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刀尺寸和状态对铰孔时骨内温度的影响

铰刀尺寸和状态对铰孔时骨内温度的影响

一、扩髓时扩髓器的大小和状态对骨内温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高阳[1](2021)在《股骨干骨折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愈合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而一期愈合曾是主流思想,但随着二期愈合方式的发现,为保护骨折断端血供而进行功能复位的思想逐渐被人们认可[1]。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骨科疾病,其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6%[1]。随着生物学固定理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凭借着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主流方式[2]。骨折的愈合与良好的术后功能是治疗骨折的主要目标,但髓内钉治疗的失败及不愈合率达到6.3%-12.5%[3]。方向与力量各异的损伤机制造成了不同类型的骨折,针对不同类型的骨折采取个性化治疗原则,从闭合复位与有限切开复位中选择适应的手术方式促进骨折的愈合,减少骨折不愈合事件。多数研究以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为因变量分析描述,未具体分析不同类型骨折的差异,本研究分别从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及术后膝关节功能分析各类骨折采取闭合复位及有限切开的优劣,以期对手术治疗不同类型股骨干骨折提供适应的手术方案。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治疗不同类型股骨干骨折应用闭合复位与有限切开复位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探索不同类型骨折在良好复位与保护血运间的取舍及相应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98例应用闭合复位与有限切开复位两种术式的交锁髓内钉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其中横形骨折共26例,闭合复位20例,有限切开复位6例;斜形、螺旋形骨折46例中,闭合复位19例,有限切开复位27例;粉碎性骨折26例中,闭合复位15例,有限切开复位11例。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中X线使用时间、术后感染、旋转畸形、延迟及不愈合、愈合时间、中位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结果1.横形骨折的闭合复位与有限切开复位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能够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同时术中X线使用时间、感染、延迟及不愈合、愈合时间、中位愈合时间、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斜形骨折的闭合复位与有限切开复位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及术中X线使用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能够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使用时间,但会增加术中失血量,减少术后愈合时间及中位愈合时间(P<0.05),加速术后康复,同时增强术后膝关节功能(P<0.05)。术后感染、旋转畸形、延迟及不愈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粉碎性骨折的闭合复位与有限切开复位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及术中X线使用时间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有着较短的手术时间、较少的术中失血,但术中X线使用时间相对较多,术后感染、旋转畸形、延迟及不愈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愈合时间及术后HS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闭合复位能够加速骨折康复和增强术后膝关节功能,但中位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髓内钉治疗不同类型股骨干骨折经闭合复位与有限切开复位后中位愈合时间均不相同。横形骨折经闭合复位后中位愈合时间最短,为12周,而粉碎性骨折经有限切开复位后中位愈合时间最长,为32周。5.髓内钉治疗横形、斜形及粉碎性股骨干骨折经闭合复位及有限切开复位后,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的优良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横形、粉碎性骨折尽量选择闭合复位,闭合复位能够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及手术难度,尤其是粉碎性骨折,闭合复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骨折断端血运,同时大量扩髓骨屑可充填骨折断端起到内植骨作用而利于骨折愈合、尽快恢复术后肢体功能;2.斜形、螺旋形骨折可选择有限切开复位,有限切开复位虽然会增加术中失血,但能够降低手术时间及术中X线使用时间,还能达到骨折良好的复位和较为坚强的固定以利于骨折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

王雪兵[2](2017)在《股骨干B型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骨块大小和移位程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对伴有移位骨块的B型股骨干骨折病人运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后,移位骨块的大小和移位距离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第二医院2010年5月到2015年5月使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74例B型股骨干骨折病人,根据病人术后移位骨块的大小和移位距离不同分为4组:A组(移位骨块面积≤15cm2,移位距离≤10mm)60例,B组(移位骨块面积≤15cm2,移位距离10-20mm)27例,C组(移位骨块面积:15-30cm2,移位距离≤10mm)62例,D组(移位骨块面积:15-30cm2,移位距离10-20mm)25例,对4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率、骨折愈合率及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正常愈合,通过复查或电话方式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6.50±4.25)个月。其中A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3.80±0.55)个月、骨折延迟愈合率为6.67%、骨折愈合率为98.33%、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6.67%;B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10±0.53)个月、骨折延迟愈合率为25.93%、骨折愈合率为81.48%、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77.78%;C组:骨折愈合时间为(4.50±0.62)个月、骨折延迟愈合率为19.35%、骨折愈合率为87.10%、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3.87%;D组:骨折愈合时间为(7.50±0.61)个月、骨折延迟愈合率为56.00%、骨折愈合率为56.00%、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为48.00%。4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延迟愈合率、骨折愈合率及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干B型骨折使用交锁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后,移位骨块的存在会对骨折愈合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骨块的移位距离或面积的增加,骨折愈合情况也越差。当骨块移位距离大于10mm或面积大于15cm2时,尤其当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存在,骨折愈合率明显减低,因此在临床上治疗此类病人时应该给与足够重视,警惕术后骨折不愈合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李兴艳[3](2016)在《髄内固定、髄外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领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高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统计比较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是以双击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代表)手术方法的手术出血量、时间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切口大小、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14天、3个月、9个月髋关节功能、术中透视次数。运用spss软件统计法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随访时间2个月至3年不等,平均12个月。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均能顺利完成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髓外固定手术时间短,髓内固定髓手术时间长,三种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最多,手术切口较大,髓内固定手术术中出血少,切口小,三种手术方法术中出血、手术切口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手术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透视次数少,术后5天左右患侧肢体完全负重,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14天和术后三个月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与髓内固定、髓外固定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比较,髓内固定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快,术后三个月随访,髋关节功能较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9个月后人工关节置换、髓内钉内固定组和髓外钉固定组分表有27例、25例和23例获得随访,髓内固定、髓外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均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三种手术方法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髓内固定、髓外固定技术治疗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都取得良好的疗效,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人工关节置换术(双击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术后获得即时的良好的关节功能,术后1周左右患肢可完全负重,能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护理困难,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良好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简小飞[4](2015)在《远端生物固定翻修柄在非感染性高龄患者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远端生物固定翻修柄在非感染性高龄患者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5年7月至2010年10月,采用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对25例70岁以上非感染性股骨侧假体松动患者进行翻修手术,男14例,女11例;年龄70-85岁,平均76岁,右侧11例,左侧1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0例,假体周围骨折3例。根据Paprosky分型,患者骨缺损情况分为Ⅰ型3髋,Ⅱ型13髋,ⅢA型7髋,ⅢB型2髋。翻修假体:MP(Link), Solution (DePuy), MH(Biomet)。对翻修术前及随访时的Harris评分情况、影像学资料、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42个月(18~65个月),患者Harris评分从术前的38分(25-46分)改善至随访结束时的87分(76-94分),优良率>90%,所有假体均获初始稳定,无感染、脱位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全部患者可弃拐行走,2例患者有轻度跛行,生活均能自理,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下沉,周围骨质密度和厚度增加。结论远端固定生物型假体可在股骨远端髓腔内获得可靠的轴向及抗旋转初始稳定性,为假体骨长入创造了条件,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尤其适用于大部分股骨近端骨缺损轻于Paprosky Ⅳ型的高龄患者的翻修手术,具有良好的短中期效果。

史保庆[5](2014)在《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文中认为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锁定板联合髓内钉与仅更换髓内钉以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来评价这两种临床方法对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以探讨对胫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方式。方法:自2004年O1月到至2014年1月,我们共收治胫骨骨折术后不愈合病人45例。其中随访到病例共39例,男性29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18岁到60岁,平均年龄39.0岁。随访病例中车祸外伤17例,重物压砸伤12例,高处坠落摔伤10例。按骨折的部位分:胫骨中上段有15例,中下段24例。按x线检查结果有:过度增生型不愈合30例,无活力型骨折不愈合9例。骨折不愈合再入院距离第一次入院12—60个月,平均25.6个月。最初选用的治疗方式:钢板内固定23例,髓内钉固定11例,外固定架固定5例。二次治疗中21例予以不更换扩髓髓内钉并加用锁定钢固定,并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骨移植,定义为锁定钢板组。18例予以更换更大型号髓内钉,并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骨移植,定义为髓内钉组。分别于二次内固定手术后定期复查X线,取得随访资料。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在二次手术时间上以及术后3、6个月骨折断端骨痂生长评分;对比骨折愈合时间。通过比较两者术后半年膝、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约获6—18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1、平均手术时间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钉组(110土16.26min);髓内钉组(125±15.35min);具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骨折愈合时间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二次术后3个月复查锁定钢板组骨痂评分高于更换髓内钉组(p<O.05),具有统计学差异。4、术后六个月膝、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组均得到明显改善。锁定钢板组与更换髓内钉之间膝关节、踝关节功能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采用锁定钢板结合扩髓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临床疗效确切。即能减少手术花费,减轻痛苦,并能早期康复锻炼,功能恢复好,治愈率高,是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的良好选择。2、对因胫骨骨折断端不稳定造成的骨折不愈合采用锁定钢板结合扩髓髓内钉治疗,疗效确切。

苗江科[6](2013)在《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半髋(双极股骨头)置换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2月3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病房收治的7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53例共53髋,均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按照手术方式分为骨水泥组和非骨水泥组。其中骨水泥组23例23髋,其中男9例9髋,女14例14髋,平均年龄:81.52±4.96岁;非骨水泥型组30例30髋,其中男11例11髋,女19例19髋,平均年龄:79.70±3.43岁。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62±1.79个月。对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总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方面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随访期间①骨水泥组及非骨水泥组均无死亡病例。②手术时间比较:非骨水泥组手术时间明显小于骨水泥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③.术中及术后总出血量:骨水泥组平均出血734.57±77.88mL,非骨水泥组平均出血量684.00±87.69m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③术后并发症:骨水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39%,非骨水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67%;非骨水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大于骨水泥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假体松动及翻修。结论两种固定方式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均可以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相比骨水泥型假体能更早的恢复关节的功能,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较少;非骨水泥型假体手术操作简单,术中相对比较安全。两种方法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

姚占川[7](2011)在《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在股骨横断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测试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在股骨横断骨折模型中的手动加压及机械加压情况下的生物力学指标,对比其与静力交锁髓内钉之间的差异,总结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使用16具成人股骨标本,剔除肌肉组织,大体观察、X线摄片排除骨病及其他骨病,先测试完整股骨的应变并记录,以线锯自股骨中段锯断股骨制作成股骨横断骨折模型。分为两组,每组8具,分别使用史塞克公司生产的普通静力髓内钉及具有双动力加压作用的交锁髓内钉固定。在骨折端附近粘贴电阻应变片,上下两端分别以自凝牙托粉浇铸为相互平行的固定托,消除断端蠕变后,测试两组模型在0500N轴向载荷的手动加压过程中骨折断端应变及位移变化,完成手动加压后,测试静力以及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模型的扭转和三点弯曲参数。然后,对骨折-内固定模型进行轴向机械加压,测试其5004000N轴向载荷下骨折断端应变及位移变化,并计算其应力遮挡率,分析力学结果差异,评价其意义。结果:在手动加压过程中,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的骨折模型其骨折端在轴向压缩方向上产生的应变及位移大于普通静力髓内钉(P<0.05),从而促使骨折端紧密接触。静力髓内钉组和双动力交锁髓内钉组在扭转和三点弯曲实验过程中各力学参数无统计差异(P<0.05)。在机械加压过程中,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组骨折模型其轴向压缩方向产生的应变小于静力髓内钉组(P<0.05),位移则与之相反。而且静力交锁髓内锁钉在机械加压过程中随着载荷增大,锁钉发生剪切变形较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组早。结论: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手动加压过程使骨折端紧密接触,提供稳定、可靠的力学传导环境,其与静力交锁髓内钉组在扭转和弯曲力学性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机械加压过程中,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组其动力化设计增加了经骨折端的应力传导,并减少了锁钉剪力。

王宏川[8](2010)在《微创固定系统倒置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LISS和DCS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目的:对AO微创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和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 DCS)两种内固定器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进行比较。方法:选取股骨近端相似的成年(35~50岁)尸体干股骨标本12根,每个标本在小转子下方1cm处用斜切机截骨,做成2cm间隙,模拟粉碎性股骨转子下骨折模型。将12根股骨标本随机分成为2组,第1组采用倒置LISS固定,第2组采用DCS固定。分别在股骨标本内侧距骨折线近、远侧1 cm各放置一枚电阻应变片,将标本固定在Instron-8874液压伺服力学实验测试机上,连接端子引出的导线与转换箱,连接转换箱与静态电阻应变仪,进行非破坏性应力加载实验,采用电阻应变测量法(电测法)行应力测试。分别观察两组骨折模型的载荷—应变关系、股骨头的载荷—位移关系和股骨头的轴向刚度。之后再进行非破坏性循环加载实验。载荷的峰谷值设定为0~150N,加载频率为1Hz,循环周期为2000次。对实验所得生物力学各指标用Chauvent准则进行精度分析,误差处理,方差不齐者,进行数据转换,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轴向压缩实验中,载荷—应变关系结果为,LISS内固定组在应变片1和应变片2处的应变,均较DCS组相应的应变值小;载荷—位移关系结果为,在600N时LISS组和DCS组股骨纵向位移分别为2.87±0.84mm,9.12±0.74mm;载荷600N时,LISS固定组的轴向刚度为209.06±18.63 N/mm, DCS固定组为65.79±7.26 N/mm。动态疲劳实验中,在相同循环加载周期的情况下,LISS内固定组股骨头的最大下沉位移是小于DCS组的;LISS内固定组在股骨头最大下沉位移达到0.5mm时所承受的力为130.83±11.67 N,而DCS固定组此时所承受的力为80.76±7.35 N;当股骨头最大下沉位移达到0.5mm时,LISS内固定组已经是循环加载周期的1231±30次,而DCS内固定组只是第379±18个循环加载周期。经统计学分析,以上差异均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两个固定组中,股骨远端LISS倒置内固定比DCS内固定更牢固,且LISS抵抗轴向变形的能力要强于DCS内固定器。第二部分微创固定系统倒置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微创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倒置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倒置LISS治疗31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本组男23例,女8例;年龄27~83岁,平均48.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坠落伤6例,压砸伤4例,摔伤9例。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ⅡC型4例,ⅢA型12例,ⅢB型6例,Ⅳ型6例,V型3例。手术方法:麻醉满意后利用牵引床对股骨转子下骨折进行闭合复位,此后通过大转子外侧切口将对侧的LISS钢板倒置插入,骨折复位满意、钢板位置适宜后,在瞄准臂引导下分别在远、近骨折段钻入4-5枚锁定螺钉。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5~80min,平均50min;术中出血60~150ml,平均失血量90ml。31例患者随访平均15.6个月,术后平均18.2周X线片显示明显骨痂形成或骨折线消失。无内固定松动及深部感染。患肢髋关节平均活动度为:屈曲115°,外旋35°,内旋15°,内收15°,外展36°。采用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进行评估,最后随访平均92.6(82~100分),优24例,良7例,无疗效不良病例。结论:倒置LISS微创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效果良好,具有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不需植骨、骨折愈合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有效方法。

郎跃忠[9](2009)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ⅢA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交锁髓内针、单臂外固定架两种手术方法治疗ⅢA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探讨交锁髓内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2003年6月-2007年3月收治的应用交锁髓内针、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的67例ⅢA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其中男51例,女16例;年龄20~68岁,平均33.6岁。分为两组,交锁髓内钉(A)组35例、外固定支架(B)组32例。2.临床观察两组病例从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并发症及疗效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骨折愈合是指临床上完全负重行走无疼痛,X线片显示骨折线已经或近于消失。负重时间包括部分和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是指伤口或针眼感染,内固定失效(即内固定物折弯、松动、移位、断裂、交锁钉未锁上),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关节功能障碍等。术后疗效评价采用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评价标准。3.治疗方法绝大多数病例于伤后8h内完成清创固定术,少数在24小时内完成。采用两种手术方法即交锁髓内针固定和单臂外固定架治疗。4.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数据管理采用Excel2003,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t检验,用((?)±s)表示,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两组病例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构成,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优良率、胫骨愈合时间、部分负重时间、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率A组均小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固定失效率比较二组无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对交锁髓内针、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ⅢA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结果进行比较,交锁髓内针组在主要的观察指标上如膝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胫骨愈合时间、部分负重时间,以及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率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要优于单臂外固定架组。由于Ⅲa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特点是虽然骨折程度、污染程度、软组织损伤程度较重,但尚有适当的软组织覆盖,这就为骨折的愈合、血运的保存和预防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本研究显示交锁髓内针治疗Ⅲa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齐向北[10](2009)在《骨水泥肺栓塞及其干预措施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99Tcm -SZ-51对兔骨水泥髓腔灌注后肺血栓形成及其干预措施的放射免疫显像研究骨水泥(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是一种医用黏合、支持材料,因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不易松动,并且是骨质疏松患者假体植入的首选黏合材料,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但在应用过程中,有些患者突然发生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一系列不良反应。目前认为这些不良反应是由于插入股骨假体时栓子进入血循环引起肺栓塞所致,栓子的确切成份尚无定论,目前认为可能是血凝块、脂肪滴、骨屑或骨水泥颗粒等。活化血小板单克隆抗体SZ-51为针对人α颗粒糖膜蛋白(granule membrane glycoprotein ,GMP-140)的单克隆抗体,且不与血循环中静止的血小板反应,只与活化的血小板反应,活化血小板是构成新鲜血栓的主要成分之一,这种单抗是由苏州医学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发明,主要用于在体血栓的放射免疫学动态检测,已广泛地应用于动物实验,被证明是一种检测在体新鲜血栓的有效方法。99Tcm标记抗人活化血小板单抗SZ-51血栓放射免疫显像(radio-immuno-image,RII)用于诊断周围血栓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已有报道,经证实它能与犬、兔活化血小板发生特异性结合,为它作为血栓显像示踪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本实验应用99Tcm - SZ-51作为血栓标记物,运用放射免疫显像技术观察兔骨水泥髓腔灌注后及不同方法干预后,肺部血栓的变化情况,并探讨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干预措施。目的:应用99Tcm -SZ-51检测骨水泥灌注后兔肺血栓的形成,并探讨预防肺栓塞发生的干预措施。方法:大耳白兔16只,体重2.5-3.0kg,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第一组(未干预组):骨髓腔灌注骨水泥并加压,第二组(盐酸肾上腺素组):骨髓腔内用盐酸肾上腺素盐水(1:10000)冲洗髓腔后灌注骨水泥并加压,第三组(生物蛋白胶组):用生物蛋白胶喷洒骨髓腔后灌注骨水泥并加压,第四组(空白对照组):骨髓腔中不灌注骨水泥。每组动物手术切除股骨头、扩髓,在骨水泥灌注前耳缘静脉注入99Tcm -SZ-51 2ml,骨水泥灌注后60mins,120mins和180mins进行核素显像,测定活体肺放射活性,之后立即处死动物,完整取出肺组织,测定离体肺放射活性,测定结束后肺组织固定进行病理学检测,观察肺部血栓及相关病理改变。结果:骨水泥髓腔灌注并加压后分别于60mins、120mins和180mins检测各组放射活性,第一组分别为11.48±2.35、14.41±3.10和18.25±5.01,第二组分别为8.21±3.21、10.19±2.40和11.32±3.12,第三组分别为4.06±1.04、5.68±2.80和7.40±1.12,各时间点组间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P<0.05)。病理学检测肺部有血栓形成,骨水泥髓腔灌注前应用盐酸肾上腺素或生物蛋白胶处理骨髓腔后,肺部放射活性明显下降,但仍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99Tcm -SZ-51可以用于骨水泥灌注后兔肺血栓形成的动态观察。应用盐酸肾上腺素和生物蛋白胶可以降低骨水泥肺栓塞的发生率。第二部分多种干预措施预处理骨髓腔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动物实验研究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脂肪栓塞的发生率为0.1%,这个并发症最早于1970年被报道。Charnley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在人体关节置换中应用骨水泥。后来,在骨水泥型关节置换术中,研究人员逐步报道了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血压下降、心跳骤停、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统称为骨水泥植入综合征。文献报道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肺脂肪栓塞的发生率约为0.1%。骨水泥植入综合征中,动脉血压下降最为常见。Smith等对3482例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术进行了统计,结果血压下降10mmHg以内者占83 %, 10-20mmHg者占11 %,超过20mmHg者占6.7 %。本实验对术中使用多种干预措施预处理骨髓腔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进行了探讨。目的:探讨兔髋关节置换术中扩髓后肾上腺素盐水、股骨扩髓区域钻孔及纤维蛋白医用胶(FS胶)对髓腔预处理及其联合应用对术中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1)采用2×2×2析因实验设计,将欲行单髋关节置换术的48只比利时兔随机分成8组。(2)分别给予扩髓后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髓腔(盐酸肾上腺素组)、股骨扩髓区域钻孔(钻孔组)、纤维蛋白医用胶喷涂髓腔(FS胶组)以及上述干预措施联合应用处理骨髓腔。使用BL-420E+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实时监测各组家兔外周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呼吸频率的变化,收集数据并作统计学分析。夹闭气管处死家兔后取下肺脏送病理检验,高倍镜观察微栓子。结果:(1)FS胶组、肾上腺素冲洗+钻孔+ FS胶三种方法联合应用组血压下降幅度减少;(2)肾上腺素盐水组、FS胶组、肾上腺素盐水+FS胶联合应用组、FS胶+钻孔联合应用组、肾上腺素冲洗+钻孔+ FS胶三种方法联合应用组血压下降持续时间减少。结论:(1)肾上腺素盐水冲洗,FS胶及其肾上腺素盐水+FS胶联合应用、FS胶+钻孔联合应用、肾上腺素盐水+钻孔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冲洗+钻孔+ FS胶联合应用对骨水泥致血压下降有预防作用;(2)钻孔对血压下降无预防作用,但对肾上腺素盐水冲洗,FS胶处理有协同作用。第三部分盐酸肾上腺素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骨水泥属于丙烯酸类化合物(Acrylics),它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其聚合时容易成型,固化后坚固,可将假体牢固地固定于骨组织上,但它并非为真正的粘合剂,仅在假体与骨之间起到填充锚固作用。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研究人员逐步报道了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血压下降、心跳骤停、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统称为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目前认为这些不良反应是由于插入股骨假体时栓子进入血循环引起肺栓塞所造成的,栓子可能是血凝块儿、脂肪滴、骨屑、空气或骨水泥颗粒等。有研究发现在人工髋关节置换过程中,通过检测右心室射血分数和经食道动态心动图发现,当插入股骨假体时,右心室的血液动力学都会发生改变,并且经食道动态心电图发现,右心室内有异常物质通过,但是多数患者并无临床表现,仅少数重症患者发生死亡,通过肺灌注扫描和尸检都证实了肺栓塞的存在。与骨水泥相关的关节置换术死亡率的报道不尽相同,国外报道骨水泥肺栓塞的死亡率是0.05%,国内报道2.3 %2.4 % ,我院统计914例髋、膝关节骨水泥假体置换术患者,4例死亡,死亡率为0.44%。本实验通过研究骨水泥对血液动力学影响以及盐酸肾上腺素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探讨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有效措施。目的:探讨骨水泥对血液动力学影响以及盐酸肾上腺素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期间,我们实施的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共48例(其中骨水泥植入前未用盐酸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髓腔--未干预组24例,骨水泥植入前用盐酸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髓腔--干预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植入前和植入后1、2、3、4、5、6、7、8、9、1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律(HR)、血氧饱和度(SPO2)的数据变化,数据结果采集后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未干预组:所有病例都有不同程度血压下降,骨水泥植入1min,血压开始下降,2-6min血压下降最为显着(SBP ,DBP,p<0.01),7min开始回升(SBP, p>0.05;DBP, p<0.05),10min恢复正常;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p<0.05),心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骨水泥植入前用1:500000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髓腔后,用浸有肾上腺素盐水(1:500000)的纱布填塞髓腔,骨水泥灌注前、后各时间点SBP、DBP、MAP、HR、SPO2均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未干预组24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骨水泥植入后2-6min对血液动力学影响显着;干预组中1例血压轻度下降,1例出现偶发室性早搏,余22例血液动力学无明显改变。由此可见,肾上腺素盐水冲洗髓腔能有效地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发生。第四部分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高龄患者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及其功能恢复的影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hip arthroplasty, HA)是通过手术利用人工生物材料替代与重建病损的髋关节,以缓解症状、消除疼痛、改善及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主要适用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髋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II - IV期或股骨头严重变形、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先天性髋脱位、继发性骨性关节炎、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年人股骨头粉碎性骨折或头下型股骨颈骨折等。近几年随着我国人均寿命延长,对生活质量要求提高,因髋部疾患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日益增多。髋关节置换术引起的功能改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及时、安全、有效地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可降低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在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如果术后卧床时间较长,未能及早进行康复治疗,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及关节挛缩,下肢出现血液淤滞,流速减慢,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造成肺栓塞,将严重影响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及手术的疗效,甚至造成死亡。如何对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指导,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提高肢体功能状态、缩短康复时间、改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防止肺栓塞发生是临床医护工作者和广大患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的深部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术后并发症。对深部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时防治可减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本实验拟研究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对手术治疗效果和降低肺栓塞发病率的影响。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高龄患者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及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共95名患者符合研究标准,男63例,女32例;其中新鲜股骨颈骨折62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21例,原发性股骨头坏死1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高龄组(≥80岁)34名,非高龄组(<80岁)61名。术前发给每位患者一本指导手册,主要向患者介绍术后的康复训练方法,指导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并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采用WOMAC量表对入选患者进行功能评定。术后6个月时采用SF-36量表进行生存质量评定。结果:所有患者没有一例发生肺栓塞。WOMAC评分两组患者疼痛、功能、僵硬均有显着改善。除高龄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僵硬程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F- 36评分两组患者在疼痛缓解、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能降低高龄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有助于功能恢复,年龄不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效果的决定因素。

二、扩髓时扩髓器的大小和状态对骨内温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髓时扩髓器的大小和状态对骨内温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股骨干骨折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股骨干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股骨干B型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骨块大小和移位程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背景
        1.1.2 病例来源
        1.1.3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1.1.4 统计学方法
        1.1.5 分组情况
        1.1.6 手术治疗
        1.1.7 观察指标
        1.1.8 评价标准
        1.1.9 数据收集方法
    1.2 结果
    1.3 典型病例
    1.4 讨论
        1.4.1 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优点及不足
        1.4.2 影响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因素
        1.4.3 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
        1.4.4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并发症及防治
        1.4.5 股骨干骨折术后康复锻炼
    1.5 小结
    1.6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股骨干骨折的研究进展
    2.1 股骨干的解剖与生物力学
    2.2 股骨干骨折的分型
    2.3 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
        2.3.1 髓内钉切开、闭合及有限切开三种术式的比较
        2.3.2 髓内钉顺行和逆行两种术式的比较
    2.4 髓内钉内固定的难点和防治
    2.5 髓内钉内固定存在的争议问题
        2.5.1 扩髓与非扩髓
        2.5.2 动态固定与静态固定
    2.6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分类及治疗
    2.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股骨干骨折疗效评定标准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髄内固定、髄外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设方法
        1.1.2 研究时间及地点
        1.1.3 研究对象
        1.1.4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
        1.1.5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6 致伤原因
        1.1.7 骨折分型
        1.1.8 合并基础疾病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手术操作
        1.2.2.1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1.2.2.2 髓内钉固定(PFNA)
        1.2.2.3 Gamma-3固定方法
        1.2.2.4 髓外固定(PF-LCP)
        1.2.2.5 髓外固定(DHS)
        1.2.3 术后处理
        1.2.3.1 术后一般处理
        1.2.3.2 术后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1.4 结果数据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三组术中手术时间
    2.2 三组术中出血量比较
    2.3 三组手术伤口大小比较
    2.4 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分
        2.4.1 术后14天髋关节Harris标准评分
        2.4.2 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
        2.4.3 术后9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
    2.5 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2.6 术中透视
    2.7 手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行走的时间比较
    2.8 住院时间比较
    2.9 术后卧床时间比较
    2.10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骨折修复生物学
    3.2 股骨粗隆解剖学、骨折移位力学分析
    3.3 股骨粗隆间骨折流行病学调查
    3.4 股骨粗隆间骨折现病史问诊
    3.5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机
    3.6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3.7 髓内钉固定系统
        3.7.1 Gamma钉内固定术
        3.7.2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内固定术
        3.7.3 髓内钉固定手术操作技巧
        3.7.4 Gamma钉与PFNA比较
    3.8 髓外固定
    3.9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应用
        3.9.1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原因分析
        3.9.2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适应症
        3.9.3 全关节置换或是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选择问题
        3.9.4 股骨假体选择
        3.9.5 股骨大小粗隆、股骨距的重建
        3.9.6 股骨颈前倾角
        3.9.7 恢复下肢长度
        3.9.8 股骨颈截骨
        3.9.9 股骨端扩髓
        3.9.10 关节囊的修复
        3.9.11 并发症和缺点
        3.9.12 关节置换术的优点
    3.10 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3.11 内固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顶尖距(TAD)
    3.12 高龄老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方式选择
    3.13 结果数据分析
        3.13.1 手术时间、术中失血以及手术伤口大小比较分析
        3.13.2 术后并发症、术后患侧肢体完全负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分析
4 结论
5 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前言
    1、保守治疗
    2、内固定手术治疗分为髓内和髓外
        2.1 髓外固定治疗
        2.1.1 加压空心螺钉
        2.1.2 外固定支架
        2.1.3 截骨+Jewett钉
        2.1.4 多枚针钉类
        2.1.5 角钢板
        2.1.5.1 动力髋螺钉
        2.1.6 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2.1.7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roximal femur anatomy-type plate LPFP)
        2.1.8 经皮加压钢板(PCCP percutaneous compress ion Plate)
        2.1.9 股骨远端骨折的微创治疗内固定系统(LISS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system
        2.2 髓内钉内固定技术
        2.2.1 联合交锁髓内钉(Joint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sI RIN)
        2.2.2 Gamma钉
        2.2.3 股骨近端髓内钉(PFN Proximal femoral intramedullary nail)
        2.2.4 股骨近端髓防旋髓内钉(PFNA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2.2.5 Inter Tan钉
    3、髋关节置换置换术
    4、电子计算机辅助的骨科手术(CAOS COMPUTER-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
    5、3D打印技术
    6、总结
    7、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注册、随访
    8、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文章

(4)远端生物固定翻修柄在非感染性高龄患者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术中并发症
    2.4 术后处理及随访
    2.5 评定标准
3 结果
4 讨论
    4.1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及机制
    4.2 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假体的选择
    4.3 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侧骨缺损的评价与处理
    4.4 无菌性松动与假体周围感染的鉴别
    4.5 植骨的选择
    4.6 股骨侧翻修并发症
    4.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注释表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1.1 病例来源时间
        1.1.2 所属医院
    1.2 一般资料
        1.2.1 临床观察资料
        1.2.2 受伤原因
        1.2.3 合并基础疾病
    1.3
        1.3.1 诊断标准
        1.3.2 骨折分型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2.1.1 术前准备
        2.1.2 术前准备时间
    2.2 使用材料
    2.3 手术方法
        2.3.1 麻醉与体位
        2.3.2 手术步骤
        2.3.3 术后处理
        2.3.3.1 一般处理
        2.3.3.2 两种术式的术后康复计划
        2.3.3.3 抗骨质疏松治疗
        2.3.3.4 中医辨证施治
3. 研究方法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评定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统计学处理
    4.2 各项指标的对比
        4.2.1 手术时间的对比
        4.2.2 术中出血量的对比
        4.2.3 术后并发症的对比
        4.2.4 术后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
        4.2.5 临床疗效的比较
    4.3 临床结果总结
5 讨论
    5.1 股骨颈的解剖特点
    5.2 高龄股骨颈骨骼的结构特点
    5.3 内分泌与老年骨质疏松
    5.4 高龄股骨颈骨折与运动功能障碍
    5.5 股骨颈骨折的受伤机制
    5.6 高龄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及分型
    5.7 高龄股骨颈骨折治疗的理念
    5.8 手术时机的选择
    5.9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的优势、适应证及禁忌证
    5.10 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手术体会
    5.11 两种人工假体固定方式的优缺点
    5.12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5.13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5.14 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5.15 预防跌倒和髋外侧保护垫的使用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附录2. 髋关节Harris评分表
附录3. 在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7)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在股骨横断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8)微创固定系统倒置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LISS和DCS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轴向压缩实验
        1.2.2 动态疲劳实验
    1.3 讨论
        1.3.1 骨折愈合的影响因素
        1.3.2 股骨转子下区的解剖位置和生物力学特点
        1.3.3 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固定方法及力学分析
    1.4 小结
二、倒置LISS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手术方法
        2.1.3 术后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钢板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缺点与适应证
        2.3.2 倒置LISS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理论依据及临床优势
        2.3.3 股骨转子下骨折闭合复位的方法
        2.3.4 微创固定系统倒置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时LISS钢板侧别的选择
        2.3.5 LISS钢板长度的选择
        2.3.6 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时倒置LISS在股骨近端的安放位置
        2.3.7 经近端小切口触摸以确认L1SS远段位于股骨干外侧中线
        2.3.8 注意维持LISS钢板与股骨大转子远端外侧贴附好
        2.3.9 钻入股骨干锁定螺钉前应拍X线片检查
        2.3.10 倒置LISS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时股骨大转子处锁定螺钉位置的选择
        2.3.11 特殊病例的股骨干部应结合使用双皮质锁定螺钉
        2.3.12 微创固定系统取出术的困难及处理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两种手术方法治疗ⅢA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个人简历
致谢

(10)骨水泥肺栓塞及其干预措施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骨水泥肺栓塞及其干预措施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99)TC~M -SZ-51 对兔骨水泥髓腔灌注后肺血栓形成及其干预措施的放射免疫显像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种干预措施预处理骨髓腔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盐酸肾上腺素在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预防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高龄患者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及其功能恢复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肺栓塞
综述二 肺栓塞血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肺栓塞动物模型制备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扩髓时扩髓器的大小和状态对骨内温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股骨干骨折不同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愈合的影响[D]. 高阳.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股骨干B型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骨块大小和移位程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D]. 王雪兵.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3]髄内固定、髄外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研究[D]. 李兴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4]远端生物固定翻修柄在非感染性高龄患者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D]. 简小飞. 武汉大学, 2015(07)
  • [5]锁定钢板结合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D]. 史保庆. 泰山医学院, 2014(01)
  • [6]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半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D]. 苗江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7]双动力加压交锁髓内钉在股骨横断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研究[D]. 姚占川. 宁夏医科大学, 2011(05)
  • [8]微创固定系统倒置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研究[D]. 王宏川. 天津医科大学, 2010(12)
  • [9]两种手术方法治疗ⅢA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D]. 郎跃忠. 山西医科大学, 2009(10)
  • [10]骨水泥肺栓塞及其干预措施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齐向北.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铰刀尺寸和状态对铰孔时骨内温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