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大问题困扰北京散热器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俞康康[1](2021)在《新型氮化硼/硅橡胶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导热硅橡胶能有效降低热阻,促进散热,在电子、电器、电信、电力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技术的发展对导热硅橡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导热填料对导热硅橡胶的性能有决定性影响。六方氮化硼(hexagonal-boron nitride,h-BN)具有导热系数高、绝缘性能好等优点,是理想的导热填料之一,但是由于分散性差和增黏严重等问题,六方氮化硼/高分子导热复合材料的实用化并不顺利。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开发了超重力沉积法,发展了一类新型氮化硼/硅橡胶导热复合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超重力沉积法制备了六方氮化硼/硅橡胶(h-BN/silicone rubber,h-BN/SR)导热复合材料。流变学研究表明h-BN/SR原料混合物存在明显的黏度突增现象。高黏度对混料、成型造成不利影响。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h-BN在硅橡胶中形成了总体均匀的分散,但是h-BN颗粒相互搭接形成孔洞,导致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并不致密。未经超重力处理的h-BN/SR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为1-1.6 W/m K(初始浓度20-35%),而经过超重力处理的h-BN/SR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可达3.1W/m K(初始浓度30%,离心速度15000 rpm)。为了解决h-BN/S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不致密的问题,通过超重力沉积法制备了球形氮化硼/硅橡胶(spherical boron nitride/silicone rubber,sBN/SR)导热复合材料。流变学研究表明球形氮化硼引起的黏度突增程度弱于h-BN。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球形氮化硼在硅橡胶基体中形成了均匀的分散,并且复合材料具有高度致密的微结构。经过超重力处理的sBN/SR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可达4.0 W/m K(初始浓度40%,离心速度15000 rpm),明显高于未经超重力处理的h-BN/SR或sBN/SR复合材料,也高于经过超重力处理的h-BN/SR复合材料。应用研究表明,sBN/SR导热复合材料可以使LED工作温度额外降低5℃。本论文开发了超重力沉积法,制备了一类新型氮化硼/硅橡胶导热复合材料,其中球形氮化硼/硅橡胶导热复合材料具有分散均匀、微结构致密、导热系数高等优点。本论文为氮化硼分散性差、黏度突增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可以为具有类似的分散或增黏问题的碳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二维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分子导热复合材料等领域提供参考。
曹欣[2](2021)在《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热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功能和性能的不断提升,电子设备的体积越来越小,装配的元器件数量越来越多,器件运行功率越来越大,导致热流密度和安装密度急速攀升。因此,对电子设备的热控制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微通道换热以其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工程实现性好等诸多优点,作为一种高效的换热形式被海内外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微通道换热结构形式多样不胜枚举,以蛇形微通道换热结构和带有翅片的微通道换热结构散热效果最理想。本文对微通道设计与优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两种新型的微通道结构,即:新型双排蛇形微通道散热器和棋盘式翅片微通道散热器,获得了冷却系统流动和散热综合性能优良的散热器结构。在此基础上,针对流场设计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以及设计参数优化等问题开展了仿真模拟和实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在对传统蛇形通道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双排蛇形微通道换热器结构(D-SMTH),并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对不同设计参数下的双排蛇形微通道散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结果显示:与传统的单排蛇形微通道模型SMCF对比,新型换热器散热效果得到了显着提高。交叉排布进出口方式的双排蛇形微通道模型的努塞尔数增长幅度更快,D-SMTH-A模型的平均努塞尔数最大提高了13.7%,换热效果理想。(2)设计并搭建了双排蛇形微通道换热器散热性能的测试平台,进行了对流换热实验,利用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双排蛇形微通道换热器模型仿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不超过6%,表明D-SMPF模型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3)针对传统板式翅片下直流微通道换热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有新型翅片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DMTF),并对不同次流道结构下的换热器进行了性能仿真建模与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泵输出功率下,本文提出地交错式进出口排布DMTF在降低热阻和提高努塞尔数方面相较传统的DMPF模型具有明显优势。论文研究发现,DMTF模型的热阻和底面温差均小于DMPF模型且散热效果更均匀;与现有带环形翅片模型MRNH对比,在同一功率下努塞尔数最大增加了13.6%。DMTF模型的底板温差较MRNH模型降低了2K,这对提高微通道散热器传热均匀性来说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4)设计并搭建了多进多出的板式翅片微通道换热器散热性能测试平台,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经过实验数据的归纳与计算,得出板式翅片微通道换热器在不同流速下仿真得到的压降与实验测量的压降相对误差不超过6%,平均努塞尔数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的结论,表明平板翅片微通道模型的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5)应用遗传算法,对本文所提两种微通道结构的流场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构建了以提升散热底板的温度均匀性和降低功耗为目标的目标函数,分别对双排蛇形微通道散热器中通孔数量和通孔直径、棋盘式翅片结构微通道散热器中斜槽宽度及斜槽交角等设计参数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双排蛇形微通道散热器中优化搜索误差小于2%,棋盘式翅片结构微通道散热器中优化搜索误差小于3%。通过优化,双排蛇形微通道换热器的努塞尔数比优化前的仿真结果提高了14.1%,棋盘式翅片结构微通道换热器的努塞尔数比优化前的仿真结果提高了12.7%,换热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
汪云生[3](2019)在《A公司采购成本改善研究》文中提出在企业的运营成本当中,采购成本是占比例最大的部分,采购成本的管理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来说不言而喻。本文以外商独资的A公司为例,其作为全球高性能水冷行业的领导者,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A公司采购成本占产品销售价格的60%左右,直接影响了公司的产品价格和市场竞争力。因此,本文将针对其加强采购成本管控,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策略等作相关研究。本文将从介绍采购管理发展趋势入手,分析A公司采购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组织架构、采购模式、供应商管理、代工厂制造服务、采购策略、采购产品质量以及库存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问题,逐一分析,提出多种改善的策略和思路。站在采购总拥有成本的角度,对价格及成本做精细分析,产品的价值做更一步优化,对质量、库存、交货做系统化管理,以及组装代工模式的改善等多个方面实施改善方案。从供应链采购管理的视角,对实施战略采购的管理理念、采购模式、采购策略、供应商管理、组织结构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保证各种改善和优化策略得以有效的实施。其研究结论对于中小型外资企业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朱凌云[4](2019)在《温差发电机输出功率的机理研究与装置研发》文中提出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紧缺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各种环保节能的政策与措施都已成为我们文明生活发展趋势。温差发电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的发电技术。本文进行了温差发电机的机理研究与装置研发。研究内容对提升半导体的温差发电性能与实际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温差发电机装配技术对输出功率的影响,具体包括安装压力、散热技术、界面填充剂和温差发电片的串并联方式。为进行上述内容的研究,设计并搭建半导体温差发电系统的性能测试平台,研究每个参数对温差发电片输出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存在最佳参数使得温差发电片输出达到最大功率。2.为进一步探究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发电性能,建立了一个分析单片温差发电片中的温度分布以及发电性能的理论数学模型,探究了各环节间中各能量转换与损失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温差发电片中实际用于发电的有效温差比实验中测量的温差小得多,近低于20%;温差发电片上的热阻由导热硅脂、陶瓷板以及热电偶臂与铜片之间的接触热阻引起;温差发电机在工作时,产生的焦耳热只占总热量的3.5%,因此,可以忽略焦耳热引起的温差发电片内部的非线性温度分布;产生的帕尔贴热占总热量的6.1%,因此在计算温度分布时,帕尔贴热不能被忽略。此外,将实验测试结果与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理论数学模型的可靠性。3.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一款新型壁炉型温差发电机的样机研发。首先用solidworks软件对壁炉型温差发电机进行了三维建模,委托加工再组装后,对该样机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温差发电片的冷热端温差为100.8°C的情况下,对外供电为12 V时,对外可供14.9 W的电能,此时该壁炉型温差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为25.4V,输出总功率为21.3 W;与此同时该壁炉型温差发电机可对室内供暖2013.5W。
徐萍[5](2019)在《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业作为中国的支柱行业,其建筑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民生活品质和人身安全状况。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各级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建筑工程质量加强监管,使得我国建筑工程质量总体水平有了大幅改善,安全和质量事故率明显下降。但是,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外来文化冲击以及新时代人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建筑工程渐渐无法满足当代使用者的品质需求。用户对建筑工程品质投诉不断、施工现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观感和适用性差等频现弊端,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建筑业市场亟需一套完善的、普适的、覆盖建筑建设和运营双阶段的质量评比机制,使内在品质得以彰显,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层面。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定量评价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建筑工程品质评价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通过对建筑工程质量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将建筑工程品质概括为“质量”与“品位”的综合,并将品质评价分为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两个评价阶段,进而从目的、范围、主体、实施过程四个方面阐述了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的内涵。然后,基于已有文献和国内外现行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标准的分析总结,从结构工程、装饰工程、安装工程三个方面构建建设阶段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邻域粗糙集对指标体系进行约简,筛选出精度最高的指标集并计算指标权重,形成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模型。基于文献分析及使用者访谈,选取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初步评价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和问卷调查法,确定了观感质量、适用性能、耐久性能、物业服务性能及环境性能等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构建基于ANP法的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模型。其次,结合专家意见将建筑工程建设阶段评价模型与运营阶段评价模型相结合,计算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最终评分。通过对新加坡和日本及我国现有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标准应用的分析,从评价机构、评价结果、评分应用构建建筑工程评价体系的应用框架。从完善法律政策体系、改善质量保修制度、加强社会监管等维度提出了我国建筑工程品质评价制度补偿的思路。最后,以南京市某房地产项目为研究案例,运用前文构建的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邀请专业评价小组对项目建设阶段进行品质评分,并采用项目使用者对项目运营阶段的满意度进行品质评分,进而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张风菊[6](2019)在《一种大功率LED封装高散热基板结构》文中指出LED照明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体积小、使用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优点,成为目前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光源。然而随着LED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散热成为制约大功率LED器件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若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将对LED的使用寿命、光通量、出光效率等性能造成严重影响。本文针对大功率LED照明器件的散热技术进行了研究,发现封装基板中的绝缘层是限制LED芯片散热的主要原因。针对LED散热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大功率LED封装高散热基板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LED散热通道进行了优化设计,让芯片产生的热量不通过导热性能差的绝缘层直接散发到周围环境中去,并提出了一种高散热基板的设计方案。与传统基板相比,少了一层高热阻绝缘层,芯片的热量可以更快的散发出去,同时也实现了导电通道和导热通道相分离。(2)金属基板选择复合板(铜、铝)而不是单一的金属材料,不仅可以提高散热性能,而且改进了基板与灯珠、散热器的传统连接方式,用焊接的方式代替传统用螺栓、聚合物粘结剂的连接方式,进一步优化了热量散发的路径。(3)通过ANSYS热仿真,对比传统基板和高散热基板的导热性能。当对1/4颗LED进行热仿真时,高散热基板封装结构的热阻比传统散热基板的热阻降低了 72.67%。当对多颗LED进行热仿真时,热阻降低了 17.4%。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7](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姜巍[8](2017)在《康明斯柴油机整车匹配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能源和环保是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的、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年来我国各地雾霾天气显着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各相关行业均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因此,节能减排始终是汽车行业研究者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柴油发动机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燃烧过程相对汽油机较复杂,为了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和油耗法规,在汽车发动机选型阶段就要选择性能优良的发动机。康明斯是集成进气、燃油、电控、燃烧优化、滤清及后处理技术等五大关键技术的柴油发动机制造商。ISF发动机是康明斯公司投入巨资最新研发并唯一在中国生产的轻型旗舰动力战略产品,其中ISF2.8系列柴油机采用的技术、加工装配以及试验检测,均是在消化吸收原机型的基础上,经过创新研制使产品更加适合中国国情。该发动机机型采用丰田浮雕式缸体、德国马勒连杆、BOSCH公司的原装进口高压油泵和油嘴,上述全球顶级供应商产品确保ISF2.8发动机各项优良的性能参数,使该发动机在同类产品中表现出优异性能。华晨汽车集团与康明斯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双方的产品及技术资源,整合双方在各自领域的优势,使ISF2.8发动机在整车上能够充分发挥出优越性能,针对市场需求,设计出一种性价比较突出的经典车型。本课题基于华晨汽车集团与康明斯的技术合作,以康明斯ISF2.8发动机以及华晨大海狮车型(H2L)为研究对象,完成整车匹配开发。主要针对发动机及进气系统、排气系统、冷却系统、燃油系统、离合器总成以及变速箱总成进行优化匹配,并进行整车排放测试以及NVH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发动机整车匹配优化后,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良好,满足动力性要求,完成了既定整车目标性能的要求(尤其NVH性能),实现了国内自主开发欧V轻型柴油车的排放要求,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可以作为行业标杆。目前项目已批产,成功出口智利1800余台。
林伟连[9](2017)在《面向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时代,全球经济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创新创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这种大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整体上看,产学研合作50多年的发展,始终沿着从短期走向长期、从松散走向紧密、从技术单向转移走向双向流动的趋势演变。那么,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又该如何走向呢?本研究面向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对产学研合作领域的文献梳理、理论探讨、案例探索、现状调研,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构建”这一命题,探讨产、学、研三方在合作创新过程中,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方式,尝试构建一个长期、持续、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进而促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提升。本研究从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的内涵辨析入手,强调了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共同信任、共同愿景、共同组织、共同利益、共担风险。提出了以产、学、研为核心主体,技术项目为链接纽带,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为支撑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要素模型,并围绕共同体的组织运行,剖析了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的风险管理、利益机制和运行机理等核心问题。最后,本研究从资金引导、法律保障、运行激励三方面,讨论了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的政策保障问题。本研究认为,在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今天,持续创新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础。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的提出,倡导产学研三方共同成长、联动发展,既在理念上解决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问题,更从实践层面解决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问题,因此,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是一个值得积极倡导、深入研究、不断推广的合作创新模式。
刘志猛[10](2016)在《A企业基于出口退税的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出口退税制度是国家对外贸出口企业实行的一项财政激励政策,通过出口退税的结构性调整,国家可以引导外贸行业的发展方向,激励外贸企业的转型和升级,提高外贸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出口退税制度最直接的收益人是各类外贸出口企业,外贸企业能否科学合理的利用出口退税政策来实现自身权益的最大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不合理的出口退税操作不但会造成企业应得的出口退税流失,还可能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出口退骗税的法律风险,所以外贸企业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必须首先要对出口退税制度有深度的理解,然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出口退税制度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目前全球的经济自危机走出后还处于缓慢复苏与增长阶段,国际消费市场持续的低迷和萎缩,使得外贸企业目前的出口形势II都比较严峻,而国内同行外贸企业间同质化的竞争越来越惨烈。国家也逐步取消“两高一资”的产品的出口退税并逐步限制其出口数量。所以国内的外贸企业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摆脱固有旧思维模式的束缚,解放思想,不断的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实现出口产品的转型与升级和销售业绩的不断增长。同时在企业内部要要从管理入手,实行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企业的绩效,降低采购成本,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a企业的出口实践操作中,通过在企业内部构建学习型组织,对企业内部实行科学而又有效的管理,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对产品实行持续的改进和升级,使得产品的出口退税等级都得到提高,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产品的转型与升级,也使得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可以从海外客户那里赚取更多的利润。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使得企业管理从单纯的外贸销售管理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的系统管理,摆脱了外贸企业单纯依赖国家退税收入来盈利的局面,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外贸教育领域,专家和学者对出口退税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宏观方面,大都是研究出口退税政策对国家、某些省市或者某些行业领域的影响,而本文主要是从微观方面着手,以一家A外贸企业的日常运营为例,从外贸实践者的角度来分析出口退税政策对个体外贸企业的具体影响,以及个体企业如何利用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来调整出口产品的类型和结构,并对企业自身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将单纯的外贸出口业务改造为产品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了A企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和利润的持续增长,降低了外贸企业对出口退税的依存度。这些实践外贸管理经验对于外贸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来说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五大问题困扰北京散热器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大问题困扰北京散热器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氮化硼/硅橡胶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分子导热复合材料 |
1.2.1 高分子导热复合材料的主要类型 |
1.2.2 高分子导热复合材料的导热机理 |
1.2.3 热界面材料 |
1.3 导热硅橡胶 |
1.3.1 硅橡胶概述 |
1.3.2 硅橡胶种类 |
1.3.3 导热硅橡胶 |
1.4 氮化硼 |
1.4.1 氮化硼的基本特征 |
1.4.2 氮化硼的纳米结构 |
1.4.3 球形氮化硼的制备 |
1.5 氮化硼/高分子导热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统计分析 |
1.5.1 数据采集方法 |
1.5.2 常见的高分子基体 |
1.5.3 氮化硼表面改性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
1.5.4 导热系数的各向同性、各向异性 |
1.5.5 氮化硼/硅橡胶导热复合材料研究简介 |
1.6 超重力技术 |
1.6.1 超重力技术的应用 |
1.6.2 通过超重力技术解决氮化硼分散、增黏两大问题的原理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六方氮化硼/硅橡胶导热复合材料的超重力沉积制备与结构、导热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材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h-BN/SR原料混合物黏度测试样品的制备 |
2.2.4 超重力沉积法制备h-BN/SR复合材料 |
2.2.5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h-BN/SR原料混合物的增黏问题与机理解释 |
2.3.2 h-BN/SR复合材料的微结构 |
2.3.3 h-BN/SR复合材料不同部位的XRD与密度 |
2.3.4 h-BN/SR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球形氮化硼/硅橡胶导热复合材料的超重力沉积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模压法制备sBN/SR复合材料 |
3.2.4 超重力沉积法制备sBN/SR复合材料 |
3.2.5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sBN和 h-BN的形貌 |
3.3.2 sBN/SR原料混合物黏度分析 |
3.3.3 sBN/SR复合材料的微结构 |
3.3.4 sBN/SR复合材料不同部位的XRD与密度研究 |
3.3.5 sBN/SR复合材料的硬度测试 |
3.3.6 sBN/SR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测试 |
3.3.7 超重力沉积法对sBN/SR复合材料导热系数影响与调控机制 |
3.3.8 超重力沉积法制备的sBN/SR复合材料的热管理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 |
致谢 |
(2)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通道换热器研究现状 |
1.2.2 微通道换热器流道设计研究现状 |
1.2.3 带有翅片结构的微通道换热器研究现状 |
1.2.4 微通道换热器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CFD的双排蛇形微通道换热器仿真 |
2.1 引言 |
2.2 仿真模型构建与求解 |
2.2.1 CFD仿真流程 |
2.2.2 几何模型构建 |
2.2.3 网格划分及敏感度测试 |
2.2.4 边界条件描述 |
2.2.5 控制方程 |
2.2.6 求解器设置 |
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3.1 不同进出口布置方式对强化换热的影响 |
2.3.2 与现有模型研究比较 |
2.3.3 微通道壁面通孔数量对强化换热的影响 |
2.3.4 微通道壁面通孔直径对强化换热的影响 |
2.4 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排蛇形微通道换热器实验验证 |
3.1 引言 |
3.2 双排蛇形微通道换热器设计 |
3.3 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1 强化换热理论研究 |
3.4.2 壁面温度计算 |
3.4.3 总热阻分析 |
3.4.4 实验不确定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FD的棋盘格式翅片微通道换热器仿真 |
4.1 引言 |
4.2 仿真模型构建与求解 |
4.2.1 CFD仿真流程 |
4.2.2 几何模型构建 |
4.2.3 网格划分及敏感度测试 |
4.2.4 边界条件描述 |
4.2.5 控制方程 |
4.2.6 求解器设置 |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1 不同进出口布置方式及内流道划分对强化换热的影响 |
4.3.2 与现有模型研究比较 |
4.3.3 微通道斜槽交角对强化换热的影响 |
4.3.4 微通道斜槽宽度对强化换热的影响 |
4.4 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棋盘格式翅片微通道换热器实验验证 |
5.1 引言 |
5.2 棋盘格式翅片微通道换热器设计 |
5.3 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1 强化换热理论研究 |
5.4.2 壁面温度计算 |
5.4.3 实验不确定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流道设计参数优化 |
6.1 引言 |
6.2 遗传算法的理论基础 |
6.2.1 遗传算法的实施过程 |
6.2.2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
6.2.3 遗传算法的合理性选择 |
6.2.4 遗传算法对参数优化的实现 |
6.3 双排蛇形微通道换热器的参数优化 |
6.3.1 优化目标函数设计 |
6.3.2 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 |
6.3.2.1 单目标优化设计 |
6.3.2.2 多目标优化设计 |
6.4 棋盘格式翅片微通道换热器的参数优化 |
6.4.1 优化目标函数设计 |
6.4.2 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 |
6.4.2.1 单目标优化设计 |
6.4.2.2 多目标优化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A公司采购成本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采购成本管理与控制理论概述 |
第一节 采购管理成本概述 |
一、采购成本管理的含义以及对公司的意义 |
二、采购成本的分类,总采购成本理论 |
三、采购管理的发展及演变趋势 |
第二节 采购成本控制方法理论 |
一、传统的采购成本控制方法 |
二、现代的采购成本控制方法 |
第三章 A公司采购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行业背景及A公司介绍 |
一、水冷行业发展背景 |
二、A公司在厦门地区的运营状况 |
三、产品介绍及成本构造概述 |
第二节 A公司采购成本控制现状 |
一、采购模式及流程 |
二、材料供应商管理 |
三、OEM制造成本管理方法 |
四、采购产品质量控制 |
五、采购产品交期及库存管理 |
第三节 A公司采购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
一、采购模式问题分析 |
二、供应商管理对采购成本控制的影响分析 |
三、OEM制造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四、采购产品质量对成本影响分析 |
五、采购产品交期及库存对成本影响分析 |
第四章 A公司采购成本的改善过程 |
第一节 改善的目标及总体思路 |
一、改善目标 |
二、采购成本改善总体思路概述 |
第二节 改善成本控制制度和采购管理流程 |
一、采购流程再改造 |
二、优化采购组织及人员管理 |
三、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 |
四、建立物料ABC分类规则、集中采购及标准化 |
五、建立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策略 |
六、建立有效的OEM代工合作模式 |
七、价格分析与成本分析体系的设立 |
八、建立有效的订单管理和监控体系 |
第三节 采购成本改善的具体策略 |
一、阶段成本管理策略 |
二、基于采购总体总拥有成本(TCO)理论下的采购策略 |
三、原材料的价值工程/价值分析 |
四、供应商早期介入(ESI)的采购策略 |
五、基于供应风险和采购价值分类的战略采购模式 |
第五章 改善方案的实施效果评价及建议 |
第一节 改善成本控制制度及管理的效果分析 |
一、OEM代工厂替换带来的改善效果 |
二、规范管理体系标准带来的效果 |
三、优化管控模式带来的成效 |
四、物料分类及重点物料的集中采购的效果 |
第二节 采购成本改善策略实施效果分析 |
一、科学的材料采购管理带来的成效 |
二、采购策略实施的效果及分析 |
三、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温差发电机输出功率的机理研究与装置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半导体温差发电技术的基本理论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总体框架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结构体系 |
第2章 实验系统简介 |
2.1 实验测试系统 |
2.1.1 装配技术对温差发电片输出功率影响研究的实验系统简介 |
2.1.2 壁炉型温差发电机性能测试的实验系统简介 |
2.2 实验内容 |
2.3 实验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装配技术对温差发电机输出功率的影响研究 |
3.1 安装压力对温差发电机输出功率的影响研究 |
3.2 散热技术对温差发电机输出功率的影响研究 |
3.2.1 散热器散热面积的影响研究 |
3.2.2 散热风扇散热风量的影响研究 |
3.3 界面填充剂对温差发电机输出功率的影响研究 |
3.3.1 界面填充剂导热系数的影响研究 |
3.3.2 单片温差发电片上界面填充剂用量的影响 |
3.4 温差发电片串并联方式对输出功率的影响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差发电机传热的理论研究 |
4.1 前言 |
4.1.1 假设 |
4.1.2 用于对比验证的实验测试系统简介 |
4.2 测试结果与数学模型 |
4.2.1 实验测试结果 |
4.2.2 数学模型推导 |
4.3 结果分析与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壁炉型温差发电机的样机研发 |
5.1 壁炉型温差发电机的结构设计 |
5.2 壁炉型温差发电机的性能测试 |
5.3 壁炉型温差发电机节能减排的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5)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相关概念和内涵 |
2.1 品质的相关概念和内涵 |
2.1.1 品质的概念 |
2.1.2 品质的内涵 |
2.2 建筑工程品质的概念和内涵 |
2.2.1 建筑工程品质的概念 |
2.2.2 建筑工程品质的内涵 |
2.3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的概念和内涵 |
2.3.1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的概念 |
2.3.2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的内涵 |
第3章 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模型构建 |
3.1 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3.1.1 发达国家和地区现行标准 |
3.1.2 大陆现行评价标准及其不足 |
3.1.3 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
3.2 基于邻域粗糙集的评价指标优化 |
3.2.1 基于NRS的优化算法 |
3.2.2 数据采集 |
3.2.3 邻域半径计算 |
3.3 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模型最终构建 |
3.3.1 建设阶段品质评价指标集约简 |
3.3.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4章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4.1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的选取 |
4.1.1 基于SLR的指标识别 |
4.1.2 基于深度访谈的评价指标识别 |
4.1.3 建筑工程使用者评价指标梳理 |
4.2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优化 |
4.2.1 调研目的、内容及对象选择 |
4.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3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3 基于ANP的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模型构建 |
4.3.1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模型的思路 |
4.3.2 建筑工程运营阶段品质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5章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应用 |
5.1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模型构建 |
5.2 国内外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应用研究 |
5.2.1 新加坡与日本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应用现状 |
5.2.2 国内建筑工程品质评价体系应用现状 |
5.2.3 国外建筑工程品质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
5.3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应用框架 |
5.3.1 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成果应用 |
5.3.2 建筑工程品质制度补偿内涵与思路 |
第6章 案例研究 |
6.1 工程基本概况 |
6.1.1 项目建设情况 |
6.1.2 项目运营情况 |
6.2 项目品质评价 |
6.2.1 项目建设阶段品质评价 |
6.2.2 项目运营阶段品质评价 |
6.3 项目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
6.3.1 建设阶段评价结果分析 |
6.3.2 运营阶段评价结果分析 |
6.3.3 项目综合评分分析与建议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研究创新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建筑工程建设阶段品质初步评价指标 |
附录2 邻域粗糙集代码 |
附录3 访谈笔记 |
附录4 Nvivo生成的初始编码表 |
附录5 调研问卷1 |
附录6 调研问卷2 |
致谢 |
(6)一种大功率LED封装高散热基板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LED器件的发展现状 |
1.2.1 LED国内外发展 |
1.2.2 LED基板发展与使用 |
1.2.3 大功率LED散热方式 |
1.3 大功率LED器件面临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功率LED散热关键技术 |
2.1 热学理论 |
2.1.1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
2.1.2 热力学定律 |
2.1.3 LED热学参数热阻和导热系数 |
2.2 LED的发光原理 |
2.3 温度对LED性能的影响 |
2.4 大功率LED的散热通道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功率LED封装高散热基板设计方案 |
3.1 LED基板的改进方案 |
3.2 高散热基板的加工工艺 |
3.2.1 基板材料的选择 |
3.2.2 复合板的生产 |
3.2.3 绝缘层和铜箔的辊压工艺及参数测试 |
3.2.4 一次铣 |
3.2.5 镀铜 |
3.2.6 二次铣 |
3.2.7 封装LED灯珠 |
3.3 散热通道对比 |
3.4 LED串联并联驱动的选择 |
3.5 大功率LED热阻的测量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散热基板ANSYS热仿真验证及对比分析 |
4.1 ANSYS简介 |
4.2 有限元理论 |
4.2.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4.2.2 有限元分析步骤 |
4.3 高散热基板的ANSYS热仿真及分析 |
4.3.1 稳态热分析和瞬态热分析 |
4.3.2 仿真模型及边界条件 |
4.3.3 1/4芯片封装热仿真及分析 |
4.3.4 多芯片LED封装热仿真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1 土石方机械 |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
1.1.3 存在的问题 |
1.1.4 研究发展趋势 |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
1.2.1. 2 新能源技术 |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
1.2.2. 5 问题与展望 |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
1.3.2. 2 技术优点 |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
1.3.2. 5 发展趋势 |
1.3.2. 6 展望 |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
1.4.2. 7 其他技术 |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
1.4.4 存在问题 |
1.4.5 展望 |
2压实机械 |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热点研究方向 |
2.2.3 存在的问题 |
2.2.4 研究发展趋势 |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
2.3.2 热点问题 |
2.3.3 存在问题 |
2.3.4 发展趋势 |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2 存在的问题 |
2.4.3 热点研究方向 |
2.4.4 研究发展趋势 |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
2.5.2 热点研究方向 |
2.5.2. 1 控制技术 |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
2.5.3 存在问题 |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
2.5.4 研究发展方向 |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6.2 研究热点 |
2.6.3 主要问题 |
2.6.4 发展趋势 |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7.2 热点研究方向 |
2.7.3 存在的问题 |
2.7.4 研究发展趋势 |
3路面机械 |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
3.1.1. 1 烘干筒 |
3.1.1. 2 搅拌缸 |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
3.1.2. 2 沥青烟 |
3.1.2. 3 排放因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1.4 未来研究趋势 |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
3.2.3 存在的问题 |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 1 搅拌机 |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3.1. 3 搅拌工艺 |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
3.3.2 存在问题 |
3.3.3 总结与展望 |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4.1. 1 作业机理 |
3.4.1. 2 设计计算 |
3.4.1. 3 控制系统 |
3.4.1. 4 施工技术 |
3.4.2 热点研究方向 |
3.4.3 存在的问题 |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
3.5.2 存在问题 |
3.5.3 总结与展望 |
4桥梁机械 |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
4.1.4 发展趋势 |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
5隧道机械 |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
5.1.1. 2 锚杆钻机 |
5.1.2 存在的问题 |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
5.2.1 盾构机类型 |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2 盾构刀盘 |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2. 3 存在的问题 |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3 盾构刀具 |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3. 3 存在的问题 |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4 盾构出渣系统 |
5.2.4. 1 螺旋输送机 |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
5.2.6 壁后注浆系统 |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
5.2.6. 3 存在的问题 |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7 盾构检测系统 |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7. 3 存在的问题 |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8 盾构推进系统 |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8. 3 存在的问题 |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
5.2.9 盾构驱动系统 |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
5.2.9. 3 存在的问题 |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
6养护机械 |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
6.1.1 国外研究现状 |
6.1.2 热点研究方向 |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
6.1.3 存在的问题 |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
6.1.3. 2 作业效率低 |
6.1.3. 3 除尘效率低 |
6.1.3. 4 静音水平低 |
6.1.4 研究发展趋势 |
6.1.4. 1 节能环保 |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
6.4.2 热点研究方向 |
6.4.3 存在的问题 |
6.4.4 研究发展趋势 |
6.4.4. 1 整机技术 |
6.4.4. 2 动力技术 |
6.4.4. 3 传动技术 |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
6.4.4. 5 智能化技术 |
6.4.4. 6 环保技术 |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1. 3 存在的问题 |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
6.5.2. 3 存在的问题 |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
6.5.3 冷再生设备 |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
6.6.1 前言 |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
6.6.2. 4 研究方向 |
6.6.2. 5 存在的问题 |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3. 5 存在的问题 |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
6.6.4. 5 存在的问题 |
6.6.5 研究发展趋势 |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
6.7.1 技术简介 |
6.7.1. 1 施工技术 |
6.7.1. 2 施工机械 |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
6.7.3. 1 研究热点 |
6.7.3. 2 发展趋势 |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
(8)康明斯柴油机整车匹配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际先进内燃机技术发展趋势 |
1.2.1 排放法规 |
1.2.2 先进内燃机技术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汽车性能开发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ISF2.8 动力总成匹配设计 |
2.1 ISF2.8 发动机匹配搭载 |
2.1.1 开发背景 |
2.1.2 ISF2.8 发动机简介 |
2.1.3 康明斯ISF2.8 发动机搭载轻型客车的市场现状 |
2.2 变速器选型方案与确定 |
2.2.1 变速器速比分析 |
2.2.2 变速器总成GSA测试 |
2.3 离合器选型方案与确定 |
2.3.1 选型和设计说明 |
2.3.2 离合操纵系统优化设计 |
2.4 进气系统选型方案与确定 |
2.4.1 空气滤清器系统 |
2.4.2 进气口和进气管路 |
2.5 冷却系统方案与确定 |
2.5.1 发动机散热量和冷却液流量 |
2.5.2 散热器芯体设计 |
2.5.3 冷却水管 |
2.5.4 风扇和护风罩设计 |
2.6 排气系统方案与确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动机整车匹配及验证 |
3.1 整车匹配介绍 |
3.1.1 整车性能目标设定 |
3.1.2 整车匹配流程 |
3.2 动力性及经济性计算 |
3.2.1 动力性计算 |
3.2.2 燃油经济性 |
3.3 进气系统匹配优化 |
3.3.1 仿真模型介绍 |
3.3.2 计算结果分析 |
3.3.3 进气系统整车测试 |
3.4 排放特性试验及分析 |
3.4.1 常温排放试验分析 |
3.4.2 OBD排放测试 |
3.5 冷却系统匹配优化 |
3.5.1 冷却系统模拟仿真 |
3.5.2 冷却系统安装质量评审(IQA-LAT)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整车NVH测试诊断与优化 |
4.1 整车NVH问题 |
4.2 进气系统噪声测试与优化 |
4.3 排气系统噪声测试与优化 |
4.3.1 排气噪声测试规范 |
4.3.2 试验结果分析 |
4.4 冷却系统噪声测试与优化 |
4.4.1 冷却模块噪声性能目标值设定 |
4.4.2 试验过程及优化结果 |
4.5 发动机增压器降噪 |
4.5.1 优化前现象 |
4.5.2 测量过程 |
4.5.3 解决方案 |
4.6 冷启动发动机前端轮系异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未来工作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面向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选题聚焦 |
1.4 选题意义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1.8 研究框架 |
2 概念界定、理论借鉴和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借鉴 |
2.3 文献综述 |
3 面向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 现状调研与问题透视 |
3.1 持续创新的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 |
3.2 面向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问卷调研 |
3.3 面向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问题透视 |
4 面向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 案例探索与启示借鉴 |
4.1 德国Fraunhofer联合体模式 |
4.2 浙大—银轮车辆散热器产学研合作模式 |
5 面向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 共同体范式提出与内涵特征 |
5.1 产学研合作共同体: 范式提出 |
5.2 产学研合作共同体: 内涵辨析 |
5.3 产学研合作共同体: 主要特征 |
6 面向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 共同体构成要素和模型构建 |
6.1 产学研合作共同体: 构成要素 |
6.2 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的模型构建 |
7 面向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 共同体风险管理与利益机制 |
7.1 产学研合作共同体: 风险管理 |
7.2 产学研合作共同体: 利益机制 |
8 面向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组织运行与政策保障 |
8.1 产学研合作共同体: 组织管理 |
8.2 产学研合作共同体: 运行机理 |
8.3 产学研合作共同体: 政策保障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10 附录: 产学研合作情况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
(10)A企业基于出口退税的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1 出口退税的理论意义 |
1.2.2 出口退税的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出口退税的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出口退税的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演变 |
2.1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阶段划分 |
2.2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操作 |
2.2.1 宏观操作 |
2.2.2 微观操作 |
2.3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分析 |
2.3.1 积极影响 |
2.3.2 消极影响 |
第三章 A企业出口退税现状分析 |
3.1 A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
3.1.1 企业简介 |
3.1.2 出口销售情况 |
3.1.3 产品情况 |
3.2 A企业出口退税现状分析 |
3.2.1 出口退税现状 |
3.2.2 出口退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A企业出口退税方案的优化 |
4.1 企业自身的管理改进,提高退税效率 |
4.1.1 员工专业素养的培养 |
4.1.2 退税资料的详尽准备 |
4.2 产品海关编码的合理归类,增加退税收入 |
4.2.1 海关编码归类原则 |
4.2.2 海关预归类中心的指导作用 |
4.2.3 海关编码的归类调整,增加退税收入 |
4.3 深化与客户的合作,增加退税收入 |
4.3.1 产品的升级 |
4.3.2 提供成套产品,打造供应链模式 |
结论 |
研究结论 |
A企业的借鉴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五大问题困扰北京散热器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氮化硼/硅橡胶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俞康康.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热性能研究[D]. 曹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3]A公司采购成本改善研究[D]. 汪云生. 厦门大学, 2019(02)
- [4]温差发电机输出功率的机理研究与装置研发[D]. 朱凌云. 浙江科技学院, 2019(07)
- [5]建筑工程品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徐萍. 东南大学, 2019(05)
- [6]一种大功率LED封装高散热基板结构[D]. 张风菊.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8]康明斯柴油机整车匹配开发[D]. 姜巍. 吉林大学, 2017(04)
- [9]面向持续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构建研究[D]. 林伟连. 浙江大学, 2017(11)
- [10]A企业基于出口退税的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刘志猛. 东华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