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沙棘叶片主要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含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曦光,高健,王蕾,牛俊莉,罗磊[1](2021)在《叶面施硒对沙棘果实品质及药用成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叶面施硒对沙棘果实主要营养指标及药用成分的影响,明确沙棘果树耐硒能力及最优喷施浓度,以期为富硒沙棘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无刺丰沙棘作为富硒载体,选取亚硒酸钠(Na2SeO3)溶液为硒源,设置0、5、10、20、50、100、200 mg·L-17个质量浓度水平处理,于果实膨大期每隔15 d对整个植株进行均匀喷洒,共计喷施6次。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等9种化学检测方法对沙棘果实的硒含量、含水量及蛋白质、维生素C、总酸、可溶性糖、多糖、总黄酮、果实各部分(果皮、种子、果肉)脂肪含量进行测定,结合显着性差异分析法和权重赋分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当喷施质量浓度>100 mg·L-1时,沙棘树出现硒中毒现象,各项品质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除水分含量以外,随着喷施浓度的不断提高,沙棘果实的蛋白质、维生素C、总酸、可溶性糖、多糖、总黄酮、果实各部分(果皮、种子、果肉)脂肪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最优处理浓度的果实各项品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硒含量提升了10倍。【结论】叶面施硒可有效提高沙棘果实的品质及药用价值,最优施硒质量浓度为20 mg·L-1。
冉贝贝,李卫东[2](2019)在《沙棘果与沙棘叶化学成分及其差异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沙棘果和沙棘叶是来源于同一基原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多作为民族药使用,在蒙古族和藏族具有较长的用药史。该文综述了沙棘果和沙棘叶在化学成分及其差异的相关研究,发现二者在黄酮类、三萜类、甾类、有机酸类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二者的主要差异为:沙棘叶黄酮含量高于沙棘果,沙棘果所含黄酮种类多于沙棘叶;沙棘果所含甾类、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均高于沙棘叶;沙棘果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类成分,沙棘叶含有较多种类的酚类化合物。最后,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研究展望。
张程慧,祁玉霞,程康蓉,冯叙桥,陈叙生[3](2017)在《沙棘的综合价值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沙棘属药食同源植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多糖、氨基酸、有机酸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以及黄酮类、三萜烯类、甾体类化合物、5-羟色胺、原花青素等生物活性物质,食用沙棘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改善脑机能、活血散瘀、降血糖、改善脂质代谢等生理作用。因而沙棘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如能加以合理开发利用,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着重从沙棘果、沙棘叶、沙棘籽等方面综述了沙棘营养保健作用及其利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沙棘产业开发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并展望了沙棘研究与利用的前景。
胡杜娟[4](2017)在《胡颓子科不同品种沙棘的抗旱性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干旱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未来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的问题将会日益突出。所以研究干旱区环境以及干旱区生长的植被,并筛选出抗旱性强的优良品种对于干旱区植被重建、荒漠化恢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研究意义。沙棘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域的主要生态经济树种。沙棘树种可以抵御不良环境、耐旱性较强,能在贫瘠的壤中生长,同时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成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中的经济树种。为明确不同沙棘品种抗旱性强弱关系,选取15个沙棘品种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叶片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主要场所,因此叶片含水量可以揭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测定并综合评价与叶片含水量相关的3个指标,对不同品种沙棘的抗旱性排序如下:太阳﹤阜欧﹤杂优59号﹤杂优12号﹤杂优2号﹤杂优54号﹤中俄杂优﹤阜杂1号﹤杂优1号﹤杂优5号﹤杂优10号﹤杂优31号﹤杂优28号﹤蛮汉山﹤红霞。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茎对于地上部分的支撑以及叶片的空间合理分布以及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运输都有重要作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干旱环境中植物结构发生改变,适应环境。因此通过研究叶片解剖结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比、叶片紧密度;茎表皮厚度、皮层厚度、导管直径、髓面积;根中柱鞘细胞厚度、导管直径等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品种沙棘进行抗旱性评价,隶属函数值最大的为蛮汉山,最小的为阜欧。所以抗旱性强弱关系排序依次为蛮汉山﹥红霞﹥杂优28号﹥杂优5号﹥杂优31号﹥杂优10号﹥阜杂1号﹥中俄杂优﹥杂优1号﹥杂优12号﹥杂优2号﹥杂优54号﹥杂优59号﹥太阳﹥阜欧。15个品种叶片表皮扫描电镜结果发现表皮毛类型一致,均可观察到3种类型表皮毛。15个品种表皮毛分布特点无明显差别。叶片上表皮均只有一层表皮毛;表皮毛大都为盾状表皮毛,有少量星状、星盾状表皮毛分布。下表皮表皮毛整体呈绒毡层排列,最外层皮毛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综上所诉,15个品种沙棘抗旱性较强的为中国沙棘品种红霞、蛮汉山,抗旱性较弱俄罗斯沙棘品种太阳、阜欧。中俄杂交沙棘和中蒙杂交沙棘品种的抗旱性介于中国沙棘品种和俄罗斯沙棘品种之间。
谢嗣荣[5](2017)在《沙棘优良种源的初步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集药用、保健、用材和观赏等多种价值于一身的生态经济型树种,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前景。本研究以沙棘自然分布区内5个省份(自治区)10个产地的种子及其一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以优良种子品质和优良药用种源的筛选为目的,对不同种源的种子性状、1年生苗木的生长及叶片中药用成分的含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种源的种子品质和1年生苗木进行了综合评价,为沙棘的良种选育进一步开展及沙棘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沙棘种源种子的性状、播种品质及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不同沙棘种源种子发芽率均很高,平均发芽率达到87%。各种源的种子性状,以龙凤沟和老白沟种源稳定性最高。(2)不同沙棘种源1年生苗木的苗高、地径生长和叶生物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各种源沙棘1年生苗木的苗高和地径生长规律都呈明显的“S”型生长曲线,且均在6月份时月增长量最高。固阳种源苗高年增长量和叶生物量最大,鄂托克种源地径年增长量最大。(3)不同种源沙棘1年生苗木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苗木净光合速率与原产地海拔呈显着正相关,胞间CO2浓度与原产地纬度呈显着正相关。(4)各种源1年生苗木叶片中药用成分含量及产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但不同药用成分含量高低出现的时间不同。黄酮类化合物、Fe和Mg含量最高的时间为7月份,三萜类化合物为9月份,多糖为6月份。(5)各种源沙棘1年生苗木叶片中,黄酮类、三萜以及多糖的含量与地理环境因子没有显着的相关性。Fe的含量与原产地年均降水量呈显着负相关,Mg的含量与原产地纬度呈显着正相关。(6)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龙凤沟和老白沟种源种子品质最好,固阳和老白沟种源是苗期表现较为优良的药用种源。
党君[6](2016)在《陕西沙棘叶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陕西省拥有丰富的沙棘资源,沙棘产业发展的潜力很大。研究在刘安典等[1]、王俊峰等[2]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化学计量学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陕西省宜君、靖边、吴旗、永寿、黄龙等5县沙棘叶中的Cu、Fe、Zn、Mn、Mg、Se、As等7种微量元素和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等6种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期望对今后沙棘叶的进一步开发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的理论
吴海燕[7](2015)在《复配型植物抗寒液的研制及其对作物苗期抗寒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低温对植物地理分布和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统计表明,全球每年低温伤害对农林作物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亿元。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增加。我国春玉米种植地域广泛,早春低温冷害(0℃以上的低温)是玉米生产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萌芽和幼苗期的生长,也成为玉米产量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如何用抗寒液提高玉米以及其它作物的抗寒性,对于作物春季返青期“倒春寒”引起的低温冷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研究了水杨酸(SA)、黄腐酸(FA)、烯效唑(S3307)刺槐豆胶(LBG)、抗坏血酸(ASA)、磷酸二氢钾(KH2PO4)、沙棘水提液、松针水提液八种外源物质对低温(5℃)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效应的影响,筛选出其中效应位于前三的外源物质;以松针水提液为基液,以KH2PO4和ASA为基础性物质,配制了两种不同组分的复配型植物抗寒液;以豫玉22号玉米为材料,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配方,筛选出提高玉米幼苗抗寒能力的最优浓度配比;将筛选出的优化复配植物抗寒液预喷施到三个品种的玉米(豫玉22号、金穗1203、宇辉早甜粘)上进行平行试验,在5℃下低温胁迫后测定相关生理指标,进一步验证了优化抗寒液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扩展优化抗寒液的适用范围,以陇油9号油菜为实验材料,0℃低温胁迫后测定相关生理指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A、FA、LBG、S3307、ASA、KH2PO4、沙棘水提液、松针水提液预处理玉米幼苗,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均能提高玉米幼苗抗寒性。同一外源物质不同浓度处理对提高玉米幼苗抗寒性存在差异;不同外源物质之间生理效应也不同,抗寒性效果最好的为S3307,其次为SA和FA。综合抗冻指数、叶绿素含量、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这四个生理指标,得出抗寒性强弱顺序以及最佳浓度为S3307(0.06g/L)>SA(0.05g/L)>FA(0.6g/L)>LBG(1.2g/L)>KH2PO4(3g/L)>ASA(3g/L)>松针水提液(0.005g/mL)>沙棘水提液(0.005g/mL)。2.将两个不同成分的抗寒液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以豫玉22号玉米为材料,研究筛选出提高玉米幼苗抗寒能力的组合和该组合的最优浓度配比。测定了含水率、电导率、叶绿素含量三项生理指标,结合冷害指数筛选出了抗寒效果较好的A7和B8两个最优浓度配比配方,具体配方如下:A7:刺槐豆胶(1.2g/L)、烯效唑(0.06g/L)、黄腐酸(0.6g/L)、磷酸二氢钾(3g/L)和抗坏血酸(3g/L),用0.005g/ml的松针水提液配制,最后补松针水提液至1000mL。B8:刺槐豆胶(1.2g/L)、烯效唑(0.06g/L)、水杨酸(0.08g/L)、磷酸二氢钾(3g/L)和抗坏血酸(3g/L),用0.005g/ml松针水提液配置,最后补松针水提液至1000mL。3.通过对豫玉22号、金穗1203、宇辉早甜粘三个品种玉米预喷施A7(N1)和B8(N2)两种优化抗寒液,并在5℃条件下冷胁迫处理,分别在处理前、冷胁迫三天、五天、恢复生长三天后测定幼苗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六项生理生化指标,进一步验证A7(N1)和B8(N2)对提高玉米幼苗的抗寒能力的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N1和N2都能够显着提高三个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的含量和SOD酶活性,能显着降低膜伤害水平和丙二醛的含量;并且N1和N2抗寒效果相比,除了豫玉22号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两者差异不显着以外,其余指标均反映出N2对玉米幼苗冷害的缓解作用优于N1。4.为进一步扩展抗寒液的适用作物范围,以陇油9号白菜型油菜为实验材料,预喷施优选的N2抗寒液后进行0℃冷胁迫处理,测定了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N2对陇油9号油菜抗寒性的提高仍然有增效作用。
秦莉,程文杰,潘永斌,安兴玺,潘晓亮[8](2013)在《沙棘枝叶饲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对沙棘枝叶目前的总体概况、营养成分、饲用价值及加工利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沙棘枝叶作为粗饲料的的常规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含量、氨基酸含量及黄酮含量的分析结果,并对其在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沙棘枝叶的加工利用及开发新型饲料提供参考。
张粲[9](2012)在《沙棘叶、沙棘茶和绿茶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沙棘因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而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种植,沙棘叶资源量也越来越大,且沙棘叶被证明具有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故已被加工为沙棘茶在市场上销售。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沙棘茶中的营养素及沙棘叶加工成沙棘茶的营养损失,以沙棘叶粉、沙棘茶粉和绿茶粉为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棘茶中某些营养素含量高于绿茶(p<0.01),分别是:粗脂肪(6.70±0.32%,3.68±0.16%),粗纤维(12.97±0.38%,9.89±0.36%),总类胡萝卜素(106.67±0.61mg/100g,75.00±0.60mg/100g),维生素B6(1.49±0.03mg/100g,0.17±0.04mg/100g),维生素E(77.16±0.04mg/10Og,63.72±0.04mg/100g),槲皮素(160.10±2.19mg/100g,151.40+2.32mg/100g)。沙棘茶中某些营养素含量低于绿茶,分别是:粗灰分(4.88±0.03%,5.95±0.02%),蛋白质(21.51±0.25%,24.64±0.25%),总可溶性糖(5.58±0.43%,7.40±0.11%),总多酚(3.15±0.03%,4.75±0.05%),总黄酮(1.52±0.06%,3.19±0.15%),杨梅素(85.10±1.22mg/100g,128.53±1.24mg/100g)以及山奈酚(167.43±3.52mg/100g,286.15±3.47mmg/100g)。通过t检验分析,沙棘茶和绿茶中这些营养成分含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沙棘茶和绿茶中矿质元素都较丰富,其中沙棘茶中的钾、钠、钙、镁元素较高。沙棘叶生产成沙棘茶的过程中,维生素A、槲皮素、钾元素、镁元素等营养物质的流失较多。与绿茶相比,沙棘茶中粗纤维、维生素B6,维生素E,黄酮类物质等是其特有的营养成分,且沙棘茶中咖啡因、锰元素等水平含量较低。它含有健康成分多而有害成分少,如果优化沙棘茶生产工艺,减少营养损耗,沙棘茶开发前景将更广阔。
廉永善,万里[10](2007)在《沙棘属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及其主要生理药理功能》文中研究说明根据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沙棘属植物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主要生理药理功能等科技研发文献,综述其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含量及其主要生理药理功能。
二、陕西沙棘叶片主要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含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沙棘叶片主要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含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叶面施硒对沙棘果实品质及药用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与设计 |
2.2 测定分析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硒浓度对沙棘果实硒含量及树势生长状况的影响 |
3.2 不同施硒浓度对沙棘果实水分含量的影响 |
3.3 不同施硒浓度对沙棘果实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施硒浓度对沙棘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施硒浓度对沙棘果实总酸含量的影响 |
3.6 不同施硒浓度对沙棘果实糖分含量的影响 |
3.7 不同施硒浓度对沙棘果实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3.8 不同施硒浓度对沙棘果实脂肪含量的影响 |
3.9 最优施硒浓度的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2)沙棘果与沙棘叶化学成分及其差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本草考证 |
2 化学成分 |
2.1 黄酮类 |
2.2 三萜类和甾类 |
2.3 有机酸类 |
2.4 多酚类 |
2.5 挥发油成分 |
2.6 维生素 |
2.7 氨基酸和蛋白质 |
2.8 微量元素 |
3 展望 |
3.1 总结 |
3.2 存在的问题 |
3.3 意见与建议 |
(3)沙棘的综合价值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
1.1 沙棘果实的价值 |
1.2 沙棘叶的价值 |
1.3 沙棘籽的价值 |
2 开发沙棘所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
3 展望 |
(4)胡颓子科不同品种沙棘的抗旱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干旱现状 |
1.2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1 干旱对植物叶片结构、生理的影响 |
1.2.2 干旱对植物茎结构的影响 |
1.2.3 干旱对植物根结构的影响 |
1.3 沙棘的生态分布 |
1.4 沙棘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 |
1.5 沙棘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采集地概况 |
2.2 实验材料的采集 |
2.3 测定方法 |
2.3.1 石蜡切片法 |
2.3.2 扫面电镜法 |
2.3.3 叶片水分参数测定方法 |
2.4 研究内容 |
2.4.1 叶片水分参数 |
2.4.2 形态结构参数 |
2.4.3 表皮毛特征比较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15个沙棘品种叶片水分含量的测定 |
3.2 15个沙棘品种叶解剖结构结果 |
3.3 15个沙棘品种茎解剖结构结果 |
3.4 15个沙棘品种根解剖结构结果 |
3.5 叶片表皮毛类型比较 |
3.6 抗旱性综合评价 |
3.6.1 15个沙棘品种基于叶片水分含量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3.6.2 15个沙棘品种基于叶片解剖结构抗旱性综合评价 |
4 结论与讨论 |
4.1 15个沙棘品种基于叶片水分含量抗旱性研究分析 |
4.2 15个沙棘品种基于解剖结构抗旱性研究分析 |
4.3 15个沙棘品种基于叶片表皮毛类型抗旱性研究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沙棘优良种源的初步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沙棘研究进展 |
1.2.1 沙棘的生物学研究 |
1.2.2 沙棘的生物化学活性物质 |
1.2.3 沙棘的开发利用 |
1.2.4 沙棘的种源试验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沙棘种子性状 |
2.3.2 苗期生长 |
2.3.3 苗木光合指标 |
2.3.4 叶中药用成分 |
2.3.5 优良叶用沙棘种源筛选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沙棘种源种子性状 |
3.1.1 沙棘种源种子千粒重与形状指标稳定性 |
3.1.2 沙棘种源种子的发芽品质 |
3.1.3 沙棘种源种子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 |
3.2 沙棘种源苗期生长 |
3.2.1 沙棘种源苗期生长规律 |
3.2.2 沙棘种源1年生苗木苗高生长规律 |
3.2.3 沙棘种源1年生苗木地径生长 |
3.2.4 沙棘种源1年生苗木叶片生物量 |
3.3 沙棘种源苗木的光合特性 |
3.4 沙棘种源苗木叶片中的药用成分 |
3.4.1 沙棘种源苗木叶片中黄酮类化合物 |
3.4.2 沙棘种源苗木叶片中主要矿质元素 |
3.4.3 沙棘种源苗木叶片中其他药用成分 |
3.5 沙棘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5.1 沙棘各指标与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
3.5.2 沙棘种子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5.3 沙棘苗生长指标与其光合、药用成分产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5.4 沙棘苗光合指标与药用成分产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6 优良沙棘种源的综合选择 |
3.6.1 优良种质种源的筛选 |
3.6.2 优良药用种源的筛选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沙棘种源种子性状特性 |
4.1.2 沙棘种源苗期生长 |
4.1.3 沙棘种源苗木的光合特性 |
4.1.4 沙棘种源苗木叶片中的药用成分 |
4.1.5 优良沙棘种源的初步筛选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6)陕西沙棘叶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 |
2.1 主成分分析法 |
2.2 聚类分析法 |
3 结果和讨论 |
3.1 主成分分析 |
3.1.1 原始数据预处理 |
3.1.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3.2 聚类分析 |
4 讨论与小结 |
(7)复配型植物抗寒液的研制及其对作物苗期抗寒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抗寒性的研究现状 |
1.1.1 细胞膜系统与植物抗寒性 |
1.1.2 渗透调节系统与植物抗寒性 |
1.1.3 光合作用与植物抗寒性 |
1.1.4 水分生理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
1.1.5 外源物质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
1.2 玉米抗寒性研究进展 |
1.3 植物提取液的研究进展 |
1.3.1 松针水提液的研究进展 |
1.3.2 沙棘水提液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抗寒制剂研究概述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外源物质对提高玉米幼苗抗寒性的比较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方法 |
2.1.5 指标测定 |
2.1.6 数据处理 |
2.2 不同外源物质处理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1 SA对玉米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2.2.2 FA对玉米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2.2.3 ASA对玉米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2.2.4 S3307对玉米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2.2.5 KH2PO4对玉米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2.2.6 沙棘水提液对玉米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2.2.7 松针水提液对玉米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2.2.8 LBG对玉米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
2.2.9 不同外源物质最优浓度处理对同一生理指标的影响比较 |
2.3 复配植物抗寒液配制 |
2.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复配植物抗寒液的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抗寒液A的筛选以及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2 抗寒液B的筛选以及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优化抗寒液对玉米、油菜生理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优化抗寒液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1 优化抗寒液对玉米幼苗叶片电导率影响 |
4.2.2 优化抗寒液对玉米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2.3 优化抗寒液对玉米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2.4 优化抗寒液对玉米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2.5 优化抗寒液对玉米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
4.2.6 优化抗寒液对玉米幼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3 优化抗寒液N2对陇油9号油菜抗寒性的影响 |
4.3.1 优化抗寒液N2对油菜幼苗叶片细胞膜系统的影响 |
4.3.2 优化抗寒液N2对油菜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 |
4.3.3 优化抗寒液N2对油菜幼苗叶片中SOD活性的影响 |
4.3.4 优化抗寒液N2对油菜幼苗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
4.4 讨论与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沙棘枝叶饲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沙棘的植物学特征 |
2 沙棘的化学成分分析 |
2.1 沙棘化学成分分析 |
2.2 沙棘枝叶化学成分分析 |
2.2.1 常规营养成分 |
2.2.2 微量元素 |
2.2.3 氨基酸含量 |
2.3 其他化学成分 |
3 沙棘枝叶饲料加工利用的研究 |
3.1 沙棘枝叶青贮饲料的研究 |
3.2 沙棘枝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 |
4 小 结 |
(9)沙棘叶、沙棘茶和绿茶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沙棘的种类和分布 |
1.2 沙棘叶中主要化学成分 |
1.2.1 黄酮类化合物 |
1.2.2 酚类 |
1.2.3 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 |
1.2.4 鞣质 |
1.2.5 多糖类 |
1.2.6 蛋白质和氨基酸 |
1.2.7 维生素类 |
1.2.8 SOD |
1.2.9 微量元素 |
1.2.10 其他 |
1.3 沙棘叶的生理功能 |
1.3.1 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
1.3.2 对脑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 |
1.3.3 抗突变、抗肿瘤作用 |
1.3.4 对免疫系统和新陈代谢的作用 |
1.3.5 抑菌作用 |
1.3.6 抗溃疡作用 |
1.3.7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
1.3.8 润肠通便作用 |
1.3.9 利肺化痰、止咳平喘作用 |
1.4 沙棘叶的利用价值 |
1.4.1 沙棘叶的饲用价值 |
1.4.2 沙棘叶的医药用途 |
1.4.3 沙棘茶的研制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2.2 灰分含量的测定 |
2.2.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2.4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2.2.5 总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2.6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2.2.7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2.8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2.2.9 维生素B_6含量的测定 |
2.2.10 维生素A、D_3、E含量的测定 |
2.2.11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
2.2.12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13 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2.2.14 咖啡因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2 粗灰分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4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5 总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5.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3.5.2 总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分析 |
3.6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7 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8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8.1 矿质元素标准曲线 |
3.8.2 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分析 |
3.8.3 精密度试验 |
3.8.4 稳定性试验 |
3.8.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9 维生素B_6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10 维生素A、D_3、E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10.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3.10.2 流动相的选择 |
3.10.3 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及检出限 |
3.10.4 精密度试验 |
3.10.5 稳定性试验 |
3.10.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10.7 实验结果 |
3.11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11.1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
3.11.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3.11.3 精密度试验 |
3.11.4 稳定性试验 |
3.11.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11.6 实验结果 |
3.12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1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3.12.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3.12.3 精密度试验 |
3.12.4 稳定性试验 |
3.1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12.6 实验结果 |
3.13 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13.1 流动相的选择 |
3.13.2 甲醇比例的选择 |
3.1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13.4 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及检出限 |
3.13.5 精密度试验 |
3.13.6 稳定性试验 |
3.13.7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13.8 实验结果 |
3.14 咖啡因含量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14.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14.2 流动的选择 |
3.14.3 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及检出限 |
3.14.4 精密度试验 |
3.14.5 稳定性试验 |
3.14.6 重复性试验 |
3.14.7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14.8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10)沙棘属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及其主要生理药理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维生素类 |
1.1 维生素E |
1.2 维生素C |
1.3 维生素K (叶绿醌) |
1.4 维生素A |
1.5 维生素B |
1.6 维生素P |
2 类胡萝卜素 |
3 黄酮类 |
4 甾类化合物 |
5 挥发油类 |
5.1 烃类 |
5.2 醇、酚和醚 |
5.3 醛和酮 |
5.4 酯类 |
5.5 萜类 |
5.6 杂环化合物 |
6 5-羟色胺 |
7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8 氨基酸类 |
9 脂肪酸类 |
10 有机酸和糖类 |
11 微量元素类 |
12 其它粗营养成分 |
四、陕西沙棘叶片主要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含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叶面施硒对沙棘果实品质及药用成分的影响[J]. 李曦光,高健,王蕾,牛俊莉,罗磊. 果树学报, 2021(11)
- [2]沙棘果与沙棘叶化学成分及其差异的研究进展[J]. 冉贝贝,李卫东. 中国中药杂志, 2019(09)
- [3]沙棘的综合价值研究进展[J]. 张程慧,祁玉霞,程康蓉,冯叙桥,陈叙生. 食品工业科技, 2017(22)
- [4]胡颓子科不同品种沙棘的抗旱性比较研究[D]. 胡杜娟.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4)
- [5]沙棘优良种源的初步筛选[D]. 谢嗣荣. 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陕西沙棘叶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J]. 党君.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23)
- [7]复配型植物抗寒液的研制及其对作物苗期抗寒性的影响[D]. 吴海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4)
- [8]沙棘枝叶饲料的研究进展[J]. 秦莉,程文杰,潘永斌,安兴玺,潘晓亮. 家畜生态学报, 2013(01)
- [9]沙棘叶、沙棘茶和绿茶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D]. 张粲. 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10]沙棘属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及其主要生理药理功能[J]. 廉永善,万里. 沙棘,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