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年宁心胶囊与戊酸雌二醇对更年期大鼠脾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冀,潘明月,李想,王晓雨,付强[1](2021)在《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是指女性绝经前后因激素波动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其根本原因是生理性、病理性或手术引起的卵巢功能衰竭或耗竭,并伴随着较为复杂的并发症。发病时间久,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属难治之证,现代临床主要以心理疏导和激素治疗作为主要手段,然不良反应和危险性也不可避免。中医药凭借其独特优势在MPS的治疗中起到了良好效果。文章对近几年内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对其归纳总结并就其治疗机制进行综述。
袁晶[2](2021)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评价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3.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雌性去势SHR循环和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7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测、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采用TSA 0.9软件对降压疗效进行试验序贯分析。2.横断面研究以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分布、昼夜节律分布特点;进一步将纳入患者分为绝经<10年组和绝经≥10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变量与BPV的关系。3.动物实验9周龄雌性去势SHR48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SHR组)、雌二醇组(SHR+E2组)、ICA低剂量组(SHR+LI组)、ICA中剂量组(SHR+MI组)、ICA高剂量组(SHR+HI组)、ICA中剂量+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组(SHR+MI+ICI组)。9周龄雌性去势WKY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SHR+E2组给予戊酸雌二醇(0.1 mg/kg/day)灌胃,IC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ICA 10 mg/kg/day、20 mg/kg/day、40 mg/kg/day灌胃,SHR+MI+ICI组给予ICA 20 mg/kg/day灌胃,并予氟维斯群注射液52 mg/kg/month皮下注射。监测各组大鼠体重、血压及心率;对心脏、脾脏及肾脏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ngⅡ、Ang(1-7)、E2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AGT1R、MAS1、ACE1、ACE2、GPR30、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139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更年期症状疗效优于西药组;SBP水平、DBP水平、kupperman评分、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低于西药组;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高于西药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补肾法联合降压药组低于西药组。(3)发表偏倚:对降压疗效绘制漏斗图并进行Egger’s法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4)降压疗效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提示Meta分析可能过早出现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1)本次研究共纳入214例患者,阴阳两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所有纳入患者中,非勺型昼夜节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绝经≥10 年组的 24hSBP、nSBP、收缩压极差(maximum-minimum difference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MD)、24hSBPSD、dSBPSD、24hSBPCV、dSBPCV、dDBPCV、nDBPCV 高于绝经<10 年组(P<0.05 或P<0.01)。(4)24hSBP、dSBP、nSBP、MMD、24hSBPSD、dSBPSD、nSBPSD、dSBPCV、dDBPCV 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 或P<0.01);24hDBP、SBP-BPF、dDBP、nDBP、Hr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或P<0.01)。(5)24hSBPSD的相关因素有:MMD、MAP、日间血压负荷;24hDBPSD的相关因素有:24hDBP、DBP-BPF、MMD、高血压3级、BUN;24hSBPCV的相关因素有:24hSBP、24hDBP、MMD、日间血压负荷;24hDBPCV的相关因素有:MMD、MAP、SBP-BPF、DBP-BPF、BUN。3.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1)平均动脉压(MAP):与WKY组比较,SHR组MAP升高(P<0.05);与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 MAP 降低(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MAP 升高(P<0.05)。(2)心率:与SHR组比较,SHR+LI组、SHR+MI组、SHR+HI组心率降低(P<0.05 或P<0.01)。(3)脏器系数:①心脏系数:与WKY组比较,6组SHR的心脏系数均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心脏系数升高(P<0.05)。②左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左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③右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右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 或 P<0.01)。④脾脏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脾脏系数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脾脏系数升高(P<0.05)。(4)ACE1-AngⅡ-AT1R轴:①ACE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MI组、SHR+HI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AngⅡ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Ⅱ含量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MI 组、SHR+HI 组 AngⅡ含量降低(P<0.05 或P<0.01)。③AGT1R蛋白:与SHR组比较,SHR+MI组AGT1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5)ACE2-Ang(1-7)-MasR轴:①ACE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②Ang(1-7)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E2组比较,SHR+LI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 组 Ang(1-7)水平降低(P<0.01)。③MAS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MA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6)E2及其受体GPR30:①E2含量: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LI组、SHR+MI组、SHR+HI组的E2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②GPR30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GPR30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7)ERK1/2 通路:①p-ERK1/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与SHR组比较,SHR+HI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p-ERK1/2/ERK1/2:与 WKY 组比较,SHR 组 p-ERK1/2/ERK1/2 有升高趋势(P>0.05);与 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HI 组 p-ERK1/2/ERK1/2 有降低趋势(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p-ERK1/2/ERK1/2 升高(P<0.01)。结论:1.针对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改善更年期症状、改善性激素水平,疗效优于西药组。2.阴阳两虚证是绝经后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且绝经年限较长的高血压患者的BPV高于绝经年限较短者。3.ICA能够降低雌性去势SHR的血压和心率,上述作用与调节循环和心肌组织RAS 有关。ICA 可以抑制 ACE1-AngⅡ-AT1R 轴,对 ACE2-Ang(1-7)-MasR 轴具有升高的趋势,同时该作用的发挥与抑制ERK1/2通路有关。
付文静[3](2021)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近代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2010年—2019年在三大数据库发表的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规范临床研究中的证候要素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辨证分型和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证据。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重庆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三个数据库从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的中文文献,检索词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症”、“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绝经前后诸症”、“经断前后诸证”、“中西医”、“中医”、“中医药”、“中医”、“证候”,将以上检索词使用布尔逻辑运算方法连接,诊断名称之间使用“or”连接,干预方式之间使用“or”连接,诊断名称和干预方式之间使用“and”连接。将检索结果中的所有文献导入Note Express,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研究的文献基本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证候及方药的提取、规范和拆分处理,并转换为适合统计分析的数据形式,将证候要素和方药组成等信息,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描述性分析;将所有药物中的占总频数67.67%药物列为高频药物,将高频药物数据导入SPSS 25.0进行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数据导入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纳入研究文献共238篇,期刊论文共计155篇(65.13%),学位论文共计82篇(34.45%),会议论文共计1篇(0.42%);有效临床研究239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167例,自身对照临床研究72例;238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得到相关项目基金支持,共涉及15个项目基金。2.有效证候诊断239例,规范及拆分处理后,共获得证素719例,其中病位证素362例,病性证素357例。病位证素中包括肾(54.91%)、肝(31.22%)、心(8.44%)、脾(1.93%)、营卫(1.93)、心神(0.83%)和冲任(0.28%)等7个病位;病性证素中包括阴虚(55.74%)、气滞(14.29%)、热(10.36%)、阳虚(7.00%)、气虚(4.20%)、血瘀(2.24%)、痰(1.96%)、阳亢(1.96%)、血虚(1.12%)、精亏(0.84%)和动风(0.28%);证素组合分布规律结果中,按照证素总数可分为6大类14小类,其中6大类中两种证素组合(32.22%)和三种证素(38.49%)组合的构成比均大于30%;14小类中,1病位证素+1病性证素组合(21.34%)、2病位证素+1病性证素组合(27.61%)的构成比均大于20%,占构成比最高的证候诊断为“肝肾阴虚”(18.41%)、“肾阴虚”(17.15%)、“肾阴虚肝郁”(13.39%)。3.纳入研究文献的所有主方药物中,共涵盖15类中药,共计药物155味,累计频次2778次,按照功效分类分别为:补虚药(44.10%)、清热药(15.51%)、收涩药(8.64%)、安神药(8.14%)、利水渗湿药(5.15%)、活血化瘀药(4.57%)、平肝熄风药(4.10%)、解表药(3.89%)、理气药(3.06%)、化痰止咳平喘药(1.12%)、温里药(0.68%)、祛风湿药(0.40%)、消食药(0.25%)、化湿药(0.22%)、开窍药(0.18%)。对所有药物中的28味高频药物性味归经统计分析,性寒、味甘、归肝肾二经的频率最高;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出6类结果,类1:龙骨、牡蛎,类2:生地黄、枸杞子、丹参、郁金、龟甲、菟丝子、百合、麦冬、黄连、泽泻、酸枣仁、浮小麦,类3:知母、黄柏、淫羊藿,类4:女贞子、墨旱莲,类5: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熟地黄,类6:白芍、柴胡、当归、甘草;对高频药物进行相关规则分析,结果得出6对关联性较强的药物,山茱萸-山药(支持度42.678%),白芍-柴胡(支持度26.36%),女贞子-墨旱莲(支持度25.105%),山茱萸-山药、熟地黄(支持度32.218%),山茱萸-茯苓、山药(支持度27.197%),山药-牡丹皮、山茱萸(支持度26.360%)。共得出6张药方,药方中以六味地黄丸、二至丸、滋阴清热为主、平潜肝阳、清热以存阴、疏肝养血为主。6个药对以补益肾阴、补涩共用、疏肝养血、补泻同施、滋阴清热为主。结论:1、围绝经期综合征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肝肾阴虚型、肾阴虚型、肾阴虚肝郁型;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常见病位证素为肾、肝;最常见的病性证素为阴虚;3、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常用药物类别为:补虚药,其中又以补阴药、补气药、补血药为主;4、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药对为:滋阴清热类;药性属寒、药味属甘、归经肝、肾二经的药物最多见。
韩玥[4](2021)在《两地缓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两地缓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疗效,探讨其临床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德医院妇科门诊的符合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据就诊时间顺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两地缓更汤)30例,对照组(口服坤泰胶囊)30例,服药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kupperman评分、血清FSH、LH、E2水平变化情况,判断其综合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地缓更汤和坤泰胶囊均能使中医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6.67%,说明两地缓更汤的中医疗效优于坤泰胶囊(P<0.05)。(2)kupperman评分:治疗后,两地缓更汤和坤泰胶囊均能使kupperman评分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90.00%,说明两地缓更汤的临床疗效优于坤泰胶囊(P<0.05);停药3月后,治疗组的kupperman评分较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的kupperman评分较治疗后有所上升(P<0.05),说明两地缓更汤的远期疗效更佳。(3)血清FSH、LH、E2水平:治疗后,组内比较,两地缓更汤和坤泰胶囊均能改善血清激素水平(P<0.05);组间比较,两地缓更汤和坤泰胶囊在改善血清激素水平方面疗效相当(P>0.05);(4)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两地缓更汤可有效改善绝经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及临床症状,同时可降低血清FSH、LH水平,提高血清E2水平,且临床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杨雨婷[5](2021)在《滋阴抑火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阴虚火旺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滋阴抑火汤加减治疗女性绝经前后诸证(阴虚火旺证)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激素水平情况以验证滋阴抑火汤加减的有效性,进一步探讨该方法的疗效及机理,为临床提供有效理论依据。方法:本课题依据中医、西医诊断标准选择阴虚火旺证绝经前后诸证患者共72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及对照组,病程中共脱落病例8例,治疗组、对照组各脱落4例,实际入组观察64例。治疗组采用口服滋阴抑火汤加减,对照组采用口服坤泰胶囊,连续服用6周为一个周期后停药。观察研究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情况及血清LH、FSH值变化情况,进行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32例,痊愈9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32例,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用药在治疗本病上均有疗效,血清LH、FSH值均降低。但治疗组的效果更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滋阴抑火汤加减在治疗绝经前后诸证(阴虚火旺证)的疗效方面有更好的效果。结论:分析得出,滋阴抑火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阴虚火旺证)的疗效值得肯定,可以有效的使患者减轻绝经前后诸证所带来的不适症状。此外,滋阴抑火汤加减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不良反应小,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的优势,可做临床进一步研究。
李娜[6](2021)在《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以导师张涛静主任医师治疗本病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以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患者立题进行研究。观察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服用双清固本汤后症状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治疗更年期的临床疗效,与坤泰胶囊组对照,以验证双清固本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新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患者均来自符合纳入标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的72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给予双清固本汤和坤泰胶囊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国内改良Kuppen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HAMA评分及性激素(E2、FSH、LH)水平的变化情况。将量表评分及激素水平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有效性进行判定。研究结果:(1)本课题纳入72例患者,共脱落7例(试验组3例,对照组4例),共65例患者完成整个临床观察,总脱落率是9.72%。(2)治疗前患者的年龄、病程、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HAMA评分、MEN-QOL各维度评分、Kupperman各症状评分、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及性激素水平(E 2、FSH、LH)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总体疗效:双清固本汤组33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者分别为3例、22例、6例、2例,总有效率是93.94%;对照组32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者分别为1例、4例、18例、9例,总有效率是71.87%。双清固本汤组和坤泰胶囊组进行组间比较,χ2=5.626,P=0.018<0.05,说明双清固本汤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MEN-QOL各维度评分、HAMA评分均和本组治疗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上述评分方面均有效;且双清固本汤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坤泰胶囊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对更年期患者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及焦虑状态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Kupperman各症状评分均和本组治疗前进行比较,所得的结果表明两组各症状评分较均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双清固本汤组和坤泰胶囊组相比,双清固本汤组在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多梦、激动易怒、性交痛、泌尿系症状、头晕、疲倦乏力、关节肌肉四肢痛、心悸各症状方面优于坤泰胶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忧郁、头痛、皮肤蚁行感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单一症状:治疗后双清固本汤组的中医证候单一症状和对照组相比,心悸、口干咽燥症状明显改善(P<0.01);心烦易怒、便秘的症状的改善程度也优于对照组(P<0.05);余症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两组经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可明显改善E2、FSH、L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双清固本汤组与坤泰胶囊组比较发现,双清固本汤组E2升高的程度较坤泰胶囊组明显(P<0.05),且FSH、LH显着降低(P<0.01)。(8)双清固本汤组33例,有1例复发,复发率是3.03%,坤泰胶囊组32例,有8例复发,复发率是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在降低复发率方面较坤泰胶囊有优势。(9)两组患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般情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未出现任何躯体及心理不适症状,无药物相关过敏反应及副作用。结论:双清固本汤可显着改善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月经紊乱、潮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等临床症状,能明显缓解更年期症状引发的不适,临床疗效明显,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HAMA评分、国内改良Kupperman评分及性激素三项(E 2、FSH、LH)方面比坤泰胶囊更具优势,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安全性,复发率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魏芳[7](2021)在《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治疗肾阳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肾阳虚型治疗后的临床症候、生化指标的影响情况,探讨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对肾阳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进而寻找一种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将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56例根据病情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且证型属肾阳虚型的患者,按照患者来院看病的就诊顺序,随机的将她们分成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两组均进行研究观察。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研究组采用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3个疗程(2周为1个疗程,绝经者连续治疗,未绝经者经期停止治疗,经后继续)。治疗结束后,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月经第三天(绝经者任意时间)检测的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激素、抗苗勒氏管激素以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并输入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最后综合分析整理归纳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的临床效果。结果:最后无脱落和剔除的病例。将收集到的56例围绝经期综合征且证型属肾阳虚型的患者的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的总疗效来看,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研究组达78.6%,而对照组为67.9%,由此可以得出,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是有效的,但是P=0.040,二者相比有显着差异,表明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在治疗效果上更有优势。在临床证候积分上相比,研究组用药后的效果是明显比对照组要好的(p<0.01),说明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可以更好的改善肾阳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生化指标上相比,检测到的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值下降,组间比较(P<0.05),研究组下降更明显,说明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较单纯使用中药更有优势;两组在降低黄体生成素(LH)值方面,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组用药治疗后效果更佳;两组在雌激素(E2)值上升方面,组间比较(P<0.05),说明研究组在改善雌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值的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和单纯使用中药这两种方案在改善AHM水平上疗效相当。结论:使用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治疗肾阳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显着,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于改善肾阳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中医症候、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FSH及LH值、升高E2水平较单纯使用中药有更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范梦腾[8](2021)在《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法在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理论的实验与临床基础。方法:1)对目前具有类雌激素活性的中药材进行总结分类,对类雌激素药物进行筛选,选取具有补肾活血作用的代表性单体药物——金雀异黄素进行实验,观察金雀异黄素对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增殖和ER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①选用低浓度即0.01、0.1、1 μmol/LL和高浓度即10、25、50μmol/L的金雀异黄素形成梯度,作用HEEC原细胞,分别在24、48、72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②选取低浓度雌激素(1× 10-8mmol/L)造模,使用0.01-50μmol/L梯度浓度金雀异黄素作用于HEEC细胞,48 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③HEEC在雌激素造模后,使用0.1 μ mol/L和50 μmol/L浓度的金雀异黄素作用于HEEC细胞,48 h后使用激光免疫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EEC细胞中ER α和ERβ的蛋白表达情况。2)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收纳肾虚血瘀型30例月经过少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予以“补肾活血法”临床治疗3个疗程,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月经失血图和中医证候积分表品测结果,以评价在治疗前、后的月经量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观察补肾活血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①金雀异黄素在0.01~50 μmol/L范围内促进HEEC细胞增殖(P<0.01),且作用48 h促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金雀异黄素组在0.1μmol/L浓度促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随后其促增殖作用随着作用时间和浓度呈现下降趋势。②在雌二醇(1×10-8 mmol/L)诱导下,金雀异黄素在低浓度(0.01、0.1、1 μmol/L)范围内促进HEEC细胞增殖,在0.01 μ mol/L浓度作用48 h促细胞增殖作用最为明显(P<0.01);高浓度的金雀异黄素对HEEC细胞的促增殖作用较前减弱(P<0.01)。③在雌二醇(1×10-8 mmol/L)诱导下,0.1μmol/l金雀异黄素促进ER α、ERβ蛋白的表达、提高ER α/ER β的比值(P<0.05),50μmol/L金雀异黄素轻微促进ERβ蛋白的表达,从而降低ER α/ERβ的比值(P<0.05)。2)共收集的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患者30例,年龄在24-47岁之间,平均年龄35.3±6.353岁,病程在0.2-3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88±0.783年,平均孕产次数为1.07±0.74,宫腔操作次数为2.033±1.273;治疗前月经失血图平均评分为17.3±7.920分,治疗后平均评分为33.0± 11.241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平均积分为34.700±7.779,治疗后平均积分为15.900±6.059,治疗前后症候积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月经量、行经时间、月经色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以及5个症状上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小腹疼痛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呈现下降,P<0.05,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足跟痛症状在积分上呈现下降趋势,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名患者经过3个月中药治疗,总有效率在96.7%,无效者1例,有效者23例,显效者6例,痊愈者0位。病程不同的患者之间疗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产次不同的患者之间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具有补肾活血中药的单体——金雀异黄素,可促进ER受体介导的蛋白表达,从而发挥类雌激素作用,促进人子宫内膜细胞增殖;2)补肾活血法能有效治疗肾虚血瘀型的月经过少,有效改善月经量、行经时间、色质、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肾虚血瘀的症状。
姚倩[9](2021)在《清心滋肾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研究及网络药理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与评价清心滋肾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借助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及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清心滋肾方在围绝经期综合征防治方面的具体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及疗效机制。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将于2020年01月-2020年12月至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口服清心滋肾方水煎液,对照组口服坤泰胶囊,观察三个月经周期,分析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证候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改良Kupperman评分)、基础血清性激素E2、FSH、LH水平的变化及安全性评价。网络药理学部分:借助LC/Q-TOF-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技术结合Peakview数据处理平台快速分析构建出清心滋肾方水煎液的质谱数据库,初步鉴定出清心滋肾方水煎液的化学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清心滋肾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及靶点,获取MPS相关的疾病靶点,两者取交集获得潜在作用靶点,利用网络拓扑关系及信号通路分析确定清心滋肾方防治MPS的有效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及作用机制,并对有效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1)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6.67%,对照组为70.0%,组间比较: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2)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试验组分值为19.73±4.71、对照组分值为19.37±4.31,治疗后试验组分值为6.80±4.16、对照组分值为9.40±4.90,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数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的中医证候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3)改良Kupperman评分:治疗前试验组分值为28.13±6.21、对照组分值为27.50±5.30,治疗后试验组分值为12.13±3.42、对照组分值为15.33±4.51,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改良Kupperman评分数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的改良Kupperman评分数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4)血清E2水平:治疗前试验组E2值为24.00±9.78、对照组E2值为25.74±11.91,治疗后E2值为38.43 ±6.93、对照组E2值为41.61±13.47,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E2值均较前明显上升(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E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FSH水平:治疗前试验组FSH值为61.82±18.03、对照组FSH值为62.75±28.86,治疗后 FSH 值为 33.70±11.20、对照组 FSH 值为 43.28±22.98,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FSH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的FSH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6)血清LH水平:治疗前试验组LH值为34.34±21.10、对照组LH值为33.06±21.58,治疗后LH值为15.58±8.01、对照组LH值为20.59± 10.17,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LH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试验组的LH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均正常。网络药理学部分:(1)运用LC/Q-TOF-MS联用技术构建清心滋肾方水煎液质谱数据库,通过与标准品、质谱裂解规律、文献信息的比对分析指认出清心滋肾方中的83个化学成分;(2)利用数据库检索获取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的靶点及MPS疾病的靶点,两者取交集,确定本研究的潜在作用靶点;(3)构建网络拓扑图并行通路富集分析,从获取的155条疾病相关通路中筛选获得MAPK、PI3K-Akt、TGF-β、Wnt、NF-κB、Toll样受体等1 9条已被证实的疾病显着相关通路,确定了小檗碱、表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莲心碱、槲皮素等23个有效活性成分,以及MAPK1、SRC、TP53、MAPK3、AKT1、CASP3等13个核心靶点,最后经分子对接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靶点的可靠性。研究结论:临床研究表明,清心滋肾方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患者的临床症候群及血清性激素水平,且无明显不良事件,可于临床推广应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患者。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清心滋肾方在MPS的防治方面存在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这与中医理论阐释清心滋肾方的疗效机制存在一致性,为清心滋肾方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李佩[10](2021)在《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失济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不交型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改良Kupperman围绝经期症状评定量表积分(KMI)、主证(烘热、失眠)、中医症候疗效与评分、焦虑自评量表积分(SAS)、抑郁自评量表积分(SD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性激素(FSH、LH、E2)及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来证实清心滋肾汤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推广清心滋肾法治疗本病提供依据;检测并分析IL-6在治疗前后PMS患者体内水平,试图探讨微炎症状态与更年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肾不交型PMS患者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3例,其中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3例,共脱落6例,余共完成60例患者临床观察。其中试验组予清心滋肾汤口服,对照组予坤泰胶囊口服,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总疗效、KMI积分、主证(烘热、失眠)、中医症候疗效与评分、SAS、SDS及PSQI积分、血FSH、LH、E2及IL-6水平变化,并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对比试验组及对照组相关症状评分及实验室指标。结果:1.治疗前两组年龄、病程、KMI积分、主证(烘热、失眠)、中医证候疗效与评分、SAS、SDS及PSQI积分、血FSH、LH、E2及IL-6水平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①临床总疗效: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达80%,经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清心滋肾汤与坤泰胶囊治疗PMS临床总疗效相当。②KMI积分: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KMI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两者有差异,说明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KMI积分,且清心滋肾汤在降低PMS的KMI积分方面效果优于坤泰胶囊。③主证(烘热、失眠):治疗后两组烘热、失眠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其中烘热次数两组组间比较P=0.000,失眠程度组间比较P=0.004,具有明显差异,表明清心滋肾汤和坤泰胶囊均能改善PMS烘热、失眠症状,且清心滋肾汤治疗效果更明显。④中医症候疗效:试验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73.3%,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表明清心滋肾法在治疗PMS的中医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坤泰胶囊。⑤中医症候总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总分均有明显降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可以认为试验组在降低中医证候总分、改善中医症候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⑥SAS、SDS积分: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治疗,清心滋肾汤和坤泰胶囊均可降低PMS患者SAS、SDS评分,改善PMS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两组之间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⑦PSQI积分: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经治疗清心滋肾汤和坤泰胶囊治疗均能降低PMS患者PSQI评分,改善患者睡眠情况,且清心滋肾汤效果比坤泰胶囊效果更好。⑧性激素水平: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FSH、LH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试验组降低FSH、LH水平,升高E2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以认为清心滋肾汤和坤泰胶囊均能改善PMS患者性激素水平(降低FSH、LH水平,升高E2水平),且清心滋肾汤效果更明显。⑨IL-6水平:治疗前两组共60例PMS患者中IL-6升高例数只有8例(其中试验组4例,对照组4例),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IL-6均在正常范围内。经检验,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治疗前后两组PMS患者体内IL-6水平无明显变化。⑩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子宫内膜厚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一般生命体征、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妇科检查、乳腺B超均未见异常,说明清心滋肾汤治疗PMS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不良反应少,安全无毒。结论: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不交型PMS患者在临床疗效、降低SAS、SDS积分方面,改善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效果与坤泰胶囊相当,但在降低KMI积分、改善主证(烘热、失眠)、降低中医证候评分、中医症候疗效及降低PSQI积分、下调血FSH、LH水平、升高E2方面疗效优于坤泰胶囊,且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不良反应少,安全无毒。在改善PMS患者体内IL-6水平效果不明显,推测其结果与可能样本量偏少、纳入PMS患者病情多为轻至中度、治疗时间短、炎症指标单一等因素有关。总而言之,清心滋肾法治疗以烘热失眠为主证的心肾不交型PMS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且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更年宁心胶囊与戊酸雌二醇对更年期大鼠脾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年宁心胶囊与戊酸雌二醇对更年期大鼠脾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常用中药及中医作用分型 |
2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机制 |
2.1 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gonadal,HPG)的影响 |
2.1.1 对Kisspeptin/神经激肽B/强啡肽(kisspeptin/neurokinin B/dynorphin,KNDy)、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GnRH)及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影响 |
2.1.2 对性激素的影响 |
2.1.3 对雌激素受体的影响 |
2.2 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2.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2.4 对卵巢细胞凋亡的影响 |
2.5 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2.6 对自由基的影响 |
3 总结与展望 |
(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绝经后高血压研究进展 |
1 绝经后高血压概述 |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概述 |
3 雌激素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绝经后高血压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绝经后高血压的认识 |
2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理论依据 |
3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3.3 纳入文献的用药规律统计 |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5 Meta分析结果 |
3.6 不良反应分析 |
3.7 发表偏倚检测 |
3.8 敏感性分析 |
3.9 亚组分析 |
3.10 试验序贯分析 |
4 讨论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高血压分级分布 |
3.3 中医证型分布 |
3.4 昼夜节律类型分布 |
3.5 不同绝经年限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
3.6 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
3.7 血压变异性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
4 讨论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 |
1 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实验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淫羊藿苷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5.3 淫羊藿苷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
5.4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
5.5 淫羊藿苷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5.6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1-AngⅡ-AT1R轴的影响 |
5.7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2-Ang(1-7) -MasR轴的影响 |
5.8 淫羊藿苷对大鼠E_2含量及GPR30蛋白表达的影响 |
5.9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
6 讨论 |
6.1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
6.2 SHR和WKY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存在差异 |
6.3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的影响 |
6.4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E_2及其受体GPR30的影响 |
6.5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近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中医部分 |
1.1 中药复方 |
1.2 中成药 |
1.3 针灸 |
1.3.1 体针 |
1.3.2 耳穴 |
2.西医部分 |
2.1 机制 |
2.2 MPS评估指标 |
2.2.1 性激素水平 |
2.2.2 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 |
2.2.3 围绝经期抑郁症 |
2.2.4 MPS综合评估 |
2.3 治疗 |
资料与方法 |
1.文献检索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2.文献筛选与整理 |
3.建立数据库 |
4.统计分析 |
4.1 文献一般情况分析 |
4.2 病证情况分析 |
4.3 用药规律分析 |
结果 |
1.文献一般情况分析 |
1.1 文献发表时间 |
1.2 文献来源情况 |
1.3 临床研究类型构成情况 |
1.4 基金资助情况 |
2.证素分布规律及组合规律 |
2.1 证素分布情况 |
2.2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
2.3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
2.4 证素组合规律 |
2.4.1 单一证素 |
2.4.2 两种证素组合 |
2.4.3 三种证素组合 |
2.4.4 四种证素组合 |
2.4.5 五种证素组合 |
2.4.6 六种证素组合 |
3.用药规律研究 |
3.1 药物功效分布情况 |
3.2 高频药物分析情况 |
3.2.1 高频药物频数分布情况 |
3.2.2 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分布情况 |
3.2.3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3.2.4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讨论 |
1.MPS辨证分析 |
2.用药规律 |
2.1 MPS常用中药类别分析 |
2.2 高频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2.3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分组结果分析 |
2.4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3.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4)两地缓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终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病情程度判定标准 |
2.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年龄比较 |
1.2 病程比较 |
1.3 病情程度比较 |
2 临床数据结果分析 |
2.1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2.2 kupperman评分比较 |
2.3 临床疗效比较 |
2.4 血清激素比较 |
3 随访 |
4 安全性指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两地缓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的立题依据 |
1.1 绝经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 中西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的探讨 |
1.3 组方分析 |
1.4 现代药理分析 |
2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
3 结果分析 |
3.1 对中医证候积分及kupperman评分的影响分析 |
3.2 疗效分析 |
3.3 对血清FSH、LH、E2的影响分析 |
3.4 远期疗效分析 |
3.5 安全性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A 患者基本信息记录表 |
附表B 安全性指标对照表 |
附表C 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 |
附表D 激素水平对照表 |
附表E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表F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绝经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滋阴抑火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阴虚火旺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绝经前后诸证理论研究 |
1.1 中医理论研究情况 |
1.2 古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 |
1.3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 |
2 当代医家对本病的研究 |
3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
4 现代医学对发病机制的研究 |
5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统计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效果评估及随访 |
4 疗效判定 |
5 结果分析 |
5.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情况的可行性比较 |
5.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情况比较 |
5.3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综述 |
综述一、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文献综述 |
1、病名溯源 |
2、病因病机 |
3、中医治疗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更年期综合征的西医文献综述 |
1、概念及流行病学 |
2、病因及发病机制 |
3、实验室检查 |
4、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1、结果分析 |
2、双清固本汤临床应用的依据 |
3、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
4、患者治疗时间的选择 |
5、研究不足与展望 |
6、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治疗肾阳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1.2 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治疗现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对象 |
1.4 疗效评定方法 |
1.5 患者权益保护 |
1.6 统计学方法 |
1.7 临床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治疗结果分析 |
2.3 安全性项目监测及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病因病机及治法的探讨 |
3.2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
3.3 立题依据 |
3.4 立法依据 |
3.5 组方用药及现代药理分析 |
3.6 督脉灸疗法的作用机制 |
3.7 结果分析 |
3.8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及展望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月经过少的认识和治疗现状 |
1、中医学认识 |
2、中医治疗 |
3、现代医学的现状 |
4、西医治疗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肾活血类中药雌激素活性的研究进展 |
1、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的中药及分类。 |
2、类雌激素的化学分类 |
3、相关的药理作用 |
4、类雌激素药理作用与中医补肾活血的理论解读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补肾活血药物单体——金雀异黄素对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补肾活血法治疗30例月经过少的前后对照疗效观察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结果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结论 |
2、创新性 |
3、展望和不足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清心滋肾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研究及网络药理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西医研究 |
1.1 相关概念 |
1.2 临床表现 |
1.3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研究 |
2.1 病机分析 |
2.2 祖国医学治疗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研究设计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基线比较 |
3.2 治疗前后结果比较 |
3.3 安全性分析 |
4.讨论 |
4.1 立法依据 |
4.2 方药解析 |
4.3 疗效总结 |
4.4 安全性评价 |
4.5 不足与展望 |
5.结论 |
第三章 网络药理学研究 |
1.研究内容 |
2.材料准备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数据库及软件 |
3.研究方法 |
3.1 溶液的制备及检测条件 |
3.2 清心滋肾方化学成分的鉴定及活性成分的筛选 |
3.3 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靶点的筛选及“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
3.4 围绝经期综合征疾病靶点的筛选 |
3.5 潜在靶点的筛选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 |
3.6 潜在靶点的功能富集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 |
3.7 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
3.8 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器官定位”网络图的构建 |
3.9 分子对接验证 |
4.研究结果 |
4.1 清心滋肾方化学成分的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的筛选 |
4.2 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靶点的筛选及“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
4.3 围绝经期综合征疾病靶点的筛选 |
4.4 潜在靶点的筛选及PPI网络图的构建 |
4.5 潜在靶点的GO生物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6 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图的构建 |
4.7 清心滋肾方“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器官定位”网络图的构建 |
4.8 分子对接验证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写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失济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PMS研究概况 |
1.1 中医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PMS研究概况 |
2.1 病名及流行病学研究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2.3 PMS与炎症因子 |
2.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病例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测时点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完成情况 |
3.2 基本情况 |
3.3 疗效结果 |
3.4 安全性分析 |
4. 结果与结论 |
4.1 结果 |
4.2 结论 |
讨论与分析 |
1. 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心肾失济与PMS的关系 |
1.3 “清心滋肾”治法探讨 |
1.4 选择坤泰胶囊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2. 清心滋肾汤的组方及现代药理分析 |
2.1 方义 |
2.2 现代药理研究 |
3. 清心滋肾汤治疗PMS疗效机制探讨 |
3.1 对降低改良Kupperman症状评分作用分析 |
3.2 对主证(烘热、失眠)影响分析 |
3.3 对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3.4 对改善焦虑及抑郁不良情绪分析 |
3.5 对睡眠质量改善效果分析 |
3.6 对性激素水平影响分析 |
3.7 对安全性指标影响 |
4. 创新点 |
5. 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附表二 中医症候量表 |
附表三 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 |
附表四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表五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表六 匹兹堡(PSQI)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更年宁心胶囊与戊酸雌二醇对更年期大鼠脾细胞凋亡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J]. 李冀,潘明月,李想,王晓雨,付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9)
- [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D]. 袁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近代文献研究[D]. 付文静.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两地缓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韩玥.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5]滋阴抑火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阴虚火旺证)的临床观察[D]. 杨雨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李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督脉灸联合补肾助阳方治疗肾阳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魏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月经过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范梦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清心滋肾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研究及网络药理学分析[D]. 姚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清心滋肾法治疗心肾失济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