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化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郑佳[1](2021)在《“宇宙的琴弦”-论发散性思维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
杜晓静[2](2021)在《基于问题情境的生物学教学对高中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和核心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这场科技竞争的马拉松长跑比赛中,创新的速度、耐力、持续性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保证国家充沛的创新活力,需高度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是发散思维。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思维的发展应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者沉浸于问题情境中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发展思维,建构新知。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为发散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开拓新思路。首先,本研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及资料,明确发散思维和问题情境教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并开展高中生发散思维现状和问题情境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其次,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掌握高中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发散思维培养的难题与不足以及问题情境教学实施的困境,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最后,结合问题情境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并开展教学实践研究。选择两个适宜的班级分别实施常规教学和问题情境教学,利用量表检测学生实验前后的发散思维水平并进行数据分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发散思维意识和思维的流畅性,同时,教师对问题情境教学有一定的了解,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对如何通过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则缺乏实践。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同时总结出基于问题情境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原则和注意事项。
刘静[3](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化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和要求也不断提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综合型人才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体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五个维度,其中也体现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思维的培养。科学思维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初中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课程,有较强的好奇心,此时的化学课程兼具启蒙性与基础性,此阶段学习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将会对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初中生化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展开了研究,共包含六章内容。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在布鲁纳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对化学教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思维进行了概念界定。第三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延职附中化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现状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其次从思维的六个维度对附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科学思维现状及提升科学思维的方法;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第四章论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化学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原则与教学策略。第五章根据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现状及期望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案实施于实习学校的四个班级,并利用SPSS25.0对实践前后的学习效果进行数据分析。第六章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结论,反思了研究不足,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深入调查并完善本课题。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1)通过对化学教师的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对科学思维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与实践,没有真正落实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2)从思维的六个维度对九年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较低,形象思维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较好,发散思维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处于中等水平。(3)通过检验发现普通班和实验班学生在实践前化学思维水平相当,在实践后实验班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升幅度明显强于普通班。(4)从整体情况看,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需因材施教,重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林琳[4](2021)在《高中物理应用CPS模型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一直被定义为国家经济繁荣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视,出台众多的政策来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例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谈到,在这十年的时间,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基本水平,重视创新创造,尤其要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成分。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可能。基于此,学校是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场所,物理学是培养发散思维必不可少的学科。为培养创新思维所提出的创造性问题解决(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模型,简称CPS,在美国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模型。因此,如果将CPS模型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那么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将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研究中,对于应用CPS模型是否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少。所以,本文进行高中物理应用CPS模型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以期进一步验证CPS模型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的有效性,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在实验开始之前,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将与CPS模型和发散思维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对其进行文献综述。之后,寻找CPS模型与发散思维的关联性,通过问卷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散思维情况进行调查。最后,通过分析现有化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案例,总结出高中物理应用CPS模型的课堂教学特征。本实验是在笔者所实习的济南某中学开展的,选择两个同层次的班级进行长达近半年的实验研究。其中实验班应用CPS模型进行物理教学,而对照班实施常规教学。实验的前测工具《中学生物理思维测量量表》,该量表是由李艳婷所编制的。该量表以《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为依据,充分结合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并且在信效度方面表现良好。实验的后测工具是《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检测》,该检测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且使用率较高的发散性思维试题。在实验研究之后,笔者通过Excel和SPSS两个软件对发散思维各个特征的实验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并且比较了在实验开始之前和之后的物理成绩。结果显示,在发散思维水平和物理成绩方面,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进一步表明物理教学与CPS模型进行深度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并且对学生物理成绩的提升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分析访谈结果记录以及课堂观察量表的前后对比,应用CPS模型的物理教学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周瑾[5](2021)在《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探究》文中提出新材料作文自2006年出现以来,逐渐成为高考语文作文主流。新材料作文写作材料的多元化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创造性。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无论是教师教授还是学生学习一直都是困难重重。新材料作文就是要学生自主发掘材料中所蕴含的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运用发散思维将自己对社会及人生的感受用真情实感的语言表达出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第二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1]高中作文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作文无新意、立意角度找不准、缺乏个人见解、表达思路不顺畅、思维固化严重等方面,可见在新材料作文学习中,学生思维方面地缺乏会直接影响学生写作。本文是结合国内外对发散思维的相关研究,把发散性思维引用到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主要研究思路如下: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缘起等,并对新材料作文以及有关发散思维培养的文献进行梳理,使本研究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对作文教学、写作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概念界定,并对新材料作文的概念及特征做详细介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挖掘发散思维在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的表现。接着结合近十年高考全国二卷考查分析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和学生思维运用现状,并将新材料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思维问题以及教师教学问题及原因做一探究。同时从教材系统、教师教学、学生学法和其他四个方面阐明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详细培养策略。最后以新材料作文评改评价体系的研究为主,提出评价体系重设意见,从评价环节方面进行思维培养设计重构。本文写作以期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执教新材料作文时有些许帮助。
姜琦丽[6](20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国家科技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任务。美国心理学家J.P.Guilford指出:培养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价值。思维的发散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生物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开阔性、思维性、科学性较强的自然学科,既融合了从宏观到微观关于生命现象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关于生命现象理念、从定性到定量的实验分析,与信息发展、工程技术、社会经济、人类生产生活的结合日益紧密。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首先采用了文献分析的方式,经过相关资料的搜集,进而分析出当前国内外关于发散思维培养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相应问题。并在查阅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编制《初中生物学生发散思维情况问卷调查》问卷,选取重庆市10所中学初一初二学生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经过调查后了解到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水平、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意识及有利于发散思维培养的外部条件三个方面的情况如下:第一,初中生的生物发散思维能力处于一个中等水平,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具有良好的基础,思维的变通性优于思维的流畅性;但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水平处于一个中偏下的水平,思维的独特性明显欠缺。第二,针对学生使用发散思维的意识,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使用意识,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善于设置自主的学习计划。第三,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培养意识,但在教学方式上仍然比较传统,创新性明显不足。第四,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都能营造出鼓励创造的氛围,民主和谐的家校环境,有利于孩子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多方资料查阅及咨询一线的教师后,根据调查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有利于在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原则及教学策略。选取重庆市育才中学作为实践基地,采用行动研究法亲身进行两个月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实验法。通过对学生课堂的观察和成绩的对比,本研究选取水平层次相当的两个班级,初一(5)班为对照班,初一(6)班为实验班。在进行教学实践前,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发放《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检测(TTCT)》量表改编版,并在固定的时间内进行前测,收集测量结果;在经过实验教学后,在两个班级分别发放齐鑫编制的《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量表,定时进行后测,收集后测数据。得到前后测实验结果后,用SPSS软件,采用统计分析法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比较两个班级的差异显着性,最后得出结论:笔者所提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局限,本研究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但在笔者亲身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策略,可供一线教师及研究人员参考。寄希望于后续的研究者可进行长期的实践对比,使研究的结果更为可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多更为合理的教学建议及教学策略。
唐心懿[7](2021)在《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国内外的发散性思维研究较为热门,教育者们强调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物理核心素养的学者也很多。但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策略以及实践研究较少,所以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和二部分主要把发散性思维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在研读物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基础上,对现阶段关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内容进行总结,总结当前发散性思维的研究现状,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三和四部分是对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上海市JDYZ的高一(3)班和高一(4)班学生和全体物理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物理发散性思维的现状,以及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程度。通过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看法。再结合第三部分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提出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相对应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第五部分是本人利用在上海市JDYZ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期,将第四章提出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且以“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应用”、“静摩擦力”、“共点力的平衡”五个高一典型课程进行与策略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实践。根据数据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业成绩、物理学习兴趣以及物理发散性思维水平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第六部分是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的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越美[8](2020)在《高考化学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元素及化合物》为例》文中指出高考作为高中升入大学的选拔性考试,高考试题必然体现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高考改革不断推进,新的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看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以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为突破口,以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为重要依托,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教师的教学策略,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对元素及化合物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在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近3年“元素及化合物”试题在高考试卷中的题型及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特点进行梳理、分析。通过探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在高考中的题型和特点,访谈学生在解答元素及化合物试题时存在的困难以及教师在元素及化合物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元素及化合物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并进行实践,指导元素及化合物的学习。针对元素及化合物的教学提出以下教学策略:掌握原理,重视物质分类、启发教学,重视探究实验、构建体系,不断重组加工、情景教学,关注社会发展、正确归因,帮助学生成长。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应用,但是也有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完善。
邱峰[9](2020)在《高中化学ATDE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关系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核心指标。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度也是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学科教育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五个学科素养维度均强调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就主流教学的客观实际而言,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研究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探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ATDE教学模式,通过“问”、“想”、“做”、“评”四个环节适时地分解重新组合、灵活应用,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文中通过梳理高中化学教材,对适合应用ATDE教学模式内容进行了总结,将其分为专题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两个部分,并从“问”、“想”、“做”、“评”四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ATDE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关案例研究和教学实践,并对课堂教学实际展开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另外,笔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测查学生创造力情感态度、思维流畅性、独特性、独特性方面在教学实践前后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教学实践结果的评价分析提出在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ATDE教学模式与教师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本文将在大学理工类,生物化学实验课堂上较多使用的ATDE教学模式引入高中化学课堂,将高中化学知识与模式有机整合,探讨在高中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并进行了相关教学实证研究,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新的模式选择和可行路径,这也是对高中化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丰富和实践探索。
方婷燕[10](2020)在《人教版新旧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比较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各学科陆续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完善。而教科书作为课程的物质载体,承载着课程理念,因此对课程的研究也落在教科书的研究。发现目前化学教育工作者对化学教科书的研究集中在教科书的内容属性和表征属性,而教科书教学属性研究相当匮乏。因此,基于国内外教科书教学属性已有研究成果,尝试建构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的研究编码框架,运用质性和量化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人教版新旧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展开比较研究,从中发现人教版2019年和2007年新旧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的异同点,试图探索两者在教学设计、学习评价及教学资源方面的设计差异,为我国未来的教科书修订提供研究证据。研究问题为:(1)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研究框架如何构建?(2)人教版新旧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体现如何?(3)人教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有哪些继承?(4)人教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有哪些改革?(5)人教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修订该做出哪些努力?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缘起、问题及意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针对核心概念“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进行概念界定,综合分析国内外高中化学教科书研究及教科书教学属性研究,解述国内外高中化学教科书的研究现状、成果,奠定研究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介绍研究的对象、思路、方法和工具构建;第四部分是对人教版新旧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展开定量与定性分析,剖析新旧教科书教学属性的异同点;第五部分对人教版新旧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氯及其化合物”两个典型案例进行详细解析,并基于教科书教学属性对新教科书的修订提出参考建议;第六部分阐述研究结论、启示、创新与不足、展望。研究结论如下:(1)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研究框架分为教学设计、学习评价、教学资源3个维度,10个指标,33个评价标准。(2)人教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继承特点:首先,注重教学指导,彰显本体功能;其次,重视学习者适应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再者,活动考虑多种要素,学生获得丰富经验;最后,习题数量适中,针对性比例高。(3)人教版新高中化学教科书改革特点:第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第二,重视教学内容结构化,促进学科知识素养化;第三,注重情境与问题解决的整体设计,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第四,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此教科书编写者要重视学科能力培养,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加强习题设计的层次性,发挥习题的多方面作用;强化化学学习评价,落实素养为本的评价观。教科书使用者应充分利用教学素材,发挥教学指导功能;理清教科书的编排线索,形成内容的结构化认识;借鉴情境与问题的整体设计,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浅谈化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化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问题情境的生物学教学对高中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发散思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问题情境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发散思维 |
2.1.1 发散思维的概念 |
2.1.2 发散思维的特征 |
2.1.3 发散思维发展的影响因素 |
2.2 问题情境教学 |
2.2.1 问题 |
2.2.2 问题情境教学 |
2.3 理论依据 |
2.3.1 吉尔福特创造力理论 |
2.3.2 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 |
2.3.3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2.3.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3 高中生发散思维现状及问题情境教学现状调查 |
3.1 学生发散思维现状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及对象 |
3.1.2 问卷设计 |
3.1.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问题情境教学与发散思维培养现状问卷调查 |
3.2.1 调查目的及对象 |
3.2.2 问卷设计 |
3.2.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基于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情境教学研究 |
4.1 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
4.1.1 紧贴教学内容和目标 |
4.1.2 内容真实、科学、探究化 |
4.1.3 形式多样、趣味化 |
4.1.4 呈现清晰、精练、层次化 |
4.1.5 情境延伸、拓展、应用化 |
4.2 教学实施策略 |
4.3 典型教学案例 |
4.3.1 案例分析一新授课(一例贯穿型) |
4.3.2 案例分析二实验课(多例突破型) |
4.3.3 案例分析三复习课(一例贯穿型) |
5 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
5.1 实验目的与实验假设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假设 |
5.2 教学实验设计 |
5.2.1 实验对象 |
5.2.2 实验变量 |
5.2.3 实验工具 |
5.2.4 实验过程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实验前测 |
5.3.2 实验后测 |
6 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利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
6.2.1 利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原则 |
6.2.2 利用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注意事项 |
6.3 教学建议 |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高中生发散思维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二:高中生物学问题情境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三:《吉尔福特创造力测验》生物改编版 |
附录四:《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 |
附录五:新授课教学案例(一例贯穿型) |
附录六:实验课教学案例(多例突破型) |
附录七:复习课教学案例(一例贯穿型) |
致谢 |
(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化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化学课程标准 |
1.1.2 我国对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1.1.3 科学思维对于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思维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科学思维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思维培养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3 调查内容设计 |
3.4 调查内容及分析 |
3.4.1 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
3.4.2 学生调查统计分析 |
3.5 调查结果小结 |
第四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融合科学思维的初中教学 原则与策略 |
4.1 融合化学科学思维教学设计的原则 |
4.1.1 启发性原则 |
4.1.2 探究性原则 |
4.1.3 批判性原则 |
4.1.4 概括性原则 |
4.2 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化学科学思维教学策略 |
4.2.1 从课本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
4.2.2 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
4.2.3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
4.2.4 梳理教学目标与内容,建立正确的科学思维评价体系 |
4.2.5 设置多样性的课外作业,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
第五章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及分析 |
5.1 实践方案 |
5.1.1 实践目的 |
5.1.2 实践对象 |
5.1.3 实践内容与方法 |
5.2 教学实践案例设计 |
5.2.1 教学案例设计思路 |
5.2.2 具体案例展示 |
5.3 实践结果分析 |
5.3.1 普通班学生前后测差异分析 |
5.3.2 实验班学生前后测差异分析 |
5.3.3 普通班对比实验班学生前后测差异分析 |
5.4 分析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二 初中化学课堂科学思维的培养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前测试题 |
附录四 后测试题 |
附录五 |
附录六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高中物理应用CPS模型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PS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发散性思维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实验法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CPS模型 |
2.1.1 CPS模型内涵 |
2.1.2 CPS模型的操作流程 |
2.2 发散思维 |
2.3 CPS模型与发散思维的关联性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2.4.2 吉尔福特创造性思维理论 |
第三章 高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问卷设计 |
3.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1 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行为情况 |
3.4.2 学生学习主体性意识 |
3.4.3 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情况 |
3.4.4 教师的教学实施情况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PS模型的课堂教学特征 |
4.1 基于CPS模型的教学案例分析 |
4.1.1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
4.1.2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
4.1.3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
4.2 基于CPS模型的课堂教学特征 |
4.2.1 问题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开放性问题 |
4.2.2 强调小组合作学习 |
4.2.3 创设合适的情景,调动求知欲 |
4.2.4 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民主氛围 |
第五章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
5.1 基于CPS模型的教学案例分析 |
5.2 教学案例一——《摩擦力》 |
5.3 教学案例二——《自由落体运动》 |
5.4 基于CPS模型的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区别 |
第六章 基于CPS模型的物理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影响的效果分析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对象 |
6.3 实验假设及变量控制 |
6.3.1 实验假设 |
6.3.2 实验变量的控制 |
6.4 实验工具 |
6.4.1 《中学物理发散思维测量量表》 |
6.4.2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 |
6.4.3 《课堂观察量表》 |
6.5 实验过程 |
6.6 实验结果分析 |
6.6.1 实验前测 |
6.6.2 实验后测 |
6.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7.1 研究的结论 |
6.7.2 研究的建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的创新 |
7.2 研究的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中学物理发散思维量表(测试卷) |
致谢 |
(5)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新材料作文教学与发散思维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作文教学 |
二、思维与写作思维 |
三、发散思维 |
第二节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表现 |
一、新材料作文 |
二、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特征 |
三、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 |
第二章 高中阶段新材料作文现状 |
第一节 高中新材料作文现状分析 |
一、近十年语文高考全国二卷作文考查现状 |
二、新材料作文教学现状 |
三、学生写作思维运用现状 |
第二节 高中新材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一、高中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高中新材料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三章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
第一节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途径 |
一、教材系统 |
二、教师教学 |
三、学生学法 |
四、其他 |
第二节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
一、教材系统层面 |
二、教师教学层面 |
三、学生学法层面 |
第四章 新材料作文评价研究 |
一、写作评价对新材料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
二、写作评价体系的重设 |
三、评价体系中培养发散思维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材料作文教学中相关问题访谈设计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3 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3.1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 |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4 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
4.1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原则 |
4.2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策略 |
4.3 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实施 |
4.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设计 |
5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实践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过程 |
5.4 研究测量工具 |
5.5 研究结果及分析 |
6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生物学生发散思维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2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词汇 |
附录3 《中学生物发散思维测量量表》 |
致谢 |
(7)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理论 |
2.2 发散性思维 |
2.3 物理发散性思维 |
2.4 物理核心素养 |
第三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3 调查方法 |
3.4 调查对象 |
3.5 三份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
3.6 对物理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
4.1 建立物理观念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
4.2 训练科学思维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
4.3 开展科学探究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
4.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
4.5 注重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 |
第五章 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与研究 |
5.1 实验研究目的 |
5.2 实验研究假设 |
5.3 实践研究的实施方案 |
5.4 教学案例分析 |
5.5 实践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
附录二 发散性思维量表(前测) |
附录三 物理发散性思维量表(后测) |
附录四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附录五 教师培养发散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
附录六 教师访谈内容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考化学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元素及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1.化学高考试题的研究综述 |
2.元素及化合物的研究综述 |
3.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综述 |
二、理论依据与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依据 |
1.建构主义理论 |
2.成败归因理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元素及化合物 |
2.教学策略 |
三、近3年高考全国卷II元素及化合物试题分析 |
(一)高考元素及化合物试题分析 |
1.高考元素及化合物选择题总体分析 |
2.高考元素及化合物填空题总体分析 |
3.高考元素及化合物试题具体分析 |
(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与特点 |
1.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内容 |
2.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特点 |
3.高考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选材特点 |
4.高考元素及化合物试题特点 |
四、高中化学元素及化合物教学现状 |
(一)访谈过程设计 |
1.访谈目的 |
2.访谈对象 |
3.访谈设备与实施 |
4.制定访谈教师提纲 |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
1.访谈教师结果处理 |
2.访谈学生与听课观察分析 |
3.教学现状分析 |
五、高中化学元素及化合物教学策略 |
(一)掌握原理,重视物质分类 |
(二)启发教学,重视探究实验 |
(三)构建体系,构建思维导图 |
(四)情景教学,关注社会发展 |
(五)正确归因,帮助学生成长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1.对高考元素及化合物试题进行分析 |
2.现状调查研究 |
3.教学策略的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高中化学ATDE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目标 |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向 |
二、研究意义 |
(一)创造性思维完善ATDE教学模式 |
(二)创造性思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要求 |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理念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行动研究法 |
五、研究思路 |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高中化学应用ATDE模式的理论研究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创造性思维 |
(二)化学创造性思维 |
(三)ATDE教学模式 |
二、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 |
(三)苏格拉底产婆术 |
三、化学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机制研究 |
(一)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结构及功能 |
(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
四、创造性思维表现的描述性分析 |
(一)创造性情意态度 |
(二)课堂参与度 |
(三)创造性思维表现 |
第三章 ATDE模式的教学内容及模式研究 |
一、适合ATDE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梳理 |
(一)适用ATDE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特征分析 |
(二)适用ATDE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梳理 |
二、ATDE模式的教学原则 |
(一)民主性原则 |
(二)激励性原则 |
(三)多端性原则 |
(四)实用性原则 |
三、ATDE模式的设计方法 |
(一)“问”的维度 |
(二)“想”的维度 |
(三)“做”的维度 |
(四)“评”的维度 |
四、ATDE模式教学案例设计 |
(一)实验教学案例 |
(二)专题内容教学案例 |
第四章 高中生应用ATDE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证研究 |
一、高中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的方法 |
(四)问卷设计 |
(五)调查结果 |
二、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查 |
(一)调查方法 |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
第五章 ATDE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
一、“问”的实施建议 |
(一)内容匹配度 |
(二)内容层次性 |
(三)表达方式 |
二、“想”的实施建议 |
(一)打破以往的旧模式 |
(二)鼓励学生多思考 |
三、“做”的实施建议 |
(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二)提高课堂把控力 |
四、“评”的实施建议 |
(一)鼓励表扬为主 |
(二)营造适宜氛围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人教版新旧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 |
1.1.2 教科书教学属性研究的内在需求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丰富课程设计理论,深化学习基本规律 |
1.3.2 有意义的实证数据,启示教科书研究者 |
1.3.3 剖析教学案例,提供教科书使用者参考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高中化学教科书 |
2.1.2 教学属性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教科书研究现状 |
2.2.2 教科书的教学属性研究现状 |
2.2.3 研究启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构建思路 |
3.4.2 工具构建 |
3.4.3 工具检验 |
3.4.4 信效度检验 |
4. 人教版新旧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统计分析 |
4.1 教学属性宏观分析 |
4.1.1 维度整体分析 |
4.1.2 指标整体分析 |
4.1.3 评价标准整体分析 |
4.2 教学属性微观分析 |
4.2.1 “教学设计”维度分析 |
4.2.2 “学习评价”维度分析 |
4.2.3 “教学资源”维度分析 |
5. 典型案例分析 |
5.1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属性分析 |
5.1.1 本体剖析:教学设计的继承与发展 |
5.1.2 尺度衡量:学习评价的定位与转变 |
5.1.3 系统供应:教学资源的单一与稳定 |
5.2 “氯及其化合物”教学属性分析 |
5.2.1 本体研究:教学设计的推陈出新 |
5.2.2 价值取向:学习评价的演变发展 |
5.2.3 系统支持: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元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1.1 继承 |
6.1.2 发展 |
6.2 启示 |
6.2.1 教科书编写建议 |
6.2.2 教科书使用建议 |
6.3 创新与不足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谈化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宇宙的琴弦”-论发散性思维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D]. 郑佳. 集美大学, 2021
- [2]基于问题情境的生物学教学对高中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D]. 杜晓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化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刘静. 延安大学, 2021(11)
- [4]高中物理应用CPS模型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影响研究[D]. 林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探究[D]. 周瑾.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6]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D]. 姜琦丽. 西南大学, 2021(01)
- [7]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D]. 唐心懿.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高考化学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元素及化合物》为例[D]. 王越美. 鞍山师范学院, 2020(12)
- [9]高中化学ATDE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D]. 邱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人教版新旧高中化学教科书教学属性比较研究[D]. 方婷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