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

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

一、不孕症的辨证论治(论文文献综述)

田彩蝶[1](2021)在《补肾活血法对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子代生长发育的随访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背景不孕症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是指有规律性的生活,未避孕12个月及以上而未获得妊娠者,有原发性不孕和继发性不孕之分,在中医典籍中有“全不产”和“断绪”之分。导致不孕症发生的病因复杂繁多,排卵障碍和盆腔因素是主要原因,而排卵障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不孕症的发生中所占比例约有20%-40%。在下丘脑-垂体-卵巢生殖轴、神经中枢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下,正常的排卵过程才得以顺利进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如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异常、正负反馈机制异常、卵巢因素、其他内分泌腺功能异常以及年龄、肥胖、精神压力等其他因素均可引起女性排卵障碍的发生。对于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药物促排的方法,还包括手术治疗、心理治疗等,临床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高,如OHSS、子宫内膜发育迟缓、LUFS、黄体功能不全等,最终导致多胎妊娠、异位妊娠、低妊娠率、高流产率甚至胎儿畸形等问题。历代医家认为,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发生并非单一脏腑功能失常所引起的,而是多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功能失调多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排卵受孕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以肾为本,需要肾阴滋养,肾阳鼓动温煦,肝气条达、冲任气血通畅等多方面的协调平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均可影响排卵功能,最终导致不孕。其中肾虚是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最基本病机;肝气郁结是其常见原因;冲任失调是其重要原因;瘀血和痰湿是其重要病理因素。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种形式等特点,在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治疗上存在着一定的优势,有辨证论治、单方验方、中成药、针刺、艾灸、针药结合治疗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多种方式。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生育需求显着增加,而生育年龄的后延使得女性生育能力面临严峻挑战,不孕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排卵障碍性不孕既具有不孕症的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特殊性,本研究团队以“生殖健康与优生优育”为宗旨,自20世纪90年代一直致力于“调经种子”的系统研究,分别从病理机制、组方依据、实验及临床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排卵障碍性不孕“肾虚血瘀”论。课题组认为肾虚血瘀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病理机制,其中肾虚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决定性因素;血瘀是排卵障碍性不孕一直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二者互为因果,影响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使卵泡生长发育及有序排出受阻,导致排卵障碍性不孕。临床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以补肾活血为大法,重点在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自拟补肾促卵方,经过前期多项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补肾活血法可以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改善卵巢功能,提高卵母细胞质量,促进卵泡顺利排出,提高子宫容受性等,突出中医“异病同治”“以证统病”的诊治思维模式,取得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中医诊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研究热点及趋势2.1目的通过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对近20年来中医药领域诊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文期刊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可视化分析,梳理并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挖掘出其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旨在为中医诊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2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中导出2116篇中医诊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文期刊文献,导出格式为“Refworks”。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转换成“download***.txt”格式,进一步去除综述、评论、报告等类型文献以及重复文献,最终由1614篇有效文献纳入分析范围。运用NotexpressV和Excel 2013对纳入文献的总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期刊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Citespace5.7.R3和VOSviewer1.6.15软件绘制以有效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作为节点类型的科学知识图谱,且对三个图谱指标进行可视化分析。2.3结果1.从年度发文量来看,近20年中医药诊治排卵障碍性不孕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近五年来年均发文量175篇。但2020年发文量为152篇,可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2019年有所下降。2.从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来看,对发文量前10位的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发文量前3位的作者为谈勇20篇、马堃13篇、王璇11篇。中医药领域内形成了以谈勇、马堃、庞保珍、庞秋华、王秋琴等为学术带头人的较稳定的合作团队。3.从研究机构及合作网络来看,共涉及458个机构,发文量最多的是南京中医药大学,达45篇,并形成了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和辽宁中医药大学等为核心机构的同地区机构合作团体。4.从期刊杂志来看,全部文献共计发表在317个期刊杂志中,光明中医发文量最高,高达42篇。5.从高频关键词可以看出,“多囊卵巢综合征”出现的频次最高,达687次;得到10个高中心性关键词(中心性≥0.1),多囊卵巢综合征、克罗米芬、中西医结合、针灸疗法、临床疗效、促排卵、名医经验、黄体功能不全、中药周期疗法、临床研究,代表目前中医药诊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6.从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中来看,共形成14个聚类标签,分别是:#0二甲双胍、#1名医经验、#2克罗米芬、#3来曲唑、#4黄体功能不全、#5子宫内膜厚度、#6中药周期疗法、#7促排卵、#8针灸疗法、#9激素水平、#10补肾活血、#11中西医结合、#12痤疮、#13高泌乳素血症。7.从突现词可以看出,多囊卵巢综合征、肾虚血瘀和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是近20年来的关键突现词。2.4结论1.同地区的作者和机构团队数量较少,作者之间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弱,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合作网络。2.PCOS、肾虚血瘀和DOR有可能成为以后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3.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值得深入探索和挖掘。4.对临床疗效的评价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总有效率和排卵率,还包括激素水平、卵巢功能、子宫内膜、妊娠率和妊娠结局、生活方式干预、患者心理状态等。5.数据挖掘、随机对照研究、循证医学、真实世界等高质量研究方法也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3.补肾活血法对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子代生长发育的随访研究3.1目的经过补肾活血法治疗以后,对成功妊娠并分娩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并观察其子代的体格发育的相关指标,评价补肾活血法在临床中的治疗价值,旨在为后期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更好的指导和服务临床。3.2方法经马堃教授补肾活血法治疗以后,选取成功妊娠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证型为肾虚血瘀)共205例,通过随访调查,筛选所顺利分娩的30例活产子代(0-3岁)作为观察组;并以小儿年龄(出生月份相同)、出生地区、父母基本情况等作为匹配因素,随机抽取同时期于北京某地区医院自然受孕者所分娩的子代32例作为对照组,经病历回顾、儿保手册查阅、邮件和电话随访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比较两组子代体格发育情况。3.3结果1.对62名婴幼儿进行体格发育情况的随访调查,观察组30人,对照组32人,两组间父母的生育年龄、学历和喂养方式之间(P>0.05);两组婴幼儿均未发现有出生缺陷;两组均为单胎;两组均为足月产。2.两组间小儿的性别、分娩方式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婴幼儿1分钟Apgar评分均>7,均属正常。3.观察组子代的平均出生身长、体重与对照组子代的出生体格发育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出生头围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观察组子代的1岁、2岁、3岁时身长、体重、头围与对照组子代的同时期体格发育指标(P>0.05)。3.4结论1.两组间小儿的基线资料均衡性较好,具有可比性。2.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子代未发现出生缺陷,补肾活血法安全性较好。3.补肾活血法对子代的体格发育未发现不良影响。

杨柯,李天禹[2](2021)在《中医药治疗宫寒型不孕症的研究概况与思考》文中提出不孕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医分型中宫寒型不孕症所占比例较大,中医学理论认为宫寒型不孕症的病因病机为肾-天癸-冲任失调、胞宫失养等。中医药治疗宫寒型不孕症方法多样,如辨证内服中药的运用、姜疗、针灸治疗、穴位贴敷疗法等,疗效较肯定。现从中医角度综述宫寒型不孕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进展。

王雅荣[3](2021)在《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在过去十年中,冻融胚胎移植的使用率已大大增加,目前多达二分之一的胚胎转移周期的胚胎是被冷冻保存。冷冻胚胎移植的适应症在不断扩大。胚胎移植的成功率实质上是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通过观察针刺对冻融胚胎移植(FET)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有助于评价针刺治疗在IVF-FET的辅助功能,使其能在IVF-FET中更好发挥作用。研究目的以冻融胚胎移植女性为研究对象,分为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观察此两组与对照组(无针刺组)的临床妊娠率(CPR)结果的差别,以探究不同时间点针刺干预对体外受精-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率的效果差异。研究方法1.分组数据收集自2019年4月~2020年5月“CNY助孕中心”(Central New York Fertility Center)纳入IVF-FET的26至42岁的女性99例,采用按患者意愿的非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案,各组相对独立,没有交集。分为非治疗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各收满33例进行治疗观察。2.治疗对照组:在移植周期过程中不进行任何针刺治疗。移植日针刺组:在移植前1小时进行针刺治疗,取穴:子宫、关元、中极、太冲、合谷、百会、印堂,各穴直刺或斜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并于移植后30分钟内再次进行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关、地机,各穴直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移植周期针刺组:在FET前5周开始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一次(每周治疗日尽量相同,错前错后不超过一天)共治疗5次。取穴:子宫、关元、中极、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关、地机,各穴直刺或斜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在移植当日也进行与移植日针刺组相同的治疗。3.观察指标及检测试点3.1疗效指标(1)测定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移植后两周检测,以确定是否生化妊娠(HCG>5mIU/ml为生化妊娠,也称妊娠试验阳性)。(2)胚胎移植后4-5周,在HCG逐渐升高的前提下,通过二维阴道超声在单胎妊娠中观察到孕囊(GS)和卵黄囊(YS),以确定是否为临床妊娠。3.2安全性指标包括针灸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的观察,治疗期间随时记录。研究结果共纳入99例IVF-FET患者。治疗过程中,非治疗组脱落、剔除3例;移植日针刺组脱落、剔除4例;移植周期针刺组脱落、剔除4例;最终88例完成治疗。即非治疗组30例,移植日针刺组29例,移植周期针刺组29例。1.一般资料:通过对患者年龄,身体密度指数,初潮年龄等人口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基线期分析:对三组患者IVF-FET周期前的促卵泡生成素(FSH),抗苗勒氏管因子(AMH)雌二醇(E2),促甲状腺素(TSH)等激素生化指标值进行分析,三组之间FSH,AMH,E2,TSH等没有统计学差异。三组资料具有可比性。3.结果3.1临床妊娠例数: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生化妊娠14例,临床妊娠12例。移植日针刺组29例患者中,生化妊娠18例,临床妊娠16例。移植周期针刺组29例患者中,生化妊娠22例,临床妊娠20例。3.2妊娠率比较生化妊娠率比较:对照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的生化妊娠率分别为46.67%、62.07%,75.86%。对照组与移植日针刺组,移植日针刺组与移植周期针刺组两两比较,成功率分别提高了 15%、13%,均有上升趋势,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与移植周期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临床妊娠率比较:对照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0%、55.17%、68.97%。对照组与移植日针刺组、移植日针刺组与移植周期针刺组两两比较,成功率分别提高了 15%、13%,均有上升趋势,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移植周期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结合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2.在移植当日,移植前后行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3.在移植周期行针刺干预,较仅在移植当日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4.在移植周期行针刺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

张佳勉[4](2021)在《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不孕症的中医证素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125例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不孕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及舌脉等四诊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参照证素辨证学理论结合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出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不孕症的证素特点和证候分型,目的是深入挖掘出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不孕症的病变本质,为临床辨证论治该病提供有益思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专家意见,设计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不孕症的中医证素信息采集表,收集125例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不孕症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四诊信息,最终把获得的全部资料录入到Excel软件中进行整理,并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四诊信息进行降维处理,提取证素,同时结合中医学理论归纳总结出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不孕症的证候分型。结果:1.125例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不孕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2.13±5.086岁,以29~35岁年龄段占比最大,占43.20%;平均不孕年限为3.91±2.788年,不孕年限1~2年的患者最多,共62例,所占构成比为49.60%。2.四诊信息分布特点: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不孕症患者的四诊信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经间期出血:45.60%,月经夹块:44.80%,腰膝酸软:41.60%,乳房胀痛:39.20%,乏力:37.60%,舌色紫暗:30.40%,苔白腻:36.00%,脉弦:36.80%,脉滑:35.20%,尺脉弱:30.40%。3.证素分布特点:病位证素涉及肾118例(94.40%)、胞宫92例(73.60%)、脾66例(52.80%)、肝40例(32.00%);病性证素为血瘀106例(84.80%)、阳虚98例(78.40%)、湿66例(52.80%)、气滞57例(45.60%)、寒9例(7.20%)。4.证候分型特点:常见证型为肾虚血瘀证52例(41.60%)、湿瘀交阻证35例(28.00%)、脾肾阳虚证20例(16.00%)、气滞血瘀证18例(14.40%)。结论:1.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不孕症以29~35岁年龄段人群常见,病程以1~2年居多。2.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不孕症症状以经间期出血、月经夹块、腰膝酸软、乳房胀痛、乏力等较为常见,但部分患者并无非常特异性的症状,故临床治疗不孕症时更应注重针对性检查。3.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不孕症的病位证素为:肾、胞宫、脾、肝,肾最为常见;病性证素为:血瘀、阳虚、湿、气滞、寒,其中血瘀最常见。4.本研究中,肾虚血瘀证为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不孕症的最常见证型,其次为湿瘀交阻证、脾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5.子宫内膜息肉导致的不孕症病性复杂,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核心病性为血瘀,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综合考虑进行准确辨证治疗。

李若晨[5](2021)在《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第一部分对古籍文献的系统整理和总结研究,通过查阅先秦至清代时期包含不孕症病因病机论述的《傅青主女科》《校注妇人良方》《妇人大全良方》《沈氏女科辑要》《济阴纲目》《女科经纶》《女科撮要》《女科切要》《女科指要》《女科秘要》《妇科秘书》《女科秘旨》《女科要旨》《女科精要》《女科正宗》等女科名着及涉及脾胃与不孕症之联系论述的《脾胃论》《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古籍,以及检索近25年涉及脾胃辨证治疗不孕症的文献,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近25年涉及脾胃辨治不孕症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合从古籍文献中探索的不孕之病因病机和脾胃与不孕症之生理病理联系,总结不孕从脾胃论治的辨证方法、用药特点、组方规律,从而论证脾胃与不孕症之重要联系。本研究第二部分为导师杜小利教授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多年临证经验总结,进一步总结从脾胃治疗不孕的证治思路及用药特点。以上两部分相结合,共同为临床诊疗不孕症和有关不孕的学术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及有效思路。方法:1.查阅先秦至清代时期包含不孕症病因病机论述的《傅青主女科》《校注妇人良方》《妇人大全良方》《沈氏女科辑要》《济阴纲目》《女科经纶》《女科撮要》《女科切要》《女科指要》《女科秘要》《妇科秘书》《女科秘旨》《女科要旨》《女科精要》《女科正宗》等女科名着及涉及脾胃与不孕症之联系论述的《脾胃论》《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古籍,探讨不孕之病因病机和脾胃与不孕症之生理病理联系及其重要性。2.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VIP)、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近25年中医药治疗不孕症相关的文献医案,主要收集不孕症从脾胃论治的相关内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的频次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法等分析与脾胃有关的不孕症证治方法及组方、用药规律。3.临床跟随导师出诊时,收集有关不孕症的病例,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和总结导师治疗该病的辨证思路及组方用药规律。结果:1.查阅先秦至清代时期包含不孕症病因病机论述的《傅青主女科》《校注妇人良方》《妇人大全良方》《沈氏女科辑要》《济阴纲目》《女科经纶》《女科撮要》《女科切要》《女科指要》《女科秘要》《妇科秘书》《女科秘旨》《女科要旨》《女科精要》《女科正宗》等女科名着及涉及脾胃与不孕症之联系论述的《脾胃论》《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古籍,发现不孕症与脾胃联系密切,病机多以脾胃虚弱为根本,常从脾胃着手治疗。2.检索得出的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429条文献医案,涉及248味中药,发现临床上从脾胃着手辨证不孕症分型有脾胃虚弱,痰湿内盛证;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证;脾肾两虚,痰湿内阻证等;常用的治法为:健脾益胃,化痰祛湿;健脾益胃,补益气血;健脾补肾,化痰祛湿等。使用最高频的中药为甘草、陈皮、党参、半夏、黄芪、香附等,药物四性多为温性、平性,药物五味多为甘、辛、苦,药物归经依次为脾经、肝经、肾经、肺经、心经、胃经居于前六位。使用聚类分析出包括白术,茯苓;甘草,茯苓;白术,甘草等45组常用的药对组合,且其中涉及的药物与高频药物基本吻合。据设置相关指标得出药物核心组合23组,再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得出治疗不孕症潜在的新方组合18组。3.查阅先秦至清代时期古籍文献资料及检索近25年有关脾胃论治不孕症的文献及医案,结合临床随师出诊时所收集病例的治法方药归纳总结,发现不孕常与脾胃虚弱有关,可兼夹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符合导师对本病的辨治思路及用药特点,治以健脾胃、益气血为主,根据不同证型、症状、兼夹之邪视情况运用补肾、疏肝、化痰、活血等治法,并且恐某些药性伤胃,临证注意时时固护脾胃。结论:通过查阅古籍及检索近25年有关脾胃论治不孕症的文献、医案,可知脾胃与不孕症之密切联系,其主要治疗原则常为健脾胃、益气血。基于理论支撑证实杜小利教授从脾胃论治不孕症之思路准确可行,且经证临床收效甚佳,此经验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王彦彦[6](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刘道英[7](2020)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医证型与情志类型分布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统计反复种植失败(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的中医证型及情志类型,研究不同中医证型RIF患者的情志类型分布特点,得出不同中医证型RIF患者的常见情志类型,为临床从情志方面干预RIF的发生及提高RIF患者的胚胎种植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门诊的RIF患者147例,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及中医情志信息。收集的数据在Excel中建立数据库,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RIF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BMI有相关性(P<0.05);2.年龄、不孕年限、流产次数、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 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VF/ICSI)次数、胚胎移植/冻融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frozen embryo transfer,ET/FET)次数与中医证型无相关性(P>0.05);3.RIF患者中医情志类型与年龄、不孕年限、IVF/ICSI次数有相关性(P<0.05);4.BMI、流产次数、ET/FET次数与中医情志类型无相关性(P>0.05);5.RIF患者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证多表现为惊恐志(P=0.006);肝气郁结证多表现为怒志(P=0.003)和思志(P=0.032);痰湿内阻证多表现为思志(P=0.001);瘀滞胞宫证多表现为惊恐志(P=0.042);6.其他中医证型与情志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RIF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肾阳虚证,其次为肝气郁结证,再次为痰湿内阻证,RIF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BMI有相关性;RIF患者的情志类型主要为惊恐志,其次为正常情志,再次为思志,RIF患者的情志类型分布与年龄、不孕年限、IVF/ICSI次数有相关性;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证多表现为惊恐志,肝气郁结证多表现为怒志和思志,痰湿内阻证多表现为思志,瘀滞胞宫证多表现为惊恐志。

王宝莲[8](2020)在《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排卵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PCO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纳入本研究的68例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予针灸周期疗法,对照组予口服来曲唑,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卵巢体积的改变情况;治疗期间卵泡发育情况、排卵率、排卵后子宫内膜厚度、妊娠情况,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后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症状评分对比: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分值均有明显降低,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2.促排卵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排卵率为75.28%,对照组排卵率为78.4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单个优势卵泡周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多个优势卵泡周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LUFS周期率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3.子宫内膜厚度对比:第一周期子宫内膜厚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周期子宫内膜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第二周期子宫内膜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4.卵巢体积对比: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双侧卵巢体积均有明显缩小,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妊娠结局对比:第一周期观察组4人妊娠、对照组3人妊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周期观察组2人妊娠、对照组2人妊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周期观察组8人妊娠、对照组1人妊娠,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总妊娠率为42.42%,对照组总妊娠率为18.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6.不良反应对比:治疗过程中,发现对照组出现阴道出血2例、体重增加3例、恶心4例、疲倦5例,观察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针灸周期疗法能够改善肾虚血瘀型患者的中医症状,安全、无明显的副作用。2.针灸周期疗法促排卵效果与来曲唑相当,促进卵泡优势化更具稳定性,可避免多胎妊娠。3.针灸周期疗法能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妊娠率。4.针灸周期疗法与来曲唑均能缩小PCOS异常增大的卵巢体积。

戴桂艳[9](2020)在《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综合疗效,以期能探索出一种新的治疗思路,使其能更好的改善妇科内分泌、提高排卵率、改善妊娠率。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至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江西中医药大学阳明路门诊、红谷滩国医堂门诊就诊的既符合西医纳入标准的排卵障碍性不孕者,同时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选取符合中医辨证分型为肾虚血瘀型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共收集病例36例。釆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法,以补肾活血为指导原则组成的中药口服(熟地15g、菟丝子15g、当归15g、杜仲10g、枸杞子15g、山茱萸肉10g、茯苓10g、鸡血藤15g、泽兰10g、牛膝15g、山药10g、皂角刺10g等)于月经第五天开始口服,每日一剂,开水冲服分早晚温服,直至卵泡排出。同时配合针刺(穴位包括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水道、归来、天枢、太冲、合谷。每次可选择5个穴位于月经第十天开始进行治疗。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同时配合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评价治疗后患者的综合疗效包括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女性激素水平、优势卵泡大小和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的改变、妊娠率和排卵率变化的情况。同时需要检测一些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上述中药与针灸联合的方法介入过程为一个月经周期,下一个月经周期方法均相同,连续循环治疗3个月经周期。如果治疗过程中患者妊娠,则需停止所有的治疗。研究结果:36例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在接受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法治疗后综合疗效分析:总有效率为83.33%,临床痊愈16例(44.44%),显效9例(25%)有效5例(13.89%)无效6例(16.67%),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为17.94±4.43,治疗后为5.81±6.21,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为5.29±0.9mm,治疗后为8.79±1.59mm,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排卵期卵泡直径为10.94±1.83mm,治疗后为19.03±1.89mm,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雌激素为32.96±3.62pg/ml,治疗后变化为41.61±1.41pg/ml,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雄激素治疗前0.89±0.20ng/ml,治疗后0.52±0.08ng/ml,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FSH治疗前6.89±0.90m IU/m L,治疗后8.04±0.47m IU/m L,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LH治疗前15.86±0.85m IU/m L,治疗后10.0±0.98m IU/m L,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LH/FSH值治疗前2.33±0.27,治疗后1.25±0.14,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法能有效改善中医临床症状,调整性激素水平,改善内分泌,使人体处于易孕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受孕率,解决了困扰患者的不孕问题。

刘洁[10](2020)在《IVF-ET种植期前中医证型及其与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IVF-ET患者在种植期前的中医证型、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的调查研究,探讨IVF-ET患者种植期前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证候与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的关系,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中医中药在IVF-ET中应用,尤其是在IVF-ET种植期前的应用奠定基础。【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2018年10月-2019年12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生殖妇幼医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纳入行IVF-ET患者,患者均来源行标准长方案降调节超促排卵方案治疗并在种植期前,采集纳入患者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证候调查表等资料。采用SPSS21.0分析各证型分布规律,以及证型与年龄、学历、既往妊娠史、流产史与证型分布相关性,证型与子宫内膜厚度相关性、以及最终妊娠结局等的分析。【研究结果】1、311例患者在行IVF-ET种植期前中医证型分布虚证患者(占55.6%)多于实证患者(占44.4%);在具体证型中,其中肾阳虚证最多(25.7%),其次为肝郁气滞证(21.2%)、肾气虚证(19.6%)、痰湿阻滞证(16.1%)、肾阴虚证(10.3%)、瘀血阻滞证(7.1%)。2、IVF-ET患者种植期前证型分布在流产次数方面有差异(P<0.05),在年龄、学历、病程、病因方面无差异(P>0.05)。3、311例患者妊娠率为44.1%,不同证型之间的妊娠率差异显着(P<0.05),肝郁气滞患者妊娠率最高(59.1%),瘀血阻滞患者妊娠率最低(27.3%);种植期前内膜厚度8-12mm患者的妊娠率高于内膜≤7mm及≥13mm的患者(P<0.05)。【研究结论】1、IVF-ET患者种植期前的中医证型以虚证居多,肾阳虚最多,其次为肝郁气滞证、肾气虚证、痰湿阻滞证、肾阴虚证、瘀血阻滞证。2、IVF-ET>35岁患者种植期前的中医证型以肝郁气滞证为主;流产次数越多,肾阳虚证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中医证型与流产次数之间可能有相关性。3、种植期前薄型子宫内膜多以肾阴虚为主,厚型子宫内膜多以瘀血阻滞为主。不同证型患者的妊娠率不同。IVF-ET患者种植期前内膜厚度8-12mm者,临床妊娠率相对较高。

二、不孕症的辨证论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孕症的辨证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活血法对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子代生长发育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文献综述
    综述一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西医认识
    综述二 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中医认识
第二部分 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中医诊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研究热点及趋势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文献检索流程图
    3 结果
        3.1 中医药诊治排卵障碍性不孕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3.2 中医药诊治排卵障碍性不孕领域文献的可视化结果和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补肾活血法对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子代生长发育的随访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4.1 随访调查完成情况
        4.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4.3 两组小儿出生时一般情况比较
        4.4 两组小儿出生时体格发育情况
        4.5 两组小儿1岁时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4.6 两组小儿2岁时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4.7 两组小儿3岁时体格发育情况比较
    5 讨论与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中医药治疗宫寒型不孕症的研究概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对宫寒型不孕症的研究
    1.1 古医家对宫寒型不孕症的认识
    1.2 宫寒的病因病机
    1.3 宫寒不孕的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2.1 内治法
        2.1.1 辨证论治
        2.1.2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2.2 外治疗法
        2.2.1 针灸治疗
        2.2.2 姜疗
    2.3 内外兼治
        2.3.1 穴位敷贴外治联合中药内服
        2.3.2 姜疗外治联合中药内服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预防
5 小结

(3)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不孕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1 不孕症的概述
        2 不孕症的病因
        3 不孕症与孕龄的关系
        4 不孕症的诊断
        5 不孕症的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冻融胚胎移植的现代研究
        1 冻融胚胎移植
        2 新鲜胚胎移植VS冻融胚胎移植
        3 卵子或受精卵的质量
        4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辅助治疗不孕症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
        1 不孕症的中医理论基础
        2 针刺治疗不孕症的现代研究
        3 中医中药对不孕症治疗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结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案
    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5 质量控制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 关键技术
    8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分组设计思路
    2 选穴处方分析
    3 疗效机制分析
    4 临床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不孕症的中医证素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不孕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文献研究
    一、古籍文献研究
        1.不孕症概念、中医定义及病名溯源
        2.不孕的发病年龄
        3.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4.脾胃与不孕症
        5.小结
    二、近现代文献研究
        1.研究方案
        1.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 不孕症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证型
        2.2 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治则治法
        2.3 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药物频次
        2.4 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性味归经
        2.5 高频药物核心组合及其关联性分析
        2.6 新方统计分析
    三、讨论
        1.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证型、治则治法
        2.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高频药物及其性味归经
        3.从脾胃论治不孕症高频药对及其关联性
        4.组方的熵层次聚类分析
第二部分 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临证经验总结
    一、导师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理论基础
    二、导师对不孕症病因病机认识
    三、导师对不孕症的诊疗思路
        1.辨证思路
        2.治疗特点
        3.用药特点
    四、病案举隅
讨论
结论
适用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概况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纳入结果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一、何梦瑶
        二、刘渊
        三、何守愚
        四、潘名熊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一、吕楚白
        二、吕安卿
        三、谢泽霖
        四、郭梅峰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一、罗氏妇科
        二、蔡氏妇科名家
        三、其他妇科名家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一、访谈方式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第二节 访谈名家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一、采访题目
        二、采访时间地点
        三、采访目的
        四、访谈概要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实验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医证型与情志类型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西医诊断标准
        (三)中医辨证标准
        (四)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信息
        (二)样本估计
        (三)统计处理
        (四)质量控制
        (五)技术路线
    三、结果
        (一)一般情况
        (二)RIF患者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分布
        (三)RIF患者中医情志类型及其相关因素分布
        (四)RIF患者中医证型及中医情志类型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讨论
    一.情志与不孕症的关系
        (一)中医情志学说的溯源
        (二)情志与不孕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三)情志引入RIF研究的意义
    二.中医情志量表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情志量表的编制
        (二)中医情志量表的应用
    三.RIF的研究进展
        (一)RIF的病因病机
        (二)RIF的中医治疗
        (三)RIF的西医病因
        (四)RIF的西医治疗
    四.结果分析
        (一)一般情况分析
        (二)RIF患者中医证型与情志类型分布情况分析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反复种植失败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辨证标准
    附录2
    附录3 中医证候调查表
    附录4 五志测量问卷
致谢
论文着作

(8)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和脱落标准
    4 病例分配与分组
        4.1 样本量估算
        4.2 分组方法
    5 治疗方案
        5.1 观察组
        5.2 对照组
    6 观察指标
        6.1 一般性观察
        6.2 安全性指标
        6.3 疗效指标
    7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对比
        2.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3 两组患者BMI比较
        2.4 两组患者基础性激素水平比较
    3 临床疗效对比
        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3.2 治疗后两组患者卵泡发育情况比较
        3.3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卵巢体积比较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
    4 不良反应情况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PCOS的认识
        1.1 概述
        1.2 治疗研究
    2 传统医学对PCOS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研究
        2.2 肾虚血瘀是PCOS排卵障碍的重要发病因素
        2.3 治疗研究
    3 周期理论
        3.1 现代医学周期理论
        3.2 传统医学周期理论
        3.3 针灸周期疗法概述
        3.4 针灸周期疗法选穴依据
        3.5 针灸周期疗法治疗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效应分析
    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5 创新性分析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文献研究
1 临床研究
    1.1 病历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 疗效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研究中治疗效果分析
    2.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穴位方义
    2 补肾活血法分析
    3 药物组方分析
    4 肾虚血瘀与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关系
    5 临床疗效分析
    6 不足和展望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IVF-ET种植期前中医证型及其与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辨证分型标准
        2.3.1 肾阴虚证
        2.3.2 肾阳虚证
        2.3.3 肾阴虚证
        2.3.4 肝郁气滞证
        2.3.5 瘀血阻滞证
        2.3.6 痰湿阻滞证
        2.4 病例入选标准
        2.4.1 IVF-ET患者入选标准
        2.4.2 纳入标准
        2.4.3 排除标准
        2.4.4 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制定调查表
        3.1.1 知情同意书
        3.1.2 一般情况调查表
        3.1.3 制定种植期前中医证候调查表
        3.2 质量控制
        3.3 种植期前患者观察表内容采集方法
        3.3.1 采集种植期前患者观察表
        3.3.2 观察妊娠结果
        3.4 数据处理方法
    4.研究结果
        4.1 患者一般资料
        4.1.1 年龄
        4.1.2 学历
        4.1.3 病程
        4.1.4 病因
        4.1.5 孕产史
        4.1.6 子宫内膜厚度(双层)
        4.2 种植期前证型分布规律
        4.2.1 证型分布
        4.2.2 年龄与证型分布关系
        4.2.3 学历与证型分布关系
        4.2.4 病程与证型分布关系
        4.2.5 病因与证型分布关系
        4.2.6 孕次与证型分布关系
        4.2.7 流产次数与证型分布关系
        4.2.8 子宫内膜厚度与证型分布关系
        4.2.9 不同证型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5.讨论
        5.1 中医证型分布及探讨
        5.2 患者一般资料与证型的关系探讨
        5.2.1 年龄对证型分布的影响
        5.2.2 学历、病程、病因对证型分布的影响
        5.2.3 孕次、流产次数对证型分布的影响
        5.2.4 不同子宫内膜厚度(双层)与证型分布情况
        5.2.5 不同证型妊娠结局的分析
研究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对于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诊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3 :IVF-ET种植期前中医证候调查表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不孕症的辨证论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活血法对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子代生长发育的随访研究[D]. 田彩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中医药治疗宫寒型不孕症的研究概况与思考[J]. 杨柯,李天禹. 海南医学, 2021(10)
  • [3]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D]. 王雅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子宫内膜息肉导致不孕症的中医证素特点分析[D]. 张佳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从脾胃论治不孕症的研究[D]. 李若晨.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医证型与情志类型分布的相关性研究[D]. 刘道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肾虚血瘀型PCOS排卵障碍的临床观察[D]. 王宝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针刺联合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研究[D]. 戴桂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10]IVF-ET种植期前中医证型及其与子宫内膜厚度、妊娠率的相关性研究[D]. 刘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