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隐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武器隐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一、武器装备的隐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川,毛仲君,姜久龙,刘瑞,丁智坚,徐明兴[1](2021)在《美国作战概念与武器装备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文中指出分析了美军二战以来的作战概念和武器装备,梳理了其发展的4个主要阶段,包括核技术优势阶段、非对称技术优势阶段、信息技术优势阶段和颠覆性技术优势阶段,认为其发展趋势仍向着多域联合协同、压缩任务执行周期、分布式作战任务单元以及作战概念牵引装备发展的方向,以继续维持美国的非对称作战优势。针对未来作战概念和武器装备发展,给出了四点启示与建议。

李正宇[2](2020)在《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特种光学玻璃领域,稀土掺杂光学玻璃因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特殊光学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光传输、光转换、光储存和光电显示等诸多领域。在稀土掺杂光学玻璃基质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无机氧化物玻璃,其主要包括硅酸盐玻璃、硼酸盐玻璃、磷酸盐玻璃、锗酸盐玻璃等。其中,硅酸盐玻璃因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高热稳定性、易于热加工、在紫外可见区域有高透射率及低成本等诸多优点,受到科研人员广泛关注。本文对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利用稀土离子的多能级特性,针对光转换新型器件高效环保及低成本的实用化要求,制备了Yb3+、Tm3+、Ho3+、Ce3+、Sm3+稀土单掺、双掺及三掺硅酸盐玻璃,对其荧光光谱、反射光谱、透过光谱、折射率等光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上转换发光、下转换发光以及稀土光谱吸收性能调控规律,并对掺稀土硅酸盐玻璃复合隐身材料性能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开展了Yb3+/Tm3+/Ho3+掺杂硅酸盐玻璃的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基于能级跃迁理论,分析了稀土离子间能量传递机理,并阐明了Tm3+/Ho3+离子含量的变化对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影响。在Yb3+/Tm3+和Yb3+/Ho3+双掺情况下,采用980 nm激光泵浦,分析了上转换荧光强度与激发功率的关系,确定其发光均属于三光子过程。通过分析发光强度与Tm3+含量的关系,确定Tm3+最佳掺杂浓度为0.3 mol%,Ho3+最佳掺杂浓度为0.4 mol%。在Yb3+/Tm3+/Ho3+共掺情况下,Yb3+离子的能量传递作用以及Ho3+同Tm3+之间的交叉弛豫过程导致Tm3+发出的蓝色光的强度降低,提升了Ho3+发出的红色光和绿色光的上转换发光强度。2.开展了Ce3+/Tm3+/Sm3+掺杂硅酸盐玻璃的下转换发光特性研究。基于能级跃迁理论,研究了Ce3+/Tm3+/Sm3+三掺硅酸盐玻璃的发光机制,讨论了Ce3+/Tm3+/Sm3+不同掺杂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Ce3+单掺硅酸盐玻璃在342nm激发下,峰值位于385nm附近,半高宽约为48 nm。Ce3+最佳掺杂浓度为0.2 mol%;Ce3+/Tm3+双掺硅酸盐玻璃在357 nm激发下,Tm3+最佳掺杂浓度为0.4 mol%;Ce3+/Tm3+/Sm3+三掺硅酸盐玻璃在400 nm激发下,Sm3+最佳掺杂浓度为1.1 mol%。对比分析了Ce3+单掺与Ce3+/Tm3+共掺硅酸盐玻璃、Ce3+单掺与Ce3+/Sm3+共掺硅酸盐玻璃以及Tm3+单掺与Tm3+/Sm3+共掺硅酸盐玻璃荧光光谱。所制备的Ce3+/Tm3+/Sm3+掺杂硅酸盐玻璃实现了吸收近紫外光(280-400 nrn),发射出蓝紫光(400-500 nm)和红橙光(590-680 nm)的稀土掺杂玻璃设计与制备。3.开展了稀土掺杂的硅酸盐玻璃复合隐身材料的光谱特性研究。针对激光隐身复合材料的实际需求,利用稀土离子特征吸收光谱,以稀土Sm3+/Ce3+离子为主要激光吸收元素,以硅酸盐玻璃粉体为基质,以聚氨酯清漆为固化剂,制备了针对1064 nm、1535 nm和1550 nm红外激光隐身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Sm3+掺硅酸盐玻璃浓度、玻璃粉体粒径、玻璃粉体含量复合材料的反射光谱。当Sm3+掺硅酸盐玻璃浓度在40mol%时,制备的硅酸盐玻璃粉体在400 nm的透过率为4.2%,1064nm的透过率小于1%,反射率为3.55%。当玻璃粒径大于110μm,混合比例为1:1时,制备的激光复合隐身材料在1064 nm反射率为6.85%、1535 nm反射率为7.28%,1550 nm反射率为8.45%。实现了多波段的低反射率,该材料适用于抗激光探测用隐身。

祁童百惠[3](2019)在《铁氧体/聚苯胺/柔性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磁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磁环境的恶化以及军事领域隐身技术的发展,吸波材料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理想的吸波材料应具有“厚度薄、质量轻、频带宽、吸收强”的特点,对于单一的吸波材料而言,几乎无法同时实现上述条件,然而将不同类型材料“复合化”可以有效提高吸波材料的综合性能。本课题提出将以磁损耗为主的铁氧体与电损耗为主的聚苯胺按照不同质量配比制备复合吸波剂,达到拓宽频带、增强吸收的目的,以柔性树脂作为基体与吸波剂进一步复合得到兼具吸波性与柔韧性的多元复合材料,并对吸波剂与最终的复合吸波材料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采用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制备了钴元素掺杂的镍锌铁氧体,并研究不同元素配比对铁氧体的微观形貌、磁性能与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照化学式Co0.2Ni0.4Zn0.4Fe2O4(C2N4Z4F)制备的铁氧体颗粒尺寸均一,具备较高的磁各向异性,且在较小的厚度下具有良好的磁损耗性能。其次,通过物理混合法将C2N4Z4F与自制的聚苯胺(PANI)按照不同质量比(mF/mP)混合得到复合吸波剂,并对其电磁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随着聚苯胺含量的增加,复合吸波剂的复介电常数的实部与虚部明显升高,磁损耗角正切有一定程度下降;复合吸波剂的吸波频带主要集中在X波段(8.212.4GHz),且mF/mP为1:1的复合吸波剂表现出优异的吸波性能:厚度为6.7mm时,其反射损耗值()在4.44GHz处达到峰值-57.8dB,且当厚度为2.4mm时有效吸收带宽(<-10dB)为6.8GHz(11.218GHz)。最后,将以上制备的复合吸波剂添加到柔性环氧树脂基体中制备了多元复合材料,并系统性研究了不同种类吸波剂对基体固化及力学性能与电磁性能的影响。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具有硬度低、断裂伸长率高的特点,表现出良好的柔韧性,且随着mF/mP值减小,多元复合材料的硬度与拉伸强度下降,而断裂伸长率反之增大;X波段的电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mF/mP为1:1的复合吸波剂与柔性环氧树脂复合具有最优的综合吸波性能:厚度为3.8mm时在8.3GHz处反射损耗峰值为-21.2dB,厚度为3.0mm时存在最宽的有效吸波频带3.6GHz(8.812.4GHz),几乎覆盖X波段;对多元复合材料吸波机理分析表明,其对电磁波的衰减与吸收主要依靠磁损耗、介电损耗及电阻损耗的共同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刘欣伟,林伟,苏荣华,李玉鹏,吴晴晴[4](2017)在《纳米材料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纳米材料的应用已经成为隐身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能及优良的电磁吸收特性,成为最具潜力的功能型隐身材料。分析了纳米材料的隐身作用机理,概述了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可见光、红外、雷达、激光、声波及多波段隐身技术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纳米材料在隐身技术中的发展方向。

余定旺[5](2017)在《超材料周期结构的吸波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材料(Metamaterial,MTM)的奇异电磁特性,使其被广泛应用于设计研究各类高性能微波功能器件,如滤波器、天线及吸波器等。超材料吸波器(Metamaterial Absorber,MMA)作为超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其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超薄及易于与电子设备集成等优势,已成为雷达射频隐身和电子信息系统电磁兼容/屏蔽领域的研究热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深入分析了新型超材料吸波结构的吸波机理及其结构参数影响,讨论了超材料吸波结构的电磁特性、数值仿真优化及其实验测试方法。针对超材料吸波结构的不同物理性能,系统地研究了其等效电路模型及表面电流分布,并以此基础,优化设计了多种不同性能的超材料吸波结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小型化多频超材料吸波结构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三种新型超材料吸波结构,并利用表面电流分布对其吸波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吸收性能。通过蜿蜒线、交指线与分形结构的加载集成,使得复合结构获得了较好的小型化特征;同时,以三角螺旋可逆形状为基础,设计了具有超薄、小型化特性的六频吸波结构。2.提出了有源吸收频率选择表面(Absorptive 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AFSS)概念,详尽地分析了其传输/吸波的工作机理,并推导了其传输与反射特性方程。利用PIN二极管不同偏置电压下的工作状态,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开关可调AFSS结构,实现了AFSS传输通带的开/关切换和吸波带宽的宽带可调特性。3.研究设计了一种具有可调传输/吸波性能的AFSS结构。基于传输线等效电路模型,从阻抗匹配角度深入分析了可调AFSS传输/吸波的物理机理。利用PIN二极管和varactor的不同工作状态,实现了传输通带与吸波带宽的动态调制效应。相较于无源AFSS的结构设计,所设计结构具有电控可调特性,极大地拓展了AFSS的应用研究范畴。4.对THz频域的有源吸波器件进行了设计。首先,研究了泵浦激光光照对光导硅基半导体材料电导率的影响,利用光导硅基材料电导率在光激励下的可变特性,设计了一种基于正交开口双谐振环结构的THz开关器件。利用外界入射泵浦激光光照强度,对THz反射波的极化状态进行调制,实现极化旋转器与吸波器之间的状态切换。其次,利用二氧化钒(VO2)薄膜的相变特性,设计了温控超材料宽带极化调制器。分析了不同温度下VO2薄膜的相变特性对THz反射波极化状态的影响。通过温度调控方式,实现对THz反射波交叉极化旋转带宽的动态调制。最后,提出了基于VO2薄膜的温控THz调制器结构,实现了THz透射波峰值幅度与频率的双重调控。相较于目前的光、电、磁等调制方式,温控形式则显得更为简便,且可操作性强。本文的研究表明,设计的超材料吸波结构具有良好的吸波特性,不仅克服了目前电磁吸波材料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而且进一步完善了超材料吸波结构的研究设计理论,为后续在隐身技术和电磁防护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李大光[6](2016)在《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始终是促进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军事发展和战争方式演变的关键因素。技术进步的程度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水平,而技术创新又会促使技术进步。一、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要按照我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制定国防科技创新投资战略,提升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快速供给能力,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王慧慧[7](2015)在《无机粘合剂对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附着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35μm波段飞机热零部件的红外发射率普遍偏高,而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就是在其表面涂覆一层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课题组前期对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中的填料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制备出了在35μm波段600℃下发射率低至0.277的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但是制备的耐涂层的附着力都很差,为此本文以解决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与基板附着力差的问题为主要目标,对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中粘合剂的选择进行理论和实验的筛选,改变填料含量,固化温度,模数,最终选择出与基板附着力最佳的无机硅酸盐粘合剂,本文的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理论上对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中的粘合剂进行选择,根据阿累尼乌斯公式的分析,选择键能大的无机硅酸盐粘合剂。(2)通过对市场上五种成分不同即模数不同的无机硅酸盐粘合剂与自制的耐高温低发射率无机Ce O2填料制备涂层,比较涂层的附着力,最终结果表明,与基板附着力较佳的无机硅酸盐粘合剂的模数在1.63.7范围内。(3)选择模数为3.24的无机硅酸盐粘合剂与Ce O2制备涂层,改变填料的含量,观察涂层表面的状况,其无机硅酸盐粘合剂的固化过程是水分的蒸发过程,当填料含量过少时,涂层会出现起泡缺陷,只有当涂层中填料含量为70%时,起泡现象得以解决,并且涂层的硬度,附着力最佳,填料的加入不仅解决了无机粘合剂固化过程中的起泡现象,还赋予了涂层低发射率的性能。(4)选择四种模数在1.63.7范围内的无机硅酸盐粘合剂,固定填料含量为70%,改变模数和固化温度,发现当无机硅酸盐粘合剂的模数为3.24,涂层填料含量为70%,固化温度为200℃,在此优化条件下,涂层与高温合金板的附着力最佳,在经过800℃、4h的耐温性能测试后,涂层的附着力还保持1级,解决了涂层与基板附着力差的性能。(5)对无机硅酸盐粘合剂与基板的的粘接机理有吸附理论、机械结合理论、静电理论、扩散理论和化学键理论,本论文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机理,更好的解释了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与基板的附着力的实验现象。

王笃功[8](2014)在《35μm波段YSZ系抗热震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飞机热零部件35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普遍较高,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在其表面涂覆一层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本文选择YSZ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热处理、掺杂等方法来降低其发射率,结合无机硅酸盐粘合剂,制备出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基体上涂覆一层热障涂层作为中间层,提高低发射率涂层的抗热震等力学性能。通过XRD、SEM和FT-IR等手段,表征了晶体结构、导电性能以及粘合剂等对发射率的影响机理。本论文的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柠檬酸络合法制备的8YSZ粉体,室温下35μm波段的发射率为0.437,600℃下其发射率降至0.323。2.通过不同高温热处理,对三种YSZ系粉体35μm波段的发射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热处理有利于提高粉体的结晶度和规整性,减少粉体晶界间的红外散射,降低发射率;还对三种YSZ粉体不同温度下的电阻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导电性好有利于降低粉体颜料发射率。3.通过对8YSZ粉体进行不同浓度、不同元素的相关掺杂,可以改善和提高粉体的导电性等性能,发射率也随之降低。4.选择发射率最低的[Ce0.9Ca0.1O1.9]0.15[(MoO3)0.05(8YSZ)0.95]0.85为颜料,结合无机硅酸盐粘合剂,高温固化后该涂层在600℃下的发射率为0.277;探索了颜料百分比、固化温度对涂层35μm波段发射率的影响机理。5.以热障涂层作为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的中间过渡层,其抗热震性能明显增强,在600℃下的抗热震次数为30次,在800℃下的抗热震次数为26次;并对涂层抗热震性能的机理进行了相关分析。6.对抗热震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进行了综合性能的初步测试。

李海燕,张世珍,孙春龙,关迎东[9](2013)在《隐身涂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文中指出综述了隐身涂料的研究进展。并简述了隐身涂料的主要种类,有雷达隐身涂料、红外隐身涂料、可见光隐身涂料、激光隐身涂料。对隐身涂料的原理、粘结剂、颜填料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对隐身涂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蒋彬[10](2012)在《周边国家/地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态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随着海洋在国家发展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地区不断加大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力度。除拥有较强舰船工业能力的日、韩自行建造大型水面舰船和潜艇外,其他国家/地区走“自研加引进”的道路,以提升海军武器装备水平为目标。在此背景下,为了取得对这些国家/地区的相对军事优势,自然而然需要去研究周边国家/地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现状及趋势。首先,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海军武器装备相关概念,并概括了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途径;介绍了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法,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灰色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在评判海军武器装备发展上的适用性。其次,论文总结概括了周边国家/地区现役海军武器装备,并通过分析周边国家/地区海军(国防)战略的演变历程,归纳了周边国家/地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得出这些国家/地区发展海军武器装备的动机。再次,论文重点对周边国家/地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进行了灰色模糊评价。一是,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影响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因素,其包括军费开支、基础科研能力、造船能力及工业基础、环境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在此基础上再细分为14个2级指标。二是,构建了灰色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大致了解周边国家/地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相对程度。最后,在认识了我国周边海上安全与环境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趋势以及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进步与不足,并对我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二、武器装备的隐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器装备的隐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作战概念与武器装备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作战概念内涵理解
2 典型发展历程
    2.1 核技术优势阶段
    2.2 非对称优势阶段
    2.3 信息技术优势阶段
    2.4 颠覆性技术优势阶段
3 特点趋势
    3.1 多域联合作战协同程度加深
    3.2 作战任务执行周期压缩程度加深
    3.3 作战任务单元分布式程度加深
    3.4 由武器装备+作战概念向作战概念+武器装备转变
4 启示与建议
    4.1 坚持理论与技术融合,创新符合实际需求的作战概念
    4.2 加强效费核算,获得更久价值体现的大型装备
    4.3 加速创新迭代周期,实现更快体系补充的廉价节点
    4.4 持续技术积累,健全自主且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
5 结束语

(2)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稀土离子
        1.1.1 稀土离子的光谱特性
        1.1.2 稀土掺杂光学玻璃应用
    1.2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研究进展
        1.2.1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上转化发光研究
        1.2.2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下转化发光研究
        1.2.3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吸收研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表征
    2.1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体系设计
        2.1.1 玻璃基质体系的选择
        2.1.2 稀土离子的选择
    2.2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制备方法
    2.3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制备流程
    2.4 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性能表征
        2.4.0 膨胀系数
        2.4.1 密度
        2.4.2 耐水性
        2.4.3 折射率
        2.4.4 荧光光谱
        2.4.5 吸收/反射光谱
        2.4.6 XRD测试
        2.4.7 SEM测试
第3章 Yb~(3+)/Tm~(3+)/Ho~(3+)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性能
    3.1 引言
    3.2 Yb~(3+)/Ho~(3+)/Tm~(3+)离子掺杂玻璃样品的制备
        3.2.1 基质玻璃制备
        3.2.2 上转换玻璃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质玻璃性能
        3.3.2 单掺Yb~(3+)玻璃样品的光谱性能
        3.3.3 Tm~(3+)/Yb~(3+)双掺玻璃样品光谱性能
        3.3.4 Ho~(3+)/Yb~(3+)双掺玻璃样品光谱性能
        3.3.5 Yb~(3+)/Tm~(3+)/Ho~(3+)三掺玻璃样品光谱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e~(3+)/Tm~(3+)/Sm~(3+)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性能
    4.1 引言
    4.2 Ce~(3+)/Tm~(3+)/Sm~(3+)掺杂玻璃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质玻璃的物理性能
        4.3.2 单掺Ce~(3+)玻璃样品光谱性能
        4.3.3 单掺Tm~(3+)玻璃样品光谱性能
        4.3.4 单掺Sm~(3+)玻璃样品光谱性能
        4.3.5 稀土离子掺杂最佳浓度的确定
        4.3.6 Ce~(3+)/Tm~(3+)/Sm~(3+)相互作用对光谱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复合隐身材料光谱性能
    5.1 引言
    5.2 激光隐身原理
    5.3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复合隐身材料的制备
        5.3.1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的制备
        5.3.2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粉体的制备
        5.3.3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复合隐身材料固化剂的选择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物化性分析
        5.4.2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性能分析
        5.4.3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浮选对反射率的影响
        5.4.4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与固化剂比例对光谱性能的影响
        5.4.5 Sm~(3+)/Ce~(3+)掺杂硅酸盐玻璃粉体粒径对反射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本论文创新性结果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3)铁氧体/聚苯胺/柔性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吸波材料概述
        1.1.1 电磁波的危害
        1.1.2 吸波材料的定义
        1.1.3 吸波材料的工作原理
        1.1.4 吸波材料的分类
    1.2 铁氧体/聚苯胺吸波剂的研究进展
        1.2.1 铁氧体吸波材料
        1.2.2 聚苯胺吸波材料
        1.2.3 铁氧体/聚苯胺复合吸波剂
    1.3 吸波材料基体的研究进展
        1.3.1 吸波材料基体
        1.3.2 柔性高分子基体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2.1 总体研究方案
    2.2 主要原料、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制备方法
        2.3.1 铁氧体的制备
        2.3.2 聚苯胺的制备
        2.3.3 铁氧体/聚苯胺复合吸波剂的制备
        2.3.4 铁氧体/聚苯胺/柔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2.4.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4 元素能谱分析
        2.4.5 示差扫描量热法测试
        2.4.6 静态磁性能测试
        2.4.7 电磁性能测试
        2.4.8 流变性能测试
        2.4.9 拉伸性能测试
        2.4.10 硬度测试
第三章 铁氧体/聚苯胺吸波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溶胶凝胶—自蔓延法制备钴镍锌铁氧体
    3.2 钴镍锌铁氧体的结构表征与形貌分析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2.4 元素能谱分析
    3.3 钴掺杂镍锌铁氧体的电磁性能分析
        3.3.1 静态磁性能分析
        3.3.2 电磁参数分析
        3.3.3 吸波性能分析
    3.4 铁氧体/聚苯胺吸波剂的制备
        3.4.1 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聚苯胺
        3.4.2 物理共混法制备铁氧体/聚苯胺吸波剂
    3.5 铁氧体/聚苯胺吸波剂的电磁性能分析
        3.5.1 静态磁性能分析
        3.5.2 电磁参数分析
        3.5.3 吸波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氧体/聚苯胺/柔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铁氧体/聚苯胺/柔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固化工艺及其制备
        4.1.1 铁氧体/聚苯胺/柔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固化过程研究
        4.1.2 铁氧体/聚苯胺/柔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4.2 铁氧体/聚苯胺/柔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表征与力学性能研究
        4.2.1 微观形貌分析
        4.2.2 拉伸性能分析
        4.2.3 硬度分析
    4.3 铁氧体/聚苯胺/柔性树脂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及吸波性能研究
        4.3.1 电磁参数分析
        4.3.2 吸波性能分析
    4.4 铁氧体/聚苯胺/柔性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吸波机理分析
        4.4.1 电磁损耗
        4.4.2 阻抗特性
        4.4.3 衰减因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纳米材料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纳米材料及其隐身作用机理
    1.1 纳米材料和纳米隐身材料
    1.2 纳米材料的隐身作用机理
2 纳米材料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2.1 纳米材料在可见光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2.2 纳米材料在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2.3 纳米材料在雷达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2.4 纳米材料在激光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2.5 纳米材料在声波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2.6 纳米材料在多波段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3 结语与展望

(5)超材料周期结构的吸波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材料概述
    1.3 电磁吸波材料概述
    1.4 超材料在电磁吸波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1.4.1 单频吸波结构
        1.4.2 双/多频吸波结构
        1.4.3 宽带吸波结构
        1.4.4 频率选择表面吸波结构
        1.4.5 可调谐吸波结构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5.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超材料吸波器的分析理论及仿真测试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等效媒质理论
        2.2.2 等效电路理论
        2.2.3 等效反射干涉理论
    2.3 数值仿真
    2.4 实验测试方法
        2.4.1 波导加载测试
        2.4.2 自由空间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化多频超材料吸波器
    3.1 引言
    3.2 M-M分形MMA
        3.2.1 Minkowski分形结构
        3.2.2 M-M分形MMA结构
        3.2.3 M-M分形MMA吸波性能分析
    3.3 I-M分形MMA
        3.3.1 I-M分形MMA结构
        3.3.2 I-M分形MMA吸波性能分析
        3.3.3 I-M分形MMA几何参数分析
        3.3.4 加工与实验测试
    3.4 六频超薄MMA
        3.4.1 六频超薄MMA结构
        3.4.2 六频超薄MMA吸波性能分析
        3.4.3 六频超薄MMA几何参数分析
        3.4.4 加工与实验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关可调吸收频率选择表面
    4.1 引言
    4.2 AFSS等效电路理论
    4.3 开关可调AFSS
        4.3.1 开关可调AFSS结构
        4.3.2 开关可调AFSS等效电路分析
        4.3.3 开关可调AFSS传输/吸波性能分析
        4.3.4 阻抗表面层PIN二极管馈电网络设计
        4.3.5 入射角对传输/吸波性能影响
        4.3.6 PMI参数分析
        4.3.7 加工及实验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源可调吸收频率选择表面
    5.1 引言
    5.2 有源可调AFSS
        5.2.1 有源可调AFSS结构
        5.2.2 有源可调AFSS等效电路分析
        5.2.3 有源可调AFSS传输/吸波性能分析
        5.2.4 阻抗表面层PIN二极管馈电网络设计
        5.2.5 入射角对传输/吸波性能影响
        5.2.6 PMI参数分析
        5.2.7 加工与实验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源THz超材料吸波调制器件
    6.1 引言
    6.2 基于光导硅基的极化旋转/吸波THz开关
        6.2.1 光导硅基材料
        6.2.2 极化旋转/吸波THz开关结构
        6.2.3 极化旋转/吸波THz开关性能分析
        6.2.4 极化旋转/吸波机理
        6.2.5 极化方向对极化旋转/吸波性能影响
        6.2.6 入射角对极化旋转/吸波性能影响
        6.2.7 介质厚度参数分析
    6.3 基于VO2的温控宽带极化调制器
        6.3.1 二氧化钒性能
        6.3.2 宽带THz极化调制器结构
        6.3.3 调制性能分析
        6.3.4 宽带THz极化调制器调制机理
    6.4 基于VO_2的温控THz超材料调制器
        6.4.1 THz超材料调制器结构
        6.4.2 调制性能分析
        6.4.3 THz超材料调制器调制机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7.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
    (一)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关乎国家安全与军事发展
    (二)军事装备高技术创新战略
    (三)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模式
二、国防高技术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军民结合高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二是推进军工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三是强化国防基础与前沿科技研究。
    四是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工程。
    五是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科技工程。
三、武器装备发展重点
    一是进一步强化远程、快速、精确打击武器研发。
    二是进一步加强无人化装备研发。
    三是继续开发隐身技术在陆、海、空作战平台上的应用。
    四是发展太空装备。
    五是加快网络战武器装备研制步伐。
    五对现役军事系统特别是武器装备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

(7)无机粘合剂对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附着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红外低辐射技术的概述
        1.2.1 红外低辐射技术的原理
        1.2.2 常见的红外低辐射技术
        1.2.3 红外低辐射应用的技术现状
    1.3 飞机热端部件的红外辐射
        1.3.1 飞机的红外辐射
        1.3.2 飞机热端部件红外红外低辐射主要针对的波段
        1.3.3 飞机热端部件(发动机)的红外抑制技术
    1.4 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的组成
        1.4.1 填料
        1.4.2 粘合剂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中粘合剂的筛选
    2.1 引言
    2.2 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中:粘合剂的筛选原则
    2.3 粘合剂在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中的实验筛选
        2.3.1 实验部分
        2.3.2 测试与表征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机硅酸盐粘合剂粘接机理的研究
    3.1 引言
    3.2 胶接界面与接触
        3.2.1 粘接的主要过程
        3.2.2 粘合剂对被粘物表面的润湿平衡
        3.2.3 接触角的实验测定方法
        3.2.4 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3.3 无机硅酸盐粘合剂的粘接机理
        3.3.1 粘接理论的描述
        3.3.2 无机硅酸盐胶粘剂的粘接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填料含量对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无机硅酸盐粘合剂固化机理的概述
        4.2.1 粘合剂的固化过程包括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
        4.2.2 粘合剂固化的化学作用
        4.2.3 粘合剂固化的物理作用
        4.2.4 粘合剂固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物理作用的结果
    4.3 填料含量对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性能的影响
        4.3.1 实验部分
        4.3.2 测试与表征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机粘合剂对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5.1 引言
    5.2 无机粘合剂的模数对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性能的影响
        5.2.1 实验部分
        5.2.2 测试与表征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研究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35μm波段YSZ系抗热震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隐身技术的概述
    1.2 红外隐身技术的概述
        1.2.1 红外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
        1.2.2 常见的红外隐身技术和材料
        1.2.3 红外隐身应用的技术现状
        1.2.4 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飞机的红外辐射
        1.3.1 飞机的红外辐射源
        1.3.2 飞机发动机及热零部件的红外辐射特征、波段
        1.3.3 飞机发动机及热零部件主要的红外抑制措施
    1.4 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
        1.4.1 颜料
        1.4.2 粘合剂
    1.5 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
        1.5.1 等离子喷涂热障涂层的概述
        1.5.2 热障涂层作为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与高温合金基板的中间粘结过渡层
    1.6 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颜料的设计选择以及热处理改性
    2.1 引言
    2.2 柠檬酸络合法制备 8YSZ 粉体及其发射率的测定
        2.2.1 实验部分
        2.2.1.1 实验原料
        2.2.1.2 实验内容
        2.2.2 测试与表征
        2.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3.1 柠檬酸络合法制备 8YSZ 粉体
        2.2.3.2 干凝胶经过不同温度煅烧 4h 对制备 8YSZ 的影响
        2.2.3.3 柠檬酸络合法制备 8YSZ 粉体发射率与温度的线性关系
    2.3 半导体 YSZ 系粉体材料的设计选择和热处理对其发射率的影响
        2.3.1 实验部分
        2.3.1.1 实验原料
        2.3.1.2 实验内容
        2.3.2 测试与表征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3.1 热处理温度对 YSZ 系列粉体发射率的影响及分析
        2.3.3.2 热处理时间对 YSZ 系列粉体发射率的影响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8YSZ 粉体颜料的掺杂改性
    3.1 引言
    3.2 关于 8YSZ 粉体掺杂的概述
    3.3 单项掺杂对 8YSZ 粉体发射率的影响
        3.3.1 实验部分
        3.3.1.1 实验原料
        3.3.1.2 实验内容
        3.3.2 测试与表征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3.1 单项掺杂 ZnO 对 8YSZ 粉体发射率的影响及分析
        3.3.3.2 单项掺杂 Al_2O_3对 8YSZ 粉体发射率的影响及分析
        3.3.3.3 单项掺杂 MoO_3对 8YSZ 粉体发射率的影响及分析
        3.3.3.4 本节小结
    3.4 在 5MoYSZ 上多项掺杂对其发射率的影响
        3.4.1 Ce_(0.9)Ca_(0.1)O_(1.9)粉体的设计选择
        3.4.2 实验部分
        3.4.2.1 实验原料
        3.4.2.2 实验内容
        3.4.3 测试与表征
        3.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在 15C5MoYSZ 上多项掺杂 ZnO 对其发射率的影响
        3.5.1 实验部分
        3.5.1.1 实验原料
        3.5.1.2 实验内容
        3.5.2 测试与表征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3.1 在 15C5MoYSZ 上多项掺杂 ZnO 后发射率的变化及分析
        3.5.3.2 在 15C5MoYSZ 上多项掺杂 Al2O3后发射率的变化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的制备及优化
    4.1 引言
    4.2 不同硅酸盐类粘合剂对涂层发射率的影响
        4.2.1 实验部分
        4.2.1.1 实验原料
        4.2.1.2 实验内容
        4.2.2 测试与表征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3.1 五种涂层(不同粘合剂﹢15C5MoYSZ 粉体颜料)的发射率值对比及分析
        4.2.3.2 五种涂层(不同粘合剂﹢15C5MoYSZ 粉体颜料)的耐温性能对比及分析
        4.2.3.3 颜料与粘合剂的质量比对涂层发射率的影响及分析研究
        4.2.3.4 固化温度对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发射率的影响及分析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障涂层在抗热震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热障涂层的结构及原理
    5.3 等离子喷涂的原理和技术特征
    5.4 热障涂层在抗热震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中的应用
        5.4.1 实验部分
        5.4.1.1 实验原料
        5.4.1.2 实验内容
        5.4.2 测试与表征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3.1 样品涂层发射率值对比
        5.4.3.2 样品涂层抗热震性能的测试对比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抗热震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的综合性能测试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内容
        6.2.2.1 涂层的抗氧化性能测试
        6.2.2.2 涂层耐温性能测试
        6.2.2.3 涂层的力学性能测试
        6.2.2.4 涂层的耐湿热性能测试
        6.2.3 测试结果
        6.2.3.1 涂层的抗氧化性能
        6.2.3.2 涂层的耐温性能
        6.2.3.3 涂层的力学性能
        6.2.3.4 涂层的耐湿热性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隐身涂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雷达吸波涂料
    2.1 雷达吸波涂料的隐身原理
    2.2 雷达吸波涂料的分类
    2.3 粘结剂的要求和种类
    2.4 吸收剂的作用和种类
3 红外隐身涂料
    3.1 红外隐身的原理
    3.2 红外隐身涂料的研究现状
    3.3 粘结剂的种类
    3.4 颜填料的种类
    3.5 发展方向
4 可见光隐身涂料
    4.1 可见光隐身涂料的分类
        4.1.1 迷彩涂料的分类
        4.1.2 迷彩涂料的组成和设计方法
    4.2 发展方向
5 激光隐身涂料
    5.1 激光隐身的原理
    5.2 激光隐身涂料的分类
        5.2.1 涂覆型激光吸收材料
        5.2.2 结构型激光吸收材料
    5.3 激光隐身涂料的组成
    5.4 发展方向
6 结 语

(10)周边国家/地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态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
    2.1 海军武器装备
        2.1.1 舰载武器
        2.1.2 舰船动力系统
        2.1.3 舰艇电子战装备
        2.1.4 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途径
    2.2 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评价方法的选择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模糊理论
        2.2.3 灰色系统理论
        2.2.4 灰色模糊集合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周边国家/地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态势研究
    3.1 日本海上自卫队武器装备发展态势
        3.1.1 日本海上自卫队战略发展历程
        3.1.2 日本海上自卫队现役武器装备
        3.1.3 日本海上自卫队武器装备发展趋势
    3.2 印度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态势
        3.2.1 印度海军战略发展历程
        3.2.2 印度海军现役武器装备
        3.2.3 印度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趋势
    3.3 台湾地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态势
        3.3.1 台湾地区海军现役武器装备
        3.3.2 台湾地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趋势
    3.4 韩国/朝鲜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态势
        3.4.1 韩国海军现役武器装备
        3.4.2 韩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趋势
        3.4.3 朝鲜海军现役武器装备
        3.4.4 朝鲜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趋势
    3.5 越南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态势
        3.5.1 越南海军现役武器装备
        3.5.2 越南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趋势
    3.6 印度尼西亚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态势
        3.6.1 印尼海军现役武器装备
        3.6.2 印尼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趋势
    3.7 马来西亚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态势
        3.7.1 马来西亚海军现役武器装备
        3.7.2 马来西亚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趋势
    3.8 新加坡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态势
        3.8.1 新加坡海军现役武器装备
        3.8.2 新加坡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趋势
    3.9 菲律宾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态势
        3.9.1 菲律宾现役海军武器装备
        3.9.2 菲律宾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趋势
    3.10 周边国家/地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规律探析
        3.10.1 以“中国军事威胁论”为藉口,周边国家/地区不断扩充军备
        3.10.2 以欧美为依托,周边国家/地区不断扩充军备、提升技术
        3.10.3 依据本国经济技术实力,有选择地发展武器装备
        3.10.4 依托海军战略,调整海军装备体系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周边国家/地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评估模型
    4.1 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影响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4.1.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1.3 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4.2 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灰色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3 周边国家/地区海上武器装备技术发展的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我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5.1 我国海上周边环境及安全
    5.2 我国海军现役武器装备及发展趋势
        5.2.1 我国海军战略
        5.2.2 我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存在的问题
        5.2.3 我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趋势
    5.3 我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进步与不足
    5.4 对提升我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途径的思考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大摘要

四、武器装备的隐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作战概念与武器装备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J]. 杨小川,毛仲君,姜久龙,刘瑞,丁智坚,徐明兴. 飞航导弹, 2021(02)
  • [2]稀土掺杂硅酸盐玻璃光谱性能研究[D]. 李正宇.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3]铁氧体/聚苯胺/柔性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磁性能研究[D]. 祁童百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纳米材料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刘欣伟,林伟,苏荣华,李玉鹏,吴晴晴. 材料导报, 2017(S2)
  • [5]超材料周期结构的吸波应用研究[D]. 余定旺.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国防战略高技术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J]. 李大光. 中国经贸导刊, 2016(30)
  • [7]无机粘合剂对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附着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慧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12)
  • [8]35μm波段YSZ系抗热震耐高温低发射率涂层的研究[D]. 王笃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2)
  • [9]隐身涂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 李海燕,张世珍,孙春龙,关迎东. 功能材料, 2013(S1)
  • [10]周边国家/地区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态势研究[D]. 蒋彬.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武器隐身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