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装箱桥吊移位时码头结构的强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民,朱爱玺,黄秀松,张志勇[1](2017)在《集装箱堆场轮胎吊自动化作业系统仿真及实测》文中提出针对在试集装箱堆场轮胎吊自动化作业系统存在的定位精度差、自动化程度低、场地适应性差、安全可靠性低、投资及维护成本高和作业效率提升不明显等问题,提出根据激光测距传感器、绝对值编码器、高清数字摄像机和动态倾角传感器的测量信息及码头运营管理系统的调度指令,通过悬停着落阶段远程+现场自动控制确认方式,自动完成吊具的门字运行、侧倾修正、扭转对位、悬停纠偏和抓箱放箱等作业的系统设计方案。给出完整、具体的系统设计过程,研制结构精细的仿真测试台架。通过仿真测试、现场测试和效果分析,初步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局限性,为后续研制任务提供改进建议。
蒋锋[2](2015)在《大型桥段船舶装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能源、电力、海上平台等大型项目相继得到实施,国内大件运输市场也日益忙碌起来。作为国家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大型构件能否快速、安全地运送到目的地,不仅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和国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运输这样的大型构件时,相关企业需要在科学分析装运可行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经济的运输方案。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海上事故,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大型构件水路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本文以甲板驳船装运大型桥段为研究对象,对装运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虑到运输桥段尺寸较大,在国内运输史上尚属首次,采用滚装的方式运用液压平板车将桥段运送到驳船上,并对桥段的装载方案及系固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装运桥段状态下的驳船稳性和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保证了航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及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实施大型桥段滚装上船涉及的技术工作进行了研究,这包括运输船舶的选取、潮位的选择、驳船的固定和调平。事实表明,选择合适的潮位进行滚装作业将大大地简化滚装过程中的调倾配载工作。同时将滚装过程分为四阶段进行论述,并结合调倾配载的工作原理,给出了滚装过程中调倾配载的具体实施方法。(2)对桥段在驳船上的放置方案及支撑胎架的结构形式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运输过程中桥段受力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大型结构物常见的系固方法,制定出一套合理且适用于该桥段的系固方案。同时结合相关规范对系固方案的安全性进行了校核分析。(3)对装载桥段状态下的驳船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船宽、自由液面对船舶稳性的影响,并根据理论和实践提出了相关改善措施。运用静力学理论,分析了桥段在甲板上移动对驳船浮态和稳性的影响。运用Maxsurf软件对装载状态下的驳船稳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并结合IMO规范对稳性计算结果进行安全校核。(4)为了确保航行过程中船体强度满足要求,对驳船进行了全船有限元计算分析。合理的边界条件选取对计算结果至关重要,本文在处理边界条件时引入了惯性释放的思想,并对各工况下的船体各构件应力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
蒋锋,王庆丰[3](2014)在《大型桥梁段船舶装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海上物流业的不断壮大,近年来重大件货物海上运输需求量与日俱增。装运重大件货物需在科学分析装运可行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方案,确保运输安全。文中在广泛阅读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程运输实践,对大型桥梁段船舶装运所涉及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为今后重大件运输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贺贤良,黄国刚,任斌渊[4](2014)在《遥控抓斗在集装箱桥吊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从遥控抓斗的构造、遥控抓斗的理论分析、遥控抓斗实际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入手,详细介绍遥控抓斗在集装箱码头的使用情况,并从遥控抓斗的"安全、故障、效率"上,全面开展集装箱码头的散货和集装箱一体化业务。
钱诚胜[5](2014)在《ZPMC公司重大件设备海洋运输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公司(ZPMC)前身是振华港口机械(集团)公司,是起重机和大型钢结构制造公司,主要生产各类港口机械及浮吊和工程船舶、大型钢桥构件等。大型机械设备整机滚装滚卸的装卸船方式以及整机远洋运输是公司的十大核心竞争力之一。重大件整机运输的高可靠是公司一贯的要求,运输的安全是使公司产品得以高质量、短周期、送往世界各港口用户的重要保障。重大件运输的风险管理是对整机的装卸过程和海洋运输途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的活动。本文以意大利国内首次制造的低姿态伸缩大梁式桥吊的整机发运为典型案例进行项目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控活动。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了解并分析国内外滚装船重大件设备的装卸及海洋运输的相关研究情况,了解此类项目中风险管理的概况及难点问题。(2)以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为手段,分析重大件海洋运输(意大利桥吊的整机海运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因素和危险源。(3)在对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研究风险控制的框架和主要措施。
刘红平[6](2013)在《5万吨级半潜船开发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半潜船的名称来自于其典型的操作模式:在运输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时,半潜船的压载水舱通过泵或重力方式先装入压载水,使主船体部分压载至水面以下一定深度(此时,上层建筑及甲板机械仍处于水面以上),然后将所需载运的结构物浮移至半潜船露天甲板上方(或者半潜船潜浮至结构物下方),定位后开始排放压载水,直到半潜船上浮至预定的水线,使结构物承载在甲板上,再进行绑扎固定。半潜船的这一载货特征使其不仅能承运那些通过吊装、滚装方式装到甲板的重大件货物,还能以其独特的半潜功能浮装浮卸体积尺度超大或重量上更为巨大的(即使重吊货船、滚装货船和起重船也无法进行操作装运)大型海洋结构物。关于半潜船,在现行的规则和规范中,除中国船级社(CCS)有少量描述外,尚未有成体系的明确条文,使得在设计中某些重要方面无章可循,需要在依托工程船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联合船级社、船东、及设计单位等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研究并解决问题。因此,急需要对规则和规范做深入分析和研究,为大型半潜运输船的设计提供扎实的基础。本文以一艘50000DWT半潜船为例,主要从总布置设计、压载系统、活动浮箱、结构强度以及空船重量控制这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本船与结构设计相关联的开发与设计的一系列过程。本文中所得到的一些结论对同类型半潜船的开发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管怀君[7](2011)在《大型集装箱船靠泊宁波港避免触碰桥吊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分析大型集装箱船舶的特点、宁波港助泊设施现状及风流情况,阐述了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过程中触碰桥吊的原因所在;运用几何模型对码头桥吊放置位置进行了静态计算,得出了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过程中触碰桥吊的危险位置,从而得出码头桥吊放置的安全位置范围;针对具有典型风流特征的两个集装箱码头进行了风流合力分析,结合宁波港助泊拖轮及船舶自身车、舵、锚、侧推等助泊设备,计算不同风力情况下应配备的拖轮马力及数量,并总结相应的操纵方法,对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期在实际操作中起到借鉴作用,科学地对待风流影响,合理制定靠泊方案,以确保船舶及码头设施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港口的生产。
李娜[8](2011)在《集装箱码头连续泊位与岸桥调度联合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泊位是集装箱码头的稀缺资源,岸桥是集装箱码头最昂贵的设备之一,如何合理地利用泊位与岸桥资源,缩短船舶在港时间,从而提高码头的服务质量,提升其竞争力,是码头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针对泊位和岸桥调度问题,本文系统地归纳和评述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对于连续泊位和岸桥分配问题的研究仍不够理想,对于多船动态岸桥调度问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而基于任务的连续泊位与岸桥调度联合优化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因此,连续泊位与岸桥的协调调度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围绕上述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在充分考虑可能的现实约束前提下,对连续泊位与岸桥分配问题构建了数学模型,并提出三种求解算法。算例实验的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比较符合问题的特征,设计的遗传算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2)研究了多船多任务的岸桥调度问题,基于一个可行的泊位计划,构建了多船动态岸桥调度模型,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遗传算法求解。在算例实验中,进行了三组比较。一是用设计的模型和算法求解单船调度基准问题,并与其结果对比分析;二是多船多任务的岸桥调度与单船独立调度的比较;三是对多台岸桥调度问题的仿真结果比较,从而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3)针对泊位调度、岸桥分配、岸桥调度三方面与泊位岸桥调度相关的关键环节,建立了集成优化模型,基于遗传进化的思想,开发了一体化求解算法。利用VB6.0编译所设计的算法分别求解四组大规模算例实验,并通过与分阶段调度相比较,验证了模型和算法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对模型中涉及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分析的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问题的本质。
刘琴[9](2011)在《集装箱码头同贝位同步装卸工艺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针对大型集装箱码头和大型集装箱船舶的装卸需求,在分析基于堆场常规装卸工艺的岸边同贝同步装卸技术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现代系统科学思想为引导,提出了一种新的装卸工艺——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同贝同步装卸工艺。并利用系统建模与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同贝同步装卸技术,得出了同贝同步装卸工艺适合的堆场设备选型和平面布置形式。论文主主要做了如下研究:首先,在分析了集装箱船舶配载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同贝同步装卸的技术特点,论文进一步总结了同贝同步装卸的大型集装箱船舶配载四项原则:同港同贝位、同港少贝位、同港远贝位、同贝同箱量。这样安排,使得在实际操作中,有更多的机会对集装箱船舶执行同贝同步装卸作业;其次,本文提出并研究了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同贝同步装卸的堆场工艺:在堆场同一场地的同一贝位上同时堆放同一船舶的装卸集装箱,即同船同贝的集装箱堆场堆放策略。这样,执行装卸任务的集卡在卸下进口集装箱的同时,可立即装上出口集装箱,满载来回于前沿与堆场之间,与岸边的同贝同步装卸工艺相协调,大大提高码头装卸效率;再次,基于系统建模技术和同贝同步装卸工艺的基本思想,本文建立了无悬臂、单悬臂和双悬臂三种轨道场桥和轮胎场桥的装卸工艺概念模型以及码头道路交通模型,利用系统仿真平台建立了四种装卸工艺的单贝位仿真模型。除此,还建立了基于双悬臂轨道场桥同贝同步装卸工艺和轮胎场桥先卸后装工艺的单泊位集装箱码头系统仿真模型;最后,本文进行了四种装卸工艺的同贝同步装卸工艺的仿真试验,深入研究了四种装卸工艺执行同贝同步装卸任务的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级具有可比性的技术条件下,双悬臂轨道场桥执行同贝同步装卸任务的效率最高,大约是其他工艺的两倍。提出双悬臂轨道场桥是执行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同贝同步装卸的最优工艺设备选型。
宋波伟[10](2010)在《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安全靠离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宁波港近几年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速度,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2005年达520万TEU,2006年达706万TEU,2007年达935万TEU,预计2008年可达1100TEU。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幅为全国前列,已连续5年保持全国大陆沿海主要集装箱港口第一位。北仑二期、三期进一步挖潜建设后的能力为280万TEU,北仑四期在建的集装箱码头于2005年投入生产,也不能满足2005年以后宁波港集装箱码头运输的要求,2005年以后的集装箱码头能力缺口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为适应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需求,迫切需要尽快建设利用大榭集装箱码头。大榭集装箱码头投产使用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经一度给引航和靠离泊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大榭集装箱码头和进出港的集装箱船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对码头安全靠离泊的可行性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总结出安全可行的方案进行靠离泊作业。本文通过对大榭港区的自然条件包括气象、风、流、雨雾、波浪、航道水深、锚地、码头情况、装卸情况等进行分析,同时对大榭岛的岸线水深进行实际调查以及对近几年全球集装箱船队的现状(大型化进程明显加快,超巴拿马型集装船成为主流;大型集装箱船集中航行于亚洲/北美洲、亚洲/欧洲及北美洲/欧洲这三大国际贸易航运主干线;大型集装箱船成为订造热点)及宁波港集装箱航线航班构成和到港船型现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运用数学模型结合以前对二期、三期、四期集装箱码头靠离泊所积累的经验对大榭集装箱码头靠离泊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结合大榭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以来的实际靠离泊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二、集装箱桥吊移位时码头结构的强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装箱桥吊移位时码头结构的强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集装箱堆场轮胎吊自动化作业系统仿真及实测(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设计 |
1.1 作业系统的机械结构 |
1.2 作业系统的电气结构 |
1.3 作业系统的控制流程 |
1.4 作业系统的软件架构 |
2 仿真测试 |
3 现场测试 |
4 结束语 |
(2)大型桥段船舶装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型构件水路运输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调倾配载研究 |
1.2.2 货物绑扎系固研究 |
1.2.3 船舶稳性研究 |
1.2.4 船舶强度研究 |
1.3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型桥段滚装上船技术研究 |
2.1 重大件运输船的选择 |
2.1.1 装运重大件船舶的特点 |
2.1.2 运输船舶的选择 |
2.2 滚装前的准备工作 |
2.2.1 过桥梁的设置 |
2.2.2 滚装作业时机确定 |
2.2.3 驳船的固定 |
2.2.4 驳船调平 |
2.3 滚装过程介绍 |
2.4 滚装过程中的调倾配载 |
2.4.1 调倾配载的理论研究 |
2.4.2 调倾配载的实施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桥段装载及系固方案研究 |
3.1 桥段装载方案 |
3.1.1 桥梁基本资料 |
3.1.2 支撑胎架的结构形式 |
3.1.3 液压平板车使用 |
3.1.4 胎架放置位置确定 |
3.2 大型结构物绑扎系固方式及原则 |
3.2.1 柔性系固方式 |
3.2.2 刚性系固方式 |
3.2.3 柔性和刚性系固相结合 |
3.2.4 系固原则 |
3.3 驳船装载大型桥段系固方案设计 |
3.4 大型结构物外力及绑扎力计算 |
3.4.1 货物外力计算 |
3.4.2 力和力矩的平衡计算 |
3.4.3 系索绑扎力计算 |
3.5 系固方案安全强度校核 |
3.5.1 船舶及货物的主要参数说明 |
3.5.2 桥段与胎架作为整体系固安全性校核 |
3.5.3 桥段单独系固安全性校核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驳船装运桥段浮态和稳性研究 |
4.1 浮态的计算和要求标准 |
4.1.1 船舶浮态的计算方法 |
4.1.2 浮态的要求标准 |
4.2 稳性影响因素和要求标准 |
4.2.1 影响船舶稳性的因素 |
4.2.2 驳船的稳性规范要求 |
4.3 桥段移动对船舶浮态和稳性的影响 |
4.4 基于Maxsurf的浮态和稳性计算 |
4.4.1 Maxsurf求解浮态和稳性的流程 |
4.4.2 表面积分法计算稳性基本原理 |
4.4.3 实例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船有限元强度分析研究 |
5.1 全船有限元模型建立 |
5.1.1 坐标系及其纲量 |
5.1.2 有限元单元划分 |
5.1.3 有限元模型建立的一般流程 |
5.1.4 有限元模型 |
5.1.5 材料参数 |
5.1.6 分组情况 |
5.2 边界条件 |
5.3 计算工况 |
5.3.1 装载工况的选取 |
5.3.2 波浪载荷工况的选取 |
5.3.3 计算工况的确定 |
5.4 载荷计算 |
5.4.1 货物压力 |
5.4.2 空船重量 |
5.4.3 舷外水压力 |
5.5 计算结果 |
5.5.1 应力取值方法 |
5.5.2 许用应力 |
5.5.3 板单元强度校核结果 |
5.5.4 梁单元强度校核结果 |
5.5.5 位移计算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4)遥控抓斗在集装箱桥吊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遥控抓斗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
2.1 结构构造 |
2.2 工作原理 |
3 遥控抓斗的选型 |
3.1 抓斗的设计参数 |
3.2 抓斗上油缸的设计参数 |
3.2.1 液压缸参数 |
3.2.2 油缸压力计算 |
3.2.3 缸体壁厚计算 |
3.2.4 螺栓强度计算 |
3.2.5 活塞杆应力计算 |
4 遥控抓斗在安全、故障和效率上的改进 |
4.1强化抓斗作业安全性 |
4.2 降低抓斗作业故障率 |
4.3 提高抓斗抓取效率 |
4.4 主要成效 |
5 结束语 |
(5)ZPMC公司重大件设备海洋运输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结构框架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项目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 |
2.1.1 风险识别方法 |
2.1.2 风险分析方法 |
2.1.3 风险应对规划 |
2.1.4 风险监控的方法 |
2.1.5 风险集成管理方法 |
2.2 重大件设备海洋运输项目的特点及现状 |
2.2.1 重大件设备海洋运输项目 |
2.2.2 重大件设备海洋运输的国内外现状 |
2.3 风险管理在重大件海运项目中应用的新动态 |
第3章 ZPMC公司重大件海洋运输项目及主要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3.1 ZPMC公司重大件海洋运输系统 |
3.1.1 ZPMC公司简介 |
3.1.2 ZPMC公司重大件海洋运输系统的构成 |
3.2 ZPMC桥吊设备的整机运输过程 |
3.2.1 意大利桥吊整机运输项目的背景 |
3.2.2 意大利桥吊整机运输项目简介 |
3.3 运输风险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3.1 自然环境风险 |
3.3.2 社会环境风险 |
3.3.3 生产风险 |
3.3.4 技术风险因素 |
第4章 ZPMC公司重大件海洋运输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 |
4.1 意大利桥吊整机运输的风险识别 |
4.1.1 意大利桥吊整机运输的风险来源 |
4.1.2 意大利桥吊整机运输的风险识别 |
4.2 意大利桥吊整机运输风险评估 |
4.2.1 意大利整机运输的风险评价 |
4.2.2 意大利整机运输的风险结果评估 |
4.3 意大利桥吊整机运输项目风险管理分析小结 |
4.4 意大利项目风险事件处理实例 |
4.4.1 桥吊大梁晃动事件的发生 |
4.4.2 桥吊大梁晃动事件的识别与评估 |
4.4.3 桥吊大梁晃动事件的应对与处置 |
4.4.4 桥吊大梁晃动事件的处置小结 |
第5章 ZPMC公司重大件海洋运输项目风险管控 |
5.1 意大利项目风险管理的回顾 |
5.2 整机海洋运输的风险应对规划 |
5.2.1 风险应对规划的原则 |
5.2.2 风险应对策略 |
5.2.3 风险应对决策 |
5.3 风险监控 |
5.3.1 风险监控依据 |
5.3.2 风险监控过程 |
5.4 风险控制模型及措施 |
5.4.1 风险控制模型 |
5.4.2 风险控制措施 |
5.4.3 应急救助体系 |
5.5 项目风险管控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卷内备考表 |
(6)5万吨级半潜船开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半潜船概述 |
1.2 国内外半潜船现状 |
1.2.1 国内半潜船现状 |
1.2.2 国外半潜船现状 |
1.3 主尺度选型 |
1.3.1 货物研究 |
1.3.2 主尺度要素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总布置设计研究 |
2.1 水密分舱划分研究 |
2.1.1 纵向分舱 |
2.1.2 横向和垂向分舱 |
2.1.3 分舱数研究 |
2.2 横剖面型式研究 |
2.3 油水舱和压载水舱布置研究 |
2.3.1 油水舱位置的研究 |
2.3.2 压载水舱位置的研究 |
2.4 燃油舱的保护 |
2.5 甲板载货区域的布置特点 |
2.5.1 雷达桅的布置 |
2.5.2 舷侧系泊设备的布置 |
2.5.3 活动栏杆的布置 |
2.5.4 压载水舱空气管的布置 |
2.5.5 尾部浮箱的布置 |
2.6 上层建筑的布置研究 |
2.6.1 上层建筑布置与视线 |
2.6.2 船员舱室布置 |
2.6.3 驾驶室的布置 |
2.7 脱险通道的布置 |
2.8 机舱通风的布置特点研究 |
2.9 本章小结 |
3 压载系统优化 |
3.1 压载舱数量及分布 |
3.2 压载系统进/排水的方式 |
3.3 压载系统所需空气量的计算 |
3.4 压载系统(包括泵压载)的优化设计 |
3.5 各压载舱透气系统的优化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浮箱设计研究 |
4.1 浮箱本体 |
4.2 浮箱紧固件和固定装置 |
4.3 滚轮装置 |
4.4 导轨 |
4.5 液压系统 |
4.6 浮箱压载管路和电缆的连接方法和密封 |
4.7 本章小结 |
5 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 |
5.1 设计载荷 |
5.1.1 货物载荷 |
5.1.2 压载舱载荷 |
5.1.3 海水载荷 |
5.1.4 冰区载荷与进坞载荷 |
5.2 总纵强度与局部强度 |
5.2.1 总纵强度计算 |
5.2.2 局部强度计算 |
5.3 有限元分析验证 |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2 有限元分析中的载荷 |
5.3.3 有限元分析工况总结 |
5.3.4 许用应力 |
5.3.5 计算结果分析 |
5.4 结构型式及优化 |
5.5 疲劳强度分析 |
5.5.1 疲劳评估的简化算法 |
5.5.2 疲劳评估的谱分析法 |
5.5.3 疲劳校核部位 |
5.5.4 疲劳评估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空船重量控制 |
6.1 从总体设计减重 |
6.1.1 主尺度的选择 |
6.1.2 总布置的优化 |
6.1.3 合理的总强度 |
6.2 从结构设计减重 |
6.2.1 精细化计算控制重量 |
6.2.2 合理设计参数控制重量 |
6.2.3 三维软件监控重量 |
6.2.4 厂院结合严控重量 |
6.2.5 其他方面 |
6.3 从其它专业减重 |
6.4 本章小语 |
7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7)大型集装箱船靠泊宁波港避免触碰桥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第2章 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宁波港触碰桥吊原因分析 |
2.1 船舶方面的因素 |
2.1.1 概率因素 |
2.1.2 运作特点因素 |
2.1.3 集装箱船舶的大型化,增加了船舶操纵难度 |
2.1.4 大型集装箱船的船型特殊,增加了靠泊风险 |
2.1.5 船舶设备的突然失灵 |
2.2 港口方面的因素 |
2.2.1 码头边水流的影响 |
2.2.2 码头走向与季风夹角的影响 |
2.2.3 码头自身设计的影响 |
2.2.4 集装箱码头上桥吊密集,放置位置不科学,增加了触碰概率 |
2.2.5 拖轮马力不足 |
2.3 相关人员的因素 |
2.3.1 操船人员技术能力欠缺、经验不足 |
2.3.2 操船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 |
2.3.3 拖轮的助泊效果不理想 |
2.3.4 船方人员的配合 |
第3章 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时码头桥吊放置位置安全范围 |
3.1 相关定义 |
3.1.1 大型集装箱船船体的危险触碰区 |
3.1.2 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平行水线 |
3.1.3 有效碰垫 |
3.1.4 各相关数据 |
3.2 船舶与码头、桥吊位置数学模型 |
3.2.1 最大船体侵入距离X |
3.2.2 桥吊外沿与码头前沿距离Y |
3.3 船体触碰危险区避免触碰桥吊的靠泊角度数学模型 |
3.4 具体数据分析 |
3.5 桥吊放置的安全范围 |
3.5.1 船首安全距离 |
3.5.2 船尾安全距离 |
第4章 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助泊设施及操作要领 |
4.1 强风时靠泊大榭招商集装箱码头拖轮配备和操作要领 |
4.1.1 大榭招商集装箱码头风、流特点 |
4.1.2 强西北风对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大榭招商集装箱码头的影响 |
4.1.3 强风情况下所需拖轮的估算和操作要领 |
4.1.4 强风情况下靠泊操作要领 |
4.2 强风强流时靠泊港吉、远东集装箱码头拖轮配备和操作要领 |
4.2.1 港吉、远东码头的风、流特点 |
4.2.2 强西北风、急涨水对靠泊港吉、远东集装箱码头的影响 |
4.2.3 风、流作用力的估算 |
4.2.4 强风强流合力情况下的拖轮配备和操作要领 |
4.2.5 相应靠泊操作对策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各船舶靠泊宁波港集装箱码头时船头桥吊放置安全范围计算结果 |
附录B 各船舶靠泊宁波港集装箱码头时船尾桥吊放置安全范围计算结果 |
致谢 |
(8)集装箱码头连续泊位与岸桥调度联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
1.2 问题特性与研究范围 |
1.2.1 集装箱码头运作管理的结构层次 |
1.2.2 泊位与岸桥调度的相关问题概述 |
1.2.3 集装箱码头的其他运作环节概述 |
1.2.4 本文研究范围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章 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综述 |
2.1 调度相关理论概述 |
2.1.1 调度的内涵 |
2.1.2 确定性调度问题的几个基本模型和算法 |
2.1.3 物流调度概述 |
2.1.4 泊位岸桥调度与并行机调度的关联分析 |
2.2 泊位调度优化 |
2.2.1 离散泊位调度优化 |
2.2.2 连续泊位调度优化 |
2.3 岸桥分配与岸桥调度优化 |
2.3.1 岸桥调度 |
2.3.2 岸桥分配与岸桥调度的集成 |
2.3.3 岸桥调度与其他码头运作环节的集成 |
2.4 泊位与岸桥分配的协调调度优化 |
2.4.1 离散泊位与岸桥分配的协调调度优化 |
2.4.2 连续泊位与岸桥分配的协调调度优化 |
2.5 研究进展分析与总结 |
第3章 岸桥分配与连续泊位调度的联合优化 |
3.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3.2 符号定义 |
3.3 模型构建 |
3.3.1 船舶服务时间 |
3.3.2 数学模型 |
3.4 启发式构造算法 |
3.4.1 构造算法流程 |
3.4.2 基于船舶分配次序的算法改进 |
3.5 遗传算法 |
3.5.1 染色体编码和算法流程 |
3.5.2 初始解的生成 |
3.5.3 交叉操作设计 |
3.5.4 变异操作设计 |
3.5.5 基因修复 |
3.5.6 适应度函数、种群选择和终止规则 |
3.6 数值实验 |
3.6.1 算例生成 |
3.6.2 启发式算法的结果 |
3.6.3 遗传算法的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泊位计划的岸桥动态调度优化 |
4.1 问题描述与假设 |
4.2 符号定义 |
4.3 数学模型 |
4.3.1 岸桥的状态变量 |
4.3.2 非线性数学模型 |
4.4 算法设计 |
4.4.1 染色体编码和初始解的生成 |
4.4.2 岸桥分配和调度 |
4.4.3 交叉操作 |
4.4.4 变异操作 |
4.4.5 适应度函数和群体更新 |
4.4.6 终止条件 |
4.5 小规模数值实验 |
4.5.1 算例和参数设计 |
4.5.2 结果分析 |
4.5.3 岸桥水平移动时间忽略的情形 |
4.6 大规模数值实验 |
4.6.1 与现行研究的单船作业时间比较 |
4.6.2 多船动态调度与单船分别调度的比较 |
4.6.3 多船动态调度的仿真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任务的连续泊位与岸桥调度联合优化 |
5.1 假设 |
5.2 符号定义 |
5.3 模型建立 |
5.3.1 岸桥的状态变量 |
5.3.2 任务的作业时间 |
5.3.3 数学模型 |
5.4 一体化求解遗传算法 |
5.4.1 染色体编码设计 |
5.4.2 遗传算法总流程 |
5.4.3 初始解的生成 |
5.4.4 交叉操作设计 |
5.4.5 变异操作设计 |
5.4.6 基因修复 |
5.5 小规模数值实验 |
5.5.1 算例和参数设计 |
5.5.2 结果分析 |
5.6 大规模数值实验 |
5.6.1 算例生成和参数赋值 |
5.6.2 结果分析 |
5.6.3 相关参数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9)集装箱码头同贝位同步装卸工艺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集装箱码头平面与装卸工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平面与工艺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发展水平 |
1.3.2 集装箱码头的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常规工艺下的同贝同步装卸技术问题分析 |
2.1 集装箱码头常见的装卸工艺 |
2.1.1 装卸工艺系统设计内容 |
2.1.2 常规集装箱码头装卸工艺 |
2.2 同贝同步装卸技术在常规工艺下的问题分析 |
2.2.1 同贝同步装卸技术概念 |
2.2.2 同贝同步装卸技术问题分析 |
2.3 同贝同步技术下的岸边装卸与船舶配载问题 |
2.3.1 岸边的同贝同步装卸技术 |
2.3.2 集装箱船舶结构及一般配载原则 |
2.3.3 同贝同步装卸技术下的船舶配载研究 |
2.4 同贝同步技术下的堆场工艺问题 |
2.4.1 堆场的同贝同步装卸技术 |
2.4.2 同贝同步工艺下堆场问题分析 |
2.5 同贝同步技术下的码头信息技术与生产调度问题 |
2.5.1 码头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2.5.2 信息技术与生产调度问题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集装箱码头同贝同步装卸的堆场新工艺 |
3.1 集装箱码头堆场工艺新概念 |
3.1.1 常见的堆场功能分区与堆放策略 |
3.1.2 堆场功能分区新概念——"同船同贝"堆存法 |
3.2 基于同贝同步工艺的堆场功能分区与堆放策略 |
3.3 基于同贝位装卸工艺的堆场平面布置 |
3.3.1 传统先卸后装工艺的平面布置 |
3.3.2 同贝位边装边卸工艺的平面布置 |
3.3.3 两种工艺下装卸设备小车作业循环次数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同贝同步装卸的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分析与建模 |
4.1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基础模型 |
4.1.1 复合模型建模步骤 |
4.1.2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层次模型 |
4.1.3 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动态模型 |
4.1.4 集装箱码头道路交通模型 |
4.1.5 复杂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 |
4.2 基于同贝同步装卸的轨道场桥装卸系统概念模型 |
4.3 基于同贝同步装卸的轨道场桥装卸系统仿真 |
4.3.1 无悬臂轨道场桥仿真模型 |
4.3.2 单悬臂轨道场桥仿真模型 |
4.3.3 双悬臂轨道场桥仿真模型 |
4.4 基于先卸后装工艺的轮胎场桥装卸系统仿真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集装箱码头同贝同步装卸工艺仿真试验研究 |
5.1 轨道场桥同贝同步装卸工艺仿真试验与分析 |
5.1.1 仿真试验目的 |
5.1.2 试验的条件与工况 |
5.1.3 仿真参数统计及分析 |
5.2 常规轮胎场桥装卸工艺与双悬臂轨道场桥同贝同步装卸工艺的比较 |
5.2.1 传统装卸工艺的平面仿真模型 |
5.2.2 同贝同步装卸工艺的平面仿真模型 |
5.2.3 模型的仿真实验参数对比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安全靠离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 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概况 |
第2章 港口的工程基础数据 |
2.1 港区自然条件 |
2.1.1 风 |
2.1.2 雾 |
2.1.3 潮汐 |
2.1.4 潮流 |
2.1.5 波浪 |
2.1.6 潮水民间谚语 |
2.2 港区通航环境现状及规划 |
2.2.1 概况 |
2.2.2 助航标志 |
2.2.3 推荐航法 |
2.2.4 注意事项 |
2.2.5 锚地 |
2.2.6 锚泊注意事项 |
2.3 相关的管理情况及管理规定 |
2.3.1 海事管理 |
2.3.2 VTS |
2.3.3 引航机构 |
2.3.4 宁波水上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摘要) |
2.3.5 宁波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安全监督管理规则(摘要) |
2.3.6 宁波港船舶能见度不良时航行及锚泊规定(摘要) |
2.3.7 口岸环境及发展潜力 |
第3章 拟建集装箱码头水域的通航安全分析与评价 |
3.1 安全分析 |
3.1.1 安全分析的内容 |
3.1.2 安全分析方法 |
3.2 安全评价 |
3.2.1 安全评价内容 |
3.2.2 安全评价方法 |
3.3 航行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 |
3.3.1 航行系统安全分析 |
3.3.2 航行系统安全评价 |
3.3.3 航行系统安全评价方法 |
3.4 根据航行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制定南航道的航法 |
3.4.1 虾峙口外—虾峙东口 |
3.4.2 虾峙门东口—上溜网重 |
3.4.3 上溜网重—小洋猫 |
3.4.4 小洋猫—螺头角 |
3.4.5 螺头角—涂泥嘴 |
3.4.6 涂泥嘴—招商码头 |
第4章 现有情况及存在问题 |
4.1 现有2个集装箱码头存在的问题 |
4.1.1 风 |
4.1.2 水文 |
4.1.3 浅滩 |
4.2 靠离泊集装箱船舶的操纵特点 |
4.2.1 集装箱船舶运输的发展历程与前景预测 |
4.2.2 集装箱船舶的主要操纵性能特点 |
4.2.3 集装箱船舶在引航进出宁波港航行时的一些建议 |
4.2.4 两种典型集装箱船船舶资料及有关性能 |
4.3 宁波港拖轮现状 |
4.3.1 助泊拖轮马力分配的一般原则 |
4.3.2 助泊拖轮数量的分配原则 |
4.3.3 助泊拖轮分配的实际情况 |
4.3.4 现有助泊拖轮情况 |
第5章 安全靠离泊的建议 |
5.1 靠泊前的准备工作及操纵要领 |
5.1.1 靠泊前的准备工作 |
5.1.2 靠泊操纵要领 |
5.1.3 靠泊时车、舵、锚、缆、拖轮及侧推器的使用技巧 |
5.2 港内船舶操纵的风险 |
5.2.1 进出港航行的风险 |
5.2.2 系泊操纵的风险 |
5.3 影响靠离泊安全的水文气象因素 |
5.3.1 风对靠离泊操作的影响 |
5.3.2 水流对靠离泊操作的影响 |
5.4 船舶进港减速运动控制过程 |
5.4.1 船舶进港过程 |
5.4.2 高速阶段 |
5.4.3 中速阶段 |
5.4.4 低速阶段 |
5.4.5 制动阶段 |
5.5 靠泊操纵过程 |
5.5.1 惯性余速 |
5.5.2 抵泊横距 |
5.5.3 抵泊方向 |
5.5.4 靠拢角度 |
5.5.5 靠拢速度 |
5.6 从南航道进来靠泊的几种方法 |
5.6.1 落水时顶流靠泊 |
5.6.2 涨水时顺流靠泊 |
5.6.3 涨水时调头顶流靠泊 |
5.6.4 离泊操纵要领 |
5.6.5 顶流离泊方法 |
5.6.6 顺流离泊方法 |
5.7 大风浪时靠离泊的方法及拖轮的配备 |
5.7.1 大风浪天进行靠离泊作业的难点 |
5.7.2 所需拖轮的马力和数量 |
5.7.3 大风浪作业时的应急操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四、集装箱桥吊移位时码头结构的强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集装箱堆场轮胎吊自动化作业系统仿真及实测[J]. 曹民,朱爱玺,黄秀松,张志勇. 中国航海, 2017(04)
- [2]大型桥段船舶装运技术研究[D]. 蒋锋. 江苏科技大学, 2015(03)
- [3]大型桥梁段船舶装运技术研究[J]. 蒋锋,王庆丰.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4(11)
- [4]遥控抓斗在集装箱桥吊上的应用[J]. 贺贤良,黄国刚,任斌渊. 港口科技, 2014(10)
- [5]ZPMC公司重大件设备海洋运输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钱诚胜.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6]5万吨级半潜船开发与设计[D]. 刘红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7]大型集装箱船靠泊宁波港避免触碰桥吊问题研究[D]. 管怀君.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 [8]集装箱码头连续泊位与岸桥调度联合优化研究[D]. 李娜.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 [9]集装箱码头同贝位同步装卸工艺系统研究[D]. 刘琴.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0)
- [10]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安全靠离泊[D]. 宋波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