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电楚简中的“刀”与“线”

国电楚简中的“刀”与“线”

一、郭店楚简中的“刃”和“纫”(论文文献综述)

韦婷[1](2021)在《《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文中研究表明《广雅》爲三国魏张揖所撰,该书体例比附《尔雅》,是《尔雅》之後又一部解释词义的训诂之作。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即疏证《广雅》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根据“因声求义”理论指出、系联大量具有音同、音近、音通、音转等通假关系的字组,并据此校订相关传世文献,多有发明,犹爲後人奉爲圭臬。历来对於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并不全面,对《疏证》中具有通假关系的材料也未能穷尽地整理、证实与检讨。本文选取《疏证》(含《补正》)中具有通假关系的异类声素字组爲研究对象,以“新材料”爲切入点,尽量全面地结合传世、出土文献材料对这些字组进行“新证”研究。其中,传世文献以先秦、两汉、魏晋材料爲主,出土文献以战国、秦汉简帛材料爲主,兼及金文、碑刻、铜镜、玺印、兵器及古文字字形等材料。通过本文的“新证”研究,意义有二:一是丰富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通假字的研究。本文拓展了《广雅疏证》的研究视野,不仅指出、证实不少新见通假字组,且较爲系统地总结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通假材料、原则、规律及问题。二是本文在多重证据、多种角度上重新检讨与评价了王念孙的声韵理论、音转理论以及因声求义理论。本文通过对346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地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一、王氏在《疏证》中一直将东、冬合韵,王氏晚年分韵二十二部,或基於谐声材料。二、在已标注声韵关系的3446组异类通假关系字组中,主要以双声或叠韵字最多,以同类音转爲次,以异类音转最少。从声韵关系的配合上来看,皆以声韵相近或双声叠韵爲主。从异类声、韵转的分布来看,常用、无例证通假字中的声、韵转规律与王力相同,其声韵部流转的语音条件皆呈反比,而不常用通假字中的声韵部流转没有明显反比关系。三、王氏《疏证》中“因声求义”理论已经脱离了以往随意“音转”的风气,基本严格遵守古声韵系统来系联音义,仅在个别单一音义系联上出现了问题。四、王氏《疏证》中的“转”主要是指声纽相同或相近,韵部相流转,王氏对於“音转”的尺度整体有很好的把握,存在少量滥用“音转”现象。值得注意地是,其中大多特殊音转词,属於受到时、地等因素影响较多的声训词、同源词、方言词、名物词、虚词、连词等等,而小部分零散的声训词、同训词或义近实词的特殊音转现象有待商榷。

黄诗雅[2](2020)在《楚地域出土书法文献比较 ——以曾侯乙墓、郭店楚墓书法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楚地域陆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字资料,特别是为大家展现了尘封已久的墨迹简帛,这些墨迹经典具有超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曾侯乙墓竹简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早的战国竹简墨迹,郭店楚简为战国中晚期文字,其内容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对二简书法风格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先分别将曾侯乙墓和郭店楚墓出土的文字资料进行梳理,并对二简从书写角度,考察其用笔用锋、结体构形,探究其书法风格特征。其次,从历史渊源、审美取向和书写风格对曾侯乙墓竹简与郭店楚简的书法特征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楚简文字富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在当代书法创作中极具借鉴意义。楚简文字的出现,既给当代书法创作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也不乏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希望通过对曾侯乙墓竹简与郭店楚简的对比,不仅能看到楚简书法的发展痕迹,也能对当代楚简书法的创作思路有所总结和拓展。

吴祺[3](2019)在《战国竹书训诂方法探论》文中认为战国竹书训诂研究是竹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一项困难却又至关重要的工作。训诂的优劣直接影响了竹书的进一步研究。而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训诂方法,则是开展竹书训诂工作的必要前提。本文结合中国传统训诂学中的训诂方法,并根据战国竹书自身的特殊情况,试图总结出一套适合战国竹书训诂研究的方法,以期爲战国竹书的训诂研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上的参考与借鉴。本文分爲五章:第一章爲传统训诂方法在战国竹书训诂中的应用,具体分爲八节。第一节爲据古训,举例论述了正确利用古训对於战国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二节爲破通假,分别从古音上的沟通、文献对读对通假的提示作用、传世古书中的词汇例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节爲据境求义,举例论述战国竹书上下文文义对於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四节爲据古书文例,举例论述正确辨析同义连文、反义连文、同义对文、反义对文、类义对文、俪偶等古书文例对於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五节爲分析语法,指出在战国竹书训诂研究中应注意辨析词性、句法结构以及虚词。第六节爲考异文,分别从通假关系的异文、同义替换的异文以及)字三方面举例论述战国竹书训诂研究应注意辨析异文。第七节爲明句读,指出正确的句读在战国竹书词义训诂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战国竹书的句读方法。第八节爲传统训诂方法之余论,具体分爲战国竹书词义训诂中词语的同义替换、排比归纳法、词义的“同步引申”、利用方言材料、利用古代典章制度、利用传统训诂学家的训诂成果等六种方法。根据各类训诂方法的不同情况,部分方法的论述会有进一步的细分。第二章主要论述战国竹书的特殊性在竹书训诂中的运用,具体分爲八节。第一节爲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与竹书训诂,详细举例论述了战国竹书文字的考释方法,以及字形正确考释对於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二节举例论述了战国竹书通假研究中应注重吸收上古音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三节讨论战国竹书通假释读中应注意寻找战国竹书内部的通假证据。第四节论述战国竹书拼合、编联与竹书训诂的关系,举例论述战国竹书拼合与编联成果在竹书训诂中的具体运用。第五节爲战国竹书)字、残字、脱字、衍字、倒字与竹书训诂,指出战国竹书训诂研究中要注意辨析)字、残字、脱字、衍字、倒字等文字现象。第六节爲战国竹书特殊符号与竹书训诂,主要讨论正确辨析战国竹书重文符号及合文符号对竹书训诂的重要性。第七节讨论战国竹书用字习惯与竹书训诂,举例论述在战国竹书通假释读时应考虑竹书用字习惯。第八节论述战国竹书特殊性在竹书句读中的运用,以及正确句读对於竹书训诂的作用。第三章主要讨论在利用传统训诂方法进行战国竹书训诂时应注意的问题,分别从与古训有关的问题、与通假有关的问题、词语搭配的问题、误解上下文义、不识古书文例、误解虚词、误解异文、错误句读以及未能正确利用文献对读等九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则是讨论利用战国竹书特殊性进行竹书训诂时应注意的问题,分别从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中应注意的问题、竹书拼合与编联错误、不识)字及以不)爲)、不合战国竹书用字习惯、战国竹书特殊符号的错误认识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是我们学习以及研读战国竹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分别对上博竹书以及清华竹书中部分字词的训诂提出自己的意见,尽量做到训诂论证的有理有据。

刘学[4](2019)在《郭店楚简文字笔形系统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学者们对战国楚文字和郭店楚简的研究着作浩如烟海,这些着作大都从文字释读、考证、训诂、文本对照等多方面入手。本文以汉字构形学和汉字字体学作为理论支撑,并且把《郭店楚简》中的文字材料作为主要研究材料,对简中的楚文字进行系统研究,进而探讨其笔形变化特点以及笔形变化与字体结构风格的关系,最后探讨笔形变化和字体风格变化的原因。第一章对郭店楚简中的笔形进行平面描写;第二章总结概括笔形系统特点及笔形的系统特征;第三章与甲骨文金文等字体进行对比,从曲直、增减、连断、延缩等几个角度分析笔形变化的表现和规律;第四章分析了笔形变化和结构变化的区别,并研究了笔形变化对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郭店楚简中文字的平面布局结构变化;第五章分别从笔形、体势、结字、章法四个角度,探讨笔形变化对字体风格的影响;最后一章探究了文字笔形变异的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至此,大致完成了本文的框架结构,对郭店楚简的笔形变化有了一个总体的论述分析。

冯俊[5](2019)在《英美《离骚》翻译和研究》文中提出英美《离骚》的翻译和研究已有长达百余年的历史。目前为止,国内外学界只对部分《离骚》译本、个别汉学家的《离骚》问题研究或者阶段性翻译史、研究史有所涉及,针对《离骚》在英美整体性的翻译史和研究史的研究仍属空白,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的学术探讨。本论文以《离骚》在英、美国家的英译史和研究史为对象,在文化研究视域下,探讨其历时发展脉络,以期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策略、模式、特点、规律有所呈现,并尝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英美《离骚》翻译史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至今主要有十二个译本(其中八个全译本,四个节译本)。本论文从文化研究视角梳理、分析、揭示十二个译本在形式、内容以及译者抒情化改写三个方面的纵向演变历程。其中对“形式不可译”的可译性探索和“内容陌生化”的消弭演变,是一种宏观层面的中西文化的交流;译者的改写则交织了译者个体的心理和时代之需求,是微观层面下译者和译本的互动。英美《离骚》学术研究史的历史性分析也是在一个中西视域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的。十九世纪英国汉学家对《离骚》的误读和建构,体现了中西融合初始阶段汉学家研究视野的局限性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情感;二十世纪的英美《离骚》研究则是在西方理论视角下的问题研究,既有在中国传统儒家诗教诠释路径解构后,《离骚》巫文化研究建构的蔚然大观,也有在荣格心理学、存在主义和平行比较文学研究路径下,对中西文化互识、互补的铺垫,还有西方学者在其学术传统“前见”影响下,对《离骚》在个人主义内涵和语言学领域的现代性建构;二十一世纪的一些当代英美汉学家,更多是在《离骚》研究路径和内容诠释上深化了中西融合之势态。具体而言,用西方文学批评诸多方法,分析《离骚》象征内涵的传统文化底色,并且延伸了极具现代性的读者心理学内涵和异化主题;在继承汉学研究的巫文化传统基础上,整合、论证和拓展了历代国内外学者的巫文化研究成果,融合中国传统的文史哲整体治学路径,结合并改造西方学术界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来梳理历代《离骚》研究史。总之,英美《离骚》翻译史的三条脉络都呈现出对源语言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接近、吸收和深入了解的纵向发展特点。这也体现了在文化研究视角下,外部的综合国力对文化内部“软实力”的一种直接深远的作用力。同时,英美的《离骚》学术史,展示出中西文化互动中从误读、建构到深入融合的过程。

郝明珺[6](2019)在《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研究》文中认为郭店楚简文字作为楚系文字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古文字研究,特别是战国文字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部件研究是汉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及其变化规律对我们考释古文字是十分重要的,对战国文字这种较难辨认的古文字来说更是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本文从部件角度入手,选用由张守中先生主编的《郭店楚简文字编》收录的郭店楚简文字作为研究对象,整理出郭店楚简文字每一部件的各种书写样式,归纳总结部件相通相混的情况,以期为今后的古文字研究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部件及其切分原则,对郭店楚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介绍了材料来源、研究步骤及研究方法。第一章论述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研究的意义。从对古文字研究和对其他学科学术研究两方面讨论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列举了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的全部书写样式,并对其变化现象进行总结,列举相应字例。第三章第一部分对郭店楚简文字部件通用例及通用规律进行总结。利用第二章整理的部件,从意义近同和意义相关两个方面总结郭店楚简文字部件通用的具体情况。第二部分总结郭店楚简文字部件混同例,对每一混同例进行分析,并对其混同特点和原因进行阐述。结语对部分学者的研究进行简述,并简要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价值。附录部分将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的书写样式(第二章第一节内容)以表格形式进行了罗列,以便翻阅查看。

刘巧惠[7](2018)在《郭店楚简文字构形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郭店楚简是湖北荆门出土的战国中晚期文字,因保存相对完整,字迹清晰,出土竹简数量多,所以成为学者们进行各方面研究的绝佳材料,内容方面主要关于道家《老子》研究、文字方面关于疑难字词考释、形体方面主要是异写字形体变化特点等研究成果。本文综合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王宁汉字构形学理论为指导,以张光裕《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为取材对象,共整理出不重复可构形分析单字899个,对其进行穷尽性的构形分析,得到形素、基础构件、直接构件等要素,然后归纳并借助计算机技术测查各个要素的类型、功能、组合方式等构形系统组成部分。经过分析与归纳,与已知历时层面各个时期文字构形系统进行比较,阐述郭店楚简构形系统性及其演变状况。经过对郭店楚简的构形分析,发现其文字构形具有系统性,但仍然是汉字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课题构形分析的意义和可行性以及构形理论和郭店楚简的研究现状,说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第二章主要写郭店楚简单字整理和分析异写,异构的特点以及异写字确定主形的原则。第三章主要写构形元素和构件分析,对形素和形位确定的原则进行归纳。对构件的功能、类型和构形模式进行描写,统计和分析。第四章分析了郭店楚简文字在战国文字异形时期构形理据保留情况,发现理据清晰的字仍然占大部分且传承自金文。第五章将构形系统的各个组成方面测查出来的数据与历史层面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郭店楚简的系统性和系统的欠成熟表现。附录《郭店楚简汉字构形分析总表》和《郭店楚简基础构件表》更直观的显示出郭店楚简汉字构形情况。

陈丹奇[8](2017)在《论周代礼容及其文学显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而比较成熟的礼乐文化早在周代就已经蔚然大观。周公制礼作乐,后经周代各个时期制礼者们的增益发展,形成了《礼记·礼器》所谓的“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作为周礼重要的构成要素,礼容主要指人们在行礼时所展现的符合礼意的容貌、体态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礼容又与周代的文学创作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礼容对周代诗歌、散文的影响不仅有关文学语言与形象,还涉及文学体裁,实为周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因。本文拟对周代礼容与文学的关系进行初步地探讨。论文总共分四部分,绪论主要梳理历代治礼者对礼容的研究情况,并阐述礼容及其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价值。第二部分探究周代礼容的几个基本问题。首先辨析“容”“威仪”“容礼”“礼容”四种概念,发现以“礼容”概念作为研究对象最为合适,并确定在周礼两个层次的划分中都包含礼容;其次梳理以《周礼》“六仪”、《礼记》“九容”为代表的两种礼容纲目,分析这两种分类所依据的思想观念。并以贾谊《容经》所载的礼容纲目作为礼容分类趋于成熟的标志;最后推测礼容初步定型于商末周初的微氏家族之手,并将周代礼容的文化特质归结为“礼外乐内”“尚文尚德”的思想内涵以及君子修养、社会秩序的具体表征。第三部分以礼容的传习与礼容观念的演变为切入点,探讨周代礼容的阶段性发展。西周时期,礼容的传习主要是作为贵族教育的王官之学,在小学时由师氏、保氏与乐师相互配合而教授,在大学时则由大司乐总掌。这一时期的礼容观念主要表现为君主的政治道德与贵族的个人道德;春秋早中期,礼容的传习主要表现为卿、大夫及君子在各种礼典中的相礼行为。而礼容所反映的观念逐渐落实到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形成一种恭敬明德的君子风范;春秋后期及战国时期,礼容的传习以儒家学派的私学形式延续下来,孔子及其弟子、后学不断将礼容进行理论化的诠释,从而形成内容丰富的礼容之学。第四部分探讨周代礼容与文学的关系。一方面,在《诗经》中,对人们礼容的描写常运用形式多样的重言状貌词,这种语言形式影响了礼书中对礼容的表现;而描写礼容的艺术手法包括细节刻画、侧面烘托、抒情展现、对比表现,这些借助礼容描写的艺术手法又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影响了后世以容止塑造人物的笔法。另一方面,在周代散文创作中,《论语》中的《乡党》一篇,由三种方式的礼容描写,塑造出孔子多层面的人物形象,具体而言就是礼学家形象、君子形象与圣人形象;而《左传》中的“察言观礼”型预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礼容决定天命的观念所催生的。

谭梅[9](2017)在《楚系金文文学研究》文中认为楚系金文数量可观,内容种类异彩纷呈,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及历史文化信息。本文主要从楚系金文的内容、思想和形式出发对楚系金文的文学特征做较为系统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主要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楚系金文的内容,第一节主要将目前出土的楚系金文根据其内容特点进行分类,大致分为:“祈介祝嘏”、“祭奠父祖岁时”、“宴飨宾客”、“乐律”、“记事”、“物勒工名”、“凭证及其他”等七种类型,并论述各类铭文的特点。第二节主要论述楚系金文内容中所反映出的风俗文化,包括对铭文中出现的“寿命意识”、“子孙意识与教化之思”、“择时观念”以及“婚嫁制度”等风俗文化观念的探讨与分析。第二章为楚系金文的诗乐思想,第一节主要论述楚系金文的“祈福”、“娱神”、“乐人”、“修德”等诗乐功能,展现当时楚人的诗乐审美取向,楚国诗乐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周王室在诗乐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影响。第二节主要论述楚系金文中诗乐思想所反映出的楚国的诗教观念,例如“声音之道与政通”、“神人以和”等,体现楚人对诗乐文化的重视与认可。第三章为楚系金文的人物审美批评,第一节道德审美批评主要是对青铜器主个人品德观念及其忠信意识进行审美批评,反映当时楚人的道德观念。第二节才略、仪容审美批评主要就楚系金文中人物的“施政能力”、“武功谋略”、“智能水平”以及“气度仪容”等几个方面展开批评,体现楚人对才能和仪容方面的审美要求。第三节则主要论述楚系金文中的人物审美批评从审美观念与意识上对楚文学创作,特别是《楚辞》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为楚系金文的文体类型,第一节楚系金文的文体分类主要将楚系金文依据其铭文的具体内容划分为:“记事体”、“祭祀体”、“赞颂体”、“宴飨体”等几种文体类型,并论述其各自文体结构。第二节则就楚系金文各文体所表现出的如“诗文合一”等特点进行总结与论述。

刘纪明[10](2016)在《周乐清《补天石传奇》研究》文中认为周乐清是清代中期的一位下层官吏兼戏曲家,一生创作颇丰。诗、词、文、曲均有所涉及,作品主要收录于《静远草堂初稿》。戏曲作品《补天石传奇》有多种刻本问世,该作奠定了他在清代戏曲史上的地位。《补天石传奇》在齐、楚之地广泛演出,并且深受群众欢迎,甚至被朝鲜使者购去。近代以来,王国维《曲录》、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傅惜华的《清代杂剧全目》、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等皆有着录。因此,笔者对《补天石传奇》文本深入阅读,通过爬梳周乐清的诗稿、散文等文献资料,力求从思想深处挖掘周乐清创作《补天石传奇》的初衷,重新定位其在清代杂剧史上的地位。本文在搜集大量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相关成果研究、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一章,作家生平及创作。考察其生平能帮助我们认识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也能从深层次上帮助我们了解其创作初衷。第二章,周乐清交游及戏曲活动考。考察其交游及戏曲活动能从作者所处的人文环境把握其思想性格,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其作品的基础。第三章,《补天石传奇》的相关问题及创作主旨。本章首先论述了《补天石传奇》的着录、版本、剧本体制、题赠情况,然后考察了周乐清创作《补天石传奇》的时代背景、地域背景,最后笔者详述了周乐清的创作主旨,认为与他个人机缘、情结、身世经历有关。第四章,《补天石传奇》的翻案策略。重点分析《宴金台》等八剧的翻案策略及周乐清关于历史剧的创作方法。第五章,《补天石传奇》文本研究。周乐清虽说按照明清文人创作传奇的方式创作,但也显示了特定时期的特点。剧本行当体制呈现出新特点;曲牌、曲韵方面,大量南曲曲牌、集曲过多运用;宫调方面转换频繁,且有南北合套现象;上、下场诗使用集唐人诗,既是沿袭明中期以来之剧本结构模式,又是作者逞才使气之需要。第六章,作家个体意识对剧作的渗透。中国古代文论讲究以意逆志,通过深入阅读文本,发现字里行间渗透着作家强烈的个体意识,如仕与隐的抉择、民本性的历史特征、神奇的天命性以及循吏观念,恰好符合了“文如其人”的古典命题。第七章,《补天石传奇》的演出情况及艺术特色。据周乐清诗歌透露,《补天石传奇》在当时广泛演出,并且深受群众欢迎。最后,笔者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对其个性化的抒情原则和场面的冷热调剂进行了深度分析。

二、郭店楚简中的“刃”和“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郭店楚简中的“刃”和“纫”(论文提纲范文)

(1)《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上编
    绪论
        第一节 《广雅》与《广雅疏证》
        一、《广雅》概况
        二、《广雅疏证》概况
        第二节 《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解题
        一、“通假关系”相关概念界定
        二、通假字与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三、“新证”界定
        第三节 《广雅疏证》研究现状回顾
        一、王氏的音韵学、音转理论研究回顾
        二、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与实践情况回顾
        三、“新证”研究回顾
        第四节 研究对象、使用材料范围
        一、研究对象
        二、使用材料范围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广雅疏证》语音关系新证概况
        第一节 王念孙的声韵理论概述
        第二节 《广雅疏证》中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三节 《广雅疏证》中不常用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不常用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不常用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四节 《广雅疏证》中无例证通假字的语音关系概况
        一、无例证通假字声韵关系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中同源、通假、古今、异体、音义相近字声韵关系概况
        三、小结
    第二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因声求义”理论
        第一节 “因声求义”理论溯源
        第二节 从“新证”看《疏证》对“因声求义”的实践
        一、从“新证”看王氏疏证连词
        二、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虚词
        三、从“新证”看王氏疏证的名物词
        四、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同源字
        五、从“新证”看王氏指出的通假字
        六、从“新证”看王氏系联的音义相近字
        第三节 王念孙“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得失
        一、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成就
        二、王氏“因声求义”理论实践的不足
    第三章 从“新证”看王氏的“音转”理论
        第一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声转研究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声转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声转分析
        第二节 《广雅疏证》“新证”中的异类韵转研究
        一、“新证”通假字的异类韵转概况
        二、无例证通假字异类韵转分析
        第三节 从“新证”看《广雅疏证》中的“转”语
        一、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二、不常用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三、无例证通假字的声韵关系概况
        第四节 王氏音转理论与实践的得失
    结语
下编
    表一:《广雅疏证》(含《补正》)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表二:《广雅疏证》(含《补正》)不常用通假字一览表
    表三:《广雅疏证》(含《补正》)无例证通假字一览表
    三十韵部条目索引
    音序索引
    引用材料简称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楚地域出土书法文献比较 ——以曾侯乙墓、郭店楚墓书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曾侯乙墓书法艺术特征
    1.1 曾侯乙墓出土概况
    1.2 曾侯乙墓铭文书法
        1.2.1 曾侯乙编钟铭文书法特征
        1.2.2 曾侯乙墓兵器铭文书法特征
        1.2.3 曾侯乙墓编磬铭文书法特征
    1.3 曾侯乙墓竹简书法
        1.3.1 曾侯乙墓竹简形制与文字内容
        1.3.2 曾侯乙墓竹简的书法艺术特征
2.郭店楚墓书法艺术特征
    2.1 郭店楚墓出土概况
        2.1.1 郭店楚简的形制与文字内容
        2.1.2 郭店楚简的书法艺术特征
3.曾侯乙墓与郭店楚墓的书法艺术比较
    3.1 历史渊源
        3.1.1 人文背景
        3.1.2 曾楚关系
    3.2 审美取向比较
    3.3 曾侯乙墓竹简与郭店楚简书法艺术比较
        3.3.1 用笔之差异
        3.3.2 结体之差异
        3.3.3 章法之差异
4.对当代楚简书法创作的思考与启发
    4.1 对当代楚简书法创作的思考
    4.2 对当代楚简书法创作的启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战国竹书训诂方法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战国竹书的发现与公布
    第二节 战国竹书训诂方法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传统训诂方法在战国竹书训诂中的运用
    第一节 据古训
    第二节 破通假
    第三节 据境求义
    第四节 据古书文例
    第五节 分析语法
    第六节 考异文
    第七节 明句读
    第八节 传统训诂方法之余论
        一、词语的同义替换
        二、排比归纳法
        三、词义的“同步引申”
        四、利用方言材料
        五、利用古代典章制度
        六、利用传统训诂学家的训诂成果
第二章 战国竹书特殊性在竹书训诂中的运用
    第一节 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与竹书训诂
    第二节 上古音研究成果的吸收
    第三节 战国竹书内部的通假证据
    第四节 战国竹书拼合、编联与竹书训诂
    第五节 战国竹书讹字、残字、脱字、衍字、倒字与竹书训诂
    第六节 战国竹书特殊符号与竹书训诂
    第七节 战国竹书用字习惯与竹书训诂
    第八节 战国竹书特殊性在句读中的运用
第三章 利用传统训诂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与古训有关的问题
    第二节 与通假有关的问题
    第三节 词语搭配的问题
    第四节 误解上下文义
    第五节 不识古书文例
    第六节 误解虚词爲实词
    第七节 误解或不识异文
    第八节 错误句读
    第九节 未能正确利用文献对读
第四章 利用战国竹书特殊性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战国竹书文字考释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竹简拼合编联错误
    第三节 不识讹字及以不讹爲讹
    第四节 不合战国竹书用字习惯
    第五节 战国竹书特殊符号的错误认识
第五章 战国竹书训诂研究举例
    第一节上博竹书训诂研究举例
    第二节 清华竹书训诂研究举例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4)郭店楚简文字笔形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节 关于郭店楚简文字方面的研究
        一、文字隶定与释读
        二、字体方面的研究
    第四节 关于汉字字体学的研究
        一、术语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笔形研究
        一、理论
        二、笔形及笔形变化
        三、郭店楚简笔形的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方法依据
第一章 郭店楚简文字的笔形描写
    第一节 郭店楚简文字中的直笔
        一、横
        二、竖
        三、斜
    第二节 郭店楚简文字中的曲笔
        一、弧
        二、封
    第三节 郭店楚简文字中的折笔
        一、直折笔
        二、曲折笔
    第四节 郭店楚简文字中的点和团块
        一、点
        二、团块
    第五节 郭店楚简笔形系统总结
第二章 郭店楚简文字笔形特点及笔形系统特征
    第一节 郭店楚简文字笔形特点
        一、笔形类型丰富,以圆弧笔形居主导
        二、多用露锋,呈现头尖尾细腹肥的形态特征
        三、笔形灵活多变,随体诘诎
    第二节 郭店楚简笔形系统特征
        一、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笔形系统
        二、笔形间相互变换
        三、圆弧笔形程式化、规范化
        四、不同的书册之间笔法风格存在差异
第三章 郭店楚简文字的笔形变化
    第一节 曲直
        一、改直为曲
        二、改曲为直
    第二节 增减
        一、笔画增添
        二、笔画减少
    第三节 连断
        一、改连为断
        二、改断为连
    第四节 笔画延缩
    第五节 改造笔画书写方向和逆笔
    第六节 笔形组合变化
第四章 郭店楚简笔形变化与结构变化
    第一节 笔形变化与结构变化
        一、笔形变化
        二、结构变化
    第二节 笔形变化对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笔形变化引发构件变异
        二、笔形变化带来构件混同
    第三节 平面布局结构的变化
        一、左右结构与上下结构灵活变换
        二、半包围结构的灵活变换
        三、布局结构未变但构件位置自由
        四、形体较小的构件位置灵活,保证字形布局平衡
        五、增加偏旁
第五章 笔形变化对字体风格的影响
    第一节 笔形
        一、圆弧笔形占主导位置
        二、头尖尾细腹部饱满
    第二节 体势
        一、扁平化寓于纵长化之中
        二、体势倾斜,变化自由
    第三节 结字
        一、文字的重心
        二、笔画的布局
    第四节 章法
第六章 郭店楚简文字笔形变异的原因探究
    第一节 内部原因
        一、汉字构形系统日益完善,符号化不断加深
        二、对书写便捷的追求
    第二节 外部原因
        一、社会原因
        二、书写意识与书写生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英美《离骚》翻译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学界对英美《离骚》翻译和研究的关注
        1.1.1 国内外学界对英美《离骚》翻译的关注
        1.1.2 国内外学界对英美《离骚》研究的关注
    1.2 本论文的意义
    1.3 本论文的方法理论和研究思路
        1.3.1 基本思路
        1.3.2 基本方法
第2章 《离骚》“形式不可译性”的可译性探索
    2.1 韵律诗到无韵体之演变
        2.1.1 浪漫主义韵律诗歌
        2.1.2 无韵散文体
    2.2 “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动态平衡
        2.2.1 古英语半诗体
        2.2.2 中西博弈之对偶句式
    2.3 再现中国古诗形式之美
        2.3.1 保留原诗歌语序
        2.3.2 凝练工整留白之美
        2.3.3 还原“兮”字句式
    小结
第3章 《离骚》内容陌生化的消弭演变
    3.1 本土化初探
        3.1.1 内容的归化式翻译
        3.1.2 内容的逐渐准确深入
    3.2 可读性和准确性的动态平衡
        3.2.1 内容的准确性
        3.2.2 内容的可读性
    3.3 “世界诗歌”理念的践行
        3.3.1 文化意味厚重的遣词
        3.3.2 政治意味浓厚的遣词
        3.3.3 两性视角的遣词
    3.4 陌生化的消弭
        3.4.1 “信、达、雅”
        3.4.2 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析路径
    小结
第4章 《离骚》译者的抒情化改写
    4.1 译者的自我抒发
        4.1.1 庄延龄译本的人文关怀
        4.1.2 理雅各译本的暮年情怀
        4.1.3 白英译本的乐观情绪
    4.2 译者的中国文化立场
        4.2.1 约翰逊译本的“个性化”改写
        4.2.2 柳无忌译本的儒家底色
        4.2.3 霍克思新版译文的学术化改写
        4.2.4 戴维·亨顿译本的道家意味
        4.2.5 苏古柏译文巫文化视角改写
    小结
第5章 早期汉学家的误读和建构
    5.1 翟理斯:《离骚》的误读
        5.1.1 错误的理解
        5.1.2 历史性误读
        5.1.3 创造性误读
    5.2 艾约瑟:《离骚》的经典化建构
        5.2.1 经典化过程
        5.2.2 研究局限
    5.3 理雅各:《离骚》研究的双重叙事
        5.3.1 《离骚》研究中的显性叙事
        5.3.2 《离骚》研究中的隐性叙事
    小结
第6章 西方理论视角下的《离骚》研究—破儒立巫
    6.1 海陶纬的《离骚》研究
        6.1.1 屈原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政治形象研究
        6.1.2 《离骚》作品的内涵多元化研究
    6.2 霍克思的《离骚》研究
        6.2.1 《离骚》作者作品考据和分析
        6.2.2 .骚体诗的音乐性和演变历程
        6.2.3 《离骚》的巫文化内涵
    6.3 陈炳良的《离骚》研究
        6.3.1 《楚辞》巫文化研究史的梳理
        6.3.2 屈原萨满形象之建构
        6.3.3 《离骚》巫文化的解析
    小结
第7章 西方理论视角下的《离骚》研究——中西互识
    7.1 心理学视角下的约翰逊《离骚》研究
        7.1.1 《离骚》的文学问题
        7.1.2 《离骚》的哲学内涵
        7.1.3 《离骚》的荣格式解读
        7.1.4 荣格心理学诠释《离骚》之成因
    7.2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陈世骧《离骚》研究
        7.2.1 中西时间观比较下的《离骚》分析
        7.2.2 中西作品比较下的《离骚》分析
        7.2.3 “抒情传统”中的《离骚》诗性时间分析
    小结
第8章 西方理论视角下的《离骚》诠释——现代性建构
    8.1 施耐德的《离骚》研究
        8.1.1 古典时代的屈子形象建构
        8.1.2 后古典时代的屈子研究
        8.1.3 共和时期和新中国时代的屈子研究
        8.1.4 民俗文化中的屈子神话
        8.1.5 《离骚》中的三大主题:时间、空间、疯狂
    8.2 吴伟克的《离骚》研究
        8.2.1 《楚辞》问题研究
        8.2.2 《离骚》的重复与韵律
    小结
第9章 中西融合视角下的《离骚》研究
    9.1 吴伏生的《离骚》象征体系研究
        9.1.1 香草体系
        9.1.2 巫神体系
        9.1.3 男女关系体系
        9.1.4 求索体系
    9.2 苏古柏的《离骚》研究
        9.2.1 《离骚》学术研究史梳理
        9.2.2 对王逸学术方法以及政治使命的批判
        9.2.3 《离骚》诗篇的巫文化体系
        9.2.4 《离骚》的哲学维度
    9.3 马思清的《离骚》的研究
        9.3.1 《离骚》文学性问题研究
        9.3.2 《离骚》研究史的梳理
        9.3.3 《离骚》的朱熹诠释分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英美《离骚》英译简史
附录 B 英美《离骚》研究简史
附录 C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课题申报成果清单
致谢

(6)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汉字部件及其切分
    第二节 郭店楚简文字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郭店楚简文字的整理与着录
        二、郭店楚简文字的考释与研究
        三、郭店楚简文字的形体研究
    第三节 材料来源及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材料来源
        二、研究步骤与方法
第一章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 对古文字研究的意义
        一、方便建设古文字形体变化数据库
        二、促进战国文字研究
    第二节 对其他学科学术研究的意义
        一、对古籍整理的意义
        二、对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变体及变化研究
    第一节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变体
    第二节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变化现象
        一、部件简化
        二、部件繁化
        三、部件异化
        四、形声化
第三章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通用与混同
    第一节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通用例
        一、意义近同的通用例
        二、意义相关的通用例
    第二节 郭店楚简文字部件混同
        一、郭店楚简文字部件混同例(含整字)
        二、郭店楚简文字部件混同特点及成因
结语
附录:郭店楚简文字部件变体书写样式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郭店楚简文字构形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可行性分析及意义
    第二节 本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一、构形系统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郭店楚简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工作程序
        一、研究方法
        二、工作程序
第二章 郭店楚简单字整理
    第一节 单字整理与字表的制作
    第二节 字际关系
        一、异写字
        二、异构字
第三章 郭店楚简构形分析
    第一节 字形拆分
    第二节 形素和形位
        一、形素
        二、形位
        三、形位归纳的原则
    第三节 郭店楚简文字构件
        一、定义
        二、构件的类型
        三、构件的功能
    第四节 郭店楚简构件的归纳
    第五节 郭店楚简结构类型和构形模式
        一、结构类型
        二、构形模式
第四章 郭店楚简文字构形理据状况分析
    第一节 构形与构意
    第二节 郭店楚简构形理据分析
第五章 郭店楚简构形系统及其演变状况
    第一节 郭店楚简汉字构形系统性
    第二节 构形系统不成熟的表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郭店楚简文字字形及构形总表
附录二 郭店楚简基础构件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论周代礼容及其文学显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史回顾及展望
第一章 周代礼容基本问题辨析
    第一节 礼容的概念与周礼的层次
        一、“礼容”正名
        二、礼容与周礼的层次
    第二节 礼容的初步定型与周代礼容特质
        一、商末周初礼容的初步定型
        二、周代礼容的文化特质
    第三节 礼容的纲目与分类观念
        一、《周礼》“六仪”及其分类观念
        二、《礼记》“九容”及其分类观念
        三、贾谊《容经》与礼容纲目的周备
第二章 周代礼容的发展及其思想演进
    第一节 西周时期的礼容传习与王官之学
        一、西周贵族教育中的礼容传习
        二、西周礼容及其“德”之观念
    第二节 春秋早中期的礼容传习与君子风范
        一、相礼与春秋早中期的礼容传习
        二、春秋早中期的礼容观念与君子风范
    第三节 春秋后期及战国时期的礼容传习与儒家学派
        一、孔子的礼容之学
        二、孔门弟子及后学对礼容的理论建构
第三章 周代礼容的文学显现
    第一节 周代诗歌所见礼容描写
        一、礼容与状貌词的运用
        二、礼容与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节 周代散文所见礼容描写
        一、礼容与《论语·乡党》的孔子形象
        二、礼容与《左传》“察言观礼”型预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楚系金文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楚系金文的内容
    第一节 楚系金文的内容分类
    第二节 铭文所见楚地风俗文化
第二章 楚系金文的诗乐思想
    第一节 楚系金文的诗乐功能
    第二节 楚系金文诗乐思想所见春秋楚国诗教观
第三章 楚系金文的人物审美批评
    第一节 道德审美批评
    第二节 才略仪容审美批评
    第三节 人物审美批评对楚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四章 楚系金文的文体类型
    第一节 楚系金文的文体分类
    第二节 楚系金文的文体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周乐清《补天石传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周乐清生平及创作
    1.1 周乐清的生平
    1.2 周乐清的思想人格
    1.3 周乐清的创作
2 周乐清交游及戏曲活动考
    2.1 周乐清交游考
    2.2 周乐清的戏曲活动
3 《补天石传奇》的相关问题及创作主旨
    3.1 《补天石传奇》的着录、版本及体制
    3.2 《补天石传奇》的创作背景
    3.3 《补天石传奇》的创作主旨
4 《补天石传奇》的翻案策略
    4.1 《宴金台》等八剧的翻案策略
    4.2 周乐清关于历史剧的创作方法
5 《补天石传奇》文本研究
    5.1 角色和科白
    5.2 曲牌和曲韵
    5.3 上、下场诗之研究
6 作家个体意识对剧作的渗透
    6.1 仕与隐的抉择
    6.2 民本性的历史特征
    6.3 神奇的天命性
    6.4 循吏观念的渗透
7 《补天石传奇》的演出情况及艺术特色
    7.1 《补天石传奇》的演出情况
    7.2 个性化的抒情原则
    7.3 注重场面的冷热调剂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周乐清生平及作品简谱
附录2、《补天石传奇》宫调曲牌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四、郭店楚简中的“刃”和“纫”(论文参考文献)

  • [1]《广雅疏证》通假关系新证[D]. 韦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楚地域出土书法文献比较 ——以曾侯乙墓、郭店楚墓书法为例[D]. 黄诗雅. 湖北美术学院, 2020(10)
  • [3]战国竹书训诂方法探论[D]. 吴祺.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郭店楚简文字笔形系统研究[D]. 刘学.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7)
  • [5]英美《离骚》翻译和研究[D]. 冯俊. 湖南大学, 2019(01)
  • [6]郭店楚简文字部件研究[D]. 郝明珺.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7]郭店楚简文字构形系统研究[D]. 刘巧惠.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论周代礼容及其文学显现[D]. 陈丹奇.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6)
  • [9]楚系金文文学研究[D]. 谭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周乐清《补天石传奇》研究[D]. 刘纪明.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国电楚简中的“刀”与“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