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大午:一个阶层的挣扎和命运(论文文献综述)
王少磊[1](2018)在《“互联网尺度”下的公共事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所述的公共事件,系指带有公共意义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它在近几年集中爆发,是社会转型期矛盾的自然反映。公共事件看似分散的个案,实质则为以非常规方式提起公共议题。同时它凭借互联网加入后的新媒介生态,形成带有破坏性后果的群体焦虑。当公共事件突发时,互联网的技术属性挑战主流媒体的信息把关,支持多元声音进入传播流程并博弈发酵,常常“倒逼”在过去可能被剪裁的事实、制造影响问题解决的舆论空气;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技术伦理,呼唤媒介和个体以顺应它的姿态进入舆论场。但无论媒介抑或个体都存在认识和方法上的误区,这将削弱互联网在公共事件中的进步意义。面对公共事件,不当的新闻观念、媒介政策和传播实践,必然导致矛盾升级、敌意弥漫、乃至阶层分裂。本文以媒介环境学为主要理论工具,引申推导其经典作家的概念,力图论证互联网作为最新的媒介形式,给时代提供了一个不容错过的观照“尺度”——所谓“尺度”即是:人类为新的信息工具所改变的“延伸范围”和“交往规模”,它们既决定了互联网的道德偏倚、又带来了新的符号环境,故而具备重新定义和结构世界的强制属性。研究与信息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件,不能不将其置于“互联网尺度”之下。本文还从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场裂变等角度,提出了“体制是所有媒体需要共同尊重的硬性框架,但体制本身并非社会发展的障碍,也不能成为媒体固步自封的借口”等观点,一方面,为解决公共事件揭开的时代症结呼吁更合理的政策氛围;另一方面也赞成媒体及传播者在现实条件下,以积极姿态既促成“舆论一律”、又同时改善政策氛围本身。公共事件暴露社会问题,焦点舆情反映真实民意。本文主张以互联网的精神和价值为坐标,校正各种认知困境与方法迷途;特别强调在当前的媒介融合运动中,主流媒体谋求业务突破无须自我矮化,因为受众对其收听、收视或阅读的真正期待是:包括公共事件在内的重要议题“不缺席”、“不失声”、“不失格”。媒介融合应首先做到新旧媒介价值的同构与契合,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以符合新时期媒介规律和媒介伦理的方式干预传播,最终促成文化、政治等等一系列进步与变革,降低公共事件的爆发风险,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王涌[2](2013)在《民企财产的觊觎者》文中提出中国独特的社会与政治结构决定了民企的宿命:在自由的经济竞争世界里,民企是永远的强者和胜者,但在诡异的政治斗争世界里,民企是注定的弱者与祭品。近来,一批批民营企业家移民海外,他们如同一群群海鸟,嗅到了海啸来临前的味道,仓皇逃窜。随他们一起飘洋过海的,除了他们的妻小,还有他们在中国积累的巨额财富。
王先明[3](2012)在《试析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北乡村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借助于社会流动的分析路径,或可以进一步揭示特定历史时期富农阶层的动态特征和一般情状。富农阶层的总流动率和上向流动率呈下降趋势,上向流动率与下向流动率之比也是逐代下降。富农的代内流动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揭示着时代进程的历史特征。革命主导下以变革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为目标的社会改造运动巨浪迭起,富农阶层由此发生结构性流动。富农的生成及其存在,对于乡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而言,始终是既具有内驱力也有着引领性的社会力量。在大的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通过富农阶层流动的个案分析,或许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再思考。
王先明[4](2011)在《试析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北乡村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借助于社会流动的分析路径,或可以进一步揭示特定历史时期富农阶层的动态特征和一般情状。富农阶层的总流动率和上向流动率呈下降趋势,上向流动率与下向流动率之比也是逐代下降。富农的代内流动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揭示着时代进程的历史特征。革命主导下以变革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为目标的社会改造运动巨浪迭起,富农阶层由此发生结构性流动。富农的生成及其存在,对于乡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而言,始终是既具有内驱力也有着引领性的社会力量。在大的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通过富农阶层流动的个案分析,或许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再思考。
陈小瑾[5](2011)在《中国主流杂志对名人文化框架建构的影响》文中认为名人现象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大众文化之一,同时,名人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其他社会文化。新闻媒介借着选择以及重组(包含强调)这两种框架化的机制,常常改造新闻主角的地位或角色,对名人文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国内迅速发展的各种杂志期刊,尤其是主流杂志,凭借其日益丰富且风格自由的名人报道,以及其精英群体受众定位所带来的社会信赖,对名人文化的影响效果显着。本研究以人物报道最为丰富且具有较大受众市场的主流杂志及其受众效应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的杂志包括《南方人物周刊》、《环球人物》等人物类综合杂志;《三联生活周刊》、《Vista看天下》等新闻类综合杂志;《中国企业家》、《财经》等商业杂志;《时尚先生》、《GQ》中文版等时尚杂志。该项目旨在分析国内主流杂志对名人报道的框架把握,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及深度访谈等传播学研究方法对主流杂志的名人报道题材、报道策划、报道手法、报道视角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对主流杂志受众进行定性、定量的调查研究,从横向的视野来比较不同类型受众对于主流杂志名人报道的接触程度,考察国内主流杂志对名人文化生产的重大影响。
王应静[6](2005)在《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对企业家激励的不足或激励机制的不完善,是影响中国企业家精神塑造,制约中国企业家成长,导致中国企业家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运用路径依赖理论思想,通过追溯其社会、历史和文化和经济制度发展渊源,揭示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分析了路径依赖效应对企业家激励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而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激励的相关经验的学习,以及对中国企业家激励改革的实践探索的借鉴,研究探讨了中国企业家激励的路径创新的战略思路和具体可行性措施方案。 全文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社会背景和实践意义,以及运用路径依赖理论研究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介绍了路径依赖理论的发展渊源,以及多位着名经济学家对该理论的发展贡献,重点阐述了North在制度经济学中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推进和Bebchuk和Roe有关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此外,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在此也做了一定介绍。 第三章对企业家激励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归纳总结,以及对机制和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全面的理论阐述。 第四章首先回顾了不同历史阶段下中国企业家成长的特点,其次划分了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概念、范畴和类别,由此进一步分析了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的激励机制的发展变迁。 第五章在对中国企业家的激励现状的分析基础上,主要揭示了社会文化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效应,以及经济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效应对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运用路径依赖理论分析了在中国ESO制度存在的障碍。 第六章借鉴了美、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企业家激励制度发展经验,探讨了微软、安利等跨国公司激励机制的路径创新价值;此外,以南京钢铁集团MBO改制为实证,探讨了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创新实践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七章包括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思考,以及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战略措施的探讨,提出企业家激励的HC(Hierarchy Change)理论思路。 最后一章是给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以及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与具体问题。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本文首次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中,全面阐述了社会文化意识领域和经济制度领域存在的,对企业家激励产生负面
仇勇[7](2004)在《孙大午:一个阶层的挣扎和命运》文中指出 10月30日下午2:30,河北省徐水县法院,一场争议良久的“非法吸收存款案”以一个尴尬的结尾画上了句号:河北大午集团董事长孙大午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以经济罚款。 这个结尾之所以是尴尬的,是因为人们很难说清楚,一些人认为它是双赢的,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是双输的结局,就像着名学者茅于轼所评价的:“(这一结果)只是模糊了是非,表明
二、孙大午:一个阶层的挣扎和命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孙大午:一个阶层的挣扎和命运(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尺度”下的公共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公共事件的危险和机遇 |
二、从媒介环境学出发观照公共事件 |
三、文献综述 |
四、本文的学术追求 |
第一章 公共事件发生的互联网语境 |
第一节 互联网创造了公共事件的符号环境 |
一、互联网使参差多态成为可能 |
二、互联网提供公共事件的发酵平台 |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矛盾是公共事件的动力 |
一、弱势群体暴力 |
二、弥漫的社会焦虑 |
第二章 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场裂变 |
第一节 两个舆论场的对立导致公共事件升级 |
一、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紧张关系 |
二、公共事件中两个舆论场的价值追求 |
三、两个舆论场在公共事件中的得失对比 |
第二节 两个舆论场的分歧带来公共事件变数 |
一、主流的“王者机器”与民间的“去中心化” |
二、互联网召唤公共事件中的多元话语 |
三、公共事件中主流舆论场的“民间尝试” |
第三章 媒介价值观影响公共事件进程 |
第一节 互联网取向干预公共事件的叙事策略 |
一、媒体价值观包孕对社会发展的憧憬 |
二、媒体价值观决定公共事件的报道立场 |
第二节 保守的媒介价值观激化公共事件中的舆情 |
一、主流媒体的边缘化忧思 |
二、主流媒体的开放性姿态 |
第四章 互联网意见领袖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
第一节 互联网重新定义意见领袖 |
一、网友需要意见领袖校准认知 |
二、制造数字鸿沟还是解构意见领袖 |
三、意见领袖蜕变于新的媒介时代 |
第二节 网络意见领袖助推公共事件 |
一、传统媒体意见领袖的流失 |
二、体制如何对待异议意见领袖 |
三、意见领袖的媒介素养及论辩风度 |
第五章 互联网伦理召唤公共事件的协商解决范式 |
第一节 冰释误区:以互联网思维应对公共事件 |
一、走出媒介融合幻象 |
二、拥抱媒介新生事物 |
第二节 议事厅:公共事件的话语调和与焦虑纾解 |
一、促成和解推动对话 |
二、顺应尺度兼容环境 |
参考文献 |
(2)民企财产的觊觎者(论文提纲范文)
政治民粹主义与民企财产 |
财政危机与民企财产 |
反腐斗争与民企财产 |
经营风险与民企财产 |
官员贪婪与民企财产 |
掠夺民企财产的司法技术 |
(5)中国主流杂志对名人文化框架建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理解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2 中国名人文化现象素描 |
2.1 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变化 |
2.2 中国的名人文化发展概述 |
3 中国主流杂志名人报道发展概说 |
3.1 中国主流杂志名人报道的兴起 |
3.2 主流杂志名人报道对传统典型人物报道的革新 |
4 中国主流杂志名人报道的操作框架 |
4.1 框架的概念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 |
4.2 主流杂志名人报道的人本框架 |
4.3 主流杂志名人报道的框架要素——《南方人物周刊》案例分析 |
4.4 从《南方人物周刊》报道框架看中国主流杂志人物报道框架的基本特征 |
5 中国主流杂志名人报道对受众名人认知框架的影响 |
5.1 中国主流杂志受众群体分析 |
5.2 读者对主流杂志中名人报道的接触程度分析 |
5.3 读者对主流杂志中名人报道的认知框架分析 |
5.4 主流杂志受众对名人文化认知框架的效果体现 |
6 总结:中国主流杂志对名人文化框架建构的影响 |
尾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6)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企业家的概念与作用 |
1.2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意义 |
1.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背景 |
1.4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发展现状 |
1.4.1 国外研究发展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运用路径依赖理论研究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论文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安排 |
2 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介绍 |
2.1 路径依赖的存在与路径依赖理论的起源 |
2.2 P.A.David和 W.B.Arthur对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的建立贡献 |
2.3 Liebowitz和 Margolis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深入研究 |
2.4 路径依赖理论在制度经济学中的发展 |
2.4.1 North在制度经济学中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推进 |
2.4.2 Bebchuk和 Roe有关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理论 |
2.5 其他学者对于制度经济学中路径依赖现象的研究 |
2.6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例证 |
2.7 国内学者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运用 |
2.8 小结 |
3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作用与内容 |
3.1 企业家激励理论的简单回顾 |
3.1.1 激励的概念内涵 |
3.1.2 与激励有关的人性假说 |
3.1.3 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
3.1.4 经济学中的与企业家激励相关的理论 |
3.2 机制的概念与内涵 |
3.2.1 机制的概念 |
3.2.2 机制的内涵和特征 |
3.2.3 机制的类型 |
3.3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概念与作用 |
3.3.1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概念 |
3.3.2 企业家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重要意义 |
3.4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内涵 |
3.4.1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性质特征 |
3.4.2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内容与分类 |
3.5 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
3.6 小结 |
4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与激励的历史回顾 |
4.1 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历史阶段回顾 |
4.1.1 中国企业家成长发展的历史 |
4.2 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概念范畴和类别 |
4.2.1 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概念范畴 |
4.2.2 中国当代企业家的发展类别分析 |
4.3 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 |
4.3.1 “半企业家”阶段 |
4.3.2 迈向“成熟企业家”阶段 |
4.3.3 “成熟与规范企业家”阶段 |
4.4 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发展变迁 |
4.4.1 1978年前的中国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激励状况 |
4.4.2 1978年-1992年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激励 |
4.4.3 1992年之后的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激励改革 |
4.5 当代中国民营企业家成长发展与激励回顾 |
4.5.1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
4.5.2 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激励回顾 |
4.6 小结 |
5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
5.1 中国企业家的激励现状 |
5.1.1 国有企业家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2 民营企业家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3 中国当代企业家激励的整体状况 |
5.2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中的路径依赖之一——社会文化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 |
5.2.1 传统历史文化因素 |
5.2.2 现代社会信仰文化因素 |
5.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中的路径依赖之二——经济因素驱动的路径依赖 |
5.3.1 结构驱动的路径依赖 |
5.3.2 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 |
5.3.3 “官本位”与制度驱动的路径依赖 |
5.4 国企改革过程的路径依赖与企业家激励 |
5.5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 ESO应用分析 |
5.4.1 国有企业实施 ESO激励的社会观念障碍 |
5.4.2 实施 ESO的共同性制度环境制约 |
5.4.3 中国企业 ESO成功运用的特殊性 |
5.4.4 中国企业 ESO激励措施成功的原因分析 |
5.5 小结 |
6 中外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创新实践经验分析 |
6.1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激励制度的启示 |
6.1.1 美国企业家精神与激励制度演变 |
6.1.2 日本企业家精神与激励制度演变 |
6.1.3 德国企业家精神与激励制度演变 |
6.2 跨国公司激励机制路径创新实践的借鉴 |
6.2.1 微软的激励机制变迁 |
6.2.2 安利(中国)激励制度的创新——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
6.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创新实践——基于南钢 MBO改制的分析 |
6.3.1 选择南钢案例分析的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 |
6.3.2 南钢 MBO改制的背景介绍 |
6.3.3 南钢改制的整体状况 |
6.3.4 南钢改制中的企业家 MBO激励 |
6.3.5 南钢改制中的企业家 MBO激励效果 |
6.3.6 南钢 MBO的思考 |
6.4 小结 |
7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 |
7.1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思考 |
7.1.1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启迪 |
7.1.2 中国国内改革实践探索的认识 |
7.2 企业家激励的 HC(Hierarchy Change)理论 |
7.2.1 马斯洛需求层次与总裁生命周期观点的启示 |
7.2.2 企业家激励的 HC(Hierarchy Change)理论框架的提出 |
7.3 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改革的路径创新战略措施探讨 |
7.3.1 中国企业家激励改革的目标——现代化企业家的塑造 |
7.3.2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挖掘——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的“扬弃” |
7.3.3 中国企业家激励的关键——经济制度与环境的路径创新 |
7.3.4 企业家激励的 HC理论的中国实践应用 |
7.3.5 企业家的自我激励——企业家惯域的突破 |
7.4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主要科研工作 |
四、孙大午:一个阶层的挣扎和命运(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尺度”下的公共事件[D]. 王少磊.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5)
- [2]民企财产的觊觎者[J]. 王涌. 中国民商, 2013(01)
- [3]试析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北乡村为中心[J]. 王先明. 近代史研究, 2012(04)
- [4]试析富农阶层的社会流动——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华北乡村为中心[A]. 王先明. 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 2011
- [5]中国主流杂志对名人文化框架建构的影响[D]. 陈小瑾. 暨南大学, 2011(10)
- [6]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中国企业家激励机制研究[D]. 王应静. 南京理工大学, 2005(01)
- [7]孙大午:一个阶层的挣扎和命运[J]. 仇勇. 商务周刊,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