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对法国农副产品和食品出口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对法国农副产品和食品出口的影响

一、中国入世对法国农副产品及食品出口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付正[2](2019)在《《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文中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实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在整个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与变迁的过程中,也呈现出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官员贪污腐败等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呈现出的问题都极大地激发了海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和热情,他们密切关注着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试图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多种方式揭开一个又一个“中国之谜”,并用多元化视角讲述着各式各样的“中国故事”。其中,国外最早专门研究当代中国的权威学术期刊《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就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予以了长达40年的持续关注,累计发表了880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的重要参照。本文就以《中国季刊》为个案,对1978年以来该期刊中海外学者关注度最高的“中国改革与发展”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章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评析。本研究采用纵向的宏观考察与横向的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从宏观上对《中国季刊》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研究概况进行“粗线条”梳理,把握研究的总体脉络、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以及主要观点;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对《中国季刊》研究的具体问题、选取的理论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具体地分析和评判,既介绍海外学者的观点,也深入挖掘这些观点背后的内涵与逻辑,并通过“述评结合”的方式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价值与局限。《中国季刊》关于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变迁,本研究就针对这些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述评。正文首先对《中国季刊》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包括该期刊的创办历程及运营情况,1978年以来历任主编的研究侧重点、选题偏好及其指导下的“特刊”(Special Issue),以及《中国季刊》四十年研究概况和研究主题的变迁。接着,围绕《中国季刊》对政治、经济、社会三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展开述评。就政治领域而言,主要对1978年以来《中国季刊》关注最多的中国共产党的调适与变革、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和中国政治变迁的前景预判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海外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政治发展之路的评价逐渐突破了20世纪80——9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消极悲观论”和“民主转型论”的束缚,愈发认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积极调适和主动变革,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也呈现出理解的态度。就经济领域而言,重点围绕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原因、问题与挑战以及前景预判等问题对《中国季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海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看法在20世纪80末、90年代初主要被“消极否定”派学者的观点占据上风,他们认为改革的局限性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学者们逐渐改变了之前的判断,不再将自由市场和私有化看作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也更加认可中国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的改革之路。就社会领域而言,《中国季刊》以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组织为切入点分析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采用了多种社会科学的理论和范式探讨了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与社会抗争,并对改革开放后显现出来的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逐渐改变了改革开放前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统筹一切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判断,在对中国民生问题的研究中,也从最开始对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的严重怀疑逐渐转变为对一些治理举措和改革成效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本文通过对如上问题的研究发现,1978——2018年间《中国季刊》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关注重点、海外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都发生了变化。总的来看,《中国季刊》对中国的认识逐步趋于理性客观,绝大多数学者都能秉承严谨求实的态度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认可,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也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反思1978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实践,拓展国内学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因难以摆脱西方中心观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偏见,缺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以及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寻找中国现实等原因做出了一些误读和误判,本文对这部分内容也予以了客观的评判和回应。《中国季刊》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出版60年,其发表的数千篇文章和书评累积起来就是一部反映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重要史料库。为此,我们应持续关注《中国季刊》关于当代中国研究的成果和动向,加强海内外学者的对话与交流,为推动当代中国研究的学理化、国际化,构建既符合中国现实又能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做出贡献。

刘阳[3](2019)在《哈萨克斯坦产业转型初探 ——基于中哈非能源产业合作》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全球经济下行,哈萨克斯坦“单一性”产业结构的弊病日益暴露,产业转型、产业优化等问题亟待解决。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加之哈国内不断发现新的大型油田,这为能源经济结构的形成奠定客观基础。同时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前是作为苏联工业体系中的一环存在的,独立后丧失了原先的经济联系,许多大型的工业综合体纷纷破产,科研人才和熟练技工移居他国,这也在侧面上加剧了哈国经济结构的单一性。自2012年开始,哈国官方出台诸多改革举措,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成效并不十分显着。“一带一路”倡议问世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友好交往持续升温。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哈萨克斯坦,正式提出“国际产能合作”的概念,并与哈方就深入推进中哈产能合作,将中国优势产能与哈国产业转型需求对接达成了重要共识。农业、制造业和旅游业是两国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得益于双方高度契合的发展主张,日益密切的经贸、政治关系,以及哈国内政局平稳过渡和加入世贸组织,中哈非能源产业合作的前景令人乐观。诚然,两国关系目前仍然面临诸如地缘博弈加剧、金融支持不足、技术标准不统一以及哈国内舆论环境复杂等情况影响,然而随着中哈交往走向深处,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提上了日程。

陈泊昊[4](2016)在《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俄罗斯既是当今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也是两个最大的经济转轨国家。中俄两国互为友好邻邦,作为比邻大国,双方的经贸合作不仅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而且互补性也很强。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即使是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双方的经贸往来也未彻底中断。苏联解体后,加强对外经贸合作被视为俄罗斯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也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1996年,中俄两国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强调双边经贸合作是"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此后,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不断升级,尤其是普京任总统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全面深化,再加上两国政府对经贸合作的高度重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使得贸易与投资合作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彼此经贸合作取得新的进展,本文对这些新进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美国、欧盟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对俄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而且随着危机的日益发展,在政治上俄罗斯也限入被西方国家孤立的困境,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跌入到了冷战结束以来的谷底,短期内这种关系难以根本改善。这使得俄罗斯加强与亚太国家经济合作的迫切性大大增强,并开始实施经济"向东看"战略,注重融入亚太经济,更加看重俄中经济合作,尤其是更加关注俄东部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务实经贸合作的加强问题。另一方面,俄罗斯入世既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也给两国带来了新挑战,中俄两国要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下开展经贸合作。事实上,近些年中俄两国在能源、贸易、农业、科技、投资、金融、地方合作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从长期看,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对接合作,定会推动中俄经贸合作走向更高水平。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地缘经济理论以及区域合作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及其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未来走势,并提出了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主要是从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入手,深入分析中俄贸易合作状况和投资合作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中俄经贸合作的如下特点:双方经贸合作具有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投资合作规模较小、边境贸易增速较快、地方政府助推部门和地区经济合作等特点。第二,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加以分析。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当本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时,合作双方才能够不断扩大经贸合作的规模,两国经贸合作的质量和水平也会同步得到提升。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中俄两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双方的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领域逐渐扩大,合作成果日益丰富,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不断加强。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农业合作、金融合作、科技合作、林业合作、旅游合作、交通与物流等各领域的合作状况。第三,从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是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及其对中俄两国的深刻影响;二是俄罗斯"入世"后中俄经贸合作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与面临的新挑战;三是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向东看"对中国带来的新机遇;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下中俄新型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和如何应对挑战。第四,分析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认为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具有互补性强、政治关系良好、地缘优势明显、两国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及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等有利因素。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经济体制不完善、信任危机等方面的不利因素。第五,分析新形势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发展双方经贸合作关系的对策建议。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是一个涉及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不仅经济意义重大,而且具有战略意义,足见其重要程度。本文对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未来走势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具体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两国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做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了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特点,分析预测了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前景和主要发展方向。二是提出并着重分析了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所面临的如下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俄罗斯"入世"后中俄经贸合作的发展与面临的新挑战、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经济"向东看"对中国的新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对中俄新型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影响。

王莉[5](2015)在《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和国家间贸易合作的日益频繁,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地理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传承,是产品品牌建立的重要途径,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乃至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均产生重要的影响。欧盟中一些国家在地理标志产品管理起步较早,如法国、英国及意大利等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此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我国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及有效的运作机制,地理标志产品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发展进程,充分发挥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效果、品牌效应等作用,研究及借鉴欧盟的一些做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以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梳理和归纳了国内外关于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介绍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为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一般分析,即界定了地理标志产品的有关概念,论述了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及特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意义与作用以及其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三章为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相关理论,其中包括知识产权理论、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理论及俱乐部产品柠檬市场理论。第四章至第九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论述和分析了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形成及发展现状、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法律保障制度、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管理模式及监管体系、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然后对其管理成效进行了综合评析,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及存在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几点想法及建议。认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该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不断的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关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多加合作,有效解决目前管理方面出现的重叠与冲突;在质量管理与监督方面,应建立统一质量标准,对整条产业链进行监管;最后,应重视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发展与建设,使其充分发挥在地理标志产品管理中的特有职能及作用。

刘莲娜[6](2015)在《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掘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本文作者基于对世界贸易组织及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与挑战的理论化界定,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有关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与挑战相关的国内外有关文献,重点梳理代表性学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结论,并对此加以深度整合、细化、梳理,建构出不同于别国的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论体系,并结合俄罗斯本国所具有的特点,首次全面系统地构建了俄加入世贸组织应对机遇与挑战的研究框架。本文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中的案例分析法。作者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越南三国为例,从世贸组织的组织特征和运作方式入手,分析了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成员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俄艰难的入世谈判和做出的承诺、入世后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中俄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并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主张。基于俄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定的理论框架,作者从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研究了基于特定动机下影响俄加入世贸组织的因素,首次从定量、定性分析两个层次力证了俄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越南三个国家入手,首次设定了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机遇与挑战选择模式。最后,作者对俄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2011年12月16日,世贸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协议,结束了俄罗斯长达18年的入世谈判之旅,并成为世贸组织第156个成员国。对于世贸组织而言,俄的加入,使世贸组织国家的国际贸易额占到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98%。每个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必须接受国际贸易规则,履行入世承诺,开放市场,降低关税,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在同一框架下世贸成员国之间开展的经贸合作,有利于各成员国理顺与贸易伙伴的关系,带动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这些无疑对加快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加入世贸组织是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佳选择,如不尽早搭上世贸组织的快车道,就有可能在经贸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俄罗斯作为大型经济体,欲在经贸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不能再继续独立于世界贸易体系之外。研究结果表明:对俄罗斯的经贸发展前景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有弊,其中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是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参与和利用世贸组织为俄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期望得到的利益,分析了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成员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俄艰难的入世谈判和做出的承诺、入世后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中俄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并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方面,世贸组织是一个融合了“以规则为基础”和“成员主导”两种性质复杂的混合体。与前身GATT相比,世贸组织具有更强的国际法人地位、更完备的组织形式以及更自动、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因而被视为当前最具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但另一方面,世贸组织的实际运作机制并不是按照一个国际机构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仍然更多地表现为政府间或协定的性质。对世贸组织的成员来说,除了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外,更要充分发挥世贸组织成员的主导作用,主动寻求在世贸组织中的定位、更好地发挥世贸组织对自身发展的作用,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研究表明:众多的国家通过加入世贸组织给其国内经济发展带来好处,其中最明显的是改善了对外贸易环境,并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当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真正发挥作用,更多地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府能否认真履行所做出的承诺,并认真遵守世贸规则,能否持续推进国内改革和发展。中国和越南等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贸易更加开放,使国有及民营企业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并得到更大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该国政局不稳定、谈判时间短、对执行世贸组织协议准备不充分等因素,导致该国在协议执行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使其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此外,吉政府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也与国家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建设俄罗斯“新经济”,俄迫切希望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到更稳定和公平的国际市场环境。加入世贸组织对俄的经贸发展利弊皆有,但利大于弊。加入世贸组织后给俄带来的机遇是: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了国内贸易法律规则的完善,并使其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俄吸引外资的能力;推动了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企业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竞争力;促进了服务业发展,等等。同时,随着电信、保险、运输及配送服务等对外资放开,俄民众也享受到更加优惠的服务;俄具有了利用争端解决机制保护本国利益,参与制定世贸组织规则的权力。但与此同时,俄在经济上也付出一定的代价。作者研究发现,一些长期受到政府保护的产业遭遇到国外同行的相当激烈的竞争,这些产业包括国防工业、机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汽车工业、农业、轻工业,还有银行业和保险业等;俄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承诺,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会与国际接轨,这可能导致其进一步增加国内能源产品成本,使价格提高,并由此存在着通货膨胀上升的可能,使得国内商品的竞争力被弱化,俄经济的资源型特征更为突出。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世贸组织是一个融合了“以规则为基础”和“成员主导”两种性质复杂的混合体。世贸组织具有更强的国际法人地位、更完备的组织形式以及更自动、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但同时,世贸组织的实际运作并不是按照一个国际机构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仍然更多地表现为政府间或协定的性质。--加入世贸组织对俄经济和贸易发展各有利弊,但是利大于弊。--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经贸合作会带来新的压力。低端消费品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国获得俄先进技术的难度加大、中国边境地区中小企业面临压力等,但加入世贸组织为开展中俄经贸关系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俄加入世贸组织后,中俄两国已经签署了多份双边文件,囊括了经济、交通、能源、旅游等众多领域,新一轮合作项目的开展,将中俄经贸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有助于双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赵春叶[7](2014)在《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12月16日,俄罗斯经过十八年的谈判,历经重重艰难,终于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之一。入世之后的俄罗斯严格遵守其在入世议定书上所做出的承诺,对入世之前的关税水平以及存在的非关税壁垒、市场准入条件、资源产品的定价机制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革新会随着中俄经贸的进一步继续发展产生显着并且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俄两国的双边贸易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且保持着连续以较高速度增长的势头,同时,两国间的服务贸易也有着较好的合作。但是,中俄两国双边贸易仍存在交易的商品结构过于简单单调,服务贸易项目缺乏创新,仍是以之前的传统项目作为主力,两国之间的相互投资规模太小,不足以拉动贸易发展等等诸多问题。俄罗斯入世,在给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带来种种机遇的同时,更需要中国与俄罗斯在更多的方面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协调,克服现有的诸多问题,争取取得长远发展,实现两国共赢。论文总体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中主要包括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该问题的现实意义、截至到目前为止,各位学者们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与进程、论文写作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新意与不足;第一章简述了俄罗斯入世的历程、与中国入世的对比分析以及俄罗斯入世做出的主要承诺;第二章概述了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状况,包括双边贸易总量、贸易结构、贸易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第三章简要分析了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双边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分别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部分进行阐述,最后以具体的汽车产业和能源产业为例,辅助说明俄罗斯入世对中俄经贸发展的影响;第四章以前面所述内容为铺垫,在此基础上,尝试针对俄罗斯入世这一新的契机给出一些中国应对的策略。俄罗斯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转型经济体之一,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其成为各个国家以及跨国企业竞相争夺的新兴市场之一。积极促进中俄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较为前瞻性地剖析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带给中俄双边贸易的机遇以及挑战,从而中国针对这些多方面的影响做出反应,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强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合作,这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速发展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韩燕[8](2013)在《略论俄罗斯入世对中俄经贸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历经18年的艰辛历程,终于迈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俄罗斯入世对中国在对俄出口、对俄投资及中俄边境贸易方面将会提供良好的机遇;同时,也使中国对俄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农产品等面临激烈的竞争,对中国吸引外资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企业应理性应对经济环境的新变化。

李光[9](2013)在《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的策略研究 ——以俄罗斯入世为背景》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地处北温带及亚寒带的大陆性气候区,这里气候条件制约农业生产,农业劳动力资源短缺,粗放式经营降低了土地生产率,导致人们生活所需的大部分农产品较为短缺。中国的黑龙江省地处温带地区,这里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人口众多,粮食产量较高,农产品品种齐全。这些特征为黑龙江对俄农产品出口提供了禀赋优势,依托与俄罗斯接壤的地缘优势,黑龙江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在贸易出口总额增加、贸易结构调整的同时,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贸易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一是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影响贸易升级;二是农产品品质不高,出口竞争能力较弱;三是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小,缺乏规模性;四是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不通畅。2012年8月22日,俄罗斯正式加入WTO。俄入世形成的贸易冲击,会打破以往双边贸易的平衡。就黑龙江对俄农产品出口而言,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俄入世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将这些变动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针对俄入世的黑龙江农产品出口策略。对于俄罗斯入世带来的冲击因素,本文将采用演化博弈理论来分析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出口的策略路径。首先,概括俄入世在农产品领域做出的主要承诺,并分析了俄入世给黑龙江农产品出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此作为演化博弈分析的现实背景。接下来,以出口企业和政府部门为博弈主体,构建黑龙江农产品出口的博弈模型,分析企业与政府双方在面对俄入世冲击后的不同选择方案,继而得出双方最终选择积极应对的策略路径。根据博弈模型给出的优化路径以及背后的参数变动方向,本文提出了黑龙江针对俄入世的农产品出口策略建议,对于微观主体的出口企业而言,一是要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二是要发展对俄农产品深加工工业;三是要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四是要打造黑龙江对俄农产品出口名牌。对于宏观主体的政府层面来说,制定有利的出口贸易政策、强化出口贸易的支持体系、加快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等建议都是值得尝试的。

郭志广[10](2013)在《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研究 ——从冲突到一致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文中提出中国劳动力流动制度变迁与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不断进行转移的制度因素。在这些制度变迁的激励下,中国农村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农民从传统的粮食种植业转移到城镇(农村)的非农产业部门进行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是农民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对家庭劳动力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重新配置,是农民在市场条件约束下的理性选择。劳动力转移一方面有利于缓解我国粮食种植中存在的“内卷化”倾向,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但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的选择性特征,这种转移实质上是一种农村资源的单向流动,使得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呈现出老龄化、低素质化的特征。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对未来国家粮食安全形成了潜在威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国家粮食安全到底是一致的还是冲突的?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劳动力转移与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机统一成为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劳动力外流实质上是一种农业生产资源的单向流动,在没有相应的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替代的情况下,显然会造成粮食产量的下降,不利于国家整体粮食安全。但过多的劳动力拥挤在有限的土地上,也无法提高农业生产率,也不利于农民的增产、增收,当然也无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城镇化把过多的农业人口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减少种粮农民的数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国家粮食安全的矛盾也只有通过粮食生产要素间的要素替代来实现。对地区层面,应考虑不同地区禀赋差异,在国家整体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从生产与贸易两个维度来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当然,对于任何地区而言,粮食自给率越高,则该地区的粮食安全程度越高,但由于地区间的禀赋差异,如果一味地强调每一地区都实现粮食的自给,则会造成效率损失与资源浪费。而粮食安全的微观层面,则主要强调粮食消费个体的粮食获得能力,只有提高粮食消费个体的收入水平才能保障个体的粮食安全。对于微观层面的粮食安全,其着重点是城乡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这一部分人群粮食安全保障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提高其收入水平,为其保障自身粮食安全创造物质条件。粮食安全涉及宏观层面的“买得到”与微观层面的“买的起”,本文从粮食安全的这两个维度出发,考察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的一致与冲突,寻找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从“冲突”到“一致”的路径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上世纪开始的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了我国粮食长期供给不足的问题。进入了90年代,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出现了农民“卖粮难”问题,同时由于其它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农业发展调整阶段。该阶段的核心问题已经由重视粮食生产转移到增加农民收入上。但对于中国特殊的国情而言,农业的基础地位还很不牢固,粮食安全这根弦还丝毫不能放松。因此,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实质上进入了农民增收与粮食问题并重的阶段。在该阶段下,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劳动力转移缓解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为开展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进入到其它产业就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的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由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种单向的“选择性”转移,这种农业生产资源的单向流动,对农村劳动力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有超过60%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已经转移出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形成了“五鬼”搞农业的尴尬局面。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潜在威胁。如何改变这种农业生产资源的单向流动的局面,无外乎是通过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但通过提高粮食价格这种方面,政府作为粮食需求主体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政府在与其它粮食需求主体的博弈过程中,最终形成都是采取低价策略的纳什均衡,而且在WTO背景下,单纯提高粮食价格也使得粮食需求主体增强从国际市场获取粮食的动力,也就是说通过提高粮食价格的方式来增加农民种粮比较收益的可操作空间非常有限。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增加种粮补贴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种粮比较收益。但补贴的发放取决于中央政策支持与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在当前情况下,产粮大省一般是工业弱省和财政穷省,产粮大县的财政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财政支付能力极大限制了对种粮的补贴力度,而且这种补贴通过流通领域进入到了主销区,主产区粮食补贴的积极性不高。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DEA分析法对中国粮食生产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中国粮食产量不断上升,但中国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出现增长,甚至还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国家粮食安全的一致与冲突并存,如何使两者从冲突走向一致,其根本要点在于通过生产要素的对流和区际的贸易合作。本文从主产区与主销区的要素禀赋差异出发,探讨两种地区在粮食安全上的不同目标取向,并对我国各地区的粮食生产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粮食市场改革初期与当前时期各地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实证分析,中国粮食生产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专业化趋向。粮食主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使得粮食主产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要使主产区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基石的重任,必须从微观层面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使种粮收入至少不低于从事其它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这就要求主产区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通过减少粮食种植业从业人数,提高种粮劳动生产率,实现粮食生产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对于主销区而言,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并以此来推动主销区农业劳动力转移,并带动主产区劳动力转移,为主产区粮食生产创造条件与市场,以区域间的粮食贸易来实现自身的粮食安全。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粮食安全从冲突到一致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本文从要素对流的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调整、粮食产销区利益关系协调、中央粮食政策支持、土地流转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二、中国入世对法国农副产品及食品出口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入世对法国农副产品及食品出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选题界定
        (一)学术史回顾
        (二)选题界定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季刊》概论
    第一节 《中国季刊》的创办及运营
    第二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历任主编及其指导下的特刊
    第三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作者队伍
    第四节 《中国季刊》(1978——2018)的研究概况及主题梳理
第二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政治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流变
        三、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
    第二节 转型时期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从“橡皮图章”到“钢铁图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二、从指定到民选: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
        三、从人治到法治: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走向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景预判
        一、“消极悲观论”
        二、“民主转型论”
        三、“柔韧有余论”
第三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一、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析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三、农业改革与农村巨变
    第二节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
        一、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情况
        三、对中国“入世”的观察和评价
    第三节 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性评价
        一、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原因探究
        二、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经济发展的前景分析及评价
第四章 《中国季刊》视域下中国社会领域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
        一、不断发展壮大的社会力量
        二、宏观结构论争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三、微观多元化视角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社会抗争
        一、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二、社会抗争的动力源泉和政治机遇
        三、社会抗争的行动主体和动员策略
        四、社会抗争的影响以及国家的应对之策
    第三节 民生问题与社会治理
        一、环境污染与治理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与变革
        三、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
结语
    一、《中国季刊》关于中国改革与发展四十年的研究变迁
        (一)《中国季刊》不同时期关注重点的变化
        (二)《中国季刊》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及启示
        (一)《中国季刊》的研究特点
        (二)《中国季刊》的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3)哈萨克斯坦产业转型初探 ——基于中哈非能源产业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单一性能源产业——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现状
    2.1 能源储备丰富
    2.2 能源产业成为经济支柱
        2.2.1 支撑经济增长
        2.2.2 吸收主要投资
    2.3 “繁荣”背后的隐患
        2.3.1 易受国际环境影响
        2.3.2 制造业产品严重依赖进口
3 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转型的路线与困境
    3.1 实施路线
        3.1.1 对内:“工业创新发展规划”与“2050”发展战略
        3.1.2 对外:依托欧亚经济联盟
    3.2 面临困境
        3.2.1 前苏联时期产业布局的遗留问题
        3.2.2 “玉兹风气”——部落意识的隐形阻力
        3.2.3 科研投入不足与人才流失
        3.2.4 欧亚经济联盟的局限性
4 中哈非能源产业合作——“一带一路”与哈国产业转型的交汇点
    4.1 内在动因
        4.1.1 发展政策契合
        4.1.2 产能转移与产业互补
        4.1.3 政治互信加深
    4.2 重点领域
        4.2.1 第一产业:农业
        4.2.2 第二产业:机械制造业
        4.2.3 第三产业:旅游业
    4.3 前景展望
        4.3.1 经贸往来日趋紧密
        4.3.2 产能合作方兴未艾
        4.3.3 哈国加入世贸组织
        4.3.4 哈国政权平稳过渡
5 中哈非能源产业合作的挑战与对策
    5.1 “中亚战略”地缘博弈
    5.2 营商环境期待完善
    5.3 金融服务相对薄弱
    5.4 技术标准存在差异
    5.5 舆论环境多元复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2 国外学者的研究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4.1 结构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2.1.1 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
        2.1.2 新贸易理论
    2.2 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2.2.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2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3 地缘经济理论
    2.4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4.1 自由贸易区理论
        2.4.2 关税同盟理论
        2.4.3 共同市场理论
        2.4.4 经济联盟
        2.4.5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3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进程与特点
    3.1 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
    3.2 贸易合作状况
        3.2.1 货物贸易合作
        3.2.2 服务贸易合作
        3.2.3 贸易结构
    3.3 投资合作的进展
    3.4 两国经贸合作的特点
        3.4.1 经贸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
        3.4.2 政府主导并带动大项目合作
        3.4.3 双方投资合作发展缓慢
        3.4.4 两国边境贸易发展较快
        3.4.5 "省州结对合作"助推中俄地区经济合作
4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主要领域及发展特点
    4.1 能源合作成效显着
        4.1.1 石油合作
        4.1.2 天然气合作
    4.2 金融合作日益深化
    4.3 科技合作潜力巨大
        4.3.1 科技合作机制
        4.3.2 科技合作状况
    4.4 农林业合作前景广阔
        4.4.1 农业合作状况
        4.4.2 农业贸易与投资
        4.4.3 林业合作发展状况
    4.5 旅游合作前景看好
    4.6 交通与物流合作发展迅速
5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与新挑战
    5.1 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合作
        5.1.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5.1.2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
        5.1.3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与俄罗斯东部开发战略的对接
    5.2 俄罗斯"入世"与中俄经贸合作发展
        5.2.1 俄罗斯"入世"进程
        5.2.2 俄罗斯"入世"的主要承诺
        5.2.3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5.3 俄罗斯经济"向东看"与中国的新机遇
        5.3.1 西方经济制裁的影响
        5.3.2 俄罗斯经济"向东看"战略为中国带来了新机遇
    5.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下的经贸合作
        5.4.1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
        5.4.2 "欧亚经济联盟"
        5.4.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的对接合作
6 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6.1 助推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有利因素
        6.1.1 良好政治关系奠定了双方经贸合作的基础
        6.1.2 两国高层的高度重视是推动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关键
        6.1.3 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保障
        6.1.4 互补性较强的经贸合作有利于提升两国的经贸合作水平
        6.1.5 地缘优势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6.2 阻碍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不利因素
        6.2.1 进出口商品结构问题
        6.2.2 双方合作的体制机制尚须完善
        6.2.3 俄罗斯政策法规多变
        6.2.4 俄罗斯经济面临困局
        6.2.5 中国商品的质量须进一步提升
        6.2.6 "中国威胁论"带来负面影响
7 新形势下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7.1 中俄经贸合作关系的未来走势
    7.2 促进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措施
        7.2.1 发挥市场机制在双方经贸合作中的作用
        7.2.2 力促中俄经贸合作转型升级
        7.2.3 加大中俄相互投资力度和规模
        7.2.4 继续深化中俄金融合作
        7.2.5 加强农业合作
        7.2.6 加强能源合作
        7.2.7 促进旅游合作
        7.2.8 加强交通与物流合作
        7.2.9 加强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合作
8 结论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5)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地理标志法律体系及实践方面
    1.2.2 地理标志的品牌理论方面
    1.2.3 利益相关者理论方面
    1.2.4 简要评析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方法
    1.3.2 系统分析方法
    1.3.3 历史和比较的分析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一般分析
2.1 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概念及区别
    2.1.1 地理标志的含义
    2.1.2 地理标志产品的含义
    2.1.3 地理标志与货源标记以及原产地名称的区别
2.2 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及其特征
    2.2.1 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属性
    2.2.2 地理标志产品的基本特征
2.3 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意义与作用
    2.3.1 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意义
    2.3.2 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作用
2.4 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基本内容
    2.4.1 立地条件的规范
    2.4.2 自然条件的限制
    2.4.3 使用主体的资格
    2.4.4 生产技术的规范
    2.4.5 产品规格的要求
    2.4.6 地理标志的使用
    2.4.7 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销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相关理论
3.1 知识产权范围的相关理论
    3.1.1 洛克的劳动财产理论
    3.1.2 卢梭的社会公意理论
    3.1.3 彼得·达霍豪斯的工具主义理论
3.2 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理论
    3.2.1 品牌及其效应
    3.2.2 区域品牌的内涵
    3.2.3 基于产业集群优势的区域品牌
    3.2.4 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3.3 俱乐部产品与柠檬市场理论
    3.3.1 俱乐部产品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产品
    3.3.2 地理标志产品的柠檬市场问题
    3.3.3 交易费用与产品地理标志的利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4.1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形成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4.1.1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形成背景
    4.1.2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发展过程
4.2 欧盟主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4.2.1 法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4.2.2 意大利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4.2.3 西班牙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4.2.4 德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4.2.5 英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现状及特点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法律保护制度
5.1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条例保护制度
    5.1.1 第 2081/92 号条例
    5.1.2 第 510/2006 号条例
    5.1.3 第 1493/1999 号条例
5.2 欧盟各国国内的专门法保护制度
    5.2.1 法国的 AOC 制度
    5.2.2 意大利的 DOC 制度
    5.2.3 西班牙的 DO 制度
    5.2.4 欧盟其他成员国的法律制度
5.3 欧盟与相关国家签订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协定
    5.3.1 欧盟与加拿大签订的酒类产品地理标志双边协议
    5.3.2 欧盟与美国签订的酒类产品地理标志双边协议
    5.3.3 欧盟与澳大利亚签订的酒类产品地理标志双边协议
    5.3.4 欧盟与中国签订的地理标志谅解备忘录
5.4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注册系统
    5.4.1 第 2081/92 号条例的注册规定
    5.4.2 第 510/2006 号条例的注册规定
5.5 小结 第6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管理模式及监管体系
6.1 欧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管理模式
    6.1.1 产业链运作的基本模式
    6.1.2 不同阶段的产业链运作模式
6.2 欧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链监管体系
    6.2.1 监管机构
    6.2.2 监管法规及标准
    6.2.3 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
7.1 掌握消费者需求,展示产品优势
    7.1.1 了解和掌握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的需求心理
    7.1.2 充分展示地理标志产品的优势
7.2 开展交流活动,提升促销水平
    7.2.1 开展区域内地理标志产品管理交流活动
    7.2.3 讲究销售及促销方式
7.3 重视品牌产品及定格的合理性
    7.3.1 强化品牌意识,讲究包装
    7.3.2 准确定价
7.4 发挥政府的积极推动与扶持作用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效果分析
8.1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的经验
    8.1.1 以立法的形式保护与推动产业发展
    8.1.2 拥有严谨敬业的产业内外部成员
    8.1.3 发挥行业协会积极作用
    8.1.4 利用标签打造地域品牌
    8.1.5 吸取其他国家成熟经验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
8.2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8.2.1 对通用名称问题的处理欠佳
    8.2.2 关于地理标志多边注册与通告体系的建立有待强化
    8.2.3 欧盟对与《TRIPS 协议》相关条款冲突缺乏协调性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9.1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1.1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现状
    9.1.2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9.2 启示及建议
    9.2.1 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产品管理体系
    9.2.2 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
    9.2.3 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9.2.4 重视地理标志的使用
    9.2.5 大力推广地理标志产品文化
9.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界定
        1.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俄罗斯学者关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文献回顾
        2.1.1 加入世贸组织给俄罗斯带来积极影响
        2.1.2 加入世贸组织给俄罗斯带来消极影响
    2.2 中国学者关于俄加入世贸组织的文献回顾
        2.2.1 有关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利弊分析
        2.2.2 关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2.3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历程与主要承诺文献回顾
        2.3.1 俄罗斯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
        2.3.2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主展成就
        2.3.3 俄罗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3.4 俄罗斯入世历程
        2.3.5 俄罗斯入世谈判过程中与各成员国所解决的难题
        2.3.6 俄罗斯为入世所做出的主要承诺
    2.4 有关世贸组织的文献
        2.4.1 世贸组织的组织特征
        2.4.2 世贸组织的宗旨,目标和基本原则
        2.4.3 世贸组织的决策方式
        2.4.4 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
        2.4.5 小结
    本章小结
第3章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论和方法
    3.1 理解研究哲学
        3.1.1 本体论和认识论
        3.1.2 社会建构主义.
    3.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 案例分析
        3.2.1 使用的案例分析的合理性
        3.2.2 案例设计
        3.2.3 选择的案例分析
        3.2.4 通过二手资料搜集数据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分析: 不同国家入世对俄罗斯的借鉴作用
    4.1 案例1:中国
        4.1.1 中国入加世贸组的历程
        4.1.2 中国加入世贸组的困难分析
        4.1.3 中国加入世贸组主要承诺内容解析
        4.1.4 入世给中国带来的成就和挑战
    4.2 案例2 :吉尔吉斯斯坦
        4.2.1 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分析
        4.2.2 对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结果分析
        4.2.3.入世对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影响
        4.2.4 影响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和贸易展的问题分析
    4.3 案例3:越南
        4.3.1 越南加入世贸组织---背景、进程与问题分析
        4.3.2 越南加入世贸组织的主要承诺
        4.3.3 越南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贸易发展的形势
    本章小结
第5章 入世后的俄罗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1 加入世贸组织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机遇
        5.1.1 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改善了市场竞争环境 ,推动经济现代化
        5.1.2 加入世贸组织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5.1.3 制度创新引领,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吸引外资能力
        5.1.4 完善国内贸易法规,尽快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
        5.1.5 争取得到更多平等贸易地位的权利
        5.1.6 破除服贸壁垒,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5.1.7 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进一步扩大出
        5.1.8 降低进.关税,给民众生活带来便利和实惠
    5.2 加入世贸组织后,俄罗斯主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2.1 入世后影响俄罗斯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5.2.2 入世后对俄罗斯出.产业的影响
        5.2.3 入世后俄罗斯主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评析
    5.3 世贸组织框架下中俄贸易关系发展趋势
        5.3.1 中俄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3.1.1 中俄贸易发展的现状
        5.3.1.2 中俄双边贸易的主要特点
        5.3.1.3 中俄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5.3.2 中俄贸易关系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5.3.2.1 有助于扩大中俄双边贸易
        5.3.2.2 有助于规范中俄双边贸易方式
        5.3.2.3 有助于改善俄投资环境
        5.3.2.4 有助于深化中俄金融领域合作
        5.3.2.5 有助于扩大劳务合作及工程承包合作
        5.3.3 世贸组织框架下中俄贸易关系发展的新挑战
        5.3.3.1 低端消费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5.3.3.2 增大中国引进俄先进技术的难度
        5.3.3.3 中俄农产品贸易前景不乐观
        5.3.3.4 在吸引外资方面对中国构成的压力
        5.3.3.5 中俄边境地区的中方小企业面临的压力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基本结论
        6.1.1 世贸组织是“以规则为基础”和“以成员主导”的双重混合体
        6.1.2 多数国家认可入世将给本国经济带来益处
        6.1.3 俄加入世贸组织目的明确
        6.1.4 俄入世将面临全球经济变化的激烈挑战
        6.1.5 俄入世为拓展中俄经贸关系提供有利的契机
        6.1.6 俄入世对发展本国经济和贸易利大于弊
    6.2 具体的对策及建议
        6.2.1 应致力于发展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
        6.2.2 应致力于用好用足世贸组织决策权
        6.2.3 应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与繁荣
        6.2.4 应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国内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6.2.5 应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6.2.6 应致力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6.2.7 应致力于制度创新并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
        6.2.8 应致力于建立人才智力保障体系
        6.2.9 应致力于完善适应中俄两国相互投资的政策法规
    6.3 本文研究的贡献性
        6.3.1 理论上的贡献性
        6.3.2 实践上的贡献性
        6.3.3 研究不足
        6.3.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俄贸易的互补性
        1.2.2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有促进作用
        1.2.3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有不利影响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入世概述
    2.1 俄罗斯入世历程简述
    2.2 俄罗斯入世与中国入世的对比分析
    2.3 俄罗斯入世的主要承诺
        2.3.1 商品和服务市场准入
        2.3.2 进口关税
        2.3.3 出口关税
        2.3.4 出口补贴
        2.3.5 部分服务领域和服务部门承诺
        2.3.6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委员会(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TBT)
        2.3.7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
        2.3.8 保护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
        2.3.9 透明度
        2.3.10 与关税同盟关系
第3章 中俄双边贸易概况
    3.1 中俄双边贸易总量
    3.2 中俄双边贸易结构
        3.2.1 俄罗斯队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
        3.2.2 俄罗斯自中国进口的商品结构
        3.2.3 中俄商品贸易结构变化
    3.3 中俄双边贸易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3.3.1 中俄双边贸易的特点
        3.3.2 中俄双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4.1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积极影响
        4.1.1 对货物贸易的促进作用
        4.1.2 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
        4.1.3 有效减少双边贸易摩擦
        4.1.4 规范双边贸易关系
        4.1.5 改善投资环境
    4.2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消极影响
        4.2.1 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4.2.2 农产品在俄罗斯市场将面临更高的标准
        4.2.3 中国对俄罗斯的技术引进难度加大
        4.2.4 中国可能在俄罗斯的贸易秩序整顿中遭受损失
    4.3 以汽车产业和能源产业为例看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4.3.1 俄罗斯入世对中国车企的影响
        4.3.2 俄罗斯入世对中国能源业的影响
第5章 促进中俄双边贸易的政策建议
    5.1 巩固扩大传统产业商品进出口市场
    5.2 创立和培育经贸发展新模式
    5.3 促进重点项目、能源、资源型投资及贸易转型升级
    5.4 建立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发展新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略论俄罗斯入世对中俄经贸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阶段中俄经贸关系概况
2 中国俄罗斯双边贸易现状
3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积极影响
    3.1 有利于创造中俄双边贸易的新契机
    3.2 有利于深化中俄双边投资合作
    3.3 有利于深入拓展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
4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影响
    4.1 中国的低端产品将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4.2 中国的农产品将面临更高的绿色标准门槛和技术要求
    4.3 俄罗斯将成为中国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对手

(9)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的策略研究 ——以俄罗斯入世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1.1 绝对与比较优势理论
        2.1.2 资源禀赋优势理论
    2.2 新国际贸易理论
        2.2.1 行业内贸易理论
        2.2.2 战略贸易理论
        2.2.3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3 贸易保护理论
        2.3.1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3.2 地区经济贸易保护理论
        2.3.3 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理论
第3章 黑龙江对俄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贸易主体农业发展现状
        3.1.1 俄罗斯农业现状
        3.1.2 黑龙江省农业现状
    3.2 黑龙江农产品对俄贸易现状
        3.2.1 俄方需求及黑龙江农产品出口情况
        3.2.2 黑龙江农产品对俄贸易的比较优势
    3.3 黑龙江农产品对俄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俄入世对黑龙江农产品出口的演化博弈分析
    4.1 俄入世对黑龙江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
        4.1.1 俄入世对农产品贸易的主要承诺
        4.1.2 俄入世带来的机遇
        4.1.3 俄入世带来的挑战
    4.2 演化博弈分析
        4.2.1 模型描述与假设条件
        4.2.2 模型的演化稳定策略
        4.2.3 模型参数分析
第5章 黑龙江农产品对俄出口的策略建议
    5.1 企业层面的策略建议
        5.1.1 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
        5.1.2 发展对俄农产品深加工工业
        5.1.3 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
        5.1.4 打造黑龙江对俄农产品出口名牌
    5.2 政府层面的策略建议
        5.2.1 制定有利的出口贸易政策
        5.2.2 强化出口贸易的支持体系
        5.2.3 加快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
        5.2.4 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研究 ——从冲突到一致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1.5 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1.5.1 可能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理论分析框架与文献综述
2.1 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
    2.1.1 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模型
    2.1.2 国外相关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述
    2.1.3 劳动力转移的国内现实考量
    2.1.4 农村劳动力流动、外流、迁移和转移的界定
    2.1.5 农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界定
    2.1.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估计
2.2 粮食安全理论综述
    2.2.0 粮食安全概念的界定
    2.2.1 农业发展阶段论
    2.2.2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2.2.3 中国粮食安全的测度
2.3 劳动力流动与粮食安全
    2.3.1 农村劳动力外流现状
    2.3.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效应
    2.3.3 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
2.4 国内文献评述
    2.4.1 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比较成熟
    2.4.2 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
    2.4.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结合专题研究较少 3. 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
3.1 人口流动制度变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3.1.1 农村经济改革起始阶段(1978—1991年)
    3.1.2 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及完善阶段(1991—1999年)
    3.1.3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3.2 粮食购销制度变迁与农村劳动力外流
    3.2.1 家庭承包制、粮食价格调整与农村劳动力流动(1978—1984)
    3.2.2 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与农村劳动力外流(1985—2000)
    3.2.3 全面放开粮食市场阶段与农村劳动力外流(2001年至今)
3.3 农村劳动力外流制度变迁、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与粮食安全理论分析
    3.3.1 农村劳动力外流制度变迁与粮食安全
    3.3.2 粮食购销体制改革与粮食安全
3.4 制度变迁背景下的农户行为
    3.4.1 劳动力外流的一个诱因——粮食弱质性
    3.4.2 农村劳动力结构与粮食安全
3.5 小结 4. 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一致性分析
4.1 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一致性理论基础与现实判断
    4.1.1 农业调整阶段论
    4.1.2 中国粮食供求格局的演变
    4.1.3 中国粮食生产阶段判断
4.2 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微观粮食安全一致性分析
    4.2.1 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变化
    4.2.2 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
    4.2.3 劳动力流动与扶贫
4.3 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宏观粮食安全一致性分析
    4.3.1 劳动力外流与农业调整阶段一致性分析
    4.3.2 劳动力外流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4.4 小结 5. 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冲突性分析
5.1 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的内在矛盾
    5.1.1 劳动投入与粮食生产
    5.1.2 政府收购与粮食市场需求的博弈
    5.1.3 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博弈分析
5.2 劳动力外流与粮食生产安全冲突性分析
    5.2.1 劳动力外流形成的人力资本流失与粮食安全
    5.2.2 劳动力外流形成的物质资本流失与粮食安全
    5.2.3 劳动力外流形成的土地非农化与粮食安全
5.3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5.3.1 相关研究简介
    5.3.2 研究方法
    5.3.3 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5.3.4 结论 6. 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由冲突到一致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6.1 粮食安全目标多元化
    6.1.1 粮食安全目标差异化
    6.1.2 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安全目标
6.2 中国区域粮食生产比较优势
    6.2.1 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演化
    6.2.2 主产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定量分析
6.3 区域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
    6.3.1 主产区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
    6.3.2 主销区粮食安全路径选择
    6.3.3 区域间要素对流
6.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由冲突到一致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中国入世对法国农副产品及食品出口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季刊》视域下的中国改革与发展(1978—2018)[D]. 付正.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3]哈萨克斯坦产业转型初探 ——基于中哈非能源产业合作[D]. 刘阳.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6)
  • [4]新形势下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研究[D]. 陈泊昊.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5]欧盟地理标志产品管理研究[D]. 王莉. 吉林大学, 2015(08)
  • [6]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研究[D]. 刘莲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7]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分析[D]. 赵春叶. 吉林大学, 2014(09)
  • [8]略论俄罗斯入世对中俄经贸关系的影响[J]. 韩燕. 中国商贸, 2013(36)
  • [9]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的策略研究 ——以俄罗斯入世为背景[D]. 李光. 吉林大学, 2013(04)
  • [10]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研究 ——从冲突到一致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D]. 郭志广. 西南财经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对法国农副产品和食品出口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