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宾语”形式的修辞功能

“动词+宾语”形式的修辞功能

一、“动宾式动词+宾语”形式的修辞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徐利娟[1](2021)在《现代汉语“VO1+O2”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代汉语述宾式复合词带宾语(“VO1+O2”)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三个平面、认知语言学、韵律句法学等语法理论,对“VO1+O2”进行了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我们将“VO1”视作述宾式复合词,“O1”可以由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充当。本文主要讨论了不同语义类型下各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并对“VO1+O2”的语用成因进行了探究。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梳理了“VO1+O2”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并提出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对“VO1”的语义黏合度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语义黏合度高低对带“O2”能力的影响,发现“VO1”的带宾能力和语义黏合度成正比。最后讨论了“VO1+O2”的主要句法功能。第三章主要由“O2”的语义类型切入,将“O2”归纳为处所宾语、对象宾语、数量宾语、目的宾语、原因宾语、结果宾语6种,讨论了不同语义类型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主要对“VO1+O2”的语用成因进行了分析。前人研究发现,“VO1+O2”具有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节奏明快的特点,但对其语用功能的成因却未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VO1+O2”语用功能的成因主要有:焦点信息的突显;书面语的韵律制约;隐喻和转喻;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汉语意合性特点等。第五章主要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曹秀玲,罗彬彬[2](2020)在《汉语不及物动词及物化:修辞与语法化叠加作用下的论元重置》文中认为及物和不及物是语法上对动词的经典二分,对于二者的区分标准和区分效用汉语学界看法不一。然而,汉语一些不及物动词出现带宾语用法确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起学界关注,并从不同视角加以阐释。本文以《动词用法词典》作为参照点,结合《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高更生(1998)的研究和《现代汉语词典》不同版本考察汉语不及物动词及物化趋势,探查动词及物化的选择倾向和渐进状态,阐释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的动因和机制。

黄玉婷[3](2019)在《《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述宾动词带宾语研究》文中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有一定数量的述宾动词,述宾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但也有一部分带上了宾语,但目前对述宾动词带宾语情况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先立足于“词汇等级划分”部分,选取了词汇表中的370个述宾动词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述宾动词的等级分布情况。通过词典验证,把述宾动词标记为述宾及物动词、述宾不及物动词、述宾及物性矛盾动词、述宾及物性未知动词。再通过语料检索,考察述宾动词在语料中是否带宾。接着从述宾及物动词、述宾不及物动词、述宾及物性矛盾动词、述宾及物性未知动词这四类词考察它们带宾的概率、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别,以及对典型述宾动词的带宾情况演变进行个案分析。根据上述研究,我们总结出绝大多数述宾动词不带宾语;述宾及物动词的宾语出现率较高,宾语的语义类别较丰富;述宾不及物动词、及物性矛盾动词以及及物性未知动词的宾语出现率普遍较低,宾语的语义类别较单一;述宾动词能否带宾受到了动词词化机制的制约。最后,依据等级分布和宾语出现率、宾语语义类别,针对教学、教材编写及词典编纂提出一些建议。

袁昱菡[4](2019)在《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历时变异现象》文中提出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形态的变化,所以汉语的词汇多是通过词根与词根的组合来构词,词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与句法结构保持着一致性。以往的构词法研究总是局限于共时平面,当从历时的角度分析时,会发现一些词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本文以词根与词根组合而成的复合词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历时发展中的结构变异,并试图解释其中的动因与机制。依据词根间的语法关系,复合词一般被分为并列式、偏正式、补充式、动宾式以及主谓式,本文以这五类结构作为研究的重点,说明其古今结构的变异情况。汉语中语素以其简短的组合形式来表达丰富的语义内涵,与复杂的句法形式相比,缺乏虚词、语序等确定组合关系的语法手段。这会导致语素间语义和语法关系在理解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词义框架的制约下能够得以消解。然而,当语素或词语的意义改变,或人们用词过程中不自觉的忽视或对意义重新理解时,都可能会造成词语内部组合关系的变化。例如“颜色”一词,其成词之初属于定中结构的复合词。随着词义的发展,“颜”被重新理解为了“颜色”义,其结构在今天已经被重新分析为了并列结构。本文的“结构变异”指的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的系统中属于A结构,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变化为B结构。通过历史比较的方法,对《汉语大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中每个复合词的古今结构进行了一一的对比分析,作了穷尽式的考察,试图从中归纳总结出每种结构的复合词的变异情况。通过统计发现,这五种基本语法结构的复合词中,古今由此结构变为彼结构的所占数量并不多,共计265例。这在整个复合词系统中所占比例虽然很小,但是这种语言现象是客观存在而不容忽视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这些结构变异的复合词中,以并列式复合词的变异类型和数量最为丰富,偏正结构次之,动宾结构与主谓结构复合词的历时变异情况较少。最后,由于补充式结构出现的时间较晚,成词之后的结构和意义相对稳定,因此发生结构变异的现象最少,在所搜集的语料中仅有一例。不同类型复合词结构的变异情况有着不少相通之处,同时又各具特点。在现象描写的基础上试图对这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做出解释,探寻其中的规律。变异的动因与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如词义或语素义的改变,词性的转类,字形的掩盖等;另一方面是人们认知行为的影响,即人们无意识地对意义的重新理解,包括对语素义、词义以及语素间的语义关系的重新理解,具体而言包括聚合类推、语法类推、异质激活等。在此基础上,再对词语的结构进行分析时,就可能会出现复合词的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属于重新理解导致的结构的重新分析。结构变异现象除了涉及五种基本语法结构的复合词外,还表现在其他一些特殊的结构上。包括早期的外来音译词,它们外来词的身份被汉语自源词所取代,在结构上由单纯词变为复合词;一些由跨层结构词汇化形成的双音词,成词之初结构本不可分析,在重新理解的推动下演变成了可分析的结构;一些复合词在成词之初结构是唯一的、确定的,到了现代汉语中具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还有一些复合词由一种词性和一种结构发展出了名动两种词性和两种结构,这是一种多构化的现象。总的来说,从历时的角度对词语的结构进行分析时,会发现纷繁多样的变异情况,这也进一步说明从古至今的词汇系统中,改变的不仅有词义,还包括一些词语的词法结构。复合词结构的分析判定应以意义为主,形式为辅。意义在结构变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象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词汇材料中的意义变化,会发现具有不同的特点,即有些是词义不变,语素义改变;或者词义改变,语素义不变;还有些是语素义和词义都变化。但不管是哪种情况,意义或者人们对意义的理解都一定会发生改变。构词法所描写的对象是词汇,构词法又属于语法系统,所以构词法可以看作是联结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的一座桥梁。此外,意义是词汇研究的核心要素,在结构的判定和变异中都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综上,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这些词语古今结构的变异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意义与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词汇结构与语法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试图将词汇系统与语法系统的互动研究引向更深的层次。除此之外,词语结构的古今对比分析还打破了以往词汇结构研究总是在某一共时平面的局限性,使共时与历时联系起来。然而,由于复合词数量的庞大,加之作者知识结构方面的局限,在进行结构分析时只能以相关的辞书作为客观标准,难以对每个词的词汇化具体过程以及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的具体情况做出细致的描写,尚且只能依据两个时段的对比,进行总体规律的考察。这些不足之处将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改进。

梁永红[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展变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词法方面主要集中于某类词的功能游移、程度范畴的多元表达、动词带宾现象的增加、新兴语气词和叹词的产生等;句法方面主要集中于原有语法格式的发展、新语法格式的产生以及句式的发展等。总体来说,现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覆盖面非常广,而且研究理论和方法多样化,既有广度,也有深度,同时也更加重视新语法现象来源和语用价值的探讨。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为:共时与历时结合得还不够全面或未到位;缺乏动态的跟踪考察研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一些隐含的发展变化现象;对某一或某类现象的研究还较为零散,在系统性、系列化方面还有待提高;较高层次的宏观或中观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依然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肖慧[6](2018)在《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文中提出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载体。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和载体,语言与社会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换言之就是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变现象。社会的嬗变促使语言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充分体现在构成语言体系的各个环节及因素中。与印欧、拉美语系不同,汉语是集音、形、义三要素为一体的、内蕴最为丰富的符号表意系统,而词汇(也可称为语汇)又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变异因素。语言对社会嬗变的变异对应正是来自词汇的敏感反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词汇的大量产生,正是社会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乃至新观念的集中反映。透过语言的发展规律以及语言的变异现象可以全面梳理并了解社会各阶段不同的发展形态及深层的变化原因。因此,研究语言的词汇、语义及语法的变异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语言本身的变异性是语言所独有的最本质的特征。随着我国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变化,现代汉语在词汇、语义、语法等方面均出现了新的变异现象。在这些变化中,最突出的就是词汇或者说语汇的变异。而词汇(或语汇)的变异功能又体现在词汇的增与减上,即:新词语的强势传播以及传统词语的弱化与隐退这两个方面。根据其来源,.新词语可以分为外来词、新造词及方言词三种形式。从其构成方式来看,新词汇可分为自源性新词和他源性新词。从构成新词汇的语素来看,外来语素又占绝对优势。这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与趋势。新词素的大量出现,使得新词汇较传统的汉语语汇有了以下明显的特点:一是新的缩略词语的广泛传播与使用;二是在音节上向多音节方向转变;三是外来词与异族词显着增多;四是外来的字母代词的使用频率加大。现代汉语变异的第二个特征就体现在现代汉语共同语系统中语义,或者说词素的变异上。新时期汉语语义的变异是指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新义位的增加,以及对原词义理解与使用上的偏移。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就词汇(或语汇)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微小构成单位的词素来说,新时期汉语中产生的新词素并不多,且大都是音译外来词成分的语素化。通过汉语本身延伸而产生的新词素数量极少,且多是地方方言语素的加入,比如广东及港澳台等地区。总的来说,现代汉语语义变异具有单义新词新增比例大、词义的组合性强,且词义分布地域广等特.点。现代汉语语法的变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词汇的聚合;二是词汇的组合。目前,汉语中广泛使用的ABB或者AABB重叠式表达、语汇中类词缀的大量出现和表现在词的游移性方面的现象都属于聚合的范畴。组合式变异,包括两类:一是指出现的新的语法构成现象,二是指存在但偏离于传统语法组合规则的新语言现象。现代汉语语法在组合上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结构方面:“被X”结构”、“有+VP”结构以及“副+名”的新造词组合、动宾复合词带宾语等表达形式。这些语法变异现象的产生和兴起的深层原因正是源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乃至大众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不仅折射着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凸显了语言自身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语言的变异是内、外诱因合力的结果。内因包括语言结构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语言类推机制的作用;外因则包括社会变化、语言的认知与交际功能以及语用心理因素等等。新时期汉语大量新结构、新词族的出现,通常是先创造一个新词语或新结构,然后便进入了批量化的类词族、类结构“生产模式”。现代汉语中词汇、语义及语法的变异,似乎使汉语完全进入一个混沌、无序的发展状态,但汉语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正是通过其语言内部和外部的调节与变异,不断地推动着汉语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完美走向完美。随着社会的变化又会出现新的无序和不完美,语言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总之,就汉语自身的发展变化及社会功能来看,其自身变异的存在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合理性,这一矛盾体在汉语的发展变异过程中会得到完美的统一。

马永草[7](2017)在《《南方周末》标题中的动词研究 ——以2007-2016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近十年《南方周末》标题中的动词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对标题中动词的语法特点、语义特点和语用特点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交代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根据尹世超先生提出的标题动词的概念,将《南方周末》标题中的动词分为标题动词和非标题动词两大类,并将标题动词再分为前置标题动词、后置标题动词、均衡双置标题动词、前倾双置标题动词、后倾双置标题动词等五小类,认为《南方周末》中的标题动词具有明显的后置倾向。第二章描写并解释近十年《南方周末》标题中动词的语法现象。第一节讨论标题中动词的重叠情况,发现标题中不仅可重叠的动词数量非常少,而且这些动词重叠式出现的总量也不多。“VV”式重叠形式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句法功能极为单一。第二节讨论标题中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语法特点,双宾动词与动宾式动词相比,前者数量少总量固定,语义较为单一,主要表示给予、取得、等同;后者数量多且增长趋势明显,语义多元化。二者带宾语时的区别在于动宾式动词带宾语有明显的组合层次性。本文认为动宾式动词的产生路径主要有隐喻和词汇化这两种手段。第三节对几种常见标题中动词语法特点进行研究,“S+V+O+数量短语”式标题中的动词均为光杆的持续性动词;“(NP1)+对+NP2/VP1+的+VP2”式标题中VP2几乎全为及物动词;“关于……”类标题中大多动词为及物动词。第三章描写并解释近十年《南方周末》标题中动词的语义现象。第一节主要分析标题中动词重叠的语义情况,标题动词重叠式“说说”、“谈谈”具体动作义虚化,主要表达评论或看法,“读读”宾语为人时语义虚化为了解和认识,带非人宾语时语义不变。“说说”、“谈谈”增加了“谦虚”与“轻松”的语法意义,“读读”主要还是尝试义;非标题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重在表示动量的减少,这种量不局限在动作反复次数的多少,范围较大,模糊性强,无法准确赋值。第二节分析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结构的语义特点,“VO1”的语义类型主要有给予、获得、处置、解释(揭开)、致使(导致)、争斗、对话等,“O2”的语义类型按频率由高到低可以排列为:对象宾语>处所宾语>数量宾语=结果宾语>目的宾语>施事宾语>时间宾语,“O1与O2”的语义关系主要有部分与整体、具体化表述、所属与领属、支配与被支配、给予物与给予对象五种类型。第四章描写并解释近十年《南方周末》标题中动词的语用现象。第一节主要讨论标题中动词重叠的语用情况,总的来说就是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动词重叠式与标题语境表面上的悖逆;可重叠动词占标题中动词总数的比率极低;动词重叠式在标题中位置的前置性以及所在句式的单一性。造成上述分布的原因主要是汉民族重谦虚的文化心理和标题语境的特殊性。第二节主要考察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结构的语用动因和依据,主要表现在外部形式简洁明晰、客观表达焦点突出和韵律节奏和谐匀称三个方面。第三节对标题中几种特殊现象进行语用阐释,标题中动词缺失是《南方周末》中某些栏目的特色,保留少数古汉语动词和改换固定格式中的动词主要体现了写作者追求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和人们求新求异求变的认知心理。

张静[8](2016)在《新时期新语法现象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近三十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语法现象,它们不太符合传统的语法规范,但却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且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针对这些语法现象,一些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从词族、词类、句式三个方面对新时期研究较多的各类新语法现象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杨彩贤[9](2015)在《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纵深发展阶段,社会的巨变引起了汉语明显的变异。很多关注这一时期汉语变异的学者,开始注意新词新语的研究。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它的变异是在语用的动态过程中才具体地表现出来的,有的变异也是在语用中才产生的,而语言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对语言变异的动态研究更易于发现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故本文将讨论的侧重点放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研究上。语言是一个复杂的变异网络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在语言的各个层次上都有表现:汉语字词读音的分化,话语中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词类界限进一步模糊,句式更加灵活多样,多语多言混用等。这一时期汉语表达明显体现出模化、娱乐化以及话语意义整体提取等特点,它们的语言学实质分别在于语言的格式框填、语言能指的狂欢和事件化词语的构式化。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在语言系统内部以及社会上呈现出不同的扩散轨迹。新变式在词汇中的扩散轨迹主要受到语言变式变异条件的影响,而在社会上的扩散主要和扩散的方式密切相关。两者虽然存在诸多的区别,但它们的扩散曲线存在共同点,即语言新变式在词汇中的扩散和在人群中的扩散都体现出由少到多再到少、由慢到快再到慢的扩散趋势。这些语言新变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已有形式的基础上开拓出的不寻常的语言资源。促使这一时期汉语发生变异的既有语言内部动因,更与当下特殊的社会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在探讨相关的社会因素时,大家主要从社会变化、社会心理和语言接触等角度入手来讨论。本文则进一步把语言变异放在消费主义文化这一语境下来研究,分析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怎样加剧了汉语表达的符号化,希望能给出汉语变异一个新的、合理的解释。而新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汉语的面貌,使汉语的变异出现去规范化的倾向。本文对汉语新变式变异的过程、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转化的条件和转化的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发现这一时期语言变异的规律和语言变异形式的发展趋向,从而深化对这一时期汉语变异的认识。当下的汉语既丰富多彩、生气勃勃,又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该方面的常规变异形式不断为汉语的充实、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同时那些超常变异的形式又时时冲击着汉语的规范表达,影响我们话语的纯洁性。为了使我们的语言既生动活泼,又准确优美,就需要对语言进行规范。语言规范总是随着语言新变式的不断出现而始终处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所以语言的规范是一种动态的规范,汉语规范的标准也应因时而异。对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形式进行规范时,我们首先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结构和发展规律来确定规范的标准,在此基础上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来进行规范。本文阐述了在“热言时代”,一些关键的语言职能部门怎样各司其职,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分层规范汉语。语言是社会的镜像,口头与书面的鲜活的语用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文对当下语言生活的及时描写和解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规范汉语新变式的判定标准和规范办法,既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我国的国情和我们的生活状况,为今后语言生活状况的预测提供语言事实依据、为现代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更加鲜活的语言资料,也可以为当下汉语规范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以资借鉴的规范策略。

钱晨嫕[10](2011)在《现代汉语“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分析》文中提出本文在借鉴构式语法、三个平面等语法理论的基础上,多维度地分析了“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句法语义特征,并尝试以构式语法中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其结构义实现的途径,同时对该结构进行了语用层面的挖掘,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研究深度。本文共分六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界定了“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定义与内涵,阐述了该结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研究意义,同时介绍了本文研究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对“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和评价。肯定了以往研究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该结构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第三章对“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句法—语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讨论了该结构中动宾式复合词V·O1和所带宾语O2的构成及分类,分析了各结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比较并总结了动宾式复合词所带宾语与一般动词所带宾语的不同。第四章考察了“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的结构义。对该结构的核心意义及各结构成分进入该结构时的语义配置进行了讨论,该结构的核心语义是对关涉对象的一种解析,V普遍表弱动作义且具有抽象性,O1具有非具体性且为泛指,O2则是具体可感的。同时还对这种结构义的实现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该结构义的实现途径所具有的三个层次,即语义兼容与直接匹配、认知互动与语义扩张以及语境激活与语用影响。第五章对“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1+O2)所适用的语用环境和其独特的语用价值进行了探讨。该结构广泛运用于书面语中,尤其在新闻语言中出现频率较高;其次,该结构具有简化语言、突出重点,结构匀称、韵律和谐,别致新颖、生动有趣三方面的语用价值。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同时也说明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动宾式动词+宾语”形式的修辞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宾式动词+宾语”形式的修辞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VO1+O2”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2 “VO_1+O_2”研究综述
        1.2.1 “VO_1+O_2”的来源及定性
        1.2.2 “VO_1”带“O_2”的成因及制约因素
        1.2.3 “O_2”的语义类型
        1.2.4 “VO_1+O_2”的语用环境和语用价值
        1.2.5 其他相关研究
        1.2.6 前人研究的不足与可改进之处
    1.3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理论
        1.3.2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VO_1”的语义黏合度及“VO_1+O_2”句法功能
    2.1 “VO_1”的语义黏合度
        2.1.1 高黏合度“VO_1”
        2.1.2 低黏合度“VO_1”
        2.1.3 “VO_1”语义黏合度对带宾语的影响
    2.2 “VO_1+O_2”的主要句法功能
        2.2.1 充当谓语
        2.2.2 充当主语
        2.2.3 充当定语
        2.2.4 充当宾语
    2.3 小结
第三章 “O_2”的语义类型及其与“VO_1”关系考察
    3.1 “O_2”为处所宾语
        3.1.1 “O_2”为起点处所宾语
        3.1.2 “O_2”为终点处所宾语
        3.1.3 “O_2”为沿点处所宾语
        3.1.4 “O_2”为原点处所宾语
        3.1.5 “O_2”为处所宾语时“VO_1”的语义特征
        3.1.6 本节小结
    3.2 “O_2”为对象宾语
        3.2.1 “O_2”为对象宾语时“VO_1”的语义分析
        3.2.2 对象宾语“O_2”句法位置分布差异
        3.2.3 对象宾语“O_2”与“VO_1”的语义关联
    3.3 “O_2”为数量宾语
    3.4 “O_2”为目的宾语
    3.5 “O_2”为原因宾语
    3.6 “O_2”为结果宾语
    3.7 小结
第四章 “VO_1+O_2”语用分析
    4.1 “VO_1+O_2”的语用环境及文体特点
    4.2 “VO_1+O_2”语用功能的成因
        4.2.1 焦点信息的突显
        4.2.2 书面语的韵律制约
        4.2.3 隐喻和转喻
        4.2.4 汉语的意合性特点
        4.2.5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4.2.6 创新心理的影响
        4.2.7 特殊句式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汉语不及物动词及物化:修辞与语法化叠加作用下的论元重置(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汉语不及物动词及物化与论元重置
    2.1 介词介引的论元成分后移
        2.1.1“向”类介词介引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后
        2.1.2“为/给”类介词介引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后
        2.1.3介词“与/同”类介引的宾语直接置于动词之后
    2.2 动后介宾短语介词“于/为”脱落
    2.3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义带宾语
    2.4 不由介词引介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后带宾语
3.汉语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的选择与渐进
    3.1 及物化对不及物动词和义项的选择
    3.2 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的“渐进状态”
    3.3 不及物与及物化用法的互补分布
4.汉语不及物动词及物化的动因与机制
    4.1 语法意义表达形态到非形态:返祖现象
    4.2 修辞变体到语法规则:最后一公里
5.结语

(3)《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述宾动词带宾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等级划分》述宾动词带宾概况
    2.1 述宾动词的定义及语料筛选
    2.2 述宾动词带宾情况考察
    2.3 小结
第三章 《等级划分》述宾动词的及物性匹配度
    3.1 述宾动词的及物性匹配度概况
    3.2 述宾动词出现宾语概率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等级划分》述宾动词所带宾语语义分析
    4.1 述宾动词所带宾语语义类别概况
    4.2 中、高频带宾的述宾动词所带宾语语义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典型述宾动词带宾语变化个案分析
    5.1 由带宾变为不带宾的典型述宾动词个案分析
    5.2 由不带宾变为带宾的典型述宾动词个案分析
    5.3 述宾动词带宾能力变化的演变机制探究
    5.4 小结
第六章 《等级划分》述宾动词教学建议
    6.1 述宾动词带宾偏误分析
    6.2 述宾动词教学建议
    6.3 教材编写建议
    6.4 词典编纂建议
    6.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历时变异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2.1 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1.2.2 词汇与语法相结合
        1.2.3 描写与理论相结合
    1.3 研究现状
        1.3.1 现代汉语中的构词法与造词法
        1.3.2 词法与句法的关系
        1.3.3 专书与断代词汇结构分析
        1.3.4 各类构词法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
        1.5.1 对比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穷尽分析,定性考察
    1.6 研究内容
2. 词汇结构的分析方法及作用
    2.1 词汇结构的分析方法
        2.1.1 拆词法
        2.1.2 扩展法
        2.1.3 语素法
        2.1.4 类推法
        2.1.5 形式法
        2.1.6 字形法
    2.2 构词法的作用
        2.2.1 构词法在造词中的作用
        2.2.2 构词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2.3 小结
3. 并列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3.1 并列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3.1.1 并列式——单纯词
        3.1.2 并列式——偏正式
        3.1.3 并列式——补充式
        3.1.4 并列式——动宾式
        3.1.5 并列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3.2 结构变异的并列式复合词的特点和规律
    3.3 并列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3.3.1 词义的发展
        3.3.2 语法功能的转变
        3.3.3 字形的掩盖
        3.3.4 重新理解
    3.4 小结
4. 定中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4.1 定中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4.1.1 定中式——并列式
        4.1.2 定中式——主谓式
        4.1.3 定中式——动宾式
        4.1.4 定中式——附加式合成词
        4.1.5 定中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4.1.6 定中式——单纯词
    4.2 结构变异的定中式复合词的特点和规律
    4.3 定中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4.3.1 词义的发展
        4.3.2 语素的发展
        4.3.3 语法性质的改变
        4.3.4 字形的掩盖
        4.3.5 重新理解
    4.4 小结
5. 状中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5.1 状中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5.1.1 状中式——并列式
        5.1.2 状中式——定中式
        5.1.3 状中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5.2 状中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5.2.1 词义的发展
        5.2.2 词性转类
        5.2.3 重新理解
    5.3 小结
6. 动宾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6.1 动宾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6.1.1 动宾式——并列式
        6.1.2 动宾式——定中式
        6.1.3 动宾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6.2 动宾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6.2.1 词义的发展
        6.2.2 重新理解
    6.3 小结
7. 主谓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7.1 主谓式复合词结构的变异类型
        7.1.1 主谓式——并列式
        7.1.2 主谓式——状中式
        7.1.3 主谓式——定中式
        7.1.4 主谓式——结构模糊的复合词
    7.2 主谓式复合词结构变异的动因与机制
        7.2.1 词义的发展
        7.2.2 重新理解
    7.3 小结
8. 其他类型的结构变异现象
    8.1 补充式复合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8.2 外来词结构的历时变异
        8.2.1 外来单纯词——附加式复合词
        8.2.2 外来单纯词——定中式复合词
        8.2.3 外来单纯词——并列式复合词
    8.3 超层次复合词结构的重新分析
    8.4 结构明确的复合词——结构歧解的复合词
        8.4.1 结构歧解的复合词
        8.4.2 造成结构歧解的原因
    8.5 小结
9. 复合词结构发展中的一词多构现象
    9.1 复合词多构化的类型
        9.1.1 并列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2 主谓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3 定中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4 状中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5 动宾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1.6 补充式复合词的多构化
    9.2 复合词多构化的特点
        9.2.1 新词性的产生
        9.2.2 各类复合词多构化的语义和语法条件
    9.3 一词多构化的原因
    9.4 小结
10. 意义与结构变异的关系
    10.1 词义不变,语素义改变
    10.2 词义改变,语素义不变
    10.3 词义改变,一个语素的意义改变
    10.4 词义改变,两个语素的意义都改变
    10.5 重新理解
    10.6 小结
11. 构词法与语法、语义间的关系
    11.1 构词法与语法的互相影响
        11.1.1 构词法影响语法
        11.1.2 语法影响构词法
    11.2 构词法与语义的互相影响
        11.2.1 构词法影响语义
        11.2.2 语义影响构词法
    11.3 词法与句法的联系
        11.3.1 新语素义的产生与词语结构明确化
        11.3.2 句法中的名词作状语与状中式复合词
        11.3.3 动词带代体宾语与动宾式复合词
        11.3.4 词法与句法中的转指
        11.3.5 词法与句法中的同形异构
        11.3.6 复合词的来源
    11.4 小结
12. 结语
    12.1 研究结论
    12.2 创新之处
    12.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1.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2.1.2 国外实证研究现状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2.2.2 国内实证研究现状
    2.3 语言变异原因、定义及分类
        2.3.1 语言变异的原因
        2.3.2 语言变异的定义
        2.3.3 语言变异的分类
第3章 汉语词汇变异现象
    3.1 基于词汇学的词汇变异分析
        3.1.1 词语长度
        3.1.2 词语构成材料
        3.1.3 结构方式
        3.1.4 词性分布
    3.2 词汇变异的表现分析
        3.2.1 具有明显的词族特点
        3.2.2 双音节、三音节合成词的变异特点
        3.2.3 ABB式叠词的变异特点
        3.2.4 “被”字短语的变异特点
        3.2.5 外来词的变异特点
        3.2.6 新词产生
        3.2.7 社会阶层方言形成
        3.2.8 民族方言演进
        3.2.9 普通话发展
    3.3 词语变异的个案研究
        3.3.1 成语变异分析
        3.3.2 贬义词语褒义化变异分析
    3.4 词汇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3.5 小结
第4章 汉语语义变异现象
    4.1 语义变异的类型
        4.1.1 理性意义的变异
        4.1.2 感情色彩的变异
    4.2 语义变异的方式
        4.2.1 认知主体的体验性
        4.2.2 不同领域间的比较
        4.2.3 不同领域间的互动
        4.2.4 语义变异的激活方式
        4.2.5 情感化的过程
    4.3 词义变异
        4.3.1 词义引申法产生的变异
        4.3.2 语音模拟法产生的变异
        4.3.3 缩略法产生的变异
    4.4 语义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4.4.1 变异的合理性
        4.4.2 变异的不合理性
        4.4.3 变异的规范化使用
第5章 汉语语法变异现象
    5.1 语法变异的分类
        5.1.1 聚合方式产生的变异
        5.1.2 组合方式产生的变异
        5.1.3 语言渗透产生的变异
    5.2 句法推动下的语法变异
        5.2.1 句法成分的变异
        5.2.2 语序的变异
        5.2.3 特殊格式的句法变异
    5.3 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
        5.3.1 网络语言语法变异的类型
        5.3.2 词性的随意活用
        5.3.3 语气、人称等代词的生造
        5.3.4 混合句的大量使用
        5.3.5 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特点
    5.4 语法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5.4.1 规范性原则
        5.4.2 规范性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汉语语言变异的动因
    6.1 语言自身的发展因素
        6.1.1 语言的功能因素
        6.1.2 语用变化因素
        6.1.3 语言类推因素
    6.2 外界环境的因素
        6.2.1 政治因素
        6.2.2 科技因素
        6.2.3 经济因素
        6.2.4 媒体因素
        6.2.5 文化因素
        6.2.6 特定事件因素
    6.3 内外因素的碰撞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
    7.2 应用启示
    7.3 研究的局限性
    7.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7)《南方周末》标题中的动词研究 ——以2007-2016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1.5 《南方周末》标题中动词的分类
        1.5.1 标题动词与非标题动词
        1.5.2 标题动词再分类
第二章 近十年《南方周末》标题中动词语法现象研究
    2.1 标题中动词重叠的语法研究
        2.1.1 标题动词重叠的语法分析
        2.1.2 非标题动词重叠的语法分析
    2.2 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结构的语法研究
        2.2.1 动宾式动词与双宾动词的区别
        2.2.2 动宾式动词的形成路径分析
    2.3 几种常见标题中动词语法特点研究
        2.3.1 “S+V+O+数量短语”式标题
        2.3.2 “(NP_1)+对+NP_2/VP_1+的+VP_2”式标题
        2.3.3 “关于……”类标题
第三章 近十年《南方周末》标题中动词语义现象研究
    3.1 标题中动词重叠的语义研究
        3.1.1 标题动词重叠的语义分析
        3.1.2 非标题动词重叠的语义分析
    3.2 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结构的语义研究
        3.2.1 “VO_1”的语义类型分析
        3.2.2 “O_2”的语义类型分析
        3.2.3 “O_1与O_2”的语义关系分析
第四章 近十年《南方周末》标题中动词语用现象研究
    4.1 标题中动词重叠的语用研究
        4.1.1 动词重叠分布的不平衡分析
        4.1.2 标题中动词重叠的语用分析
    4.2 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结构的语用研究
        4.2.1 外部形式简洁明晰
        4.2.2 客观表达焦点突出
        4.2.3 韵律节奏和谐匀称
    4.3 标题中几种特殊现象的语用研究
        4.3.1 标题中动词缺失现象的语用阐释
        4.3.2 标题中保留少数古汉语动词的语用阐释
        4.3.3 标题中改换固定格式中动词的语用阐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新时期新语法现象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与词族有关的新语法现象研究
    (一)新词族产生的原因研究
        1. 社会因素
        2. 人类心理因素
        3. 语言自身因素
    (二)新词族的分类研究
        1. 按共同语素分类
        2. 按词族整体分类
    (三)新词族中词缀的类化新义研究
        1. 由本义虚化为引申义的新义
        2. 由本义虚化为比喻义的新义
        3.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新义
二、与词类有关的新语法现象研究
    (一)词类扩大使用范围
        1. 程度副词扩大使用范围
        2. 不及物动词扩大使用范围
    (二)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为动词
        2. 名词用为动词
三、与句式有关的新语法现象研究
    (一)新兴“被”字句
        1. 产生原因
        2. 结构特征
        3. 语义类型
        4. 语用价值
    (二)动宾式动词带宾语
        1. 结构形式
        2. 形成原因
        3. 限制条件
    (三)新兴“有+VP”句式
        1.“有”的词性和意义
        2.“有”的产生机制和语用功能
四、结语

(9)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语言变异研究综述
        一、语言变异理论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内涵
        二、语言变异理论在中国的拓展
        三、语言变异理论在中国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四、对我国语言变异研究的思考
    第二节 本研究相关情况介绍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语与中国社会的共变
    第一节 语言与社会的共变
        一、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
        二、讨论语言与社会共变关系的三个基本概念
    第二节 汉语与中国社会的共变
        一、我国具有联系社会生活研究语言的传统
        二、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社会的巨变与汉语变异
第三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表现及特点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态表现
        一、汉语字、词读音的分化
        二、话语中的新词新语层出不穷
        三、名、动、形三类实词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四、句式更加灵活多样
        五、多言多语的混用
        六、语言新变式的使用人群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特点和语言学实质
        一、汉语语用的模化现象普遍的特点与语言的格式框填
        二、汉语语用的娱乐化现象突出的特点与语言能指的狂欢
        三、话语意义整体提取的特点与事件化词语的构式化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演变的动态过程研究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的扩散模式
        一、汉语新变式的词汇扩散模式和扩散机制
        二、汉语新变式的社会扩散轨迹和曲线模型
        三、汉语新变式扩散的模因论视角和语言演化的秘密
        四、语言新变式的词汇扩散、社会扩散理论与模因论视角比较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动因分析
        一、汉语变异的语言系统内部动因分析
        二、汉语变异的消费主义文化、新媒体等社会外部动因分析
        三、语言内、外因的共同作用
    第三节 语言新变式的来源
        一、“有+VP”格式的来源——古汉语的遗存
        二、汉语普通话中的“我走先”句式的来源——壮侗语族的语言底层
        三、其他语言新变式的来源——借用外语形式
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的动态规范问题
    第一节 对待语言新变式的态度
        一、对待语言新变式的不同态度
        二、本文对语言新变式的态度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语用中的超常规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去规范化现象
        二、媒体语言欠规范的问题
        三、知识分子在语用上对世俗的迎合和对低俗的效法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新变式的分层规范策略
        一、给网络语言以相对宽松的生长环境
        二、媒体在语用中应为社会做好示范工作
        三、社会精英要担当起消除语言污染的社会责任
        四、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字
        五、语言规划部门应明确衡量标准,确立和公布语言规范
第六章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的个案动态研究
    第一节 “奇葩”一词的现代变异历程研究
        一、古汉语中“奇葩”的用法
        二、现代汉语中“奇葩”用法的拓展
        三、网络时代“奇葩”用法的分化
        四、“奇葩”一词变异的动因及对其变异应持的态度
    第二节 新形式的起变及无序向有序变异的转化——“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扩散过程分析
        一、“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的起变
        二、“动宾式动词+宾语”格式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的转化
        三、无序变异向有序变异转化的条件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贬义词语褒义化现象研究
        一、贬义词语褒义化的表现层次
        二、贬义词易色的动态过程及转化机制
        三、贬义词语褒义化现象的动因分析
        四、对待贬义词语褒义化现象的态度及规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现代汉语“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定义与范围
    二、"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研究意义
    三、"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3.1 研究理论
        3.2 研究方法
    四、"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研究综述
    一、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合格度及其来源
    二、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0_2)的特点及搭配条件
    三、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语义功能
    四、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语用价值及类推表现
    五、关于"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研究中的成绩和不足
第三章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句法-语义分析
    一、"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形式表现及句法功能
        1.1 V·O_1+O_2结构的形式表现
        1.2 V·O_1+O_2结构的句法功能
    二、"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中的动宾式复合词V·O_1
        2.1 V·O_1的构成
        2.2 V·O_1的性质
        2.3 V·O_1的语义特征
    三、"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中的宾语O_2
        3.1 O_2的构成
        3.2 O_1与O_2之间的语义关系
        3.3 O_2的类型
    四、"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中V与O_1的结合过程
    五、小结
第四章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结构义分析
    一、"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结构意义
        1.1 V·O_1+O_2结构的基本义项
        1.2 V·O_1+O_2结构的紧缩性及客观表义的凝练性
        1.3 V·O_1+O_2结构的主观倾向性及意图性的表达
    二、"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中各成分语义配置及结构义实现
        2.1 V·O_1+O_2结构中各成分的语义配置
        2.2 V·O_1+O_2结构的结构义实现
    三、小结
第五章 "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语用分析
    一、"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语用环境
    二、"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V·O_1+O_2)的语用价值
        2.1 简化语言突出重点
        2.2 结构匀称韵律和谐
        2.3 别致新颖生动有趣
    三、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动宾式动词+宾语”形式的修辞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VO1+O2”研究[D]. 徐利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汉语不及物动词及物化:修辞与语法化叠加作用下的论元重置[J]. 曹秀玲,罗彬彬. 高等日语教育, 2020(02)
  • [3]《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述宾动词带宾语研究[D]. 黄玉婷. 暨南大学, 2019(02)
  • [4]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历时变异现象[D]. 袁昱菡.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5]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语法发展变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J]. 梁永红.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 [6]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D]. 肖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7]《南方周末》标题中的动词研究 ——以2007-2016年为例[D]. 马永草.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2)
  • [8]新时期新语法现象研究综述[J]. 张静. 安康学院学报, 2016(03)
  • [9]20世纪90年代以降汉语变异动态研究[D]. 杨彩贤.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10]现代汉语“动宾式复合词带宾语”结构分析[D]. 钱晨嫕. 复旦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动词+宾语”形式的修辞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