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思想及其当代审美价值

杨朱思想及其当代审美价值

一、杨朱思想及其当代美学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飞[1](2017)在《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杨朱是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主体生命伸张”。所谓“主体生命伸张”,自然性上指的是主体生命之性自我绽现为生命存在;主体性上就是指主体生命存在自觉以生命之性的实现为内在目的。主体生命伸张作为审美活动,现实地讲,就是主体生命以自我存在为根本内涵的全部生命活动;本质上,就是生命之性向现实世界完全绽现的整个生命历程。生命的自然性与主体性的交织构成了杨朱美学思想复杂性和独特性的根源。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美学思想具体包含着审美经验、审美价值和审美境界等方面的内容。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审美经验以“从性而游”为基本内涵,它围绕物我关系、名我关系和欲我关系展开,主要包括“物我无累”、“名我无伤”和“欲我无害”等内容。杨朱“从性而游”的审美经验以“去累”为主要特征。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审美价值以“全性保真”为主要内容,具体包括主体生命伸张的现实性、完整性和自然性等价值诉求。其中,现实性是最基本的审美价值,也是实现完整性审美价值、自然性审美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完整性审美价值可以视为现实性审美价值和自然性审美价值的完整性诉求;自然性审美价值是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价值归宿。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审美境界总体上体现为“自之逸乐”即“自在自由”和“自在自乐”的生命状态,具体包括“自贵”、“自逸”、“自乐”等方面。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境界特征是现世的品格和自然的品格。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审美境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蕴含着一种强烈的“自”意识。“自”意识,在自然性上表现为生命之性必然向现实世界自我绽现的生命状态,而在主体性上则表现为主体生命不断向其本性自觉“回归”的生命状态。杨朱美学思想承老子,同庄子有显着的“道路”分歧。老子美学思想在先秦的开展,既有“老子-庄子”以主体之精神生命体道的路子,也有“老子-杨朱”以主体之现实生命显道的路径。杨朱的美学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情欲”观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邹华[2](2016)在《新时期文艺理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与移植》文中认为新时期文论启动之初即形成"情感隔绝生活"的偏差,由此确定了选择和解读西方现代美学的特殊角度。在误判现实主义和默认物质本体论的背景下,新时期文论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了片面的解读,以凌空超绝的生存本体盲目排斥认识论的"主客二分",模糊了以本体论人学重构为基础的现代美学的理论图景;在对康德美学的接受上,新时期文论隔断了贯穿其中的从认识到道德,从优美到崇高,从知性纯粹美到理性依存美的内在逻辑,以纯审美的单一维度错解了情感与形式两大范畴的关系,强行拉直了中国现代美学历史发展的复杂线索,在狭隘封闭的心理平面上营构一种空灵飘逸的境界;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新时期文论忽视了卢卡奇晚年对其早期着作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并将生存本体变异为"物欲本体",从纯功利出发解读英国文化理论,遮蔽了威廉斯"感觉结构"理论对于整个文化研究的美学意义。新时期文论以纯审美与纯功利的两极摆动导致古典主义的全面复归。

邹华[3](2016)在《新时期文艺理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与移植》文中指出新时期文论启动之初即形成"情感隔绝生活"的偏差,由此确定了选择和解读西方现代美学的特殊角度。在误判现实主义和默认物质本体论的背景下,新时期文论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了片面的解读,以凌空超绝的生存本体盲目排斥认识论的"主客二分",模糊了以本体论人学重构为基础的现代美学的理论图景;在对康德美学的接受上,新时期文论隔断了贯穿其中的从认识到道德、从优美到崇高、从知性纯粹美到理性依存美的内在逻辑,以纯审美的单一维度错解了情感与形式两大范畴的关系,强行拉直了中国现代美学历史发展的复杂线索,在狭隘封闭的心理平面上营构一种空灵飘逸的境界;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新时期文论忽视了卢卡奇晚年对其早期着作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并将生存本体变异为"物欲本体",从纯功利出发解读英国文化理论,遮蔽了威廉斯"感觉结构"理论对于整个文化研究的美学意义。新时期文论以纯审美与纯功利的两极摆动导致古典主义的全面复归。

张子尧[4](2016)在《《列子》生命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魏晋动荡的社会现实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在此时代背景下张湛对《列子》进行了重新整理及注释,该书以其浓厚的生命意识彰显着时代精神。首先,《列子》区分了“生者”、“生生者”两种生命状态,前者即主客分离的生命状态,将自我与世界对立,以功利心态去占有外物。后者即主客合一的生命状态,将自己与外界融为一体,以审美的心态去感悟生命;其次,《列子》强调个体价值,突破儒家“集体主义”观念,促进文艺中个体化的抒写。它还提出“从性而游”原则,顺从欲望而不放纵欲望,立足于个体生命之所需,不奢求过多占有,以超功利的心态去体验生命欲望的满足。它鼓励人以游戏的心态追求趣味化、雅致化的人生;最后,《列子》关注梦境体验与悟道过程,认为可借此摆脱现实,进入自由境地,而这种物我两忘的感受与审美体验相通。书中超现实的华旭国、列姑射山,相对于老子“小国寡民”之理想,其幻想色彩更浓,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失望。张湛《列子注》不仅阐述了上述思想,而且结合佛教“生死轮回”理论,创造出近似宗教的彼岸家园——“太虚之域”,为士人提供生命的终极关怀。总之,《列子》生命美学思想是魏晋士人自觉之体现,彰显浓厚的人文精神,对其深入挖掘能够丰富当代文艺美学资源,更好地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刘佩德[5](2013)在《列子学研究》文中指出列子为先秦诸子之一,其思想近于道家,大约生活于战国中后期。列子有众多弟子,但均湮没无闻。据现有文献来看,列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可能辑录其言行而成《列子》一书,但因时代久远,这部古《列子》未能流传下来。汉宣帝时,刘向奉旨校理群书,所校《列子》即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而最终确定为八篇。直至东晋末年,张湛为《列子》作注,苦于不得全本,遂又多方搜集并重新整理。而在刘向后至张湛前的数百年间,《列子》似绝迹于世,这也是后人怀疑《列子》为伪作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自张湛《列子注》出,《列子》逐渐为学者所注意,其研究历史大体可分为七个阶段:战国至秦汉、魏晋、唐代、宋金元、明代、清代、民国。综合来看,这七个阶段又可归纳为四个时期:战国至秦汉与魏晋两个阶段是《列子》研究的萌芽期。尽管《尸子》、《庄子》、《吕氏春秋》均曾提及列子,但因所载有限,我们仍然无法了解列子生平。由于汉代先后多次整理前代典籍,大量文献资料公诸于世,为列子研究提供许多侧面资料。如《淮南子》、《新序》等书多征引《列子》文字,且《汉书·艺文志》载《列子》八篇,这些都说明汉代确曾有《列子》传世。东晋末年,张湛重新整理《列子》并为其作注,这是《列子》研究的开端。尽管张注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大体把握住了全书主旨。唐代与宋金元时期是《列子》研究的发展期。南北朝及唐初时已经出现《列子》的节选本,如梁庾仲容《子抄》、唐魏徵《群书治要》等均选入《列子》。尤其是敦煌《列子》抄本,不仅有张湛注本,而且出现一种新的选本,这些均说明《列子》在南北朝及唐初已广为流传。唐代重道教,逐渐形成了以老学为宗的学术氛围。到玄宗时,这种风气达到顶峰。卢重玄有《列子注》八卷,即是以老学解读《列子》,同时也体现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殷敬顺的《列子释文》,是现存较为完整的《列子》音韵学着作。柳宗元的《辩列子》一文,开《列子》辨伪先河。宋代亦尊奉道教,老学思想继续发展。宋徽宗《冲虚至德真经义解》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徽宗的臣子范致虚、江通,分别有《列子注》、《冲虚至德真经解》,均追随徽宗观点,体现出老学风气的影响。同时,他们还将宋代易学思想融入书中,成为《列子》研究的一个新趋势。金高守元辑录《冲虚至德真经四解》,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不仅对《列子》有所校勘,还保存了卢重玄《列子注》及范致虚《列子注》全书与宋徽宗《冲虚至德真经义解》部分内容。宋代兴起的理学思潮,是对唐代三教融合趋势的深化。林希逸的《列子口义》即是运用理学思想解读《列子》。宋代《列子》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列子》刻本的大量出现,已知最早的《列子》刻本为景德四年刊本。此后,有关《列子》的研究着作也不断被刊刻出来,推动了《列子》研究的发展。明、清是《列子》研究的繁荣期。明代《列子》研究主要体现在选本的大量出现及理学思潮的影响两个方面。科举制在明代最终形成八股取士的固定模式,文人仕进均需学习八股文。尽管八股文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但写作中则要求应试者广闻博识,释道典籍便成为他们最佳的课外书籍。此时出现的众多丛书,如《诸子汇函》、《诸子品节》等均选录《列子》,体现出时人对《列子》的重视。自宋代兴起的理学,本着复兴儒学的目的,借鉴释道思想以补儒家之不足。以王阳明为首的明代理学家,吸收思孟学派的观点,结合释道修炼方式,创立了心学思想。朱得之是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他的《列子通义》即是运用心学思想来解读《列子》。由于明末政治黑暗,统治者实行严酷的禁锢政策,以杨慎为首的明代学者渐渐将精力转入以整理、校勘、辑佚等为主的考据学。这种学术倾向适应了清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最终形成了代表清代学术的乾嘉考据学。卢文弨、任大椿、俞樾等考据学家,均对《列子》有所研究。而以黄丕烈为首的文献学家,则在《列子》校勘上用力甚多。与此相应,明清雕版印刷技术已相当成熟,许多《列子》印本不断出现,其中也不乏名人校勘本,如明顾春世德堂本,清汪继培校勘湖海楼本等。民国是《列子》研究的总结期。民国众多学者大都接受过封建教育,一定程度上传承了清代学术。如陶鸿庆、王重民、王叔珉、杨伯峻等民国学者,继承清代考据学,义理、辞章、考据兼重,并结合时代特点系统梳理《列子》。而陈和祥、周伯年、唐敬杲等人,则运用新式标点为《列子》断句,开启了新时代《列子》研究的大门。

徐丽华[6](2012)在《杨朱及其思想研究评议》文中提出对杨朱及其思想的认定,历来争议不断,虽然可据以研究的资料比较有限,但是从仅存于世的"为我"、"贵己"等思想,我们可以窥探出杨朱和诸子的关系、杨朱的生存哲学、杨朱的名实论以及杨朱学说在当代的价值。

黄忠晶[7](2009)在《杨朱“为我”、“贵己”思想是一种治国之道吗》文中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杨朱学说的核心或重点是一种治国之道,其根据是《列子.杨朱》中的几段话。通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话不可能是杨朱的意思。杨朱的主张并不是一种治国之道,他只是坚持一种个人对待社会、国家的态度。

李俊[8](2008)在《《列子》研究三题》文中指出《列子》是一部重要的道家典籍,西汉末年由刘向校定,即《汉书·艺文志》着录为八篇。论文第一章全面总结了二十世纪有关《列子》研究状况。首先,辨伪是《列子》研究史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作者不仅描述了辨伪发展的阶段,还归纳出前人最重要的两个研究角度:语言和重文比勘。作者发现这两个角度并非尽善尽美,限制条件很多,使用者们应该谨慎。其次,就《列子》思想研究状况作了总结。思想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具有两个特征。这两个特征分别是:其一是抽绎《列子》本身的内涵;其二是研究此书在哲学史上的意义。最后,本论文还概述了文学、语言等相关研究情况,指出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及其原因。在第二章中,作者考辨了三个颇为重要的问题。第一,《列子新书》的概貌。作者主要结合刘向《列子叙录》和今本《列子》所提供的信息,参互钩稽,考订出《列子新书》的轮廓。第二,张湛重编《列子》。《列子》非张湛伪作,由于社会动乱,《列子》散佚,他只是重编此书并为之作了注解而已。本文重点考辨了张湛重编《列子》的诸多证据及其凡例。第三,唐宋间《列子》的版本。作者详细考察了《列子释文》中的异文,通过与现存北宋本比较,发现此书所辑录《列子》异文的所显示的版本信息更早,而且至少参考了三种不同的本子,显现了唐宋之际《列子》流传的概貌,从而廓清了前人认为《列子释文》晚于北宋本的观点。论文的第三章主要考辨的是历史上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列子》文学风格论。作者不仅分析了这些观点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还论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予以适当的评价。

刘士林[9](2005)在《“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答黄应全对《苦难美学》的批评》文中研究指明

王臣[10](2004)在《杨朱思想及其当代美学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朱思想具有复杂性,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身世言行全面把握其思想体系。杨朱的贵己理论的出发点是个体,内容又细分为轻物重生和全生保真两个方面。轻物重生,是权衡外物与生命的准则;全生保真则侧重个体的人性和个性,二者都指向天下大治的终极目标。杨朱哲学中的全生保真对当代美学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

二、杨朱思想及其当代美学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朱思想及其当代美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杨朱文献史料研究
        1.2.2 杨朱美学思想研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性
第二章 “从性而游”: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审美经验
    2.1 “物我无累”的审美经验
        2.1.1 物不累形
        2.1.2 不逆万物
    2.2 “名我无伤”的审美经验
        2.2.1 因名累实
        2.2.2 实顺名至
    2.3 “欲我无害”的审美经验
        2.3.1 欲以称情
        2.3.2 欲有所适
第三章 “全性保真”: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审美价值
    3.1 “重生”:主体生命伸张的现实性
    3.2 “全生”:主体生命伸张的完整性
    3.3 “保真”:主体生命伸张的自然性
第四章 “自之逸乐”: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审美境界
    4.1 自贵而不自贤
    4.2 自逸而不自肆
    4.3 自乐而不自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新时期文艺理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与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德格尔哲学与主客二分
二康德美学与审美特性
三文化研究与“感觉结构”

(4)《列子》生命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列子》对生命的体认
    1.1 无所依凭的小生命状态——“生者”
        1.1.1 被动无依:“天道自运”、“曲而任之”
        1.1.2 委任生死:“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1.2 天人合一的大生命状态——“生生者”
        1.2.1 体悟性:“不生之主,岂可验哉”
        1.2.2 超越性:“有无两忘,万异冥一”
第2章 《列子》的现实关怀
    2.1 主体自觉:“存我为贵”
    2.2 性情观念:“从心而动,从性而游”
    2.3 生命趣味:“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第3章 《列子》的审美超越
    3.1 审美心境的营造
        3.1.1 澄心静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3.1.2 直觉感受:“无知无乐”
    3.2 审美体验的获得
        3.2.1 梦境审美:“生觉与梦化等情”
        3.2.2 以技进道:“内得于心,外应于器”
    3.3 审美超越的意义
        3.3.1 心灵快乐:“不知风乘我,我乘风”
        3.3.2 终极关怀:“太虚之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列子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回顾
    二 选题意义
    三 研究范围
    四 研究方法
引论
    一 列子生平
    二 列子着作
    三 列子思想
第一章 战国秦汉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战国子书中的列子
        一 《尸子》论列子
        二 《庄子》论列子
        三 《吕览》论列子
    第三节 汉代文献中的列子
        一 《淮南》论列子
        二 刘向论列子
第二章 魏晋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皇甫谧等评列子
        一 皇甫谧评列子
        二 葛洪评列子
    第三节 张湛的《列子注》
        一 张湛的生平及家世
        二 《列子注》的创作背景
        三 《列子注》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唐代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敦煌及唐人选《列子》
        一 敦煌《列子》残卷琐议
        二 魏徵及马总《列子选》
    第三节 卢重玄的《列子注》
        一 尊崇老子——以老解《列》
        二 贯通全书的主线——“神”
        三 三教融合的思想倾向
        四 秦恩复的卢注补
    第四节 殷敬顺的《列子释文》
        一 《释文》卷数及版本
        二 陈景元《释文补遗》
        三 《释文》音释特点
第四章 宋金元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徽宗君臣的《列子注》
        一 宋徽宗的《列子义解》
        二 范致虚的《列子注》
        三 江遹的《列子解》
    第三节 程俱的《列子论》
        一 对生化理论的叙述
        二 对天地变幻的理解
        三 对人身情累的关照
    第四节 林希逸的《列子口义》
        一 对《列子》真伪的讨论
        二 糅合三教、参同老庄
    第五节 高守元《列子注》辑录
        一 《四解》的编纂体例
        二 对文本的校勘
    第六节 苗善时的《冲虚经公案》
        一 解天地坏灭说
        二 解亢仓子得道
        三 解龙叔答文挚章
        四 解无道与用道说
第五章 明代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宋濂的《列子辩》
        一 对列子其人其书的辨析
        二 对《列子》与佛教思想的辨析
    第三节 朱得之的《列子通义》
        一 全书体例及对《列子》辨伪
        二 儒为体释道为用的心学思想
        三 对《列子》文本的阐释
    第四节 归有光、焦竑的《列子》汇评
        一 归有光的《列子汇函》
        二 焦竑的《列子品汇释评》
    第五节 陈深等的《列子》节选与注释
        一 陈深的《列子品节》
        二 王良材《注释列子要语》
第六章 清代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乾嘉学派的《列子》研究
        一 卢文弨的《列子张湛注校正》
        二 任大椿的《列子释文考异》
        三 俞樾的《列子平议》
        四 《列子》校勘的盛行
    第三节 杨文会以佛学解《列子》
        一 破执
        二 实修
    第四节 梁启超对《列子》的批点
        一 对《列子》真伪的观点
        二 以佛学解《列子》
        三 对于杨朱的态度
第七章 民国列子学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列子》考据学
        一 陶鸿庆《读列子札记》
        二 蔡元培校《列子》
        三 王重民《列子校释》
        四 杨伯峻《列子集释》
        五 王叔珉《列子补正》
    第三节 张怀民以佛学解《天瑞》
        一 对《天瑞》篇的总体把握
        二 以佛解《天瑞》的具体思想
        三 对理学思想的转化与运用
    第四节 陈和祥等的《列子》新注
        一 陈和祥《评注列子读本》
        二 唐敬杲《列子选注》
    第五节 马叙伦的《列子伪书考》
        一 马氏所举十家说
        二 马氏二十事解析
余论
    一 唐宋道教发展下的《列子》研究
    二 对《列子》版本流变的整体考察
附录一 敦煌《列子》残卷整理
附录二 杨朱研究概况及特点
附录三 《列子》研究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6)杨朱及其思想研究评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杨朱及其学派
    1.否认杨朱及其学派的存在
    2.认为杨朱属于老庄道家的“支派”
    3.认为杨朱自成一派
    4.认为杨朱属于其他学派
二、杨朱与诸子的关系
    1.杨朱和老子
    2.杨朱和庄子
    3.杨朱和孟子
三、杨朱的人生哲学
    1.为我主义
    2.轻物重生, 全性保真
四、杨朱的名实论
五、杨朱学说的价值
    1.理想国度的构建
    2.个体价值的关注

(7)杨朱“为我”、“贵己”思想是一种治国之道吗(论文提纲范文)

(8)《列子》研究三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二十世纪以来《列子》研究述评
    第一节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列子》研究阶段划分
    第二节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列子》专题研究述评
        一、《列子》辨伪
        二、《列子》思想研究
        三、关于《列子》的语言、文学及其他
    第三节 二十世纪以来海外《列子》研究
第二章 《列子})文本研究
    第一节 刘向《列子新书》研究
    第二节 张湛重编《列子》及其凡例蠡测
        一、魏晋时期《列子》的流传
        二、《庄子》与张湛编《列子》之关系
        三、张湛辨别材料之问题
        四、张湛重定《列子》之凡例
    第三节 论《列子释文》的版本价值
第三章 《列子》风格诸说平议
    第一节 刘勰:春驳、气伟而采齐
    第二节 柳宗元:尤质厚,少伪作
    第三节 洪迈:书事简劲宏妙
    第四节 钱钟书、金克木:有滋味
    第五节 小结
附录
    二十世纪以来《列子》研究论着编年
参考文献
后记

(9)“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答黄应全对《苦难美学》的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10)杨朱思想及其当代美学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杨朱“为我”思想的背景
二、杨朱思想的真正内涵
三、杨朱思想的当代美学价值

四、杨朱思想及其当代美学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杨朱主体生命伸张的美学思想研究[D]. 杨明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2)
  • [2]新时期文艺理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与移植[J]. 邹华. 中国美学, 2016(02)
  • [3]新时期文艺理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与移植[J]. 邹华. 学术月刊, 2016(11)
  • [4]《列子》生命美学研究[D]. 张子尧. 河北大学, 2016(03)
  • [5]列子学研究[D]. 刘佩德.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4)
  • [6]杨朱及其思想研究评议[J]. 徐丽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7]杨朱“为我”、“贵己”思想是一种治国之道吗[J]. 黄忠晶.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05)
  • [8]《列子》研究三题[D]. 李俊. 南京师范大学, 2008(11)
  • [9]“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答黄应全对《苦难美学》的批评[J]. 刘士林. 文艺研究, 2005(06)
  • [10]杨朱思想及其当代美学价值[J]. 王臣. 零陵学院学报, 2004(01)

标签:;  ;  ;  ;  ;  

杨朱思想及其当代审美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