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环流活塞泵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郝彭帅[1](2020)在《黏性液体输送及其对Wankel泵工作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液体输送广泛存在于各类生产生活中,根据以往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泵系统的电量,约占全世界工业生产总耗电量的20%。机泵工作特性的好坏是影响其能耗大小的关键因素,在实际工程中,所需要输送的液体的黏度一般都比水的黏度高,采用不恰当的泵输送高黏度液体会严重影响其工作性能,进而造成能源浪费。效率是衡量泵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泵作为液体输送系统的核心设备,提高其使用效率可以大幅降低液体输送系统的用电能耗。现有的高黏度液体输送泵都因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而限制了其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Wankel泵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手段探讨了液体黏度对其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了不同工况下Wankel泵输送黏性液体时的工作性能变化规律,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总效率为评价指标,提出了 Wankel泵适宜输送的液体黏度和工作条件。具体成果如下:(1)根据Wankel泵的几何结构和运动规律,建立机械损失模型,对泵的密封系统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建立了泵工作腔内的液体介质参数与机械损失之间的联系,研究了液体黏度对泵机械效率的影响规律。(2)研究了液体在Wankel泵内部的流动阻力形式,建立了 Wankel泵内部水力损失模型,通过分析两种流动阻力类型(沿程损失和局部损失)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影响其水力损失的主要因素。(3)分析了 Wankel泵内部的泄漏途径,建立了由液体泄漏引起的流量损失模型,研究了液体黏度对泵容积效率的影响规律。(4)开展了 Wankel泵输送不同黏度液体时的性能测试室内试验,研究了液体黏度、主轴转速、工作压力等因素对Wankel泵工作特性的影响规律,对泵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总效率为评判依据,确定了 Wankel泵适宜输送的液体黏度范围和工作条件。(5)根据Wankel泵的几何结构和运动规律,基于XFlow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三维流道模型,研究了输送不同黏度液体时Wankel泵内部流场特性变化规律。
靳光新,伍小三,钟汉昌,赵燕,李军强[2](2017)在《旋转活塞泵在稠油处理生产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在稠油生产过程中,旋转活塞泵是给稠油进行提升和加压的主要设备之一,但是,在运行及维护过程中,经常出现员工在旋转活塞泵启动操作前不盘泵、旋转活塞泵维修时泵腔积液排放困难、更换机械密封转子安装劳动强度大、耗时长等现象,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经过发明多项专用工具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保证了安全正常生产。
范意斐,王新华,毛洲[3](2016)在《外环流活塞泵数值计算与内流特性分析》文中指出外环流活塞泵是一种适于输送高黏度介质的双转子泵,广泛用于化工、石油等领域。对于这种泵的设计与优化已有一定理论基础,但对其内流特性尚缺少认识。为了研究泵内的流场特性,采用浸入式模型对外环流活塞泵进行了三维瞬态数值计算,并结合相关理论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子腔室的排液过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转子啮合产生的主脉动,二是易闭死区域的局部高压产生的次脉动。传统流量计算公式误差较大,而根据内流特性提出的用叶片体积计算流量的方法相对误差最小。采用圆弧作为过渡曲线时,增大圆弧半径有助于降低易闭死区域内的压力与真空度,缓解振动、噪声和空化等问题,但流量会小幅降低。
杜旭明[4](2012)在《转子泵转子型线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子泵作为一种回转式容积泵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转子泵具有工作原理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密封安全、无污染等特点,不仅适用于油液介质输送,而且在日用化工、石油、医药、食品等行业也有广泛潜在的市场。转子泵还可以在部分场合可替代螺杆泵及离心泵。随着人们对转子泵逐渐了解与认识,其应用领域也在逐渐的扩大。随着对转子泵的应用的增多,也开始了对转子泵更多的相关研究。加之目前国内外的众多设计、分析软件的发展,绘图软件已经有强大的二维、三维功能,现代化的智能机柔性加工的发展,为转子泵的设计与生产提供了保证。本文着重在转子泵的转子设计及参数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研究。目前国内对转子泵理论化研究较少,以及对转子型线的研究起步较晚,资料较少,有些研究尚不成熟,对本文的研究很不利。本文着重从理论上对转子型线进行研究,并进行参数化设计。对转子泵转子的设计提出设计要求,选取目前厂家仿制较多的摆线型和圆弧型转子进行曲线的理论分析,分别根据其曲线形成原理及共轭原理推导出理论型线方程和实际型线方程,以及不同型线的面积利用系数、径距比的选取。运用MATLAB软件编写绘制实际型线的程序,进行转子参数化设计。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的处理,可以方便的在AutoCAD软件中绘制转子图纸。可通过参数变换,快速的设计出不同系列的转子,缩短设计周期。并且此设计方法不仅可靠,而且精度高,可以方便的在数控加工中心或柔性制造单元中加工。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转子及转子其他零部件进行了设计并装配,完成转子泵样机的设计。并且利用COSMOSMotion对所设计的转子泵进行了运动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转子在运转过程中没有干涉,并且间隙均匀。设计的转子满足转子泵的设计要求,证明本文的转子设计方法合理可行。
周佳,邓鸿英,张华军,张生昌,郑水华,李海山[5](2010)在《内环流活塞泵转子型线及运动仿真》文中研究说明以内环流活塞泵齿形型线为研究对象,对其啮合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内环流活塞泵转子运动规律,基于内转子齿形型线为圆弧,建立动坐标系。假定外转子不动,内转子作相对运动,在国内首次推导出外转子齿形型线的计算式。通过实例计算及运动仿真分析,验证了齿形型线方程及计算公式的正确性。
周佳[6](2010)在《内环流活塞泵转子型线的研究及其间隙的分析》文中认为内环流活塞泵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型转子泵,但国内对其研究工作严重滞后,至今尚未解决其内外转子啮合型线的设计问题。本文以内环流活塞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该泵的转子型线、结构及其间隙大小等进行了理论分析、运动仿真分析及结构创新方面的研究,提出并建立了该泵的外转子齿形型线的设计计算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提出了一种内环流活塞泵总体结构方案,介绍了该泵的结构特征及工作原理。2.流量特性的研究。参考内啮合齿轮泵的流量计算公式,分析推导得出了内环流活塞泵的实际流量公式和瞬时流量公式以及流量脉动系数。3.转子型线的研究。根据内环流活塞泵转子运动规律,基于内转子齿形型线为圆弧,建立动坐标系。在假定外转子不动,内转子作相对运动条件下,首次推导出外转子齿形型线的设计计算公式,填补了国内内环流活塞泵转子齿形型线设计的空白,为该泵的转子型线设计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实例计算并应用CAXA软件,得到了外转子齿形型线的理论曲线图。应用Cosmosmotion对转子运动仿真分析,验证了齿形型线方程及计算公式的正确性。上述型线较好地解决了内外转子啮合时的干涉问题,使泵运行更加平稳,噪音更低。4.间隙的分析。通过对内环流活塞泵的间隙情况的详细分析,基于平行平板缝隙的理论模型,从流体力学、流体力学在流体机械中的应用两方面,分析推导出该泵径向间隙的最佳间隙、无泄漏间隙公式以及泄漏流量公式,最后借助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对径向间隙实例进行了分析仿真。
张生昌,邓鸿英,牟介刚,郑水华,邵文娥,黄新华[7](2008)在《新型外环流转子活塞油气混输泵》文中提出针对传统的外环流转子活塞油气混输泵运行时存在易产生气阻、密封易失效、可靠性差和效率低等问题,对其结构做了4个方面的优化改进:(1)将悬臂式结构改进为简支式结构;(2)设计了转子平衡装置;(3)优化设计转子型线;(4)将箱体和泵体优化设计成一体。改进后新型泵的型式试验和近1年的现场运行状况表明,该泵有效地降低了轴承和转子部件的受力,改善了机械密封运行条件,缩小了密封间隙,防止了输气工况下产生的气阻现象,大大提高了油气混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叶晓琰,石海峡,胡敬宁,张生昌[8](2007)在《外环流转子泵转子与泵体间间隙的优化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外环流转子泵运转时泵的转子与轴的受力分析,建立力学模型,导出了该泵转子与泵体间的间隙计算式;依据N-S微分方程,推导出转子泵间隙的漏损公式。试验验证了间隙和漏损计算公式的实用性,为提高该泵的设计水平及性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华军[9](2006)在《外环流活塞泵优化设计及其转子AutoCAD二次开发》文中指出本文以外环流活塞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该泵的转子型线、结构、间隙以及转子的二次开发进行了理论分析及结构创新方面的研究,建立了该泵的优化设计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1.通过分析该泵转子运动状况,建立了转子与定轴之间所形成的真空区域面积的数学模型,首次推导得出了转子型线的优化计算公式,为该泵转子型线的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填补了外环流活塞泵转子型线设计的理论空白;进一步应用MATLAB软件,得到了转子优化型线的理论曲线图;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修正后的优化型线能大幅度提高该泵的汽蚀性能。2.通过对该泵主从动轴受力情况的详细分析,在传统的外环流活塞泵悬臂式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外环流活塞泵简支式创新型结构;并通过理论分析和ANSYS有限元分析,对传统结构和新型结构的实例进行了分析比较。一种外环流活塞泵已申报中国专利,并已受理。3.通过对该泵的间隙密封情况的详细分析,在平行平板缝隙模型的基础上,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推导得出了该泵径向和轴向间隙的最佳间隙、无泄漏间隙以及泄漏流量公式;并借助FLUENT软件对实例间隙进行了分析。4.利用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VBA,完成了外环流活塞泵转子的二次开发;并通过实例的应用,验证了该泵转子的二次开发能大幅度地提高该泵设计效率。本文对外环流活塞泵的创新及优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先进成果,特别是首次推导得出的转子型线优化计算公式及优化设计的新型结构。最后,本文指出了研究工作中还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及今后需要做的研究工作。
张生昌,牟介刚,张华军[10](2005)在《外环流活塞泵转子型线对汽蚀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外环流活塞泵运转状况,通过对转子型线与流速变化、汽蚀性能的内在关系的分析,阐述了转子型线对汽蚀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转子与定轴之间闭死区域面积的数学模型,并在原型线公式基础上,根据伯努利方程推导出了优化后的转子型线数学公式,通过该泵传统型线与优化型线两种转子的对比,验证了转子型线优化计算式的准确性,为提高该泵的汽蚀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外环流活塞泵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环流活塞泵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黏性液体输送及其对Wankel泵工作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几种典型的高黏度介质输送泵概述 |
1.2.1 离心泵 |
1.2.2 往复泵 |
1.2.3 转子泵 |
1.2.4 Wankel泵 |
1.3 液体黏度对泵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1 理论研究现状 |
1.3.2 试验研究现状 |
1.3.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黏性流体管道流动特性研究 |
2.1 黏性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 |
2.1.1 流体的黏性 |
2.1.2 流体的分类 |
2.2 黏性流体流动的基本特性 |
2.2.1 黏性流体的流动状态 |
2.2.2 黏性流体的管道流动特性 |
2.2.3 黏性流体的流动阻力类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黏性液体对Wankel泵输出效率的影响机制 |
3.1 Wankel泵的性能参数及工作曲线 |
3.1.1 性能参数 |
3.1.2 工作曲线 |
3.2 Wankel泵机械效率研究 |
3.2.1 轴承摩擦损失 |
3.2.2 齿轮啮合摩擦损失 |
3.2.3 密封系统摩擦损失 |
3.2.4 液体介质对机械损失的影响分析 |
3.3 Wankel泵水力效率研究 |
3.3.1 泵进出口处的水力损失 |
3.3.2 液体在腔体内扩散和收缩损失 |
3.3.3 腔体内的流道摩擦损失 |
3.4 Wankel泵容积效率研究 |
3.4.1 Wankel泵泄漏途径分析 |
3.4.2 Wankel泵的理论流量 |
3.4.3 液体介质对容积效率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液体黏度对Wankel泵输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4.1 Wankel泵水力模型试验系统 |
4.1.1 试验系统功能需求 |
4.1.2 试验目的 |
4.1.3 试验原理 |
4.1.4 水力模型试验台简介 |
4.2 黏性液体对Wankel泵工作特性影响的试验设计 |
4.2.1 输送介质条件 |
4.2.2 试验工况设计 |
4.2.3 试验步骤 |
4.2.4 试验结果 |
4.3 液体黏度对Wankel泵工作特性的影响 |
4.3.1 不同转速下泵的工作特性 |
4.3.2 不同工作压力下泵的工作特性 |
4.4 与离心泵性能对比 |
4.5 Wankel泵用于黏性液体输送的最优工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液体黏度影响的Wankel泵数值模拟研究 |
5.1 数值计算理论基础 |
5.1.1 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73] |
5.1.2 湍流模型 |
5.2 Wankel泵流道模型建立和前处理 |
5.2.1 Wankel泵三维模型的建立 |
5.2.2 数值离散化方法 |
5.2.3 边界条件设置 |
5.3 Wankel泵流场特性分析 |
5.3.1 数值计算准确性分析 |
5.3.2 压力场分析 |
5.3.3 流速场分析 |
5.3.4 液体流动轨迹分析 |
5.4 液体黏度对Wankel泵流场特性的影响分析 |
5.4.1 液体黏度对压力场的影响 |
5.4.2 液体黏度对流速场的影响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旋转活塞泵在稠油处理生产中常见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处理站原油脱水工艺流程 |
2 旋转活塞泵结构及工作原理 |
3 旋转活塞泵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 |
3.1 启动前不盘泵 |
3.2 泵腔积液排放困难 |
3.3 机械密封更换难 |
4 应对解决措施 |
4.1 研制盘旋转活塞泵专用工具 |
4.2 泵腔积液排放困难 |
4.3 新型转子安装工具 |
5 结论 |
(3)外环流活塞泵数值计算与内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计算模型与方法 |
1.1 外环流活塞泵的模型参数 |
1.2 浸入式模型 |
1.3 数值计算方法 |
2 计算结果分析 |
2.1 流量特性分析 |
2.2 过渡曲线分析 |
3 结论 |
(4)转子泵转子型线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转子泵简介 |
1.2 转子泵的主要用途 |
1.3 转子泵相对离心泵及螺杆泵的优点 |
1.4 转子泵及转子型线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转子泵结构及原理 |
2.1 转子泵的工作原理 |
2.2 转子泵的构造 |
2.3 转子泵的结构形式 |
2.4 转子泵的传动方式 |
2.5 转子泵的润滑方式 |
2.6 转子泵的工作特点及性能指数 |
2.6.1 转子泵工作特点 |
2.6.2 转子泵的性能范围 |
2.7 转子泵的转子型线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转子泵的转子型线方程 |
3.1 摆线转子型线 |
3.1.1 摆线形成原理 |
3.1.1.1 内摆线方程 |
3.1.1.2 外摆线方程 |
3.1.1.3 基本尺寸关系 |
3.1.2 摆线型线方程 |
3.1.2.1 理论型线方程 |
3.1.2.2 实际型线方程 |
3.1.3 面积利用系数 |
3.1.3.1 内摆线对应的影线面积 |
3.1.3.2 外摆线对应的影线面积 |
3.1.3.3 转子横断面总面积 |
3.1.3.4 面积利用系数 |
3.2 圆弧转子型线 |
3.2.1 基本尺寸关系 |
3.2.2 圆弧型线方程 |
3.2.2.1 理论型线方程 |
3.2.2.2 实际型线方程 |
3.2.3 径距比的选取 |
3.2.3.1 叶谷曲率半径 |
3.2.3.2 拐点和驻点存在的条件 |
3.2.3.3 径距比的适用范围 |
3.2.4 面积利用系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子泵的分析及型线设计 |
4.1 转子泵转速的确定 |
4.2 转子泵的排量计算 |
4.3 转子泵的流量计算 |
4.4 转子泵的容积利用系数 |
4.5 转子间隙 |
4.6 转子的最大半径设计 |
4.7 转子型线径距比的确定 |
4.7.1 摆线转子型线径距比的确定 |
4.7.2 圆弧转子型线径距比的确定 |
4.8 转子型线设计所用软件及方法介绍 |
4.8.1 MATLAB 简介 |
4.8.2 AutoCAD 简介 |
4.8.3 AutoCAD 环境下转子参数化绘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4.9 转子型线的参数化设计 |
4.9.1 参数化编程的基本思路 |
4.9.2 型线方程的参数数值 |
4.10 转子型线的 MATLAB 程序 |
4.10.1 摆线型线转子的实际型线程序 |
4.10.2 圆弧型线转子的实际型线程序 |
4.11 AutoCAD 下转子型线绘制 |
4.12 转子泵腔体进出口直径计算 |
4.12.1 腔体进口直径计算 |
4.12.2 腔体出口直径计算 |
4.13 同步齿轮的设计与校核 |
4.14 机械密封 |
4.15 两种型线的对比 |
4.16 转子型线对互换性影响 |
4.1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转子泵三维设计及运动仿真 |
5.1 SolidWorks 简介 |
5.2 转子泵设计 |
5.2.1 转子泵转子三维模型建立 |
5.2.2 转子泵其它部件的三维模型建立 |
5.2.3 所用标准件的三维模型建立 |
5.2.4 转子泵的装配 |
5.3 转子泵的运动仿真 |
5.3.1 三叶圆弧转子的运动仿真 |
5.3.2 两叶摆线转子的运动仿真 |
5.4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内环流活塞泵转子型线及运动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转子型线设计计算 |
1.1 转子主要几何尺寸的确定 |
1.2 内外转子齿形型线的确定 |
1.3 外转子齿形型线计算式推导 |
1.3.1 内转子齿形A圆心O3的运动轨迹 |
1.3.2 外转子型线计算式 |
2 实例计算 |
3 运动仿真 |
4 结论 |
(6)内环流活塞泵转子型线的研究及其间隙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转子泵及内环流活塞泵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1.2.1 转子泵的概述 |
1.2.2 内环流活塞泵的特点 |
1.2.3 内环流活塞泵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特性及工作原理 |
2.1 结构特征 |
2.2 工作原理 |
2.3 性能特性曲线 |
2.4 流量 |
2.4.1 理论流量和实际流量 |
2.4.2 瞬时流量 |
2.4.3 流量脉动系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环流活塞泵转子型线分析推导 |
3.1 转子型线设计计算 |
3.1.1 转子主要几何尺寸的确定 |
3.1.2 内外转子齿形型线的确定 |
3.1.3 推导外转子齿形计算公式 |
3.1.4 内转子齿形A圆心O_3的运动轨迹 |
3.1.5 外转子型线计算公式 |
3.2 实例计算 |
3.3 CAXA软件绘制外转子的齿形型线 |
3.3.1 CAXA的简介 |
3.3.2 CAXA绘制公式曲线 |
3.3.3 CAXA绘制齿形型线实例 |
3.4 基于Cosmosmotion内环流活塞转子泵的啮合仿真 |
3.4.1 Cosmosmotion的简介 |
3.4.2 内环流活塞转子泵主体部分的装配 |
3.4.3 模拟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环流活塞泵间隙大小的分析研究 |
4.1 转子与各零件之间的径向间隙 |
4.2 平行平面缝隙理论模型 |
4.2.1 速度分布规律 |
4.2.2 切应力与摩擦力 |
4.2.3 流量与无泄漏缝隙 |
4.2.4 功率损失与最佳缝隙 |
4.3 径向间隙分析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FLUENT软件的内环流泵间隙流场数值模拟 |
5.1 FLUENT软件简介 |
5.2 FLUENT的分析过程 |
5.3 FLUENT对内环流活塞泵间隙分析实例 |
5.4 流场数值模拟 |
5.4.1 控制方程 |
5.4.2 层流、湍流的判别标准—临界雷诺数 |
5.4.3 求解模型 |
5.4.4 边界条件 |
5.5 前处理—利用GAMBIT建立计算模型 |
5.6 压差对泄漏量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8)外环流转子泵转子与泵体间间隙的优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间隙选择的一般原则 |
2 转子与轴的变形计算 |
2.1 转子主要几何尺寸 |
2.2 转子受力分析及挠度 |
2.3 轴的受力分析及挠度 |
3 间隙对泵性能的影响 |
3.1 径向间隙的漏损 |
3.2 端面间隙的漏损 |
3.3 容积效率 |
3.4 试验验证 |
4 结束语 |
(9)外环流活塞泵优化设计及其转子AutoCAD二次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泵的概述 |
1.1.1 泵的用途及分类 |
1.1.2 基本性能参数 |
1.1.3 泵的汽蚀 |
1.2 转子泵及外环流活塞泵的特点和研究现状 |
1.2.1 转子泵的概述 |
1.2.2 外环流活塞泵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本课题来源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外环流活塞泵转子型线优化设计 |
2.1 一般转子型线数学公式 |
2.2 转子型线优化数学公式的分析和推导 |
2.2.1 转子工作原理及运动状况分析 |
2.2.2 转子型线的优化设计计算 |
2.3 MATLAB在绘制转子型线中的应用 |
2.3.1 MATLAB的简介 |
2.3.2 MATLAB应用实例 |
2.4 试验验证 |
2.4.1 试验标准 |
2.4.2 试验结果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外环流活塞泵结构优化及静力学计算分析 |
3.1 外环流活塞泵结构优化及理论计算 |
3.1.1 轴的受力分析与建模计算 |
3.2 外环流活塞泵结构优化及理论计算分析实例 |
3.2.1 轴上各作用力的关系 |
3.2.2 传统外环流活塞泵结构的分析计算 |
3.2.3 新型外环流活塞泵结构的分析计算 |
3.2.4 结果分析 |
3.3 外环流活塞泵结构ANSYS有限元分析 |
3.3.1 外环流活塞泵ANSYS有限元分析实例 |
3.3.2 结果分析 |
3.4 转子结构静力学分析实例 |
3.4.1 建模加载 |
3.4.2 网格划分 |
3.4.3 后处理结果 |
3.4.4 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外环流活塞泵间隙密封的分析研究 |
4.1 平行平板缝隙理论模型 |
4.1.1 缝隙流量分析 |
4.1.2 最佳缝隙计算公式 |
4.2 外环流活塞泵转子与各零件之间的间隙分析研究 |
4.2.1 转子与各零件之间的径向间隙分析研究 |
4.2.2 转子与各零件之间的轴向间隙分析研究 |
4.3 FLUENT流体分析实例 |
4.3.1 FLUENT软件简介 |
4.3.2 外环流活塞泵间隙分析实例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VBA的外环流活塞泵转子AutoCAD二次开发 |
5.1 AutoCAD VBA开发工具 |
5.1.1 AutoCAD ActiveX自动化技术简介 |
5.1.2 VBA的功能 |
5.1.3 VBA作为AutoCAD开发工具的优势 |
5.2 基于VBA的外环流活塞泵转子AutoCAD二次开发 |
5.2.1 转子结构及型线方程 |
5.2.2 泵转子二次开发功能原理 |
5.2.3 泵转子AutoCAD VBA二次开发步骤 |
5.3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转子优化型线Matlab程序代码 |
附录2 外环流活塞泵ANSYS后处理结果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10)外环流活塞泵转子型线对汽蚀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转子型线一般数学公式 |
2 转子运动状况分析及型线对汽蚀性能的影响 |
3 转子型线优化计算式的分析推导 |
3.1 转子与定轴之间B区域面积的数学模型 |
3.2 转子型线的优化数学公式 |
4 试验 |
5 结束语 |
四、外环流活塞泵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黏性液体输送及其对Wankel泵工作特性的影响研究[D]. 郝彭帅. 山东大学, 2020(11)
- [2]旋转活塞泵在稠油处理生产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 靳光新,伍小三,钟汉昌,赵燕,李军强.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7(03)
- [3]外环流活塞泵数值计算与内流特性分析[J]. 范意斐,王新华,毛洲. 机械工程师, 2016(03)
- [4]转子泵转子型线的设计研究[D]. 杜旭明.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0)
- [5]内环流活塞泵转子型线及运动仿真[J]. 周佳,邓鸿英,张华军,张生昌,郑水华,李海山. 农业机械学报, 2010(05)
- [6]内环流活塞泵转子型线的研究及其间隙的分析[D]. 周佳.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6)
- [7]新型外环流转子活塞油气混输泵[J]. 张生昌,邓鸿英,牟介刚,郑水华,邵文娥,黄新华. 石油机械, 2008(01)
- [8]外环流转子泵转子与泵体间间隙的优化选择[J]. 叶晓琰,石海峡,胡敬宁,张生昌. 农业机械学报, 2007(04)
- [9]外环流活塞泵优化设计及其转子AutoCAD二次开发[D]. 张华军. 浙江工业大学, 2006(04)
- [10]外环流活塞泵转子型线对汽蚀性能影响的研究[J]. 张生昌,牟介刚,张华军. 农业机械学报,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