个方面介绍了注浆法在公路下伏采空区的应用。
孙晓青[7](2020)在《绿色施工背景下宁夏山区公路施工中弃方材料再利用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交通作为拉近人员和物资时空距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与此同时,公路施工会产生大量的工程废弃物,特别在穿越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地区,可能需要挖掘隧道或修建桥梁等施工方式,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土石方的挖填作业。如果开挖量与回填量不平衡,就需要对土方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迁移,在此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废弃土石方。本文针对公路施工弃方材料绿色化再利用问题,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提出集成弃方材料再利用的动静态数学模型、弃方材料再利用对生态容量的影响评价方法和弃方材料再利用经济效益测度方法的“一体三柱”宁夏山区公路施工弃方再利用路径方案,并结合实际数据开展绿色施工背景下的山区公路弃方材料再利用实证研究。首先,对弃方材料再利用现状与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宁夏山区公路施工的S60西吉至会宁(宁甘界)公路工程A5合同段项目的概况,并结合绿色施工难点和影响因素,确定宁夏山区公路施工弃方材料再利用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构建了集成弃方材料分类、弃方再利用的静动态数学模型、弃方材料再利用对生态容量的影响评价方法和弃方材料再利用经济效益测度方法的“一体三柱”宁夏山区公路施工弃方再利用路径方案。其中弃方材料动静态调度模型,综合考虑了施工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弃方材料再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缓冲区模型和分类调度模型相结合方式构建而成;而生态容量评价方法和效益分析方法则从生态学角度和经济学角度,为宁夏山区公路施工弃方材料再利用的生态学效应和经济学效用的定量化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基于宁夏南部山区公路施工的项目实际情况,分析项目弃方产生原因及其分类,提供了传统以经济指标衡量的弃方处理方法;然后,以绿色施工为依托,利用项目数据,验证设计的动静态调度模型;并从弃方再利用耕地容量和生态容量、黄土制砖方案弃方再利用的经济效益、弃方再利用导致的生态赤字与生态补偿等方面,分析弃方再利用作业对环境的影响。最后,综合对比以经济学指标为导向,计算兼顾生态学指标的弃方材料再利用经济效益测度方法的成本情况,并探讨了新方法与传统弃方再利用评估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为其他施工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
王勇[8](2020)在《基于绿色品质公路建设理念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高速公路建设给当地带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由于路线方案决策不当的原因,将会给沿线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高速公路路线方案选取需要综合考虑安全、社会、经济及环境等影响因素,结合道路在路网中的功能和作用等,对路线建设的必要性、走向和规模做出判断,并采用科学的手段论证其优选结果的一项工作。因此,选取科学、合理的路线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交通运输部大力倡导的绿色品质公路建设新理念,从安全、技术、经济、社会、节能、环境及示范性7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建立了能够科学全面的反映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特点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利用灰色关联思想和TOPSIS法理念改进的加权秩和比法构建路线方案优选评价模型,从而决策出更加合理且符合实际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首先,本文从建设绿色公路和打造品质工程两大理念入手,提出了绿色品质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的设计要求,介绍了高速公路选线的概念、原则及要求,并着重对影响高速公路选线的因素及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的优选流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后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然后,基于绿色品质公路建设理念,结合高速公路建设特点及发展需求,从安全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节能因素、环境因素及示范性因素7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系统深入解析得到27个评价指标,从而建立起能够科学反映绿色品质公路建设理念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另外,本文提出利用灰色关联思想和TOPSIS法理念改进的秩和比法,在计算过程中从“量”和“向”两个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构建适合路线方案优选的评价模型。此方法不仅融合了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思想和TOPSIS法中的贴近度的概念,且保留了经典秩和比法原有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先进性。最后,本文以海南省万洋高速建设项目为例,结合建立起来的绿色品质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秩和比法进行路线方案优选,分析结果建议本项目路线方案采用推荐方案K,与设计单位分析结果一致。通过与其他方法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模型的科学合理性,能够较好地完成绿色品质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的优选工作。
陈德加[9](2020)在《云南公路自然因素影响分析及自然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迫切需要,公路工程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公路工程是一种线状人工建筑物,是直接修筑于自然环境中的,将穿过不同的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云南是一个自然环境比较复杂的省份,认清云南的自然环境对公路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维护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开展云南省公路工程自然区划研究对云南的公路工程建设和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工作内容及其成果为:(1)论述了云南省复杂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岩土类型、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对策措施;(2)参考了公路建设的规范、标准和相关资料及经验,提出了云南省公路区划指标系统;(3)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公路自然区划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提出了比较符合云南省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4)在提出云南公路区划原则、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应用Arc Gis为技术平台和Auto CAD完成了云南省公路地貌区划、云南省公路气候区划、云南省公路岩土区划、云南省公路水文地质区划及云南省公路地质灾害区划;(5)在以上公路各单项区划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云南省公路自然区划。
王忠渝[10](2020)在《基于群决策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比选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公路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骨干,也是交通现代化的主要载体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设施,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突出作用。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公路系统总长度居世界首位。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府规划和政策意见推动下,未来国内的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势必进一步扩大,为居民出行和陆地运输作出更大的贡献。如何最大可能的实现高速公路的作用与价值,使其能够切实服务于广大社会,最关键的还是线路的走向和选择。科学合理地选择路线,对沿线的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等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线路的确定往往受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质条件、城镇规划、政府和群众态度,以及整体路网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找出这些影响因素并加以归纳分析,使线路在产生过程中,不求面面俱到,但可以根据其重要性程度,能被或多或少地考虑进去。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的决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环境等问题的驱动,由于此类问题的定性性质,在确定影响因素时,存在不少无法定量的指标,尤其在环境和社会影响层面中普遍存在,但它们又实实在在地影响路线方案,并且同样的因素对不同的路线方案影响程度又各不相同,此时层次分析法则显得尤其重要。本文的主线是把高速公路选线视作一个系统综合的模糊优化过程,综合考量不同地区高速公路的特性,就技术层面、经济指标、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4个方面共选取24个影响高速公路选线的指标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模型,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就整个指标系统开展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邀请7位路线专业资深工程师组成专家评价小组,通过群决策理论对准则层和指标层进行重要性排序,然后引入模糊综合评价,通过对依托工程的路线方案进行综合评判,验证了以上方法有效性,其相应的数学模型也是科学合理的。同时根据项目所在地特点,结合影响因素的差异,将高速公路分为3种不同类型,即环保型、经济性、社会型,不同类型的高速公路适用于不同地区。在路线决策时将其纳入综合考量的范畴。本文在群决策确定指标权重时,分别通过直接均值法和群决策矩阵法对专家小组的打分结果进行计算分析,以实现群决策结论的客观性。
二、如何设计和施工在公路穿越膨胀土地区时的路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设计和施工在公路穿越膨胀土地区时的路基(论文提纲范文)
(1)公路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采空区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围岩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3 隧道穿越采空区的加固措施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白兆隧道工程地质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
2.2 工程概况 |
2.3 工程地质特征 |
2.3.1 地形地貌 |
2.3.2 隧道周边煤矿开采情况 |
2.3.3 区域地质构造 |
2.3.4 隧址区地层岩性构成 |
2.3.5 含煤地层及煤层 |
2.3.6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
2.3.7 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
2.3.8 气象 |
2.3.9 隧址区地震效应评价 |
2.4 隧址区围岩分级 |
2.5 白兆隧道工程设计 |
2.5.1 隧道设计概况 |
2.5.2 隧道支护设计 |
2.5.3 隧道设计施工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采空区隧道围岩稳定性力学理论及判定方法分析 |
3.1 白兆隧道采空区探测 |
3.1.1 技术方法及仪器设备 |
3.1.2 采空区分布情况 |
3.2 煤层采空区段隧道围岩稳定性力学特性 |
3.2.1 煤层采空区覆岩移动及破坏特征 |
3.2.2 采空区垮落带、裂隙带破坏高度计算方法 |
3.3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力学特征 |
3.4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应力场变化特征 |
3.5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判定方法 |
3.5.1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判定准则 |
3.5.2 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判定依据 |
3.5.3 经验判定法 |
3.5.4 强度折减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白兆隧道围岩尺寸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
4.1 岩体力学特性尺寸效应 |
4.2 岩体尺寸效应理论模型 |
4.3 白兆隧道围岩尺寸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
4.3.1 RFPA软件简介 |
4.3.2 试验方案及物理力学参数 |
4.3.3 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煤层采空区段隧道稳定性及加固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
5.1 MIDAS/GTS NX软件简介 |
5.2 白兆隧道穿越采空区段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5.2.1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及边界条件 |
5.2.2 模型开挖及支护方式 |
5.2.3 模拟结果分析 |
5.3 采空区段隧道加固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
5.3.1 模型建立 |
5.3.2 工况设置及采空区段模拟加固方式 |
5.3.3 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白兆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段加固措施及处置效果 |
6.1 隧道穿越采空区一般处置方法 |
6.1.1 隧道穿越采空区处置原则 |
6.1.2 隧道穿越采空区一般处置加固措施 |
6.1.3 白兆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加固措施 |
6.2 隧道上覆采空区加固措施 |
6.2.1 超前管棚注浆加固机理 |
6.2.2 管棚注浆加固流程 |
6.3 横穿隧道采空区加固措施 |
6.3.1 浆砌片石加固机理 |
6.3.2 浆砌片石加固流程 |
6.4 下伏采空区隧道处理措施 |
6.4.1 钢管注浆加固机理 |
6.4.2 钢管注浆加固流程 |
6.5 加固处置效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
(2)西北盐渍土地区地基冻胀特性及其对路基变形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盐渍土的定义和分类 |
1.2.1 盐渍土的定义 |
1.2.2 盐渍土的分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盐渍土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盐渍土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冻胀机理及冻害调研分析 |
2.1 柳敦高速公路冻害区段的地理环境特征 |
2.2 盐渍土的工程性质、冻胀机理及影响因素 |
2.2.1 盐渍土的工程性质 |
2.2.2 盐渍土冻胀机理及影响因素 |
2.3 冻害区段的现场监测 |
2.3.1 现场冻害现象 |
2.3.2 现场监测方案 |
2.3.3 冻胀变形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基土常规土工试验研究 |
3.1 研究区段现场取土 |
3.2 地基土的颗粒级配试验 |
3.3 不同深度地基土层盐分含量的测定 |
3.4 地基土的含水率试验 |
3.5 地基土的密度试验 |
3.6 地基土的击实试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基土冻胀特性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方案设计 |
4.2.1 试验因素的确定 |
4.2.2 冻胀试验方案设计 |
4.3 试验内容 |
4.3.1 试验仪器 |
4.3.2 试验步骤 |
4.3.3 冻胀率计算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4.1 不同压实度对冻胀率变化的影响 |
4.4.2 不同含水率对冻胀率变化的影响 |
4.4.3 不同含盐量对冻胀率变化的影响 |
4.4.4 盐分对试样内部温湿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基与路基综合效应的研究分析 |
5.1 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
5.1.1 水分场方程 |
5.1.2 盐分场方程 |
5.1.3 温度场方程 |
5.1.4 应力场方程 |
5.2 土体内部物理场的相互影响 |
5.3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5.3.1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假定 |
5.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3.3 模块的选择和参数的定义 |
5.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1 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2 水分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3 盐分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4 变形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5 模拟变形规律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考虑环境影响的黄河公伯峡库区公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考虑环境影响的公路选线理论研究 |
2.1 公路环境选线理念和内涵 |
2.2 公路环境选线的原则 |
2.3 公路环境选线的方法及步骤 |
2.4 公路环境选线的对策和措施 |
2.5 路线方案评价方法介绍及选取 |
2.5.1 层次分析法 |
2.5.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5.3 灰色关联度法 |
2.5.4 数据包络分析法 |
2.5.5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
2.5.6 路线方案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
2.6 本章小结 |
3 考虑环境影响的公路选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方法 |
3.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3.2 评价指标分析及说明 |
3.2.1 社会环境指标 |
3.2.2 自然资源指标 |
3.2.3 技术经济指标 |
3.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考虑环境影响的公路线路方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及步骤 |
4.1.1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
4.1.2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4.3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及方案介绍 |
5.1.1 沿线自然条件 |
5.1.2 沿线社会环境 |
5.1.3 本工程主要技术标准 |
5.1.4 主要线路方案拟定 |
5.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
5.2.1 指标整理 |
5.2.2 计算权重 |
5.2.3 隶属度计算 |
5.2.4 线路方案模糊综合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评价指标重要性比较调查表 |
(4)西北寒旱地区铁路桥梁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西北寒旱地区生态环境 |
1.1.2 铁路桥梁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主要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基本理论 |
2.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 |
2.1.1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
2.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
2.2 生态学理论 |
2.2.1 景观 |
2.2.2 生物多样性 |
2.2.3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
2.2.4 生物群落演替理论 |
2.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
2.3.1 景观生态学方法 |
2.3.2 系统分析法 |
2.3.3 生产力评价法 |
2.4 常用的系统分析评价方法 |
2.4.1 层次分析法(AHP) |
2.4.2 BP神经网络 |
2.4.3 灰色关联分析法 |
2.4.4 云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北寒旱地区铁路桥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
3.1 西北寒旱地区铁路桥梁施工特点 |
3.1.1 西北寒旱地区地域特征 |
3.1.2 西北寒旱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 |
3.1.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
3.1.4 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桥梁施工过程 |
3.2 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识别影响指标 |
3.2.1 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 |
3.2.2 DSR模型的优点 |
3.2.3 基于DSR识别并分析影响指标 |
3.2.4 驱动力指标选取 |
3.2.5 状态指标选取 |
3.2.6 响应指标的选取 |
3.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3.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3.3.2 评价指标选取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西北寒旱地区铁路桥梁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研究 |
4.1 赋权方法分析与选择 |
4.1.1 赋权方法的确定 |
4.1.2 G1 法的介绍 |
4.1.3 标准差修正G1 组合赋权 |
4.1.4 标准差修正G1 赋权法的优点 |
4.2 云理论 |
4.2.1 云模型的概念 |
4.2.2 云模型的数字特征 |
4.2.3 云发生器 |
4.3 运用云模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5 实例应用 |
5.1 建设项目概况 |
5.1.1 项目地理位置及其建设意义 |
5.1.2 工程环境概况 |
5.2 利用云模型进行项目生态影响评价 |
5.2.1 评价指标数据整理 |
5.2.2 权重的计算 |
5.2.3 云模型的计算过程 |
5.2.4 评价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公路路侧事故风险评价与防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侧事故致因 |
1.2.2 路侧事故严重度 |
1.2.3 路侧安全设计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公路路侧事故数据收集 |
2.1 试验场景搭建 |
2.1.1 交通事故模拟技术 |
2.1.2 车辆模型 |
2.1.3 道路模型 |
2.2 事故现场调查 |
2.2.1 公路线形指标 |
2.2.2 路侧环境 |
2.2.3 运行速度观测 |
2.3 本章小结 |
3 公路路侧事故风险因素研究 |
3.1 路侧事故模拟试验 |
3.2 显着性风险因素识别 |
3.2.1 决策树模型 |
3.2.2 结果和讨论 |
3.3 显着性风险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
3.3.1 路径分析 |
3.3.2 结果和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公路路侧事故发生概率预测与潜在多发点鉴别 |
4.1 贝叶斯网络模型概述 |
4.1.1 贝叶斯概率理论 |
4.1.2 贝叶斯网络概念 |
4.2 路侧事故发生概率预测 |
4.3 路侧事故潜在多发点鉴别 |
4.3.1 多发点鉴别方法概述 |
4.3.2 路侧事故多发点鉴别规则 |
4.4 案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公路路侧事故严重度评估 |
5.1 研究变量 |
5.1.1 试验参数 |
5.1.2 乘员伤害评价指标 |
5.2 车辆驶入路侧试验 |
5.2.1 试验场景 |
5.2.2 结果和讨论 |
5.3 路侧护栏模型 |
5.3.1 道路环境和车型 |
5.3.2 护栏优化模型 |
5.4 乘员伤害评价 |
5.4.1 试验结果 |
5.4.2 路侧事故乘员伤害评估模型 |
5.5 路侧事故严重度等级划分 |
5.6 案例分析 |
5.7 路侧事故风险评价 |
5.8 本章小结 |
6 公路路侧事故防控方法研究 |
6.1 最高限速 |
6.1.1 贝叶斯判别原理 |
6.1.2 路侧事故判别模型 |
6.1.3 最高限速值计算模型 |
6.1.4 模型验证 |
6.1.5 案例分析 |
6.2 路侧净区宽度计算 |
6.2.1 净区宽度影响因素分析 |
6.2.2 仿真试验 |
6.2.3 路侧净区宽度建议值 |
6.3 路侧净区设置条件 |
6.3.1 总体思路 |
6.3.2 安全改善效益计算模型 |
6.3.3 工程成本计算模型 |
6.3.4 社会稳定风险 |
6.3.5 案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6)我国现有公路下伏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已有采空治理方法的应用 |
2 已有采空区处治方法介绍 |
2.1 强夯法 |
2.2 跨越法 |
2.3 注浆法 |
3 注浆法在采空区处治中的应用 |
3.1 采空区注浆治理范围的确定 |
3.1.1 采空区处治宽度的确定 |
3.1.2 采空区处治深度的确定 |
3.2 采空区注浆处治设计 |
3.2.1 注浆材料的选择 |
3.2.2 注浆参数设计 |
3.3 采空区注浆施工工艺 |
3.3.1 现场注浆试验 |
3.3.2 注浆施工工艺 |
3.3.3 注浆结束的标准 |
3.4 采空区注浆质量检测 |
4 结束语 |
(7)绿色施工背景下宁夏山区公路施工中弃方材料再利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路施工弃方材料绿色利用与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绿色施工理念理论与方法 |
2.1.1 绿色施工管理方法 |
2.1.2 绿色施工技术与环境保护理论 |
2.1.3 绿色施工质量与进度控制理论 |
2.2 弃方材料动静态调度理论与方法 |
2.2.1 弃方材料的动静态调配基本概念 |
2.2.2 弃方材料静态调度模型 |
2.2.3 弃方材料动态调度模型 |
2.2.4 弃方材料再利用动静态调度模式方法 |
2.3 公路生态容量与生态足迹理论 |
2.3.1 公路生态容量的几个基本概念 |
2.3.2 公路废弃方材料再利用与生态容量的关系 |
2.3.3 兼顾生态容量评价的弃方再利用施工效益测算方法 |
2.4 小结 |
第三章 宁夏山区公路建设中的弃方再利用方案设计 |
3.1 项目介绍 |
3.1.1 项目基本情况 |
3.1.2 宁夏山区公路施工特点 |
3.2 绿色施工对宁夏山区公路弃方材料再利用的影响及实施难点分析 |
3.2.1 有无绿色施工要求的弃方处理策略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
3.2.2 绿色施工背景下弃方材料再利用难点分析 |
3.3 绿色施工宁夏山区弃方材料再利用方案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
3.3.1 绿色施工背景下弃方材料再利用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
3.3.2 弃方材料再利用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
3.4 宁夏山区公路弃方材料绿色再利用方案 |
3.4.1 “一体三柱”组织架构 |
3.4.2 弃方材料分类及处理 |
3.4.3 弃方材料动静态调运 |
3.4.4 弃方材料再利用生态评价与效益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弃方再利用方案在宁夏山区公路施工中的实证分析 |
4.1 传统项目管理下的弃方处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4.2 本项目建设中的弃方分类 |
4.3 宁夏公路建设中弃方与利用的静动态平衡分析模型测试 |
4.3.1 静态调度模型验证 |
4.3.2 动态平衡调配模型验证 |
4.4 宁夏山区高速公路弃方利用对生态容量的影响评价方法验证 |
4.4.1 弃方利用对耕地容量的影响 |
4.4.2 弃方再利用的生态容量计算 |
4.4.3 黄土制砖的方案进行弃方材料再利用 |
4.4.4 生态赤字与生态补偿 |
4.5 绿色施工的效益及其影响分析方法测试 |
4.5.1 绿色施工下弃方再利用施工效益评价参数说明 |
4.5.2 基于兼顾生态容量评价的传统方案与绿色施工方案对比分析 |
4.6 决策建议 |
4.7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绿色品质公路建设理念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绿色品质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选分析 |
2.1 绿色品质公路建设理念 |
2.1.1 绿色公路建设理念 |
2.1.2 品质工程建设理念 |
2.1.3 绿色品质公路路线设计要求 |
2.2 高速公路选线的原则、要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
2.2.1 高速公路选线的概念 |
2.2.2 高速公路选线的原则 |
2.2.3 高速公路选线的要求 |
2.2.4 高速公路选线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选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3.3 评价指标的解析 |
3.3.1 安全评价指标 |
3.3.2 技术评价指标 |
3.3.3 经济评价指标 |
3.3.4 社会评价指标 |
3.3.5 节能评价指标 |
3.3.6 环境评价指标 |
3.3.7 示范性评价指标 |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5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3.5.1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
3.5.2 熵值法计算指标的权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选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常用路线方案优选评价方法评析 |
4.1.1 专家评分法 |
4.1.2 层次分析法 |
4.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1.4 数据包络分析法 |
4.1.5 BP神经网络评价法 |
4.1.6 可拓决策方法 |
4.2 路线方案优选评价方法选取 |
4.2.1 经典秩和比法相关理论 |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相关理论 |
4.2.3 TOPSIS法相关理论 |
4.3 利用灰色关联思想和TOPSIS法理念改进的秩和比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建设条件 |
5.1.3 主要技术标准 |
5.2 路线方案的拟定 |
5.2.1 路线走廊带分析 |
5.2.2 路线起终点论证 |
5.2.3 可能的路线方案 |
5.2.4 设计单位路线方案比选分析 |
5.2.5 绿色品质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理念的应用 |
5.3 路线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5.4 采用改进秩和比法进行路线方案优选分析 |
5.4.1 计算相对贴近度 |
5.4.2 计算加权秩和比 |
5.4.3 路线方案的综合评价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云南公路自然因素影响分析及自然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公路自然区划原则 |
1.5 公路自然区划方法 |
第二章 云南省公路地貌分析及区划 |
2.1 目的及意义 |
2.2 云南地形地貌特点 |
2.3 地形地貌导致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对策措施 |
2.3.1 山地公路病害及其对策 |
2.3.2 坝子公路病害及其对策 |
2.3.3 岩溶地貌地区公路病害及其对策 |
2.4 公路地形地貌划分指标体系 |
2.4.1 主要地貌类型 |
2.4.2 海拔高程 |
2.4.3 相对坡度与公路用地指标 |
2.4.4 综合划分指标 |
2.5 云南公路地形地貌区划 |
第三章 云南省公路气候分析及区划 |
3.1 目的及意义 |
3.2 云南气候特点 |
3.2.1 气温特点 |
3.2.2 降雨特点 |
3.3 气候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对策措施 |
3.3.1 温度对公路的影响及其对策 |
3.3.2 降雨对公路的影响及其对策 |
3.4 公路气候划分指标体系 |
3.4.1 温度 |
3.4.2 潮湿度 |
3.5 云南公路气候区划 |
第四章 云南省公路岩土分析及区划 |
4.1 目的及意义 |
4.2 云南岩土类型特点 |
4.3 岩土类型对公路病害问题及对策措施 |
4.4 公路岩土划分指标体系 |
4.4.1 岩石划分指标 |
4.4.2 土类型划分指标 |
4.5 云南公路岩土区划 |
第五章 云南省公路水文地质分析及区划 |
5.1 目的及意义 |
5.2 云南省水文地质特点及公路病害和对策 |
5.2.1 云南省地下水类型及其特点 |
5.2.2 地下水对公路病害及其对策 |
5.3 公路水文地质区划指标 |
5.3.1 云南地下水赋存类别 |
5.3.2 云南地下水富水程度 |
5.4 云南公路水文地质区划 |
第六章 云南省公路地质灾害分析及区划 |
6.1 公目的及意义 |
6.2 云南公路地质灾害特点 |
6.3 地质灾害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1 泥石流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2 滑坡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3 采空区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4 崩塌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5 地震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4 公路地质灾害区划指标 |
6.4.1 发育程度 |
6.4.2 地质灾害类型 |
6.5 云南公路地质灾害区划 |
第七章 云南省公路自然区划 |
7.1 综合区划方法 |
7.2 云南公路自然区划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10)基于群决策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比选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1.3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现状对比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分析评价方法 |
2.1 公路选线的基本理论 |
2.1.1 公路选线原则 |
2.1.2 公路选线的基本步骤 |
2.2 路线方案简介 |
2.2.1 路线方案的基本概念 |
2.2.2 路线方案的拟定和选择 |
2.3 路线方案比选及相关分析评价方法 |
2.3.1 层次分析法 AHP |
2.3.2 群决策结论 |
2.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GRA |
2.3.4 主成分分析法 |
2.3.5 熵权法 |
2.4 分析方法对比与选取 |
2.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公路线路综合比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
3.1.1 全面性 |
3.1.2 科学性 |
3.1.3 可比性 |
3.1.4 可操作性 |
3.1.5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步骤 |
3.2.1 收集信息,全面调查 |
3.2.2 系统分析对象 |
3.2.3 初步拟定评价指标 |
3.2.4 精选和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
3.3 高速公路路线方案评价指标初选集 |
3.3.1 路线方案的技术评价指标 |
3.3.2 路线方案的经济评价值指标 |
3.3.3 路线方案的环境评价指标 |
3.3.4 路线方案的社会评价指标 |
3.4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
第4章 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比选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评价模型建立的步骤 |
4.1.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
4.1.2 专家打分及问卷调查 |
4.1.3 构造判断矩阵 |
4.1.4 重要性排序和权重分配 |
4.1.5 一致性检验 |
4.1.6 建立基于群决策的评价指标权重集 |
4.1.7 建立评价结论集 |
4.1.8 建立单因素指标统计矩阵 |
4.1.9 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
4.1.10 评判指标考核 |
4.2 评判模型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分析评价 |
5.1 不同路线方案的拟定 |
5.2 路线备选方案的分析评价 |
5.2.1 不同路线方案的工程技术及规模分析评价 |
5.2.2 不同路线方案的经济评价 |
5.2.3 不同路线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 |
5.2.4 不同路线方案的社会影响评价 |
5.3 不同地区高速公路的分类 |
5.3.1 环保型高速公路 |
5.3.2 经济型高速公路 |
5.3.3 社会型高速公路 |
5.4 路线方案的综合确定 |
第6章 实例分析 |
6.1 依托项目概况 |
6.1.1 项目基本情况 |
6.1.2 项目的自然条件 |
6.1.3 项目的自然社会环境 |
6.1.4 项目的技术标准 |
6.1.5 路线方案的拟定备选 |
6.2 路线方案分析和评价 |
6.2.1 比选方案介绍 |
6.2.2 方案对比 |
6.2.3 确定依托项目高速公路类型 |
6.2.4 不同路线方案的工程技术及规模评价 |
6.2.5 不同路线方案的经济评价 |
6.2.6 不同路线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 |
6.2.7 不同路线方案的社会影响评价 |
6.2.8 路线方案的全局综合评价 |
6.3 路线方案的最终确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依托工程验证计算推导 |
(1)单个专家评定结论计算 |
(2)群决策结论_直接均值法 |
(3)群决策结论_群决策矩阵法 |
(4)小结 |
附录 B:专家调查问卷表 |
四、如何设计和施工在公路穿越膨胀土地区时的路基(论文参考文献)
- [1]公路隧道穿越煤层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措施研究[D]. 叶丹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西北盐渍土地区地基冻胀特性及其对路基变形影响研究[D]. 李维东.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考虑环境影响的黄河公伯峡库区公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D]. 曹忠良.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西北寒旱地区铁路桥梁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徐晨宸.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1)
- [5]公路路侧事故风险评价与防控方法研究[D]. 程瑞.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6]我国现有公路下伏采空区治理技术研究[J]. 魏家俊. 建筑技术, 2021(01)
- [7]绿色施工背景下宁夏山区公路施工中弃方材料再利用路径研究[D]. 孙晓青.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绿色品质公路建设理念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优选研究[D]. 王勇.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云南公路自然因素影响分析及自然区划研究[D]. 陈德加.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10]基于群决策的高速公路路线方案综合比选分析研究[D]. 王忠渝.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