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东牟平发云夼金矿区地球物理综合找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薄军委,丁正江,宋明春,邱昆峰,孙丰月,纪攀,许虹,张然[1](2021)在《胶东辽上金矿床C、O、S、Pb同位素组成及矿床成因》文中认为辽上金矿床是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特大型金矿床,以黄铁矿、白云石为载金矿物而区别于"焦家式"、"玲珑式"金矿床。为探讨新类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对该矿床载金白云石C、O和黄铁矿S、Pb进行了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载金矿物白云石中δ13CV-PDB值为-4.60‰~-3.60‰,δ18OV-SMOW值集中在9.6‰~10.6‰;黄铁矿δ34S值为+7.2‰~+9.4‰,均值为+8.2‰;黄铁矿206 Pb/204 Pb、207Pb/204 Pb与208 Pb/204 Pb值分别为17.027~17.576、15.435~15.503、37.706~38.205。结合胶莱盆地构造-岩浆演化背景,认为辽上金矿床C-H-O含矿流体主要源于地幔,上升过程中有大气降水参与及壳源成矿物质混入,具有壳幔混合特征,成因类型为含金黄铁矿碳酸盐脉充填型低温热液金矿床。
韩振玉[2](2020)在《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认为胶西北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金矿资源丰富,探明资源储量约占整个胶东地区的90%以上。金矿床类型以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和石英脉型(玲珑式)为主,矿床受中生代岩浆岩和NE—NNE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多数矿床分布于岩体边缘、NE—NNE向主干断裂带内及其下盘次级断裂中,主要成矿带由三山岛金矿带、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组成。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主矿体资源量的枯竭,寻找接替资源和深部找矿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深部找矿工作中,受经济成本的制约,以钻探为主的传统找矿方法难以再有突破;而以三维地质建模和三维成矿预测为代表的深部找矿新技术开始应用到找矿工作中。三维成矿预测是在综合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规律的基础上,依托地质勘查数据、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等综合多元找矿信息的不断完善,针对金矿集中区深部隐伏矿体开展找矿研究,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促进金矿集中区深部金矿资源的“定位”“定量”和“定概率”的找矿预测研究和评价。本次研究选取了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为重点区域,在焦家带的南延部位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激电测量剖面测量,对焦家带南延位置实施了验证,将焦家金矿带进一步向南延伸约3km;在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通过开展1:5万重力测量和1:5万磁法测量,根据地质解译成果,在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开展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构造叠加晕研究,推断了招远-平度金矿带在第四系覆盖区下的南延部位。在焦家成矿带上勘查深度最深的纱岭矿区、招贤矿区以及招远-平度成矿带中南段大尹格庄、夏甸等矿区采集了钻孔内样品,开展了黄铁矿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包裹体成分分析、包裹体测温、多手段同位素分析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S和He-Ar同位素、载金矿物黄铁矿研究,认为研究区金矿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类型是H2O-CO2混合流体,含少量CH4,是一种中温、中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晚期盐度降低,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成矿过程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主成矿期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晚期有较多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过程与岩浆期后巨大规模和深度的热液交代蚀变有关,是岩浆期后热液交代蚀变型金矿床。在分析了矿体赋存规律、侧伏规律等因素对金矿化富集控制作用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预测模型方法”开展三维建模,应用“三维证据权法”和“三维信息量法”对深部矿体开展定位、定量、定概率一体化的三维预测,建立了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地质模型。本次三维建模实现了胶西北金矿集中区的三维可视化,是传统的二维找矿向三维找矿预测的新突破。利用三维预测模型,圈定了6处找矿靶区,在焦家金成矿带深部的两处靶区实现了“定位”“定量”预测,证明了焦家带深部巨大的找矿潜力,利用本次研究布设的钻孔共圈定矿体27个,新增资源量x吨,达到特大型金矿规模。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成矿预测的成功应用,为整个胶西北地区深部找矿研究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法。
何铁良[3](2020)在《胶东盘子涧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盘子涧金矿位于山东省栖霞市,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东缘胶北隆起区内、栖霞-蓬莱成矿带的南端,金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金品位较高。本次研究工作在详尽的岩相学观察及矿相学研究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展了石英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实验和激光拉曼成分分析测试、石英单矿物的H-O同位素分析测试、黄铁矿包裹体稀有气体He-Ar同位素分析测试以及黄铁矿单矿物Pb同位素分析测试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盘子涧金矿含矿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相态可分为含CO2三相流体包裹体、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和单相流体包裹体3种类型,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72℃~341℃)、低盐度(1.57~10.49 wt%NaCl)、低密度(0.79~0.96 g/cm3)的 CO2-H2O-NaCl 体系流体,成矿压力为78.04~130.13 MPa,估算得出矿床成矿深度为7.12~9.51 km。主成矿阶段,热液流体由于构造体制转变发生减压沸腾,CO2相出溶逸失,流体中金属络合物失稳,金在此时析出沉淀。(2)H-O同位素测试结果(δD值范围为-79.8~-65.1 ‰,δ18O水值介于1.33~2.63‰)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富集地幔源区,大气降水对成矿作用的补充甚小。(3)He-Ar同位素测试结果(3He/4He值介于0.81~1.20 Ra,400Ar/36Ar值介于896.3~1724.1)显示,富集岩石圈地幔流体为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地壳流体也参与了成矿作用,流体总体上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4)黄铁矿Pb同位素测试结果(206Pb/204Pb值为16.06~16.943,207Pb/204Pb值为15.337~15.858,208Pb/204Pb值为37.143~38.081)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源于地下深处的下地壳和上地幔,胶东岩群仅在成矿热液上涌的过程中被萃取少量成矿物质,并非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综上所述结合胶东地区构造背景,推测盘子涧金矿成矿过程为:在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华北板块的构造运动背景下,岩浆活动剧烈,岩石圈减薄,岩石圈地幔上涌,构造应力环境由早期的挤压应力转为伸展应力,成矿流体发生减压沸腾,金随之沿断裂等有利构造部位沉淀聚集成矿。
田杰鹏[4](2020)在《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栖蓬福矿集区是胶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金铜钼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华北和扬子克拉通陆陆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的俯冲作用为本区的成岩成矿提供动力环境。本文采用矿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方法,对区内马家窑金矿、杜家崖金矿、香夼铜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侵入岩体进行研究,获得了成岩成矿年龄,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获得如下认识:研究区内金多金属矿矿床类型主要为中低温热液脉型、斑岩-矽卡岩型以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低密度,且富含CO2的还原性质的热液体系,根据流体包裹体的温压条件综合分析认为金矿床成矿深度集中于3.5~8km。石英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以岩浆流体为主;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床,初始流体为岩浆流体,后期有大气水的混入。原位硫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幔源岩浆特征;而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铅同位素结果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和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属性;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铅的来源以上地壳和造山带为主。氦氩同位素结果显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地幔流体参与成矿比例最高,其次为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最低。采用黄铁矿等硫化物Rb-Sr同位素定年法、碳酸盐矿物Sm-Nd同位素定年法,首次精确获得马家窑金矿、大柳行金矿、杨家夼金矿和香夼铜铅锌矿的成矿年龄,分别为 123.4±2.9Ma、117.6±0.1Ma、123.5±8.1Ma和 125.8±3.8Ma。本区内燕山期发育晚侏罗世(160~145Ma)、早白垩世早期(130~126Ma)、早白垩世晚期(118~ll0Ma)三期岩浆活动,并伴随三期大规模成矿事件。其中金矿主要集中于早白垩世早期(123.5~117.6Ma)成矿。有色多金属矿床成矿可划分为三期:晚侏罗世的矽卡岩型钨钼矿(邢家山钨钼矿,158Ma);早白垩世早期的斑岩型铅锌矿(香夼铜铅锌矿,125.8Ma);早白垩世晚期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铜矿(王家庄铜矿,116.1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结果表明,自ll0Ma以来,研究区内中生代岩体剥蚀深度约3.27~3.52km,剥蚀深度远小于矿床的成矿深度,说明研究区内矿床形成之后得到较好保存,目前区内矿床开采深度普遍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
王建[5](2020)在《胶东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金富集地球化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胶东半岛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三的大型重要的金矿集区,拥有如三山岛金矿、焦家金矿、玲珑金矿等一系列世界级的大型、超大型金矿床,吸引了我国乃至全球矿床学家和地质勘探学家的目光,是开展金矿矿床学研究和地质勘查的天然实验室。近年来,随着矿山资源枯竭,矿床深部外围找矿迫在眉睫,应用于深部找矿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亟需进一步研究。了解胶东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依据收集的119个金矿床的空间位置、赋矿地质体、储量-平均品位-矿体产状和成矿时代(部分矿床)等数据,总结了胶东不同类型金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品位-吨位模型评价和预测了其成矿潜力。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是典型焦家式金矿床,矿体主要赋存在玲珑式花岗岩中、受三山岛-仓上断裂带控制,根据矿物生成的先后顺序划分为(黄铁矿)绢英岩化、金-石英-黄铁矿、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四个阶段。其中,(黄铁矿)绢英岩化是主成矿期的蚀变产物,热液流体通过钾质交代作用和水解作用使围岩中的金活化,元素地球化学上表现为亲硫的成矿元素明显带入特征;质量平衡计算表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元素具有复杂的地球化学行为。矿化蚀变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以中低温(126~35℃)、中低盐度(1.02~10.48%NaCleqv)为特征,属于C02-H20-NaCl±CH4体系。在热液流体中,金可能主要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运移;黄铁绢英岩化过程中,硫化作用使Au(HS)2-络合物失稳分解导致Au沉淀富集成矿。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受K交代作用影响的蚀变岩以K富集和Na、Ca贫化为特征;与K交代相关的元素摩尔比值图可用以识别焦家式金矿床中的的热液蚀变矿物及其蚀变过程。金及探途元素的质量变化模式反映了金矿化与K交代作用的空间关系,是液热流体共同作用的产物。K和金及探途元素的最大富集区域通常发生在金矿化区的近端,而贫化多发生在远离金矿化区的远端;K交代作用可以识别可能更大范围的蚀变区域,从而可以有效指示金矿化区位置。矿床尺度上,Au、Ag、As、Bi、Cd、Cu、Pb、S、Sb、W、Sr和Na20等12个地球化学指标可用来区分焦家式金矿床的金矿化区和非矿化区;精细尺度上,沿钻孔方向的成分漂移可以指示深部是否存在和/或接近金矿化区,组份漂移最强烈的元素往往最能指示是否靠近金矿化区;近地表的强氧化岩中,须考虑表生作用和风化效应。
税棚[6](2019)在《胶莱盆地东北缘郭城-辽上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郭城-辽上金矿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为牟平-即墨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辽上金矿为该区域首例超大型金矿床。金矿体赋存于古元古代荆山群和牧牛山岩体中,受NE向断裂的控制极为明显。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郭城-辽上金矿进行了矿石学特征、成因矿物学和稳定同位素方面等分析,探讨矿床成因机制,并进一步论述了胶莱盆地东北缘区域金成矿特征。郭城-辽上金矿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呈独立矿物以包体金、粒间金和裂隙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石英和碳酸盐矿物中。郭城金矿以黄铁矿为主要载金矿物;辽上金矿以黄铁矿和白云石为主要载金矿物。郭城-辽上金矿黄铁矿热电性测试显示N型黄铁矿出现较早,温度较高;P型黄铁矿出现较晚,温度较低,且P型黄铁矿的出现率与金品位呈正相关关系。郭城金矿黄铁矿温度集中于250350℃,以P型黄铁矿为主,剥蚀程度50%左右;辽上金矿黄铁矿温度集中于330350℃,以N型黄铁矿为主,剥蚀程度接近70%,二者均为中温矿床。氢氧同位素表明郭城-辽上金矿成矿流体来自原生岩浆水和变质水的混合,并加入了部分大气降水,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大。碳氧同位素表明流体来自深部的幔源流体混合了壳源流体,并结合了赋矿围岩荆山群中的物质;硫同位素表明硫源与整个胶东金矿床具有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混入了荆山群或者盆地沉积岩中的硫。综上所述,郭城-辽上金矿为受郭城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构造控制、大气降水与壳幔混合流体参与成矿的中温热液构造充填型金矿床。
徐方[7](2019)在《胶东地区中生代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文中研究指明胶东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矿床集中区和黄金工业基地。前人的研究几乎涉及金属矿床研究的所有方面,对金矿床类型的划分、成矿物质来源、矿物组分、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变质作用、成矿地质构造,及大地构造背景和演化等都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然而,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讨和解决:为什么主要的金矿床分布在胶北地块,郯庐断裂是分割胶东与鲁西地块的分界线,也是金矿床富集与不富集的分界线,金矿床与郯庐断裂有何联系?就郯庐断裂而言,是切穿岩石圈的断裂,然迄今为止,断裂带内仅发现有限的几处有金矿床的存在,反而是断裂带东侧的胶北地块富集(大型)金矿床;对于胶东金矿的成矿模式,前人先后提出了:岩石圈减薄非造山型、碰撞造山型、地幔亚热柱型、热隆-伸展型、克拉通破坏型、岩浆核杂岩隆起一拆离带热液成矿型等成矿理论和模式。到底何种(或多种)模式更适合胶东地块的金矿成矿模式?此外,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下的金矿床的分类,以及对郯庐断裂活动时间和演化等的分歧,使之与胶东主要金矿床的形成时期等的一致性方面产生很多不同看法;岩浆活动期次与时间和金矿床形成的关系,也有很多不同看法,因此,虽然建立了很多胶东地区金成矿模式,但是,在以板块构造理论下的金矿床成矿模式还较为少见。尤为重要的是,胶东金矿床分布区属于克拉通内还是造山带与克拉通复合区?因此,很有必要根据胶东区地壳性质建立不同的金矿成因模式。基于上述,本论文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胶东地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成矿物质、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岩浆岩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单元地壳性质、构造岩浆演化史和金矿床的分布特征,对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岩浆活动、郯庐断裂与金矿床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胶东地块金矿床分区和成矿模式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的认识与成果:1.岩浆岩体与金矿床分布密切相关,中生代4个岩浆活动序列分别对应三期金矿床的发育。通过胶东地块岩浆岩体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及其金矿床的形成关系研究,厘清了该区岩浆岩体的分布规律,概括得出中生代4个岩浆活动序列:(1)晚三叠世(237~201Ma),以甲子山岩体为代表的岩浆岩体,这一时期与印支期华北与杨子板块的碰撞时代相一致,是在挤压构造环境下侵位的岩浆岩体;这期岩浆岩体中并没有发现金矿床;(2)晚侏罗世(163~145Ma),以焦家-玲珑-滦家河型岩浆岩体为代表的岩浆岩体,区域构造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代表了大陆弧花岗岩特征这也是在区域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下侵位的,发育了“玲珑型”金矿床;(3)早白垩世中期构造-岩浆热事件(130~115Ma),郭家岭岩体最为典型。这一时期的岩浆活动均具有双峰式岩浆作用特征,反映了伸展动力学背景;(4)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115~100Ma),以伟德山岩体为特征,该阶段对应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的减薄时期,是大陆裂谷作用的高峰期。胶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相互作用有紧密关系,特别是与岩石圈减薄有关。2.胶东地区岩浆岩的发育与造山带俯冲-拆沉-折返-岩浆作用、郯庐断裂活动、岩石圈减薄和构造体制转换期密切相关,概括出四期岩浆岩发育期。分别对应于焦家-玲珑、郭家岭和伟德山岩体发育期的胶东地区三期主要金矿成矿期(163Ma~145Ma、130Ma~115Ma和 115Ma~100Ma),以 120Ma~100Ma期为最主要成矿期。其成矿期与岩石圈最大减薄、构造体制由挤压转变为拉张、郯庐断裂为右行走滑正断层活动最强时期相一致。3.通过对胶东地区典型金矿床分布、成矿时代和成矿流体、金矿床类型的研究,以板块构造为指导,结合板块构造活动的成因机制和演化,将胶东地区金矿床划分为五大类:深大断裂控制型、基底构造控制型、复合断裂控制型(网状含矿脉)、拆离断层控制型和剪切-拉张型断裂控制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矿床分布在隆起带上和与距离郯庐断裂远近与金矿床的规模和大小成正比的规律。4.对胶东地区的金矿床形成、演变、金矿床类型、郯庐断裂和胶东地区的地质构造等及其与古亚洲域、太平洋域、特提斯域和秦岭-大别-苏鲁构造带的研究,提出了胶东地区金矿床属于板块碰撞-非碰撞型的复合型矿床成因类型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胶东地块分为板块碰撞俯冲-拆沉折返造山带岩浆岩-金矿床分布区、早白垩世拉张盆地边缘断裂带-金矿床发育区、胶北地体岩浆岩-金矿床分布区和郯庐断裂带岩浆岩-金矿床区四大胶东金矿床成矿区域。胶北区是金矿床最有利发育区。5.建立了三种金矿成矿模式:断裂作用-岩浆岩侵入-地壳上隆-基底绿片岩-四位一体复合作用,不整合-层间断裂作用-岩浆作用三位一体和俯冲-拆沉-折返-岩浆作用型金矿床模式。通过对郯庐断裂的活动时代、方式以及对胶东金矿床形成关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郯庐断裂的最大活动期,是在晚侏罗世-白垩纪。这与胶东金矿床的产出相一致。郯庐断裂活动伴生的次级NE、NNE向断裂,及其与NW和近EW向断裂的交汇处是金矿的有利富集区。郯庐断裂切入岩石圈-上地幔,除作为成矿物质上涌的通道外,还限制了鲁西地块的金矿集区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郯庐断裂活动-区域性构造体制转换(由挤压转变为拉张)-岩石圈减薄-地幔物质上涌-胶东群成矿物质迁移-不同方向断裂交汇处聚集-幕式活动-多期次金矿床形成的构造-岩石圈变化的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复合成矿模式。建立了三大金矿成矿模式:海洋型绿片岩相基底(东西向展布)-郯庐断裂-岩浆岩体侵入(胶北)-地壳上隆-胶北“焦家式”(断裂带内蚀变型)-“玲珑式”(脉岩型)金矿成矿模式、变质杂岩与底砾岩层间(有岩浆岩体)滑动破碎型金矿成矿模式和造山带俯冲-拆沉-折返-岩浆作用型金矿床模式。通过本文的研究,对胶东地区金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更好地认识区域成矿规律以及找矿勘探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具有重要的金矿成矿理论和勘探开采的实践意义。
宋明春,徐军祥,焦秀美,孟庆宝,孙丙伦,李世勇,曹佳,傅朋远[8](2018)在《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60年重要找矿成果和深部隐伏区找矿技术进展》文中认为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建局60年来,以资源报国为己任,全力为山东省和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取得了巨大找矿成就。该文较全面总结了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60年取得的重要找矿成果和近年来深部和隐伏区找矿技术进展。20世纪,发现了焦家式新类型金矿,探明全国三分之一的黄金储量;发现了中国第一个金刚石原生矿和最大的蓝宝石矿,找到了一批大煤矿、大铁矿、有色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新世纪以来,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内、省外、境外三线联动全方位开展找矿突破行动,省内深部找矿成果突出,探明了10余个资源量超过100t的大金矿,尤其是在三山岛北部海域探获了470t的全球最大的海底金矿床;省外,在新疆和内蒙分别探明了重要的煤矿床和多金属矿床;国外,在刚果(布)、秘鲁、澳大利亚、津巴布韦、肯尼亚等国家探获了特大型钾盐、铁、金刚石和硅藻土矿床。研发和建立了以深部金矿阶梯式找矿方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深部和复杂条件找矿技术方法。
张连昌,白阳,朱明田,黄柯[9](2018)在《华北克拉通金矿床区域成矿差异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北克拉通金成矿具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或多期性,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局部集中性。在空间上,金矿主要集中分布于胶东、鲁西、小秦岭、熊耳山、冀东、辽西、辽东及吉林南部等地区。元素组合上,华北克拉通北缘为强烈的金钼铜矿化,南缘发育金钼矿化,而东缘则以金矿化为特征;早期为金钼铅锌矿,到主期为金矿,晚期为金银组合。华北克拉通金矿的成矿时代以早白垩世为主,次为中—晚三叠世,少量为侏罗纪,其中小秦岭、熊耳山、太行山地区金矿的成矿年龄总体稍大于胶东金矿年龄,冀东的金厂峪、峪耳崖和牛心山等几个大中型金矿形成于三叠纪—侏罗纪,辽东地区白云、猫岭等金矿的成矿时代为三叠纪—侏罗纪。由此可见,华北克拉通金矿的成矿时代除大体具一致性外,成矿时代差异性也是一大特征。华北克拉通金矿分布的差异性主要受区域及周边地质体的构造演化及其相互作用、矿区变质岩基底遭受后期热液蚀变和金活化迁移作用、中生代岩浆活动等因素控制。中侏罗世及其以前,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主要受中亚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影响,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了挤压到伸展作用的转变,局部出现地幔上隆与岩石圈减薄,沿EW向发育了一系列三叠纪—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甚至出现碱性岩,同时形成了一系列金钼铜矿床和金矿床。这也是华北克拉通形成后在北缘遭受的首次克拉通破坏与金矿成矿事件。在白垩纪及其以后,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引领,华北克拉通遭受大规模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由此引发金矿的更大规模成矿作用。金矿区变质岩围岩能否提供成矿物质,并不完全取决于Au含量,而是决定于是否发生一种或多种地质作用,能够把岩石中的金活化和萃取出来,同时被热液搬运,并在合适的构造环境下富集。花岗岩类和中基性岩脉对金矿的影响主要是"热机"的作用,是成矿热液(岩浆热液)的提供源,也是部分矿质的可能来源。
孟银生[10](2016)在《胶东招平金矿带厚覆盖区深部矿床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模型与成矿预测》文中指出招平金矿带是我国胶东金矿集区规模最大的金成矿带,在长100余公里的金矿带内已发现金矿床10余处、探明金矿资源储量千余吨。然而,该金矿带厚覆盖区段的矿化信息难以获取,深部找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为此,论文基于不同级别控矿因素对应地质体的地球物理性质差异,剖析了控矿断裂构造、赋矿蚀变花岗岩和矿化体的综合地球物理异常表征,结合多层次地球物理技术方法组合,厘定了矿化体、控矿因素与地球物理异常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招平金矿带主断裂构造发生变化处或者同次级断裂交汇处是有利金矿保存的位置,断裂带对应地质体重力、磁法高低值转换带,利用区域重力和航磁异常确定区域NE-NNE主/次断裂构造,圈定成矿远景区;主断裂下盘蚀变带控制了高品位金矿,蚀变带受招平断裂次级构造控制,表现为低磁、低密度、中高极化、低电阻率,通过高精度磁测、激电异常在平面上圈定次级控矿断裂构造、破碎蚀变带和赋矿花岗岩体,进而圈定找矿靶区;招平金矿带主矿体产于近主断裂下盘的蚀变闪长玢岩和黄铁绢英岩内,含矿蚀变岩物性为低电阻率背景下的相对高阻,利用CSAMT测深方法预测覆盖区深部断裂、岩体和矿体,实现深部矿体定位预测。上述过程亦构建了热液石英脉型+蚀变岩型金矿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模型。(2)郭家店重力负值异常区东西侧存在两个明显重力正负数值转换带:东侧对应招平断裂带,西侧为郭家店岩体与围岩接触带,相应磁异常为正负异常转变带,推断出招平断裂带上的大磨曲家、白石夼、小民庄、半壁店和陡崖曹家五个金成矿远景区,进而利用磁场强度梯度变化带及激电方法推测出焦各庄、陡崖曹家和山后三处成矿有利区段。(3)招平金矿带覆盖区深部金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裂破碎带偏向下盘花岗岩体内,其地球物理表征是电阻率低值区域内的局部高值。预测3处金矿靶区:JGZ-1.JGZ-2和BP-1靶区,其标高分别为900~-1200m、-450~-850m和-400~-800m,向NE侧伏。(4)构建的覆盖区深部矿体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模型能够定位预测深部矿体。
二、胶东牟平发云夼金矿区地球物理综合找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东牟平发云夼金矿区地球物理综合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研究区地质矿产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地球物理特征 |
2.3 地球化学特征 |
2.4 矿产特征 |
2.5 研究区重点矿床特征 |
3 物探化探异常特征 |
3.1 重力测量 |
3.2 磁法测量 |
3.3 电法测量 |
3.4 地球化学测量 |
4 成矿作用研究 |
4.1 地球化学采样及测试 |
4.2 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
4.3 成矿流体来源 |
5 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研究 |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5.2 成矿规律研究 |
6 三维立体建模及成矿预测 |
6.1 建模思路与技术路线 |
6.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6.3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6.4 找矿模型的建立 |
6.5 成矿预测 |
6.6 钻探验证与资源量估算 |
7 结论 |
7.1 主要成果 |
7.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胶东盘子涧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 工作量统计 |
2 区域地质 |
2.1 区域成矿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3 矿区地质 |
3.1 矿区地质背景 |
3.2 矿区地层 |
3.3 矿区岩浆岩 |
3.4 矿区构造 |
3.5 矿体特征 |
3.6 矿石特征 |
3.7 矿化阶段划分 |
4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4.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4.4 小结 |
5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1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
5.2 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
6 矿床成因探讨 |
6.1 成矿流体来源 |
6.2 成矿物质来源 |
6.3 成矿过程探讨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基础地质 |
1.2.2 物化探工作 |
1.2.3 矿产勘查工作 |
1.2.4 以往科研工作 |
1.2.5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3.1 区域岩浆活动 |
1.3.2 矿床地质特征 |
1.3.3 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 |
1.3.4 成矿时代 |
1.3.5 区域成矿规律、成矿后变化保存及成矿预测 |
1.4 技术路线 |
1.4.1 资料系统收集 |
1.4.2 野外地质观测 |
1.4.3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
1.4.4 岩石地球化学测试 |
1.4.5 流体包裹体研究 |
1.4.6 H-O-S-Pb-He-Ar同位素测试 |
1.4.7 年代学测试 |
1.4.8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
1.4.9 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
1.5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
1.5.1 论文结构 |
1.5.2 完成实物工作量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新太古界地层 |
2.1.2 古元古界地层 |
2.1.3 新元古界地层 |
2.1.4 中生界地层 |
2.1.5 新生界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 |
2.2.2 韧性剪切带 |
2.2.3 脆性断裂构造 |
2.3 区域岩浆活动 |
2.3.1 中新太古代侵入岩 |
2.3.2 古元古代侵入岩 |
2.3.3 中生代侵入岩 |
2.4 区域矿产概况 |
3.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3.1.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
3.1.2 区域磁场特征 |
3.1.3 重磁异常与矿化的关系 |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4. 矿床地质特征 |
4.1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
4.1.1 马家窑金矿 |
4.1.2 西陡崖金矿 |
4.1.3 大柳行金矿 |
4.1.4 笏山金矿 |
4.1.5 王家庄铜矿 |
4.2 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 |
4.2.1 杜家崖金矿 |
4.3 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
4.3.1 邢家山钨钼矿 |
4.3.2 香夼铜铅锌矿 |
5. 区域成矿作用 |
5.1 成矿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 |
5.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5.1.2 H-O同位素组成 |
5.1.3 原位S同位素 |
5.1.4 Pb同位素 |
5.1.5 He-Ar同位素 |
5.2 成矿时代研究 |
5.2.1 Rb-Sr同位素年代学 |
5.2.2 Sm-Nd同位素年代学 |
5.2.3 Re-Os同位素年代学 |
5.2.4 讨论 |
5.3 区域控矿因素 |
5.3.1 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与成矿 |
5.3.2 中生代花岗岩与成矿 |
5.3.3 构造与成矿 |
5.3.4 围岩蚀变与成矿 |
5.4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
5.4.1 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 |
5.4.2 上叠构造演化与成矿 |
5.5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
5.5.1 实验方法 |
5.5.2 热年代学结果 |
5.5.3 磷灰石热史模拟分析 |
5.6 成矿预测 |
5.6.1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 |
5.6.2 最小预测区的圈定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5)胶东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金富集地球化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工作量 |
第二章 成矿地质构造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宇地层 |
2.1.2 元古宇地层 |
2.1.3 显生宇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晚三叠世侵入岩 |
2.3.2 晚侏罗世侵入岩 |
2.3.3 早白垩世早期侵入岩 |
2.3.4 早白垩世中期侵入岩 |
2.3.5 早白垩世脉岩群 |
第三章 金矿时空分布及成矿潜力 |
3.1 空间分布 |
3.1.1 焦家式金矿 |
3.1.2 玲珑式金矿 |
3.1.3 蓬家夼式金矿 |
3.2 时间分布 |
3.2.1 典型金矿成矿年龄 |
3.2.2 成矿时代 |
3.3 品位-吨位模型 |
3.3.1 品位-吨位分布特征 |
3.3.2 品位-吨位模型 |
第四章 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2 热液蚀变矿化特征 |
4.2.1 热液蚀变特征及分带 |
4.2.2 蚀变矿化阶段 |
第五章 成矿地球化学机制 |
5.1 取样和分析方法 |
5.1.1 岩石地球化学 |
5.1.2 流体包裹体 |
5.2 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
5.2.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2 元素质量变化 |
5.2.3 元素富集贫化特征 |
5.3 显微测温方法及结果 |
5.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分析 |
5.3.2 显微测温结果分析 |
5.3.3 流体包裹体成分 |
5.4 成矿流体性质 |
5.5 成矿地球化学机制 |
第六章 致矿异常模式及深部找矿指示 |
6.1 钾交代作用及其深部指示 |
6.1.1 蚀变岩的富集贫化 |
6.1.2 元素摩尔比值图 |
6.1.3 钾交代、贵金属和探途元素 |
6.2 不同尺度地球化学指标 |
6.2.1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 |
6.2.2 矿床尺度研究 |
6.2.3 精细尺度研究 |
6.2.4 风化效应 |
6.3 致矿异常模式 |
6.4 总结及勘查指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胶莱盆地东北缘郭城-辽上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胶东金矿研究现状 |
1.2.2 胶莱盆地东北缘金矿研究现状 |
1.2.3 郭城金矿研究现状 |
1.2.4 辽上金矿研究现状 |
1.2.5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认识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新太古代胶东岩群 |
2.1.2 古元古代荆山群 |
2.1.3 中生代莱阳群、青山群和王氏群 |
2.1.4 第四系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郭城矿区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特征 |
3.1.5 矿石特征 |
3.1.6 围岩蚀变 |
3.1.7 成矿期次 |
3.2 辽上矿区地质特征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矿体特征 |
3.2.5 矿石特征 |
3.2.6 围岩蚀变 |
3.2.7 成矿期次 |
4 成因矿物学特征 |
4.1 金矿物特征 |
4.1.1 金矿物赋存状态 |
4.1.2 金矿物成分特征 |
4.2 黄铁矿热电性 |
4.2.1 黄铁矿特热电性的研究方法和原理 |
4.2.2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2.3 实验结果 |
4.2.4 黄铁矿热电导型的空间分布 |
4.2.5 成矿温度与矿体剥蚀率 |
4.2.6 黄铁矿热电性与金矿化的关系 |
4.2.7 小结 |
5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5.1 H-O同位素 |
5.2 C-O同位素 |
5.3 S同位素 |
6 矿床成因机制分析 |
6.1 郭城-辽上金矿成因机制探讨 |
6.2 胶莱盆地东北缘金成矿作用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基本信息 |
参与项目 |
发表论文 |
(7)胶东地区中生代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意义 |
1.2 国内外金矿床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黄金生产、利用与勘探开发简史 |
1.2.2 郯庐断裂及其与金矿床的关系 |
1.2.3 金矿床分类现状与进展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工作量 |
1.4.1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2 实物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岩浆岩 |
2.3 构造 |
2.3.1 郯庐断裂 |
2.3.2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系统 |
2.3.3 北西向断裂构造系统 |
2.3.4 北东向断裂构造系统 |
2.3.5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系统 |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胶东地区地质演化 |
2.7 本章小结 |
3 胶东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特征 |
3.1 中生代岩浆岩概况 |
3.2 胶东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特征及空间分布 |
3.3 胶东地区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序列 |
3.3.1 晚三叠世花岗岩类 |
3.3.2 晚侏罗世花岗岩类 |
3.3.3 早白垩世中期花岗岩类 |
3.3.4 早白垩世晚期花岗岩类 |
3.4 中生代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成因探讨 |
3.4.1 晚三叠世花岗岩成因环境 |
3.4.2 晚侏罗世花岗岩成因环境 |
3.4.3 早白垩世中期花岗岩成因环境 |
3.4.4 早白垩世晚期花岗成因环境 |
3.5 岩浆活动序列与构造体制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4 胶东地区金矿床特征 |
4.1 胶东金矿床分布 |
4.2 金矿床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2.1 胶东地区金矿床类型 |
4.2.2 胶东地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4.3 胶东地区金矿床成矿时代 |
4.3.1 同位素测年方法及应用 |
4.3.2 胶东地区玲珑金矿成矿时代 |
4.3.3 胶东地区金矿床成矿时代 |
4.4 胶东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
4.4.1 硫同位素特征 |
4.4.2 铅同位素特征 |
4.4.3 氢、氧同位素特征 |
4.5 金矿形成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
4.6 本章小结 |
5 胶东地区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
5.1 地幔演化对金矿集中区大规模成矿的控制作用 |
5.2 郯庐断裂及区域构造演化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
5.3 断裂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
5.4 岩浆活动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
5.5 布格重力异常与金矿的相关性 |
5.6 本章小结 |
6 金矿床成因分区、成矿模式和成矿动力学背景 |
6.1 胶东地块金矿床分区 |
6.1.1 胶东地块金矿床分区简史 |
6.1.2 胶东地块金矿床分区 |
6.2 成矿模式 |
6.3 成矿动力学背景 |
7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60年重要找矿成果和深部隐伏区找矿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20世纪的浅表部矿产资源勘查成果 |
1.1 金矿找矿引领全国地勘行业 |
1.2 铁矿勘查为山东省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保障 |
1.3 能源矿产勘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
1.4 发现中国第一个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刚石原生矿 |
1.5 有色和稀土金属矿的发现和评价 |
1.6 发现和评价了一大批优质非金属矿产资源 |
2 省内深部和隐伏区找矿成果 |
2.1 胶东地区深部金矿勘查取得世界级影响重大突破 |
2.2 深部铁矿勘查探获近30亿吨资源量 |
2.3 开拓海域矿产资源勘查新空间 |
2.4 深部和隐伏煤炭资源勘查有新发现 |
2.5 金刚石矿和泰山玉矿勘查取得重要进展 |
2.6 深部有色金属和稀土矿勘查成效明显 |
3 省外和境外找矿成果 |
3.1 新疆和内蒙古的煤炭资源勘查 |
3.2 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的有色金属矿勘查 |
3.3 境外矿产资源勘查 |
4 深部和复杂条件找矿方法技术 |
4.1 深部金矿找矿方法技术 |
4.2 隐伏铁矿找矿方法技术 |
4.3 有色和稀有金属找矿方法技术 |
4.4 煤矿床勘查方法技术 |
4.5 宝玉石和重要非金属矿勘查方法技术 |
4.6 海域固体矿产勘查方法技术 |
4.7 境外复杂地质条件找矿方法技术 |
5 结论 |
(9)华北克拉通金矿床区域成矿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华北克拉通演化与金矿地质背景 |
2 主要金矿集中区地质特征 |
2.1 胶东金矿集中区 |
2.2 冀东—辽西金矿集中区 |
2.3 辽东金矿集中区 |
2.4 小秦岭—熊耳山金矿集中区 |
3 成矿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 |
3.1 成矿差异性 |
3.2 构造体系及其演化对金矿的控制 |
3.3 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与金矿的控制作用 |
3.4 岩浆活动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 |
4 结语 |
(10)胶东招平金矿带厚覆盖区深部矿床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模型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1 关键科学问题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与工作量 |
1.5.1 论文结构 |
1.5.2 完成工作量 |
2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 |
2.1.1 区域地层 |
2.1.2 区域构造 |
2.1.3 区域岩浆岩 |
2.2 矿床地质 |
2.2.1 矿区控矿构造系统 |
2.2.2 矿床类型与主要特征 |
3 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模型 |
3.1 找矿标志 |
3.1.1 区域NE-NNE断裂带与找矿标志 |
3.1.2 破碎蚀变带与找矿标志 |
3.1.3 硫化物带与找矿标志 |
3.2 多层次技术方法组合 |
3.2.1 重力 |
3.2.2 高精度磁法 |
3.2.3 激发极化法 |
3.2.4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 |
3.3 勘查模型 |
3.3.1 蚀变岩型金矿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模型 |
3.3.2 石英脉型金矿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模型 |
4 区域重磁异常与成矿远景区 |
4.1 区域重力与磁场异常 |
4.1.1 区域重力异常 |
4.1.2 航磁异常 |
4.2 重磁异常与金矿化关系 |
4.2.1 地质体重磁物性特征 |
4.2.2 金矿化和航磁及重力异常的关系 |
4.3 区域金成矿远景预测 |
5 电磁综合测量与找矿靶区圈定 |
5.1 地质体电磁物性特征 |
5.2 高精度磁测 |
5.3 激电异常 |
5.4 找矿靶区 |
5.4.1 大磨曲家金矿床 |
5.4.2 白石夼金矿床 |
5.4.3 小民庄金矿床 |
5.4.4 后瞳-半壁店金矿床 |
5.4.5 陡崖曹家金矿床 |
5.5 本章小结 |
6 CSAMT测量与深部矿体定位预测 |
6.1 含矿地质体电阻率特征 |
6.2 CSAMT测量 |
6.2.1 含金断裂带 |
6.2.2 综合研究 |
6.3 深部矿体定位预测 |
6.3.1 焦各庄金矿床 |
6.3.2 陡崖曹家金矿床 |
6.3.3 北泊-山后金矿床 |
7 结论 |
7.1 主要认识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胶东牟平发云夼金矿区地球物理综合找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胶东辽上金矿床C、O、S、Pb同位素组成及矿床成因[J]. 薄军委,丁正江,宋明春,邱昆峰,孙丰月,纪攀,许虹,张然.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1(02)
- [2]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D]. 韩振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3]胶东盘子涧金矿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 何铁良.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D]. 田杰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胶东三山岛北海域金矿床金富集地球化学机制研究[D]. 王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6]胶莱盆地东北缘郭城-辽上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D]. 税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胶东地区中生代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D]. 徐方.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8]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60年重要找矿成果和深部隐伏区找矿技术进展[J]. 宋明春,徐军祥,焦秀美,孟庆宝,孙丙伦,李世勇,曹佳,傅朋远. 山东国土资源, 2018(10)
- [9]华北克拉通金矿床区域成矿差异性分析[J]. 张连昌,白阳,朱明田,黄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8(04)
- [10]胶东招平金矿带厚覆盖区深部矿床综合地球物理勘查模型与成矿预测[D]. 孟银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